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艳,瞿巧钰,朱超,王言玲,吴生兵[1](2020)在《论针灸戒毒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毒品成瘾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针刺以其安全、易接受、无成瘾性、无耐受性的优点成为人们讨论的新兴热点。毒品成瘾机制的主流学说以奖赏替代学说为主,而针刺对脑内多巴胺系统、γ-氨基丁酸神经系统和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等奖赏系统神经环路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因此,该文围绕三者的相关性展开讨论,探究针刺戒毒的主要机制。
梅氏清心(Thi Thanh Tam Mai)[2](2020)在《“疏肝调神”针法对胆碱能过活化CUMS模型大鼠CORT、NE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法对胆碱能过度活化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各组大鼠前额叶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T)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50只,体重200±20 g,按照糖水偏好率和体重因素分层随机法将大鼠分组,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毒扁豆碱组(胆碱酯酶抑制剂组)、电针+毒扁豆碱组,共5组,每组10只。其中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余下采用CUMS建立抑郁模型大鼠,进行造模21天。体质量检测和糖水偏好实验,评估CUMS抑郁模型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第22天开始干预,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余各组予电针或药物干预。“疏肝调神”针法,即选取百会、印堂、四关(合谷、太冲),针刺后不行针。百会、印堂留针,不加电针,四关交替(同侧的合谷、太冲交替)接Hans-LH202H电针仪,设置疏密波、频率2/100HZ、电流1~1.2mA,每日电针1次,每次20 mim,持续3周;药物采用毒扁豆碱(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每天给予0.5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持续3周。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电针对胆碱能过活及CUMS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在干预结束后进行体质量检测、糖水偏好实验、新环境抑制进食实验和旷场实验,比较五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评估“疏肝调神”针法对胆碱能过度活化CUMS抑郁模型大鼠体质量和行为学的影响。实验二电针对胆碱能过活及CUMS大鼠前额叶NE、血清CORT含量的影响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取血清和前额叶组织。应用ELISA测定方法观察“疏肝调神”针法对胆碱能过度活化CUMS模型五组间大鼠前额叶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清内皮质醇(CORT)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一电针对胆碱能过活及CUMS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应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方法建立抑郁模型大鼠成功。造模后,五组间大鼠的体质量和糖水偏好率比较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糖水偏好率显着下降(P<0.001,P<0.001)。干预后,五组间大鼠体质量、糖水偏好率、延迟进食时间、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和理毛次数比较均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糖水偏好率显着下降(P<0.001,P<0.001),延迟进食时间显着延长(P<0.001),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理毛次数显着性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显示本造模成功后大鼠出现抑郁症状。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体质量、行为学明显改善表现为体质量、糖水偏好率显着增高(P<0.001,P<0.001),延迟进食时间显着缩短(P<0.001),平均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理毛次数显着性增高(P<0.001,P<0.001,P<0.001);表明电针能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改善了其体重降低、快感缺失、兴趣缺失及活动减少的抑郁症状。与模型组比较,毒扁豆碱组大鼠抑郁样行为显着加重,表现为体质量、糖水偏好率显着下降(P<0.001,P<0.001),延迟进食时间显着延长(P<0.001),平均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显着性减少(P<0.001,P<0.001)、理毛次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理毛次数结果不够可靠。毒扁豆碱组大鼠抑郁样行为加重,可能跟胆碱能过度活化有关。与毒扁豆碱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毒扁豆碱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明显改善,表现为体质量、糖水偏好率显着增高(P<0.001,P<0.001);平均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理毛次数显着性增加(P<0.001,P<0.001,P<0.001)。与毒扁豆碱组比较,电针+毒扁豆碱组平均延迟进食时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但电针组大鼠平均延迟进食时间有显着性缩短(P<0.001)。显示电针可能通过缓解胆碱能过度活化进而有效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症状。实验二电针对胆碱能过活及CUMS大鼠前额叶NE、血清CORT含量的影响我们发现干预后,五组间大鼠平均前额叶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血清皮质醇(CORT)含量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NE含量明显下降(P<0.001),血清CORT含量明显升高(P<0.05),显示本造模成功因为在抑郁状态下大鼠表现为NE含量降低、CORT含量增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前额叶NE含量显着升高(P<0.001),血清CORT含量明显降低(P<0.05),显示电针可有效改善抑郁状态。与模型组比较,毒扁豆碱组大鼠前额叶NE含量显着性下降(P=0.05)、血清CORT含量明显升高(P<0.001),说明毒扁豆碱干预后大鼠的抑郁加重,可能由胆碱能过度活化导致。与毒扁豆碱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毒扁豆碱组前额叶NE含量有显着性升高(P<0.001),血清CORT含量有显着性降低(P<0.001),显示电针可能通过解除胆碱能过活化状态,从而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症状。结论:“疏肝调神”针法可有效改善CUMS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其内在机制可能与电针上调前额叶NE、下调血清CORT,解除胆碱能过活化,降低大鼠对应激的易感性有关。
