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42例疗效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培哚普利治疗42例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昕,张咪[1](2021)在《托拉塞米与氢氯噻嗪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托拉塞米与氢氯噻嗪分别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冠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两组均采用培哚普利治疗,基于此对照组加用氢氯噻嗪,观察组加用托拉塞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血压、心功能指标及血清学指标,统计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0.00%比较,观察组的94.00%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较本组治疗前降低,6 min步行距离均较本组治疗前延长,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本组治疗前升高,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内皮素-1和脑钠尿肽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拉塞米或氢氯噻嗪联合培哚普利均可提高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血压和心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托拉塞米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效果更佳,安全性较好。

陈四华,孙旭晖,袁强[2](2021)在《阿替洛尔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微管连接蛋白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阿替洛尔联合培哚普利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心室功能及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微管连接蛋白(Nexil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患者在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阿替洛尔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替洛尔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情况、血清CTGF、Nexilin水平变化、心室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1.6%)明显高于对照组(78.3%)(χ2=4.183,P=0.041);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CTGF、Nexilin水平均较入组时降低,且观察组CTGF[(4.42±0.46)μg/L]、Nexilin[(0.82±0.03)μg/L]均低于对照组[(4.82±0.51)μg/L、(0.98±0.0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153、4.511、19.335、24.787,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较入组时减小,且观察组LVEDD[(48.73±4.41)mm]、LVESD[(41.13±4.15)mm]均小于对照组[(56.01±4.67)mm、(47.45±4.1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00、8.799、8.317、8.351,均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入组时升高,观察组LVEF为(44.86±4.59)%,高于对照组的(39.05±4.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替洛尔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CTGF、Nexilin水平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蔡琴红,吴浩龙[3](2021)在《心力衰竭患者曲美他嗪联合培哚普利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LVEDD、LVESD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曲美他嗪联合培哚普利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LVEDD、LVESD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应用培哚普利治疗,研究组应用曲美他嗪联合培哚普利治疗。结果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LVESD、LVEDD、LVEF等指标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曲美他嗪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可有效增强治疗疗效,促进患者心脏功能改善,可推广使用。

刁中极[4](2021)在《培哚普利联合CRT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和心脏再同步化(CRT)联合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心肌耗氧量等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38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抗心力衰竭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配合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给予培哚普利和CRT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分析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心功能指标。采用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问卷(MLHFQ)评估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心肌耗氧量和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二尖瓣反流面积(MRA)水平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输出量(CO)水平上升,但观察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问卷(MLHF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MLHFQ评分均下降,但观察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培哚普利和CRT联合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宋健[5](2021)在《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替米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析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替米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78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抓阄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常规组患者采用替米沙坦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及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CO、LVEF、LVESD、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O、LVEF水平均明显高于常规组, LVESD、LVEDD水平均显着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4.87%(37/39)高于常规组的74.36%(29/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03, P=0.012<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4,P=0.530>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条件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替米沙坦结合培哚普利治疗,可促使其心功能的改善,强化临床治疗效果。

许韩波,黄燕洪[6](2021)在《培哚普利联合左卡尼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左卡尼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药学部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96例,按照接受药物治疗不同分为2组,每组患者48例。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给予培哚普利联合左卡尼汀治疗,其余抗心力衰竭治疗措施完全相同。用药结束后3 d,比较2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疗效相关指标、心功能、氧化应激指标、炎症指标水平、6 min步行距离及心肺运动试验参数。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或者t检验。结果用药结束后第3天,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脑钠肽、平均动脉压、心率、血乳酸值及血尿酸均低于对照组,24 h尿量和组织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用药结束后第3天,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均高于对照组,丙二醛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用药结束后第3天,白介素-6和白介素-10水平低于用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结束后第3天,观察组峰值代谢当量、峰值能量代谢当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峰值耗氧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无氧阈时代谢当量差异、峰值耗氧量及6 min步行实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左卡尼汀在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推测其可能作用机制与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有关。

