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丹[1](2021)在《首发抑郁症患者情绪注意偏向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文达[2](2021)在《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诊断为痴呆症的患者共60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采集,如性别、年龄、病程、烟酒史、既往病史等,并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测定与记录、相关量表的评分收集。应用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痴呆证候要素量表(PES-D/11)。对调查数据进行核对与整理后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应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检验、Shapiro-Wilk(S-W)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及线性分析等,探讨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Hcy水平、中医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 一般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痴呆患者60例,其中年龄最小者50岁,最大者97岁;男性患者28人,平均年龄为75.57± 10.97岁;女性患者32人,平均年龄为77.62±7.13岁,男女比例约为1:1.14。60例痴呆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0人,血管性痴呆患者23人,混合性痴呆患者15人,其他类型痴呆2人。相比于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妄想、淡漠及刻板运动更多发生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P<0.05)。60例痴呆患者中,轻度痴呆患者12人,中度痴呆患者33人,重度痴呆患者15人。重度痴呆组的NPI总分显着高于轻度痴呆组(P=0.03),且更容易出现幻觉症状(P=0.02)。患者既往史中伴高血压史42人,脑血管病史30人,高脂血症史26人,糖尿病史25人,冠心病史17人。伴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有较低的Hcy水平(P=0.02)和较低的激越攻击症状发生率(P=0.03)。患者的年龄、性别、烟酒史、病程长短与患者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及Hcy水平无明显相关。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关系分析:本研究中精神行为症状条目共12项,分别为妄想、幻觉、激越攻击、抑郁低落、焦虑、欣快、淡漠、脱抑制、易激惹、刻板运动、夜间行为、进食障碍。每项12分,总分共144分。对Hcy水平与NPI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痴呆患者的Hcy水平越高,NPI得分越高,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中,这种正向影响关系更紧密。在12项症状条目中,出现淡漠症状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二者呈正相关(P=0.03)。3同型半胱氨酸与中医证素的关系分析:本研究纳入中医证素共11个,包括阳亢、毒盛、阴虚、脾虚、阳虚、髓减、血虚、肾虚、气虚、血瘀、痰浊。其中伴有阳亢证素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P=0.01)。4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通过分析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发现伴有阳亢证素的患者NPI评分更高(P<0.01),且会出现更多症状条目表现(P<0.01)。在具体症状条目中,伴脾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P=0.02);伴血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1);伴阴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P=0.01);伴阳亢证素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P=0.01)以及易激惹症状(P=0.01);伴毒盛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3)。结论:1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出现和加重可能与其Hcy水平相关。2伴有淡漠症状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且其淡漠程度可能与Hcy水平呈正相关。3伴有阳亢证素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更多的精神行为症状类型及更严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表现。4痴呆患者的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间存在相关性:伴脾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伴血虚、毒盛证素的患者更可能出现夜间行为症状;伴阴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伴阳亢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以及易激惹症状。
刘浩[3](2020)在《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与心理韧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居家治疗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心理韧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减轻照顾者负担、提高照顾者心理韧性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应用量性与质性的结合,采取病例收集选取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分院就诊双相障碍患者陪同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护理者负担量表、中文版CD-RISC 25对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争取问卷调查家属继续做质性访谈。结果在量性研究方面:居家治疗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为中度水平(33.53±14.43),家属心理韧性得分较低(57.34±12.09),后者与国内常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照顾负担水平与其心理韧性总得分呈中度负相关关系(=-0.694);家属不同年龄、职业和累计照顾时间3个因素对照顾负担轻重和心理韧性高低的影响有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在照顾负担方面,照顾时间与ZBI量表总分及其两个维度呈正相关;在心理韧性方面,照顾时间与CD-RISC量表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呈负相关,心理韧性水平随照顾时间增加而降低,但家属学历越高者,其心理韧性越好。