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眼针治疗中风瘫痪和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眼针治疗中风瘫痪、高血压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家瑞[1](2021)在《调和阴阳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调和阴阳针法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于2018年12月-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康复一科病房,符合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断的合格受试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在基础治疗与康复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复予调和阴阳针法治疗,对照组复予常规针刺治疗。每日针刺1次,每周针刺5天,疗程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中医证候评定,并进行痉挛程度疗效评定和中医证候疗效评定。运用SPSS 2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MBI评分、中医证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MAS分级、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减低(P<0.05),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提示两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中医证候均有改善。3治疗后,试验组MAS分级、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试验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中医证候的改善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试验组痉挛程度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试验组痉挛程度疗效改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改善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调和阴阳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均具有良好疗效。2调和阴阳针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痉挛状态、肢体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中医证候,且其作用优于常规针刺。3调和阴阳针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痉挛程度疗效,其作用优于常规针刺;调和阴阳针法可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其作用优于常规针刺,但统计学上差异不显着。4调和阴阳针法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较高安全性,并具有临床实用性。

郑亚杰[2](2021)在《陈以国教授基于健脾化痰理论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提出目的:此文通过分析论述脾虚、痰湿及中风后遗症之间的关系,整理陈以国教授通过调气通阳、健脾祛湿以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归纳陈以国教授从脾论治疾病的临床特色,扩宽了解决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方法:1.通过整理古籍文献中痰的概念及认识、痰的生成、脾与痰的关系、痰瘀与中风后遗症的发病关系、以及脾与中风后遗症的发病关系,并结合肥甘厚味易伤脾致虚生痰的特点,总结出从脾论治的必要性,结合陈以国教授的学术思想,论证健脾化痰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治疗作用。2.跟师出诊,通过“抄方-思考-总结”的方法提高对陈师治病思路及学术思想的认识;在学校电子阅览室查询导师及同门师兄师姐的相关论文,并深入研读;定期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学习心得,加强领悟导师诊治疾病的思路;收集门诊期间与中风后遗症疾病相关的医案;制定病例调查表,并将调查内容以电子版的形式进行录入、存档;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3.从病例中选取典型病案进行分析,深入探析陈师的遣针用药规律。结果:1.中风病的发生不外乎风、火、痰、瘀、虚。陈教授认为,后遗症期以机体失于气血濡养为患,与血虚、血瘀、外邪有关系,但与脾虚生痰密切相关。治疗上针药相结合而用,方药选用大秦艽汤为主方进行加减,针刺选用腹三针:天枢(双侧)、建里;通阳三针:百会、上星、囟会;健脾化痰要穴:中脘、丰隆、足三里;上肢:尺泽、内关、合谷;下肢:阴陵泉、阳陵泉、悬钟;锁骨取穴:脾、上肢、下肢。2.临床治疗后的30例患者,结果显示:①基本痊愈3例,显着好转13例,好转8例,稍好转5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6.67%;②各项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8.20±1.93和4.03±1.65、4.43±1.35和1.93±1.50、5.33±1.74和2.73±2.01,(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陈教授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强调脾虚气弱与痰瘀络阻并存的病机,遵循经典汤药攻其内,针石治其外,主张针药并举。用药常在大秦艽汤,变在临证加减,理论结合实践,针灸功于先健后患,灵活结合锁骨针法,重视治神。临症精于诊脉,精诚业医,疗效显着。2.陈以国教授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明显。

曹笑[3](2021)在《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困难评价标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探讨基于益气活血通络法的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新思路,为今后中医药的开发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诊断标准的9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补阳还五汤组、穴位贴敷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2例,每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对前后三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困难评价标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进行评估,并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整理。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三组各脱落2例患者,最终实际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补阳还五汤30例,穴位贴敷组30例,联合治疗组30例。(2)疗效性分析:(1)纳入三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可进行研究比较。(2)洼田饮水试验:三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均较前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治疗后三组进行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改善情况较其他两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吞咽困难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分较前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后三组进行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评分高于单纯穴位贴敷组或者单纯补阳还五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治疗后三组进行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评分较其他两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益气活血通络法的补阳还五汤、穴位贴敷以及二者联合治疗均能改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症状,且联合治疗组较单纯补阳还五汤或单纯穴位贴敷的疗效更佳;(2)基于益气活血通络法的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具有一定的疗效;(3)基于益气活血通络法的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

