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板栗叶片POD动态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板栗叶片POD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雕[1](2021)在《水分胁迫对‘菊花桃’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水分胁迫对‘菊花桃’(Prunus persica cv.’Juhuatao’)幼苗生长、生理和叶片解剖的影响,以一年生‘菊花桃’嫁接苗为试验材料,以盆栽控水法模拟干旱、套盆法模拟水淹分别进行胁迫实验。设置对照组和胁迫组,干旱和水淹均处理30d,分析‘菊花桃’幼苗在干旱和水淹胁迫下的生理状态,以期为观赏桃的扩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分胁迫下,在干旱下‘菊花桃’幼苗均成活,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和程度加强,叶片萎蔫卷曲程度、泛黄面积、白色斑点面积和落叶量均逐渐加剧。轻度水淹下,幼苗的形态差异不明显;重度水淹下,幼苗从16d开始出现植株死亡,16d至30d幼苗的形态变化加重,30 d时植株全部死亡。(2)在水分胁迫下,地径、苗高和生物量均受抑制。重度干旱下地径与苗高分别为对照的58.59%和19.78%;重度水淹下,地径与苗高分别为对照的41.41%和19.64%。干旱和水淹胁迫下,幼苗根系的各项指标均下降。(3)‘菊花桃’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随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和程度的加强呈下降趋势,重度干旱与重度水淹在处理结束时,干旱与水淹的相对含水量分别为对照的74.52%和71.22%。(4)‘菊花桃’幼苗在水分胁迫下,光合色素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重度干旱下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别为对照的80.05%、52.28%和89.33%,重度水淹下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别为对照的67.50%、73.49%和 47.84%。(5)‘菊花桃’幼苗在水分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程度的加强,丙二醛的含量逐渐升高,植株在胁迫后期和重度胁迫下的上升趋势更大。(6)‘菊花桃’幼苗渗透物质的变化,干旱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逐渐上升;水淹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含量逐渐上升。水分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在胁迫后期和重度胁迫下的变化幅度更大。(7)水分胁迫下,胁迫初期POD与SOD的活性增加,胁迫中期和后期POD与SOD的活性均有所下降,酶活性的上升幅度小于下降幅度。(8)水分胁迫下,‘菊花桃’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逐渐下降,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先上升后下降。(9)水分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的主脉厚度、木质部面积和维管束面积逐渐降低;叶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逐渐降低;气孔长度、气孔宽度和气孔密度逐渐降低。综上所述,‘菊花桃’幼苗具有较强的抗旱性,不耐水淹。

谷宇翔[2](2021)在《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改变香蕉切片微波干燥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香蕉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广泛种植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水果,除鲜食外,通常采用不同干燥工艺降低含水量以达到延长保质期的目的。由于香蕉中糖类、酚类物质及多种酶类含量较高,干燥过程中极易发生褐变现象,导致产品风味、质地劣变,降低产品品质。传统热处理和化学添加剂抑制褐变均不适用于香蕉。而低温等离子体(CP)处理作为新型非热技术用于抑制酶活性,在食品加工领域潜力巨大。本研究采用CP对香蕉片进行处理,探究了处理电压、处理电流、处理时间和放电间隙对灭酶效果的影响;并与未处理样品对比了香蕉片品质特性和酶促褐变蒽醌产物含量的变化;将CP处理作为预处理技术,研究了其对香蕉片微波干燥动力学、加热均匀性和褐变指数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香蕉片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随CP处理电压、电流、时间的增大而降低,随放电间隙的增大而升高。响应面分析表明处理电压、处理时间和放电间隙均对酶活性有显着影响,其中处理电压和处理时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显着。分析得出最佳灭酶条件为:处理时间2 min,处理电压52.9 V,放电间隙5.22 mm,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测得处理后PPO酶活性为 122.01 U/g,POD 为 158.98 U/g。(2)CP处理降低了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含量,处理时间越长降低程度越大,液相色谱分析也表明CP处理后样品的总峰面积低于未处理样品,表明CP处理能有效抑制香蕉片中的酶活性。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具有一定清除OH.、DPPH和O2-·自由基的能力,蒽醌化合物浓度越高自由基清除率越大。稳定性分析表明蒽醌产物在30-60℃范围内较为稳定,但对光照和添加剂较为敏感,蒽醌化合物在紫外光条件下稳定性最差,添加剂的加入也会不同程度降低其稳定性。(3)香蕉片中PPO和POD酶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显着降低,但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丁酸异戊酯和乙酸异戊酯是香蕉片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CP处理会改变部分挥发性成分的含量。CP处理有利于香蕉片表面色泽的维持,存放5 h后CP处理2 min样品的亮度值(L*值)为76.71,显着高于未处理样品(74.20)。CP处理导致香蕉片表面微观结构由平整变为粗糙,伴有裂缝和裂纹产生。(4)CP处理后香蕉片的介电常数(ε’)和损耗因子(ε")均高于未处理样品,表明处理后的香蕉片能更有效地吸收电磁能并转化为热能。将CP处理作为预处理技术可缩短香蕉片微波干燥时间,抑制干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提升表面加热均匀性。微波干燥4 min后,CP处理2 min样品的最终含水量为0.65 g/g(d.b.),低于未处理样品(0.84 g/g(d.b.)),此外CP处理样品的表面温度略微升高,而内部温度无明显变化。CP处理作为预处理技术提升了微波干燥中香蕉片表面的加热均匀性。褐变指数的分析表明,CP处理能够抑制香蕉片微波干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

刘思奇[3](2021)在《美丽箬竹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对干旱高温胁迫的响应》文中提出本文以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盆栽苗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人工模拟自然干旱高温胁迫,通过设置两个温度梯度:常温组T1(28℃/22℃)、高温组T2(40℃/28℃),每个温度梯度下设置四个水分梯度:正常状态(CK)、轻度干旱(LD)、中度干旱(MD)、重度干旱(HD),测定其光合荧光指标和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对其抗旱性和耐热性进行评价,以期阐明干旱高温胁迫下美丽箬竹对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响应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不同程度干旱、高温和干旱高温协同胁迫响应的差异,进而为美丽箬竹的抗逆栽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美丽箬竹叶片在高温胁迫时部分气孔关闭,Chl t(叶绿素总量)较常温条件下上升15.32%,其通过合成更多叶绿素来保证光合速率。常温中度干旱和高温轻度干旱时,Chl a(叶绿素a)、Chl b(叶绿素b)、Chl t(叶绿素总量)和Car(类胡萝卜素)含量开始下降趋势,常温重度干旱比对照分别降低35.90%、31.10%、34.79%和31.85%,高温重度干旱时,分别比对照降低32.97%、30.57%、32.35%和44.45%,可能是叶片水分亏缺和高温干旱交互作用导致光合色素形成受到限制,分解速率大于合成速率。2.美丽箬竹叶片在常温及高温下,干旱胁迫均导致Pnmax(最大光合速率)降低,光合能力下降,常温和高温下,中度和重度干旱AQY(表观量子效率)和LCP(光补偿点)显着降低,光能转化效率降低,对光的适应能力降低。干旱高温胁迫美丽箬竹通过降低Tr(蒸腾速率)和Gs(气孔导度)适应逆境,常温下,在轻度、中度干旱时,Pn(净光合速率)和Ci(胞间CO2浓度)下降,但Ls(气孔限制值)升高,导致美丽箬竹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为气孔限制,且中度干旱时,WUE(水分利用率)增加,常温重度干旱及高温中度、重度干旱时Pn和Ls显着下降,Ci显着上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转为非气孔限制,WUE显着降低,美丽箬竹光合机构受损。3.美丽箬竹通过关闭部分反应活性中心、增加吸收捕获光能和和更多能量用于热耗散等应对高温干旱胁迫,VJ(在J点的相对可变荧光强度)、Mo(O-J-I-P荧光诱导曲线的初始斜率)和DIO/CSO(单位面积的热耗散)在常温重度干旱分别比CK升高24.18%、42.05%和27.10%,在高温重度干旱分别比CK升高41.52%、86.58%和31.55%,但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从中度干旱开始减少,高温重度干旱φEo(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比CK降低41.55%,电子传递受阻,ψo(反应中心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种超过QA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在常温和高温重度干旱时分别下降27.60%和38.65%,美丽箬竹的碳同化能力开始下降,在高温重度干旱时ABS/CSO(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TRO/CSO(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和DIO/CSO(单位面积的热耗散)、DIo/RC(单位反应中心耗散掉的能量)显着升高,ETO/CSO(单位面积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却显着降低,虽吸收捕获大量光能但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急剧减少,美丽箬竹叶片受到较为严重的破环。4.常温下,美丽箬竹通过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调节细胞渗透势,以此应对干旱逆境,但中度、重度干旱由于缺水,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的速率呈下降趋势。高温下,轻度干旱时,美丽箬竹以降低新陈代谢的方式等待逆境解除,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均显着低于常温,分别降低40.28%、72.44%、55.35%和41.07%;中度干旱时,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大幅上升但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分别低于常温18.38%和19.14%,可能此时干旱与高温的交互效对可溶性糖和果糖的合成有抑制作用;重度干旱时,叶片相对含水量较CK降低59.6%,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常温升高18.19%和15.78%,需要更多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来保持渗透势。