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杨燕,刘忞之,王伟[1](2021)在《植物丝氨酸羧肽酶样酰基转移酶的结构、功能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植物丝氨酸羧肽酶样酰基转移酶与丝氨酸羧肽酶相比具有相似的结构特点和很高的同源性,能够催化酰基葡萄糖酯的酰基转移反应,参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酰基化修饰,丰富天然产物结构多样性,改善化合物水溶性、稳定性等理化性质。本文重点介绍植物来源丝氨酸羧肽酶样酰基转移酶家族的结构特点、催化机制、功能鉴定及其生物催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促进此类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表征和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合成活性次生代谢产物提供参考。
张书瑜,吴昊天,汤峨[2](2021)在《2-碘酰基苯甲酸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高价有机碘化合物的反应性质与过渡金属相似,其参与的反应具有反应条件较温和、选择性好、产率高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因而近年来关于高价有机碘试剂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在有机合成领域中获得了较多应用.综述了近年来高价有机碘试剂2-碘酰基苯基酸(IBX)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及应用,包括IBX在氧化羟基、含氮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在制备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和α,β-不饱和酯,以及在不对称合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介绍了近期对IBX的改进.
梁敏怡[3](2020)在《蔗糖、葡萄糖和乳糖脂肪酸酯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脂肪酸酯(简称糖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起泡、润湿、分散、粘度调节、防止老化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目前商品化的糖酯以蔗糖酯为主,而对新型糖酯如葡萄糖酯、乳糖酯的研究较少。国内糖酯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糖酯市场上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实现高质量蔗糖酯产品的国产化同时开发新型糖酯乳化剂具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对蔗糖酯、葡萄糖酯和乳糖酯的合成及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首先建立了蔗糖棕榈酸单酯、硬脂酸单酯的标准曲线的HPLC-ELSD定量方法,以水-甲醇为流动相,出峰时间分别为7分钟和17分钟,并且应用传统化学方法选择性合成含高纯度单酯的蔗糖酯产物,并进行单因素优化,最后得到: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100°C、10 k Pa条件下用5 wt%K2CO3催化蔗糖与硬脂酸甲酯反应3小时,经过有机溶剂萃取纯化后,得到最高单酯含量为74.1%蔗糖酯产品,与目前国际市场上最高75%纯度的日本三菱蔗糖酯S-1670质量相当。进一步地,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添加2 wt%的硬脂酸钾、蔗糖酯等乳化剂,所制备的蔗糖酯单酯含量最高达91.3%,新方法具有巨大的工业化潜力。(2)应用Novozym 435脂肪酶催化葡萄糖与七种饱和脂肪酸乙烯酯(碳链长度从6-18碳)合成系列6-O-酰基葡萄糖单酯,并测定、比较了其亲水亲油平衡值、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乳化稳定指数及细胞安全性。结果表明,该系列葡萄糖单酯的性能主要由其疏水性烷基侧链长度决定,当长度增加时,其HLB值降低,稳定乳液能力增强;而起泡性能呈金字塔趋势,葡萄糖癸酸单酯及月桂酸单酯具有良好的发泡性能;大部分葡萄糖单酯对Hep G2、MCF-7、LNacp、SW549和LO-2五种细胞系无毒性作用,揭示其可用作安全、绿色的食品添加剂。(3)以Lipozyme TL IM脂肪酶催化乳糖与七种不同长度侧链乙烯酯从而得到6’-O-酰基乳糖单酯,并评价了其表面活性参数、乳化性能、体外抗菌性和细胞毒性,系列归纳了其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中链(C12、C14)乳糖单酯具有优异的乳化性能和中等的抗菌活性,而较长链(C14、C16、C18)单酯对MCF-7、A549、H1229、HEPG2-DOX和AC16五种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毒性。热稳定性试验表明大部分乳糖单酯对热稳定性高,适合在热加工食品中应用。
高鹏[4](2020)在《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制备游离阿魏酸及其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阿魏酸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以其为主要物质的医疗药物,功能性食品等都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其良好的清除自由基、抗菌消除炎症、预防肿瘤、降血脂等特性深受人们喜爱和关注,因而使其具有了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中国是小麦种植与出产大国,而加工后的小麦麸皮,多被用作动物饲料的投喂,而较少再次利用,进而造成了谷物资源的极大浪费。本课题以小麦麸皮为原材料,采用固态发酵技术,提取麸皮中丰富的阿魏酸资源,并在阿魏酸分子中引入亲水性较强的葡萄糖基团,制备以阿魏酸葡萄糖酯为主要成分的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主要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本文探索研究了好食脉孢菌在固态发酵条件下,发酵小麦麸皮生产阿魏酸(游离型)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以阿魏酸(游离型)得率为考察指标,得到最优阿魏酸生产工艺参数为:好食脉孢菌接种量达5%、固态发酵培养温度30℃、麦麸和水料液比1:0.75、固态发酵培养时间5 d。在以上条件下,阿魏酸(游离型)的得率为71.45%。以浓缩冻干后得到的游离型阿魏酸样品为原料,引入葡萄糖基团对阿魏酸分子进行结构修饰。以阿魏酸的转化率设立为考察指标,且通过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法,探索合成阿魏酸葡萄糖酯的最优工艺参数:在催化反应时间为32 h、阿魏酸酯化反应温度为60℃、丁酮配比1%甲醇溶液为反应介质、固定化脂肪酶添加量10%、底物的酸糖摩尔比为1:1,阿魏酸转化率达到最高为25%。为进一步提高糖酯合成速率和转化率,采用纳米金与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形成的金-酶杂化体系作为新型催化剂,催化葡萄糖酯化改性阿魏酸,以杂化酶催化效果为考察指标,采用紫外光谱结合红外光谱分析法,分别测定杂化前后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结构的变化,确定制备杂化酶最佳工艺为:0.7 g假丝酵母脂肪酶加入10 mL粒径为11.55nm的纳米金溶液,于30℃恒温振荡反应器内反应24 h;并确定采用杂化酶催化糖酯化改性阿魏酸的最佳工艺为:丁酮复配1%甲醇溶液为反应介质,在底物酸糖比为1:1、反应时间为24 h、反应温度为60℃、杂化酶添加量为10%,可以获得更高的阿魏酸转化率,为36.8%。试验还探究了阿魏酸改性前后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研究发现葡萄糖酯具有优于阿魏酸的生物特性。其中改性前后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阿魏酸葡萄糖酯好于阿魏酸,除此之外,阿魏酸与阿魏酸葡萄糖酯二者对羟基自由基和H2O2也有着优秀的清除效果;二者对于二价铁离子也有着显着的螯合作用,并且二者溶液浓度与螯合能力呈正相关,在6.0 mg/mL的相同浓度时,阿魏酸葡萄糖酯对于二价铁离子的螯合能力为67%,是阿魏酸的1.2倍;此外,阿魏酸葡萄糖酯相比于阿魏酸拥有着更优异的水溶性表现,室温条件下可达到阿魏酸的28倍;抑菌性试验得到,改性前后二者对于大肠杆菌、酵母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着一定抑制能力,并且均对于黑曲霉无显着抑制能力。
