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小华,李沙沙[1](2021)在《东融背景下浅论历史上广西与澳门的交往》文中指出历史上广西和澳门很早就有接触和联系,珠江—西江水域成为彼此文化、经济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渠道,频繁的人员往来和经贸活动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性并促进彼此的经济社会发展。了解和认识广西与澳门之间的历史交往及其互动关系,对当前广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邵凡晶[2](2018)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六堡茶的社会生命史研究》文中认为民族学有关“物”的研究认为,人与物之间是相互界定的,物像人一样具有生命,物与人在共同的文化语境下互为主客体,相互定义,相互建构。民族学的研究应该追随物的本身,以它们的形式、它们的用途和它们的轨迹去描述它们的意义,通过追溯物的社会生命来探讨物如何作用于人,人如何赋予物以不同的意义。物与人的互动不仅局限于单一区域内,而是由于世界经济体系的扩张和资本的渗透,被置于历时的、世界性的范围内。通过深刻分析物的社会生命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观一个区域的社会发展史。鉴于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产地与消费地分离的特殊性,书写茶的生命史,不仅可以理解茶在不同时期流通的商品意义,还可以以茶为媒勾连处于不同时空中的人及其社会,进而将民族学观察人类社会的视角扩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里,以“古与今”“内与外”“上与下”为线索勾勒出与茶相关的人类社会的立体图景。六堡茶属黑茶类,因产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具有“味隔宿而不变”的特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地区殖民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内沿海各地农村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大批闽粤移民以“契约华工”的形式迁往海外,并在移民之初依然保持着在迁出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而形成华人在东南亚的国货消费市场。又,粤商在广州丧失“一口通商”的政策优势后,积极往来于两广、港澳及东南亚之间,从事国内土产出口和国外日用品等商品贸易活动,对广西尤其是梧州等地的商业控制尤为突出。六堡茶在此背景下,从广西山区土产的身份转换为侨乡土产,继而转换为商品,凭借六堡与粤省便利的水运交通环境,藉由粤商之手走出大山、走出国门,畅销南洋劳工市场。以往之研究多集中于东南及西南之茶,对岭南地区的茶关注得不多,以六堡茶为研究对象正可弥补这一环节的不足。因此,本研究选取鸦片战争(1840年)后至抗日战争(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前的六堡茶从萌发到繁荣的历史阶段,对六堡茶在广府地区以及东南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展开讨论,并阐释六堡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整体意义,六堡茶获得自己意义的同时将世界市场与乡村社会连接起来的意义,以及在人、物与交通的互动下,“物”的意义转换与市场、社会之间的作用关系。本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描述了六堡茶的生长环境、自然流通环境及其仰依的文化环境,以明确其区域地理状况和人文社会背景。第二章介绍了六堡茶的名称、产地、工艺、历史等基本情况,进而讨论人如何加持六堡茶的意义。第三章将视角集中在六堡茶走出大山的过程。这一过程源自于梧州商品经济发展的外部力量刺激,也包含六堡内部的经济动能释放。粤商通过对物资交换和水运交通的控制,促使内部与外部的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对山区中的六堡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使其成为粤商在梧州建立的商品经济网络中的一个分支。第四章书写六堡茶走出国门的促成要素,即在广州茶叶贸易衰落、香港转口贸易日趋完备的大背景下,粤商适时地发掘出六堡茶的商业价值,并运用发达的西江航运、远洋运输的进步和遍布中外的联庄经营,将六堡茶远销南洋以满足当地“下南洋”移民群体的生存需求和身份识别需求。第五章着重刻画六堡茶的身份转换过程。六堡茶自广西大山而出,在粤商的操作和控制下向粤省的侨乡茶转换,继而在其完成商品化后仰依华商在马来亚的商业网络深入到马来亚华人的日常生活,并在锡矿场的劳工大量消费下,被赋予劳工的身份标识成为人们口中的“劳工茶”。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随着新的区域经济环境创造出外销渠道和消费的历史契机,六堡茶的产量和销量皆达到空前。在粤商的商业运作以及交通因素的催化下,六堡茶形成“内地生产—香港转口—南洋消费”的流通路径。在生产地形成以茶为核心的一系列工作活动,加速当地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促使人们从家庭分工走向社会分工。在流通地,粤商凭借血缘、地缘建立联号经营网络,对六堡茶的各个流通环节实施掌控,使其完成从土产到商品的转换。在消费地,六堡茶成为马来亚矿工的生活必需品,被赋予人的籍贯和身份。人的认同通过茶被分享和强化,其情感的凝结与经济利益的保护在茶的选择中得到具化和彰显,而茶的意义则在人的社会关系中得到升华。进一步地,茶不仅在区域转换中与人发生互动,还在时间的流转中将人与社会勾连起来,通过“内与外”评价话语的不同获得丰富的社会意义,凭借给人的不同感官体验实现与人的身心交流。在古今轮转中,六堡茶已由“劳工茶”华丽转身为地方的符号标识,在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之下,其历史被反复挖掘,其价值被不断评说,其意义被重新塑造,呈现出一段时间与空间交互的社会文化生命。
