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3500天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活检病理质量(附31例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代偿期乙肝性肝硬化肝活检病理定性(附3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武敬,黄星涛,彭雁忠[1](2019)在《化瘀软肝汤联合西药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湿热蕴结)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化瘀软肝汤联合西药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湿热蕴结)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15例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恩替卡韦,0.5mg/次,1次/d;泮托拉唑,40mg/次,1次/d;熊去氧胆酸,250mg/次,1次/d。治疗组57例化瘀软肝汤(生大黄6g,炮山甲、鳖甲、桃仁、土鳖虫各9g,白术10g,丹参、党参、黄芪20g,鸡骨草、溪黄草、赤芍、蛇舌草各30g,茵陈60g),水煎400mL,早晚温服;腹腔积水加猪苓、茯苓、泽泻各15g;黄疸加栀子30g,茵陈60g;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谷丙转氨酶、血清白蛋白、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2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3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2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0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ALT、ALB、AST、TBIL两组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瘀软肝汤联合西药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湿热蕴结),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孟冬梅[2](2018)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DNA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作为慢性HBV感染进程中的各个阶段,探讨乙肝病毒标志物及DNA定量水平在各阶段中的差异,分析HBV含量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为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延缓病情进展及改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进行过乙肝病毒标志物及DNA定量检测的符合要求的慢性HBV感染患者636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2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58例,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三组患者间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V DNA定量有无差异。同时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依据有无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胆石症)及Child-Pugh分级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有并发症患者84例,无并发症患者172例;Child A级组133例,Child B级组69例,Child C级组54例,观察有无并发症组间及不同Child-Pugh分级组间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V DNA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肝癌三组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5.92±14.78)岁、(52.43±10.26)岁、(56.04±12.06)岁,三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青年(年龄≤44岁)人群中,三组患者HBsAg、HBeAg、HBeAb、HBV DNA的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两比较后,肝炎组患者HBsAg、HBeAg、HBV DNA含量均高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HBeAb的含量低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间HBsA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年(4559岁)人群中,三组患者间HBsAg、HBeAg、HBV DNA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两比较后,肝炎组患者HBsAg、HBeAg、HBV DNA的含量均高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间HBsAb、HBeA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老年(年龄≥60岁)人群中,三组患者间HBsAg、HBsAb、HBeAg、HBeAb、HBV DNA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乙肝肝硬化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的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并发症患者HBsAg、HBeAg、HBV DNA的含量均低于无并发症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sAb和HBeAb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Child A级、B级、C级三组患者性别构成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间HBsAg、HBV D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sAg、HBV DNA含量在Child A级中最低,Child C级中最高;三组间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青中年患者中,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肝癌的进展,HBsAg、HBeAg及HBV DNA的水平会逐渐下降;2有并发症的肝硬化患者HBsAg和HBV DNA的含量低于无并发症的患者;3 Child-Pugh等级越高的患者,HBsAg和HBV DNA的含量越高。