陈璐[5](2020)在《拟南芥糖基转移酶基因UGT76F1和UGT71C3的功能及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在植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因素在自然选择下也为植物适应性生长提供了动力,形成了植物与环境信号的双向影响。在感知不断变化的光信号、温度信号、土壤中的渗透压和金属离子等外环境时,植物不仅在生长发育上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有所改变(例如改变株高、叶片卷曲、分支增多等等),同时,这些环境信号也会刺激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分流。次生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次生代谢物的糖基化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小分子化合物的修饰方式,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催化这一反应的酶是一类UDP-糖基转移酶(简称UGTs)。该类糖基转移酶在植物中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本文主要针对两个糖基转移酶基因UGT76F1和UGT71C3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分别参与了光和高温介导的植物适应性生长以及植物的系统获得性抗性,明确了它们调节植物生长和抗病反应的分子机制,为深入理解植物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互作的机理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农林作物的遗传育种和基因编辑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UGT76F1基因通过IPyA糖基化修饰参与光和温度介导的植物下胚轴生长。通过对拟南芥UGTs家族1中能够响应光信号的成员进行筛选,发现UGT76F1基因明显受光诱导表达上调(https://genevestigator.com)。于是,克隆了该基因UGT76F1,构建其过表达载体,通过遗传转化获得多个独立的高表达的转基因纯合株系。同时,又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多个独立的碱基缺失和碱基插入纯合突变体株系。在白光、红光和蓝光培养条件下,发现ugt 76f1突变体较野生型出现更长的下胚轴,而过表达体则出现相反变化,并且在黑暗条件下生长的UGT76F1过表达体表现出更多的光形态建成趋势。为了确认UGT76F1参与光信号途径,一方面调查了光受体phyA,phyB,cry1cry2突变体中UGT76F1的表达情况,证明了它受多种光受体调节;另一方面还调查了光受体下游光敏色素互作蛋白PIF4突变体中该基因的表达,发现UGT76F1基因在pif4突变体中上调表达,而在PIF4过表达体中下调表达,于是推测该基因受PIF4负调控。为了验证这一推论,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ChIP实验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PIF4与UGT76F1启动子直接结合并且负调节UGT76F1的表达。由于PIF4同时响应环境中的光信号和高温信号,推测UGT76F1也受高温调节。于是分别在22℃和28℃培养的pif4突变体和野生型中检测了UGT76F1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野生型中28℃对UGT76F1的表达呈抑制效应,并且是依赖于PIF4的。不仅如此,遗传学实验结果显示,pif4ugt76f1双突变体能够恢复pif4单突变体的短下胚轴表型,而35S:PIF4/35S:UGT76F1则抑制单一过表达PIF4导致的长下胚轴表型。为了加深理解糖基转移酶UGT76F1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体内和体外的生化实验以及代谢分析,发现UGT76F1能够特异性地对生长素的主要前体吲哚丙酮酸(IPyA)进行糖基化修饰,形成IPyA葡萄糖苷(IPyA-Glc),而对活性生长素(IAA)本身却没有活性。分析野生型、UGT76F1突变体以及UGT76F1过表达体内的IPyA-Glc,发现与UGT76F1的生化功能相一致,突变体产生了更少的IPyA-Glc,而过表达体积累了更多的IPyA-Glc。同时还分析了pif4突变体中IPyA-Glc的水平,发现pif4突变体具有显着增高的IPyA-Glc水平,这一结果与PIF4负调控UGT76F1的结论是一致的。为了分析UGT76F1的生化功能是否对生长素动态平衡构成调节作用,通过LC/MS对植物体内的IAA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UGT76F1的突变显着增加了IAA的积累,而UGT76F1过表达则降低了内源IAA水平。与此相一致的是,DR5:GUS染色显示在UGT76F1突变体中生长素信号增强而在过表达体减弱。说明UGT76F1能够通过IPyA糖基化控制IAA生物合成的代谢流,参与生长素稳态调节。先前已有研究报道PIF4是光温信号通路的整合因子,具有正调控生长素合成关键酶YUCs的功能。由于UGT76F1受PIF4负调控,本研究调查了 UGT76FI与YUCs的相互关系和不同作用效果,证实在控制下胚轴生长方面UGT76F1具有拮抗YUCs的作用。总之,本文的遗传和生化数据表明,UGT76FI通过IPyA糖基化从而参与生长素水平调节及光和高温介导的植物下胚轴伸长。提出UGT76F1受光敏色素互作蛋白PIF4负调控,并在调控拟南芥下胚轴方面与YUCs形成拮抗作用。IPyA糖基化作为调控生长素合成的关键“分水岭”,在植物应对环境变化和维持生长素动态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UGT71C3基因通过MeSA糖基化修饰参与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孟霞飞硕士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明拟南芥糖基转移酶UGT71C3可以将MeSA进行糖基化修饰,并初步表明该酶可能参与植物的SAR过程,但研究数据不够系统和完善。因此,本研究在前期基础上,对UGT71C3参与植物系统获得抗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补充完善了一些数据,对部分数据也进行了再验证。首先调查了拟南芥UGT71C3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UGT71C3基因能够受SA 以及含无毒蛋白的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 DC3000(Pst DC3000)/avrRpt2强烈诱导。并且发现该基因在在幼苗和成苗的真叶中对Pst DC3000/avrRpt2呈诱导型表达模式,而在植物根部则呈组成型表达模式,表明该基因可能在叶片组织参与了对病原菌的响应。为了进一步研究UGT71C3在体内的生物学功能,事先将MeSA葡糖糖苷标准品与UGT71C3蛋白对MeSA的酶促反应产物通过LC/MS对比,结果一致,推测MeSA可能是其在体内的天然底物。在原有UGT71C3的T-DNA插入突变体基础上,本研究又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了该基因的碱基缺失突变纯合体。利用UGT71C3的突变体和过表达体,检测了它们的SAR反应。发现在初次接种Pst DC3000/avrRpt2 和Pseudomonas syringae pv.maculicola ES4326(Psm ES4326)/avrRpt2两种不同的菌种以后,再次在系统叶片接种Pst DC3000和Psm ES4326时,突变体的SAR反应增强,而过表达体的SAR反应则减弱。这些数据表明UGT71C3在植物体内负调控SAR免疫反应。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高效气相色谱与质谱技术进一步分析了突变体和过表达体中MeSA的含量。发现与野生型相比过表达体中显着减少了 MeSA积累,而ugt71c3突变体积累了显着更多的MeSA。由于SAR反应的启动最终是由SA引起,考虑到MeSA与SA的相互转变,在植物局部组织接种病原菌以后我们检测了系统叶片中SA的含量,发现ugt71c3敲除突变体比野生型积累的自由态SA和总SA显着增多,而UGT71C3过表达株系积累的自由态SA和总SA更少。说明UGT71C3通过糖基化MeSA影响了 SA的水平。与此相一致的是,发现ugt71c3敲除突变体中与SAR相关的抗病基因显着上调,而突变体中却显着下调。以上结果表明,UGT71 C3在病原菌浸染下,通过上调表达加强了对信号分子MeSA的糖基化,影响了体内的SA水平,进而负调控SAR反应。UGT71C3的这种负调节作用可能有助于保障植物系统获得抗性处于恰当的水平,可能是植物SAR反应的一种精细调节机制。因此,该研究丰富了 SAR的调节理论,同时也为植物其他免疫信号分子潜在的糖基化调节系统获得抗性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张婉君[6](2020)在《七叶树七叶皂苷合成途径中相关酰基转移酶候选基因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ge.)又被称为娑罗树,为七叶树科七叶树属落叶乔木,在中国分布广泛。七叶皂苷作为中药娑罗子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用于治疗脑出血、脑水肿、呼吸系统疾病等。七叶皂苷是七叶树三萜类合成途径中十分重要的代谢产物,由原七叶皂苷元经多步糖基化和酰基化而形成,后期的修饰直接关联到该化合物的药用活性。特别是酰基转移酶参与的酰基化修饰,催化激活的酰基由供体转移至受体上。本研究基于七叶皂苷(A、B)在七叶树不同组织含量数据、转录组数据及同源类比分析,筛选参与七叶皂苷合成途径中高表达酰基转移酶,对候选的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进行表达分析和重组蛋白纯化,以揭示酰基转移酶在七叶皂苷合成途径中的作用,为三萜类有效成分合成机制的阐明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LC-MS定量分析七叶皂苷(A、B)在七叶树不同组织含量七叶皂苷(A、B)在七叶树各组织中含量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花和种子。对花、种子中七叶皂苷A含量数据进行t检验,P<0.01,种子中含量明显高于花,两者差异极显着;对花、种子中七叶皂苷B含量数据进行t检验,P<0.01,种子中含量也明显高于花中的含量,两者差异极显着。根据七叶皂苷在不同组织中的差异积累,推测转录水平的变化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利用转录组差异分析可以筛选到高表达量酰基转移酶基因。2.七叶皂苷合成途径中酰基转移酶相关基因的发掘、分析及鉴定基于转录组差异分析,本研究利用同源进化分析,筛选出酰基转移酶候选基因。最终成功克隆到11个酰基转移酶相关基因的全长序列,其中BAHD-ATs类的有3个,SCPL-ATs类的有8个,它们分别为:AcBAHD 4、AcBAHD 25、AcBAHD 26、AcSCPL 1、AcSCPL 7、AcSCPL 8、AcSCPL 9、AcSCPL 11、AcSCPL15、AcSCPL 16、AcSCPL 17。进一步采用qRT-PCR检测它们在七叶树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AcBAHD25,AcBAHD 26在七叶树种子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差异极显着;而AcBAHD4在七叶树花中表达量最高,种子中次之,差异极显着;而对于SCPL-ATs家族酰基转移酶基因,AcSCPL 7、AcSCPL 8、AcSCPL 15、AcSCPL 16、AcSCPL 17在七叶树种子中表达量最高,其中AcSCPL7,AcSCPL8,AcSCPL16在花中的表达量仅次于种子,AcSCPL1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种子,AcSCPL9、AcSCPL11与前面表达模式不同,它们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种子。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与七叶皂苷组织积累情况基本一致,同时也验证了这些酰基转移酶相关基因在花和种子中高效表达,为筛选基因提供实验依据。本论文分别利用原核和真核两个系统对候选酰基转移酶基因进行蛋白表达探索。通过构建体外蛋白表达载体,诱导蛋白表达,纯化体外重组蛋白,最终获得体外重组蛋白(AcBAHD 4,AcBAHD 26),以及酵母微粒体(AcSCPL 1、AcSCPL 8、AcSCPL 9、AcSCPL 11、AcSCPL 15、AcSCPL 16、AcSCPL 17)。