陈洛[3](2009)在《桂学研究价值始论》文中研究说明桂学研究是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广西社会进步的一项基础工程。其研究的内核价值,是通过文化研究为始端,以广西人务实开放、崇尚学理、以义为先、会通百家的独有品格,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观念和经济意识,成为地域认同的核心。桂学研究还是中华社会、文化、经济整体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团结海内外桂人的桥梁与纽带,对于重振广西人自信,重树广西人形象,重建广西的繁荣与发展具有跨区域意义。
麦群忠[4](2004)在《血泪斑斑的广西早期劳务输出》文中研究表明
林胜[5](2003)在《非法移民产生机制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指出非法移民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困扰世界各国,让世界难以回避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福建个案为例,进一步探讨非法移民的产生机制,以希望对非法移民有更深刻的理解。本文提出,非法移民之所以大规模发生,既受动力因素和地区性因素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又受个人因素左右。由这三个因素形成非法移民的产生机制,并在非法移民产生过程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 宗教文化成为桂澳融通的缘起 |
| 二、 经贸往来焕发桂澳融通的生机 |
| 三、 劳工运转见证了桂澳关系的特殊面貌 |
| 四、 战时救助体现了桂澳两地的家国情怀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视角 |
| 一、研究缘起 |
| 二、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
| 一、六堡茶的研究 |
| 二、广府社会的研究 |
| 三、民族学中“物”的研究 |
| 第三节 六堡茶的研究意义 |
| 一、物的意义——关于茶本身的书写 |
| 二、流动的意义——茶船里的广府人社会 |
| 第一章 六堡茶仰依的自然与文化背景 |
| 第一节 六堡茶的生长环境 |
| 一、六堡茶的产地范围 |
| 二、六堡茶产地的自然环境 |
| 三、茶产地孰优孰劣的话语重塑 |
| 第二节 六堡茶的自然流通环境 |
| 一、河流分布与船行线路 |
| 二、丰盈庙:文化意义的转换 |
| 三、六堡茶的山路贩运 |
| 四、公路建成后的古今对比 |
| 第三节 六堡茶依托的茶文化环境 |
| 一、茶食一体的茶文化观 |
| 二、茶药一体的茶文化观 |
| 三、茶馆与茶楼:以茶为媒的社会分层 |
| 小结 |
| 第二章 初识六堡茶:六堡茶的身份辨析 |
| 第一节 六堡茶的身份勾勒 |
| 一、“六堡茶”之名辨析 |
| 二、六堡茶的类别归属 |
| 第二节 六堡茶的诞生——从一片叶子到一件商品 |
| 一、茶叶的种植与管理 |
| 二、茶叶的采摘 |
| 三、茶叶的制法 |
| 第三节 六堡茶的成长——人对茶的意义加持 |
| 一、六堡茶的早期历史发展 |
| 二、四季的味道:六堡茶品评话语的内与外 |
| 三、老茶的“新生” |
| 小结 |
| 第三章 走出大山的六堡茶 |
| 第一节 外部的力量 |
| 一、“无市不趋东”的梧州经济 |
| 二、密集圩市下的物资流动 |
| 第二节 内部的力量 |
| 一、以六堡茶为主体的物的交换 |
| 二、茶物交换渠道下的社会关系映射 |
| 第三节 粤商的促成:内力与外力的合成 |
| 一、以物为媒的粤商经营:土货收购与洋货进口 |
| 二、粤商的社会经济角色 |
| 三、粤商影响下的社会分工和人口繁荣 |
| 小结 |
| 第四章 走出国门的六堡茶 |
| 第一节 粤港对六堡茶外销的影响 |
| 一、行业基础:“一口通商”期间形成完备的茶叶流通体系 |
| 二、逆境下的发展:粤商将茶叶出口东南亚 |
| 三、联号经营:六堡茶在香港的转口 |
| 第二节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 |
| 一、西江内河航运的发展 |
| 二、远洋运输的进步 |
| 三、马来亚内地的铁路交通发展 |
| 第三节 “下南洋”群体的需求 |
| 一、“下南洋”的闽粤移民 |
| 二、华人在马来亚的茶叶消费需求 |
| 小结 |
| 第五章 身份转换:粤商形塑下的六堡茶 |
| 第一节 从广西茶到侨乡土产 |
| 一、六堡茶向侨乡茶的身份转换 |
| 二、超低价格与竞争优势 |
| 第二节 从土产到商品的转换 |
| 一、粤商对六堡茶的形塑 |
| 二、六堡茶仰依的商业网络 |
| 第三节 矿场中的“劳工茶” |
| 一、华人涌入马来亚发展锡矿业 |
| 二、恶劣环境下华人矿工的茶叶消费 |
| 小结 |
| 结论 |
| 一、时间里的生命:六堡茶的“两个五十年” |
| 二、茶船上的生命:六堡茶与交通的互动 |
| 三、社会中的生命:六堡茶与人的互动 |
| (一) 粤商的商业控制 |
| (二) 茶农的家庭调节 |
| (三) 劳工的群体表达 |
| 四、意义中的生命:六堡茶在现代话语中的重塑 |
| 参考文献 |
| 一、古籍 |
| 二、地方志 |
| 三、民国图书及期刊文献 |
| 四、着作 |
| 五、学术期刊 |
| 六、报纸/杂志 |
| 七、学位论文 |
| 八、译文文献 |
| 九、外文文献 |
| 十、工具书、标准及其他历史档案资料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1. 桂学研究的独特性 |
| 2. 桂学研究的整合性 |
| 3. 桂学研究的凝聚性 |
| 4. 桂学研究的动态性 |
| 5. 桂学研究的多科性 |
| 内容提要(中英文) |
| 中文摘要 |
| 一 概念及其它说明 |
| (一) 概念 |
| (二) 研究方法 |
| (三) 研究取向和目的 |
| 二 非法移民:停在世界胸口的痛 |
| (一) 非法移民潮的世界分布情况 |
| (二) 非法移民:一个世界性难题 |
| 三 福建省非法移民的分析 |
| (一) 非法移民的根源追溯 |
| (二) 福建省非法移民的特点 |
| (三) 关于人口迁移理论研究的回顾 |
| (四) 非法移民产生机制的分析 |
| 四 结论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