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慢性鼻窦炎鼻上皮中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慢性鼻窦炎鼻黏膜上皮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杜经纬,彭丽娟,吉爽,杨燕,冯俊[1](2021)在《miR-21在脂多糖诱导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微RNA-21(miR-21)在脂多糖诱导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HNEpC)中表达变化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脂多糖诱导建立HNEpC炎症反应细胞模型,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炎症细胞模型建立前后miR-21和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取脂多糖诱导的HNEpC细胞,分为miR-21抑制物组和阴性对照组,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miR-21抑制物和阴性对照物转染入2组HNEpC细胞,比较转染后2组细胞中miR-21和PTEN蛋白的表达、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率以及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IL-6和IL-10的水平。结果脂多糖诱导的HNEpC细胞中miR-21表达水平增高(P <0.05),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 <0.05)。miR-21抑制物组细胞中miR-21表达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P <0.05),转染后24、48、72 h后的吸光度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凋亡率高于阴性对照组(P <0.05),并且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及IL-6水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IL-10水平高于阴性对照组(P <0.05),细胞中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阴性对照组(P <0.05)。结论 miR-21在脂多糖诱导的HNEpC炎症反应细胞模型中表达升高,抑制miR-21可显着抑制脂多糖诱导的HNEpC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炎症反应,同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对PTEN基因的调控有关。

蒋志明,魏小桐,赵丽娜,吴立斌,刘磊,李小贾,王敏君,胡玲,吴子建[2](2021)在《不同浓度艾烟环境对大鼠鼻黏膜损伤及血清IL-1、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长时间不同浓度艾烟环境对大鼠嗅觉功能的影响,为艾灸过程产生的艾烟安全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浓度艾烟组(低烟组)、中浓度艾烟组(中烟组)和高浓度艾烟组(高烟组),每组10只。艾烟组大鼠分别放入3个不同艾烟浓度有机玻璃艾灸箱内进行每日2次、每次4 h的艾烟烟熏干预,持续90 d。实验前及实验中对大鼠一般状态进行评估;干预结束后,通过双瓶实验(TBE)对大鼠进行嗅觉评估,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鼻黏膜组织形态、TUNEL法检测大鼠鼻黏膜嗅上皮细胞凋亡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艾烟烟熏后期(干预45~90 d),中烟组、高烟组大鼠行为活动较正常对照组大鼠减弱,且对刺激反应强烈,精神状态较差;干预结束后,中烟组、高烟组大鼠醋水混合液饮用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低烟组(P<0.01);中烟组、高烟组大鼠鼻黏膜层次结构不清、排列紊乱,有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严重;中烟组、高烟组大鼠鼻黏膜嗅上皮凋亡细胞数多于正常对照组、低烟组(P<0.01),高烟组多于中烟组(P<0.01);低烟组、中烟组、高烟组大鼠血清IL-1、IL-6、TNF-α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中烟组、高烟组高于低烟组(P<0.01),高烟组高于中烟组(P<0.01)。结论:长期暴露在低、中、高浓度艾烟环境中均会引起大鼠鼻黏膜组织病理改变,导致血清IL-1、IL-6、TNF-α含量升高,并且中、高浓度艾烟环境会对嗅觉功能产生一系列损害,降低大鼠嗅觉灵敏度。