5.常温下,轻度干旱时美丽箬竹通过提高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值来防止活性氧(ROS)过多累积;中度干旱时美丽箬竹通过协调谷胱甘肽循环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清除ROS;重度干旱时SOD、CAT和过氧化物酶活性(POD)活性上升,但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失衡,GSH/GSSG较CK降低56.40%,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较CK显着升高44.53%和82.93%,美丽箬竹叶片受到损伤。高温下,中度干旱时,为应对产生更多的ROS,SOD、CAT和POD活性分别升高108.99%、380.40%和26.38%,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分别比轻度协同胁迫降低19.21%、25.13%和44.72%,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 A-GSH Cycle)运转效率不如轻度干旱;重度干旱时POD活性部分失活或被破坏,APX、DHAR和MDHAR活性分别较CK降低46.12%、16.05%和62.19%,抗坏血酸代谢通路受阻,GSH/GSSG较CK降低68.18%,谷胱甘肽氧化还原严重失衡,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比CK升高84.31%和122.97%,美丽箬竹叶片受损严重。综上所述,美丽箬竹在高温胁迫、干旱胁迫和协同胁迫前期调节方式有差异,但均可通过自身的调节适应逆境,协同胁迫中期仍具有一定抗性,作为观赏类竹种在园林景观配置、道路边坡绿化等推广应用。美丽箬竹在中重度协同胁迫时温度的交互作用显着,在日常栽培养护中,遇到持续高温环境时应加强水分管理,避免高温干旱胁迫对美丽箬竹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蒋晋豫,施智宝,李云,刘永华,郝新忠,艾茹[4](2020)在《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长柄扁桃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以长柄扁桃抗旱性较强的榆林榆阳种源和抗旱性较弱的河北丰宁种源所育1 a生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长柄扁桃两个种源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显示随干旱胁迫增强,两个种源长柄扁桃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质膜透性(RPMP)和可溶性蛋白(SP)呈负相关,均成下降趋势,并且抗旱性较弱的河北丰宁长柄扁桃比榆林榆阳长柄扁桃的变化幅度大;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加,干旱胁迫到40 d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耐旱较强的榆林榆阳种源长柄扁桃活性值或含量比河北丰宁种源高。

熊欢[5](2019)在《锥栗外生菌根效应及共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锥栗(Castanea henryi)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之一,对建设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实现山区绿色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土壤贫瘠、干旱的丘陵山地造林时,存在其幼苗移栽成活率低、缓苗期长、人工管理成本高等现象,如何培育出锥栗优质壮苗以适应贫瘠山地是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菌根化苗木造林可以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逆境抗性和生长势。锥栗是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真菌宿主,探究菌根对锥栗苗木生理效应及其共生机制是锥栗菌根化育苗技术应用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因此,本研究以锥栗和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采用细胞解剖学、生理生化分析、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qRT-PCR等方法,构建锥栗ECM共生体,明晰其菌根结构特征;研究锥栗ECM对苗木生理及营养的影响,阐明田间菌根效应及季节性特征;分析锥栗ECM形成及生理效应相关基因,明确其表达水平特征,进而解析锥栗菌根效应及共生机理,为锥栗菌根化育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锥栗外生菌根田间和试管共生体系的建立以锥栗幼苗和美味牛肝菌固体菌剂为材料,共生基质为经过前期筛选的黄土:草炭:珍珠岩:蛭石=4:1:1:1(v/v/v/v)的混合基质,建立田间锥栗ECM共生体系,接种处理6个月后,苗木侵染率达60%。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锥栗种胚无菌苗的茎段为材料,经生根诱导(MS+1.5 mg/L IBA,生根率达76.70%),获得再生无菌苗。以该再生无菌苗和B.edulis液体菌剂为材料,共生基质为经过前期筛选的泥炭:河沙=3:1(v/v)的混合灭菌基质,建立试管锥栗ECM共生体系。在试管共生体系中,发现真菌从第4周开始侵染锥栗幼苗根系,随着时间推移侵染率持续上升,第24周的侵染率为43%。田间接种4个月和试管接种2个月后,采用细胞解剖学方法观察根系表面及其结构,发现锥栗根尖形成了完整的菌套(厚12~47.97μm)和哈氏网(真菌细胞侵入根尖1-2层表皮细胞间隙止于皮质细胞),且哈氏网的指状分枝尖端富含大量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由此,确认锥栗与B.edulis形成了功能完善的ECM共生体。(2)锥栗外生菌根对苗木生理及营养影响的研究采用田间调查和取样测定,发现田间接种B.edulis能够显着提高锥栗幼苗的光合生理、促进幼苗对土壤养分(N、特别是P)的吸收、提高幼苗生物量(特别是地下部生物量)(P<0.05)。其中,接种苗(JG)的净光合速率Pn(10.26μmol·m-2·s-1)是未接菌(CK)的1.8倍;JG的总生物量(26.73 g/株)是CK的1.8倍,其中JG地下部生物量(14.60 g/株)为CK的2.15倍;JG地上部和地下部的总N含量(168.03mg/株和155.95 mg/株)分别为CK的1.2倍和1.3倍;JG地上部和地下部的总P含量(60.80 mg/株和96.50 mg/株)分别为CK的2.7倍和2.8倍;JG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是CK的17.29倍。通过田间调查结合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不同季节田间锥栗ECM的细胞解剖结构,结果发现,接种B.edulis的锥栗菌根细胞解剖结构具有季节性。秋季菌根表面菌丝蓬松有活力,根尖形成了正常的菌套和哈氏网;而冬季菌根表面的菌丝粘合呈片状剥落,菌套变薄,菌丝侵入到表皮细胞内部且表皮细胞木栓化;春季可见大量菌根及菌索结构,且大多数菌根正在萌发新侧根;夏季菌套表面的菌丝发生轻度粘合,石蜡切片可见菌套和哈氏网结构。运用植物生理生化方法对不同季节的锥栗接种苗菌根根尖(JG)和非菌根根尖(WXC)及未接种苗根尖(CK)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接种B.edulis且形成菌根能显着提高其根尖的抗氧化能力(P<0.05)。相较于春季和秋季,冬季和夏季参与抗氧化和代谢相关的SOD、POD和CAT活性增强,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和PAL活性降低,根系活力在此时也显着低于秋和春季。无论哪个季节,JG的抗氧化能力和根系活力均显着高于WXC和CK(P<0.05),且WXC和CK之间无显着差异。(3)锥栗外生菌根共生体形成及生理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对试管共生体系中侵染率和幼苗鲜重的测定,发现接种后第24周菌根形成和效应最显着,因此,建立了该时期锥栗ECM根系和非ECM根系的转录组文库。共获得4353条差异表达基因(DEGs)(P<0.05,且|log2FC|≧1),其中,2615条上调表达,1738条下调表达。其中,DEGs与菌根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有:MAPK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内吞作用、类黄酮生物合成和倍半萜类生物合成。与丛枝菌根和根瘤形成相关的同源基因有: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17条,共生受体激酶ENOD/Sym RK/NORK 3条,细胞分裂素受体激酶LHK 2条,核孔蛋白NUP 5条。DEGs与光吸收、碳固定及宿主植物糖输出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有: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相关的基因6条,光系统I相关基因2条,光系统II相关基因2条,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相关基因5条,卡尔文循环15条、淀粉和蔗糖代谢23条、宿主植物糖输出相关基因SWEET 3条。通过qRT-PCR验证了2条(ENOD和ERF1)与ECM形成和4条(rbc S、RPL35A、WAXY和SWEET)与生理效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qRT-PCR结果显示接种后这些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上升,表明RNA-seq结果是比较准确的。

钟华[6](2019)在《不同负压供水下白羊草的生理响应》文中指出随着水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实现抗旱性品种的培育和精准灌溉成为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论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是山西省暖性灌草丛类草地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对山西省退化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及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其应用效果,对其耐旱适应性和水分利用进行研究,可为培育抗逆高效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10个白羊草野生居群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干旱胁迫下其生长性能、渗透调节物质及关键抗氧化酶的变化,筛选出2个抗旱性差异较大的居群,并分析干旱胁迫下其渗透调节物质、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抗氧化能力等的变化规律,以期验证2个白羊草居群的抗旱性并揭示其抗旱机理。其主要结果如下:(1)以75%80%、60%65%、45%50%和30%35%土壤含水量对10个野生居群白羊草进行干旱胁迫,并分析其生长性能、渗透调节物质及关键抗氧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其株高均降低,其根冠比、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增加。其综合抗旱性强弱顺序为:汾阳(FY)>娄烦(LF)>太谷(TG)>隰县(XX)>柳林(LL)>中阳(ZY)>榆社(YS)>平定(PD)>浑源(HY)>阳曲(YQ)居群。(2)通过负水头负压供水控水盆栽装置(NPWSCPD)对FY和PD白羊草居群以75%80%、60%65%、45%50%和30%35%土壤含水量进行干旱胁迫。结果表明:NPWSCPD可保证干旱胁迫条件的一致性,其供水吸力值和土壤含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在相同供水吸力下,FY居群的总耗水量低于PD居群,而FY居群的绿叶率及其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高于PD居群。(3)随着供水吸力的增加,2个居群白羊草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系数(Tr)均降低,而胞间CO2浓度(Ci)则逐渐升高,表明非气孔因素是其Pn下降的主要限制因素。FY居群白羊草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WUE)随供水吸力的增加而升高,PD居群则降低;在中、高供水吸力下,FY居群的WUE高于PD居群。干旱胁迫的增加导致了白羊草叶片光饱和点和胞间CO2饱和点的降低。(4)随供水吸力的增加,2个居群白羊草叶片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及电子传递速率(ETR)均下降,且FY居群的降幅较PD居群低,说明FY居群的光合活性高于PD居群;其叶片细胞外膜被破坏,内膜解体,基质外渗,基粒片层扭曲、排列零乱,叶绿体游离到细胞中央。在高供水吸力下,FY居群淀粉粒增多,而PD居群几乎无淀粉粒,表明FY居群受到的干旱胁迫损伤小于PD居群。(5)随着供水吸力的增加,2个居群白羊草叶片的Pro、可溶性蛋白(SP)、SS含量均逐渐增加,且FY居群的增幅均高于PD居群;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降低,而白羊草叶片细胞膜透性(PMP)及MDA含量增加,FY居群的增幅均低于PD居群;其过氧化氢酶(CAT)、POD、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也均降低,且FY居群白羊草叶片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增幅高于PD居群。(6)综合分析生长性能、抗氧化系统、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发现,FY居群白羊草的抗旱性强于PD居群。

