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预防巨大脑动脉瘤破裂的护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预防巨大脑动脉瘤破裂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彭紫薇[1](2021)在《脑动脉瘤夹闭术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手术治疗大脑前循环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颈内系统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安全时限;3.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比较十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01月到2020年08月外科手术治疗的136例大脑前循环动脉瘤病例相关临床资料。收集了与临床结果相关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单个动脉瘤与多个动脉瘤、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HH)、患者入院时Fisher分级以及是否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其中,术中监测采用美国Endeavor CR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分别监测SEP、MEP,头皮电极放置遵循国际脑电图(EEG)10-20的原则。由同一手术团队和护理团队治疗后评估临床结果、治疗效果和死亡率。使用改良Rankin Scale量表(m RS)评估临床结果。治疗效果包括术后复查DSA或CTA,患者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以及是否发生影像学缺血事件或临床缺血事件来评估。2.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比较十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09月到2020年08月外科手术治疗的36例颈内系统动脉瘤病例相关临床资料。纳入病例术中均临时阻断颈内动脉并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详细记录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时间、方式、部位及电生理监测波形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按载瘤动脉阻断部位患者被分为载瘤动脉近端阻断组和载瘤动脉近、远端同时阻断组两组。按阻断方式患者被分为持续阻断组和间断阻断组两组。临床结果包括术后第7天复查颅脑CT观察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事件,以及改良m RS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治疗效果主要为术后复查DSA或CTA,观察动脉瘤颈夹闭效果。结果:1.综合分析显示103例(75.7%)患者术后预后良好。83例(72.2%)为破裂动脉瘤患者,20例(95.2%)为未破裂动脉瘤患者(P<0.05)。47例(34.6%)患者术后出现影像缺血或临床缺血事件,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高龄、动脉瘤直径较大以及同时夹闭多个动脉瘤也是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2.术后90例患者行DSA或CTA检查,其中80例(88.9%)患者表现为动脉瘤完全闭塞,10例(11.1%)表现为残余动脉瘤。唯一与动脉瘤完全夹闭与否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是动脉瘤的大小(P=0.001);3.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没有任何因素对不良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破裂动脉瘤患者,在单因素分析中,入院时的动脉瘤直径大小、HH分级和Fisher分级与研究结果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只有入院时的HH分级和Fisher分级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4.在死亡率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径较大的动脉瘤术后死亡率较直径较小的动脉瘤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5.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组59人,排除未破裂动脉瘤死亡特殊病例1例,死亡率为5.2%(3人),无监测组77人,死亡率为16.9%(13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监测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也有所降低(28.6%vs 17.2%),但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中,SEP异常者16例(27.1%),其中12例(20.3%)术中或术后波形恢复,4例(6.8%)直到手术结束波形仍未恢复;6例(10.2%)出现MEP异常,手术结束均未恢复。未出现两者同时出现异常的患者。最终,10例(16.9%)患者术后均出现脑缺血事件,最终出院时预后不良(m RS≥3),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6.术中载瘤动脉阻断时间2-18min,平均(7.6±3.5)min,其中34例(94.4%)患者动脉瘤颈完全夹闭,30例(83.3%)患者术后预后良好。唯一与动脉瘤颈完全夹闭与否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是动脉瘤的大小(P=0.005);7.术中临时阻断颈内动脉神经电生理信号出现异常的患者10例(27.8%),阻断时长均大于8min。SEP异常者7例(70.0%),4例(40.0%)患者解除临时阻断后波形恢复正常,剩余3例(30.0%)直到手术结束波形仍未恢复;3例(30.0%)MEP异常,手术结束均未恢复。最终,6例(60.0%)患者出现了迟发性脑缺血,5例(50.0%)患者出院后预后不良(m RS≥3),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8.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时间对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小于8min的临时阻断,可保障手术的安全。颈内动脉不同阻断部位及方式对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脑缺血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手术治疗大脑前循环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破裂动脉瘤的预后较未破裂动脉瘤差,唯一与动脉瘤完全夹闭相关的因素是动脉瘤大小。所研究的因素均不能预测未破裂动脉瘤的不良预后。入院时高HH分级与高Fisher分级是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2.临时阻断颈内动脉有益于完全夹闭动脉瘤颈。临时阻断时间对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小于8min的临时阻断,可保障手术的安全。不同阻断部位及方式对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脑缺血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降低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并为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安全时限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其中,术中联合监测SEP和MEP,不可逆转的异常MEP波形对预测不良预后更有效。