陈争明[3](2021)在《水凝胶缓释克拉霉素纳米新材料在鼻窦炎抗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克拉霉素(CAM)有抗菌和抗炎双重作用,它在治疗鼻窦炎中发挥的抗炎作用是其独特优点但分子机制不明确,CAM对鼻窦黏膜和其上皮细胞(HNEp C)的影响作用缺乏进一步研究。在本课题中,我们研发可注射、自愈合的水凝胶缓释克拉霉素纳米新材料CAM-Lips@Hydrogel,研究局部应用对鼻窦黏膜的抗菌和抗炎作用,研究其抗炎作用与HNEp C的Toll样受体2(TLR2)IL-1受体(IL-1R)/NF-κB、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假设其对转化生长因子激酶1(TAK1)的调控是发挥抗炎作用的一种机制并验证。第一部分可注射、自愈合CAM-Lips@Hydrogel治疗ABRS【目的】利用生物工程学、材料学技术,研发可注射、自愈合、携载CAM脂质体的PEG水凝胶(CAM-Lips@Hydrogel),局部应用治疗急性细菌性鼻鼻窦炎(ABRS)兔模型,检验CAM对ABRS鼻窦黏膜的抗菌和抗炎双重作用。【方法】利用巯基与金属银离子高亲和力和可逆性结合的性质,成功研制出一种可注射、自愈合、携载CAM(和布地奈德,BUD)的四臂巯基PEG水凝胶(CAMLips@Hydrogel/CAM+BUD-Lips@Hydrogel);用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建立新西兰兔ABRS模型;上颌窦注射CAM-Lips@Hydrogel治疗ABRS兔模型;通过细菌检测、形态学观察、HE染色、IHC、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检测鼻窦黏膜相关炎性指标如IL-1、IL-6、IL-8、TNF-α等来评估CAM作用于鼻窦黏膜的抗菌和抗炎效果。【结果】CAM-Lips@Hydrogel具备自愈合、可降解、药物缓释、膨胀系数适中、随剪切力变化改变黏性从而适用于注射使用等优良特性。用该载药材料治疗ABRS模型,发现无论是单一荷载CAM还是与BUD联合,均可以有效抗菌,同时对局部鼻窦黏膜的炎性反应也有很好的抑制,进而减轻窦口水肿,改善窦腔引流。此外,其在全身并未产生显着副作用。鼻窦黏膜的炎性指标IL-1、IL-6、IL-8、TNF-α出现明显下调。【结论】CAM在ABRS鼻窦黏膜的局部应用中发挥抗菌和抗炎的双重作用。第二部分CAM对CRS鼻窦粘膜抗炎作用的离体组织实验【目的】检验CAM对按Ig E+和Ig E-病理分型的CRS鼻窦粘膜的抗炎作用。【方法】按Ig E+和Ig E-的病理分型将CRS分为两组,功能性内镜下鼻窦手术(FESS)术中取筛窦、上颌窦等黏膜组织,进行离体组织培养,同时CAM干预。24h后进行HE染色,对若干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因子m RNA水平进行Real-time PCR测定。【结果】CAM对CRS Ig E-的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几个关键因子起到下调作用,尤其对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共同节点ASK-1、TAK1、TPL-2的调低最明显,而对CRS Ig E+几乎没有作用。【结论】CAM在CRS鼻窦黏膜发挥的抗炎作用与Ig E病理类型相关。第三部分:CAM通过TAK1介导NF-κB和MAPΚ信号通路发挥对HNEp C的抗炎作用【目的】研究CAM干预脂磷壁酸(LTA)诱导下HNEp C炎症反应;研究CAM对LTA诱导下HNEp C的NF-κB和MAPΚ信号通路产生的影响;研究CAM干预LTA刺激的HNEp C的TAK1活性变化。【方法】用多炎性因子高通量液相蛋白芯片检测CAM干预LTA刺激的HNEp C炎性反应;用TAK1抑制剂N25处理HNEp C,再用LTA刺激,检测NF-κB p65、phospho-ERK/JNK、phospho-p38等相应指标验证TAK1的调节作用;用特异性磷酸化抗体检测TAK1的保守苏氨酸位点Thr178和Thr184,验证CAM干预LTA刺激的HNEp C的TAK1活性变化。【结果】CAM下调了LTA诱导下HNEp C产生的IL-6和IL-8;CAM下调了LTA诱导的HNEp C中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CAM下调了LTA诱导的HNEp C的MAPK信号通路的phospho-ERK/JNK、phospho-p38的蛋白水平;CAM能明显抑制HNEp C的TAK1磷酸化,是通过对Thr184和Thr178这两个丝氨酸位点的磷酸化调控实现的。【结论】CAM对LTA诱导下HNEp C的炎症有抑制作用;CAM通过影响HNEp C的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CAM是对TAK1这个共同节点作用来调控LTA诱导的HNEp C炎症的NF-κB和MAPK两个信号通路。