王瑞[3](2020)在《针刺治疗女性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筛选针灸治疗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POAS)的最佳用穴方案;运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评价针刺治疗女性POA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针灸治疗POAS用穴规律的挖掘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针灸治疗POAS的临床研究,并建立针灸治疗POAS的用穴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21.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POAS针灸处方中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总结出针灸治疗POAS的用穴规律。2.针刺治疗女性POAS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61例受试者,随机分为经穴组、非经非穴组、等待治疗组。经穴组采用挖掘出的最佳用穴方案,非经非穴组采用非穴点,两组受试者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接受4周20次针刺干预。等待治疗组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予针刺干预。阿片戒断症状评价量表为主要结局指标,并结合多项次要观察指标综合评价针刺治疗女性POAS的临床疗效。结果:1.针灸治疗POAS用穴规律的挖掘结果针灸治疗POAS多以电针为主要干预措施;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为使用频次最高的经络;重用特定穴;腧穴配伍以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神门之间的配伍为主。2.针刺治疗女性POAS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1)阿片戒断症状评价量表(COWS):治疗4周后,经穴组COWS评分明显降低,自身先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等待治疗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治疗4周后,三组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自身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穴组与等待治疗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治疗4周后,经穴组、非经非穴组HAMA评分明显降低,自身先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穴组与非经非穴组、等待治疗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治疗4周后,经穴组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因子、入睡时间因子、睡眠效率因子四个方面明显降低,自身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组PSQI总分、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自身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针灸治疗POAS针灸处方的数据挖掘结果,针灸治疗POAS具有规律性,多采用上下配穴的选穴方式,多使用特定穴,腧穴配伍以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神门为主。2.基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经穴治疗女性POAS的临床疗效在改善躯体戒断症状、心理抑郁、心理焦虑方面优于等待治疗。经穴治疗女性POAS的临床疗效在改善心理焦虑方面优于非经非穴。经穴对女性POAS患者睡眠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魏大能[4](2017)在《针灸对UC模型小鼠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焦虑等不良情绪是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在内的炎性肠病(IBD)的重要伴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病情进展。但目前尚缺乏对IBD所伴随的焦虑等情绪的有效防治措施。新近研究显示,UC的重要发病机制是肠道菌群紊乱,而基于“脑—肠轴理论”的大量研究也证实,肠道菌群与焦虑等情绪异常也密切相关。尚有大量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焦虑等不良情绪,而且能够促进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恢复。目的本研究探讨针灸改善UC模型小鼠焦虑情绪的作用,以及肠道菌群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针灸治疗UC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并为后期从“脑—肠轴理论”研究针灸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提供有益借鉴。方法将SPF级雄性昆明小鼠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空白组和DSS组,DSS组以3%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UC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DSS组完全随机分为三个亚组,即模型组、电针组和艾灸组。其中,电针组和艾灸组选取“关元”、“足三里”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15min,连续治疗5d,空白组和模型组以相同的方法固定15min。实验期间记录小鼠的体重、大便性状、便血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治疗结束后以高架十字迷宫(EPM)和旷场(OF)实验进行焦虑样行为测试和血清、下丘脑、结肠和粪便样本的收集。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病理组织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皮质酮(COR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测定下丘脑区的CRH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WB)测定下丘脑和结肠组织的CRH表达水平,并以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果1.针灸对UC模型小鼠的治疗效应(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一般状况较差,毛色晦暗,粪便质稀或呈水样便,肉眼血便或脓血便,体重明显下降(P<0.05),DAI评分明显增加(P<0.05);经电针和艾灸治疗后,UC小鼠的一般状况好转,体重明显增加,DAI评分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和艾灸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结肠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结肠黏膜不连续,充血水肿明显,腺体数量减少,结构被破坏,脱落杯状细胞增多,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增生;电针组和艾灸组小鼠的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明显改善,腺体数量和黏膜上皮的连续性开始恢复,黏膜下层及基底层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针灸对UC模型小鼠焦虑样行为、脑肠肽CRH和血清CORT、5-HIAA的影响(1)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EPM的进入开臂的次数和时间占总的入臂次数和时间的百分比(OE%和OT%)均明显下降(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艾灸组小鼠的OE%值和OT%值有一定程度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4组小鼠的OF实验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的CRH和CORT浓度均有降低,以CRH降低明显(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小鼠5-HIAA浓度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电针组和艾灸组小鼠的CRH、CORT和5-HIAA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电针组和艾灸组的CRH浓度均有升高。(3)下丘脑CRH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免疫组化法染色下,UC模型小鼠下丘脑的CRH阳性细胞较空白组明显减少,着色变浅,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P<0.05);电针及艾灸治疗后,UC小鼠的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着色变深,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高(P<0.05或P<0.01)。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相类似,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下丘脑CRH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电针组和艾灸组小鼠的CRH较模型组表达均有升高,但以艾灸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两治疗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结肠CRH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下丘脑CRH的表达有降低趋势(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艾灸组小鼠的CRH表达均有升高,但艾灸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两治疗组间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3.