马晴[4](2021)在《眼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眼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辽宁中医康复中心脑病康复二科中66例患者,均为中风恢复期上肢屈肌痉挛且符合试验要求,随机分组,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抗痉挛康复治疗;试验组33例,采用眼针康复疗法。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治疗2周。评价治疗前后患侧上肢痉挛程度、肘关节主动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以及疗法安全性,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MAS)、肘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模拟视觉评分(VAS)、Barthel指数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23.0对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比较患者一般资料,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Barthel指数(BI)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Barthel指数(BI)均有显着差异(P﹤0.05)。4.试验组在改善改良Ashworth量表(MAS)、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Barthel指数(BI)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88%、75.76%,差异显着(P﹤0.05)。结论:1.眼针康复疗法和常规康复训练对于中风恢复期上肢屈肌痉挛均有效。2.眼针康复疗法和常规康复训练均能减轻疼痛、增大肘关节主动活动度,提高日常活动能力。3.眼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上肢屈肌痉挛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4.眼针康复疗法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

丁露[5](2021)在《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应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在不同疗效评价标准下影响通关利窍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临床效应的相关因素,对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合理选取疗效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依据,为深入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立题依据,对患者生活方式及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提供意见与建议,实现通关利窍针刺治疗PSD的效果最大化。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针灸科、康复科病区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计125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从病历资料中收集记录患者一般人口学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具体诊疗方案及吞咽障碍相关疗效评价指标。所有患者治疗均包含通关利窍针刺处方(疗程未做限定),疗效评价指标选用功能性经口摄食评分(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 Test,WST)评分。参考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疗效评定标准的相关推荐,根据患者出院时WST评分以及FOIS评分的改善程度来评定临床疗效设立针刺有效组和针刺无效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出对针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影响的候选因素;然后对这些候选因素进行共线性检查,随后将候选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通过对与疗效有关系的各指标的分析和对其他信息的归纳和总结,尽可能全面深入挖掘出潜在的疗效影响因素。结果:以FOIS改善1个等级以上或WST和FOIS同时改善1个等级以上为疗效标准时,发现胃管(OR=0.102,P=0.022)/(OR=0.077,P=0.022)、真球麻痹(OR=0.178,P=0.003)/(OR=0.167,P=0.003)是直接影响针刺是否产生疗效的危险因素,治疗周期(OR=1.180,P=0.000)/(OR=1.083,P=0.001)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强保护性因素,超过3周更易产生疗效。以WST改善1个等级以上为疗效标准时,发现陈旧性脑梗死(OR=0.296,P=0.006)是单独影响针刺疗效的危险因素。以FOIS改善2个等级以上为疗效标准时,高BI指数(OR=1.042,P=0.029)和治疗周期(OR=1.095,P=0.002)是影响针刺疗效的保护性因素,陈旧性脑梗死(OR=0.123,P=0.013)和糖尿病病史(OR=6.816,P=0.008)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据得出的相关影响因素,首先应积极推进临床优化改进当前针刺治疗方案:卒中后真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障碍较重,我们可以将通关利窍针刺法与高氏项针结合,精准作用到延髓吞咽中枢,促进针刺效应产生;对于入院留置胃管患者可以采用间歇性留置胃管或结合容积黏度测试适时拔出胃管的方式来减少胃管留置时间,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PSD合并有脑梗死、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医生应积极处理原发病及合并病,改善神经功能,个体化定制针刺治理方案,提升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助力针刺效应的产生;针刺治疗周期是直接影响针刺是否产生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治疗周期的适当延长可以增加针刺效能的积累,尤其在恢复期介入针刺治疗的患者以及想要大幅度改善摄食功能的患者更应适当延长针刺治疗周期,在相关政策的允许下,建议将针刺治疗PSD的周期尽可能延长至3~4周以上。后期研究可以着重深入探索针对PSD不同人群,针刺不同疗程所产生的临床效果。其次如果在临床或科研设计中不具备使用金标准评估PSD的条件,建议在疗效标准选取上将床旁类饮水试验与FOIS量表联合使用,科研工作者应加快研发能反映针刺效应特点的多维综合疗效评价体系。此外,应大力普及全面健康宣教,完善相关医疗政策体系,全方位地推动实现临床治疗效果最大化。

王宇[6](2020)在《基于“络脑调神”探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文中认为论文一基于“络脑调神”探讨眼针治疗ACI的临床疗效及时效性观察目的:本研究基于眼针“络脑调神”探讨眼针针对中风的理论基础,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眼针治疗ACI的即刻效应、持续效应,初步建立眼针时-效关系;通过观察眼针对ACI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改善与疗效,进一步明确眼针在ACI应用的独立疗效,为临床应用眼针治疗ACI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北方战区总医院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以调脂、营养神经类药物、控制原发病及相关对症治疗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眼针治疗。眼针取双侧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每日1次,每周5天休息2天。总疗程均2周。试验组患者在治疗第1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采用MMT评定法观察即刻针刺效应及针刺持续作用,并对影响即刻效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FMA量表、NHISS量表、MBI量表及HAMD量表对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神经功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神志情绪情况进行评定。结果:1经眼针治疗后,ACI患者即刻上肢近端、上肢远端、下肢近端、下肢远端肌力均照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经眼针治疗后,ACI患者即刻近端肌力与即刻远端肌力相比具有显效性差异(P<0.01)。2.不同病位对眼针的即刻效应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病位在基底节的有效率为76%,病位在脑干的有效率为55%,病位在脑皮质及多发性梗死的有效率为100%;不同病程对眼针的即刻效应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早期接受眼针治疗(1d≤病程<3d)有效率为82%,中期接受治疗(3d≤病程<5d)有效率为83%,晚期接受治疗(5d≤病程≤7d)有效率为33%;病情轻重程度对对眼针的即刻效应影响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3.