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125)碘粒子组织内放疗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125)碘粒子组织内放疗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赖中伟[1](2020)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探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2.探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安全性。3.为临床医师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武汉大学口腔医院2014年7月-2019年6月间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入选患者相关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肿瘤情况、吸烟史、饮酒史、CT检查结果)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期等,分析这些病例的年龄、性别、T分期、原发灶部位、吸烟饮酒史、病理类型、全身系统状况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数据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计算出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出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相关数据。结果:1.患者的2、4、6月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9%、65.4%、53.8%。2.研究期间患者随访时间6月至60月,中位随访时间28月。术后1年、2年总体生存率为92.3%、86.5%;术后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7.7%、36.5%。3.经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结局的独立风险因素。4.17.3%患者术后近期出现轻度放疗不良反应(RTOG1-2级),无严重近远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RTOG3-4级)。结论: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联合手术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具有微创、高效、安全性高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王超[2](2020)在《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世界范围内,食管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排名第7位,肿瘤相关致死率排名第6位。在中国,95%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吞咽困难是无法切除的食管癌患者的主要症状,这些患者需接受姑息治疗。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置入术和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两种广泛认可的用于治疗恶性吞咽困难的姑息治疗方式。近年来,碘-125(125I)粒子作为一种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模式,已被用于治疗多种不可切除或局部复发的恶性肿瘤。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125I粒子与部分覆膜SEMS的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肿瘤,并延长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在过去几年中,多种全覆膜SEMS被设计并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全覆膜SEMS尤其适用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且需要接受后续治疗和支架移除的患者。因此,与联合部分覆膜SEMS相比,125I粒子联合全覆膜SEMS的治疗模式理论上将更适合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的患者。另一方面,尽管大量研究关注了粒子支架的临床疗效,然而125I粒子在ESCC中的抗肿瘤机制仍有待研究。在本课题中,首先,我们通过体内外实验系统地研究125I粒子在ESCC细胞中的作用和抗肿瘤机制。然后,我们通过联合125I粒子和分节式全覆膜SEMS设计了一款新型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并通过临床研究评估该内照射支架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研究125I粒子对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通过体外照射模型,给予细胞累积剂量为0、2、4、6和8 Gy的125I粒子辐射。在特定的实验中,细胞接受si RNA、N-乙酰-L-半胱氨酸(NAC)或放线菌酮的处理。通过克隆形成试验和台盼蓝染色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活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活性氧自由基(ROS)和细胞内Ca2+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分析DNA损伤、caspase活化、自噬和内质网应激。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在动物实验中,构建Eca-109和KYSE-150的荷瘤鼠,并对其进行125I粒子(0.8 m Ci)植入治疗。记录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变化情况,并对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ROS荧光染色、TUNEL和免疫组化等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在两株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显着抑制了细胞增殖,并诱导DNA损伤和G2/M细胞周期阻滞。125I粒子辐射通过凋亡和类凋亡诱导细胞死亡。在照射后,Eca-109细胞主要通过诱导caspase依赖的凋亡而死亡,并在6 Gy时达到凋亡峰值。KYSE-150细胞通过诱导凋亡和类凋亡被杀死,伴有广泛的细胞内空泡形成。在两株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诱导了自噬流,并且通过si ATG5抑制自噬增强了细胞的放射敏感性。125I粒子辐射还诱导了细胞内的Ca2+过载和内质网应激。此外,125I粒子辐射引起ROS过量产生,ROS清除剂NAC明显削弱了125I粒子辐射对内质网应激、自噬、凋亡和类凋亡样空泡化的诱导作用。动物实验显示,125I粒子辐射可引起组织内ROS产生,激活细胞凋亡和潜在的类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结论:在ESCC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在引起DNA损伤、G2/M细胞周期阻滞、胞内Ca2+过载和内质网应激之后,可通过凋亡和类凋亡诱导细胞死亡,同时,触发保护性的自噬。125I粒子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类凋亡和自噬在很大程度上由ROS介导。