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彪[1](2018)在《针刺足三里、中脘穴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肠麻痹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针刺足三里、中脘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肠麻痹阻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的疗效,同时评估电针组、常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为针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伴麻痹性肠梗阻提供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本试验采用临床观察方法,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在四川省中医院急诊科、绵阳市中医院消化科住院的病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病人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电针组和常规治疗组,电针组30例,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基础的西医治疗和中药灌肠,包括禁食禁饮、胃肠减压、补液扩容、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使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乌司他汀、镇痛、营养支持等;电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电针刺激足三里、中脘穴,每天1次,每次留针30min,电针治疗共5d。观察记录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自觉腹痛、腹胀严重程度评分变化,以及各组患者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水平时间。使用SPSS 24.0对两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疗效方面,电针组总有效率86.67%,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73.33%;电针组治疗期间转手术或ICU人数为0例,常规治疗组治疗期间转手术或ICU人数为1例。两组在腹胀腹痛缓解程度、腹胀腹痛缓解时间、电针刺激前后肠鸣音次数、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白细胞、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以及APACHEⅡ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1)在常规治疗SAP合并肠麻痹的基础上,应用电针刺激足三里、中脘穴,对患者腹胀腹痛程度、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等PI相关症状改善优于常规治疗。(2)应用电针刺激足三里、中脘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在白细胞、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等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3)应用电针刺激足三里、中脘穴治疗SAP伴麻痹性肠梗阻,在住院天数、APACHEⅡ评分方面的改善优于常规治疗。
杨伟钦[2](2018)在《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厥脱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一、临床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心功能衰竭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心功能的早期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参附注射液因具有抗炎、保护心功能等广泛的药理作用,而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通过对本院重症急性胰腺炎伴心肌损伤-厥脱证患者的一般资料的收集,比较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参附注射液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临床依据。二、实验部分通过使用参附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心肌损伤进行干预,评估其对大鼠胰腺及心肌的保护作用。通过研究参附注射液对NF-κB信号通路相关的关键炎症因子以及对心肌细胞的ATP敏感性K离子通道(KATP)的调节作用,从攻击因子和保护因子两方面,揭示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心肌损伤的有效作用靶点和机制。方法:一、临床部分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选取201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伴心肌损伤-厥脱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为西医常规治疗,选取符合标准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记录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死亡人数、好转人数及临床检验指标等资料,并采用SPSS17.0及Excel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七天的血清淀粉酶(AMY)、超敏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B型尿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等指标的变化。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即入院第一天和第二天上述指标的差异,并比较患者的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二、实验部分选取体重为450-500g 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乌司他丁组和参附注射液组,参附注射液组再分为高、中、低剂量亚组(10ml/kg、5ml/kg、2.5ml/kg),采用逆行胆胰管灌注5%牛磺胆酸钠溶液造模,造模3h后,按分组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乌司他丁和参附注射液。造模6h后取材,评估胰腺和心脏的病理变化。检测心肌组织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量及Na+-K+-ATPase活性。结果:一、临床部分1.观察者和对照组性别、年龄,一般情况包括降钙素原、白细胞总数WBC、血糖、天门冬氨酸AST、丙氨酸ALT、血清钙、钠钾、尿素、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时间PT、心率、平均动脉压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2.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AMY、LDH、cTnI的中位数较前明显降低(1126 VS740,363 VS 234,0.15 VS 0.