质性访谈方面:照顾负担主题分别为:困扰家属的多样问题、社区并不完备的精神卫生服务、照顾者多样的照顾角色及繁重的照顾负担、患者康复与家属减负、照顾者精神卫生知识的感知与需求的矛盾;在心理韧性主题分别为:双相障碍照顾者心理和行为的改变、照顾者多样的减压形式、照顾者有效学习欠缺、挫折积极的一面以及照顾者精神支柱。结论居家治疗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较重,心理韧性较差,二者呈中度负相关关系,在减轻其照顾负担的同时,应增强家属心理韧性,以此提高双相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浩[4](2020)在《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与心理韧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居家治疗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心理韧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减轻照顾者负担、提高照顾者心理韧性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应用量性与质性的结合,采取病例收集选取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分院就诊双相障碍患者陪同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护理者负担量表、中文版CD-RISC 25对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争取问卷调查家属继续做质性访谈。结果在量性研究方面:居家治疗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为中度水平(33.53±14.43),家属心理韧性得分较低(57.34±12.09),后者与国内常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照顾负担水平与其心理韧性总得分呈中度负相关关系(=-0.694);家属不同年龄、职业和累计照顾时间3个因素对照顾负担轻重和心理韧性高低的影响有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在照顾负担方面,照顾时间与ZBI量表总分及其两个维度呈正相关;在心理韧性方面,照顾时间与CD-RISC量表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呈负相关,心理韧性水平随照顾时间增加而降低,但家属学历越高者,其心理韧性越好。质性访谈方面:照顾负担主题分别为:困扰家属的多样问题、社区并不完备的精神卫生服务、照顾者多样的照顾角色及繁重的照顾负担、患者康复与家属减负、照顾者精神卫生知识的感知与需求的矛盾;在心理韧性主题分别为:双相障碍照顾者心理和行为的改变、照顾者多样的减压形式、照顾者有效学习欠缺、挫折积极的一面以及照顾者精神支柱。结论居家治疗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较重,心理韧性较差,二者呈中度负相关关系,在减轻其照顾负担的同时,应增强家属心理韧性,以此提高双相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邹宇琛[5](2020)在《生命的断裂与修复 ——心境障碍患者的疾痛叙事》文中研究表明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着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和有幻觉与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心境障碍不光给患者带来痛苦,更给患者的家庭与社会关系蒙上一层阴影。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搜集了M医院8位心境障碍患者的访谈资料,在人生进程破坏的理论的框架内,聆听患者对于疾痛的叙事,旨在帮助患者重建内心的疾病世界,从而促使患者与疾病达成和解,进而提出社会工作服务的建议。研究发现,心境障碍给患者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了疾病本身带来的苦痛、社会联结的断裂、家庭系统的受损以及人生计划的中止;通过患者的叙事,呈现了患者对于患病原因、现实感悟、疾病具象化的理解、对未来生活的启示以及疾病本质的思考,帮助患者建构其完整的内心世界;同时整合了患者对于治愈关键因素的理解,分为疾病知识的普及、社会网络的支持以及专业力量的赋能。最终研究者对人生进程破坏理论与恢复叙事在心境障碍患者治疗康复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工作者所应站的位置,最后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张琳[6](2020)在《尤瑞克林对脑梗死患者的MESSS评分、MBI指数及血液全血粘度、Lp-PLA2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尤瑞克林注射液对患者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The modified Edinburgh-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MESSS)、改良Barthel指数(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及血液全血粘度、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rein-assoeiated phos Phoh Pase A2,Lp-PLA2)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接受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71例。本实验按真实世界研究,以患者意愿分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PNA/d),两组均以7-10天为1疗程。分别于入院当天、出院当天、出院3个月进行MESSS评分及MBI指数评定。入院当天、出院当天抽血检测全血粘度、Lp-PLA2。结果:1.治疗后MBI指数的比较:治疗后出院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3个月后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P>0.05)。2.MESSS评分的比较:出院时治疗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3个月后治疗有效率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P>0.05);出院时治疗显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3个月后治疗显效率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P>0.05)。3.治疗前全血粘度水平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各项血液学指标均有改善,Rate1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全血粘度水平虽有下降但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P>0.05)。