刘春阳[2](2021)在《Yasargil T-Bar动脉瘤夹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现代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夹闭治疗日趋完善,动脉瘤夹也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更新换代,新一代开窗型动脉瘤夹—Yasargil T-Bar夹,在治疗某些复杂型动脉瘤时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为神经外科医生进一步探讨、研究复杂动脉瘤提供了方向。目的:研究Yasargil T-Bar夹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实效性、外科技巧及临床经验。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入院经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age,SAH),经CTA或DSA进一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AN),并使用Yasargil T-Bar钛合金夹经显微夹闭治疗的病例。共筛选7例,统计颅内动脉瘤的类型、位置、大小与指向;T-Bar夹规格型号(倾斜角度、叶片直径、闭合力等)、数量;患者Hunt-Hess、Fisher、GCS分级;手术方式、有无术中二次破裂、有无并发症及预后的MRS与GOS评分。继而进一步分析Yasargil T-Bar钛合金夹在复杂动脉瘤应用中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从而更进一步探索手术技巧、总结临床经验以期指导治疗及预后。结果:2例女性患者术中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7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出院时无肢体活动障碍,仅有1例仍留有上眼睑下垂、瞳孔扩大、光反消失等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出院后612个月行头部CTA或DSA随访,无动脉瘤复发,4例无载瘤动脉狭窄,1例狭窄10%,1例狭窄15%,1例狭窄20%,均无临床症状,侧支循环良好;电话随访6个月2年。m RS评分1分7例,GOS评分5分7例;均未有新的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障碍。结论:Yasargil T-Bar钛合金夹在显微夹闭动脉瘤的应用中可以为治疗复杂动脉瘤提供更强的闭合力、更高的闭塞率和更好的载瘤动脉重建,同时保留血管周围临近分支和周围神经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Yasargil T-Bar钛合金夹的应用可以为临床夹闭动脉瘤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更好的临床效果。

彭占威[3](2020)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筛选与总结,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手术后导致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CDI)的相关因素,进而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中枢性尿崩症发病原因,以指导临床诊疗。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接受前交通动脉瘤开颅显微夹闭术的患者共154例(其中术后并发CDI者13例,8.44%),男61例,女93例,年龄33~76岁,平均56.41±8.71岁。其中除5例患者的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是常规行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偶然发现外,其他患者初步诊断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而且诊断标准都是通过高质量(如无运动伪影等)、非强化高分辨率CT首先推断出来的,而后再经过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ACOA。研究方法:分析所选病患的动脉瘤解剖学的不同(瘤体直径、瘤顶指向)、术前情况差异(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前明确高血压、手术时机选择)、术中情况(临时阻断时间、有无动脉瘤破裂、有无吸除直回、有无确切穿支血管损伤、弥漫性脑肿胀)、术后情况(尿崩症发生情况、CT有无明确新发梗死)等,根据术后并发CDI的情况,所选资料分成“无CDI组(141例)”和“CDI组(13例)”。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关于ACOA夹闭术后发生CD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CDI组和无CDI组比较,所有纳入的标准中,术后CT确切新发梗死灶、瘤顶指向、术中临时阻断时间、术前Hunt-Hess分级等因素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ACOA夹闭术后继发CDI的重要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仅支持术中动脉瘤破裂是ACOA夹闭术后继发CD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COA夹闭术后继发CDI与病患性别、年龄、瘤径大小、瘤顶指向、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Fisher分级、术前明确高血压、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吸除直回、术中临时阻断时间、术中确切的穿支血管损伤、弥漫性脑肿胀、术后CT确切的新发脑梗无关,而术中动脉瘤破裂是ACOA夹闭后继发CDI的独立危险因素,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有助于避免术后CDI的发生。

