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利[1](2021)在《基于中医和法探讨扶肾方调控的TGF-β1/BMP-7/Gremlin通路对腹膜纤维化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扶肾方对尿毒症大鼠腹膜纤维化(peritoneal fibrosis,PF)模型腹膜损伤的影响。2.探讨扶肾方干预PF进程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PF组,造模组分别划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贝那普利组、扶肾方低剂量组及扶肾方高剂量组。PF组5/6肾脏切除术后2周经取血鉴定成模后予腹腔注射4.25%高糖腹透液20ml,在第1、2、4、8天腹腔加注脂多糖(LPS)(0.6mg/kg),并于造模第7、14、21、28天加入6.25万单位红霉素。其中,各组自腹腔注射始,分别灌服不同组别药物,连续6周,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灌服3ml生理盐水。各组实验大鼠于药物干预第6周末,杀检全部实验动物,取大鼠腹膜组织,将部分腹膜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其余部分放入液氮保存以备后续检测。检测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腹膜组织的形态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腹膜组织中E-cadherin和ZO-1蛋白的表达。WB检测腹膜组织TGF-β1、BMP-7、Gremlin、E-cadherin、FN、COL-1蛋白表达水平,PCR检测腹膜组织TGF-β1、BMP-7、Gremlin、Smad1、Smad5、Smad8、Vimentin、α-SMA、IL-6的m RNA表达水平。血清学ELISA检测TGF-β1、BMP-7、Gremlin的浓度水平。结果:1.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造模前大鼠相比,造模后大鼠Scr及BUN的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说明尿毒症模型构建成功。HE染色结果显示,部分腹膜间皮细胞在模型组出现脱落,间皮下基质层显着增厚,大量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各药物干预组上述改变较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有大量蓝染胶原纤维在腹膜沉积,炎症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增多,腹膜厚度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腹膜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IHC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紧密连接蛋白E-Cadherin及ZO-1蛋白在腹膜广泛分布,而模型组大鼠E-Cadherin及ZO-1蛋白在腹膜分布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以上指标蛋白表达均有明显上升。2.WB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腹膜组织TGF-β1、Gremlin、FN、COL-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贝那普利组及扶肾方高剂量组TGF-β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药物各治疗组Gremlin、FN、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1),扶肾方高剂量组COL-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腹膜组织BMP-7、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贝那普利组及扶肾方高剂量组BMP-7及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扶肾方低剂量组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3.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腹膜组织TGF-β1、Gremlin、Vimentin、α-SMA、IL-6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贝那普利组及扶肾方高剂量组TGF-β1 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扶肾方低剂量组TGF-β1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药物各治疗组腹膜Gremlin、α-SMA及IL-6 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扶肾方低、高剂量治疗组Vimentin 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西药贝那普利组Vimentin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腹膜组织BMP-7、Smad1、Smad5及Smad8 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贝那普利组及扶肾方高剂量治疗组BMP-7、Smad1、Smad5及Smad8 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4.ELISA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腹膜组织TGF-β1及Gremlin浓度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TGF-β1及Gremlin浓度均显着降低(P<0.01)。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腹膜组织BMP-7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BMP-7浓度均显着升高(P<0.01)。结论:1.扶肾方能减轻PF大鼠腹膜损伤及腹膜胶原纤维沉积程度,上调腹膜间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2.扶肾方可有效干预及逆转腹膜间皮细胞EMT进程,抑制炎症反应和PF进展,其机制可能与TGF-β1/BMP-7/Gremlin信号通路的再平衡有关。