4.治疗前后Lp-PLA2水平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P>0.05)。5.治疗前后全血粘度与同期MESSS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6.治疗前后Lp-PLA2与同期MESSS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1.两组结果之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及显效率更高。尤瑞克林注射液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两组结果之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MBI指数改善更多,尤瑞克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3.全血粘度、LP-PLA2可作为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学标记物,但在本实验中,全血粘度及Lp-PLA2在患者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无显着优势。
叶赛妮[7](2018)在《精神病人家庭主要照顾者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精神疾病病人家庭主要照顾者负担现状,探究精神疾病病人家庭主要照顾者负担的影响因素,为减轻主要照顾者负担,提高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目标人群为2017年4月至8月期间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病人家庭主要照顾者300人。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和生活事件量表对精神疾病病人家庭主要照顾者进行调研。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偏态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描述,两组或多组的比较,计量正态资料采用t检验或F检验,偏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来分析影响发生生活事件的主要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精神疾病病人家庭主要照顾者日常生活调查表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2.精神疾病病人家庭主要照顾者的正性事件得分最大值24,负性事件得分最大值49,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正负性事件得分比较Z=14.730,P=0.000,负性事件得分高于正性事件得分。3.病人不同的自然状态对照顾者的负担无统计学差异。4.年龄在20-39岁之间的主要照顾者,正性事件得分高于其他年龄段。照顾者不同婚姻状况对照顾者负担有统计学意义。5.多因素分析显示照顾者协同人数与照顾者负担总分呈负相关;照顾时间与照顾者负性事件得分呈正相关;照顾者年龄与照顾者正负性事件得分比呈负相关。结论:1、精神病人家庭主要照顾者负担与病人自身状态无关,主要来源于照顾者本身。2、精神疾病病人家庭主要照顾者负担以负性事件为主,减少负性事件是减轻家庭主要照顾者负担的主要手段。3、照顾者的年龄、婚姻状况、协同照顾人数、每日照顾时间是影响照顾者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增加协同人数,减少每日照顾时间是降低家庭主要照顾者负担的主要手段。
许彩芬[8](2015)在《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研究 ——以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家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和工作压力也日益加重,心理疾病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精神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精神疾病患病人数逐渐增多,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与之相对的是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金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精神卫生资源严重缺乏,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加之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足,知晓率低,就诊率更低,使得我国大量精神障碍患者没有到系统救治。患者家属在照顾精神病患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主要由其家属照顾,这给精神病患者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照料负担,对患者家属的生命质量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因此,研究精神病患者家属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的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具体目标如下:了解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及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针对研究结果,为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提出政策性建议。资料来源与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资料收集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采用SF-36简明健康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共计调查了23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统计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及社会支持情况,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生命质量,探索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SF-36量表用于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评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整个SF-36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847,生命质量八个维度中除社会功能维度Cronbach a系数为0.543外,其他各维度的Cronbach a系数均大于0.7,分半信度系数为r=0.792;效度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经最大方差旋转后,产生两个主成分,即生理健康因子(PF、RP、BP、GH)和心理健康因子(VT、SF、RE、MH),解释了总方差的67.61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情感职能外,其他维度与理论假设基本一致。