上肢近端、上肢远端、下肢近端及下肢远端在眼针治疗前、即刻、针刺后30min、针刺后1h、针刺后2h及针刺后4h肌力不同时间点比较存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ACI患者第7天的治疗前、即刻、针刺后30min、针刺后1h、针刺后2h及针刺后4h肌力与第1天的治疗前、即刻、针刺后30min、针刺后1h、针刺后2h及针刺后4h肌力的比较存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CI患者第14天的治疗前、即刻、针刺后30min、针刺后1h、针刺后2h及针刺后4h肌力与第7天的治疗前、即刻、针刺后30min、针刺后1h、针刺后2h及针刺后4h肌力的比较存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性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性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性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MBI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8.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性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基于眼针“络脑通脏腑”这一理论基础,进一步对古代文献加以整理,通过探讨“眼-脑”、“脑-神”的关系及“眼-脑-神”整体与中风病因病机之间的联系,证实了眼与脑之间的通过“目系”以传递气血精气,形成相互滋养,协同一体的网络结构,明确了眼针“络脑调神”理论治疗中风病中的理论基础。2眼针对上肢近端、上肢远端、下肢近端、下肢远端即刻肌力均有显着疗效,且肢体近端肌力提高程度优于远端肌力提高程度。3患者梗死部位及针刺介入时机影响眼针的即刻效应,其中病灶位于基底节及脑干的即刻效应反应不佳,眼针介入ACI越早即刻效应越好。4眼针持续效应存在起效、发展、达峰、衰退的时效性规律,并随着针刺次数的累积,眼针进入衰退期的时间逐渐延后。5眼针疗法和西医基础治疗均可改善ACI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调节患者的神志情绪,从而改善ACI患者整体预后。并在提高患者运动功能,调节患者神志情绪方面眼针疗效尤为突出。论文二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眼针干预CIRI大鼠的作用机制目的: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眼针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眼针对CIRI后神经功能保护的作用与机制,为临床上应用眼针治ACI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取体重220 g左右雄性SPF级SD大鼠30只,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及穴区外组。模型组、眼针组及穴区外组均采用改良的线栓法进行MCAO大鼠模型复制,假手术组大鼠采用相同术式,但不插入线栓。术后应用Longa评分和TTC染色对CIRI大鼠进行模型成功评价,并对眼针组大鼠进行眼针干预,眼针取双侧肝区、肾区、上焦区及下焦区,干预时机从再灌注即刻开始,每8小时1次,共计4次。穴区外组大鼠针刺部位为眼针同区外3 mm处,余操作与眼针组一致。再灌注24h后处死大鼠,应用Longa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皮质中GRP78、CHOP的平均荧光强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GRP78、CHOP、Caspase-12、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1.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同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眼针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相比,眼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穴区外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通过HE染色可见,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灰质、皮质界限清晰,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整齐,无水肿坏死,神经细胞层次清晰,分布均匀,神经元胞质丰富,细胞核及胞膜清楚完整。模型组及穴区外组大鼠脑组织出现典型脑梗死筛网状坏死灶改变,坏死灶边缘不清,梗死核心区残存神经元层次紊乱,出现核固缩、核碎裂、胞浆浓染萎缩,胞质疏松、水肿、染色变浅,间质水肿,可以见到扩张的毛细血管炎及性细胞浸润。眼针组脑组织筛网状坏死灶较少,坏死组织边缘较清楚,胶质细胞大量增生,仍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及炎性细胞浸润。3.各组大鼠脑组织梗死灶比较:大鼠经TTC染色后,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组织均呈红色,模型组与眼针组大鼠非梗死灶区脑组织均呈红色,模型组与眼针组大鼠梗死灶区脑组织呈苍白色。与假手术组及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脑梗死体积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均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穴区外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579.80±120.73)及假手术组(621.85±111.21)相比,模型组皮层CHOP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升高(9133.71±849.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组比较,眼针组荧光强度差异强度降低(2080.29±125.9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穴区外组荧光强度差异强度为(9441.74±1590.11),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762.22±129.06)及假手术组(726.76±117.45)相比,模型组皮层GRP78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升高(5470.48±479.1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组比较,眼针组荧光强度差异强度显着降低(1181.72±219.60),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穴区外组荧光强度差异强度为(5154.48±328.89),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6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脑组织GRP78、CHOP、Caspase-12、Caspase-3均显着上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眼针组大鼠脑组织GRP78、CHOP、Caspase-12、Caspase-3显着下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穴区外组大鼠脑组织GRP78、CHOP、Caspase-12、Caspase-3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眼针可以改善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小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减轻CIRI,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2.CIRI发生后可诱导内质网应激上调GRP78、CHOP、Caspase-12、Caspase-3蛋白水平,眼针作用于CIRI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GRP78,抑制CHOP及CHOP蛋白下游相关因子如:Caspase-12、Caspase-3表达水平来干预内质网应激从而改善CIRI的。