郭丽君[7](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及再住院率居高不下。西医标准化治疗降低了心力衰竭的全因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处于心血管事件高风险中,因此有必要应用更广泛的方法来降低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和良好的安全性使其成为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等复杂疾病的安全有效药物。参附强心丸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代表性中成药之一,但目前关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单一,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理。网络药理学可以通过整个网络系统来预测药物成分和疾病靶点,是发现药物与疾病联锁的关键技术;代谢组学是组学研究的终端,可用于研究中药复方引起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这两种研究方法与中医“整体观念”的理念相近。因此本课题拟采用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角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然而,网络药理学只是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机制,代谢组学技术目前尚未成熟,因此后续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动物实验+细胞实验)进行验证,并在细胞层面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第一部分参附强心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药效学研究目的:评价参附强心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周后构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培哚普利叔丁胺)组、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灌胃4周,利用超声评估参附强心丸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参附强心丸对大鼠血清中心力衰竭标志物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B 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采用 HE 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治疗4周后可提高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P<0.05),降低 ANP和BNP水平(P<0.01)。HE染色模型组心肌纤维结构紊乱、肌纤维变粗,呈波浪状改变;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心肌纤维排列较模型组清晰,心肌细胞束间隙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Masson染色模型组可见明显蓝色胶原纤维分布;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心肌细胞间蓝色胶原纤维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参附强心丸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提高LVEF和LVFS),降低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ANP和BNP的水平,延缓心室重塑。第二部分整合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参附强心丸调控心力衰竭的关键靶点及代谢通路,并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定量分析,综合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作用机制。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应用BATMAN-TCM数据库,筛查参附强心丸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DisGeNet、OMIM、TTD数据库综合筛选心力衰竭相关靶点。采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对二者交集的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关键基因,并在Cytoscape 3.8.0软件中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标-疾病”可视化网络。使用DAVID工具对共同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讨潜在靶标的作用机制。结果:从参附强心丸中筛选出215个有效成分,涉及治疗心力衰竭的497个靶点。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富集的通路主要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鞘脂类信号通路、细胞凋亡、AMPK信号通路等。2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选择药效学研究中效果最佳的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作为参附强心丸组。以大鼠血清为研究对象,基于液质联用分析技术,获得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参附强心丸组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分析不同组别代谢物的变化及参附强心丸影响的代谢途径。同时将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整合,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核心靶点。结果:参附强心丸可以通过调节脯氨酸、胞嘧啶核苷、5-甲基胞苷、哌可酸、胞嘧啶和神经鞘氨醇等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这些代谢物与鞘脂代谢、嘧啶代谢、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氮素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通路密切相关。通过整合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筛选出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靶点为AKT1、MAPK1/3(ERK1/2)、TP53,这些靶点与自噬和凋亡密切相关。3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整合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结果,发现重合的代谢通路大部分与氨基酸代谢有关,因此基于已建立的靶向代谢组学平台,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模型组大鼠、假手术组大鼠、参附强心丸组大鼠血清样本进行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筛选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调控的氨基酸代谢物。结果:和假手术组相比,心力衰竭大鼠血清中组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瓜氨酸、亚牛磺酸、鸟氨酸、色氨酸、犬尿氨酸水平升高。其中参附强心丸可以回调苯丙氨酸、瓜氨酸、色氨酸、犬尿氨酸浓度。结论:网络药理学结合代谢组学研究是探索参附强心丸作用机制的有效工具,参附强心丸可能通过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第三部分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参附强心丸可能通过调节自噬和凋亡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细胞自噬和凋亡之间又存在交互对话(crosstalk),那么参附强心丸是否影响自噬和凋亡的crosstalk?可能通过何种crosstalk形式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其可能的作用通路是什么?因此选用与自噬和凋亡密切相关的经典分子,通过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验证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噬和凋亡,且影响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crosstalk,并进一步探索其潜在作用通路。1参附强心丸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目的:明确参附强心丸通过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周后构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4周后对各组大鼠心肌组织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cl-2和Bax,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与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Bcl-2、Bax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以及与自噬密切相关的蛋白LC3-Ⅱ、Beclin 1和SQSTM1/p62的表达。结果:TUNEL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TUNEL染色标记的绿色荧光点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免疫荧光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ax荧光表达明显减弱,Bcl-2荧光表达明显增强。WB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Cleaved-caspase3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ax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Bax/B cl-2降低(P<0.05);参附强心丸高、中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cl-2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LC3-Ⅱ表达量升高(P<0.05);阳性药组和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Beclin 1表达量升高(P<0.05);各组SQSTM1表达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附强心丸可以降低凋亡指数,减少Bax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还可以上调LC3-Ⅱ和Beclin 1的表达促进心肌细胞自噬。2参附强心丸对氧糖剥夺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crosstalk的研究背景:既往研究表明参附强心丸的作用机制与MAPK(JNK、ERK1/2、p38)信号通路相关,其中MST1是MAPK信号通路的上游,JNK是MAPK信号通路的开关,MST1和JNK均可以在自噬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且MST1/JNK信号通路在心力衰竭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参附强心丸是否可以调控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crosstalk,及与MST1/JNK通路是否相关。方法: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进行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构建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通过CCK-8法及乳酸脱氢酶法筛选OGD的最佳干预时间及参附强心丸的最佳给药浓度。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参附强心丸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B检测参附强心丸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eclin 1)的影响。予以雷帕霉素及3-甲基腺嘌呤处理研究参附强心丸是否调控自噬和凋亡之间的crosstalk,同时WB检测MST1、JNK、p-JNK的表达以研究参附强心丸调节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与MST1/JNK通路是否相关。结果:流式细胞术表明参附强心丸可以降低OGD诱导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P<0.05),WB检测表明参附强心丸可以下调Caspase-3的表达量(P<0.05),上调Beclin 1(P<0.05)的表达量。与单独应用参附强心丸相比,3-MA减弱了参附强心丸促自噬和抗凋亡作用;雷帕霉素并没有进一步增强参附强心丸促自噬和抗凋亡作用。同时参附强心丸可以抑制自噬和凋亡交互作用的关键蛋白MST1的表达(P<0.05),抑制JNK的磷酸化(P<0.01)。结论:参附强心丸可以通过上调自噬活性抑制OGD诱导的凋亡发挥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其作用通路可能与MST1/JNK相关。