针灸对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1)物种注释与评估:Rank-Abundance曲线和Pan/Core物种分析结果表明,UC模型小鼠的总物种和核心物种丰富度降低,电针组和艾灸组较模型组升高,且艾灸组高于电针组;α多样性分析表明,模型组、电针组和艾灸组小鼠肠道菌群的ace、chao和sobs指数较空白组均下降,菌群的群落丰富度降低,尤以模型组和电针组下降明显(P<0.05或P<0.01),电针组和艾灸组较模型组有一定的升高(P>0.05),群落丰富度有一定改善,且艾灸的作用较电针明显,而反映群落多样性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样本比较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模型组各样本在PCA分析、PCo A分析和NMDS分析平面图的分布与空白组样本所处区域明显不同,相互距离较远,分界较为清楚,而电针组和艾灸组与模型组所处区域有重叠,组间距离较近,但艾灸组与空白组的距离较模型组和电针组近,艾灸作用强于电针。以PLSDA进行样本分组分析表明,模型组、电针组与艾灸组各样本分布较空白组均有明显差异,菌群组间差异较大,电针组与艾灸组的分布与模型组亦有一定的差异,两治疗组分布区域有重叠,菌群组间差异最小。(3)群落组成分析:群落柱形图和群落Heatmap图结果显示,在属分类水平下,毛螺旋菌科的LachnospiraceaeUCG-001为空白组独有,占4.2%,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模型组独有,占5.25%;模型组小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s)、Odoribacter、Allobaculum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分别占11.22%、6.23%、10%,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则明显降低,占2.25%,电针组和艾灸组小鼠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均较模型组升高,分别占8.61%和12.35%,Odoribacter和Allobaculum降低,分别占3.23%、2.2%和0%、1.2%,模型、电针和艾灸三组小鼠的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均较空白组降低,而电针组和艾灸组的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所占的比例较模型组升高。(4)选择属分类水平下丰度排在前10的肠道微生物进行物种差异分析,结果显示: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norankf<sub>BacteroidalesS24-7group、Lactobacillus、Bacteroides、unclassifiedfLachnospiraceae、Odoribacter和Lachnoclostridium共7类菌存在组间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其中,模型、电针和艾灸三组的毛螺旋菌科的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和unclassifiedfLachnospiraceae较空白组升高,电针组升高尤为明显(P<0.05或P<0.01);三组动物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下的norankfBacteroidalesS24-7group较空白组降低,电针组尤为明显(P<0.01),而三组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丰度则较空白组升高,电针组尤为明显(P<0.01),且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小鼠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而电针组和艾灸组的乳杆菌属丰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小鼠的Odoribacter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而电针和艾灸组的Odoribacter丰度较模型组有降低。结论:(1)电针和艾灸均能有效改善UC模型小鼠的肠道炎性症状和焦虑样行为,对焦虑相关实验室指标也有改善。(2)电针和艾灸均能够促进UC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恢复,并对脑-肠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HPA轴有影响,初步证实了针灸调节脑-肠轴可能是其缓解焦虑样行为的重要机制。
车德亚,陈新,廖鹏飞[5](2017)在《穴位疗法治疗焦虑障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穴位疗法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作为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案的设计应缜密严谨,但这常常是传统医学现代研究的弱项,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于研究中出现的病例脱落、不良反应、处理预案提及较少;2现有文献大部分只是在进行一般的临床总结或疗效观察,涉及基础研究的文献很少;3现有文献的焦虑障碍辨证分型标准不统一,缺乏横向的可比性,难以客观评价其疗效;4文献中记载的穴位治疗方法大多属个人经验,缺乏规范的随机、对照、重复及双盲研究;5本类研究样本量过小,同类型研究重复较多,随访观察时间不长,无法组织相关后续研究。针对目前穴位疗法治疗焦虑障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还要更加深入地进行切合临床实际、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研究,以期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优势,为广大患者服务。
武文鹏[6](2016)在《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Ca2+-CaM-CaMKⅡ-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观察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VTA和NAc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单胺类神经递质、Ca2+-CaM-CaMKⅡ-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减轻吗啡戒断症状的作用机制,为吗啡戒断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 法:采用Morris水迷宫筛选出学习记忆能力正常的SD大鼠56只,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4只、造模组42只。采用剂量递增法颈背部皮下注射吗啡,连续5日,每日2次;末次吗啡注射3小时后,纳洛酮进行急性催促戒断。造模成功的 42只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每组各 14只。其中对照组和模型组进行与针刺组相同时间、相同程度的捉抓刺激,不予任何治疗干预。针刺组取大鼠“神庭”穴、“百会”穴、双侧“肾俞”穴,常规消毒,以毫针分别刺入上述腧穴,进针2~3mm,快速捻转1min,留针15min,1次/日,连续干预6日。电针组取穴同针刺组,在针刺组操作的基础上将“神庭”穴与“百会”穴连接至导线的正负极;双侧“肾俞”穴连接至导线的正负极,接通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干预15min,1次/d,连续干预6d。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在光镜下观察VTA和NAc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DA、5-HT、NE)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VTA和NAc神经细胞内[Ca2+]i和 CaM活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CaMK Ⅱ和 CREB 阳性表达,及CaMK Ⅱ和CREB磷酸化;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VTA和NAc神经元 CaMKⅡ α亚基 mRNA表达及 CaMK Ⅱ α亚基磷酸化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 VTA 和 NAc 神经元 CaMK Ⅱ α 蛋白表达及CaMK Ⅱ α亚基磷酸化水平。