张梦婕[2](2020)在《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腹腔黏连的影响及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腹腔黏连的影响及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2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黏连模型组(M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右美托咪定+甲基牛扁碱组(DEX-M组)。M组、DEX组和DEX-M组采用盲肠摩擦法建立大鼠腹腔黏连模型,Sham组仅打开腹腔不做盲肠摩擦。于关闭腹腔前,Sham组、M组分别于腹腔和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DEX组和DEX-M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和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甲基牛扁碱2.4μg/g(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并同时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10μg/kg(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建模后7天,采用Phillips法进行评分观察腹腔黏连形成的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腹水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浓度。采用HE染色,在光镜下(×100)观察盲肠及腹膜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Masson染色,在光镜下(×100)观察黏连组织中胶原纤维形成的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M组和DEX-M组Phillips评分升高(P<0.05),M组、DEX组和DEX-M组腹水TGF-β1浓度升高,M组和DEX-M组血清TNF-α浓度升高(P<0.05),盲肠及腹膜组织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连带胶原纤维显着增生;与M组相比,DEX组Phillips评分降低(P<0.05),DEX-M组Philli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及DEX-M组血清TNF-α和腹水TGF-β1浓度降低(P<0.05),盲肠及腹膜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黏连带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与DEX组相比,DEX-M组血清TNF-α浓度升高(P<0.05),腹水TGF-β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啶可减轻大鼠腹腔黏连,其机制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曹阳[3](2019)在《人参皂苷Rg3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抑制EMs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自体移植子宫内膜块法建立EMs大鼠模型,并将EMs大鼠随机分成5组:人参皂苷Rg3低剂量组(A组)、人参皂苷Rg3高剂量组(B组)、孕三烯酮组(C组)、模型组(D组)和去势组(E组),连续灌胃3周后处死各组大鼠,收集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雌激素(E2)和孕酮(P)水平;取下异位子宫内膜组织,测量异位内膜的体积,并对其进行病理学观察;检测分析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激酶B(Akt)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m 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异位内膜细胞的凋亡活性;以人血管内皮细胞系EA.hy926为模型,用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g3对细胞处理不同的时间后,分别用CCK8法检测EA.hy926细胞的增殖活性,transwell法检测其侵袭活性,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观察细胞中VEGF、E-钙黏素(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D组)EMs大鼠相比,高剂量人参皂苷Rg3处理组(B组)、孕三烯酮处理组(C组)和去势处理组(E组)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体积均显着减小(P<0.05)并呈退化趋势,其血清E2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孕三烯酮处理组(C组)和去势处理组(E组)EMs大鼠的血清P水平较对照组(D组)明显下降(P<0.05),但人参皂苷Rg3处理组(A组和B组)EMs大鼠的血清P水平没有显着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VEGF、VEGFR-2在大鼠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其在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信号相对较强;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protein kinase B)p-Akt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 TOR蛋白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胞浆中,腺上皮细胞胞浆中也有少量表达。WB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EMs大鼠相比,高剂量人参皂苷Rg3(B组)、孕三烯酮(C组)和去势(E组)处理组EMs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p-Akt和p-m TOR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而Tunel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人参皂苷Rg3处理组(B组)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活性显着增强(P(27)0.05)。在离体实验中,用各剂量人参皂苷Rg3处理后,EA.hy926细胞的增殖活性没有显着变化,但用高、中浓度的人参皂苷Rg3处理后,EA.hy926细胞的侵袭能力显着下降(P<0.05);此外,人参皂苷Rg3对EA.hy926细胞中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影响,但高浓度人参皂苷Rg3处理后,细胞中MMP-2、MMP-9、E-Cadherin和PDGF-B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了人参皂苷Rg3能抑制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与其能降低大鼠血清E2水平及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血管生成有关。人参皂苷Rg3通过阻断VEGFR-2介导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可能对EMs大鼠异位内膜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血管生成,促进异位内膜细胞凋亡。人参皂苷Rg3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活性以及细胞中E-Cadherin、MMP-2、MMP-9和PDGF-B的表达,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而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