史陇珍[3](2017)在《成人still病误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成人still病的发病特点、鉴别要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1例成人sti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对其误诊误治进行分析,总结发热待查的诊疗思路及经验。病史:一位19岁青年男性,于入院前20余天无诱因突发高热,体温最高41℃,伴畏寒,感咽痛、乏力,遂于当地给予抗感染治疗7天,未见缓解。于入院前3天发热时前胸及四肢出现皮疹,感右侧胸痛,遂于当地人民医院查血常规WBC18.47×109/L,N 86.60%;ESR 77mm/h;PCT 0.56ng/ml;CRP 76.90mg/L;尿常规:潜血+-;喉镜示:急性咽喉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咽喉炎,给予“头孢唑肟钠”治疗3天,未见好转,患者及家属为求明确诊治,遂来我院门诊,于2015.08.02以“发热待查”收住。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入院前3天院外输注“左氧氟沙星”过程中全身出现皮疹,瘙痒明显,停用后上述不适缓解。于入院前1月赴新疆打工,无毒物、化学物品、疫水、牛羊接触史,无蚊虫叮咬史。查体:咽部充血,余无异常。干预及转归:初步诊断为:发热原因待查,给予“喜炎平”及“莫西沙星”抗炎、抗感染治疗,输注“喜炎平”过程中再次发热,全身出现皮疹,瘙痒明显,遂停“喜炎平”,予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后皮疹消退。考虑患者院外间断使用抗生素10余天,且院外输注“左氧氟沙星”过程中也发生过上述出疹情况,故发热原因不排外药物热,且不能排除皮疹是否由药物过敏引起,故停用抗生素,仍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8.3-39.4℃,发热时于前胸及四肢可见散在的红色斑疹。结合其院外胸部+全腹CT平扫片,发热原因不排外腹腔感染可能,给予“头孢唑肟、替硝唑”治疗,仍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6.8-39.7℃,发热时伴寒战及双侧肘、腕关节疼痛,加用“萘普生”止痛、“达菲”抗病毒治疗,未见好转。后改为为“替考拉宁+替硝唑”治疗,仍有发热。肺泡灌洗液培养提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改为“亚胺培南”抗感染,仍有发热,且各项血清学检查对疾病诊断无提示。患者间断发热T≥39℃,持续1月余;发热时伴皮疹,热退后皮疹可自行消退;多次查血常规:WBC≥10×109/L、N≥80%;有咽痛、一过性关节疼痛、肝功能异常;且RF、ANA均为(-);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升高,抗感染治疗无效。血清学检查对疾病诊断无提示,参考成人still病(Adult-onset Still’s disease,AOSD)诊断Yamaguchi标准,患者诊断AOSD成立,当天停用“亚胺培南”,予“泼尼松”25mg bid po,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结论:AOSD是一种罕见的全身炎症反应性疾病,确切的发病机制不明,有5%-10%的患者表现为发热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无明确脏器受累,三大典型特征有:持续性高热、关节痛、皮疹,通常是一种排除性的诊断,仍未发现病理诊断试验及可靠的生物学指标,应用糖基化铁蛋白(Glycosylated ferritin,GF)使诊断的特异性提高,明确诊断需根据Yamaguchi及Fautre等诊断标准,需排除病毒、细菌等感染、血液系统及实体肿瘤及相关的结缔组织性疾病。我们的患者血清学检查对疾病诊断无提示,但可用于鉴别及排除其他发热相关性疾病。缺乏疾病诊断特异性的血清学或临床标志物,是导致疾病诊断被延误及并发症恶化的原因,故在疾病过程中应重视其特异性临床表现,当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到AOSD可能,以免延误诊治。

李君怡[4](201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队列研究问题探讨及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本研究分析队列研究是否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以及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队列研究能否反映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同时分析临床队列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前瞻性研究提供建议。方法:通过对肝硬化及队列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队列研究是否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并且分析队列研究中常见问题及提出相应对策。另外,对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及大学城医院门诊或住院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129例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并探讨本队列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通过文献研究,明确队列研究具有样本群体易得、长期观察时投入相对较少、可同时收集多种临床资料等优点,在慢性病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队列研究允许个体化治疗且评价结局指标简单及易于测量,尤其适用于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29例病例,各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方面,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AL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治疗前后AL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LT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AS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医组及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ST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AL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L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比中医组高。三组治疗前后TBIL差异及治疗后TBI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西医组治疗前后P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P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方面,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HBV-DN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HBV-DN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HBV-DNA较中医组低。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HBs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及西医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HBsA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较西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低。三组治疗前后HBeAg差异及治疗后HBeA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RI值方面,西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常规及B超积分方面,三组治疗前后WBC、RBC、HB、PLT、B超积分差异及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结局方面,发生肝硬化失代偿期西医组2例,发生肝癌西医组1例、中西医结合组3例,发生死亡中医组1例。本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家族史中不详者所占比例为23.26%,饮酒史中不详者所占比例为19.38%,感染乙肝时间中不详者所占比例为20.16%;不详情况在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31.63个月,总失访率为10.9%,失访情况在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病例资料不齐全者占86.05%。结论:通过对12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相关文献分析明确队列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具有可行性及一定的应用前景。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可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西医治疗在抗炎及抑制病毒复制方面较纯中医治疗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白蛋白方面较纯中医或纯西医治疗好。但本回顾性队列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失访、偏倚、资料缺失及组间例数差异大等问题,可能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结果可信度下降,在前瞻性研究中应加以重视,以使队列研究更能反应临床实际情况。

