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新华[1](200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幼女淋病59例分析》文中认为
汤淑兰,卢芳国[2](1998)在《淋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淋病(Gonorhea)是由淋病奈氏球菌(N.gonorhoeae,简称淋球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占我国各种性病之首。本文就近年淋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1临床类型淋球菌主要通过性直接接触感染而引起泌尿生殖器的化脓性炎...
周冠华[3](1996)在《中医药治疗淋菌性尿道炎近况》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淋菌性尿道炎近况周冠华南宁市中医院530012广西南宁市新华路28号淋菌性尿道炎(以下简称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感染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淋病在我国目前性传播疾病(STD)中发病率最高,占59.22%[1]。中医无淋病病名。根据其尿频...
王玫君[4](2020)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索针刺和盆浴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以及探讨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针刺结合盆浴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对照组则釆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综合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阴道清洁度、盆腔积液或炎性肿块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构成、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局部体征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Mcgill疼痛问卷和SF-36问卷积分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阴道清洁度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盆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肿块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浴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通过改善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胡亚洁[5](2020)在《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从对药“泽泻-白术”入手,以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为研究对象,对其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配伍理论和“病-证-方”关系的科学内涵,为相关制剂的研发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文献支持,同时也为方剂研究开发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梳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古今临床应用情况,深入探索该类复方的历代传承与演变规律。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统计分析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运用数据挖掘方法、R软件平台,归纳分析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的配伍规律、方证特点以及其现代复方的证治规律。结果:通过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古代文献梳理,发现该类复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临床主治病症范围随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主要治疗水肿、泄泻、暑热、伤寒、眩晕等症;疾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保持一致,或是因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机体致病,或因情志不畅、过劳、饮食失宜等,导致机体脾胃气虚、脏腑失和而致病,最终形成寒湿阻滞、湿热内蕴、痰湿瘀滞、气滞血瘀等证。经统计,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中生泽泻与生白术最为常用,最佳用量比例为1:1;其中泽泻的常用剂量范围为2.6~6.0g,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为3.7~6.0g;而现代复方中泽泻和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均为10.0~15.0g。经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对药“泽泻-白术”常与茯苓、猪苓配伍,其次为甘草、陈皮、肉桂、人参、黄连、苍术、桂枝等;与中药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大便溏、小便短黄、小便不利等,证候有湿热内蕴证、膀胱湿热证和膀胱蓄水证,疾病有淋证、水肿和伤暑;归纳分析出与高频临床症状、证候、疾病关联密切的药组16个。