袁薇[4](2021)在《慢性鼻窦炎LncRNA SNHG16调控miR-146a从而促进MUC5AC表达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SNHG16对慢性鼻窦炎(CRS)中MUC5AC表达的影响及调控机制,进一步阐明CRS中MUC5AC表达增多的发病机理,为CRS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qRT-PCR)、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CRS伴或不伴息肉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鼻黏膜中的MUC5AC、miR-146a、SNHG16、IL-13的表达。2、培养鼻黏膜原代上皮细胞(Human nasal epithelial cells,HNECs),对细胞分别进行pc DNA 3.1(+)-SNHG16、si-SNHG16、miR-146a mimic和miR-146a inhibitor转染,IL-13刺激后,用ELISA、qRT-PCR检测MUC5AC的m RNA及蛋白表达;q RT-PCR检测miR-146a、SNHG16的表达。3、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鉴定miR-146a与SNHG16的靶向关系。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S伴或不伴息肉组鼻黏膜组织中SNHG16、MUC5AC表达上调,miR-146a表达下调(P<0.05);CRSs NP与CRSw NP组中SNHG16、MUC5AC、miR-146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2、IL-13刺激HNECs后,较空白对照组MUC5AC表达明显升高(P<0.05)。3、HNECs转染si-SNHG16后,SNHG16及MUC5AC表达较NC组显着下调;miR-146a表达较NC组上调(P<0.05)。4、HNECs转染pc DNA 3.1(+)-SNHG16后,SNHG16表达较NC组显着上调,MUC5AC表达较NC组上调;miR-146a表达较NC组下调(P<0.05)。5、HNECs转染miR-146a inhibitor后,miR-146a表达较NC组显着下调,MUC5AC与SNHG16表达均较NC组上调(P<0.05)。6、HNECs转染miR-146a mimic后,miR-146a表达较NC组上调,MUC5AC与SNHG16表达较NC组下调(P<0.05)。7、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鉴定miR-146a与SNHG16具有靶向关系。结论:在CRS中Lnc RNA SNHG16可通过靶向抑制miR-146a以促进IL-13介导的MUC5AC的表达。

李全鑫[5](2021)在《鱼酱排毒合剂盥洗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病理学观察和免疫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鱼酱排毒合剂对鼻腔黏膜胶原纤维沉积、基底膜变化程度、GM-CSF、TNF-α、PLUNC以及IL-8表达水平的影响。2.探讨鱼酱排毒合剂在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作用机制,并为其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4例,以随机对照法,将受试对象分为治疗组32人与对照组32人。治疗组予以鱼酱排毒合剂盥洗,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冲洗,两组均2次/日,20ml/次,疗程均为2周。在开始治疗前,取所有受试对象单侧鼻腔窦道口复合体附近黏膜观察;在治疗结束后,取所有受试对象同侧鼻腔中窦道口复合体附近黏膜观察。2.所有采集好的黏膜,经Masson染色后观察黏膜胶原纤维沉积的情况,并评分;经VG染色后观察基底膜厚度,并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随机的不重叠的5个高倍镜(5x400)视野下计算阳性细胞总数后取平均数,并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得出结论。3.用SPSS25.0系统分析数据,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 Masson染色:两组患者经治疗后Masson染色评分均有下降,经统计学分析,治疗2周后两组Masson染色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VG染色: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G染色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经统计学分析,治疗2周后两组VG染色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GM-CSF结果:两组患者标本中均可见GM-CSF阳性染色细胞于细胞胞浆或胞膜着色。两组患者经治疗后GM-CSF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均有下降,经统计学分析,治疗2周后两组GM-CSF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TNF-α结果:两组标本中均可见TNF-α阳性染色细胞于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炎性细胞中。两组患者经治疗后TNF-α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均有下降,经统计学分析,治疗2周后两组TNF-α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 PLUNC结果:两组标本中均可见PLUNC阳性表达成黄褐色及棕黄色于黏膜上皮及黏膜下腺体的胞膜和胞浆中。两组患者经治疗后PLUNC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治疗2周后两组PLUNC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 IL-8结果:两组标本中均可见IL-8阳性表达成黄色颗粒样染色物于上皮细胞、腺上皮胞浆、血管内皮周围的细胞间质中。两组患者经治疗后IL-8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均有下降,经统计学分析,治疗2周后两组IL-8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鱼酱排毒合剂对慢性鼻窦炎发挥疗效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黏膜组织中GM-CSF、TNF-α以及IL-8的表达下降而实现的,能改善鼻腔黏膜胶原纤维沉积,但对PLUNC的表达和改善基底膜厚度作用不明显。