应用SPSS 1 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用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方差不齐时用Tamhαne’s T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体质量变化:针刺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具体显着性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体质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在定向航行实验中,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大鼠随着训练测试次数的增加,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均逐渐缩短。同一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同一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同一时间点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在空间搜索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跨越平台次数显着增加(P<0.05,P<0.0 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3.HE染色结果:对照组:脑组织染色清晰,神经细胞形态规整,胞质胞核界限清晰,无组织水肿,散在少量的炎细胞,血管无充血。模型组:脑组织结构疏松,神经细胞形态欠规整,部分神经元细胞核固缩,胶质细胞明显增多,炎细胞数目增多,毛细血管肿胀。针刺组和电针组:脑组织病理状况有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疏松程度明显减轻,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数目减少,胶质细胞和炎细胞数目也减少,毛细血管肿胀减轻。4.血清单胺神经递质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DA、5-HT、NE含量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和电针组吗啡戒断大鼠血清DA、5-HT、NE含量显着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血清DA、5-HT、NE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流式细胞术结果: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VTA和NAc神经细胞内[Ca2+]i和CaM活性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P<0.0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干预抑制慢性吗啡依赖纳洛酮急性催促戒断所引起的神经细胞内[Ca2+]i 和 CaM 活性急剧升高更为显着(P<0.05)。6.免疫组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和电针干预能够显着减少吗啡戒断大鼠 VTA和N Ac神经元 CaMKⅡ 阳性细胞表达(P<0.05,P<0.01),减少CREB 阳性细胞表达(P<0.05,P<0.01),抑制CREB磷酸化(P<0.05,P<0.01),且电针组比针刺组更为显着(P<0.05)。7.实时定量荧光 PCR 结果:针刺和电针干预能够显着下调CaMK Ⅱ α mRNA表达,抑制CaMK Ⅱ α亚基磷酸化,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P<0.0 1),且电针组比针刺组更为显着(P<0.05)。8.Western Blot结果:针刺和电针干预能够显着下调CaMKⅡαmRNA蛋白表达,抑制CaMK Ⅱ α亚基磷酸化,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P<0.01),且电针组比针刺组更为显着(P<0.05)。结 论:1.电针能够减缓慢性吗啡依赖纳洛酮急性催促戒断大鼠体质量丢失,能够缩短吗啡戒断大鼠平台逃避潜伏期,增加跨越平台次数,改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2.电针能够改善吗啡戒断大鼠神经元病理形态学改变。3.电针能够降低吗啡戒断大鼠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DA、5-HT、NE含量。4.电针能够抑制慢性吗啡依赖纳洛酮急性催促戒断引起的细胞内[Ca2+]i和CaM活性的急剧升高,下调VTA和NAc神经元CaMKⅡ阳性表达,下调VTA和NAc神经元CaMKⅡα亚基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抑制CaMKⅡα亚基磷酸化,下调CREB核转录因子蛋白表达,并抑制CREB磷酸化。5.电针抑制吗啡戒断反应、改善吗啡戒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通过Ca2+-CaM-CaMKⅡ-CREB信号途径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曾亮,宗蕾,侯文光,陶颖[7](2015)在《近5年针刺治疗药物依赖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药物依赖是一种复发率极高的慢性渐进加重性多元病理改变型脑病[1],其对药物依赖者的生理功能及心理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一系列躯体症状、情绪症状及心理渴求等,甚至严重影响个体行为,给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而且容易诱发犯罪,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据2012年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统计报告统计,全球每年因药物成瘾致死的人数高达20万,上千万人更是因为药物成瘾丧失劳动能力[2]。针刺治疗药物依赖自1972年香港
范鸿莹[8](2015)在《温针对吗啡戒断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前额叶皮质区CaMKⅡ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吗啡成瘾戒断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以及前额叶皮质区钙调蛋白激酶(CaMKⅡ)表达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6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生理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和温针治疗组,每组各14只。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和温针治疗组大鼠均采用背部皮下注射吗啡的方法,逐日递增吗啡的注射剂量(每天剂量分别为20、30、40、50、50 mg/kg),连续注射5天,每天2次(8:00am、4:00pm)。末次吗啡注射3h后给予纳洛酮腹腔注射进行快速戒断,通过对相关戒断症状进行评分来确立吗啡戒断后SD大鼠模型建立是否成功。模型建立成功后对不同实验组大鼠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通过Morris水迷宫进行大鼠定位航行测试和空间探索测试,测试吗啡戒断后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来测定各组大鼠脑内PFC区CaMKⅡ的相对表达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用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与生理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及温针治疗组均出现齿颤、湿狗样抖动、腹泻、体重下降等明显的戒断症状(P<0.01),说明大鼠吗啡戒断模型建立成功,可以满足进一步的实验需要。(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生理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及温针治疗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明显缩短,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加(P<0.01),针刺治疗组与温针治疗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生理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PFC区CaMKⅡ的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针刺治疗组与温针治疗组大鼠PFC区CaMKⅡ的平均灰度值明显增高(P<0.01),针刺治疗组与温针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治疗能够改善吗啡戒断后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障碍,且温针治疗组疗效优于针刺治疗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吗啡戒断后大鼠PFC区内CaMKⅡ表达的改变有关。