李金花[7](2019)在《球毛壳ND35微生物菌剂对楸树幼苗抗旱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开发在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污染、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及景观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近年来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中实施了大量工程措施,但恢复效果不佳。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可知,土壤持水能力差和养分含量低是限制裸露矿区植被恢复的主要因子,因而如何改善水土资源匮乏的问题是矿区废弃地植被成功恢复的关键。研究表明微生物菌剂中的活性菌株在土壤中定殖后会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微生物区系,从而提高植物抗性、促进植物生长,在矿区废弃地的生态重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球毛壳ND35菌剂能够有效提高禾本科植物、经济作物的抗旱性及土壤酶活性,但目前关于其如何影响乔木植物抗旱性及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尚不清楚,而高等植物成功建植是矿区废弃地生态系统重建及生产力恢复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以楸树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每株楸树幼苗施用0 g、10 g、15 g、20 g球毛壳ND35菌剂4种不同处理,分别标记为CK、T1、T2、T3,通过分析不同用量菌剂对楸树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最适施用量。在此基础上,设置3个水分梯度2个菌剂施用量,通过分析不同处理下楸树幼苗光合荧光指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及不同器官化学计量分配的变化,探究球毛壳ND35菌剂对楸树幼苗抗旱性及其根际土壤肥力、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探讨其对楸树幼苗根际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将球毛壳ND35菌剂应用于矿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球毛壳ND35菌剂施用量对楸树幼苗生长的影响球毛壳ND35菌剂显着促进了楸树幼苗的生长。与CK相比,T1处理下楸树幼苗的株高、地径、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分别显着提高25.37%、7.53%、40.41%、22.60%(P<0.05),T2处理下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显着提高41.74%、27.00%(P<0.05),T3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显着提高23.59%(P<0.05)。同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楸树幼苗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发现:T2(0.45)>T3(0.43)>T1(0.41)>CK(0.40),即T2、T3处理下楸树幼苗的生长效果最好。2.球毛壳ND35菌剂对楸树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干旱胁迫下施用球毛壳ND35菌剂可使楸树幼苗净光合速率(Pn)显着提高9.04%41.50%(P<0.05)、生物量的积累显着提高26.46%69.42%(P<0.05)。同时还可显着提高水分胁迫下楸树幼苗的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蒸腾速率(Tr)、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量(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等指标(P<0.05),但对光系统Ⅱ的量子传递效率(φPSⅡ)、叶绿素含量等影响不显着。水分胁迫第10 d时,球毛壳ND35的施用使楸树幼苗细胞内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显着提高25.26%(P<0.05),但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其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不再显着。在胁迫第30 d时,球毛壳ND35菌剂可通过提高楸树幼苗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维持其在重度水分胁迫下正常的散热机制,防止光能积累对光系统Ⅱ反应中心造成的损害。微生物菌剂的施用可促进水分胁迫下楸树幼苗茎、叶对磷(P)元素的吸收。3.球毛壳ND35菌剂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球毛壳ND35菌剂的施用显着提高了楸树幼苗根际土壤中有机质、硝态氮、氨态氮的含量及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采用土壤质量指数(SQI)的评价结果表明:T3(0.656)>T2(0.576)>T1(0.447)>CK(0.391)。水分胁迫条件下可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氨态氮的含量,且除了能够显着提高以上三种土壤酶活性外,还可使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提高4.21%7.12%(P<0.05)。而菌剂的施用可显着影响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分布,提高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及多样性,对真菌数量的影响与土壤含水量有关。综合分析表明,球毛壳ND35菌剂可通过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酶释放、改善植物根际微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楸树幼苗的生长,符合其作用机制中的微生态理论观点。同时还可缓解干旱胁迫对楸树幼苗生理生化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这一方面与其改善土壤质量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其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分泌物及次生代谢产物有关。因此球毛壳ND35菌剂在矿区废弃地等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谢惠敏[8](2019)在《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核桃(Juglans regi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在西北、西南等地均有栽种。近年来,对于核桃抗旱性的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量、形态及生理生化的分析,关于施加外源物提高抗旱性的研究报道较少。近年来,关于外源NO提高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农作物和草本植物,在木本植物方面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干旱胁迫下的核桃幼苗喷施外源NO,分析核桃幼苗对干旱胁迫做出的响应与抗旱机制,根据不同浓度外源NO对核桃幼苗生理生化、生物量等指标的影响,结合当地降水情况为当地核桃抗旱性研究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选取陇南地区广泛种植的‘晋龙一号’两年生嫁接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降雨量换算灌水量,控制灌水量对幼苗进行干旱胁迫,并喷施外源NO供体SNP,对不同浓度NO处理幼苗的生物量、叶绿素光合参数、荧光特性参数、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其中14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分析外源NO对这些指标的影响,为外源NO提高核桃幼苗抗旱性提供理论依据。得到以下结论:1、外源NO促进了‘晋龙一号’在干旱胁迫下株高和地径的生物量。干旱下胁迫下,‘晋龙一号’的地上部及地下部干、鲜重表现为降低,经SNP处理后各组地上部干质量有略微提高,但地下部质量效果不十分明显,因此NO对地下部生长量积累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2、外源NO参与调节植物光合作用,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光合系统的损伤,减轻核桃幼苗受到的损害,增强其抗旱性。3、外源NO提高了由于干旱胁迫下降的叶绿素含量,并且浓度效应显着。同时外源NO可提高PSⅡ系统电子传递的效率,相对降低了其还原状态,对叶片光合系统受过量光能的伤害起重要保护作用。4、干旱胁迫导致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外源NO可促进其积累,增加细胞渗透势,保持膨压,缓解干旱对‘晋龙一号’幼苗造成的影响。5、干旱胁迫导致脂膜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产生,抗氧化酶CAT、POD酶活性降低,SOD酶活性升高,随着外源NO浓度的升高,丙二醛含量逐渐降低,三种酶活性升高,并且都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缓解膜脂过氧化作用,其中1.0mmol/L SNP处理下丙二醛含量最低,效果最为显着。6、对部分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后,可知不同浓度SNP处理‘晋龙一号’抗旱性强弱排序为T5>T6>T4>T3>T2>T1,即SNP为1.5mmol/L时抗旱性最强。综合上述结果认为,适宜浓度外源NO能够提高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的抗旱性,其中以1.0mmol/L-1.5mmol/L处理效果最为显着。