胡浩磊[6](2021)在《1,8-桉油精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炎性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患病率为10%~20%,而我国AR患病率达4%~38%[1]。AR急性发作时会出现打喷嚏、流清涕、鼻部不适等症状,重者引发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导致心理疾病,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AR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鼻腔腺体过度分泌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还有强大抗炎作用的糖皮质类药物,但激素药物副作用比较多,长期使用对身体损害比较大。植物源性药物是近年来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被视为新的替代疗法。因此,我们尝试用植物源性药物1,8-桉油精治疗变应性鼻炎。目的观察1,8-桉油精对卵清蛋白(OVA)诱导的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及鼻黏膜水通道蛋白5(AQP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AR模型组、1,8-桉油精100mg/kg组、1,8-桉油精50mg/kg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均致敏法建立AR模型。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1,8-桉油精不同剂量和地塞米松治疗,每日1次。各组在治疗2周和4周后,这两个时间点进行行为学测评,鼻黏膜组织HE染色观察,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α(TNF-α)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鼻黏膜中AQP5的分布及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鼻黏膜中AQP5的表达。结果大鼠AR模型建立成功,对照组行为学评分为(1.40±0.51)分,其他造模组为(6.36±0.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8-桉油精不同剂量治疗后与AR模型组比较,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降低。鼻黏膜组织学观察,经1,8-桉油精不同剂量治疗后大鼠损伤的鼻黏膜上皮出现好转,腺体和腺管逐渐恢复。ELISA法检测血清,与对照组比较,AR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浓度明显升高。各药物治疗组IL-1β、TNF-α的血清浓度较AR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化观察鼻黏膜组织中AQP5主要分布在鼻黏膜的上皮细胞以及基底细胞和腺细胞。蛋白免疫印迹检测,AR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的鼻黏膜AQP5表达降低(2周:0.41±0.12比1.12±0.15;4周:0.42±0.11比1.13±0.18)(均P<0.05)。1,8-桉油精50mg/kg组、1,8-桉油精100mg/kg组、地塞米松组治疗后大鼠鼻黏膜AQP5较AR模型组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周:0.82±0.14/1.22±0.13/1.23±0.12比0.41±0.12;4周:1.13±0.16/1.23±0.15/1.24±0.16比0.42±0.11)(均P<0.05)。结论1,8-桉油精可以减轻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水肿,缓解打喷嚏、流鼻涕等不适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TNF-α、IL-1β浓度水平,调节鼻黏膜AQP5的表达有关。

陈璐璐,李静波,王俊杰,贺星华[7](2021)在《加味桔梗元参汤配合常规疗法改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黏膜水肿及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味桔梗元参汤配合常规疗法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肺气郁闭证患者术后黏膜水肿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所有患者在鼻腔镜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疗法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鼻喷糠酸莫米松联合克拉霉素,观察组同时给予加味桔梗元参汤内服和鼻腔冲洗,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鼻内窥镜黏膜形态(Lund-Kennedy),患者生命质量评价量表(RQLQ),中医证状,血清及鼻分泌液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7(IL-17);血清蛋白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3(AQP-3),水通道蛋白-5(AQP-5),纤维连接蛋白(Fn)。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安全性及随访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73%(43/44),高于对照组的80.95%(34/42)(χ2=4.726,P<0.05)。随访至少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4.65%(2/43),低于对照组的32.35%(11/34()χ2=4.129,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SNOT-20,Lund-Kennedy,RQLQ,中医证状,TNF-α,IL-1β,IL-5,IL-17,AQP-5明显降低(P<0.05),AQP-1,AQP-3,Fn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7%(1/44),低于对照组的57.14%(24/42)(χ2=5.243,P<0.05)。结论:加味桔梗元参汤可明显改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肺气郁闭证患者术后黏膜水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及鼻分泌液中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刘淑清,柴向斌[8](2020)在《HMGB1在鼻黏膜及下气道炎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在生物体各细胞中广泛表达,可与晚期糖基化受体或Toll样受体结合,促进炎性因子分泌。研究表明,HMGB1呼吸道炎性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HMGB1作用途径及其与鼻黏膜炎性疾病及下气道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这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呼吸道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启示。