王惠[8](2021)在《基于TXNIP/NLRP3途径研究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后内质网应激诱发细胞焦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受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社会压力等因素影响,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及其导致的心衰仍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涉及的中青年患者也在不断增多。研究发现,当心肌受损后可导致内质网、线粒体功能障碍,触发包括细胞焦亡在内的多种细胞死亡途径,导致心脏功能受损。临床使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心脏功能。而益气活血药主要包括黄芪50g,生晒参10g,当归15g,川芎15g,三七6g,是以中医气血理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为理论基础而创立,为导师临床治疗心肌缺血缺氧、心肌损伤以及心肌梗死后各种遗留症状的经验效方,其作用主要是有益心气,促进血液运行和疏通脉络,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已经证明益气活血药能够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疼痛、胸闷、气短等的症状,明显改善心脏射血功能和心脏形态,可以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对心肌的损伤,减轻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研究目的和意义:探究心肌梗死后内质网应激与细胞焦亡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详细研究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揭示益气活血药防治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作用机制和靶点,对于心梗的临床治疗和新药的研发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本课题内容分为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两部分。动物实验:购买雄性SD大鼠(200±20g),适应性喂养三天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急性心梗动物模型。术后根据心电图情况,选取符合要求(5个及5个以上病理Q波)的成模大鼠并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Model,M),益气活血组(YQHX,Y),培哚普利组(Perindopril,P)和只穿线不结扎的假手术组(Sham,S),于术后第二天给予相应药物和蒸馏水灌胃。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益气活血药改善心肌缺血、减轻心肌梗死的作用以益气药和活血药2:1时作用最为显着,且服用28天疗效更佳显着。28天时间点还是心梗后心衰的时间窗,模拟临床急性心梗导致心衰的病理情况。因此本实验观察灌胃28天后,各组大鼠的心脏超声情况,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状态,评价各组大鼠心脏功能;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XNIP、GSDMD分布及表达情况;免疫蛋白印记法观察各组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中GRP78、(p)IRE1a、(p)PERK、TXNIP、NLRP3、GSDMD、IL-1β、Caspase-1、cleaved Caspase-1/11蛋白表达情况,揭示心肌梗死后梗死边缘区组织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变化情况及益气活血药的调节作用。细胞实验:采用H9c2心肌细胞系复制缺糖缺氧模型,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并考虑益气活血药冻干粉的存放时间,选用冻干粉200μg/ml、300μg/ml和400μg/ml浓度进行观察。将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C);缺糖缺氧模型组(M);200μg/ml益气活血药组(Y2);30μg/ml益气活血药组(Y3);400μg/ml益气活血药组(Y4)。根据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选用造模12h时的时间点观察益气活血药对中轻度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CCK-8试剂盒观察各组心肌细胞的活力,测定各组细胞中LDH和ROS水平,筛选出益气活血药调节氧化应激水平的最佳浓度为300μg/ml。为进一步观察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间的关系,使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并将心肌细胞以40×104密度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缺糖缺氧模型组(M),益气活血药组(Y),4-PBA抑制剂组(4-PBA),益气活血药组+4-PBA抑制剂组(Y+4-PBA)。通过Hoechst 33342/PI双染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细胞焦亡率,免疫蛋白印记法观察各组心肌组织中GRP78、(p)IRE1a、(p)PERK、TXNIP、NLRP3、GSDMD、IL-1β、Caspase-1、cleaved Caspase-1/11蛋白表达情况。实验结果:1.超声结果评价各组大鼠左室心功能情况。