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DH中值较前降低(363.0 VS 234.0),CRP、CK-MB中值较前升高(69.4 VS 135.0,29.0 VS 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AMY、CK-MB、BNP、cTnI中值较前降低(1085.0VS 998.0,22.0 VS 16.0,0.20 VS 0.18),LDH、CRP中值较前升高(293.0 VS 343.0,102.0VS 145.0),但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CRP方面,观察组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先升后降,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七天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观察组cTnI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AMY、LDH、CK-MB、BNP拒绝Mauchly球形假设。4.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天数、ICU住院天数的比较,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死亡人数上明显少于对照组(12.8%VS 30.8%),死亡率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实验部分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胰腺、心肌损伤严重,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5),心肌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TNF-α、IL-1β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乌司他丁组、参附高中低剂量组胰腺和心脏病理评分明显降低,且参附注射液组对病理的改善有剂量依赖性,此外,与模型组相比,参附注射液组显着增加Na+-K+-ATPase活性,降低了炎症细胞因子TNF-a、IL-1β的mRNA的表达(P<0.05)。结论:一、临床部分参附注射液降低患者的血清cTnI,对SAP所致的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并减少LDH的释放,保护多脏器组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二、实验部分本研究发现,参附注射液减轻胰腺和心肌病理损伤,减少心肌组织中TNF-a、IL-1β的mRNA的表达,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活性,对大鼠心肌起保护作用。
刘斌斌,曹姣姣,林敏[3](2017)在《通腑泄下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病情发展快且险恶、并发症多且重、病死率高等特点,若处理不及时,则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上个世纪80年代,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曾达到70%85%,虽然逐渐升高的诊疗水平使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依然在20%左右[1]。国外研究报道,单纯西医治疗,病死率仍高达20%30%[2]。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中医
赵祥[4](2016)在《甘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炎症“瀑布效应”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临床上,应用中药甘遂(Euphorbia Kansui Root)能有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本次实验通过研究甘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炎症“瀑布效应”相关因子的影响,以期探讨甘遂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36例,通过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分组方法,将3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18例。两组的治疗方法分别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药甘遂组,方案实施后第1、3、5、7天,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液,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oluble TNF receptors, sTNFR)、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 NF-κB)、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的表达水平。结果:(1)入院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诱因、BalthazaCT分级、APACHEII评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2)入院时(d1)两组患者血清中炎症“瀑布效应”相关因子sTNFR 、NF-κB, IL-6、TNFα、IL-8水平测定结果显示,上述因子都处于高表达水平,且甘遂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接受治疗的d3、d5、d7后,各细胞因子血清水平均有所下降,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各因子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但甘遂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或P<0.01)。(4)在d:炎症因子的检测中,甘遂组患者血清中NF-κB,TNα, sTNFR, IL-8, IL-6下降率分别为55.33%,49.59%55.58%,69.65%,65.14%;对照组的下降率分别为34.85%,32.06%,37.29%,51.25%,55.04%。结论:甘遂能有效降低SAP患者血清中炎症“瀑布效应”相关细胞因子NF-κB、 TNFα. sTNFR. IL-6, IL-8的表达水平,提出甘遂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阻碍炎症因子释放,治疗SAP这一论点。
彭晶[5](2014)在《通腑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与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病多有明显的诱发因素,病历特点为:症状重,体征明显,病情急,进展快。急性胰腺炎可以分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和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而其中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又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它是指急性胰腺炎伴有脏器功能障碍,或出现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或同时伴有两种情形的,而且还要求APACHE II评分在8分或8分以上,Balthazar的CT分级在Ⅱ级或Ⅱ级以上,其发病率在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因重症急性胰腺炎起病急,病情多变,发展迅速,在疾病发展早期即可能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所以治疗困难,预后差。