邓国棋[4](2020)在《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通过收集临床数据,为预防颅内动脉破裂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提供诊治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救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200人,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63位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脑血管痉挛的137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入院基础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后,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探讨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通过比对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可发现: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影像学CT检查Fisher分级及术前Hunt-Hess分级、SAH次数、术前血钙水平、术前白细胞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吸烟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动脉瘤SAH距手术时长、Fisher分级、SAH次数、术前白细胞水平、钙离子拮抗剂干预、Hunt-Hess分级共计9个指标,分析发现使用钙离子拮抗剂(OR=0.794)和控制白细胞水平在正常区域内(OR=0.697)可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余下相关因素均为其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相互关系,可以来对于患者进行综合评定后,确定其危险因素;获取相关数据,为后期救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及给予相应临床处理,可有效预防和(或)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应雪琴[5](2019)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患者一般人口学和疾病学相关资料,了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及认知损害水平。分析UI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其术后焦虑抑郁、认知损害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旨在为UIA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及治疗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UI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南昌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首诊为UIA的1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欧洲五维健康生活量表(EQ-5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xcel2013和SPSS17.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UIA患者一般人口学、疾病学相关资料。本研究共纳入127例U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889岁,平均年龄为(56.94±10.66)岁,女性为80例(63%),男性为47例(37%),患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81例(63.77%),夹闭治疗46例(36.22%),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UI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及认知损害的现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生活质量EQ-5D健康指数总得分为(0.729±0.243)分,行动维度(0.030±0.056)分,自己照顾自己维度(0.016±0.048)分,日常活动维度(0.024±0.048)分,疼痛/不舒服维度(0.089±0.067)分,焦虑/抑郁维度(0.071±0.074)分;患者认知损害总得分为(21.80±6.50)分,定向力维度(8.17±1.82)分,记忆力维度(2.17±0.58)分,注意力和计算力维度(3.18±1.09)分,回忆能力维度(1.06±1.18)分,语言能力维度(6.23±2.03)分,44.09%的患者术后存在认知损害,55.91%患者不存在认知损害。3.UI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1)结果显示,人口学资料中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及长期居住地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分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学资料中手术方式、动脉瘤大小、吸烟史、高血压史、合并其他疾病及术后并发症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焦虑、抑郁水平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认知损害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UI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焦虑、高血压史、抑郁、术后并发症、动脉瘤大小及手术方式。结论:1.UI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行动维度、自己照顾自己维度、日常活动维度得分较低。2.UIA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及认知损害,其中43.31%的患者存在焦虑情绪,35.12%的存在抑郁情绪,44.09%的患者存在认知损害。患者术后的焦虑、抑郁情绪及认知损害三者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影响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对于术后有认知障碍且易发生焦虑、抑郁的患者应给予密切关注,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患者建立信任感,给予正向心理暗示,增强患者康复信心。3.焦虑、高血压史、抑郁、术后并发症、动脉瘤大小及手术方式等六大因素是影响UI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提示医务人员术前应指导患者综合考虑,慎重选择治疗方式,术后密切监测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最大程度满足患者需求,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刘洋[6](2019)在《喉罩通气用于DSA室老年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栓塞术治疗,对比使用达米昕TM喉罩与气管插管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喉罩通气用于DSA室老年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58例。根据麻醉通气方法不同分为气管插管(T)组30例和双管喉罩(L)组28例,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经术前积极的抗高血压治疗,控制收缩压130~160mmHg,舒张压60~90mmHg。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O)、插管或置入喉罩前(T1)、插管或置入喉罩即刻(T2)、插管或置入喉罩后2min(T3)、拔管或拔出喉罩前(T4)、拔管或拔出喉罩时(T5)、拔管或拔出喉罩后2min(T6)的SBP、DBP、HR、SpO2、PETCO2和Paw;观察苏醒期呛咳、体动、声音嘶哑、咽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用药量以及停药至苏醒(呼之能应)时间和拔管/喉罩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0相比,两组患者T1时间点SBP、DBP、HR明显下降(P<0.01);T2时间点又明显上升(P<0.01),但是L组上升幅度比T组小,血压与心率变化较小;T组T5时间点SBP、DBP、HR明显上升(P<0.01),但L组T5时间点SBP、DBP、HR基本稳定,并没有很大波动(P>0.05);T6时间点两组患者均恢复麻醉前血压和心率。整个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SpO2、PETCO2、Paw无明显变化(P>0.05)。与T组相比L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用药量明显降低(P<0.01);苏醒时间和拔管/喉罩时间明显缩短(P<0.01);T组患者发生呛咳7例,体动4例,声音嘶哑3例,咽痛6例,L组发生咽痛1例,未发生苏醒期呛咳、体动和声音嘶哑,与T组相比L组发生并发症患者例数减少,两组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老年患者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达米昕TM喉罩较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药用量小,苏醒和拔管时间短,并发症少,可安全用于DSA室的麻醉管理。