任智慧[5](2016)在《肝癌患者糖脂代谢基因突变及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9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在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中,肝癌的发病率位居第5位,死亡率位居第3位。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约30万左右,约占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的半数以上。肝癌具有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易复发和转移的特点。肝癌的治疗方法虽然有多种,但总体疗效仍不理想。并且手术预后情况较差,总体术后5年复发率仍高达60%以上。肝癌更多地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是典型的长期慢性炎症基础上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手术切除的不到20%,适合局部消融患者有限。因此肝癌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效果最差的肿瘤之一。考虑肿瘤是一种多基因病,肝癌属于多因素复杂疾病,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而产生的。据已有的研究推测肝癌的发生可能与机体的易感基因密切相关。近年来代谢异常与肿瘤的关系逐渐被科研人员所重视,新疆是代谢因素高流行区,且本地区肝癌的发病率又具有一定特点,发现肝癌的代谢易感基因,不仅有助于深入解析肝癌的发病机制,而且能为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预测、早期预防、个体化医疗及新型高效药物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生物靶标;对于肝癌根治术预后较差的现况,企盼建立HCC切除术5年生存情况危险指数(PI)预测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在预测HCC切除术5年内死亡风险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以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9月四年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的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为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细胞癌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tagSNP利用SnaPshot方法检测糖脂代谢基因,目的在于从代谢角度研究在已知的肝癌风险因素的前提下,评价糖脂代谢基因异常对肝硬化癌变发生的风险相关性;并对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切除根治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地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乙肝相关肝癌术后风险指数模型,以该模型预测乙型相关肝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检测与糖尿病风险相关的GCKR基因的三个标签位点的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的差异情况,以期研究与糖尿病相关的GCKR(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癌变的风险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该基因多态性在本研究人群中与肝硬化癌变无相关性;本研究的第二部分选取tagSNP后利用SnaPshot方法检测PNPLA3(类淀粉磷脂酶区域3蛋白)基因的10个标签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情况,以期研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型肝炎发病风险相关的PNPLA3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癌变是否具有风险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基因多态性在本研究人群中与肝硬化癌变无相关性;基于该基因对于肝脏脂肪变性的风险相关性研究已有报道,仍可作为今后肝脏脂肪变性的研究方向。但在本研究中该位点不具有在促使肝硬化患者致癌的风险性。第三部分是基于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状况的不理想现状,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占较大比例,初建了PI模型及临界值3.38作为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进行评估预测,对于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率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结论:本研究所检测的两个糖脂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本地区研究人群的肝硬化癌变风险无关;PI模型有助于预测肝癌根治术患者5年内死亡风险程度,并提供明确的数学模型及临界值;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预测评估价值较高,对于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程瑞娟[6](2013)在《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甘油三酯(TG)蓄积过多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患者除了有基础疾病及诱因相关表现外,绝大多数患者并无任何明显的症状,因此往往需藉由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方可确诊。现代医学对于治疗脂肪肝的降脂药物,由于具有一定的肝损作用,所以相对而言,中医药对于脂肪肝的发病机理研究及辨证分型治疗则明显呈现其优越性。本病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其形成与痰、湿、瘀、积等有关,所以提出补肾化痰活血法为治疗脂肪肝之大法。目的: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观察补肾化痰活血法对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结合肝功、肾功、脂质代谢、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以台湾地区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患者80例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80例合格对象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治疗组的中药组方拟如:生黄耆20g、丹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淮山药10g、广郁金10g、陈皮l0g、垂盆草10g、柴胡10g、赤芍10g、泽泻10g、菟丝子10g、桑寄生15g、山茱萸10g、生山楂10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并配服三七粉1.5g/次/天,三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服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10mg/d,连续三个月。