金雪玲,黄小燕,余杰情,张剑,罗庆[9](2019)在《叉头框M1(FoxM1)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炎性因子对其调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检测转录因子叉头框M1(Forkhead box M1,FoxM1)在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情况及炎性因子对鼻黏膜细胞FoxM1表达的影响,以了解FoxM1在C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018年1—10月期间,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的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伴鼻息肉CRS患者20例、不伴鼻息肉CRS患者20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10例。取鼻黏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查看组织病理特点,并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组织中FoxM1的水平。体外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并进行鉴定,设立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别给予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4、IL-5、IL-17、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mtoxin B,SEB)后,应用qRT-PCR法、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FoxM1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E染色示CRS患者鼻黏膜上皮细胞及黏膜下腺体增生,黏膜下组织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IHC显示伴及不伴鼻息肉的CR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FoxM1的表达均较鼻中隔偏曲组升高(80%比75%比20%,χ2值分别为10.000、8.213,P值均<0.05),两组CRS患者之间FoxM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3,P>0.05)。qRT-PCR结果显示伴及不伴鼻息肉的CR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FoxM1 mRNA的表达均较鼻中隔偏曲组上调(3.309±1.511比3.261±1.336比1.000±0.774,t值分别为4.519、4.928,P值均<0.05),而两组CR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7,P=0.909)。在体外进行了鼻黏膜原代细胞培养及鉴定,对稳定传代的鼻黏膜上皮细胞给予浓度均为100 ng/ml的IL-1β、IL-4、IL-5、IL-17、IFN-γ、SEB刺激36 h后,FoxM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上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RS患者鼻黏膜中FoxM1表达上调,且多种炎性因子可导致鼻黏膜上皮细胞FoxM1表达增多,提示FoxM1可能参与了CRS的发病过程。

张蕾[10](2018)在《白介素-33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炎症反应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和Th2型细胞因子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微生物刺激引起的Th2细胞因子为主的炎症反应可能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发病基础,但无特定病原体或外源性刺激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目前认为宿主异常的免疫反应是炎症长期持续的基础。Th2型细胞因子的过表达在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中起重要的作用。其激活途径可能是与IL-33结合IL-1家族细胞因子IL-1蛋白受体有关。当外源性刺激如:机械损伤、病毒感染、吸烟、空气源性过敏原等导致上皮细胞损伤和坏死时,上皮细胞会释放IL-33,但是,IL-33在体内的生物学活性与其长度有关,并且可以通过裂解凋亡细胞分泌的caspase-1来降低和灭活IL-33的生物学活性,因此,凋亡细胞能灭活IL-33和防止2型免疫反应的发展。建立动物模型,对于生物体内基因水平及蛋白功能的研究都比较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CRSwNP小鼠模型来研究IL-33在CRSwN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目的:1.探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2.研究IL-33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组织中的表达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3.阐明IL-33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组织中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因子表达。研究方法:一.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1.选择2016年4月2016年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35例CRSwNP患者和同期上颌窦囊肿患者10例,并分为鼻窦炎伴鼻息肉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既往均无过敏性疾病,同时在4周前均未使用过抗生素;2.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人员组织中IL-4、IL-5、IL-13、IL-22、IL-33、CCL-11和CCL-24的表达量;二.IL-33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组织中的表达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1.采用qRT-PCR检测IL-33 mRNA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模型小鼠组织中的表达量;2.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L-33蛋白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模型小鼠组织中的表达量;3.采用ELISA检测IL-33阻断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血液中IgE的表达水平;4.采用qRT-PCR检测IL-33阻断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组织中IL-4、IL-5、IL-13、IL-22、CCL-11和CCL-24的表达水平。三.IL-33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中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因子表达1.采用qRT-PCR检测IL-33阻断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组织中NF-κB、MyD88和TLR7 mRNA的表达水平;2.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L-33阻断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组织中NF-κB、MyD88和TLR7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中多种炎症因子高表达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IL-4、IL-5、IL-13、IL-22、IL-33、CCL-11和CCL-24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IL-4、IL-5、IL-13、IL-22、IL-33、CCL-11和CCL-24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L-33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组织中高表达并促进多种炎症因子释放通过HE染色显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模型中表现出明显炎症反应,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可以发现多种炎症细胞,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同时采用ELISA分析小鼠血液中s IgE在对照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和IL-33阻断组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对照组中sIgE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P<0.05),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相比,IL-33阻断组明显抑制了sIgE的表达(P<0.05)。这一结果提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模型建立成功。为进一步分析IL-33阻断后的影响,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模型建立12周后检测对照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和IL-33阻断组小鼠鼻粘膜组织中IL-3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模型构建12周后,IL-3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相比,对照组和IL-33阻断组鼻粘膜组织中IL-33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同时IL-33阻断后能够明显抑制Th2细胞的数量(P<0.05)。为探讨IL-33对Th2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采用qRT-PCR检测对照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和IL-33阻断组小鼠鼻粘膜组织中IL-4、IL-5、IL-13、IL-22、CCL-11和CCL-2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建模12周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中明显上调IL-4、IL-5、IL-13、IL-22、CCL-11和CCL-24 mRNA的表达水平(P<0.05),而IL-33阻断组能够明显反转这一趋势(P<0.05)。3.IL-33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组织中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因子表达为进一步分析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中参与了前炎症细胞因子的炎症相关因子的调控,采用qRT-PCR检测对照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和IL-33阻断组中NF-κB、MyD88和TLR7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中NF-κB、MyD88和TLR7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在阻断IL-33后,NF-κB、MyD88和TLR7 mRNA的表达水平在IL-33阻断组中明显低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P<0.05)。为进一步确定其对NF-κB、MyD88和TLR7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表达水平。同qRT-PCR结果相近,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中NF-κB、MyD88和TLR7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然而在阻断IL-33后,NF-κB、MyD88和TLR7蛋白的表达水平在IL-33阻断组中明显低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P<0.05)。结论:IL-33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存在明显高表达,并通过NF-κB信号通路参与多种Th2细胞因子的释放。因此IL-33可能成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一个药物治疗靶点。