宋静[7](2020)在《莲须和莲房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对植物莲的不同药用部位莲须(Nelumbinis Stamen)和莲房(Nelumbinis Receptacul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莲须和莲房的物质基础认识及后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应用HP-20、MCI、正向硅胶、LH-20、C18反向柱层析等分离方法,结合波谱技术,从莲须和莲房的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26个化合物,化合物类型包括有黄酮、三萜、生物碱、甾体及其他类型化合物,其中有一个新化合物。第一章研究了莲须的化学成分。从莲须醇提物中分离鉴定出17个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3-O-(6’’-α-羟基苯丙酸)-β-D-葡萄糖醛酸酯(Kaempferol-3-O-(6’’-α-hydroxyhydrocinnamic acid)-β-D-glucuronate,1)、山奈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Kaempferol-3-O-β-D-pyranogalactoside,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ycosidase,3)、山奈酚-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Kaempferol-3-O-β-D-glucuronid-6’’-methyl ester,4)、山奈酚(Kaempferol,5)、槲皮素(Quercetin,6)、常春藤皂苷元-28-O-β-D-葡萄糖酯苷(Hederagenin-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7)、环阿尔廷-24-烯-3-β-醇(Cycloart-24-en-3-β-ol,8)、1-核糖醇基-2,3-二酮-1,2,3,4-四氢-6,7-二甲基-喹喔啉(1-Ribityl-2,3-dike to-1,2,3,4-tetrahydro-6,7-dimethyl-quinoxaline,9)、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10)、肌苷(Inosine,11)、对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l-4-hydroxybenzoate,12)、单棕榈酸甘油酯(α-Glyceryl palmitate,13)、棕榈酸(Palmitic acid,14)、葡萄糖硬脂酸酯(Glucose stearate,15)、β-谷甾醇(β-Sitosterol,16)、胡萝卜苷(Daucosterol,1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3-4、6-13、15均是从莲须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7-10、12、15为莲中首次分离得到。第二章研究了莲房的化学成分。对莲房进行水提醇沉后,从其醇溶液中分离鉴定出9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1)、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2)、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3)、5,7-二羟基香豆素(5,7-Dihydroxy-2H-chromen-2-one,4)、1-核糖醇基-2,3-二酮-1,2,3,4-四氢-6,7-二甲基-喹喔啉(1-Ribityl-2,3-dike to-1,2,3,4-tetrahydro-6,7-dimethyl-quinoxaline,5)、儿茶酚(Catechol,6)、棕榈酸(Palmitic acid,7)、β-谷甾醇(β-Sitosterol,8)、胡萝卜苷(Daucosterol,9)。化合物1-9是从莲房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5是莲中首次分离得到。第三章总结植物莲各药用部位的历史使用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从莲属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香豆素类及其他化合物。目前的研究发现莲的药用部位在抗癌抗肿瘤、抗炎抑菌、降糖降血脂以及抗氧化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生理和药理活性。
李琴[8](2020)在《丛枝菌根真菌在南美蟛蜞菊生长及竞争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入侵植物的严重危害,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还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南方地区分布广泛并造成严重危害的恶性入侵杂草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L.)A.S.Hitchc.),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南美蟛蜞菊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共生情况;探究AMF在南美蟛蜞菊的磷资源利用、生长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南美蟛蜞菊根系分泌物在AMF与南美蟛蜞菊互作、植物生长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从代谢组学水平深入揭示AMF对南美蟛蜞菊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在不同营养条件下能与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和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两种AMF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特别是低磷营养下GV侵染率更高,且对南美蟛蜞菊生长和利用难溶性磷有更显着的促进作用。南美蟛蜞菊与其同属本地植物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Osbeck.)Merr.]竞争生长时,南美蟛蜞菊的生长竞争占有优势,抑制本地蟛蜞菊的生长。在种间竞争时接种GV,其对南美蟛蜞菊侵染率显着高于种内竞争处理,并且有利于南美蟛蜞菊生长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但GV对本地植物蟛蜞菊侵染率低,对其生长竞争无显着影响。(2)添加南美蟛蜞菊根系分泌物的试验,结果发现,添加根系分泌物后提高了GV对南美蟛蜞菊的侵染率,并显着促进南美蟛蜞菊的生长;同时南美蟛蜞菊根系分泌物对本地植物有强烈的化感抑制作用;添加根系分泌物且接种GV更有利于南美蟛蜞菊竞争能力的提升。(3)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南美蟛蜞菊代谢组成分总共鉴定出41类368个代谢物,接种与未接种GV的两种处理下,筛选得到差异代谢物119种,占总鉴定代谢物的32.33%;其中,接种GV相对于未接种的有69种代谢物相对含量增加,占总差异代谢物的57.98%,50种代谢物相对含量下降,占总差异代谢物的42.02%。在差异代谢物中,接种GV后植物激素脱落酸和合成乙烯的前体以及一些氨基酸类代谢物有显着变化。差异代谢物涉及53条代谢途径,影响较大的前7个通路有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泛酸和CoA生物合成。综上所述,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能与AMF形成良好的共生体系,AMF促进植物磷营养的获取,并促进其生长及与本地植物的竞争,其中根系分泌物在南美蟛蜞菊生长和与AMF共生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接种AMF对南美蟛蜞菊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南美蟛蜞菊入侵到新生境并成为优势种的重要原因。
陶茸[9](2019)在《香豆素、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根形态和结构的影响及其生理变化》文中研究指明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优质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一次种植、多年收获、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等特点,是优质蛋白质饲料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苜蓿自毒作用,种植过苜蓿的土壤很难重茬种植。目前紫花苜蓿主要自毒物质香豆素、咖啡酸对自身的自毒作用及主要轮作作物小麦、玉米的他感作用机理鲜见报道,尤其是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根解剖结构、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未见系统报道。本研究采用培养皿培养方法,对受试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种子进行外源香豆素、咖啡酸分别单个物质添加和混合物质添加试验,比较研究对3种作物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主根长、苗高、根尖生长、根缘细胞活性、根冠果胶甲基酶(PME)和化感综合效应指数等指标的影响。