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肾功、脂质代谢、血常规、B超及临床症状积分等方面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较性。结果:1.治疗组40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0例(基本治愈7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本研究中药组方对脾虚痰湿瘀阻型脂肪肝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后自身B超值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有19例脂肪肝转为正常,对照组有12例脂肪肝转为正常。提示中药治疗与瑞舒伐他汀有明显改善B超程度的效果。3.两组患者治疗后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胸闷心悸、舌质及舌下青筋症状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胸闷心悸、舌质及舌下青筋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症状积分均数0.91>对照组症状积分均数0.64,治疗组在食少纳呆、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便溏、面色晦暗、睡眠状况、便秘硬结、胸闷心悸、小便尿频、怕冷情况、舌质及舌下青筋、白腻苔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肝功能指标差均数10.18>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差均数5.41,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后脂质代谢指标(TC、TG、HDL-C、LDL-C)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TC、TG、HDL-C、LDL-C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脂质代谢指标差均数1.20>对照组脂质代谢指标差均数1.08,治疗组TC、TG、HDL-C、LDL-C疗效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治疗后BUN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BUN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Creatinine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Creatinine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肾功能指标差均数3.43>对照组肾功能指标差均数1.29,治疗组BUN、Creatinine疗效优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WBC、RBC、PLT)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WBC、 RBC、PLT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常规指标差均数6.74>对照组血常规指标差均数1.93,治疗组WBC、RBC、PLT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治疗组中药组方对于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瑞舒伐他汀。

吴燕[7](2012)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无创评价慢性肝病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无创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09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62例肝纤维化(S1S3)患者、30例肝硬化(S4)患者及7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定量测量肝实质剪切波速度。结果:四组受检者肝脏平均剪切波速分别为1.07m/s、1.62m/s、2.36m/s、1.12m/s;除健康对照与NAFLD组之间剪切波速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肝实质剪切波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1S3期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l:0.743-0.860);S4期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95%Cl:0.948-0.990)。以1.30m/s为界值,诊断≥S1期的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79%;以1.76m/s为界值,诊断S4期的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91%。结论:VTQ还不能作为定量判断NAFLD的可靠指标,肝活检仍是目前评价NAFLD的金标准;VTQ可无创测量肝实质剪切波速度,客观反映肝组织的弹性模量,有望为定量评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提供一项客观准确的新方法。

王功遂,姜湘宁,明朗,谢秋里,吴洁伟,康凯夫,郑翀,刘梅华,陈乐无,何杰雄,黄勇,陈晓巧[8](2009)在《两种肝活组织检查方式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enghini一秒钟快速负压抽吸法和Bard Magnum肝穿刺活组织检查针切割法是两种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基本操作方法。我们就临床应用中如何选择和客观评价这两种肝活组织检查方法以及如何提高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安全性等进行了10年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张廷坚[9](2007)在《肝硬化中医证候及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之计量学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肝硬化患者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2~18∶1。可能与男性自身免疫功能、生活方式和饮食卫生、接触人员广泛等因素有关。职业分布以工人最多,占43.3%,其次为农民占20.1%。说明肝硬化与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强弱、文化水平的高低有一定关系,发病高峰以41~60岁占绝大多数,近六成。肝硬化病因较多,诱因复杂,其中以肝炎后肝硬化最多,在大陆地区平均约占六成以上,且主要由乙型肝炎所致,故要降低肝硬化发病率,首先应做好乙型肝炎防治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大陆地区饮酒者也逐渐增多,台湾地区酒精性肝硬化与地区别有极大的关系,一般以花莲台东等地区病患数较高,其次为屏东等山地部落,都会区又居其次,这里所谓的都会区包括大台北以及高雄市等台湾的重点都市,另就台湾地区酒精性肝硬化地理区分布而言,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相关资料,请详见本文附录。此外对胆汁性肝硬化也要提高警惕性,根据此次文献调查:由胆汁淤积引起者约占百分之七上下,临床上要重视各种原因所致胆汁淤积的早期治疗。由药物或化学毒物引起的肝硬化约占在有明显诱因的肝硬化百分之五左右,因此临床医生用药宜少而精,对原有肝病患者更不能滥用药物;另外如不可避免接触化学毒物时也应严格采取防护措施,以尽量减少对肝的损害。此次文献研究分析许多病例,可看出肝硬化发病还与许多诱因密切相关,可查到明显诱因者约占整体的三分之二强。故预防本病应强化自我保健意识,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况,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肝硬化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通常以乏力、腹胀及厌食最常见,因此临床上对有上述症状者,除考虑胃肠道疾病外,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必要时应进一步做针对性检查以确定诊断。