二、慢性鼻窦炎鼻黏膜上皮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鼻窦炎鼻黏膜上皮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miR-21在脂多糖诱导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与试剂
    二、方法
        1.细胞培养及转染
        2.荧光定量-PCR(qRT-PCR)
        3.CCK-8实验
        4.流式细胞术
        5.ELISA
        6.蛋白免疫印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脂多糖诱导前、后HNEpC细胞中miR-21和PTEN蛋白的表达变化
    二、抑制miR-21对HNEpC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三、抑制miR-21对HNEpC细胞凋亡的影响
    四、抑制miR-21对HNEpC细胞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五、抑制miR-21对HNEpC细胞PTE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讨论

(2)不同浓度艾烟环境对大鼠鼻黏膜损伤及血清IL-1、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模型制备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4.1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1.4.2 大鼠嗅觉行为学检测
        1.4.3 取材和标本处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2.2 大鼠干预后嗅觉行为学检测比较
    2.3 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形态比较
    2.4 各组大鼠鼻黏膜嗅上皮细胞凋亡情况比较
    2.5 各组大鼠血清IL-1、IL-6、TNF-α含量比较
3 讨论

(3)水凝胶缓释克拉霉素纳米新材料在鼻窦炎抗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可注射、自愈合CAM-Lips@Hydrogel治疗ABRS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CAM对CRS鼻窦粘膜抗炎作用的离体组织实验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CAM通过TAK1介导NF-κB和MAPΚ信号通路发挥对HNEpC抗炎作用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外抗炎作用及其在慢性鼻、鼻窦炎中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4)慢性鼻窦炎LncRNA SNHG16调控miR-146a从而促进MUC5AC表达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鼻黏膜组织中SNHG16、miR-146a和MUC5AC的表达情况
    2.1 选材与实验步骤
        2.1.1 采集鼻黏膜样本及分组
        2.1.2 采集样本
        2.1.3 qRT-PCR检测组织SNHG16、miR-146a、MUC5AC的RNA表达
        2.1.4 免疫组化检测鼻黏膜组织中IL-13、MUC5AC的表达
        2.1.5 ELISA检测样本中MUC5AC、IL-13 的表达
        2.1.6 统计结果
    2.2 实验结果
        2.2.1 鼻黏膜组织中MUC5AC、IL-13蛋白的分泌情况
        2.2.2 鼻黏膜组织中miR-146a、MUC5AC和SNHG16的RNA水平表达
第3章 体外培养原代上皮细胞
    3.1 实验试剂与方法
        3.1.1 培养体外原代鼻黏膜上皮细胞
        3.1.2 对细胞的干预措施
        3.1.3 qRT-PCR检测各分组MUC5AC、miR-146a、SNHG16的RNA的表达
        3.1.4 ELISA检测各组中MUC5AC蛋白表达
        3.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qRT-PCR检测IL-13刺激细胞后MUC5AC的mRNA表达情况
        3.2.2 SNHG16过表达及抑制作用细胞miR-146a、MUC5AC的表达情况
        3.2.3 miR-146a抑制及过表达后SNHG16、MUC5AC的表达
第4章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鉴定
    4.1 实验器材及试剂
        4.1.1 实验器材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实验步骤
        4.1.4 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LncRNA SNHG16在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鱼酱排毒合剂盥洗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病理学观察和免疫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病例资料
    2 试验材料
    3 试验方法
第二部分 试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鱼酱排毒合剂盥洗慢性鼻窦炎的理论依据
    2 试验结果讨论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慢性鼻窦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答辩会委员信息表