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证治规律,同时参考古籍论述,总结出其核心症候群和主治病症范围;其主要病机以湿热内蕴、气滞水停、痰湿瘀阻最为多见,病因常与风寒暑湿之外邪、痰饮、瘀血、过劳、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相关联,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梳理现代临床观察类文献,归纳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适宜病种,主要有美尼尔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腹泻、关节炎、肝炎、肝硬化、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主治证候、病症、病因、病机、病位、适宜病种等,以及方中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通过分析其“病-证-方”之间关联,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核心适应证为水液病,其现代新用为血浊引发的病变,但核心病机自古至今是一致的;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发现常与对药“泽泻-白术”配伍的有9味高频中药,与相关高频症状、证候、疾病密切相关的有16个药组,其治则治法与温化法治疗水液病有共通之处。这在一定意义上补充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病机理并创新了临床辨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和“病-证-方”的科学内涵,并为其相关复方研发、配伍用药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夏晓蕾[6](2020)在《清淋方熏洗治疗女性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清淋方熏洗治疗女性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以探寻一种治疗女性再发性尿路感染的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两组均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并依据尿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加用清淋方熏洗。疗程均为14天,6个月后进行随访。收集研究对象治疗前、治疗第1天、第7天、治疗后的临床症候,并进行评分、填表;收集治疗前、后的各项实验室数据及生命体征数据;收集随访数据。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判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临床综合疗效试验组较对照组提高23.95%,且P<0.05。2.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较对照组提高23.5%,且P<0.05。3.分证候比较:(1)标实证的综合治疗(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小腹不适),试验组治疗第1天便有效(P<0.01);且试验组在治疗第1天、第7天、治疗后均优于对照组(P<0.01)。(2)本虚证综合治疗(口干、腰膝酸软、体倦乏力、遇劳发作),两组治疗均有效(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4.实验室指标:对两组治疗后尿镜检白细胞及尿培养细菌计数结果进行分析,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5.再发情况:经比较,试验组再发率较对照组下降23.36%,且P<0.05。6.安全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血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显着变化。结论:清淋方熏洗联合抗生素治疗女性再发性尿路感染,可迅速缓解患者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小腹不适的症状;综合疗效优于单纯应用抗生素;且有益于远期疗效,用药安全,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孙洁[7](2019)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隐喻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隐喻的角度来研究中医的语言,属于隐喻认知的范围。本文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隐喻为研究对象,运用隐喻认知的理论对相关的隐喻表达进行归纳和分析、探讨隐喻建立的途径、对隐喻构建的特色进行总结和分析。将张锡纯的隐喻分为始源域和目标域,始源域内部分为自然、物品处所、人类社会、动作、特征和事件等五类,其中自然域比例最大,占整个始源域的45%,其次是人类社会域和物品处所域。前三类隐喻表达相加,共210条,占整个始源域的82%,可见在张锡纯的隐喻构建中,以自然、物品处所和人类社会为来源的隐喻较多,占主要地位,这三类可以概括为人类身体之外的外在世界。这与中医“天人相应”的认知思维有关,是人们既有经验里熟悉的范畴。目标域内部分为人体、药物方剂和疾病共三类,分别占目标域总数的47%、15%和38%,由此可知,中医探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和疾病,通过对人体脏腑、器官和经脉穴位等的探讨来认识人体,通过对病象的分析和治疗方法的探讨来认识疾病。探究张着隐喻建立的基础,归纳出张锡纯隐喻表达的规律,并以此印证中医构建隐喻的传统特点。其中战争隐喻、容器隐喻和管道隐喻使用比较多,隐喻的内涵较为丰富,这与中医隐喻构建的固定模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张锡纯做了较多中西药的对比和配伍。其中对西药药性的描述共有45例,从中药性、味的角度来说明药性的只有5例,占西药药性总数的11%。他虽然主张衷中参西,但在对于西药的药性描述上,用纯粹的中医药性理论来解释的比例并不高,说明他衷中参西的程度还是比较低,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中西药的配伍,共有13例,占中西药对比的62%,这体现了他在中西医汇通方面所做的努力。他在用中医来解释西医时,结合了中医药性的传统理论,运用了五行的生克关系、同气相求的方式、以及家族相似性原理等,带有明显的隐喻认知思维特点。