史淑宁[9](2014)在《复方抗焦虑胶囊药效学研究及机制探讨Ⅱ》文中研究说明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通常是由预先知道的但又不可避免以及行将发生的恶性事件引发的一种预期反应,以恐惧、忧虑、紧张不安等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并经常伴有心悸、多汗、呼吸窘迫、手脚发凉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在我国,焦虑症已成为现代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缺乏有效的中成药品种,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治疗焦虑症的纯中药制剂,只有九味镇心颗粒一种;焦虑的产生与多种行为反应(如惊厥、冲动、攻击和药物依赖)有关,可能是由多基因调控的,目前对其病理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因此,对抗焦虑中成药的开发与机制研究很有必要。复方抗焦虑胶囊组方为临床有效方剂马蹄香抗焦虑复方,是由马蹄香(又名蜘蛛香Rhizoma Valeriana Jatamansi),合欢皮(Cortex Albizia),炒酸枣仁(the parched Semen Ziziphi Spinosae),灯心草(Medulla Junci)四味药组成。治则为疏肝解郁,养血安神,对于治疗肝气郁结、心神不宁型焦虑症有显着疗效。课题组前期以地西泮为阳性药展开复方抗焦虑胶囊的药效学和机制探讨研究,表明其具有稳定的抗焦虑作用。复方抗焦虑胶囊疏肝解郁,养血安神,主要适用于肝郁气滞、心神不宁型焦虑症,其作用机制与调节GABA转导效应;调节Cdk5/p35通路的表达;抑制脑组织中5-HT、NE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紊乱相关。九味镇心颗粒主要适用于心脾两虚型焦虑症。那么,复方抗焦虑胶囊与九味镇心颗粒相比,抗焦虑药效如何?复方抗焦虑胶囊的作用机制除上述之外,还与哪些信号通路相关?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研究。本课题针对课题组前期制备复方抗焦虑胶囊,通过小鼠与大鼠行为学实验进一步系统地比较其与唯一市售抗焦虑纯中药制剂一九味镇心颗粒的药效,探讨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脑皮层及海马BDNF表达的影响;对ERK/CREB通路的影响;对急性应激大鼠脑组织第三信使c-fos表达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为复方抗焦虑胶囊其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的依据,同时,为复方抗焦虑胶囊的临床前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中医治疗焦虑症开发新的治疗途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药效学研究1.1小鼠药效学实验研究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明暗箱实验(LDB)、旷场实验(OFT)和自主活动实验比较评价了复方抗焦虑胶囊与九味镇心颗粒的抗焦虑作用。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表明复方抗焦虑胶囊的剂量为4.8g/kg/d时,在不提高动物的活动性前提下,可以显着增加进入开臂时间和次数百分比,有稳定可靠的抗焦虑作用,九味镇心颗粒只可以提高小鼠的开臂时间百分比。明暗箱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复方抗焦虑胶囊剂量为4.8g/kg/d时,可显着增加小鼠在明箱中的时间与在明箱中的活动次数。旷场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抗焦虑胶囊剂量为2.4g/kg/d时,可显着增加小鼠进入中央区的次数,表现出抗焦虑作用。自主活动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抗焦虑胶囊和九味镇心颗粒在产生抗焦虑药效作用的剂量下没有增加小鼠自主活动性,对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无影响。1.2大鼠药效学实验研究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旷场实验、Vogel饮水冲突实验和急性应激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比较评价了复方抗焦虑胶囊和九味镇心颗粒的抗焦虑作用。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表明复方抗焦虑胶囊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九味镇心颗粒组在不提高动物活动性的前提下,能显着增加大鼠进入开臂时间和次数百分比,具有稳定可靠的抗焦虑作用。Vogel饮水冲突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复方抗焦虑胶囊的不同剂量组与九味镇心颗粒均可显着增加电击情况下大鼠的饮水次数。旷场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抗焦虑胶囊中剂量组、九味镇心颗粒组可显着增加大鼠在旷场中央区停留的时间;同时,地西泮组、复方抗焦虑胶囊高剂量组可显着增加大鼠进入中央区的次数。大鼠急性应激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表明动物在给予应激束缚后,在高架十字迷宫模型上表现出焦虑,在开臂的探索活动明显受到抑制,而复方抗焦虑胶囊显着提高了大鼠进入开臂的时间和次数,产生了抗焦虑作用,九味镇心颗粒在此模型上则没有显示出抗焦虑作用。2机制探讨2.1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海马及皮层ERK/CREB通路的影响通过蛋白印迹法检测了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的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证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p-ERK与p-CREB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复方抗焦虑胶囊高剂量组可显着减少大鼠海马和皮层中p-ERK与p-CREB的表达水平。提示复方抗焦虑胶囊的抗焦虑作用可能通过调节ERK/CREB通路,发挥其抗焦虑作用。2.2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海马和皮层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蛋白印迹测定法检测了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海马和皮层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BDNF表达水平显着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地西泮组、复方抗焦虑胶囊高剂量组均使大鼠的BDNF表达水平显着上升,这表明,BDNF蛋白参与急性焦虑信号,复方抗焦虑胶囊可通过调节BDNF产生抗焦虑作用。此外,文献报道,ERK-CREB通路与BDNF蛋白的表达关系密切,ERK-CREB通路的变化可以影响BDNF蛋白含量的表达,而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抗焦虑胶囊对ERK-CREB通路和BDNF蛋白的表达都有显着的影响,因此提示胶囊也可能通过调节它们的相互反应而发挥其抗焦虑作用。2.3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脑组织第三信使c-fos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测定法检测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束缚应激大鼠下丘脑中c-fos表达的影响,这也是从第三信使的角度深入探讨其抗焦虑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fos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及总光密度值明显上升(P<0.05)。证实了束缚应激可以诱导下丘脑室旁核c-fos的表达,下丘脑参与了应激的调控。而与模型组相比,地西泮组及复方抗焦虑胶囊高剂量组均使c-fos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及总光密度值明显下降(P<0.05)。提示降低下丘脑室旁核c-fos表达可能为复方抗焦虑胶囊抗焦虑作用机制之一。3结论采用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明暗箱实验(LDB)、旷场实验(OFT)和自主活动实验,大鼠高架十字迷宫、Vogel饮水冲突、旷场和束缚应激实验,从非条件反射模型和条件反射型惩罚性模型等不同角度比较评价了复方抗焦虑胶囊与九味镇心颗粒的抗焦虑作用,增加了药效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复方抗焦虑胶囊的机制研究表明其发挥抗焦虑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大鼠脑组织ERK-CREB通路;影响BDNF的表达;减少脑组织第三信使c-fos表达来实现的。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为后续的复方抗焦虑胶囊的“新药临床研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并为中药复方制剂抗焦虑药效和机制的系统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