刘锐敏[9](2019)在《广州市10种草本植物对干旱胁迫-复水响应研究》文中指出岭南地区具有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但是在城市加速扩张,发展建设对维护河道水体环境不重视,造成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不容乐观。城市绿地建设所需的大量用水使水资源变得更加紧缺。干旱在植物正常生长过程中是重要逆境因子之一,草本植物是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使用范围大,频率高的观赏性植物。筛选推广干旱抗逆性能力强的草本地被植物,对缓解紧张的城市用水,改善修复生态修复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园林草本植物对干旱胁迫的耐受研究仍是植物抗逆性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对广州市生态驳岸植物植物资源进行应用分析的实地调研,结合文献参考与专家咨询,选取百合科的银边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WhiteVariegated’)、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 Blume),石蒜科的蜘蛛兰(Hymenocallis littoralis)、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大叶仙茅(Curculigo capitulata),鸢尾科的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鸢尾(Iris tectorum),天南星科的春羽(Philodendron selloum)、小天使(Philodendron cv.Xanadu)、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这十种园林草本植物作为干旱胁迫-复水响应研究对象。在自然干旱法处理下,在干旱0d、4d、8d,复水后4d、8d分别进行土壤含水量测定及植物形态描述,对植物分别对其相对叶绿素SPAD值、SOD、MDA、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等14个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研究其干旱胁迫-复水处理的响应机制,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降维分析,得出5个主成分综合评价植物的抗旱能力。通过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在干旱处理下,10种园林草本植物的叶片组织含水量、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SOD、MDA、可溶性糖的含量则随着干旱的增强而逐渐上升。在干旱8d时指标数值较对照均出现显着差异,且复水后植物恢复幅度较缓慢,说明干旱对植物生理造成的逆境伤害超过了植物的耐受程度,植物的自我恢复能力在复水后对植物损伤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2)干旱胁迫使Pn、Gs、Ci、Tr随逆境程度的加深而跟随下降,且本次研究中,10种园林草本植物引起Pn值降低的原因是气孔限制。10种草本植物的Pn值在干旱8d时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文殊兰,下降了93.74%,复水后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到复水4d时,恢复最快的是银边山菅兰。Gs到干旱4d时,各草本植物的气孔导度都有显着性下降,复水后,各草本植物的气孔导度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上升,复水8d时,银边山菅兰恢复程度最高,达到对照水平的95.51%。Ci值在干旱4d时各植物浓度已经显着下降,到8d时大幅下降到最低值,复水8d时,除蜘蛛兰恢复基本达到对照水平,其余植物与对照仍有显着差异。Tr到干旱8d时,数值达到最低值其中降幅最小的是鸢尾。复水后,植物蒸腾速率出现回升,到复水8d时,银边山菅兰基本达到对照水平。可知银边山菅兰、蜘蛛兰、鸢尾具有较强的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或恢复能力。(3)在干旱胁迫下10种园林草本的Fv/Fm、Y(Ⅱ)、ETR、qP随时间推移干旱加强而持续降低,NPQ则相反。荧光指标的变化说明干旱胁迫对10种草本植物的PSII反应中心造成损伤影响,使光能捕捉传递消耗过程遭到破坏,无法维持将过剩的光能正常消耗的的平衡,因此启动了光保护,消耗过剩光能从而减轻干旱逆境对光合机构产生的破坏。(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测定的生理指标、光合指标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多个相关指标进行降维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分综合评价得出结果,10种园林草本植物的抗旱性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银边山菅兰>蜘蛛兰>鸢尾>合果芋>小天使>射干>春羽>蜘蛛抱蛋>文殊兰>大叶仙茅。银边山菅兰、蜘蛛兰、鸢尾的抗旱能力较强,可以在城市绿化缺水干旱时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天南星科中,合果芋和小天使的抗旱性较好于春羽,在土壤水分条件不理想的状态下的植物配置的选择上可有所参考依据。石蒜科的试验植物中,蜘蛛兰具有较好的抗旱性

董斌[10](2018)在《油茶抗旱性综合评价及其干旱胁迫转录组研究》文中指出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虽然被归为耐旱树种,但其主要栽培于南方丘陵山地,极端缺水的干旱环境成为限制油茶生产的主要障碍。本研究以华南地区种植面积较广的岑软2号、岑软3号、桂无1号和桂无4号共4个油茶优良品种为研究材料,对其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进行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随后根据研究结果选取岑软3号(抗旱品种)和桂无4号(相对不抗旱品种)通过新一代Illumina Hi Seq 2500测序技术对其正常生长和持续干旱胁迫的叶片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从转录组水平探讨油茶干旱胁迫下分子响应及抗旱分子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隶属函数方法,在10%,20%,30%PEG干旱胁迫条件下,对油茶4个品种幼苗进行干旱处理0 h,12 h,24 h,36 h和复水12 h的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和荧光生理指标共20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岑软2号和岑软3号抗旱能力较强;桂无1号和桂无4号抗旱能力相对较弱。本研究对4个油茶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排序,抗旱性由强至弱依次为:岑软3号>岑软2号>桂无1号>桂无4号。(2)利用Illumina Hi 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岑软3号0 h,12 h,24 h,36 h和桂无4号0 h,12 h,24 h,36 h共8个转录本数据。共获得76,585个Unigenes,其中52,531个Unigenes成功比对到同源序列;46,171个Unigenes注释到338条KEGG通路;有46,440条编码序列(CDSs)成功比对到相应蛋白数据库并转化为多肽序列。根据q RT-PCR结果显示,所有20个Unigenes的表达量均与RNA-seq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RNA-seq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3)本研究获得大量差异表达基因(DEGs),这些基因包含油茶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功能基因。其中,有8,836个DGEs富集在39个代谢途径,从中选出map00500淀粉和蔗糖代谢、map00941类黄酮生物合成,map00750维生素B6代谢等与植物抗旱性密切相关的通路进行功能基因的挖掘。有1,209个Unigenes被鉴定出参与了转录调控,属于63个转录因子家族,如:C2H2、b HLH、WRKY、AP2/ERF、b ZIP等与增强植物抗旱性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家族;通过对2,299个蛋白激酶相关的contigs进行注释,并将数量较多的23类差异表达的蛋白激酶进行分析,发现了一系列提高植物抗旱能力密切相关的蛋白激酶。(4)研究了油茶POD、CAT和SOD这3类抗氧化酶活性相关基因表达量及表达模式,并揭示影响POD活性相关基因对提高油茶抗旱能力可能起主要作用;对LOX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显示干旱胁迫对桂无4号造成伤害,并诱导LOX相关基因在胁迫处理24 h大量表达。通过筛选出ABA信号转导中PP2C,Sn RK2和NCED相关功能基因,说明其在油茶ABA信号转导中起调控关系;通过筛选出PYCR2和P5CS两类脯氨酸合成的功能基因,BADH甜菜碱合成的相关基因,以及SUS与糖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说明这些基因对油茶渗透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筛选出油茶类倍半萜烯和三萜的生物合成通路基因28个,主要包括:混合香树脂合酶和角鲨烯环氧酶等基因。本研究还注释到60个油茶类黄酮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维生素B6代谢途径中,岑软3号吡哆醛激酶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和吡哆醛磷酸酶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导致了植株内PNP,PLP,PMP的含量升高,说明与增强其抗旱能力有关。(5)验证抗氧化酶相关基因和渗透调节物质相关基因在岑软3号持续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其中,CL4548Contig1(POD1)和CL216Contig1(POD12),contig_11343(CAT3)和contig_18823(CAT)的PCR表达量随胁迫的持续而升高,与POD活性和CAT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而SOD活性相关基因contig_91532(Cu Zn SOD)和contig_73481(Mn SOD)的表达量随胁迫持续而降低。脯氨酸合成相关基因contig_29559(PYCR2)和CL10313Contig1(P5CR),可溶性糖合成相关基因CL65Contig1(SUS2)和contig_2255(SUS2),甜菜碱合成相关基因CL4202Contig1(BADH)均随干旱胁迫的持续而表达量升高,这些功能基因对于增强油茶的抗旱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综合评价了华南地区4个主栽油茶品种的抗旱性差异,首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转录组水平研究油茶的干旱胁迫,获得了大量与提高其抗旱性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科学育种提供了大量基因资源。

二、板栗叶片POD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板栗叶片POD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分胁迫对‘菊花桃’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分胁迫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土壤水分研究概况及进展
        1.2.2 水分胁迫的研究方法
    1.3 水分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3.1 水分胁迫对植物外部形态的影响
        1.3.2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3.3 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4 水分胁迫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1.3.5 水分胁迫对植物解剖结构的影响
    1.4 桃的水分胁迫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材料
    2.4 测定的指标及方法
        2.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4.2 生理指标的测定
        2.4.3 叶片解剖结构的参数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干旱胁迫对‘菊花桃’幼苗的影响
    3.1 干旱胁迫对‘菊花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干旱胁迫对‘菊花桃’幼苗形态特征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下‘菊花桃’幼苗的地径苗高变化