马昌弟[7](2019)在《血糖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近期血糖水平、患者临床特征和动脉瘤形态学特征与颅内动脉瘤破裂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计128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诊断明确,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血脂、入院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吸烟史;通过DSA或CTA收集患者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瘤颈、瘤长、瘤宽、AR 比值、形态是否规则、是否有子囊,数据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首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动脉瘤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相比,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入院血压、糖尿病病史、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吸烟史、动脉瘤瘤体长度、动脉瘤瘤颈宽度、AR 比值在组间比较及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血糖、动脉瘤瘤体宽度、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动脉瘤有子囊在组间比较及单因素回归分析中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显示,入院血糖、动脉瘤瘤体宽度、形状不规则、有子囊(p<0.05)依旧有统计学差异。将动脉瘤瘤体宽度进行多次分组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分成≤3mm和>3mm两组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虽然入院时空腹血糖破裂组高于未破裂组,且有统计学差异,但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差异,提示近期血糖水平与动脉瘤破裂无关。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动脉瘤有子囊是破裂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张心佟[8](2018)在《脑动脉瘤动物模型构建及核因子-κb、MCP-1及MMP-9的表达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弹性蛋白酶诱导建立兔脑动脉瘤模型的可靠性,明确NF-κb、MCP-1及MMP-9在脑动脉瘤中的动态变化及机制,为脑动脉瘤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及脑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本次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取1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一周组、两周组、三周组,每组3只。以滴注弹性蛋白酶(EA)溶液的方式建立脑动脉瘤模型,以CT血管造影(CTA)、病理学检查对所形成的动脉瘤进行分析,分别从病理变化、形态学角度分析动物模型的可靠性。本次研究无需活检,所有检验步骤均在采集的病理标本上进行。将新西兰白兔分为对照组、一周组、两周组、三周组,各组分别于建立脑动脉瘤模型前、一周、两周、三周处死新西兰白兔,获取脑动脉、脑动脉瘤标本进行检验分析。第二部分,基于免疫组化检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查结果,仍以第一部分获取的脑动脉、脑动脉瘤标本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各组实验兔脑动脉瘤模型中的NF-κb、MCP-1及MMP-9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探索NF-Kb、MCP-1及MMP-9在脑动脉瘤中的表达机制。结果:(1)经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模型制备时间的延长,实验兔的脑动脉瘤宽度、高度都有明显增加,对照组<一周组<两周组<三周组,各组脑动脉瘤宽度分别为:0、2.75±0.27、4.43±0.31、4.97±0.53mm,脑动脉瘤高度分别为 0、3.73±0.35、5.59±0.71、6.29±0.83m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各组实验兔脑动脉瘤模型标本切片的HE染色情况进行病理分析,在弹性纤维断裂和在内皮细胞破坏方面,各组对比情况为:对照组<一周组<两周组<三周组。在平滑肌数目方面,各组对比情况为:对照组>一周组>两周组>三周组。(2)对比各组免疫组化NF-κb、MCP-1及MMP-9检测结果,各组NF-κb和MCP-1的表达水平对比情况为:对照组<三周组<两周组<一周组,各组NF-κb表达水平依次为:0.0000±0.0000、0.0018±0.0009、0.0046±0.0011、0.0079±0.0009 IOD/area,各组 MCP-1 表达水平依次为:0.0000±0.0000、0.0033±0.0009、0.0051±0.0008、0.0091±0.0007 IOD/area,每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MMP-9表达水平对比情况为:对照组<一周组<两周组<三周组,各组MMP-9表达水平依次为:0.0003±0.0001、0.0122±0.0013、0.0359±0.0017、0.0491±0.0013 IOD/area每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比各组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NF-κb、MCP-1及MMP-9检测结果,各组NF-κb和MCP-1的mRNA表达水平对比情况为:对照组<三周组<两周组<一周组,各组 NF-Kb 的 mRNA 表达水平依次为:0.0019±0.0007、0.0173±0.0013、0.0575±0.0014、0.0987±0.0085 2-△C(T),各组 MCP-1 的 mRNA 表达水平分别为:0.0085±0.0041、0.0674±0.0087、0.0975±0.0072、0.1591±0.0061 2-△C(T),每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对比情况为:对照组<一周组<两周组<三周组,各组MMP-9的mRNA表达水平依次为:0.0087±0.0013、0.1057±0.0081、0.2611±0.0087、0.3597±0.0101 2-△C(T),每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A诱导下构建实验兔脑动脉瘤模型与人类脑动脉瘤形态、病理变化极为相似,形成的脑动脉瘤稳定性良好,可重复构建;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研究需要以时间调控脑动脉瘤的大小,此种脑动脉瘤动物模型构建方式简单,成瘤迅速,成本低。总之,EA诱导下构建实验兔脑动脉瘤模型符合理想脑动脉瘤动物模型要求,可以在临床实验中推广应用。(2)NF-κb和MCP-1是脑动脉瘤的早期表达基因,在动脉瘤形成早期表达水平迅速提升,于一周内达到峰值,其表达变化机制与血管炎性浸润、脑动脉血管壁弹力纤维降解有关。(3)脑动脉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MMP-9分泌量持续增加,其主要表达变化机制为炎性细胞浸润和脑动脉血管壁弹力纤维破坏加重。炎性细胞浸润、脑血管壁弹力纤维破坏、平滑肌数目减少是脑动脉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原因,以EA溶液滴注能够破坏脑动脉血管弹力纤维、平滑肌,激活炎性反应,形成脑动脉瘤动物模型,此种模型构建方式可靠性强,能够形成理想的脑动脉瘤模型。NF-κb、MCP-1及MMP-9在脑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NF-κb、MCP-1及MMP-9水平有助于准确判断脑动脉瘤的病情状况,指导临床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方案,以降低脑动脉瘤造成的危害。