只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才能有效地防止病情恶化,终止肝纤维化等损害。其并发症以上消化道出血最多见,约近四成,因此对肝硬化患者应注意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肝硬化病死率较高,病死率约为一成上下。年龄在50岁以上者所占比例较大,约近七成。可见影响肝硬化的预后,除治疗是否及时、病情严重程度、肝脏贮备能力外,年龄也是一个独立因素。【目的及意义】本文搜集了大陆地区近十年肝硬化相关的论文,在数理逻辑计量诊断的基础上,为肝硬化中医宏观辨证提供数理统计上的依据,对提高中医诊断肝硬化证候的水平,促进肝硬化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定量化和标准化有一定意义,且有利于中西医学的沟通和交流。并期盼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探讨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初步实现肝硬化常见证候的定量诊断;探讨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及专病专证治疗肝硬化提供了客观依据及理论基础。使得肝硬化的微观辨证和“证”的实质研究建立在更为严谨的科学基础上。更欲将证候的量化研究方法带入一个新的领域。【研究内容和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使用计算机以“肝硬化、辨证施治、辨证分型、病案举例、典型病例”关键词为检索途径,检索1994-2006年2月间的文献题录,获得目标文献,再从目标文献和综述类文献所列的参考文献中进行追踪查寻,共检出文献题录10706条。通过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部分)根据上述10706条题录计算机检索中文全文,计算机检索未找到的再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过刊合订本手工检索:其次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按中图分类号8575(肝硬化),检索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的专着。按文献入选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373篇(作者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及部分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专着11本,其中肝硬化病案共604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569例,酒精性肝硬化11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9例,胆汁性肝硬化4例,心源性肝硬化1例,药物性肝硬化1例。本课题主要运用频率、排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大似然法模型。统计是一门被运用资料采矿技术的人所广为运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现在人们已经将统计工具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了筛选,确定了常见证候的相关因素;然后采用运用最大似然法建立了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表、当代大家用方遣药规律。并根据试验性诊断的评价原则,对建立的计量诊断表进行了回顾性检验,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说明此量化标准与黄金标准(专家的诊断标准)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成果及结论】本文所建立的6个计量诊断表,可独立诊断,亦可随机组合,具有可计量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及简便易行的特点,亦为开展肝硬化的多中心、大协作深入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本项研究在中医疾病证候规范的研究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良好开端,证实了中医的病及证是可以进行规范化和计量化的。初步得出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式。但其研究方法尚须改进,并须得到进步临床验证。为探索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对562首治疗肝硬化复方中313味中药进行研究,发现治疗肝硬化所用的药模拟较集中在补气、利水消肿、理气、活血调经、补阴和补血类,而清热凉血药、消食药和化湿药的使用率也较高;高频次药物功效中,出现频次较多的依次为具有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健脾胃、行气、补气、补肝肾等作用的药物;其中常用中药有:茯苓、白术、丹参、黄芪、泽泻、鳖甲、当归、大腹皮、柴胡、猪苓、赤芍、甘草等;得到肝硬化常见证型的用药。中医药治疗肝硬化前景广阔,探讨其用药规律有积极意义,为治疗肝硬化的新药开发,尤其相关中药新药研制及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制定提供了依据。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治疗肝硬化应用频次较高、疗效好、重复率高的方药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从而开发出疗效理想、具有可重复率、中西医工作者乐于应用、患者喜于接受的新方剂、新剂型、新成药,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体现中医病证相关特点,抓主要矛盾与分析病机相结合,首先西医辨病,明确疾病的诊断,把握疾病的总体病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辨证,发挥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以病统证,才能使证的广泛性因病的特异性而得到深层次的认知。病证结合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治疗模式,病证结合研究更能从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正确把握证的本质。(2)采用文献学方法,借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合理应用数理统计。(3)从药用功效、高频次用药、低频次用药、常见证型用药、用药特点,多种角度探讨肝硬化的用药规律。

闫涛,王慧芬,张波[10](2006)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患者48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观察肝衰竭期合并腹水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PBC组)临床特征,及其与肝衰竭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V组)合并腹水患者的异同点。分析48例PBC组和33例HBV组入院时(治疗前)临床症状及血常规、肝功能等化验指标的差异。两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均为腹胀、乏力、纳差、皮肤瘙痒,PBC组患者皮肤瘙痒、肝脏肿大比例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组(P<0.05)。对Child-Pugh计数分级法为C级的PBC组28例患者与HBV组26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t检验,PBC组患者ALT、AST、GLO、Tcho、TG、CHE、Bil、TBA、PA、ALP、GGT、WBC、PLT等水平均高于HBV组(P<0.05)。PBC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在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均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有所不同,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