各组大鼠相应干预28天后,与假手术组相比,M组大鼠的左室射血分数(EF)和左室短轴率(FS)显着降低(p<0.01),LVAWd、LVIDd、LVIDs 也都显着升高(p<0.01),LVPWs 也有升高(p<0.05),而、LVAWs降低(p<0.01)。益气活血药干预后可显着改善各组大鼠心功能,促进各组超声相应指标向正常范围恢复。2.各组大鼠梗死边缘区组织HE染色的心肌细胞情况。可见S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结构完整,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无炎性细胞浸润;M组心肌细胞形态受损,细胞肿胀,细胞核散乱,形态位置都发生变化,心肌纤维断裂,结构破坏,胞浆着色不均,排列紊乱,细胞间隙显着增大,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Y组和P组边缘区组织可见心肌细胞肿胀,但整体结构完整,炎性细胞较M组减少,可见少量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间隙略有增宽。3.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超微结构的变化。S组大鼠心肌Z线、M线清晰,粗细肌丝清晰排列整齐,线粒体结构完整,双层膜清晰可见,线粒体内基质颗粒和线粒体嵴排列清楚,内质网结构正常。心梗28天后,M组心肌细胞内超微结构紊乱,线粒体肿胀破裂,线粒体嵴模糊甚至消失,细肌丝断裂,粗肌丝堆积,肌原纤维断裂,内质网肿胀,多处可见空泡样结构。而药物干预组粗细肌丝融合分界不清,内质网、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模糊,结构尚完整。5.免疫组化染色TXNIP、GSDMD的情况。TXNIP在假手术组少有表达,模型组显着增加,阳性细胞率大幅度提高。益气活血药和培哚普利组可减少TXNIP的阳性率表达。GSDMD在模型组广泛表达,强阳性染色细胞率较假手术组显着增多,用药组干预后GSDMD的蛋白阳性率可明显降低6.各组大鼠梗死边缘区组织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与 S 组相比,M 组 GRP78、(p)IRE1a、(p)PERK、TXNIP、NLRP3、GSDMD、IL-1β、Caspase-1、cleaved Caspase-1/11 蛋白表达水平都显着增高(p<0.01),而益气活血药和培哚普利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各组蛋白表达,发挥相应调节作用(p<0.05)。7.益气活血药对缺糖缺氧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与C组相比,缺糖缺氧12h后心肌细胞活力显着降低(p<0.01),而Y2、Y3、Y4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心肌细胞活力,保护其免受或少受缺糖缺氧的损伤,其中Y3的效果最佳。又继续探索了不同浓度益气活血药对各组细胞LDH和ROS的影响,结果显示益气活血药可降低缺糖缺氧心肌细胞LDH、ROS水平,其中Y3显示出更好的效果,故在本课题接下来的实验中,选用300μg/ml的益气活血药浓度进行机制探究。我们继续观察了 C、M、Y(300μg/ml)、4-PBA和Y(300μg/ml)+4-PBA五组心肌细胞的细胞存活率和LDH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M组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p<0.01),平均降至40%左右。在药物和抑制剂的干预下细胞存活率都明显增加(p<0.05)。虽然Y、4-PBA和Y+4-PBA三个组的细胞存活率程增加趋势,但三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细胞上清中LDH量显着增高(p<0.01),平均可达400U/L左右。Y、4-PBA和Y+4-PBA干预后都可明显减少LDH的释放(p<0.01),Y组与Y+4-PB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Y+4-PBA组LDH的减少程度更佳显着。8.心肌细胞细胞焦亡率的情况。采用Hoechst 33342/PI双染后可见C组细胞淡蓝染,细胞密度高,细胞大小正常,基本没有红染细胞。M组细胞核蓝染高亮,细胞密度降低,细胞体积增大,大量红染细胞。而使用抑制剂和中药干预后,都可以降低焦亡细胞比率,细胞密度也较M组增加。9.益气活血药对缺糖缺氧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相关蛋白的影响。与S组相比,M 组 GRP78、(p)IRE1a、(p)PERK、TXNIP、NLRP3、GSDMD、IL-1β、Caspase-1、cleaved Caspase-1/11蛋白表达水平都显着增高(p<0.01),益气活血药和抑制剂干预都可降低相关指标的表达,而抑制剂作用更佳显着。当益气活血药与抑制剂联用时,可进一步降低其表达水平(p<001)。研究结论:1.益气活血药可通过改善缺血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而提高心梗后心功能,改善心梗后的收缩功能,减小梗死面积。2.益气活血药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相关蛋白,减少心肌细胞死亡,挽救缺血心肌。3.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可显着抑制心肌细胞焦亡相关指标表达,表明细胞焦亡可以由内质网应激途径触发并加重细胞焦亡的损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TXNIP/NLRP3途径有关。而益气活血药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TXNIP/NLRP3途径,缓解内质网应激抑制细胞焦亡,减轻心肌细胞损伤,且从研究结果显示,益气活血药的作用机制与IRE1 α诱导的相关途径密切相关,这将是进一步研究该课题的重点方向。4.益气活血药减轻内质网损伤,改善了“气虚”的状态,提高了受损心脏功能运行的动力,为从现代科学角度阐释中医“气血”理论提供了研究基础。