陶惠芳[9](2018)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精准护理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精准护理对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以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动脉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精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SAS)、抑郁(SD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 <0. 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精准护理的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赵伟[10](2018)在《脑动脉瘤破裂行发病3天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观察及评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行发病3天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90例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简单随机化方法分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予以发病3天后进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发病3天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改善时间、住院的平均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卡氏KPS评分以及生存质量简表分数;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疗效、症状改善时间、住院的平均时间、卡氏KPS评分以及生存质量简表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发病3天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确切。

二、预防巨大脑动脉瘤破裂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防巨大脑动脉瘤破裂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脑动脉瘤夹闭术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第一部分:大脑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三、第二部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临时阻断颈内动脉的安全时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六、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七、致谢

(2)Yasargil T-Bar动脉瘤夹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历史
        2.1.1 脑动脉瘤夹闭术的起源
        2.1.2 显微外科夹闭术的引入
    2.2 颅内动脉瘤夹的演变
        2.2.1 脑动脉瘤夹的改进
        2.2.2 开窗动脉瘤夹的诞生
    2.3 Yasargil T-Bar夹
    2.4 Yasargil T-Bar夹的特性
        2.4.1 T-Bar夹的机械耐力(闭合力)
        2.4.2 MR磁兼容性
        2.4.3 MR磁伪影
    2.5 Yasargil T-Bar夹应用的必要性
    2.6 Yasargil T-Bar夹影像学评估
    2.7 Yasargil T-Bar夹视神经卡压
    2.8 复杂动脉瘤应用T-Bar夹的技术要点
        2.8.1 大脑中动脉M1段 梭形动脉瘤 (FIA,fusiform intracranial aneurysm;MCA,middle cerebral artery)
        2.8.2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
        2.8.3 颈内动脉系4例复杂动脉瘤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影像学检查
    3.4 显微外科夹闭治疗(典型病例)
第4章 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的认识
    1.3 发病原因的探索
    1.4 手术夹闭入路的选择
    1.5 本次研究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课题来源及研究基础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内容与评估标准
        2.3.1 研究设计方案及研究对象
        2.3.2 样本量
        2.3.3 评估标准
    2.4 具体手术操作步骤
        2.4.1 头皮及肌层切开
        2.4.2 开颅入路、颅骨切除及切开硬脑膜
        2.4.3 分离侧裂
        2.4.4 夹闭动脉瘤
    2.5 质量控制
    2.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分析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结果比较
    3.3 术后尿崩症发生情况
    附录
第4章 讨论
    4.1 CDI相关因素的分析
        4.1.1 术前Hunt-Hess分级
        4.1.2 术前Fisher分级
        4.1.3 瘤顶指向
        4.1.4 临时阻断
        4.1.5 术中动脉瘤破裂
        4.1.6 术中明确穿支血管损伤
        4.1.7 明确新发梗死
        4.1.8 术中吸除直回
        4.1.9 明确高血压病
        4.1.10 手术时机选择
        4.1.11 弥漫性脑肿胀
        4.1.12 其他的影响因素
    4.2 ACOA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治疗的选择
    4.3 CDI与原发性烦渴等的鉴别
    4.4 ACOA手术入路的选择
第5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后期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及其并发症中枢性尿崩症的研究进展
    1.相关因素
    2.CDI前人的研究成果
        2.1 诊疗方法研究进展
        2.2 .原因探索
        2.3 .CDI治疗进展
    3.目前存在的问题
    4.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4)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定义