陈文恬(Tan Wen Tien)[8](2019)在《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寒凉药物的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探析其规律,归纳总结其辨治特色及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精髓,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主要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统计法对《伤寒杂病论》内含寒凉药物的条文进行整理,筛选出性味属大寒、寒、微寒、凉、微凉的药物,并结合历代重要医籍注释、本草着述和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相关资料,对寒凉药物的条文、方剂、常见配伍等做出阐释和分析,探寻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适应症、病机、组方特点等规律。结果:《伤寒杂病论》共有70味寒凉药物,共涉及193首方剂。《伤寒论》全书共42味药物属于寒凉性质(约占48.3%),《金匮要略》共60味属于寒凉性质(约占38.7%),其中28味只见于《金匮要略》。含寒凉药物的原文中,最多出现的症状为便秘、烦躁和发热,提示《伤寒杂病论》内温热性疾病的特点以此三者常见。见“便秘”者,以大黄、枳实、芒硝为要药;应对证见“烦躁”者,则用黄连、石膏、栀子、豆豉、龙骨、牡蛎。对于“发热”,主要运用芍药、石膏、栀子、豆豉、大黄、芒硝、枳实、柴胡、黄芩、茵陈蒿、竹叶、甘遂等;仲景运用的寒凉药物以苦味药居多,高频次寒凉药物为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分别具有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的功效,可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证。寒凉药物组方往往相须而用,如石膏与知母、大黄与枳实、黄芩与黄连等;也常寒温相伍,如桂枝、麻黄、干姜、半夏和附子配伍成方。仲景在寒凉药物的方剂里多配伍和胃之药以防脾胃被伤;又因为寒凉药物所治多为温热性疾病,热邪易伤阴化燥,故也注意护阴,实热证主要通过大黄、芒硝、枳实急下存阴,虚热证则以人参、麦冬、天花粉、地黄、百合等养阴。对热邪与积滞相结成病者,仲景每加入通下药,使邪有去路,以大黄为代表药。在脾胃虚弱者和羸弱体虚者中,慎防如栀子、豆豉、石膏、黄芩、甘遂、大黄等寒凉药物之弊,其用量较小,常与甘草、粳米、生姜等同用。仲景寒凉药物运用集中在《伤寒论》阳明篇、《金匮要略》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明仲景运用寒凉药物于脾胃病症颇多,另外在亡阳格拒,阳气极虚时也有用寒凉药为反佐之例,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后世着述中大多能追溯仲景方药之貌,说明后世是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作出补充和发挥。结论:1、仲景不仅重温,也善用寒凉。所用寒凉药物约占《伤寒杂病论》的四成,以苦味居多,治疗范围广泛。2、仲景所用的寒凉药物主要是: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以其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之功,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症。3、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特点有五:一是常以寒温相兼,二是寒凉相须为用,三是顾护脾胃,四是重视护津,五是注重通下。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审慎有度,必审其弊而斟酌用量或配伍用药。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特色影响深远,后世医家多有借鉴,亦有补充。
任恩华[9](2019)在《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客观的对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输尿管结石提供一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口服三金通瘀排石颗粒治疗,并配合每天针刺治疗一次,对照组口服三金通瘀排石颗粒,均治疗2周。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肾积水缓解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缓解、尿白细胞、尿红细胞(隐血)等,评价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是90.32%,对照组的有效率是71.86%,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效(P=0.007<0.01);治疗组的结石排出率是80.64%,对照组的结石排出率是46.88%,结石排出率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08<0.01);结石排出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6<0.01)。2.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00<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2<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常见症状均明显减轻(所有P=0.000<0.01);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症状减缓更加显着(所有P<0.05)。3.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尿常规中白细胞数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相与对照组相比尿常规中白细胞数无差异性(P=0.304>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尿中红细胞(隐血)均较前有明显下降(P=0.000<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尿中红细胞(隐血)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04<0.01)。4.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肾积水程度均较明显下降(P=0.000<0.01),治疗后治疗组肾积水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6<0.01);治疗组和对照组肾功指标(BUN、Scr)均低于治疗前(P=0.00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肾功指标(BUN、Scr)相比无明显变化(P=0.084>0.05、P=0.281>0.05)。