        3.1.3 干旱胁迫下‘菊花桃’幼苗的生物量变化
        3.1.4 干旱胁迫下‘菊花桃’幼苗的根系变化
    3.2 干旱胁迫对‘菊花桃’幼苗的生理影响
        3.2.1 干旱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
        3.2.2 干旱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变化
        3.2.3 干旱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丙二醛含量变化
        3.2.4 干旱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2.5 干旱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
        3.2.6 干旱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
        3.2.7 干旱胁迫对‘菊花桃’幼苗叶片光合的影响
    3.3 干旱胁迫对‘菊花桃’幼苗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3.3.1 干旱胁迫对‘菊花桃’叶片主脉结构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对‘菊花桃’叶片叶肉结构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对‘菊花桃’叶片表皮气孔的影响
    3.4 小结
4 水淹胁迫对‘菊花桃’幼苗的影响
    4.1 水淹胁迫对‘菊花桃’幼苗的生长影响
        4.1.1 水淹胁迫对‘菊花桃’幼苗形态特征的影响
        4.1.2 水淹胁迫下‘菊花桃’幼苗的地径苗高变化
        4.1.3 水淹胁迫下‘菊花桃’幼苗的生物量变化
        4.1.4 水淹胁迫对‘菊花桃’幼苗的根系影响
    4.2 水淹胁迫对‘菊花桃’幼苗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
        4.2.1 水淹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
        4.2.2 水淹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变化
        4.2.3 水淹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丙二醛含量变化
        4.2.4 水淹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4.2.5 水淹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
        4.2.6 水淹胁迫下‘菊花桃’幼苗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
        4.2.7 水淹胁迫对‘菊花桃’幼苗叶片光合影响
    4.3 水淹胁迫对‘菊花桃’幼苗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4.3.1 水淹胁迫对‘菊花桃’叶片主脉结构的影响
        4.3.2 水淹胁迫对‘菊花桃’幼苗叶片叶肉结构的影响
        4.3.3 水淹胁迫对‘菊花桃’幼苗叶片表皮气孔的影响
    4.4 小结
5 讨论
    5.1 水分胁迫对‘菊花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5.2 干旱胁迫对‘菊花桃’幼苗的生理影响
    5.3 水分胁迫对‘菊花桃’幼苗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6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改变香蕉切片微波干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香蕉简介
    1.2 香蕉片干燥技术及存在问题
        1.2.1 热风干燥
        1.2.2 真空冷冻干燥
        1.2.3 微波干燥
        1.2.4 香蕉片干燥过程存在的问题
    1.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简介
        1.3.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3.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香蕉片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灭酶条件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试验试剂
    2.3 试验方法与设计
        2.3.1 样品处理
        2.3.2 香蕉片酶活性的测定
        2.3.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灭酶单因素试验
        2.3.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灭酶响应面分析试验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对香蕉片酶活性的影响
        2.5.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灭酶响应面分析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2.3 试验试剂
    3.3 试验方法与设计
        3.3.1 样品处理
        3.3.2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提取方法
        3.3.3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含量的测定
        3.3.4 香蕉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液相色谱分析
        3.3.5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3.3.6 香蕉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稳定性分析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含量
        3.5.2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液相色谱分析
        3.5.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抗氧化活性影响
        3.5.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前后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稳定性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品质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2.3 试验试剂
    4.3 试验方法与设计
        4.3.1 样品处理
        4.3.2 香蕉片酶活性测定
        4.3.3 香蕉片活性氧含量测定
        4.3.4 香蕉片色泽测定
        4.3.5 香蕉片风味物质测定
        4.3.6 香蕉片表面微观结构测定
    4.4 数据处理与设计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酶活性的影响
        4.5.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4.5.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色泽的影响
        4.5.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风味物质的影响
        4.5.5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微波干燥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试验试剂
    5.3 试验方法与设计
        5.3.1 样品处理
        5.3.2 香蕉片介电特性测定
        5.3.3 香蕉片微波干燥
        5.3.4 香蕉片微波干燥干燥动力学测定
        5.3.5 香蕉片微波干燥加热均匀性测定
        5.3.6 香蕉片微波干燥褐变指数测定
    5.4 数据处理与设计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介电特性的影响
        5.5.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穿透深度的影响
        5.5.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微波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5.5.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5.5.5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褐变指数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美丽箬竹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对干旱高温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干旱高温逆境生理的研究概况
        1.1.1 干旱高温胁迫对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1.1.2 干旱高温胁迫对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1.1.3 干旱高温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4 干旱高温胁迫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1.1.5 干旱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1.1.6 干旱高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1.7 干旱高温胁迫对植物活性氧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1.1.8 干旱高温胁迫对植物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2.3.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2.3.3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2.3.4 叶绿素荧光测定
        2.3.5 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2.3.6 膜脂过氧化指标的测定
        2.3.7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3.8 抗坏血酸及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2.3.9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3.2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光合作用及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3.3.1 干旱高温胁迫下美丽箬竹叶片光响应曲线的特征
        3.3.2 干旱高温胁迫下美丽箬竹叶片C_i和L_s的光响应
        3.3.3 干旱高温胁迫下美丽箬竹叶片G_s和T_r的光响应
        3.3.4 干旱高温胁迫下美丽箬竹叶片WUE的光响应
        3.3.5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3.4 美丽箬竹叶片荧光参数对干旱高温胁迫的响应
        3.4.1 干旱高温胁迫下美丽箬竹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特征