邓雅丹[7](2020)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肱二头肌表面肌电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肱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及肌张力分级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82例,随机分成张力平衡针法组(28例)、醒脑开窍针法组(27例)和传统针法组(27例),治疗上分别采用张力平衡针法、醒脑开窍针法和传统针法,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2周(共12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次后用表面肌电仪测定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的均方根值(RMS),并评估改良Ashworth分级(MAS)。结果:1.三组治疗后的肱二头肌RMS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肱二头肌RMS。治疗后组间比较:(1)张力平衡针法组与传统针法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张力平衡针法对肱二头肌RMS的改善明显优于传统针法;(2)张力平衡针法组与醒脑开窍针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张力平衡针法对肱二头肌RMS的改善优于醒脑开窍针法;(3)醒脑开窍针法组与传统针法组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醒脑开窍针法对肱二头肌RMS的改善优于传统针法。2.三组治疗后的肱二头肌MAS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肱二头肌MAS。治疗后组间比较:(1)张力平衡针法组与传统针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张力平衡针法对肱二头肌MAS的改善优于传统针法;(2)张力平衡针法组与醒脑开窍针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张力平衡针法对肱二头肌MAS的改善与醒脑开窍针法相当;(3)醒脑开窍针法组与传统针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醒脑开窍针法对肱二头肌MAS的改善与传统针法相当。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醒脑开窍针法、传统针法均能降低卒中后患者肱二头肌被动运动时的表面肌电RMS值,其中,张力平衡针法优于醒脑开窍针法和传统针法,醒脑开窍针法优于传统针法。2.张力平衡针法、醒脑开窍针法、传统针法均能降低卒中后患者肱二头肌的MAS分级,其中,张力平衡针法优于传统针法,张力平衡针法与醒脑开窍针法相当,醒脑开窍针法与传统针法相当。

汪花[8](2020)在《浮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浮针疗法对中风后患者上肢痉挛的临床综合疗效,以期找到一种操作简便、起效快、安全无副作用的方法来治疗本病。方法:将选入研究的66位中风后上肢痉挛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浮针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两组均给予中风后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选取既分布于上肢阴经或阳明经经络上,又在屈肌肌群上的起止点为靶点,针尖对准靶点行浮针治疗,治疗过程中配合患肢主动或被动运动;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治疗时间规律都是1次/天,5天/周,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肌肉张力级别与改良Ashworth(MAS)、Flug-Meyer上肢运动功能(FAM)、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评分,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病例共66人,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1)基线比较:治疗前浮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患者性别用χ2检验,年龄和病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值均大于0.05,故二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组成上不存在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①治疗前浮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患者的MAS、FAM及MBI等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大于0.05,因此前者与后者在上述各项比较方面没有明显区别;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上述几项评分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P值均小于0.05,即均存在明显差异;③浮针组与常规针刺组患者治疗后组间MAS、FAM(上肢)、MBI等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值均小于0.05,故二者治疗后疗效评分具有很大的差别;④治疗后浮针组有效率为84.375%,针刺组有效率为74.194%,经秩和检验分析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浮针和常规针刺均可有效降低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肌肉张力,但前者在降低肌张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等面均优于后者,且浮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组;本研究在浮针进针点的选择上既遵循浮针疗法的肌筋膜理论,又结合了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及现代肌肉解剖功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且浮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具有起效迅速、操作简单方便、效果好、经济安全、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韦斯思(Miss. Nantikarn Kearkulpeerasup)[9](2020)在《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眼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为眼针疗法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60例确诊为脑梗死后偏瘫痉挛性来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康复K1科的住院患者,住院时间为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眼针治疗结合康复运动疗法组(试验组)和单纯康复运动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眼针疗法,选用眼针眶外横刺法以每日治疗一次,一周5次每次留针30分钟,治疗2周为一周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来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变。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中,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改善Ashworth量表评分中,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中,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眼针疗法配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其对于SCA的治疗上有显着效果;2.眼针疗法配康复训练在改善SCA的患者肢体挛缩畸形方面有显着效果;3.眼针疗法配康复训练在以缓解肌张力增高方面有显着效果;4.眼针疗法配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SCA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杨森[10](2020)在《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痉挛期的临床应用及时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痉挛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分别从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程度进行多方面的临床疗效评价,并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进行生物力学评价。同时探求不同的眼针留针时间与康复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而规范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痉挛期的应用。资料与方法: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病康复二科住院患者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脑梗死或脑出血痉挛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即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眼针带针2组和康复对照组,每组各30例。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及各项功能障碍程度均无显着差异。