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未见异常变化,治疗中两组患者也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可有效促进结石的下行或排出,缩短结石排出时间、缓解临床症状、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结石排出率及有效率;临床应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能为临床提供一些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姬凌辉[10](2015)在《清末民初细菌学的引介与公共卫生防疫机制的构建》文中认为在中国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除了物质与制度方面的引入外,还有隐而不彰的知识与理论的交流,中国近代细菌学说史即是其中重要一环,对中国近代细菌学引入概况的探讨也是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知识与制度转型的题中之义。鸦片战争以前,中西医学仅仅是通过极少数耶稣会士互相交流,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条约口岸的逐渐建立和传教士医学传教行为的逐渐合法化和内地化,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最先走向世界的一批国人在日记中对显微镜、细菌均有零散记载,细菌由此渐入国人视野。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沿海地区的报刊、杂志等知识传播媒介和翻译馆、医学院校、书院等知识传授机构是细菌学知识的主要引介载体。1894年广东和香港发生的鼠疫检验了时人的防疫手段和观念。虽然鼠疫杆菌的发现消解了鼠疫的神秘感,但是在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中西医未能有效控制疫情和病情,这反映出细菌学说形成初期尚未能影响当时的医疗技术。清末十年,教会创办的医学院校和留日学生对细菌学说译介所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国人对细菌学知识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复合。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让东北成为了当时国际医学专家的实验场,东北鼠疫的防治与肺鼠疫杆菌的发现均具有国际性。瘟疫除了带给普通民众死亡的恐惧感之外,还带动了细菌学知识的传播和推广。新文化运动期间,人们对细菌学的认识已经从腺鼠疫杆菌、肺鼠疫杆等菌种扩大到对细菌的性质、分类、培养、作用等知识的系统把握,并呈现出由专业知识走向工农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趋势。1917—1918年华北地区暴发了严重的腺鼠疫,虽然有东北鼠疫的防疫经验可资借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防疫工作窒碍难行。1919年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整建制、系统运作的中央级卫生防疫机构。从组织结构上来看,中央防疫处从最初的“一处三科”演变为“一处二室三科”。虽然它在1919年全国性霍乱中仅能维持京畿一带的防疫工作,但是随着人事和职能的日益完善,其影响渐及全国。总之,清末民初细菌学的引介历经晚清政府、民初北洋军阀集团、南京国民政府等不同历史时期,其大体随清末民初历次重大疫情不断变动,与当时的国家与社会变迁亦有内在关联,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从知识引介到制度构建的“在地化”过程,在中国大地上画出一张从通商口岸到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到晋绥直隶,从晋绥直隶再到全国各地的文化版图。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 二、病因研究 |
| 三、病理机制 |
| 四、临床症状 |
| 五、诊断标准 |
| 六、治疗方法 |
|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 一、病因病机 |
| 二、辨证分型 |
| 三、治则治法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 |
| 三、病例分级量化标准 |
| 四、纳入标准 |
| 五、排除标准 |
| 六、中止或剔除标准 |
| 七、临床研究记录 |
| 八、不良事件记录和报告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分组方案 |
| 二、治疗方案 |
|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四、统计学分析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一、一般情况比较 |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评分 |
|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和SF-36 问卷积分比较 |
|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
|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
| 八、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 |
| 第四节 讨论 |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
| 二、针刺结合盆浴理论依据 |
| 三、针刺结合盆浴的作用机理 |
| 四、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对药的研究进展 |
| 第二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展演变 |
| 1. 秦汉时期 |
| 2. 晋唐时期 |
| 3. 宋金元时期 |
| 4. 明清时期 |
| 5. 小结 |
| 第三部分 泽泻与白术在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中的炮制与剂量 |
| 1. 药物炮制 |
| 1.1 泽泻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
| 1.2 白术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
| 2. 药物的剂量 |
| 2.1 泽泻的剂量 |