李二云[4](2019)在《基于TGF-β/Smads信号通路研究内异痛经灵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自体移植的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EMs)模型,观察中药内异痛经灵对内异症大鼠异位模型中TGF-β1、TβRⅠ、Smad2/3、Smad7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该方治疗EM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健康雌性未孕Spragne-Dawley(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内异痛经灵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内异痛经灵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内异痛经灵低剂量组)和西药组(孕三烯酮组)6个组。空白组行假手术开关腹,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制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造模后第四周,检测模型成功情况。造模后第5周起给药,空白组及模型组分别给予0.9%的生理盐水10ml/kg灌胃,一日一次;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3g/ml的内异痛经灵混悬液16.5ml/kg、8.28ml/kg、4.14ml/kg灌胃,一日一次;西药组给予0.05mg/ml的孕三烯酮溶解液10ml/kg灌胃,1周2次。给药4周后,测量异位病灶体积,提取大鼠异位病灶组织。采用HE染色法对内膜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法、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异位病灶中TGF-β1、TβRⅠ、Smad2/3和Smad7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内异痛经灵的作用机理。结果:1.用药4周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组异位内膜的体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之间异位内膜体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光镜下观察发现,空白组大鼠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完整,呈矮柱状,细胞核较小,间质细胞分布均匀,腺体数量多,腺腔完整,腺腔较大;模型组异位内膜组织中,腺上皮细胞排列欠规则,呈高柱状或立方体,细胞核明显增大,间质细胞丰富,排列密集,腺体细胞明显增多,大部分上皮细胞可见核下空泡,部分异位内膜组织形成内膜囊腔;用药后,各组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排列较规则,呈矮柱状或扁平状。与模型组相比,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减小,间质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疏松,腺体数目减少,腺腔减小。以中药中剂量组及西药组表现最为明显,中药高剂量组次之,中药低剂量组效果欠佳。3.与模型组相比,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异位内膜组织中TGF-β1、TβRⅠ、Smad2/3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Smad7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内异痛经灵可以明显减小EMs大鼠异位内膜体积,抑制其异位内膜生长,从而达到治疗内异症的目的;2.内异痛经灵可以通过减少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TGF-β1、TβRⅠ、smad2/3的蛋白表达,增加Smad7的蛋白表达,从而达到治疗内异症的目的;3.内异症的治疗可以通过调节TGF-β/Smad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来实现。
罗来敏,张桂玲[5](2018)在《塑化剂对慢性肾衰大鼠模型和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纤维化调控因子TGF-β1/Smads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塑化剂对慢性肾衰大鼠模型和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纤维化调控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蛋白家族(Smads)表达的影响。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腹膜透析液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的含量。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浓度DEHP组、中浓度DEHP组、高浓度DEHP组。模型对照组和DEHP组采用5/6肾切除法制备大鼠肾衰模型,建模成功后每日向大鼠腹腔注射含不同浓度DEHP的"腹透液"连续28d。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及反转录PCR(RT-PCR)技术观察大鼠腹膜组织病理、TGF-β1/Smads通路关键因子及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腹膜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16例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聚氯乙烯(PVC)包装腹透液和非PVC包装腹透液,3月后测量2组腹膜平衡试验、尿素清除指数(KT/V)、肌酐清除率(Ccr)和腹透液中TGF-β1含量。结果 DEHP组表现出腹膜纤维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DEHP组TGF-β1/Smads关键因子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有明显上调(P<0.05);DEHP组间各蛋白及mRNA的表达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DEHP组Smad7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调(P<0.05),DEHP各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腹膜透析患者KT/V,Ccr及腹膜平衡试验结果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PVC组腹透液中TGF-β1浓度较PVC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DEHP可引起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腹膜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为致经典纤维化通路TGF-β1/Smads激活,激活程度与DEHP浓度无关。PVC包装腹膜透析液能上调腹膜TGF-β1的表达,可能导致腹膜纤维化进展。