魏大能[10](2014)在《电针治疗焦虑障碍的下丘脑C型利钠肽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项研究通过观察电针对CUS焦虑模型大鼠下丘脑CNP、NPR-B及其基因表达与HPA轴的影响,探索电针治疗焦虑障碍的部分神经内分泌机制,补充和完善针刺抗焦虑的机制研究,为针刺防治焦虑障碍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按体重编号后完全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模型组和针刺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CUS)法造模,针刺组进行电针治疗,每次取同侧神门、内关,隔日一次,左右侧穴位交替使用,疏密波,频率15-25Hz,电流1-2mA,每次15min,治疗从造模第1天持续至造模结束。以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敞箱实验测量行为学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区CNP、NPR-B及CRH表达的情况,利用原位杂交检测NPR-B的基因表达,以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中ACTH和CORT的水平。结果:1、行为学测试结果:(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OE%值明显下降(P<0.05),OT%值也呈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的OE%值明显升高(P<0.05),OT%值也呈升高趋势。(2)敞箱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直立次数呈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针刺能够增加CUS模型动物的直立次数。2、下丘脑CNP、NPR-B及NPR-B mRNA水平:(1)CNP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阳性免疫反应物CNP增多,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CNP阳性免疫反应物减少,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2) NPR-B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PR-B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增高(P<0.01);针刺组较模型组NPR-B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3)NPR-B mRNA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PR-B mRNA的平均光密度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NPR-B mRNA的平均光密度值升高,组间未现统计学差异。3、HPA轴变化结果:(1)下丘脑CRH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CRH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的CRH水平明显降低(P<0.05)。(2)血浆ACTH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ACTH的含量有所增高,针刺组ACTH的水平较模型组呈降低趋势。(3)血浆CORT含量:相对于空白组,模型组血浆CORT的含量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血浆中CORT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1、针刺具有一定的抗焦虑效应。2、针刺抗焦虑作用可能与其下调CUS焦虑模型大鼠下丘脑CNP和NPR-B的水平,以抑制CUS焦虑模型大鼠HPA轴的亢进,进而纠正焦虑导致的内分泌紊乱有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毒品成瘾机制研究 |
| 1.1 内源性阿片肽系统 |
| 1.2 多巴胺系统 |
| 1.3 γ-氨基丁酸(GABA)神经系统 |
| 2 针刺戒毒的作用机制 |
| 2.1 调节神经递质 |
| 2.1.1 γ-氨基丁酸(GABA) |
| 2.1.2 去甲肾上腺素 |
| 2.1.3 多巴胺 |
| 2.1.4 5-羟色胺(5-HT) |
| 2.2 调节脑内阿片类受体 |
| 2.3 改变T细胞增殖能力,保护神经元 |
| 2.4 调节c-fos蛋白表达 |
| 3 对症治疗机制 |
| 3.1 抑制痛感 |
| 3.2 刺激迷走神经 |
| 4 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 一、中医对抑郁症病名的认识 |
| 二、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及辩论分型 |
| 三、中医对抑郁症的治疗思路 |
| 第二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
| 一、针刺抗抑郁机制的研究现状 |
| 二、“疏肝调神”针法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 |
| 第三节 抑郁症与胆碱能过度活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一、抑郁症与ACh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二、毒扁豆碱(AChEI)导致抑郁症 |
| 三、抑郁症与胆碱能过活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四、针灸与胆碱能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第四节 抑郁症与皮质醇CORT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一、抑郁症与HPA轴的紊乱 |
| 二、HPA轴紊乱引起相关激素浓度的变化 |
| 三、毒扁豆碱(AChEI)导致CORT含量增高 |
| 第五节 抑郁症与去甲肾上腺素NE和胆碱能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一、去甲肾上腺素N和胆碱能的相关研究进展 |
| 二、去甲肾上腺素NE和胆碱能之间调节抑郁样行为的相互作用 |
| 三、毒扁豆碱(AChEI)和NE的关系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电针对胆碱能过活及CUMS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二、实验结果 |
| 三、小结 |
| 第二节 电针对胆碱能过活及CUMS大鼠前额叶NE、血清CORT含量的影响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二、实验结果 |
| 三、小结 |
| 第三章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选题背景 |
| 2.研究内容 |
|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挖掘的针灸治疗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用穴规律研究 |
| 1.资料 |
| 1.1 文献检索 |
| 1.2 文献筛选 |
| 1.3 数据表格构建 |
| 1.4 数据提取原则 |
| 2.数据分析方法 |
| 3.结果 |
| 3.1 描述性分析结果 |
| 3.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 3.3 聚类分析结果 |
| 4.针灸治疗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用穴规律 |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女性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2.研究设备及材料 |
| 2.1 针具 |
| 2.2 电针仪 |
| 3.研究方案 |
| 3.1 研究流程图 |
| 3.2 研究设计类型 |
| 3.3 样本量 |
| 3.4 随机 |
| 3.5 盲法与实施 |
| 3.6 对照设计 |
| 3.7 治疗方案 |
| 3.8 观察指标 |
| 3.9 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 |
| 3.10 数据管理 |
| 3.11 统计分析 |
| 3.12 伦理审查及临床试验注册 |
| 4.研究结果 |
| 4.1 试验完成情况 |
| 4.2 基线分析 |
| 4.3 针灸对临床疗效指标的影响 |
| 4.4 安全性分析 |
| 4.5 合并用药情况 |
| 讨论 |
| 1.现代医学对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 |
| 1.1 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 1.2 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
| 1.3 现代医学对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治疗 |
| 2.中医学对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 |
| 2.1 中医学对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认识 |