| 2.2 白术的剂量 |
| 2.3 泽泻与白术的用量比例 |
| 3. 小结 |
| 第四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数据挖掘 |
| 1. 配伍规律 |
| 2. 方证特点 |
| 3. 小结 |
| 第五部分 现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 |
| 1. 基于现代医案的证治规律分析 |
| 2. 现代临床适宜病种 |
| 3. 讨论 |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
| 2.5 统计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基本信息的比较 |
| 3.2 同组内中医各证候积分变化 |
| 3.3 组间各项中医各证候积分变化 |
| 3.4 两组中医证候比较 |
| 3.5 尿镜检白细胞比较 |
| 3.6 两组尿培养细菌学比较 |
| 3.7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 3.8 两组再发率比较 |
| 3.9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女性再发性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3 再发性尿路感染的治疗 |
| 2. 课题设计与分析 |
| 2.1 实验目的与意义 |
| 2.2 中医熏洗疗法的可行性分析 |
| 3. 清淋方熏洗治疗女性再发性尿路感染的依据 |
| 3.1 病因病机 |
| 3.2 治法治则 |
| 3.3 清淋方组方分析 |
| 4. 实验特色 |
| 4.1 分组方法 |
| 4.2 治疗期间的疗效比对 |
| 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 5.2 临床综合疗效 |
| 5.3 中医证候疗效 |
| 5.4 实验室指标 |
| 5.5 再发性与安全性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对女性再发性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研究现状 |
| (一)隐喻学研究现状 |
| (二)中医药学的隐喻研究现状 |
| (三)有关张锡纯中医研究的成果 |
| 二、研究对象 |
| (一)张锡纯简介 |
| (二)《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 |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意义 |
| (三)研究创新点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医学衷中参西录》隐喻的始源域 |
| 第一节 自然域、物品处所域和人类社会域 |
| 一、自然域 |
| 二、物品处所域 |
| 三、人类社会域 |
| 第二节 动作域、特征域和事件域分析 |
| 一、动作域 |
| 二、特征域 |
| 三、事件域 |
| 第三节 小结 |
| 第二章 《医学衷中参西录》隐喻的目标域 |
| 第一节 人体域分类 |
| 一、脏腑类 |
| 二、人体其他部位类 |
| 三、体液类 |
| 四、气血类 |
| 五、穴位类 |
| 第二节 药物方剂域 |
| 一、方剂类 |
| 二、药物类 |
| 第三节 疾病域分类 |
| 一、病象类 |
| 二、治疗类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三章 《医学衷中参西录》隐喻特点研究 |
| 第一节 隐喻相似性的探讨 |
| 一、颜色的相似性 |
| 二、形状的相似 |
| 三、功能的相似性 |
| 四、状态的相似 |
| 五、关系的相似性 |
| 六、感觉的相似性 |
| 第二节 张着隐喻的特点 |
| 一、张锡纯始源域隐喻构建的特点 |
| 二、张锡纯目标域隐喻构建的特点 |
| 三、张锡纯隐喻构建的具体途径 |
| 第三节 小结 |
| 第四章 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 |
| 第一节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方式 |
| 一、用中医的话语方式来解释西医 |
| 二、用西医知识来解释中医 |
| 第二节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的隐喻认知特点 |
| 一、五行的“生-克”模式 |
| 二、同气相求的推理方式 |
| 三、家族相似性原理 |
| 第三节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寒凉药物概述 |
| 1.1 寒凉药物的定义与沿革 |
| 1.2 寒凉药物的作用 |
| 1.3 寒凉药物的现代研究 |
| 2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概况 |
| 2.1 《伤寒杂病论》寒凉药物的筛选 |
| 2.2 寒凉药物相关原文的统计归纳 |
| 2.2.1 原文高频症状阐释 |
| 2.2.2 《伤寒论》寒凉药物的分布 |
| 2.2.3 《金匮要略》寒凉药物的分布 |
| 2.2.4 含寒凉药物的常见方剂 |
| 3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探析 |
| 3.1 所涉性味分类 |
| 3.1.1 苦寒药 |
| 3.1.2 甘寒药 |
| 3.1.3 辛寒药 |
| 3.1.4 咸寒药 |
| 3.1.5 酸寒药 |
| 3.2 主治范围 |
| 3.2.1 邪热炽盛 |
| 3.2.2 燥结腑实 |
| 3.2.3 饮热互结 |
| 3.2.4 湿热阻滞 |
| 3.2.5 瘀热在里 |
| 3.2.6 阴虚津枯 |
| 3.3 高频药物统计与解析 |
| 3.3.1 芍药 |
| 3.3.2 人参 |
| 3.3.3 大黄 |
| 3.3.4 黄芩 |
| 3.3.5 枳实 |
| 3.3.6 石膏 |
| 3.3.7 黄连 |
| 3.4 组方特点 |
| 3.4.1 寒凉相须 |
| 3.4.2 寒温配伍 |
| 3.4.3 顾护脾胃 |
| 3.4.4 保津养阴 |
| 3.4.5 注重通下 |
| 3.5 运用注意事项 |
| 3.5.1 脾胃虚弱慎用 |
| 3.5.2 羸弱体虚禁用/少用 |
| 4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的后世影响 |
| 4.1 对孙思邈的影响 |
| 4.2 对刘完素的影响 |
| 4.3 对张子和的影响 |
| 4.4 对温病学家的影响 |
| 4.5 对张锡纯的影响 |
| 5 讨论 |
| 结论 |
|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含寒凉药物方剂 |
| 附录2 :文献综述 近三十年仲景清法研究进展概况 |