刘利利[6](2013)在《舒洛地特对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组织中TGF-β1/Smad及KLF10、KLF15因子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舒洛地特(Sulodexide SLX)对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纤维化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空白对照组(n=6):未予任何处理;(2)模型组(n=10):每日腹腔内注射4.25%PDF20mL;(3)SLX组(n=10):每日腹腔内注射4.25%PDF20mL+SLX20mg·kg-1。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置入腹透管。透析8周后处死大鼠,取壁层腹膜行HE及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腹膜形态改变;高倍镜下观察单位面积腹膜组织中血管及炎症细胞数;采用RT-PCR观察肠系膜Smad2、Smad3、Smad7、KLF10和KLF15的mRNA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壁层腹膜TGFβ1和α-SMA蛋白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脏层腹膜p-Smad2/Smad3、Smad7、KLF10和KLF15蛋白的表达。【结果】1.在实验结束时一共有6只大鼠由于堵管或腹膜炎而退出最终统计,各组大鼠实验前后体重变化无明显异常(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间皮下基质明显增厚,血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多(P<0.05);SLX能改善上述的病理改变(P<0.0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mad2、Smad3、Smad7和KLF10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TGFβ1、α-SMA、p-Smad2/Smad3、Smad7和KLF1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KLF15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减低(P<0.05);给予SLX后能明显下调Smad2、Smad3、Smad7、KLF10mRNA表达水平(P<0.05)和TGFβ1、α-SMA、p-Smad2/Smad3、Smad7和KLF10蛋白表达水平(P<0.05);上调KLF15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1.本实验成功复制了大鼠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模型;2.舒洛地特能够通过下调TGFβ1及其信号通路分子p-Smad2/3、Smad7的表达,同时下调spl/Krüppel样因子KLF10及上调KLF15的表达间接影响Smad分子的活性来抑制TGFβ1作用,阻止腹膜间皮细胞转分化过程,从而起到改善腹膜纤维化的作用。
孟立锋[7](2011)在《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以中医“痰瘀互结”是腹膜纤维化发生的病机关键为理论依据,采用临床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并探讨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纤维化的临床效果。并重点从TGF-β/Smads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的作用和机制。综合评价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为防治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纤维化提供新的中医药理论依据与方法。方法通过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腹膜透析患者,观察化痰祛瘀中药对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血脂、血分析、肝纤四项及腹透液中TGF-β1、VEGF因子表达等的影响,客观评价化痰祛瘀中药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临床疗效。通过建立大鼠腹膜纤维化模型,观察经用化痰祛瘀中药干预后,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腹膜结构的组织学变化,阐明化痰祛瘀中药拮抗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的有效性。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各组大鼠壁层腹膜TGF-β1、p-Smad2/3和α-SMA、E-cadherin及p-Smad7蛋白的表达,探讨化痰祛瘀中药拮抗腹膜纤维化与调控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关系,初步揭示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一)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临床研究1、化痰祛瘀中药对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治疗组经用化痰祛瘀中药治疗后,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刺痛,身重困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口干不欲饮,食少纳呆,大便粘滞不爽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化痰祛瘀中药在改善中医痰瘀互阻症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化痰祛瘀中药对腹膜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治疗组疗后腹透液中TGF-β1因子水平显着下降(130.56±14.54 pg/ml),与治疗前相比(164.84±32.38 pg/ml),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好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腹透液中TGF-β1因子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疗后腹透液中VEGF因子水平显着下降(63.62±12.95pg/ml),与治疗前相比(95.87±18.59pg/ml),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好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腹透液中VEGF因子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反映纤维化程度的指标:肝纤四项,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与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但仅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腹膜透析患者服用化痰祛瘀中药对肝纤四项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化痰祛瘀中药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治疗组经用化痰祛瘀中药治疗后,治疗组的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化痰祛瘀中药在改善患者肾功能、血脂、凝血功能方面,有良好疗效。4、化痰祛瘀中药药物安全性指标的观察治疗组患者服用化痰祛瘀中药期间,未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症状,反映心脏功能、肝功能的指标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膜透析患者服用化痰祛瘀中药,对心脏及肝功能无不良影响,服用安全。(二)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实验研究1、腹膜间皮细胞内存在TGF-β1、Smad2/3、Smad7、SMA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证实高浓度葡萄糖透析液和LPS有协同作用,能促进大鼠腹膜组织TGF-G1/Smads信号通路的活化,产生更加明显的腹膜纤维化。