眼针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眼针治疗,留针0.5小时后起针,随后进行康复治疗;眼针带针1组的患者进行眼针带针康复疗法,留针4小时;眼针带针2组的患者进行眼针带针康复疗法,留针8小时;康复对照组的患者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项目包括运动疗法、关节松动训练、作业疗法、中频电治疗和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上述各项治疗的频率均为1次/日,5次/周,疗程4周,共治疗20次。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均由相同的医师和治疗师完成,并保证各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时间和强度无差异。在入组前首先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排除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各进行1次康复评定,应用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评价患者的中医证候变化;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临床痉挛指数(CSI)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患者下肢痉挛程度;应用Fugl-Meyer评定(FMA)中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部分评定患者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应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采用生物力学指标进行评定,即应用等速肌力测试评定患者患侧膝关节屈伸运动时的屈肌肌群峰力矩(PT)和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完成各项康复评定后,客观、准确地记录结果,对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各组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病程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四组患者入组时的MMSE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各组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的组间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低于康复对照组(P﹤0.05),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低于眼针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值的组间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大于康复对照组(P﹤0.01),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大于眼针对照组(P﹤0.01)。3.NIHSS评分方面,各组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NIHSS评分的组间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低于康复对照组(P﹤0.01),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低于眼针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的组间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大于康复对照组(P﹤0.01),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大于眼针对照组(P﹤0.05)。4.改良Ashworth量表(MAS)方面,各组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MAS评分组间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低于康复对照组(P﹤0.01),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低于眼针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MAS评分差值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大于康复对照组(P﹤0.01),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大于眼针对照组(P﹤0.01)。5.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方面,各组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SI评分的组间比较显示,康复对照组高于其他三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低于眼针对照组。治疗前后CSI评分差值的组间比较显示,康复对照组低于其他三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高于眼针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Fugl-Meyer评定(FMA)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各组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组间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大于康复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大于眼针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值的组间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大于康复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大于眼针对照组(P﹤0.05)。7.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方面,各组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BBS评分的组间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大于康复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大于眼针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BBS评分差值的组间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大于康复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大于眼针对照组(P﹤0.01)。8.Barthel指数(BI)方面,各组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BI评分的组间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大于康复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带针2组与眼针带针1组的B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均大于眼针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BI评分差值比较,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大于康复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大于眼针对照组(P﹤0.01)。9.等速肌力测试方面,各组治疗前PT值、AROM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的PT值、AROM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PT值、AROM的组间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大于康复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大于眼针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PT、AROM差值的组间比较显示,眼针对照组、眼针带针1组和眼针带针2组均大于康复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针带针1组与眼针带针2组无显着差异(P>0.05),均大于眼针对照组(P﹤0.01)。结论:1.眼针带针康复疗法能能有效改善中风痉挛期风痰阻络证的中医证候;2.眼针带针康复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痉挛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眼针带针康复疗法能有效地缓解脑卒中痉挛期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提高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眼针带针康复疗法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痉挛期患者膝关节屈肌的主动运动能力,增加关节活动度;5.在改善下肢痉挛、提高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眼针带针康复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和眼针针刺与康复联合治疗,对于眼针带针康复,留针8小时和4小时的疗效接近。