(2)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状况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较差,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特征人群生命质量不同。女性、老年、主要照料者、与患者同住、患病、患者共患疾病的患者家属,其生命质量较差。患者病情越差、治疗依从性越差、对医疗费用承受力越弱的家属,其生命质量越差。对患者疾病认知度和对精神卫生政策的认知度越高的家属,其生命质量越高。城乡结合部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低于农村和城市;患者母亲生命质量低于其他家属。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社会支持水平略高于国内常模。(3)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的生命质量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其生命质量较差,显着低于国内常模。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职业、协调照顾时间、月收入、与患者的关系、患病与否、患者的婚姻状况、患者疾病类型、患者病情、发病次数、患病时长、患者医疗保险类型、患者过去一年内因该病住院次数、对医疗费用的承受力和社会支持是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SF-36量表用于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评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的生命质量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其生命质量较差,显着低于国内常模。不同特征人群生命质量不同。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职业、协调照顾时间、月收入、与患者的关系、患病与否、患者的婚姻状况、患者疾病类型、患者病情、发病次数、患病时长、患者医疗保险类型、患者过去一年内因该病住院次数、对医疗费用的承受力和社会支持是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社会支持水平略高于国内常模。
吕睿[9](2014)在《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神障碍患者病程多迁延,服药时间久,药物不良反应大,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由于长期患病导致无法完成社会角色和承担社会责任,与正常社会生活隔离导致其精神衰退,丧失劳动能力成为精神残疾。家属作为精神障碍患者主要的照顾者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负性情绪也在影响着家属的认知功能,妨碍其做出适宜的判断,严重地削弱其应对能力,甚至干扰治疗。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状态,有助于病人病情的改善,因此研究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分布特征,以及影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因素,为临床上改善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思路,进一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目的通过对沈阳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与评估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精神障碍患者家属伴发心理疾病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和建议。方法以沈阳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病房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由一般情况人口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一般健康状况量表12项组成的复合式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和经过培训的本单位的精神专科医生向住院的患者家属以一对一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家属当面完成问卷,调查者当面回收并核查。回收后问卷经过核查后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录入后数据导出为SPSS数据格式,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相关指标的描述以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共完成600例,患者家属年龄平均年龄为43.8岁,女性占72.00%(432/600);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研究对象所占比重为29.17%(175/600);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500~2999元之间者所占比重为38.67%(232/600);61.67%(370/600)的患者家属在职;与患者关系的分析中,配偶占29.67%(178/600);76.84%(461/600)研究对象使用医疗保险途径来支付诊疗支出。(2)对调查所涉及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患者平均年龄为50.46岁,其中≥50岁的患者家属所占比重最大,占51.17%(307/600);患者所患疾病类型中精神分裂症占37.00%(222/600),心境障碍占26.67%(160/600),神经症性障碍占36.33%(218/600)。患者治疗状况中复发所占比重为79.33%(476/600)。病程为10年以上占30.33%(182/600)。(3)本次调查的600名研究对象中,一般心理健康状况高危倾向者(GHQ总分≥4分)共有449人,阳性率74.83%。男性高危倾向阳性率为69.64%(117/168),女性为76.85%(332/432),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8,P>0.05);1829岁人群高危倾向阳性率为71.43%(90/126),30岁至49岁人群高危倾向阳性率为77.47%(196/253),大于等于50岁人群高危倾向阳性率为73.76%(163/221),不同年龄GHQ高危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6,P>0.05)。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业或离退休的危险性是在职或务农的危险性的4.409倍,提示离退休是GHQ高危的危险因素;与患者关系中父母、配偶和子女的GHQ高危的危险性高于兄弟姐妹(OR均>1)。(4)本次调查的600名研究对象中,SAS量表标准分的最大值为90,最小值为29,中位数为56.25分。焦虑倾向者共有430人,阳性率71.67%。男性焦虑倾向阳性率为70.83%(119/168),女性为71.99%(311/432),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05)。