        3.4.2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F_o、F_m、V_J、M_o及S_m的影响
        3.4.3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片量子产额及能量分配比率的影响
        3.4.4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绿素荧光单位面积比活性参数的影响
        3.4.5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单位反应中心活性及性能指数的影响
    3.5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片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
        3.5.1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2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片可溶性糖的影响
    3.6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片膜脂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3.6.1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6.2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6.3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片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影响
        3.6.4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叶片超氧阴离子清除速率的影响
        3.6.5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羟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3.6.6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H_2O_2含量的影响
    3.7 干旱高温胁迫对美丽箬竹抗氧化酶的影响
    3.8 干旱高温胁迫对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
        3.8.1 干旱高温胁迫对抗坏血酸的影响
        3.8.2 干旱高温胁迫对谷胱甘肽的影响
        3.8.3 干旱高温胁迫对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相关酶的影响
4 讨论
    4.1 美丽箬竹叶片相对含水量对干旱高温胁迫的响应
    4.2 美丽箬竹叶片光合色素对干旱高温胁迫的响应
    4.3 美丽箬竹叶片光响应曲线对干旱高温胁迫的响应
    4.4 美丽箬竹叶片叶绿素荧光对干旱高温胁迫的响应
    4.5 美丽箬竹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对干旱高温胁迫的响应
    4.6 美丽箬竹叶片氧化物含量对干旱高温胁迫的响应
    4.7 美丽箬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对干旱高温胁迫的响应
    4.8 美丽箬竹As A-GSH Cycle对干旱高温胁迫的响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长柄扁桃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处理方法
    1.3 指标测定
        1.3.1 土壤含水量测定
        1.3.2 叶片组织含水量测定
        1.3.3 植株其它生理指标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土壤绝对含水量随处理时间的变化
    2.2 干旱胁迫对2个种源长柄扁桃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3 干旱胁迫对
        2.3.1 叶片质膜透性
        2.3.2 叶片丙二醛含量
    2.4 干旱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2.4.1 脯氨酸
        2.4.2 干旱胁迫对两个种源长柄扁桃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2.5 干旱胁迫对2个种源长柄扁桃细胞内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2.5.1 叶片SOD含量
        2.5.2 叶片POD含量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干旱胁迫对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细胞膜透性以及MDA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及保护酶的影响
    3.2 结论

(5)锥栗外生菌根效应及共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外生菌根的形态、结构和发育特征
        1.1.1 外生菌根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1.1.2 外生菌根发育特征
    1.2 外生菌根效应
    1.3 外生菌根效应的机理
        1.3.1 植物光合作用满足共生体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
        1.3.2 碳水化合物在树体内的分布
        1.3.3 宿主植物糖向真菌运输
    1.4 外生菌根的共生机制
        1.4.1 早期识别
        1.4.2 激素调控
        1.4.3 效应子调控
        1.4.4 细胞壁调控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5.2 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锥栗与外生菌根真菌共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田间共生体系的建立
        2.1.2 试管共生体系的建立
        2.1.3 接种后锥栗幼苗生长指标的测定
        2.1.4 接种不同时期解剖结构的观察和侵染率的测定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间共生对锥栗幼苗的影响
        2.2.2 试管共生体系的建立及对锥栗幼苗的影响
        2.2.3 锥栗外生菌根形态及解剖结构的观察
    2.3 讨论
        2.3.1 锥栗组培苗与外生菌根真菌共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2.3.2 锥栗与B.edulis形成菌根
第三章 锥栗外生菌根对苗木生理及营养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田间菌根共生体系的建立
        3.1.2 不同季节菌根发育特征的观察
        3.1.3 植株光合特性测定
        3.1.4 植株N和P含量及土壤有效P含量的测定
        3.1.5 植株根系生理活性
        3.1.6 植株根系有机物质代谢
        3.1.7 土壤酶活性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锥栗外生菌根解剖结构的季节特征
        3.2.2 锥栗菌根苗与非菌根苗的光合作用特性
        3.2.3 锥栗菌根苗和非菌根苗的N、P含量
        3.2.4 不同季节锥栗接种苗和非接种苗根尖的生理活性特征
        3.2.5 不同季节锥栗接种苗和非接种苗根系有机物质代谢
        3.2.6 接菌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菌根化幼苗的光合及养分吸收
        3.3.2 菌根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有效磷的关系
        3.3.3 菌根根尖结构和生理的季节特性
第四章 锥栗外生菌根形成及生理效应相关基因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共生体系的建立
        4.1.2 菌根根系与非菌根根系RNA的提取及转录组测序
        4.1.3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锥栗外生菌根根系与非菌根根系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4.2.2 锥栗外生菌根根系和非菌根根系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4.2.3 锥栗外生菌根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
        4.2.4 锥栗外生菌根生理效应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
        4.2.5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4.3 讨论
        4.3.1 菌根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与基因
        4.3.2 菌根生理效应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
        4.3.3 锥栗外生菌根效应及共生机制的假设模型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不同负压供水下白羊草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 负压供水控水装置原理及应用
    2 植物对水分缺乏的生理响应研究
        2.1 干旱对植物的伤害机制
        2.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3 植物抗旱性的鉴定及评价
    3 白羊草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居群白羊草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干旱胁迫处理方法
        1.3 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胁迫对不同居群白羊草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干旱胁迫对不同居群白羊草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2.3 干旱胁迫对不同居群白羊草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4 干旱胁迫对不同居群白羊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5 干旱胁迫对不同居群白羊草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6 干旱胁迫对不同居群白羊草可溶性糖(SS)含量的影响
        2.7 不同居群白羊草干旱胁迫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供水吸力对白羊草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NPWSCPD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效果
        2.2 不同供水吸力对白羊草叶片RWC和绿叶率的影响
        2.3 不同供水吸力对白羊草生长速度的影响
        2.4 不同供水吸力对白羊草耗水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供水吸力对白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供水吸力处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供水吸力对白羊草叶片SPAD的影响
        2.2 不同供水吸力对白羊草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3 不同供水吸力下白羊草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特征