采用营养液沙培法,进行浓度梯度为0,0.5,5,50,500 mg·L-1的外源香豆素、咖啡酸分别单种物质添加和混合物质添加试验,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根系扫描系统,比较研究外源添加物对苜蓿、小麦和玉米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等根系形态指标与根粗、皮层厚度、中柱直径及发育、导管数量及面积等解剖结构变化特征,采用HPLC法检测和分析了3种作物幼苗根系ABA,GA3,IAA,ZT的含量动态及效应特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分析香豆素、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及玉米幼苗根系中ABA含量和ABA合成关键酶NCED、ZEP和BG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并探索作物种类、ABA含量及合成关键酶基因三者间的关系。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香豆素、咖啡酸及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化感抑制效应由强至弱依次为香豆素>混合物>咖啡酸,对玉米抑制作用则表现为混合物>香豆素,咖啡酸呈他感促进作用。随添加物浓度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受抑强度增强,但同浓度同种类添加对小麦的抑制程度强于玉米。2.咖啡酸和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均以50 mg·L-1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分界点,香豆素以5 mg·L-1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分界点,随外源添加物浓度的升高对苜蓿根伸长的促进效应逐渐减弱。5 mg·L-1的香豆素和咖啡酸显着促进玉米根的伸长生长,500 mg·L-1的香豆素和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对小麦和玉米根伸长量均呈现明显的抑制效应,且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的抑制作用强于香豆素。紫花苜蓿根缘细胞抵御香豆素、咖啡酸和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胁迫的浓度阈值分别是5mg·L-1,500mg·L-1,50mg·L-1;小麦和玉米根缘细胞抵御香豆素和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胁迫的浓度阈值分别是500 mg·L-1,50 mg·L-1和50 mg·L-1,500 mg·L-1。3.0.5 mg·L-1的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处理对苜蓿幼根皮层、中柱、导管等解剖结构的发育呈现显着的促进作用,且增强了单体香豆素和咖啡酸的促进作用(P<0.05)。500mg·L-1添加物对苜蓿幼根系形态构建的自毒抑制综合效应由强至弱依次为:香豆素>混合物>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幼苗的化感作用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在低浓度处理时,对小麦的化感促进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咖啡酸>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香豆素,咖啡酸对玉米的促进作用最强,高浓度处理时对小麦的化感抑制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对玉米的抑制最用最强。与小麦相比,高浓度处理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三种外源添加物对玉米根系形态建成的化感综合抑制作用弱于小麦。4.咖啡酸对三种作物根系内源激素IAA,ZT,GA3合成的抑制作用最弱,对激素ABA的促进作用在阈值(50 mg·L-1)范围内也最弱。激素ABA对苜蓿、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主效内源激素。根系激素IAA和ZT的变化趋势在玉米幼苗根系中基本一致,各激素比值间均呈现极显着性正相关。6.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刺激了紫花苜蓿ABA合成途径中关键酶NCED、ZEP和BG的相对表达量,使紫花苜蓿根中ABA含量上升,提升紫花苜蓿抵抗香豆素和咖啡酸的自毒作用。NCED和ZEP在苜蓿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小麦和玉米,但BG在苜蓿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小麦和玉米。NCED和ZEP的相对表达量与ABA含量的线性相关性在苜蓿和小麦中呈相似的正相关,ZEP相对表达量和ABA含量在玉米中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P<0.01)。外源添加物对苜蓿ABA含量及相关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最明显,玉米最弱。在ABA合成过程中,香豆素作用下基因NCED起主要作用,咖啡酸和混合物作用下均是基因NCED和ZEP共同发挥正向促进作用。
邱飞[10](2019)在《托品烷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中三个新基因的发现与功能鉴定》文中提出天然产物(Natural Products)是药物的重要来源,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托品烷生物碱(Tropane Alkaloids,TAs)是一类具有独特托品烷骨架(Tropane Skeleton)的生物碱。莨菪碱(Hyoscyamine)和东莨菪碱(Scopolamine)是TAs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在临床上作为抗胆碱药物用于麻醉镇痛、止咳平喘、治疗晕动症和农药中毒等。茄科药用植物如颠茄(Atropa belladonna)、曼陀罗(Datura species)和澳洲毒茄杂交种(Dubiosia×hybrid)是生产TAs的主要来源。颠茄为国内外多部药典收录且大规模人工种植,是最为重要的生产TAs的药用植物。颠茄叶片中TAs含量很低,莨菪碱含量一般为0.2%干重(Dry Weight,DW),东莨菪碱含量一般为0.02%DW。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市场需求巨大,来源十分有限,导致其药物资源短缺。代谢工程技术和合成生物学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药物资源短缺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是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都依赖于鉴定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酶。迄今为止,共有9个TAs生物合成途径基因/酶被鉴定,而关于还原苯丙酮酸、活化苯乳酸、合成海螺碱和还原莨菪醛的酶/基因还有待发现。本研究针对TAs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三个酶促反应,包括还原苯丙酮酸、活化苯乳酸和合成海螺碱,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和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寻找并鉴定编码这些TAs生物合成酶的新基因,具体包括: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Phenylpyruvate Reductase,PPR)、苯乳酸UDP-糖基转移酶(Phenyllactate UDP-Glycosyltransferase,PLA-UGT)和海螺碱合成酶(Littorine Synthase,LS)。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PPR)的克隆与功能鉴定(1)PPR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颠茄转录组中16个甘油酸脱氢酶基因和已报道的TAs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进行表达相关性分析,锁定并克隆了一个在侧根中高水平表达的候选基因,并将其命名为PPR。PPR与微生物PPR(Phenylpyruvate Reductase,PPR)和植物HPPR(Hydroxylphenylpyruvate Reductase,HPPR)具有共同起源,属于NAD(P)H依赖的脱氢酶家族。PPR在氨基酸序列上与微生物PPR和植物HPPR差异较大。(2)PPR的催化活性鉴定与动力学分析。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了携带6个组氨酸标签的PPR(6×His-tagged PPR)。催化活性分析结果显示,PPR不仅能催化苯丙酮酸还原为苯乳酸,而且也能催化p-羟基苯丙酮酸还原为为p-羟基苯乳酸。PPR对苯丙酮酸和p-羟基苯丙酮酸的Km分别为2.77±0.39 mM和2.25±0.34 mM,表明其对这两个不同底物的亲和力没有显着差异。PPR对苯丙酮酸和p-羟基苯丙酮酸的Kcat/Km分别为108.30±4.33 S-1·M-1和12.88±0.44 S-1·M-1,表明PPR还原苯丙酮酸的效率比还原p-羟基苯丙酮酸效率高8.41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PR的主要功能是还原苯丙酮酸生成苯乳酸。(3)PPR的组织表达分析。采用qPCR检测了PPR在颠茄侧根、主根、茎和叶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PPR在根中特异表达,在侧根中的表达量远高于其在主根中的表达量。PPR的组织表达模式与已报道的TAs生物合成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高度类似。为进一步研究PPR在侧根中表达情况,克隆了该基因1195 bp的启动子(pPPR),并获得了转化pPPR::GUS的颠茄毛状根。GUS组织化学染色的转基因毛状根切片结果发现,pPPR特异性的在中柱鞘和内皮层细胞中发挥作用。这与颠茄的腐胺N-甲基转移酶基因(Putrescine N-methyltransferase,PMT)和莨菪碱6β-羟化酶基因(Hyoscyamine6β-hydroxylase,H6H)启动子在中柱鞘特异表达的结果基本一致。