1829岁人群焦虑倾向阳性率为75.40%(95/126),30岁至49岁人群焦虑倾向阳性率为72.33%(183/253),大于等于50岁人群焦虑倾向阳性率为68.78%(152/221),年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827,P>0.05)。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为3000元以上有焦虑倾向的危险性是收入为1500元以下的0.351倍,提示收入为3000元以上是焦虑倾向的保护因素;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关系与父母关系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R值均小于1,为保护因素;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发生焦虑的危险性是神经症患者家属的危险性的2.112倍;患者的治疗状况复发是首发危险性的0.104倍,为保护因素;公费医疗的危险因素是自费的0.118倍,提示公费医疗是焦虑倾向的保护因素。(5)本次调查的600名研究对象中,SDS总标准分的最大值为98,最小值为25,中位数为61.25。抑郁倾向者共检出457人,阳性率76.17%。男性抑郁倾向阳性率为68.45%(115/168),女性为79.17%(342/432),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9,P<0.05)。1829岁人群抑郁倾向阳性率为65.87%(83/126),30岁至49岁人群抑郁倾向阳性率为79.45%(201/253),50岁至69岁人群抑郁倾向阳性率为77.57%(166/214),大于70岁人群阳性率为100%(7/7),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7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为女性、高年龄组、患者疾病类型中心境障碍相对于神经症、自费和医保相对于公费是患者家属抑郁倾向的可能危险因素(OR均>1,P均<0.05);与患者的关系中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相对于父母,高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是患者家属抑郁倾向的可能保护因素(OR均<1,P均<0.05)。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高危阳性率、焦虑倾向和抑郁倾向阳性率均大于70%,提示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受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患者关系、患者所患疾病类型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影响;应重视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状况等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地采取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和宣传教育,在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实践中重视其家属的心理问题预防,提高家庭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有效支持,进一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
包兰英[10](2014)在《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照顾负荷与福利性支持政策研究 ——基于苏北F县若干村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老年照顾是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大社会现实问题,老龄人口增多、老年照顾需求增大等现状,使老年照顾问题益加凸显。对农村来说,老龄少子化的人口趋势、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残缺、照顾工作女性化等因素,使农村女性成为农村老年照顾的照顾主体。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在长期照顾老人及家务、农活的繁重劳作中,照顾负荷水平及照顾风险较高,身心健康状况受到影响,而目前对农村女性照顾者的福利支持政策尚不健全。因此,构建对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福利性支持政策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文章选取苏北F县的若干个村庄为调查区域,以村庄中的女性家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照顾角色等照顾特征的照顾者,调查收集的数据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后,数据的信度和效度一致性较好,数据收集的可靠性大,分析具有可行性,能对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以社会性别理论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及被照顾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中哪些因素对照顾者的照顾负荷、照顾风险、照顾者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并结合访谈资料,探析农村女性照顾者的照顾困境及福利需求,在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福利支持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地区的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年龄、经济状况、每日照顾时间、居住安排、健康状况以及被照顾者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对照顾者的照顾负荷、照顾风险、身心健康状况有显着性影响。同时,结合社会性别理论及访谈内容,发现照顾者面临较大的照顾角色困境、经济困境、家庭责任困境、照顾时间困境、照顾关系困境及健康困境,而目前照顾者可获得的照顾资源却并不充足,资源使用率较低,照顾者福利需求空间较大。文章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外女性照顾者的福利支持政策,从政策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以及社会层面分别具体阐述探讨农村女性照顾者社会福利支持政策的框架,以期为农村女性照顾者构建一套完善的福利支持体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综述一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 1.1 西医对BPSD的定义 |
| 1.2 中医对BPSD的定义 |
| 1.3 BPSD的流行病学 |
| 2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表现 |
| 2.1 BPSD的症状分类 |
| 2.2 不同痴呆类型的精神行为症状分布 |
| 3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病机制 |
| 3.1 BPSD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
| 3.2 BPSD的中医病因病机 |