        2.4 不同供水吸力下白羊草叶片光合作用-CO2响应曲线特征
    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供水吸力对白羊草叶片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测定
        1.3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供水吸力对白羊草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2.2 不同供水吸力下白羊草叶片叶绿素荧光快速光响应曲线
        2.3 不同供水吸力下白羊草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3 讨论
第六章 不同供水吸力下白羊草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及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1.2 测定指标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供水吸力下白羊草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2.2 不同供水吸力对白羊草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2.3 不同供水吸力下白羊草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2.4 不同供水吸力下白羊草叶片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不同负压供水吸力下盆栽白羊草实物图
缩略词(Abbreviations)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7)球毛壳ND35微生物菌剂对楸树幼苗抗旱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矿区废弃地土壤修复措施研究进展
        1.2.1 物理修复措施
        1.2.2 化学修复措施
        1.2.3 生物修复措施
    1.3 微生物菌剂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3.1 微生物菌剂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
        1.3.2 微生物菌剂在矿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1.4 球毛壳ND35 菌剂的研究现状
        1.4.1 球毛壳ND35 菌剂的生物学作用
        1.4.2 球毛壳ND35 菌剂的作用机制
    1.5 楸树研究概况
    1.6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用量球毛壳ND35 菌剂对楸树幼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2.2.2 干旱胁迫下球毛壳ND35 菌剂对楸树幼苗抗旱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2.3 植物指标调查与测试方法
        2.3.1 楸树生长指标的测定
        2.3.2 楸树光合、荧光指标的测定
        2.3.3 楸树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3.4 楸树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5 楸树不同器官内碳、氮、磷含量的测定
        2.3.6 楸树生长与抗旱性评价
    2.4 土壤指标调查与测试方法
        2.4.1 土壤pH及养分含量的测定
        2.4.2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4.3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2.4.4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测定
        2.4.5 土壤质量评价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用量球毛壳ND35 菌剂对楸树幼苗生长及土壤肥力影响
        3.1.1 不同用量球毛壳ND35 菌剂对楸树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3.1.2 不同用量球毛壳ND35 菌剂对土壤酶活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3.1.3 不同用量球毛壳ND35 菌剂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1.4 不同用量球毛壳ND35 菌剂处理下土壤质量评价
        3.1.5 楸树生长量与土壤指标的相关性
    3.2 干旱胁迫下球毛壳ND35 菌剂对楸树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3.2.1 干旱胁迫下球毛壳ND35 菌剂对楸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下球毛壳ND35 菌剂对楸树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下球毛壳ND35 菌剂对楸树幼苗不同器官内化学计量参数影响
        3.2.4 不同处理下楸树幼苗抗旱性综合评价
    3.3 干旱胁迫下球毛壳ND35 菌剂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3.1 干旱胁迫下球毛壳ND35 菌剂对土壤pH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下球毛壳ND35 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下球毛壳ND35 菌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球毛壳ND35 菌剂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机制
    4.2 球毛壳ND35 菌剂提高植物抗旱性的作用机制
        4.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4.2.2 干旱胁迫对植物化学计量的影响
        4.2.3 球毛壳ND35 菌剂对植物抗旱指标的影响
    4.3 球毛壳ND35 菌剂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
        4.3.1 球毛壳ND35 菌剂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3.2 球毛壳ND35 菌剂对植物根际土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资助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写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绿素光合荧光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2.4 干旱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1.3 一氧化氮(NO)研究进展
        1.3.1 植物一氧化氮的来源
        1.3.2 一氧化氮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1.4 NO与植物抗旱性的研究
        1.4.1 NO诱导气孔关闭
        1.4.2 NO调控叶绿素光合荧光参数
        1.4.3 NO促进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
        1.4.4 NO提高抗氧化酶活性
    1.5 核桃近年研究进展
        1.5.1 核桃育种研究概况
        1.5.2 核桃抗旱性研究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3.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3.2 生长指标测定
        2.3.3 相关光合参数的测定
        2.3.4 荧光参数日变化测定
        2.3.5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地径的影响
        3.1.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株高的影响
        3.1.3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3.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2.4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胞间CO2(Ci)浓度的影响
        3.2.5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3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荧光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3.3.1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叶片初始荧光产量(Fo)的影响
        3.3.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影响
        3.3.3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荧光淬灭的影响
        3.3.4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电子传导速率(ETR)的影响
        3.3.5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量子产额(Yield)的影响
    3.4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理的影响
        3.4.1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4.2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5 抗旱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3.5.1 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
        3.5.2 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物特性的影响
    4.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绿素光合的影响
    4.3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荧光日变化的影响
    4.4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4.5 不同外源NO浓度对干旱下‘晋龙一号’各指标综合性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9)广州市10种草本植物对干旱胁迫-复水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概述
        1.1.2 草本抗旱性研究必要性
    1.2 国内外对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1.2.1 草本植物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1.2.1.1 植物外观形态与植物抗旱性
        1.2.1.2 植物生理指标与植物抗旱性
        1.2.1.3 植物光合与荧光动力参数与植物抗旱性
        1.2.1.4 植物抗旱性指标的综合评价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课题介绍
        2.1.1 课题来源
        2.1.2 技术路线
        2.1.3 研究地区概况
    2.2 植物材料选择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试验指标测定与方法
        2.4.1 土壤含水量测定
        2.4.2 植物外观形态处理记录