苑瑞敏[9](2021)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降低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小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降低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住院治疗的射血分数降低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实验组100例患者应用小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照组95例患者应用培哚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治疗效果、心功能、肾功能及血压的变化。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类型包括计量、计数资料,其中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两周后,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LVEF(45.45±3.67)%、LVEDD(56.26±3.35)mm、NT-pro BNP(1296.47±546.77)pg/ml优于对照组的LVEF(37.62±3.64)%、LVEDD(57.82±3.43)mm、NT-pro BNP(2329.13±677.06)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肌酐(76.04±20.27)umol/L、血尿素氮(5.74±3.70)mmol/L优于对照组血肌酐(85.90±25.88)umol/L、血尿素氮(7.82±3.43)mmol/L,实验组收缩压(110±12)mm Hg、舒张压(63±8)mm Hg优于对照组收缩压(123±16)mm Hg、舒张压(68±11)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分别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后,我们发现,小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短期内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肾功能、血压改善优于培哚普利,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张琳荃,孙丽慧[10](2020)在《沙库巴曲缬沙坦及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沙库巴曲缬沙坦及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88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结合培哚普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结合沙库巴曲缬沙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血清肌钙蛋白T,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LVEDD、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肌钙蛋白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进行治疗,与培哚普利治疗相比,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着。