| 4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西医治疗 |
| 4.1 BPSD的治疗原则 |
| 4.2 BPSD的非药物治疗 |
| 4.3 BPSD的药物治疗 |
| 5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医治疗 |
| 5.1 BPSD的中医非药物治疗 |
| 5.2 BPSD的中药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研究概况 |
|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 1.1 Hcy的存在形式 |
| 1.2 Hcy的代谢途径 |
| 1.3 影响Hcy水平的因素 |
| 1.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界定 |
| 1.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 |
|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症的研究现况 |
| 2.1 Hcy水平与痴呆症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
| 2.2 Hcy与痴呆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探讨 |
| 2.3 B族维生素的补充与痴呆的关系 |
|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障碍的研究现况 |
| 3.1 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
| 3.2 Hcy水平与抑郁障碍的相关研究 |
| 3.3 Hcy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研究 |
| 3.4 Hcy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相关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1.1 患者痴呆类型及性别、年龄构成情况 |
| 1.2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烟酒史分布情况 |
| 1.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程度分布情况 |
| 1.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病程分布情况 |
| 1.5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
| 2 Hcy水平相关分析 |
| 2.1 Hcy水平分布情况 |
| 2.2 不同年龄、性别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
| 2.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
| 2.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与烟酒史分布情况 |
| 2.5 既往史患病情况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
| 2.6 不同痴呆程度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
| 3 NPI量表相关分布情况 |
| 3.1 NPI总分相关分布情况 |
| 3.2 NPI各条目相关分布情况 |
| 4 Hcy、NPI及中医证素相关分析 |
| 4.1 Hcy水平与NPI总分相关关系分析 |
| 4.2 Hcy水平与NPI各条目相关分析 |
| 4.3 中医证素分布与Hcy水平相关分析 |
| 4.4 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情况 |
| 4.5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数分布情况 |
| 4.6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分布情况 |
| 讨论 |
| 1 患者资料分析 |
|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相关性分析 |
|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
| 4 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
| 结语 |
| 1 主要结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相关定义 |
| 1.2 研究背景 |
| 1.3 理论依据 |
| 1.4 研究假设 |
| 1.5 研究内容 |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7 技术路线 |
| 1.8 伦理原则和考量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样本量确定 |
| 2.3 样本抽样方法 |
| 2.4 评价指标 |
| 2.5 数据收集、整理 |
| 2.6 统计分析 |
| 2.7 研究质量控制 |
| 第三章 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和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量性研究 |
| 3.1 量性研究-结果 |
| 3.2 量性研究-讨论 |
| 3.3 量性研究-小结 |
| 第四章 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和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质性研究 |
| 4.1 质性研究-结果 |
| 4.2 质性研究-讨论 |
| 4.3 质性研究-小结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启示 |
| 第六章 不足以及对今后工作展望 |
| 6.1 本研究的不足 |
| 6.2 工作展望 |
| 第七章 创新点 |
| 文献综述 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相关定义 |
| 1.2 研究背景 |
| 1.3 理论依据 |
| 1.4 研究假设 |
| 1.5 研究内容 |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7 技术路线 |
| 1.8 伦理原则和考量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样本量确定 |
| 2.3 样本抽样方法 |
| 2.4 评价指标 |
| 2.5 数据收集、整理 |
| 2.6 统计分析 |
| 2.7 研究质量控制 |
| 第三章 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和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量性研究 |
| 3.1 量性研究-结果 |
| 3.2 量性研究-讨论 |
| 3.3 量性研究-小结 |
| 第四章 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和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质性研究 |
| 4.1 质性研究-结果 |
| 4.2 质性研究-讨论 |
| 4.3 质性研究-小结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启示 |
| 第六章 不足以及对今后工作展望 |
| 6.1 本研究的不足 |
| 6.2 工作展望 |