早期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但目前临床上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即非手术疗法,而且通常选用的保守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腑汤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普外科的经验方,功能通腑泄热,解毒理气。通腑汤灌肠法,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的患者,因其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活动、抗炎、泄热,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目的:观察西医常规治疗加通腑汤灌肠治疗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疗效方面的差异,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便于临床的推广。资料与方法:选取自1995年0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观察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通腑汤灌肠,而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生理盐水灌肠。结果: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腑汤灌肠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早,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胰酶指标、血常规、血凝及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能快恢复至正常范围,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在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腑汤灌肠治疗的30例患者能够较快缓解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胃肠道功能,控制病情进一步进展,减少死亡率。SAP患者以实证为主,多数表现为阳明腑实证,通腑汤功能通腑泄热,将其通过灌肠方式直接作用于肠道,通过肠粘膜吸收作用,发挥各中药各自及联合功效,疗效显着。且中药较西药副作用小,可多途径给药,价格低廉,疗效可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冯勇[6](2014)在《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病因分析及中药内外治疗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研究急性复发性胰腺炎(ARP)的病因、临床医学特点及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的临床价值,从而提高对ARP的认识及诊治水平。相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消化内科、普外科及肝胆外科于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80例AR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并与同期收治的267例初发性AP患者进行比较,分析ARP患者的复发原因。进行分析。将80例ARP患者分为中药内外治疗(试验组)40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40例,随访诊疗效果,并对每组治疗及复发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复发性胰腺炎(ARP)占23.1%(80/347),80例患者复发1-5(1.7±0.9)次,距初次发病2~96(22.5±18.8)个月,3年内复发者64例,复发率80.0%。胆源性疾病是复发组与初发组共同常见病因,前者胆源性AP占52.5%(42/80),后者占54.7%(146/267),两个小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大于0.05);复发组中酒精性AP为15.6%(14/80),远高于初发组的5.3%(15/267),两组构成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小于0.05);复发组高甘油三酯性AP为16.3%(13/80),远高于初发组2.6%(7/267),两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小于0.05);复发组饮食不当AP占5%(4/80),低于初发组10.5%(28/267),但无统计学差(P>0.05);复发组中不能明确病因者占9%(7/80),低于初发组26.6%(71/267),两组构成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组SAP发生概率与初发小组相对无体现统计学差异(P高于0.05)。对比及分析复发小组与初发小组的预期结果没有体现出统计学差异(P大于0.05)。中药内外治疗后,分别复发2例(10.0%)、对照组治疗后复发6例(30.0%)较前3年内复发32例(80.0%),有所下降(P小于0.05);中药内服外用组同对照组相比ARP的复发能显着降低(P小于0.05)。结论:ARP常见病因依次为胆源性、酗酒和代谢性,ARP重症胰腺炎发病较高,明确病因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因,可有效减少其复发。中药内外治疗能显着地改善中医证候、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对ARP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曹慧萍,秦再文,黄宗文,龚枚[7](2014)在《黄宗文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经验》文中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病种,轻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自限性,而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黄宗文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益活清下"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科学性强,可行性大。此法有改善胰腺血循环、抑制胰酶及吸收、促进肠蠕动、抑制细菌移位、保护肠道屏障、抗内毒素、抗炎等作用,使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率和病死率大大降低。