2.TGF-β1/Smads信号通路是腹膜纤维化的共同作用途径,化痰祛瘀中药是通过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来拮抗腹膜纤维化的,中药高剂量组有更好的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作用。3、化痰祛瘀中药能上调TGF-β抑制性信号蛋白Smad7的表达,这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受体调控信号蛋白(Smad2/3)的活化,还显示化痰祛瘀中药能减轻E—cadhefin蛋白水平下调,及α-SMA蛋白水平上调的程度,进而说明化痰祛瘀中药可以减轻腹膜间皮细胞转分化的程度,防止腹膜纤维化的发展,保护腹膜功能。结论1、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行标准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者临床研究提示:化痰祛瘀中药可以改善腹膜透析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腹膜透析治疗效果。2、化痰祛瘀中药复方能明显降低反映腹膜纤维化的相关指标(肝纤四项、腹透液中TGF-β1、VEGF因子),可以明显减轻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腹膜组织的炎症反应病理改变程度,保护腹膜组织形态结构的完整,减少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腹膜的致密层厚度,从而起到拮抗腹膜纤维化的作用,这一作用呈量效关系,以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佳。初步显示化痰祛瘀中药有较好的防治腹膜纤维化作用。3、通过对5/6肾切除的大鼠应用4.25%的高糖腹膜透析液和脂多糖(LPS)造成腹膜纤维化模型的研究发现:化痰祛瘀中药拮抗腹膜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TGF-β抑制性信号蛋白Smad7的表达,进而抑制TGF-β受体调控信号蛋白(Smad2/3)的活化,阻止腹膜纤维化动物模型腹膜间皮细胞转分化的发生,从而阻止或减轻腹膜纤维化的发生和进展,保护腹膜功能。
余学清[8](2010)在《TGF-β/smads与腹膜纤维化及调节机制系列研究》文中指出腹膜纤维化是维持性腹膜透析(腹透)病人最重要的并发症,是导致腹膜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腹透病人长期存活和预后的重要因素。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生长因子,也是多种器官和组织纤维化的关键因子。我们针对TGF-β及其信号蛋白Smads在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及调控因素进行了下述几方面的研究:①TGF-β在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②上调表达smad7在腹膜纤维化防治中的作用;③TGF-β/Smad在急性腹膜炎中的作用及机制;④调节TGF-β作用的信号通路及机制。我们系列研究的结果表明,TGF-β1/Smads信号通路在腹膜纤维化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调表达抑制性信号蛋白Samd7对于腹透相关腹膜纤维化的防治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李建飞,温黎青,刘伏友,刘虹,彭佑铭,赵勤[9](2007)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大鼠纤维化腹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腹膜透析大鼠腹膜内表达,并探讨其在腹膜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40g,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将2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20mL生理盐水;低糖透析液组腹腔注射20mL1.5%葡萄糖透析液;高糖透析液组腹腔注射20mL4.25%葡萄糖透析液,均为1次/d。4周后,向大鼠腹腔注射4.2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20mL,4h后于大鼠右下腹缓慢插入带有多个侧孔的10号静脉留置针,缓慢低位引流腹透液,量取引流液。③实验评估:取大鼠壁层腹膜组织,以苏木素-伊红染色,镜下测量腹膜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腹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纤连蛋白。结果:2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糖透析液组、低糖透析液组超滤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并且高糖透析液组超滤量明显少于低糖透析液组(P均<0.05)。②高糖透析液组腹膜明显增厚,表面粗糙,间皮细胞肿胀,脱落,间皮下有大量血管生成以及胶原纤维沉积,还可见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与其他组比较,腹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③高糖透析液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纤连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组;低糖透析液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纤连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④大鼠腹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与纤连蛋白表达量、腹膜厚度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0.86,0.83,P<0.05)。结论:葡萄糖透析液可诱导腹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明显上调,腹膜转化生长因子β1高表达与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密切相关。
张勇[10](2007)在《活血化瘀法对急性腹膜炎大鼠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府逐瘀制剂提取物对急性腹膜炎大鼠血浆NO、ET,血清TNF-α、IL-10水平,肝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以及小肠黏膜上皮细胞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阐释中医活血化瘀法之内涵。方法SD大鼠50只,以腹腔注射大肠杆菌法制备急性细菌性腹膜炎模型,同时血府逐瘀制剂提取物以高(H)、中(M)、低(L)三种浓度予用药组大鼠灌胃,66h后,经内眦静脉丛无菌收集血液分离血浆,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浆NO水平,以LAL法测定血浆ET水平;72h后处死所有动物留取血液及组织标本,以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和IL-10水平;以细菌培养法检测肝脏及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情况;以免疫组化法测定小肠黏膜上皮细胞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用药组血浆ET、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核NF-κB表达与C组相比下降(P<0.05);L组血清TNF-α水平、L、M组肝脏细菌移位率较C组降低(P<0.05);各用药组血清IL-10水平、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与C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M、H组NO水平较N组显着升高。结论血府逐瘀制剂提取物在大鼠急性腹膜炎过程中在降低血浆内毒素和血清TNF-α水平、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NF-κB的过度活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实验一 扶肾方对尿毒症PF大鼠腹膜损伤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 |