| 第七章 创新点 |
| 文献综述 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绪论 |
| (一)选题缘起 |
| (二)研究目的 |
| (三)研究伦理 |
| (四)概念界定 |
| 1.心境障碍患者 |
| 2.人生进程的破坏 |
| 3.疾痛与疾痛叙事 |
| 二、文献综述 |
| (一)心境障碍的研究 |
| 1.心境障碍的病因 |
| 2.心境障碍的治疗 |
| (二)人生进程破坏理论的研究 |
| 1.人生进程破坏理论发展脉络 |
| 2.人生进程破坏理论在慢性病中的研究 |
| (三)疾痛叙事的研究 |
| 1.疾痛叙事理论的研究 |
| 2.疾痛叙事在实务中的探索 |
| (四)小结 |
| 三、研究方法 |
| (一)质性研究方法 |
| (二)收集资料的方法 |
| (三)分析资料的方法 |
| 四、中断的人生进程 |
| (一)疾病本身的后果 |
| 1.失序的睡眠节律 |
| 2.难忍的躯体症状 |
| 3.缺失的自我认同 |
| 4.反复的死亡选择 |
| (二)社会联结的断裂 |
| 1.主动脱离社会网络 |
| 2.被动退出社会交往 |
| (三)家庭系统的受损 |
| 1.家庭经济的压力 |
| 2.家庭关系的破损 |
| (四)人生计划的搁置 |
| 1.学业、职业难以为继 |
| 2.重要事件被迫中止 |
| (五)小结 |
| 五、重构的经验与生活 |
| (一)患病原因的复盘 |
| 1.个人特质的促使 |
| 2.应激事件的引发 |
| 3.家庭环境的养成 |
| (二)接纳现实的感悟 |
| 1.灵性必修的功课 |
| 2.生命宝贵的经验 |
| 3.疾病正常化的自我调适 |
| 4.有选择性的坦诚 |
| (三)疾病具象化的理解 |
| (四)未来生活的启示 |
| 1.生命旅途的重新启程 |
| 2.人生观念的崭新理解 |
| (五)疾病本质的思考 |
| (六)小结 |
| 六、治愈的关键因素 |
| (一)疾病知识的普及 |
| (二)社会网络的支持 |
| 1.来自家庭的包容 |
| 2.来自社会的接纳 |
| (三)专业力量的赋能 |
| 1.医疗资源的扩容 |
| 2.治疗方式的多元 |
| (四)小结 |
| 七、讨论与反思 |
| (一)讨论 |
| 1.人生进程破坏理论在心境障碍领域的适用性 |
| 2.叙事是解读患者的方法论而非既定结果 |
| 3.社会工作者的位置 |
| (二)反思 |
| 1.研究局限 |
| 2.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访谈提纲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分组要求 |
| 1.2 入选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退出或者终止标准 |
| 1.5 评估临床疗效标准 |
| 1.5.1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MESSS评分划分为以下等级 |
| 1.5.2 MBI指数等级划分 |
| 2. 研究方法 |
| 3.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附表 |
| 讨论 |
| 1. 全血粘度与脑梗死 |
| 2. Lp-PLA2与脑梗死 |
| 3. 全血粘度与预后的关系 |
| 4. Lp-PLA2与预后的关系 |
| 5. 尤瑞克林的治疗效果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卒中后精神障碍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一)前言 |
| (二)材料和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精神疾病病人纳入标准 |
| 1.2 家庭照顾者纳入与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3. 调查工具 |
| 3.1 一般信息包括 |
| 3.2 照顾者的生活事件量表 |
| 4. 统计方法 |
| (三)结果 |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 1.1 精神疾病病人的一般资料 |
| 1.2 精神疾病病人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 |
| 2. 精神疾病病人主要照顾者生活事件得分情况 |
| 3. 病人不同自然状态家庭主要照顾者负担的比较 |
| 4. 不同自然状态照顾者负担状况比较 |
| 5. 多因素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文献综述 |
| 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 1. 资料来源和研究对象 |
| 2. 调查工具 |
| 3. 研究内容和质量控制 |
| 4. 研究指标选择与解释 |
| 5. 资料收集方法 |
| 6. 资料分析方法 |
| 7. 技术路线 |
| 研究结果 |
| 1. SF-36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
| 2. 样本人群基本情况 |
| 3. 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现状 |
| 4. 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 讨论 |
| 1. 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社会人口学资料分析 |
| 2. 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现状分析 |
| 3. 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 结论及政策建议 |
|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1章 绪论 |
| 1.1 精神障碍概述 |
| 1.1.1 精神分裂症 |
| 1.1.2 情感障碍 |
| 1.1.3 神经症 |
| 1.2 精神障碍流行概况及疾病负担 |
| 1.3 家庭对精神障碍患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意义 |
| 1.4 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 |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调查方法 |
| 2.2.1 调查工具 |
| 2.2.2 资料收集方法 |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4 质量控制 |
| 第3章 结果 |
| 3.1 调查的一般资料 |
|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 3.1.2 调查所涉及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
| 3.2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 |
| 3.2.1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 |
| 3.2.2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3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焦虑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 3.3.1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焦虑倾向的检出情况 |
| 3.3.2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焦虑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