        1.5.1 生活质量
        1.5.2 认知损害
        1.5.3 焦虑抑郁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的确定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2 资料收集方法
    2.3 医学伦理原则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
    3.1 UIA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3.1.1 社会人口学资料
        3.1.2 疾病学相关资料分析
    3.2 UIA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状况分析
    3.3 UIA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状况
    3.4 UIA患者术后认知损害状况
    3.5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UI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3.5.1 人口学资料对UI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3.5.2 疾病学资料对UI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3.6 UIA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UIA患者的一般情况
    4.2 UI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4.3 UIA患者术后焦虑抑郁、认知损害现状分析
    4.4 UI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4.4.1 焦虑抑郁
        4.4.2 高血压史
        4.4.3 术后并发症
        4.4.4 动脉瘤大小
        4.4.5 手术方式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
    5.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5.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喉罩通气用于DSA室老年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本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附录C 个人简历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E 综述
        参考文献

(7)血糖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脑动脉瘤动物模型构建及核因子-κb、MCP-1及MMP-9的表达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进展
    4. 研究方法
    5.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脑动脉瘤动物模型构建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动物模型中核因子NF-κb、MCP-1及MMP-9的表达情况及机制分析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动脉瘤发病机制及治疗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精准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SAS, SDS, GCS评分比较 (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表2)
    2.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 (表3)
3 讨论

(10)脑动脉瘤破裂行发病3天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观察及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对
    2.2 治疗前后卡氏KPS评分以及生存质量简表分数比对
    2.3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住院的平均时间比对
    2.4 两组并发症比对
3 讨论

四、预防巨大脑动脉瘤破裂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动脉瘤夹闭术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D]. 彭紫薇.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
  • [2]Yasargil T-Bar动脉瘤夹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D]. 刘春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3]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D]. 彭占威. 江汉大学, 2020(03)
  • [4]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D]. 邓国棋.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D]. 应雪琴. 南昌大学, 2019(01)
  • [6]喉罩通气用于DSA室老年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研究[D]. 刘洋.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7]血糖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研究[D]. 马昌弟.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脑动脉瘤动物模型构建及核因子-κb、MCP-1及MMP-9的表达机制研究[D]. 张心佟. 苏州大学, 2018(04)
  • [9]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精准护理的效果分析[J]. 陶惠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19)
  • [10]脑动脉瘤破裂行发病3天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观察及评定[J]. 赵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80)


动脉瘤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培养高素质人才
下一篇:所有的努力都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