        2.4.3 植物生理指标测定
        2.4.3.1 叶片组织含水量
        2.4.3.2 相对叶绿素SPAD值测定
        2.4.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4.3.4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4.3.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4.4 植物光合指标测定
        2.4.5 植物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复水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 干旱胁迫-复水对10 种园林草本植物外观形态的影响
    3.3 干旱胁迫-复水对10 种园林草本生理指标的影响
        3.3.1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3.4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3.5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 干旱胁迫-复水对10 种园林草本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3.4.1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4.2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4.3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胞间CO2 浓度(Ci)的影响
        3.4.4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5 干旱胁迫-复水对10 种园林草本植物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5.1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影响
        3.5.2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PSII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I)的影响
        3.5.3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42
        3.5.4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光化学淬灭系数(qP)的影响
        3.5.5 干旱胁迫-复水对植物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的影响
    3.6 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10 种园林草本植物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植物生理机制对干旱胁迫-复水的响应
        4.1.1.1 植物外观形态与抗脱水能力
        4.1.1.2 植物细胞膜脂透性
        4.1.1.3 植物渗透调节
        4.1.1.4 植物酶保护系统
        4.1.2 植物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复水的响应
        4.1.3 植物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干旱胁迫-复水的响应
        4.1.4 主成分分析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A

(10)油茶抗旱性综合评价及其干旱胁迫转录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油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理
        1.2.1 干旱对油茶生长和生产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1.2.3 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
    1.3 植物干旱胁迫转录组的研究
        1.3.1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优点
        1.3.2 利用RNA-Seq开展植物抗旱分子机理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干旱胁迫对油茶苗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和分析
        2.3.1 干旱胁迫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2.3.2 干旱胁迫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3.3 干旱胁迫对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3.4 干旱胁迫对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2.3.5 干旱胁迫对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2.3.6 干旱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3.7 干旱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干旱胁迫对油茶光合参数、荧光参数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和分析
        3.3.1 干旱胁迫对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3.3.4 干旱胁迫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5 干旱胁迫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3.3.6 干旱胁迫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3.3.7 干旱胁迫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3.3.8 干旱胁迫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9 干旱胁迫对表观电子传递速率的影响
        3.3.10 干旱胁迫对实际光量子效率的影响
        3.3.11 干旱胁迫对非光化学淬灭的影响
        3.3.12 干旱胁迫对调节性能量耗散的影响
        3.3.13 干旱胁迫对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4个油茶品种抗旱性综合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处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油茶干旱胁迫转录组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材料胁迫处理的有效性验证
        5.3.2 测序评估
        5.3.3 Unigenes的组装和结果分析
        5.3.4 Unigenes功能注释及分类
        5.3.5 Unigenes的 KEGG代谢通路分析
        5.3.6 蛋白编码序列预测
        5.3.7 基因表达分析
        5.3.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9 q RT-PCR验证RNA-seq的可靠性
    5.4 小结
第6章 油茶抗旱功能基因的挖掘及其抗旱分子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干旱胁迫关键代谢途径的筛选
        6.3.2 干旱胁迫相关转录因子分析
        6.3.3 干旱胁迫相关蛋白激酶的表达分析
        6.3.4 抗氧化酶系统相关Unigenes的筛选
        6.3.5 LOX相关Unigenes的表达
        6.3.6 ABA代谢相关Unigenes分析
        6.3.7 渗透调节物质相关Unigenes分析
        6.3.8 次生代谢物质及相关Unigenes分析
        6.3.9 维生素B6代谢途径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油茶抗旱功能基因验证及其表达模式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油茶抗氧化酶相关基因在干旱胁迫的表达模式分析
        7.3.2 油茶渗透调节物质类相关基因在干旱胁迫的表达模式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油茶抗旱性综合评价
        8.1.2 油茶干旱胁迫转录组分析
        8.1.3 油茶抗旱基因及抗旱分子机理的研究
        8.1.4 抗旱基因的验证及表达模式研究
    8.2 结论
    8.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4 未来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转录组contigs的长度分布图
附录B 油茶DEGs的 KEGG富集分析
附录C 油茶差异表达转录因子一览表
附录D 油茶差异表达转录因子FPKM表达量
附录E 油茶ABA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及注释
附录F 油茶渗透调节物质相关基因及注释
附录G 类倍半萜烯和三萜的生物合成通路相关基因及注释
附录H 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及注释
博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四、板栗叶片POD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分胁迫对‘菊花桃’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D]. 张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2]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改变香蕉切片微波干燥特性研究[D]. 谷宇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美丽箬竹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对干旱高温胁迫的响应[D]. 刘思奇.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4]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长柄扁桃生理特性的影响[J]. 蒋晋豫,施智宝,李云,刘永华,郝新忠,艾茹. 陕西林业科技, 2020(04)
  • [5]锥栗外生菌根效应及共生机制研究[D]. 熊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6]不同负压供水下白羊草的生理响应[D]. 钟华.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7]球毛壳ND35微生物菌剂对楸树幼苗抗旱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李金花.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D]. 谢惠敏.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9]广州市10种草本植物对干旱胁迫-复水响应研究[D]. 刘锐敏.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10]油茶抗旱性综合评价及其干旱胁迫转录组研究[D]. 董斌.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光合速率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上一篇:践行“三个代表”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下一篇:中概股缺乏稳定的投资者——肖卓基谈股市波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