| 实验二 扶肾方对尿毒症PF大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 |
| 讨论 |
| 1 腹膜的结构及纤维化病理改变 |
| 2 影响PF的因素 |
| 3 PF与EMT的相关性 |
| 4 本研究中实验动物模型的评价 |
| 5 扶肾方干预尿毒症PF大鼠的机制研究 |
| 6 扶肾方蕴含的和法思想及对PF防治的组方分析 |
| 7 小结 |
| 8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背景回顾 |
| 1.1 腹腔黏连形成的分子及病理学机制 |
| 1.1.1 腹腔黏连形成的病理学机制 |
| 1.1.2 腹腔黏连形成的分子学机制 |
| 1.2 胆碱能抗炎通路 |
| 1.2.1 α7 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 |
| 1.2.2 胆碱能抗炎通路的作用 |
| 1.3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 |
| 1.3.1 右美托咪定的药效动力学 |
| 1.3.2 右美托咪定的镇静作用 |
| 1.3.3 右美托咪定的镇痛作用 |
| 1.3.4 右美托咪定的抗炎作用 |
| 第二章 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腹腔黏连的影响及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动物 |
| 2.2.2 实验仪器 |
| 2.2.3 实验试剂 |
| 2.2.4 实验动物分组 |
| 2.2.5 实验动物模型制作 |
| 2.2.6 给药方法与剂量 |
| 2.2.7 大鼠腹腔黏连的评分 |
| 2.2.8 取材与标本处理 |
| 2.2.9 ELISA法测定TNF-α、TGF-β1 的步骤 |
| 2.2.10 HE染色的步骤 |
| 2.2.11 盲肠、腹膜组织病理结果的观察 |
| 2.2.12 Masson染色的步骤 |
| 2.2.13 黏连组织Masson染色结果观察 |
| 2.2.14 统计学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 |
| 2.3.2 各组大鼠之间腹腔黏连评分的比较 |
| 2.3.3 各组大鼠盲肠组织病理学变化 |
| 2.3.4 各组大鼠腹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
| 2.3.5 各组大鼠黏连组织病理学变化 |
| 2.3.6 各组大鼠腹水TGF-β1浓度的比较 |
| 2.3.7 各组大鼠血清TNF-α浓度的比较 |
| 2.4 讨论 |
| 2.4.1 大鼠腹腔黏连模型的建立 |
| 2.4.2 炎症与腹腔黏连 |
| 2.4.3 右美托咪定与腹腔黏连 |
| 2.4.4 右美托咪定与胆碱能抗炎通路 |
| 2.5 结论 |
| 2.5.1 结论 |
| 2.5.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综述腹腔黏连的发生机制及其预防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英文缩写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人参皂苷Rg3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的治疗作用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试剂与设备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SD雌性大鼠的饲养和动情周期监测 |
| 1.2.2 EMs大鼠模型的建立 |
| 1.2.3 EMs大鼠的给药处理和取材 |
| 1.2.4 EMs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的HE染色观察 |
| 1.2.5 EMs大鼠血清雌激素(E_2)和孕激素(P)含量的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
| 1.2.6 统计学方法 |
| 1.3 实验结果 |
| 1.3.1 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形态学特征 |
| 1.3.2 EMs大鼠在位内和异位内膜的组织学特征 |
| 1.3.3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周体重增长变化的影响 |
| 1.3.4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生长的抑制作用 |
| 1.3.5 人参皂苷Rg3对EMs大鼠在位内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
| 1.3.6 人参皂苷Rg3对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
| 1.3.7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血清中E_2和P水平的影响 |
| 1.4 讨论 |
| 1.4.1 EMs动物模型和对照药物的选择 |
| 1.4.2 人参皂苷Rg3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立论科学依据 |
| 1.4.3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内膜生长的抑制作用 |
| 1.4.4 人参皂苷Rg3对EMs治疗作用初步探讨 |
| 1.5 小结 |
| 1.6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内膜中VEGFR-2介导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试剂与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EMs大鼠的处理和取材 |
| 2.2.2 EMs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 2.2.3 EMs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表达水平的Western blot检测 |
| 2.2.4 EMs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表达水平的实时定量PCR检测 |
| 2.2.5 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细胞凋亡活性的TUNEL检测 |
| 2.2.6 统计分析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信号强度影响的IHC检测结果 |
| 2.3.2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的WB检测结果 |
| 2.3.3 人参皂苷Rg3 对大鼠异位内膜中各待测m RNA表达水平影响的PCR检测结果 |
| 2.3.4 人参皂苷Rg3对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活性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4.1 血管生成与EMs |