| 3.4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 3.4.1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抑郁倾向的检出情况 |
| 3.4.2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抑郁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 4.1.1 患者家属抑郁情绪存在情况 |
| 4.1.2 患者家属焦虑情绪存在情况 |
| 4.2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
| 4.2.1 家属的性别 |
| 4.2.2 家属的年龄 |
| 4.2.3 家属文化程度 |
| 4.2.4 家庭照顾负担 |
| 4.2.5 亲缘关系 |
| 4.2.6 患者年龄 |
| 4.2.7 患者治疗状况 |
| 4.2.8 患者病程 |
| 4.2.9 患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
| 4.2.10 患者的疾病类型 |
| 4.3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精神障碍预防与心理干预对策 |
| 4.3.1 积极完善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
| 4.3.2 建议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资金投入 |
| 4.3.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 4.3.4 积极开展社区保健,建立家庭治疗体系 |
| 4.3.5 多媒体健康宣教,减少对精神病患及其家属的歧视 |
| 4.3.6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 1.2.2 文献评价 |
| 1.3 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 |
| 1.3.1 文献研究法 |
| 1.3.2 问卷调查法 |
| 1.3.3 半结构访谈法 |
| 1.3.4 测量工具 |
| 1.4 研究路线及文章结构安排 |
| 1.4.1 研究路线 |
| 1.4.2 文章结构安排 |
| 第2章 社会性别:农村家庭照顾研究的新视角 |
| 2.1 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别理论 |
| 2.1.1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
| 2.1.2 社会性别理论 |
| 2.2 社会性别分析框架 |
| 2.3 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农村家庭照顾研究 |
| 2.3.1 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农村家庭照顾 |
| 2.3.2 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农村家庭照顾的意义 |
| 第3章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荷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 |
| 3.1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及被照顾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 |
| 3.1.1 照顾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 |
| 3.1.2 被照顾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 |
| 3.2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 3.2.1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荷状况 |
| 3.2.2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不同照顾负担维度的均值检验 |
| 3.2.3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照顾负荷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3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荷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 |
| 3.3.1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照顾负荷对其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
| 3.3.2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照顾负荷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
| 第4章 农村女性照顾者的照顾困境与福利需求 |
| 4.1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照顾困境 |
| 4.1.1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角色困境 |
| 4.1.2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经济困境 |
| 4.1.3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家庭责任困境 |
| 4.1.4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照顾关系困境 |
| 4.1.5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照顾时间困境 |
| 4.1.6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健康状况困境 |
| 4.2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照顾资源的使用及福利需求 |
| 4.2.1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资源使用现状 |
| 4.2.2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福利需求 |
| 第5章 国外女性家庭照顾者福利支持政策的启示及我国的框架 |
| 5.1 国外女性照顾者的福利支持政策 |
| 5.1.1 直接福利支持政策 |
| 5.1.2 间接福利支持政策 |
| 5.2 我国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福利支持政策的框架构建 |
| 5.2.1 政策层面:完善保障制度,健全法律法规 |
| 5.2.2 经济层面:加大资金投入,给予照顾津贴 |
| 5.2.3 文化层面:弘扬孝道文化,引入男性照顾 |
| 5.2.4 社会层面: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缓解照顾者压力 |
| 结语 |
| 一、结论 |
| 二、创新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农村女性家庭照顾者调查问卷 |
| 半结构访谈大纲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