二、培哚普利治疗42例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哚普利治疗42例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托拉塞米与氢氯噻嗪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干预方法
    1.4 评价指标
        1.4.1 血压及6 min步行距离测量
        1.4.2 心功能指标检测
        1.4.3 生化指标检测
        1.4.4 疗效评价
        1.4.5 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4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心力衰竭患者曲美他嗪联合培哚普利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LVEDD、LVESD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比较:
    2.2 心功能比较:
    2.3 心功能分级比较:
3 讨论

(4)培哚普利联合CRT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耗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3 讨 论

(5)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替米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2.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6)培哚普利联合左卡尼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用药前、用药结束后第3天2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1.3.2 用药前、用药结束后第3天2组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1.3.3 用药前、用药结束后第3天2组患者的炎症指标及心肺运动参数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3 2组患者的炎症指标比较
    2.4 2组患者心肺运动试验及6 min步行实验参数 比较
3 讨 论

(7)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凋亡和自噬及其交互作用在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 细胞凋亡
        2 细胞自噬
        3 自噬与凋亡的crosstalk
        4 目前存在的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于文献分析参附强心丸的研究进展
        1 参附强心丸文献分析
        2 参附强心丸的药物分析
        3 参附强心丸的基础研究
        4 参附强心丸的临床研究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参附强心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整合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引言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一节 参附强心丸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参附强心丸对氧糖剥夺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CROSSTALK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基于TXNIP/NLRP3途径研究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后内质网应激诱发细胞焦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益气活血类中药保护缺血性心肌病的作用机制及在内质网应激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肌细胞死亡形式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益气活血药对心肌梗死大鼠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益气活血药对缺血缺氧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益气活血药对缺糖缺氧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降低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资料来源与标准
        1.1.2 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研究方法
        1.4.1 实验组与对照组
        1.4.2 实验组的急性心衰亚组与慢性心衰亚组
        1.4.3 实验组的25mg起始组和50mg起始剂量组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肾功能及血压指标比较
    2.3 两组中的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肾功能及血压指标比较
    2.4 对照组分别与实验组的25mg起始剂量组和50mg起始剂量组治疗前后比较
    2.5 实验组服用25mg剂量起始组与50mg剂量起始组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肾功能及血压指标比较
    2.6 实验组急性心衰亚组与慢性心衰亚组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肾功能及血压指标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5 本研究的缺陷
6 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衰治疗的药物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沙库巴曲缬沙坦及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实验组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LVEDD、HR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血清肌钙蛋白T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四、培哚普利治疗42例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托拉塞米与氢氯噻嗪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J]. 李秀昕,张咪. 慢性病学杂志, 2021(12)
  • [2]阿替洛尔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微管连接蛋白水平的影响[J]. 陈四华,孙旭晖,袁强. 中国基层医药, 2021(09)
  • [3]心力衰竭患者曲美他嗪联合培哚普利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LVEDD、LVESD的影响[J]. 蔡琴红,吴浩龙. 哈尔滨医药, 2021(04)
  • [4]培哚普利联合CRT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耗氧量的影响[J]. 刁中极.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21(04)
  • [5]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替米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的临床价值[J]. 宋健. 中国实用医药, 2021(20)
  • [6]培哚普利联合左卡尼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J]. 许韩波,黄燕洪.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1(05)
  • [7]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D]. 郭丽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TXNIP/NLRP3途径研究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后内质网应激诱发细胞焦亡的影响[D]. 王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降低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苑瑞敏.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沙库巴曲缬沙坦及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对比[J]. 张琳荃,孙丽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24)


培哚普利论文 心肌细胞论文 对照组论文 慢性心力衰竭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上一篇:挣扎在困境中的长江港口
下一篇: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