| 2.2 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
| 3.针灸对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认识 |
| 3.1 针灸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认识 |
| 3.2 针灸治疗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
| 4.关于试验方案设计 |
| 4.1 干预措施的选择 |
| 4.2 经穴选穴方案的确定 |
| 4.3 非经非穴选择方案的确定 |
| 4.4 临床疗效指标的选择 |
| 5.针刺治疗女性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临床效应 |
| 5.1 针灸对女性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躯体症状的影响 |
| 5.2 针灸对女性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
| 5.3 针灸对女性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 |
| 5.4 经穴与非经非穴的疗效分析 |
| 6.安全性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1:综述 针刺治疗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现状分析 |
| 参考文献 |
| 附件2:相关量表 |
| 附表1 |
| 附表2 |
| 附表3 |
| 附表4 |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实验研究 |
| 技术路线图 |
| 第一部分 :针灸对UC模型小鼠的治疗效应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动物 |
| 2.2 实验性UC模型的建立 |
| 2.3 动物分组 |
| 2.4 电针及艾灸治疗方案 |
| 2.5 疗效指标与检测方法 |
| 2.6 统计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 3.2 粪便隐血试验结果 |
| 3.3 疾病活动指数评价 |
| 3.4 结肠组织形态学观察 |
| 4 实验小结 |
| 第二部分 :针灸对UC模型小鼠焦虑样行为、脑肠肽CRH和血清CORT、5 -HIAA的影响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主要实验试剂 |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 2.2 实验性UC小鼠模型的建立 |
| 2.3 动物分组及治疗方案 |
| 2.4 行为学测试 |
| 2.5 血清CRH、CORT和5-HIAA的检测 |
| 2.6 下丘脑与结肠CRH的检测 |
| 2.7 统计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焦虑相关行为学测试结果 |
| 3.2 血清CRH、CORT和5-HIAA的检测结果 |
| 3.3 下丘脑CRH表达水平的变化 |
| 3.4 结肠CRH表达水平的变化 |
| 4 实验小结 |
| 第三部分 :针灸对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主要实验试剂 |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 2.2 实验性UC小鼠模型的建立 |
| 2.3 动物分组及治疗方案 |
| 2.4 肠道菌群多样性检测 |
| 3 实验结果 |
| 3.1 物种注释与评估结果 |
| 3.2 样本比较分析 |
| 3.3 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
| 3.4 肠道菌群的物种差异分析 |
| 4 实验小结 |
| 讨论 |
| 1 中西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 1.1 西医学对UC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
| 1.2 中医学对UC的认识 |
| 2 针灸治疗UC的现状和优势 |
| 3 选穴依据 |
| 4 UC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
| 5 运用微生物多样性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的优势 |
| 6 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
| 6.1 肠道菌群对CRH的影响可能是针灸减轻UC模型小鼠肠道炎症的重要途径 |
| 6.1.1 针灸能够促进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恢复 |
| 6.1.2 针灸减轻UC模型小鼠的肠道炎症可能与肠道菌群对HPA轴活性的影响有关 |
| 6.2 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影响宿主情绪行为可能是针灸减轻UC模型小鼠焦虑情绪的重要环节 |
| 6.2.1 针灸能够减轻UC模型小鼠的焦虑样行为 |
| 6.2.2 针灸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减轻UC模型小鼠的焦虑样行为 |
| 6.2.3 针灸减轻UC模型小鼠焦虑样行为与肠道菌群对脑-肠轴的影响有关 |
| 结论 |
| 特色与创新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一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1 焦虑障碍选穴理论研究 |
| 2 焦虑障碍的常用穴位 |
| 3 焦虑障碍穴位治疗方法 |
| 3.1 针药结合治疗焦虑障碍 |
| 3.2 其他穴位疗法治疗焦虑障碍 |
| 4 穴位疗法治疗焦虑障碍的现代研究 |
| 5 展望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成瘾的共同特征 |
| 1.1 正强化 |
| 1.2 负强化 |
| 1.3 药物耐受性 |
| 1.4 嗜欲 |
| 1.5 应激性刺激 |
| 2. 药物成瘾的形成机制 |
| 2.1 中枢奖赏系统 |
| 2.2 巴多胺系统 |
| 2.3 5-羟色胺系统 |
| 2.4 组胺 |
| 2.5 去甲肾上腺素 |
| 2.6 氨基酸类 |
| 2.7 阿片肽 |
| 2.8 非编码RNA( ncRNA)miRNA |
| 3. 药物成瘾相关脑区 |
| 3.1 中脑-边缘系统脑区 |
| 3.2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
| 4. 戒断效应的神经基础 |
| 5. 药物依赖的治疗 |
| 5.1 药物治疗 |
| 5.2 外科治疗 |
| 5.3 心理行为疗法 |
| 5.4 运动促进疗法 |
| 6. 中医药在吗啡戒断中的研究进展 |
| 6.1 中药 |
| 6.1.1 单味药提取物/有效成分 |
| 6.1.2 复方 |
| 6.2 针灸 |
| 6.2.1 针刺 |
| 6.2.2 电针 |
| 6.2.3 温针灸 |
| 7. Ca~(2+)-CaM-CaMKⅡ -CREB信号通路与药物成瘾 |
| 7.1 信号转导与药物成瘾 |
| 7.2 Ca~(2+)-CaM-CaMK Ⅱ-CREB信号通路 |
| 7.3 Ca~(2+)-CaM-CaMK Ⅱ -CREB信号通路与吗啡依赖 |
|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行为学及学习记忆能力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 1.3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 |
| 2.2 吗啡戒断动物模型制备 |
| 2.3 各组处理 |
| 2.4 体质量观察 |
| 2.5 戒断症状观察 |
| 2.6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 |
| 2.7 统计学处理 |
| 3. 实验结果 |
| 3.1 慢性吗啡依赖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酮急性催促戒断症状观察 |
| 3.2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体质量变化比较 |
| 3.3 Morris水迷宫定向航行实验结果 |
| 3.4 Morris水迷宫空间搜索实验结果 |
| 3.5 所有干预方法未影响大鼠的运动能力 |
| 实验二 电针对吗啡戒断模型大鼠VTA和NAc脑区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 1.3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 |
| 2.2 吗啡戒断动物模型制备 |
| 2.3 各组处理 |
| 2.4 标本制备 |
| 2.5 石蜡包埋 |
| 2.6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 3. 实验结果 |
| VTA、NAc的HE染色结果 |
| 实验三 电针对吗啡戒断模型大鼠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 DA、5 -HT、NE)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 1.3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 |
| 2.2 吗啡戒断动物模型制备 |
| 2.3 各组处理 |
| 2.4 血清标本制备 |