二、代偿期乙肝性肝硬化肝活检病理定性(附3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代偿期乙肝性肝硬化肝活检病理定性(附3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化瘀软肝汤联合西药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湿热蕴结)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伦理审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随机分组
    1.6 诊断标准
        1.6.1 西医诊断
        1.6.2 中医诊断
    1.7 治疗方法
        1.7.1 对照组
        1.7.2 治疗组
    1.8 观测指标
    1.9 疗效判定
    1.1 0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临床疗效
    2.3 谷丙转氨酶 (ALT) 、血清白蛋白 (ALB) 、谷草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2)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DNA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进程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
        1.1.3 实验室检测方法
        1.1.4 资料分析
    1.2 结果
        1.2.1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肝癌三组患者年龄及性别构成的比较
        1.2.2 三组间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V DNA定量的比较
        1.2.3 乙肝肝硬化出现并发症与未出现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1.2.4 乙肝肝硬化中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1.3 讨论
        1.3.1 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V DNA定量检测在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中的意义
        1.3.2 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V DNA定量检测在肝硬化并发症患者中的意义
        1.3.3 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V DNA定量检测在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患者中的意义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DNA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进程中的临床意义
    2.1 乙肝病毒标志物及DNA定量检测的意义
    2.2 乙肝病毒定量检测在HBV携带者中的意义
    2.3 乙肝病毒定量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意义
    2.4 乙肝病毒定量检测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意义
    2.5 乙肝病毒定量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意义
    2.6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成人still病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AOSD发病机制
        1.1.1 遗传
        1.1.2 诱因
        1.1.3 细胞因子
    1.2 AOSD临床表现
    1.3 AOSD相关检查
    1.4 AOSD诊断
        1.4.1 Yamaguchi标准
        1.4.2 Fautrel标准
        1.4.3 Cushing标准
        1.4.4 Bruno标准
        1.4.5 各种诊断标准的验证
        1.4.6 诊断标记物前景
    1.5 AOSD的治疗
        1.5.1 轻度的患者可以通过NSAIDs治疗
        1.5.2 皮质类固醇治疗
        1.5.3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
        1.5.4 生物治疗
        1.5.5 难治性患者
    1.6 AOSD的并发症及预后
第二章 病例报告
    2.1 一般情况
    2.2 主诉
    2.3 现病史
    2.4 既往史
    2.5 个人史
    2.6 婚姻史
    2.7 家族史
    2.8 入院查体
    2.9 辅助检查
    2.10 初步诊断
    2.11 最终诊断
第三章 诊疗经过
第四章 随访
第五章 讨论
    5.1 患者病例特点分析
    5.2 皮疹
    5.3 发热
    5.4 咽痛
    5.5 血清铁蛋白
    5.6 肝功能异常
    5.7 关节痛、肌痛
    5.8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5.9 肾脏受累
    5.10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5.11 神经系统损害
    5.12 浆膜腔积液
第六章 诊疗经验及启示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列表
致谢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4)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队列研究问题探讨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肝硬化
        一、肝硬化的概况
        二、肝硬化的病因
        三、乙肝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四、肝硬化的常见临床研究方法
    第二节 队列研究
        一、队列研究的概念及类型
        二、队列研究的优点
        三、队列研究的应用范畴
        四、队列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的可行性及优势
        五、队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病例分析
    第一节 129例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肝癌患者糖脂代谢基因突变及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GCKR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癌变的风险相关性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病例总体情况
        2.2 肝硬化组和肝癌组之间临床资料比较
        2.3 肝硬化组和肝癌组之间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分层比较
        2.4 GCKR基因rs1260326位点、rs3817588位点和rs715326位点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
        2.5 GCKR基因rs1260326位点、rs3817588位点和rs71532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分组中比较
        2.6 影响肝癌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PNPLA3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癌变的风险相关性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病例总体情况
        2.2 肝硬化组和肝癌组间基本资料的比较
        2.3 肝硬化组和肝癌组之间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分层比较