(6)1,8-桉油精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炎性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8-桉油精药物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水通道蛋白在鼻疾病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加味桔梗元参汤配合常规疗法改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黏膜水肿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及脱落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6.1 主要疗效指标
        1.6.2 次要疗效指标
        1.6.3 实验室指标
        1.6.4 安全性评价及随访
    1.7 疗效判定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2.5 两组患者鼻分泌液中炎性因子比较
    2.6 两组患者血清AQP及Fn水平比较
    2.7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8)HMGB1在鼻黏膜及下气道炎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MGB1概述
    1.1 HMGB1结构及功能
    1.2 HMGB1结合的受体及信号通路
2 HMGB1与下气道炎性疾病
3 HMGB1在鼻黏膜炎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3.1 HMGB1与AR
    3.2 HMGB1与慢性鼻-鼻窦炎伴/不伴鼻息肉
4 小结与展望

(10)白介素-33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炎症反应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qRT-PCR检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
        3.3 Westernblot检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IL-33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中的表达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模型建立
        3.2 IL-33阻断对sIgE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IL-33阻断后IL-33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3.4 IL-33阻断对Th2细胞数的影响
        3.5 IL-33阻断对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IL-33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小鼠中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因子表达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IL-33阻断后对NF-κB、MyD88和TLR7mRNA表达的影响
        3.2 IL-33阻断后对NF-κB、MyD88和TLR7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慢性鼻窦炎鼻黏膜上皮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miR-21在脂多糖诱导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J]. 杜经纬,彭丽娟,吉爽,杨燕,冯俊. 新医学, 2021
  • [2]不同浓度艾烟环境对大鼠鼻黏膜损伤及血清IL-1、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J]. 蒋志明,魏小桐,赵丽娜,吴立斌,刘磊,李小贾,王敏君,胡玲,吴子建. 中国针灸, 2021(07)
  • [3]水凝胶缓释克拉霉素纳米新材料在鼻窦炎抗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陈争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慢性鼻窦炎LncRNA SNHG16调控miR-146a从而促进MUC5AC表达的作用研究[D]. 袁薇. 南昌大学, 2021(01)
  • [5]鱼酱排毒合剂盥洗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病理学观察和免疫机制初探[D]. 李全鑫.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1,8-桉油精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炎性状态的影响[D]. 胡浩磊.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加味桔梗元参汤配合常规疗法改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黏膜水肿及作用机制[J]. 陈璐璐,李静波,王俊杰,贺星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8)
  • [8]HMGB1在鼻黏膜及下气道炎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 刘淑清,柴向斌.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0(04)
  • [9]叉头框M1(FoxM1)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炎性因子对其调节的研究[J]. 金雪玲,黄小燕,余杰情,张剑,罗庆.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09)
  • [10]白介素-33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炎症反应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张蕾. 中国医科大学, 2018(12)


慢性鼻窦炎论文

上一篇:新世纪呼唤复合会计师
下一篇:校企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