(4)PPR-RNAi颠茄毛状根中相关代谢产物的含量分析。为进一步研究PPR在TAs生物合成中的作用,采用RNAi技术获得了干扰PPR的颠茄毛状根。分子检测结果表明,PPR-RNAi颠茄毛状根中该基因表达量仅为对照的18.7441.92%。所有PPR-RNAi毛状根株系中苯乳酸含量均大幅降低,仅为对照的0.486.41%。当PPR被干扰后,毛状根中莨菪碱、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含量与对照毛状根相比均大幅度下降。在PPR-RNAi毛状根中,莨菪碱含量为对照的0.499.14%,山莨菪碱为对照的2.2921.56%,东莨菪碱为对照的4.5140.60%。抑制PPR导致了其直接产物苯乳酸和相关TAs含量的大幅度下降,表明PPR参与了TAs的生物合成。2.苯乳酸UDP-糖基转移酶基因(PLA-UGT)的克隆与功能鉴定(1)PLA-UGT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颠茄转录组中102个糖基转移酶基因进行表达相关性分析,锁定了5个unigene作为候选基因进一步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发现,abalocus19485与拟南芥AT4G15480.1和AT3G21560.1聚在一起,表明abalocus19485可能具有与这两个拟南芥UGT类似的功能,即催化苯丙烷类化合物和UDP-葡萄糖生成糖酯类化合物。因此推测abalocus19485最有可能是PLA-UGT。(2)PLA-UGT的组织表达分析。PLA-UGT的组织表达模式与PPR以及已报道的TAs生物合成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高度类似,即在根中特异表达,在侧根中的表达量远高于其在主根中的表达量。为进一步研究PLA-UGT在侧根中表达情况,克隆了该基因1329bp的启动子(pPLA-UGT),并获得了转化pPLA-UGT::GUS的颠茄毛状根。GUS组织化学染色的转基因毛状根切片结果发现,pPLA-UGT在中柱鞘和内皮层细胞中发挥作用。(3)PLA-UGT的催化活性鉴定。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了携带6个组氨酸标签的PLA-UGT(6×His-tagged PLA-UGT)。由于没有苯乳酰葡萄糖的标准品,本研究采用高分辨质谱鉴定相关化合物。催化活性分析结果显示,新产物的保留时间为3.80 min,其质荷比值为327.1084,与负离子形式的苯乳酰葡萄糖准分子离子的质荷比一致,表明PLA-UGT催化苯乳酸和UDP-葡萄糖生成了苯乳酰葡萄糖。(4)抑制PLA-UGT对TAs相关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影响。采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方法,在颠茄幼苗中沉默PLA-UGT。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PLA-UGT-VIGS颠茄侧根中,其表达量仅为对照的9.89%。PLA-UGT-VIGS颠茄中莨菪碱含量仅为对照的30.88%。沉默PLA-UGT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该基因参与TAs生物合成。为进一步确证PLA-UGT的功能,采用RNAi技术获得了抑制PLA-UGT的颠茄毛状根。分子检测结果显示RNAi毛状根中PLA-UGT的表达量较对照大幅度降低,仅为对照的7.5511.99%。基于质谱的代谢产物分析结果发现,PLA-UGT干扰毛状根株系中海螺碱、莨菪碱、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含量较对照都大幅度下降。PLA-UGT干扰毛状根中海螺碱含量为对照的7.1221.50%,莨菪碱含量为对照的3.6514.29%,山莨菪含量为对照的7.2035.20%,东莨菪碱含量为对照的6.0225.30%。PLA-UGT干扰毛状根中托品的含量较对照出现了更高水平的积累,为对照的2.333.03倍。抑制PLA-UGT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参与TAs的生物合成。3.海螺碱合成酶酶基因(LS)的克隆与功能鉴定(1)LS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颠茄转录组中33个丝氨酸羧肽酶基因进行表达相关性分析,锁定abalocus17884作为候选基因进一步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发现,abalocus17884与功能验证的AtSAT、AtSCT、AtSMT、AtSST、BnSCT1、BnSCT2和CtAT1聚在一起。所有这些基因都属于丝氨酸羧肽酶类-酰基转移酶(Serine Carboxylpeptidase-like Acyltransferase,SCPL-AT),具有催化苯丙烷类糖酯化合物与特定酰基受体酯化缩合的功能。推测abalocus17884可能具有酯化酶的功能,将其命名为海螺碱合成酶基因(Littorine Synthase,LS)。(2)LS的组织表达分析。LS在颠茄的根中特异性表达,在侧根中的表达水平比主根中的高。为进一步研究LS在侧根中表达情况,克隆了该基因1629 bp的启动子(pLS),并获得了转化pLS::GUS的颠茄毛状根。GUS组织化学染色的转pLS::GUS毛状根切片结果发现,pLS在内皮层和中柱鞘细胞中高水平表达。(3)抑制LS对TAs相关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影响。采用VIGS在颠茄幼苗中沉默LS。在LS-VIGS颠茄侧根中,其表达量仅为对照的19.95%,LS-VIGS颠茄中莨菪碱含量仅为对照的30.04%。沉默LS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该基因参与TAs生物合成。为进一步确证LS的功能,采用RNAi技术获得了抑制LS的颠茄毛状根。分子检测结果表明,LS-RNAi颠茄毛状根中LS的表达量较对照大幅度降低,仅为对照的3.7920.35%。基于质谱定量的代谢产物分析结果发现,LS干扰毛状根中TAs(海螺碱、莨菪碱、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都大幅度下降。在LS-RNAi毛状根株系ILS-1和ILS-5中,4种TAs处于痕量水平。对托品和苯乳酸的含量检测结果发现,LS-RNAi毛状根中这两种TAs的前体化合物含量较对照显着提高。抑制LS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参与TAs的生物合成。(4)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鉴定LS的功能。LS属于SCPL-AT,前人研究表明SCPL-AT通常需要翻译后加工才具有活性。在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携带HA标签的LS,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S在翻译后被切割成不同肽段。基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同时由于无法制备获得LS的前体苯乳酰葡萄糖,本研究采用在烟草中重建海螺碱合成途径的方法验证LS的功能。在向烟草叶片注射托品和苯乳酸的情况下,在烟草叶片中单独表达LS时,能够检测到痕量的海螺碱;而LS和PLA-UGT共表达时,海螺碱含量约为单独表达LS时的8.5倍。在YFP(阴性对照)和单独表达PLA-UGT的烟草叶片中均没有海螺碱生成。上述研究结果表明LS具有合成海螺碱的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TAs生物合成途径中有待发现的新基因开展了相关研究,从颠茄中鉴定了TAs生物合成途径中三个新基因,包括PPR、PLA-UGT和LS。这三个基因具有类似的组织表达模式,表现为在侧根中特异性/高水平表达,且PPR、PLA-UGT和LS主要在侧根中柱鞘和内皮层中表达。PPR能够高效率催化苯丙酮酸还原为苯乳酸,PLA-UGT能够催化苯乳酸和UDP-葡萄糖生成苯乳酰葡萄糖,LS的功能是合成海螺碱。转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分别抑制PPR、PLA-UGT和LS都会导致TAs含量的大幅度下降。PPR、PLA-UGT和LS的发现和功能鉴定,不仅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面解析了TAs生物合成途径的三个酶促反应步骤,也为今后利用这些新基因开展TAs的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必需基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SCPL-AT的结构特征及其催化机制 |
| 1.1 SCPL-AT的结构特点 |
| 1.2 SCPL-AT的催化机制 |
| 2 SCPL-AT家族基因功能研究 |
| 2.1 简单酰基葡萄糖酯的合成 |
| 2.2 芥子酰类化合物的合成 |
| 2.2.1 芥子酰苹果酸酯 |
| 2.2.2 芥子酰胆碱 |
| 2.2.3 芥子酰葡萄糖酯 |
| 2.3 酰化花青素类化合物合成 |
| 2.4 皂苷酰基化 |
| 2.5 没食子酰黄烷醇 |
| 2.6 莨菪碱中间体Littorine合成 |
| 2.7 吲哚-3-乙酰基肌醇合成 |
| 3 SCPL-ATs的异源表达及应用 |
| 4 问题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
| 1.2 糖基表面活性剂概述 |
| 1.3 蔗糖脂肪酸酯 |
| 1.4 新型糖酯的研究进展 |
| 1.5 研究背景与目的 |
|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
| 1.7 创新性 |
| 第二章 高纯度蔗糖硬脂酸酯的溶剂法合成工艺及优化 |
| 2.1 材料与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葡萄糖脂肪酸酯的酶法制备及特性分析 |
| 3.1 材料与仪器 |
| 3.2 试验方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乳糖脂肪酸酯的酶法制备及特性分析 |
| 4.1 材料与仪器 |
| 4.2 试验方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概述 |
| 1.1.1 好食脉孢菌 |
| 1.1.2 小麦麸皮研究 |
| 1.1.3 固态发酵技术 |
| 1.1.4 固态发酵麸皮过程中阿魏酸的释放 |
| 1.1.5 饲料添加剂简介 |
| 1.2 阿魏酸及其衍生物概况 |
| 1.2.1 阿魏酸的性质和来源 |
| 1.2.2 阿魏酸的部分功能与作用 |
| 1.2.3 阿魏酸衍生物简介与常用合成方法 |
| 1.3 脂肪酶与杂化酶 |
| 1.3.1 脂肪酶 |
| 1.3.2 纳米金简介 |