孟秋菊[8](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大连三家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急性胰腺炎发病的一般规律及应用中医治疗的概况。资料和方法:通过对大连市中医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及解放军210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的病例进行采集整理,其中符合的病例450例,调查分析了疾病相关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对三家医院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例的年龄、性别、病因、疾病分级和中医临床证治特点等做了系统研究,并对中西医结合与西医治疗比较临床症状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检测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优势。结果:1.急性胰腺炎发病率以男性为多,男女之比1.88:1;40~59岁中老年发病率最高(48.3%),其次为年龄18~39岁中青年(31.3%)。2.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胆道疾病仍是主要病因(41.8%),无诱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呈上升趋势(19.6%)。3.急性胰腺炎治疗以中西医结合为主(80.2%),中西医结合中医治疗方法以中药汤剂(45.4%)为主,其次为中药汤剂+中药灌肠(24.1%)。4.中医辨证分型以胆胰湿热为主(63.7%),其次为胃肠热结(20.8%),方剂应用清胰汤最多(46.4%),大承气汤及加减方其次(32.2%)。5.三家医院以中西医结合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其在临床症状腹痛腹胀显着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西医治疗组,但重症胰腺炎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与西医组差异不大。中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及死亡率亦低于西医治疗组。结论:1.中西医结合是目前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治疗方案(80.2%)。2.胆道疾病是急性胰腺炎病的首要病因(41.8%)。3.中医证型胆胰湿热为主(63.7%),中医方剂清胰汤应用最多(46.4%)。4.中西医结合在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方面较西医疗效显着,临床应用越早疗效越好。
张红云[9](2013)在《清胰利胆汤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中药清胰利胆汤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Pancreatitis,ABP)的临床疗效评价,从理论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探讨清胰利胆汤治疗ABP的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观察对象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胰利胆汤口服(或经胃管注入);对照组给予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总疗程为14天,分别比较两组的临床综合疗效、治疗前和治疗第14天的中医证候积分、腹部B超(观察胰腺厚度、形态、实质回声、胰管内径及周围声像;同时对胆囊大小、形态、胆囊内结石的大小、数目及胆囊壁厚度、胆汁粘稠蓄积等进行观察。);比较两组血、尿淀粉酶治疗前后的数值及恢复正常的天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临床总愈显率90.0%优于对照组80.0%(P<0.05)。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第14天症状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对于主症(腹痛、恶心呕吐、上腹压痛)的改善无显着差异(P>0.05),但试验组对于发热及各项次症(腹胀、嗳气、身目黄染、小便短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可以更快、更显着的改善症状。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两组治疗后B超检查较前均有显着改善(P<0.01),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比较:两组治疗后CT检查较前均有显着改善(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室指标:两组患者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提示试验组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在降低血、尿淀粉酶方面,试验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白细胞计数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试验组能更好的抗炎治疗。结论: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胰利胆汤治疗可以提高愈显率,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影像学胰腺及胆囊的形态,更快的降低血、尿淀粉酶及白细胞计数,说明中药清胰利胆汤在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方面取得了显着的疗效,为中医治疗ABP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王永湘[10](2012)在《中医下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医下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中医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4.5d,而对照着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5%,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13.4d。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中医下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起效迅速、疗效显着的特点,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是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资料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出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2.6 脱落标准 |
| 2.7 中止标准 |
| 3、研究方法 |
| 3.1 样本量估算 |
| 3.2 临床分组 |
| 3.3 治疗方案 |
| 3.4 观察指标 |
| 3.5 疗效判定指标 |
| 3.6 安全性指标 |
| 3.7 不良反应 |
| 4、质量控制 |
| 4.1 质量控制措施 |
| 4.2 保证依从性措施 |
| 5、统计学处理 |
| 6、研究结果 |
| 6.1 基线比较 |
| 6.2 两组疗效评定比较 |
| 6.3 两组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 讨论 |
| 1、西医对SAP伴肠麻痹的认识 |
| 1.1 AP西医病因病机 |
| 1.2 SAP合并肠麻痹机制 |
| 1.3 西医治疗 |
| 2、祖国医学对SAP的认识 |
| 2.1 中医病名 |
| 2.2 中医病因病机 |
| 2.3 针刺治疗 |
| 2.4 中医治疗 |
| 3、结果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 一、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损伤的概念 |
| 二、急性胰腺炎及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损伤的发生机制 |
| 三、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损伤的治疗 |
|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
| 一、中医对胰腺的认识 |
| 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
| 三、中医药治疗 |
| 第三节 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研究进展 |