        2.4 PNPLA3 基因各位点的 Hardy-Weinberg 平衡定律检验
        2.5 PNPLA3 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分组中比较
        2.6 影响肝癌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肝细胞肝癌患者切除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选择
        1.1.2 病例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信息资料收集
        1.2.2 手术切缘阳性的判断
        1.2.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脂肪肝的现代医学研究
    1. 脂肪肝的概念
    2. NAFLD的分类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4. 代谢综合征(MS)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5. 盛行率
    6.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6.1 脂肪代谢异常
        6.2 激素影响
        6.2.1 胰岛素抵抗
        6.2.2 瘦素与NAFLD的关系
        6.2.3 其他激素的影响
        6.2.4 脂肪酸的β-氧化障碍
        6.2.5 肝筛与脂肪肝
        6.3 环境因素
        6.4 遗传因素
        6.5 血浆游离脂肪酸过多
        6.6 脂联素与NAFLD
    7.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1 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2 慢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2.1 酒精性脂肪肝
        7.2.2 非酒精性脂肪肝
        7.2.3 肥胖相关性脂肪肝
        7.2.4 糖尿病性脂肪肝
        7.2.5 高脂血症与脂肪肝
        7.2.6 药物相关性脂肪肝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
        8.1 肝活检
        8.2 B超
        8.3 CT诊断
        8.4 MRI诊断
        8.5 实验室检查
        8.5.1 转氨酶的增高
        8.5.2 血清三酰甘油(TG)及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测定
        8.5.3 血清铁蛋白
    9. 脂肪肝的治疗
        9.1 饮食治疗
        9.1.1 能量控制的摄入
        9.1.2 营养元素含量的调整
        9.1.3 饮食的规律性
        9.2 运动与锻练
        9.3 药物治疗
        9.3.1 胰岛素增敏剂
        9.3.2 抗氧化剂及细胞保护剂
        9.3.3 NAFLD与降脂药物
        9.3.4 TNF-α抑制剂
        9.3.5 减肥药物的使用
        9.3.6 其他药物
        9.4 外科减重手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1. 脂肪肝之病名
    2. 祖国医学对脂肪肝相关症状之的认识
        2.1 胁痛
        2.1.1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1.2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1.3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1.4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2 积聚
        2.2.1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2.2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2.3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2.4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3 痰饮
        2.3.1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3.2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3.3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3.4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4 鼓胀
        2.4.1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4.2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4.3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4.4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3. 病因病机的认识
    4. 脂肪肝形成的病因与病机
        4.1 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4.2 饮食内伤,酿生痰浊
        4.3 脏腑虚衰,日久成积
        4.4 邪毒稽留,胶结阻滞
    5. 脂肪肝的论治法则
        5.1 疏肝健脾,除湿泄浊
        5.2 利湿活血,化痰祛瘀
        5.3 填精温阳,培补先天
    6. 补肾化痰活血组方确立
        6.1 组方特点探讨
        6.2 现代药理学研究
    7.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7.1 辨证分型治疗
        7.2 专方或基本方加减治疗
        7.3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
        7.4 针灸治疗
        7.5 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之关系
    8.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案
        2.1 分组治疗
        2.2 中药治疗组
        2.3 对照组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项目
        3.1.1 疗效性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2.1 疗效判定标准
        3.3 脂肪肝疗效积分计算
        3.4 统计分析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
        4.1.1 性别之比较
        4.1.2 年龄之比较
        4.1.3 两组治疗前体重之比较
        4.1.4 两组治疗前病情程度之比较
        4.1.5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之比较
        4.1.6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体征分布之比较
        4.1.7 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之比较
        4.1.8 两组治疗前脂质代谢指标之比较
        4.1.9 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之比较
        4.1.10 两组治疗前血常规指标之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疗效之评估
        4.2.1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体重变化之比较
        4.2.2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B超之比较
        4.2.3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症候积分之比较