| 2.4.2 VEGFR-2 介导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抗血管生成 |
| 2.4.3 人参皂苷Rg3对VEGFR-2介导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意义 |
| 2.4.4 人参皂苷Rg3对EMs发病的免疫因素及血管生成关系影响的探讨 |
| 2.5 小结 |
| 2.6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人参皂苷Rg3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生理活性的调控作用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药物 |
| 3.1.2 主要试剂和实验耗材 |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细胞培养 |
| 3.2.2 细胞增殖活性的CCK8法检测 |
| 3.2.3 细胞侵袭活性的Transwell检测 |
| 3.2.4 细胞中各待测蛋白表达水平的Western Blot检测 |
| 3.2.5 统计分析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EA.hy926细胞的形态 |
| 3.3.2 人参皂苷Rg3对EA.hy926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 3.3.3 人参皂苷Rg3对EA.hy926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 3.3.4 人参皂苷Rg3对EA.hy926 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4.1 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特性与血管生成 |
| 3.4.2 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能力与血管生成 |
| 3.4.3 E-cadherin与血管生成 |
| 3.4.4 MMP-2和MMP-9 与血管生成 |
| 3.4.5 PDGF-B与血管生成 |
| 3.4.6 VEGF与血管生成 |
| 3.4.7 “血瘀证”与血管生成 |
| 3.4.8 人参皂苷Rg3抗EMs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
| 3.4.9 血小板活化与血管生成的初步探索 |
| 3.5 小结 |
| 3.6 参考文献 |
| 创新点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机制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及获奖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品 |
| 1.3 主要试剂 |
| 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 2 试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 |
| 2.2 模型制作 |
| 2.2.1 造模方法 |
| 2.2.2 造模成功的评定标准 |
| 2.3 给药 |
| 2.4 标本提取及处理 |
| 2.5 观察指标 |
| 2.6 观察方法 |
| 2.6.1 大鼠异位病灶体积测定 |
| 2.6.2 大鼠异位内膜形态学观察 |
| 2.6.3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内膜组织中TGF-β1、TβRⅠ、Smad2/3、Smad7 的蛋白表达 |
| 2.6.4 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内膜组织中TGF-β1、TβRⅠ、Smad2/3、Smad7 的蛋白表达 |
| 3 实验步骤 |
| 3.1 组织切片制作 |
| 3.2 HE染色 |
| 3.2.1 实验步骤 |
| 3.2.2 图像采集 |
| 3.3 免疫组化 |
| 3.3.1 SP三步法 |
| 3.3.2 结果判读 |
| 3.4 免疫印迹法 |
| 3.4.1 总蛋白提取 |
| 3.4.2 样本蛋白浓度测定 |
| 3.4.3 电泳前处理 |
| 3.4.4 凝胶电泳 |
| 3.4.5 转膜 |
| 3.4.6 免疫反应 |
| 3.4.7 化学发光 |
| 3.4.8 凝胶图像分析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实验结果 |
| 5.1 造模后大鼠一般情况 |
| 5.1.1 成模情况 |
| 5.1.2 造模后大鼠的行为观察 |
| 5.2 各组EMs大鼠异位内膜体积变化比较 |
| 5.3 各组大鼠内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
| 5.4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EMs大鼠各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
| 5.4.1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EMs大鼠TGF-β1 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
| 5.4.2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EMs大鼠TβRⅠ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
| 5.4.3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EMs大鼠Smad2/3 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
| 5.4.4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EMs大鼠Smad7 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
| 5.5 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EMs大鼠各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
| 5.5.1 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EMs大鼠TGF-β1 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
| 5.5.2 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EMs大鼠TβRⅠ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
| 5.5.3 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EMs大鼠Smad2/3 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
| 5.5.4 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EMs大鼠Smad7 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
| 讨论 |
| 1 西医对内异症的认识 |
| 1.1 西医对内异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
| 1.2 TGF-β/Smads信号通路与EMs的关系 |
| 1.2.1 TGF-β/Smads信号通路简介 |
| 1.2.2 TGF-β/Smads信号通路与EMs |
| 1.2.3 TGF-β1与EMs的关系 |
| 1.2.4 Smads与 EMs的关系 |
| 1.3 关于EMs的西医治疗 |
| 2 中医对内异症的认识 |
| 2.1 中医有关内异症的记载 |