| 1.3.3 酶-纳米金杂化研究 |
| 1.4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主要内容 |
| 1.4.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 1.5 试验研究创新点 |
| 2 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制取游离型阿魏酸的研究 |
| 2.1 引言 |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材料试剂 |
| 2.2.2 试验仪器设备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阿魏酸标准曲线的构建 |
| 2.3.2 阿魏酸酯酶酶活测定 |
| 2.3.3 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 |
| 2.3.4 血球计数法及接种量的确定 |
| 2.3.5 总阿魏酸含量的检测 |
| 2.3.6 游离型阿魏酸的提取 |
| 2.3.7 阿魏酸得率的计算方法 |
| 2.3.8 培养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 |
| 2.3.9 正交试验设计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单因素试验结果讨论 |
| 2.4.2 正交试验结果 |
| 2.4.3 发酵时间对阿魏酸酯酶酶活的影响 |
| 2.4.4 验证试验 |
| 2.5 本章小结 |
| 3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葡萄糖酯化改性阿魏酸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 3.3 试验方法 |
| 3.3.0 有机反应介质脱水 |
| 3.3.1 脂肪酶催化阿魏酸葡萄糖酯的合成 |
| 3.3.2 阿魏酸转化率的测定 |
| 3.3.3 产物的收集 |
| 3.3.4 阿魏酸葡萄糖酯定性检测方法 |
| 3.4 阿魏酸葡萄糖酯合成反应单因素试验 |
| 3.4.1 反应介质极性的确定 |
| 3.4.2 反应时间对阿魏酸转化率的影响 |
| 3.4.3 反应温度对阿魏酸转化率的影响 |
| 3.4.4 脂肪酶添加量对阿魏酸转化率的影响 |
| 3.4.5 底物酸糖摩尔比对阿魏酸的影响 |
| 3.5 阿魏酸葡萄糖酯合成反应正交试验设计 |
| 3.6 结果与讨论 |
| 3.6.1 阿魏酸葡萄糖酯定性检测结果 |
| 3.6.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6.3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与讨论 |
| 3.6.4 验证试验 |
| 3.7 本章小结 |
| 4 酶-金粒子杂化体系对合成阿魏酸糖酯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主要试验材料与设备 |
| 4.2.1 主要试验材料 |
| 4.2.2 主要试验仪器 |
| 4.3 试验方法 |
| 4.3.1 纳米金溶液的制备 |
| 4.3.2 纳米金杂化酶的制备 |
| 4.3.3 纳米金粒径大小对杂化脂肪酶催化效果的影响 |
| 4.3.4 纳米金杂化温度对杂化脂肪酶催化效果的影响 |
| 4.3.5 纳米金杂化时间对杂化脂肪酶催化效果的影响 |
| 4.3.6 纳米金中酶用量对杂化脂肪酶催化效果的影响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纳米金溶液紫外光谱分析 |
| 4.4.2 纳米金杂化脂肪酶紫外光谱分析 |
| 4.4.3 红外光谱分析 |
| 4.4.4 纳米金粒径大小对杂化酶催化效果的影响 |
| 4.4.5 纳米金杂化温度对杂化酶催化效果的影响 |
| 4.4.6 纳米金杂化时间对杂化酶催化效果的影响 |
| 4.4.7 纳米金溶液中酶用量对杂化脂肪酶催化效果的影响 |
| 4.4.8 验证试验 |
| 4.4.9 杂化酶与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反应对比 |
| 4.4.9.1 杂化酶催化反应添加量的确定 |
| 4.4.9.2 杂化酶催化反应时间的确定 |
| 4.4.9.3 杂化酶反应温度的确定 |
| 4.5 本章小结 |
| 5 阿魏酸和阿魏酸葡萄糖酯生物特性研究 |
| 5.1 引言 |
| 5.2 试验主要原料及设备 |
| 5.2.1 试验主要原料及试剂 |
| 5.2.2 主要试验设备 |
| 5.3 试验方法 |
| 5.3.1 培养基的制备 |
| 5.3.2 水溶性检测 |
| 5.3.3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 5.3.4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 5.3.5 对Fe~(2+)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 |
| 5.3.6 对H_2O_2的清除能力 |
| 5.3.7 抑菌性试验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水溶性检测 |
| 5.4.2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 5.4.3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 5.4.4 对Fe~(2+)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的测定 |
| 5.4.5 对 H_2O_2的清除能力的检测 |
| 5.4.6 抑菌性试验 |
| 5.5 本章小结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光和温度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 1.1. 植物的光形态发生 |
| 1.2. 光信号的传递 |
| 1.3. 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s)整合光和温度等环境信号对植物发育实施调控 |
| 2. 植物生长素的研究进展 |
| 2.1. 生长素的合成与代谢 |
| 2.2. 生长素对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
| 3. 植物免疫研究进展 |
| 3.1. 植物获得性免疫 |
| 3.2. 植物免疫信号中的小分子化合物 |
| 4. 小分子化合物糖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
| 4.1. 植物糖基转移酶家族简介 |
| 4.2. 小分子化合物糖基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 |
|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UGT76F1基因通过IPyA糖基化修饰参与光和温度介导的植物下胚轴生长 |
| 1. 前言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植物材料 |
| 2.2. 载体 |
| 2.3. 菌株 |
| 2.4. 试剂与配方 |
| 2.5. 实验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UGT76F1基因受光诱导表达上调 |
| 3.2. 突变体和过表达体植物材料获得 |
| 3.3. UGT76F1调控光形态建成 |
| 3.4. PIF4是直接调控UGT76F1的上游转录因子 |
| 3.5. UGT76F1介导PIF4在高温下对下胚轴生长的调节 |
| 3.6. UGT76F1的糖基化底物鉴定及修饰活性分析 |
| 3.7. UGT76F1调控生长素内源水平 |
| 3.8. UGT76F1和YUCs拮抗调控生长素的代谢平衡 |
| 4. 讨论 |
| 4.1. 生长素前体IPyA的糖基化修饰是一个新发现 |
| 4.2. UGT76F1对IPyA的糖基化是调控生长素合成的重要“分水岭” |
| 4.3. UGT76F1介导PIF4对下胚轴生长的光温适应性调节 |
| 第三章 UGT71C3基因通过MeSA糖基化修饰参与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 |
| 1. 前言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植物材料 |
| 2.2. 载体 |
| 2.3. 菌株 |
| 2.4. 试剂与配方 |
| 2.5. 实验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UGT71C3基因受Pst DC3000/avrRpt2以及SA的诱导表达 |
| 3.2. UGT71C3对MeSA及其结构类似物的酶活性 |
| 3.3. 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取UGT71C3突变株系 |
| 3.4. UGT71C3突变体和过表达体的系统获得抗性表型 |
| 3.5. UGT71C3突变体和过表达体内MeSA的含量 |
| 3.6. UGT71C3突变体和过表达体内SA的积累水平 |
| 3.7. UGT71C3突变体和过表达体系统获得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
| 3.8. UGT71C3和UGT74F1表达模式比较 |
| 4. 讨论 |
| 4.1. MeSA与SA糖基化的比较 |
| 4.2. MeSA的糖基化改变MeSA和SA的动态平衡 |
| 4.3. MeSA的糖基化负调控植物的系统获得抗性及其意义 |
| 第四章 总结与创新点 |
| 附录Ⅰ |
| 附录Ⅱ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七叶皂苷的重要性 |
| 1.2 酰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
| 1.2.1 概念 |
| 1.2.2 BAHD家族 |
| 1.2.3 SCPL家族 |
| 1.3 酰基转移酶的生理学功能 |
| 1.4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 1.4.1 研究目的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七叶树中七叶皂苷(A、B)、原七叶皂苷元成分分析和含量测定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第三章 七叶树转录组测序及酰基转移酶基因筛选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基于RNA-seq筛选基因 |
| 3.3.2 同源类比分析注释出的筛选基因依据 |
| 3.3.3 候选基因在七叶树各组织不同时期中q-PCR表达结果 |