| 2.5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2.6 统计学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各组大鼠血清DA含量比较 |
| 3.2 各组大鼠血清5-HT含量比较 |
| 3.3 各组大鼠血清NE含量比较 |
| 实验四 电针对吗啡戒断模型大鼠Ca~(2+)-CaM-CaMK Ⅱ -CREB信号通路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 1.3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 |
| 2.2 吗啡戒断动物模型制备 |
| 2.3 各组处理 |
| 2.4 主要试剂配制 |
| 2.5 标本制备 |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3.1 流式细胞术检测VTA和NAc胞内[Ca~(2+)]i |
| 3.2 流式细胞术检测VTA和NAc胞内CaM活性 |
| 3.3 VTA和NAc神经元CaMKI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
| 3.4 VTA和NAc神经元CaMK ⅡαmRNA表达情况(实时定量荧光PCR) |
| 3.5 VTA和NAc神经元CaMK Ⅱ α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Western B 1ot法) |
| 3.6 VTA和NAc神经元CREB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
| 4. 统计学处理 |
| 5. 实验结果 |
| 5.1 VTA和NAc神经细胞内[Ca~(2+)]i含量 |
| 5.2 VTA和NAc神经细胞内CaM活性 |
| 5.3 VTA和NAc神经元CaMKⅡ蛋白表达 |
| 5.4 VTA和NAc神经元CaMKⅡα mRNA表达 |
| 5.5 VTA和NAc神经元CaMKⅡα蛋白表达及pCaMKⅡα蛋白表达 |
| 5.6 VTA和NAc神经元CREB表达及CREB磷酸化 |
| 讨论 |
| 1. 动物模型制备 |
| 2. 中医学理论基础及干预方法选择依据 |
| 2.1 医学对本病证的认识 |
| 2.2 电针方法选择依据 |
| 2.3 腧穴选择依据 |
| 3. 脑区的选择 |
| 4.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 5.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VTA和NAc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 6.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 7.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Ca~(2+)-CaM-CaMKⅡ-CREB信号通路影响 |
| 8.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个人简历 |
| 1针刺对药物成瘾动物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
| 1.1单胺类递质 |
| 1.2肽类神经递质 |
| 1. 3 NO |
| 2针刺对药物成瘾动物中枢神经递质受体的影响 |
| 2.1多巴胺受体 |
| 2.2NMDA受体 |
| 3针刺对药物成瘾动物神经元细胞的超微形态学变化 |
| 4讨论 |
| 5结语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综述 |
| 1. 现代医学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相关研究 |
| 1.1 阿片类药物的分类 |
| 1.2 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机制 |
| 1.3 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西药治疗 |
| 1.4 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依赖性 |
| 2. 中医学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相关研究 |
| 2.1 中医学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认识 |
| 2.2 中医学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病理机制的研究 |
| 2.3 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中医治疗 |
| 3. 药物成瘾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
| 3.1 药物成瘾与突触可塑性的变化 |
| 3.2 LTP |
| 3.3 LTD |
|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温针对吗啡戒断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实验小结 |
| 实验二 温针对吗啡戒断后大鼠PFC区CAMKⅡ表达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实验小结 |
| 讨论 |
| 1.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 2. 针灸戒毒的相关探讨 |
| 2.1 针灸戒毒机制的认识 |
| 2.2 脏腑经络理论的认识 |
| 2.3 针灸穴位的选择 |
| 2.4 针灸方式的选择 |
| 2.5 针灸戒毒的发展方向 |
| 3. 药物成瘾关键脑区的选择依据 |
| 4. 行为学测试 |
| 5. 脑内CAMKⅡ含量与学习记忆的探讨 |
| 5.1 CaMKⅡ与学习记忆 |
| 5.2 CaMKⅡ与吗啡成瘾 |
| 5.3 关于成瘾性学习记忆的探讨 |
| 6.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马蹄香抗焦虑复方及各组成药物的抗焦虑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 综述二 焦虑动物模型与其机制相关性研究进展 |
| 综述三 焦虑症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
| 前言 |
| 实验研究 |
| 第一部分 药理研究 |
| 第一节 复方抗焦虑胶囊与九味镇心颗粒药效比较一小鼠行为学实验 |
| 实验一 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实验二 小鼠明暗箱实验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实验三小鼠旷场实验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实验四小鼠自主活动实验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节 复方抗焦虑胶囊与九味镇心颗粒药效比较一大鼠行为学实验 |
| 实验一 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实验二 大鼠旷场实验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实验三 大鼠Vogel饮水冲突实验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实验四大鼠急性应激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部分 机制探讨 |
| 第一节 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后大鼠皮层与海马ERK/CREB通路的影响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节 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后大鼠皮层与海马BDNF表达的影响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三节 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后大鼠脑组织第三信使C-FOS表达的影响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总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动物及饲养条件 |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针具 |
| 2. 实验方法 |
| 2.1 技术路线 |
| 2.2 动物分组 |
| 2.3 造模 |
| 2.4 针刺治疗方案 |
| 2.5 行为学测试和取样方法 |
| 2.6 指标检测方法 |
| 3. 数据分析 |
| 4. 实验结果 |
| 4.1 行为学测试结果 |
| 4.2 CNP、NPR-B及NPR-B mRNA水平的检测结果 |
| 4.3 HPA轴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
| 5. 讨论 |
| 5.1 中西医学对焦虑障碍的认识 |
| 5.2 动物的选择与模型的建立 |
| 5.3 选穴依据 |
| 5.4 电针对CUS焦虑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 5.5 电针对CUS焦虑模型大鼠下丘脑CNP-HPA轴的影响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课题参与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