二、眼针治疗中风瘫痪、高血压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眼针治疗中风瘫痪、高血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调和阴阳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陈以国教授基于健脾化痰理论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理论联系
2 中药治疗经验分析
3 针刺治疗经验分析
4 临床观察
5 验案举例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治法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3 补阳还五汤的学术研究
    4 穴位贴敷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5 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的交互作用
    6 结果分析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综述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眼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祖国医学治疗中风后痉挛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应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研究对象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1.1.3 样本量计算
    1.2 资料收集
        1.2.1 病例筛选
        1.2.2 数据收集
        1.2.3 治疗方案记录
        1.2.4 疗效评定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1.3.1 数据预处理
        1.3.2 统计分析
        1.3.3 数据缺失值处理
        1.3.4 统计软件
    1.4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2.1 研究分组
    2.2 变量赋值
    2.3 不同疗效标准下的结果:
        2.3.1 以FOIS改善≥1 级作为针刺有效评价标准
        2.3.2 以WST改善≥1 级作为针刺有效评价标准
        2.3.3 以WST和 FOIS同时改善1 个等级作为针刺有效标准
        2.3.4 以FOIS改善2 个等级以上作为疗效评价标准
讨论
    1.从针刺量学角度分析影响针刺效应的相关因素
    2.针刺治疗PSD的临床疗效评价现状
    3.本研究结果分析
        3.1 影响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PSD的因素分析
        3.2 不同疗效指标下影响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PSD的因素差异分析
        3.3 同一疗效评价指标,不同改善程度下影响针刺治疗PSD的因素差异分析
        3.4 分析影响通关利窍针刺疗效因素的现实意义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参与课题情况

(6)基于“络脑调神”探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络脑调神”探讨眼针治疗ACI的临床疗效及时效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眼针干预CIRI大鼠的作用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及实验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肱二头肌表面肌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一般资料
        2.3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
        3.2 表面肌电RMS值
    4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表面肌电均方根值比较
    2 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卒中后痉挛的认识与治疗
        1.1 中医对卒中后痉挛的认识
        1.2 中医对卒中后痉挛的治疗
    2 西医对卒中后痉挛的认识与治疗
        2.1 西医对卒中后痉挛的认识
        2.2 西医对卒中后痉挛的治疗
    3 表面肌电
        3.1 表面肌电相关参数
        3.2 表面肌电相关临床研究
    4 醒脑开窍针法
    5 张力平衡针法
    6 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卒中后痉挛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浮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
        三、发病机制
        四、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研究概况
        一、病因病机
        二、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采集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脱落或剔除病例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样本含量
        二、随机分组
        三、试验器材
        四、治疗方案
        五、观测指标
        六、突发情况
        七、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临床资料比较
        二、疗效比较
        三、结论
    第四节 分析讨论
        一、探讨浮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机理
        二、疗效分析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一、问题
        二、展望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9)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医传统针刺治疗中风者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痉挛期的临床应用及时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综述 中风后痉挛的中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眼针治疗中风瘫痪、高血压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调和阴阳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D]. 张家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陈以国教授基于健脾化痰理论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经验总结[D]. 郑亚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曹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眼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评价[D]. 马晴.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应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 丁露.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络脑调神”探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D]. 王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肱二头肌表面肌电的影响[D]. 邓雅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浮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汪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韦斯思(Miss. Nantikarn Kearkulpeerasup).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痉挛期的临床应用及时效关系研究[D]. 杨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脑组织论文 吞咽障碍论文 中医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家兔诱发肾动脉炎后肾脏变化的观察及机制
下一篇:文化互动的认知、理解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