| 参考文献 |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 附录4 :参加过的学术会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输尿管结石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石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 1.6 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及治疗 |
| 2.2 常规治疗 |
| 2.3 治疗药物及方法 |
| 2.3.1 治疗药物 |
| 2.3.2 治疗组治疗方法 |
| 2.3.3 对照组治疗方法 |
| 2.4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 2.4.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2.4.2 检查及检验指标 |
| 2.4.3 疗效指标 |
| 2.4.4 疗效评定标准 |
| 2.4.5 安全性评价 |
| 2.5 统计学处理 |
| 3.研究结果 |
|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病情比较 |
| 3.1.1 治疗前两组性别比较 |
| 3.1.2 治疗前两组年龄比较 |
| 3.1.3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1.4 治疗前两组常见症状比较 |
| 3.1.5 治疗前两组尿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比较 |
| 3.1.6 治疗前两组尿常规中红细胞(隐血)比较 |
| 3.1.7 治疗前两组结石直径比较 |
| 3.1.8 治疗前两组结石位置比较 |
| 3.1.9 治疗前两组肾积水程度比较 |
| 3.1.10 治疗前两组肾功指标(BUN、Scr)比较 |
| 3.2 治疗后两组比较 |
| 3.2.1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 3.2.2 治疗后两组结石排出率比较 |
| 3.2.3 治疗后两组患者结石排出时间比较 |
| 3.2.4 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2.5 治疗前与治疗后常见症状比较 |
| 3.2.6 治疗前后尿常规中白细胞计数的比较 |
| 3.2.7 治疗前后尿常规中红细胞(隐血)比较 |
| 3.2.8 治疗前与治疗后肾积水程度比较 |
| 3.2.9 治疗前与治疗后肾功指标比较 |
| 3.3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均正常,均未见不良反应 |
| 4.讨论 |
| 4.1 中医学对石淋的认识及研究 |
| 4.1.1 石淋病名的提出 |
| 4.1.2 中医对石淋病因的认识 |
| 4.1.3 中医对石淋病机的认识 |
| 4.1.4 石淋的治则治法 |
| 4.2 西医对输尿管结石的认识 |
| 4.2.1 病因的研究 |
| 4.2.2 治疗 |
| 4.3 三金通瘀排石汤的立方依据、药理作用及疗效分析 |
| 4.3.1 立方依据 |
| 4.3.2 现代药理作用 |
| 4.3.3 疗效分析 |
| 4.4 针刺选穴理论依据 |
| 4.5 针药联合运用的依据及现实意义 |
| 4.6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及探讨 |
| 4.6.1 临床疗效分析 |
| 4.6.2 结石排出分析 |
| 4.6.3 中医证候积分及常见症状分析 |
| 4.6.4 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及红细胞(隐血)分析 |
| 4.6.5 肾积水程度分析 |
| 4.6.6 肾功指标(BUN、Scr)的分析 |
| 5 结论 |
| 6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旨趣 |
| 二、研究现状 |
| (一) 医疗史的兴起 |
| (二) 细菌学说史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思路、选题价值及主要内容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选题价值 |
| (三) 主要内容 |
|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医学概况与早期出洋国人的观察 |
| 一、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公共卫生学 |
| 二、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医学 |
| (一) 温病学说的形塑和发展 |
| (二) 医事制度、医学教育与分科 |
| 三、如蝎如蟹:使西日记中的观察 |
| 四、小结 |
| 第二章 甲午战争前后细菌概念的引介与通商口岸防疫的改进 |
| 一、19世纪中后期通商口岸传教士对细菌概念的引介 |
| (一) 通商口岸医学传教士对细菌概念的译介 |
| (二) 通商口岸非医学传教士对卫生知识的译介 |
| 二、避疫·检疫·治疫:1894年香港鼠疫与鼠疫杆菌 |
| (一) 1894年香港鼠疫与港口检疫的推行 |
| (二) “气”与“细菌”:中西医抗击鼠疫的不同方法 |
| 三、小结 |
| 第三章 清末新政时期细菌学知识的传授与东北鼠疫的防疫实践 |
| 一、清末教会医学院校对细菌学的传授和留学生的译介 |
| (一) 教会医学校的细菌学教育 |
| (二) 留学生对细菌学的译介——以留日学生为中心 |
| 二、细菌学与宣统鼠疫期间东北的卫生防疫 |
| (一) 鼠疫、报刊与知识:《盛京时报》中的细菌学 |
| (二)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报告》中的细菌学 |
| 三、小结 |
|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细菌学知识的推广与晋绥鼠疫的防控 |
|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细菌知识的推广 |
| (一) 细菌学专业知识的译介 |
| (二) 细菌学知识与生产、生活之关系 |
| 二、1917-1918年鼠疫的防治与新文化运动时期防疫观 |
| (一) 1917-1918年鼠疫防控与交通遮断 |
| (二) 清洁与消毒:以《大公报》为中心 |
| 三、小结 |
| 第五章 中央防疫处的设置与细菌学知识传播和实践的一体化 |
| 一、中央防疫处的设立及沿革 |
| 二、中央防疫处防治传染病与细菌学知识的应用 |
| (一) 上海与京畿:1919年霍乱防治的两个面相 |
| (二) 预防传染病与接种疫苗 |
| 三、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硕士)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