        4.2.4 治疗前后自身中医症候、体征疗效之比较
        4.2.5 治疗前后自身肝功能指标疗效之比较
        4.2.6 治疗前后自身脂质代谢指标疗效之比较
        4.2.7 治疗前后自身肾功能指标疗效之比较
        4.2.8 治疗前后自身血常规指标疗效之比较
        4.3 两组治疗后疗效之比较
        4.3.1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体征积分疗效之比较
        4.3.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疗效之比较
        4.3.3 两组治疗后脂质代谢疗效之比较
        4.3.4 两组治疗后肾功能疗效之比较
        4.3.5 两组治疗后血常规疗效之比较
        4.3.6 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之比较
    5. 功效与结论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语
    1. 研究小结
    2. 作用机理的探讨
        2.1 肝脾肾亏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
        2.2 气血瘀阻、痰瘀互结是基本病理变化
    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无创评价慢性肝病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
        1.3 检查方法
        1.4 排除标准
    2. 病理诊断标准
    3. 结果统计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肝硬化中医证候及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之计量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肝硬化的流行病学
    1.1 性别比例
    1.2 季节性
2. 病因病机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西医病因病机
    2.3 肝硬化的病理表现
3. 实验室及理学检查
    3.1 MELD 分级与 Child 分级肝硬化患者临床评估的比较
    3.2 B 型超声与彩色超声
    3.3 肝功能
    3.4 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检查
    3.5 食道钡餐造影与内窥镜检查
    3.6 CT 扫描与磁共振影像(MRI)检查
4. 治疗方法
    4.1 老中医经验
    4.2 辨证施治
    4.3 治则治法
    4.4 专方治疗
    4.5 外治法
    4.6 综合疗法
    4.7 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研究内容
1. 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运用计量诊断之现状
2. 客观化研究肝硬化中医证候之现状
3. 计量方法应用于疑难病为主的处方用药规律研究现状
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第三章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症候分析
1. 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
2. 肝硬化计量诊断的数据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
    3.2 肝硬化主要症状和体征
    3.3 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
4. 小结
    4.1 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候计量诊断在临床应用方法
    4.2 肝硬化中医证候计量诊断临床应用表格
    4.3 肝硬化中医证候计量诊断临床应用的优缺点 第四章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
1. 数据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肝硬化的用药归类分析
    2.2 高频次用药分析
    2.3 低频率用药分析
    2.4 肝硬化常见证型的用药分析
    2.5 肝硬化辨证用药特点
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肝硬化误诊相关文献理
附录二 2005年台湾地区主要死亡及男性、女性死亡因
附录三 2005年台湾地区各县市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死亡统表 参考文献 致谢

(1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患者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观察方法与实验室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PBC组48例及HBV组33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2.3 Child-Pugh C级的PBC组28例患者与HBV组26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3 讨论

四、代偿期乙肝性肝硬化肝活检病理定性(附3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瘀软肝汤联合西药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湿热蕴结)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武敬,黄星涛,彭雁忠.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05)
  • [2]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DNA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进程中的临床意义[D]. 孟冬梅.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3]成人still病误诊分析[D]. 史陇珍. 兰州大学, 2017(04)
  • [4]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队列研究问题探讨及病例分析[D]. 李君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肝癌患者糖脂代谢基因突变及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研究[D]. 任智慧.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8)
  • [6]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D]. 程瑞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7]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无创评价慢性肝病的初步研究[D]. 吴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8]两种肝活组织检查方式的临床应用[J]. 王功遂,姜湘宁,明朗,谢秋里,吴洁伟,康凯夫,郑翀,刘梅华,陈乐无,何杰雄,黄勇,陈晓巧.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9(02)
  • [9]肝硬化中医证候及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之计量学探讨[D]. 张廷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患者48例临床分析[J]. 闫涛,王慧芬,张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6(06)


肝硬化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脂肪肝的治疗方法论文 乙肝阴性论文 肝癌治疗原则论文

上一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
下一篇:新世纪呼唤复合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