| 3.3.4 七叶树七叶皂苷合成途径中相关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 |
| 3.4 讨论与小结 |
| 3.4.1 讨论 |
| 3.4.2 小结 |
| 第四章 七叶树相关酰基转移酶体外表达纯化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重组质粒核酸电泳检测 |
| 4.3.2 原核系统融合蛋白电泳检测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与说明 |
| 实验仪器和材料 |
| 莲须中分离得到化合物的结构 |
| 莲房中分离得到化合物的结构 |
| 第一章 莲须的化学成分研究 |
| 第一节 前言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
| 第三节 实验部分 |
| 第四节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莲房的化学成分研究 |
| 第一节 前言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
| 第三节 实验部分 |
| 第四节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植物莲的研究概况 |
| 第一节 前言 |
| 第二节 资源概况 |
| 第三节 药用部位的本草沿革 |
| 第四节 化学成分 |
| 第五节 药理活性 |
| 第六节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生物入侵 |
| 1.2.1 生物入侵定义和危害 |
| 1.2.2 生物入侵过程和机制 |
| 1.2.3 入侵植物的危害与研究概况 |
| 1.2.4 入侵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关系 |
| 1.3 丛枝菌根真菌 |
| 1.3.1 丛枝菌根真菌概述 |
| 1.3.2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 1.3.3 丛枝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共生的分子机理 |
| 1.4 植物根系分泌物 |
| 1.4.1 植物根系分泌物研究概况 |
| 1.4.2 根系分泌物的功能 |
| 1.4.3 根系分泌物和AMF的相互作用 |
| 1.5 研究对象 |
| 1.5.1 南美蟛蜞菊 |
| 1.5.2 本地植物蟛蜞菊 |
| 1.5.3 地表球囊霉和摩西管柄囊霉 |
| 1.6 研究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6.1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 1.6.2 本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AMF对南美蟛蜞菊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AMF在南美蟛蜞菊对磷营养利用中的作用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3 AMF在南美蟛蜞菊竞争中的作用 |
| 2.3.1 实验材料 |
| 2.3.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根系分泌物在南美蟛蜞菊与AMF互作中的作用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 |
| 3.2.1 南美蟛蜞菊与本地植物蟛蜞菊 |
| 3.2.2 丛枝菌根真菌 |
| 3.2.3 根系分泌物 |
| 3.2.4 活性炭 |
| 3.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3.3.1 实验设计 |
| 3.3.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
| 3.3.3 氮、磷含量的测定 |
| 3.3.4 数据分析 |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4.1 AMF定殖 |
| 3.4.2 植物形态特征 |
| 3.4.3 生物量 |
| 3.4.4 叶片氮磷含量 |
| 3.4.5 相对竞争强度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南美蟛蜞菊代谢产物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 |
| 4.2.1 南美蟛蜞菊 |
| 4.2.2 丛枝菌根真菌 |
| 4.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4.3.1 实验设计 |
| 4.3.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
| 4.3.3 样品采集和提取方法 |
| 4.3.4 LC-MS/MS分析 |
| 4.3.5 数据分析 |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4.1 植物形态特征与生长情况 |
| 4.4.2 南美蟛蜞菊代谢组成分总分析 |
| 4.4.3 代谢组学差异成分分析 |
| 4.4.4 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研究结论 |
|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附录一 溶液配方 |
| 项目来源 |
| 缩略词表 |
| 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植物他感及自毒作用研究现状 |
| 1.1.1 .自毒物质的种类 |
| 1.1.2 .自毒物质的来源 |
| 1.1.3 .自毒物质作用特点 |
| 1.2 .自毒物质对植物的作用机理 |
| 1.2.1 .影响植物尤其是根的生长发育 |
| 1.2.2 .破坏膜的完整性 |
| 1.2.3 .改变酶活性 |
| 1.2.4 .影响光合作用 |
| 1.2.5 .影响植物内源激素 |
| 1.2.6 .影响植物细胞分裂和伸长 |
| 1.2.7 .影响蛋白质合成及基因表达 |
| 1.3 .紫花苜蓿自毒与他感作用研究现状 |
| 1.3.1 .紫花苜蓿自毒作用 |
| 1.3.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玉米的他感作用 |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4.1 .目的意义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 1.5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1 .第一节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1.1 .材料与方法 |
| 2.1.1.1 .材料 |
| 2.1.1.2 .方法 |
| 2.1.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1.2 .结果与分析 |
| 2.1.2.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活力和根毛发育的影响 |
| 2.1.2.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胚根生长的影响 |
| 2.1.2.3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 |
| 2.1.2.4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化感综合效应 |
| 2.1.3 .讨论 |
| 2.1.4 .小结 |
| 2.2 .第二节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2.1 .材料与方法 |
| 2.2.1.1 .供试材料 |
| 2.2.1.2 .试验方法 |
| 2.2.1.3 .测定方法与指标计算 |
| 2.2.2 .结果与分析 |
| 2.2.2.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2.2.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胚根生长的影响 |
| 2.2.2.3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胚轴生长的影响 |
| 2.2.2.4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幼根须根数的影响 |
| 2.2.2.5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化感综合效应 |
| 2.2.3 .讨论 |
| 2.2.4 .小结 |
| 第三章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根外部形态及内部解剖结构变化特征的影响 |
| 3.1 .第一节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苗根尖发育的影响 |
| 3.1.1 .材料与方法 |
| 3.1.1.1 .供试材料 |
| 3.1.1.2 .试验方法 |
| 3.1.1.3 .测定方法与指标计算 |
| 3.1.1.4 .统计分析 |
| 3.1.2 .结果与分析 |
| 3.1.2.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幼苗根尖发育的影响 |
| 3.1.2.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幼苗根尖发育的影响 |
| 3.1.3 .讨论 |
| 3.1.4 .小结 |
| 3.2 .第二节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2.1 .材料与方法 |
| 3.2.1.1 .试验材料 |
| 3.2.1.2 .试验方法 |
| 3.2.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 3.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2.2 .结果与分析 |
| 3.2.2.1 .种内自毒作用 |
| 3.2.2.2 .种间化感作用 |
| 3.2.3 .讨论 |
| 3.2.3.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幼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2.3.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玉米幼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2.4 .小结 |