| 2.2 中医关于内异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 内异痛经灵的选方依据及组成分析 |
| 4 孕三烯酮的选药依据 |
| 5 免疫组化与免疫印迹两种实验方法的选择依据 |
| 6 实验结果分析 |
| 6.1 大鼠异位病灶体积变化 |
| 6.2 HE染色 |
| 6.3 异位内膜组织中TGF-β1、TβRⅠ、Smad2/3、Smad7 的蛋白表达 |
|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7.1 存在的问题 |
| 7.2 展望 |
| 结论 |
| 中英文缩略表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材料 |
| 1.3 方法 |
| 1.3.1 腹透液中DEHP的检测 |
| 1.3.2 腹透液中TGF-β1含量的测定 |
| 1.3.3 大鼠模型腹膜组织中TGF-β1/Smads表达的检测 |
| 1.3.3. 1 分组 |
| 1.3.3. 2 壁层腹膜和肾脏组织学观察 |
| 1.3.3. 3 脏层腹膜α-SMA, TGF-β1, Smad3, Smad7和p-Smad2/3蛋白的表达 |
| 1.3.3. 4 脏层腹膜α-SMA, TGF-β1, Smad3, Smad7mRNA的表达 |
| 1.3.4 PD患者尿素清除指数 (urea clearance index, KT/V) 、肌酐清除率 (creatinine clearance, Ccr) 检测和腹膜平衡试验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腹透液中DEHP的含量 |
| 2.2 受试者KT/V, Ccr及血尿素氮/腹透液尿素氮比值[blood urea nitrogen/peritoneal dialysis fluid urea nitrogen ratio, D/P (Urea) ]、腹透液中TGF-β1的含量 |
| 2.3 大鼠肾脏和腹膜形态学改变 |
| 2.4 免疫荧光显示α-SMA在大鼠脏层腹膜组织的表达 |
| 2.5 TGF-β1, Smad3, Smad7, p-Smad2/3及α-SMA在大鼠腹膜组织的表达 |
| 3 讨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 1 现代医学对腹膜纤维化的研究 |
| 1.1 腹膜纤维化的概念 |
| 1.2 腹膜纤维化的发生原因及机制 |
| 1.3 腹膜纤维化的防治 |
| 2 中医药防治腹膜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
| 2.1 中医学对腹膜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中医药防治腹膜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
| 2.3 中医药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
| 3 防治腹膜纤维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4 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
| 4.1 腹膜纤维化与肾纤维化 |
| 4.2 痰瘀互结与腹膜纤维化 |
| 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 5.1 研究目的 |
| 5.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
| 1 临床研究方案 |
| 1.1 纳入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标准 |
| 1.4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 2 临床研究结果 |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腹透液中TGF-β1、VEGF因子水平比较 |
| 2.4 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 2.5 治疗组与对照组药物安全性观察指标的比较 |
| 3 讨论 |
| 3.1 化痰祛瘀中药对腹膜透析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
| 3.2 化痰祛瘀中药复方组方分析 |
| 3.3 化痰祛瘀中药复方对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
| 3.4 化痰祛瘀中药复方对反映腹膜纤维化指标的干预作用评价 |
| 4 结论 |
| 第三章 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3 腹膜组织学观察 |
| 1.4 壁层腹膜p-Smad2/3、Smad7和TGF-β1、α-SMA、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
| 2.2 各组大鼠腹膜组织学观察及致密层厚度比较 |
| 2.3 免疫组化结果比较 |
| 3 讨论 |
| 3.1 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 |
| 3.2 化痰祛瘀中药对腹膜形态学的影响 |
| 3.3 化痰祛瘀中药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机制探讨 |
| 4 结论 |
| 第四章 结语 |
| 1 全文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常用中英文缩写对照 |
| 附录二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表 |
| 附录三 腹透痰瘀互阻证患者知情同意书 |
| 附录四 腹透痰瘀互阻证患者信息采集表 |
| 附录五 附图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1 TGF-β/Smads的生理功能 |
| 2 TGF-β在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 |
| 3 上调表达Smad7在腹膜纤维化防治中的作用 |
| 4 TGF-β/Smad在急性腹膜炎中的作用及机制 |
| 5 调节TGF-β作用的信号通路及机制 |
| 5.1 MAPK信号转导通路 |
| 5.2 Notch信号通路[25] |
| 0 引言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
| 2.2 大鼠腹膜超滤功能测定 |
| 2.3 大鼠腹膜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及厚度测定 |
|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检测大鼠腹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纤连蛋白 |
| 2.5 各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正文 |
| 前言 |
| 急性腹膜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血府逐瘀制剂提取物对急性腹膜炎大鼠外在表现及大体观察指标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小结 |
| 血府逐瘀制剂提取物对急性腹膜炎大鼠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小结 |
| 血府逐瘀制剂提取物对急性腹膜炎大鼠血浆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的影响 |
| 1.材料和方法 |
| 2.结果 |
| 3.小结 |
| 血府逐瘀制剂提取物对急性腹膜炎大鼠小肠上皮细胞NF-κB表达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小结 |
| 血府逐瘀制剂提取物对急性腹膜炎大鼠血浆NO水平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