| 一、参附注射液的成分 |
| 二、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 |
| 三、抗休克作用 |
| 四、改善心肺复苏的预后 |
| 五、治疗脓毒血症 |
| 六、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相关性心肌损伤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诊断标准 |
| 三、纳入标准(同时满足以下标准) |
| 四、排除标准(满足以下任一标准即被排除) |
| 五、治疗方案 |
| 六、观察指标 |
| 七、统计方法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 一、一般情况 |
| 二、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比较 |
| 三、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种干预方式生化指标不同时间点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
| 四、住院天数、重症监护室(ICU)的比较 |
| 五、观察组和对照组预后转归的比较 |
| 第三节 讨论 |
| 一、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损伤的中西医探讨 |
| 二、基本资料分析 |
| 三、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分析 |
| 第四节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 一、实验动物 |
| 二、实验试剂 |
| 三、仪器设备 |
| 四、方法 |
| 五、统计分析 |
| 六、结果 |
| 七、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概述 |
| 一、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定义 |
| 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
| 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 |
| 第二节 炎症因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发挥的作用 |
| 一、重症急性胰腺炎与炎症因子 |
| 二、炎症“瀑布效应”相关炎症因子 |
| 第三节 中医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
| 一、中医对急性胰腺炎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认识 |
| 二、中药甘遂作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 |
| 第二章 研究报告 |
| 第一节 中药甘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 |
| 一、资料收集 |
| 二、实验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第二节 实验结果讨论 |
| 一、中药与炎症因子 |
| 二、炎症因子与重症急性胰腺炎 |
| 三、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 |
| 四、中药甘遂与重症急性胰腺炎 |
| 结语 |
| 一、结论 |
| 二、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附件1:统计学证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
| 1、祖国医学的认识 |
| 2、现代医学对于病因的研究 |
| 3、现代医学对于重症胰腺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 4、SAP的非手术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通腑汤的研究进展 |
| 1. 各药物的药性、功效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
| 2. 通腑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通腑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与观察 |
| 1、前言 |
| 2、临床资料 |
| 3、诊断标准 |
| 3.1 AP的诊断标准 |
| 3.2 AP的分级诊断依据 |
| 3.3 纳入标准 |
| 3.4 排除标准 |
| 4、治疗方法 |
| 4.1 西医常规治疗 |
| 4.2 中药治疗 |
| 5、观察指标 |
| 5.1 临床症状及体征 |
| 5.2 实验室检查 |
| 5.3 影响学检查 |
| 5.4 疗效 |
| 6、评价标准 |
| 6.1 疗效标准 |
| 6.2 疗效评价 |
| 6.3 数据分析 |
| 7、结果 |
| 8、讨论 |
| 9、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病因分析 |
| 1 资料及方法 |
| 2.AP分型、病因分组及评价指标 |
| 3.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中药内外治疗对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
| 1 资料及方法 |
| 2 选择的治疗方法 |
| 3 观察指标 |
| 4 疗效评价 |
| 5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1 中医学对AP的认识 |
| 2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 病例选择 |
| (一) 诊断标准 |
| (二) 纳入病例标准 |
| (三) 排除标准 |
| (四) 剔除病例标准 |
| 二、 一般资料 |
| (一) 病例来源 |
| (二) 一般情况 |
| 三、 研究方法 |
| (一) 分组方法 |
| (二) 治疗方法 |
| (三) 观察指标 |
| (四) 观察时点 |
| 四、 疗效评价 |
| (一) 综合疗效评价 |
| (二)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 (三) CT 疗效评价 |
| (四) B 超疗效评价 |
| 五、 统计方法 |
| 六、 研究结果 |
| (一)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 (二) 两组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及积分改善情况((x|-)±s) |
| (三)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x|-)±s) |
| (四) 两组治疗前后 CT 分级构成比较 |
| (五)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 B 超评分比较 |
| (六) 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
| 讨论 |
| 一、 现代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 |
| (一) AP 病因 |
| (二) AP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
| (三) AP 与胆系(胆道)病变的关系 |
| (四) AP 的治疗现状 |
| 二、 中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 |
| (一) 中医归属 |
| (二) 病因病机 |
| (三) 治则治法 |
| 三、 清胰利胆汤组方分析和现代药理研究 |
| (一) 方解 |
| (二) 现代药理研究 |
| 四、 清胰利胆汤配合西医常规治疗 ABP 的作用机制探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详细摘要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