| 第四章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苗根系形态影响相关内源激素的含量动态及效应特征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激素提取及其含量测定 |
| 4.1.2.1 .样品前处理 |
| 4.1.2.2 .色谱条件 |
| 4.1.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
| 4.2.1.1 .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 |
| 4.2.1.2 .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 |
| 4.2.2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平衡变化 |
| 4.2.2.1 .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平衡影响 |
| 4.2.2.2 .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平衡影响 |
| 4.2.3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及比值间的相关性 |
| 4.2.3.1 .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及比值间相关性比较 |
| 4.2.3.2 .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及比值间相关性比较 |
| 4.3 .讨论 |
| 4.3.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 4.3.1.1 .对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 4.3.1.2 .对小麦和玉米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 4.3.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平衡变化 |
| 4.3.3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苗根系内源激素比值间的相关性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香豆素和咖啡酸作用下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根系形态变构主效内源激素ABA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植株培养及处理 |
| 5.1.2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鲜根ABA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 5.1.3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鲜根总RNA提取及RT-PCR |
| 5.1.4 .数据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根系ABA含量的影响 |
| 5.2.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ABA合成途中NCED表达影响 |
| 5.2.3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ABA合成途径ZEP表达的影响 |
| 5.2.4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ABA合成途径BG表达的影响 |
| 5.2.5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根系ABA含量与NCED、ZEP和 BG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 5.2.6 .作物种类、ABA含量及相关基因间的关系分析 |
| 5.2.7 .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根系ABA合成途径的影响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导师简介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托品烷生物碱 |
| 1.2 托品烷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 |
| 1.2.1 鸟氨酸脱羧酶 |
| 1.2.2 腐胺N‐甲基转移酶 |
| 1.2.3 N‐甲基腐胺氧化酶 |
| 1.2.4 Ⅲ型聚酮合酶 |
| 1.2.5 托品酮合成酶 |
| 1.2.6 托品酮还原酶 |
| 1.2.7 芳香族氨基酸氨基转移酶 |
| 1.2.8 海螺碱变位酶 |
| 1.2.9 莨菪碱6β‐羟化酶 |
| 1.3 托品烷生物碱代谢工程研究 |
| 1.4 托品烷生物碱合成生物学研究 |
| 第2章 绪论 |
| 2.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 2.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第3章 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常规仪器设备 |
| 3.1.3 分子生物学试剂及试剂盒 |
| 3.1.4 生化试剂以及耗材 |
| 3.1.5 常规试剂与培养基的配置 |
| 3.1.6 常规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 3.1.7 苯丙酮酸还原酶候选基因筛选 |
| 3.1.8 构建颠茄RACE文库 |
| 3.1.9 PPR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取 |
| 3.1.10 合成颠茄第一链cDNA |
| 3.1.11 cDNA全长序列扩增 |
| 3.1.12 PPR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1.13 PPR重组蛋白表达以及纯化 |
| 3.1.14 PPR重组蛋白质浓度测定 |
| 3.1.15 PPR重组蛋白催化活性测定 |
| 3.1.16 PPR最适反应条件以及酶动力学参数 |
| 3.1.17 PPR组织表达分析 |
| 3.1.18 PPR干扰毛状根获取及分子检测 |
| 3.1.19 PPR启动子克隆以及组织化学染色 |
| 3.1.20 毛状根中苯乳酸和苯丙酮酸含量测定 |
| 3.1.21 TAs提取及含量测定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筛选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 |
| 3.2.2 克隆颠茄PPR的 cDNA序列 |
| 3.2.3 PPR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2.4 PPR重组蛋白催化活性测定 |
| 3.2.5 PPR重组蛋白质最适反应条件 |
| 3.2.6 PPR重组蛋白质酶动力学参数 |
| 3.2.7 PPR组织表达和启动子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
| 3.2.8 获得RNAi干扰PPR的颠茄毛状根和相关分子检测 |
| 3.2.9 RNAi干扰PPR对苯乳酸和苯丙酮酸含量的影响 |
| 3.2.10 RNAi干扰PPR对 TAs含量的影响 |
| 3.3 小结与讨论 |
| 第4章 苯乳酸UDP‐糖基转移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剂 |
| 4.1.2 PLA‐UGT蛋白质纯化以及酶促催化反应 |
| 4.1.3 采用VIGS在颠茄中瞬时沉默PLA‐UGT |
| 4.1.4 PLA‐UGT干扰颠茄毛状根获得和分子检测 |
| 4.1.5 UPLC‐MS/MS测定颠茄毛状根中代谢物的含量 |
| 4.1.6 GC‐MS检测转基因毛状根中托品的含量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组织表达相关性筛选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 |
| 4.2.2 PLA‐UGT候选基因的筛选 |
| 4.2.3 PLA‐UGT克隆 |
| 4.2.4 PLA‐UGT生物信息学分析 |
| 4.2.5 PLA‐UGT重组蛋白催化活性鉴定 |
| 4.2.6 PLA‐UGT的组织表达以及启动子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
| 4.2.7 采用VIGS在颠茄植株中沉默PLA‐UGT |
| 4.2.8 获得RNAi干扰PLA‐UGT的颠茄毛状根和相关分子检测 |
| 4.2.9 RNAi干扰PLA‐UGT对 TAs含量的影响 |
| 4.2.10 RNAi干扰PLA‐UGT对托品和苯乳酸含量的影响 |
| 4.3 小结与讨论 |
| 第5章 海螺碱合成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植物表达载体 |
| 5.1.2 Western blot检测瞬时转化烟草表达的蛋白 |
| 5.1.3 瞬时转化烟草叶片鉴定LS的功能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海螺碱合成酶候选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
| 5.2.2 L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5.2.3 LS的组织表达以及启动子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
| 5.2.4 采用VIGS在颠茄植株中沉默LS |
| 5.2.5 获得RNAi干扰LS的颠茄毛状根和相关分子检测 |
| 5.2.6 RNAi干扰LS对 TAs含量的影响 |
| 5.2.7 RNAi干扰LS对托品和苯乳酸含量的影响 |
| 5.2.8 Western blot分析LS翻译后加工 |
| 5.2.9 采用合成生物学手段鉴定LS的功能 |
| 5.3 小结与讨论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特色与创新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