目的:评估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方法:通过将125I粒子与分节式全覆膜SEMS结合,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全覆盖内照射支架,并应用于临床。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同一家医院连续招募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进行该新型内照射支架的治疗。收集并分析相关临床数据,包括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总生存期、支架通畅时间、支架再狭窄(组织/肿瘤增生)、支架移位和不良事件(CTCAE v4.0)。结果:共计39名患者(31名[79.5%]男性,平均年龄71.3±7.4岁)接受了该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为97.4%(38/39),临床成功率为100.0%(39/39)。吞咽困难评分在术后1周内明显下降(P<0.001),6个月内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1(95%CI 173228)天,3月和6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2%和56.4%。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75(95%CI 128222)天。5名(12.8%)患者发生了支架再狭窄。4名(10.3%)患者发生了支架移位,所有移位支架均成功移除。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胸痛(59.0%)、食管出血(28.2%)和恶心呕吐(20.5%)。8名(20.5%)患者共发生了8例严重(等级≥3)不良事件。结论: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安全、有效。该治疗模式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时间。目的:比较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与其联合部分覆膜支架在食管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并评估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全覆膜支架组,77例)或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部分覆膜支架组,69例)治疗的146例食管癌患者数据。根据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总生存期、支架通畅时间、复发性吞咽困难和不良事件(CTCAE v4.0)对结果进行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总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时间。复发性吞咽困难可分为支架再狭窄和支架移位,通过计算原因别风险比(CSHR)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计算部分分布风险比(SHR)的FineGray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全覆膜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7.4%(75/77),部分覆膜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8.6%(68/69)(P>0.999)。两组的临床成功率均为100.0%。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相当(164天比152天;P=0.382)。术前吞咽困难评分4分(HR 1.624,95%CI 1.1142.369,P=0.012)和远处转移(HR 5.752,95%CI 3.5389.351,P<0.001)是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全覆膜支架具有延长支架通畅时间的趋势(143天比113天;P=0.057)。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在吞咽困难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比36.2%;SHR 0.676,95%CI 0.3711.233,P=0.202),Cox模型显示全覆膜支架组的累积发生风险更低(CSHR 0.529,95%CI 0.2860.977,P=0.042)。与部分覆膜支架相比,全覆膜支架能显着降低支架再狭窄率(14.3%比29.0%;CSHR 0.387,95%CI 0.1850.810,P=0.012;SHR 0.446,95%CI 0.2150.927,P=0.031)。在多因素分析中,支架类型(全覆膜支架比部分覆膜支架;CSHR 0.377,95%CI 0.1790.794,P=0.010;SHR 0.443,95%CI 0.2120.925,P=0.030)和支架直径(20mm比16 mm;CSHR3.920,95%CI 0.85118.063,P=0.080;SHR 4.479,95%CI 1.02819.515,P=0.046)是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在支架移位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7.2%;CSHR 1.674,95%CI 0.0.5724.897,P=0.347;SHR 1.852,95%CI 0.6365.398,P=0.259)。全覆膜支架组与部分覆膜支架组相比,胸痛较为少见(54.5%比71.0%;P=0.040),两组在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在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治疗中,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在生存获益和安全性方面与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表现相当。相较于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能显着降低支架再狭窄率,具有延长支架通畅时间的潜能。

陈建建[3](2020)在《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建立人喉癌细胞系TU21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放射性125Ⅰ粒子对肿瘤组织的抑制作用,研究1251粒子对喉癌移植瘤凋亡、增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及研究基础。方法建立人喉癌细胞系TU212裸鼠移植瘤模型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只,对照组植入0 mCi空壳粒子,实验组植入0.8 mCi粒子。CT引导下经18G穿刺针在各组裸鼠瘤体内分别植入2枚粒子,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用于术前计划设计和术后计划验证。植入粒子后每4天观察肿瘤生长状况,并测量肿瘤大小以计算肿瘤体积。125Ⅰ粒子植入30天后处死裸鼠取材,根据肿瘤体积绘制肿瘤体积-时间曲线以观察抑瘤效果。瘤体取材后分别进行如下检测:(1)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2)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Ki67、PCNA的mRNA表达;(3)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PCNA的蛋白表达。(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Ki67、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1)干预结束后实验组移植瘤体积、重量均显着小于对照组(均P<0.05)。(2)HE染色切片示对照组肿瘤组织癌细胞核大深染、排列紧密,实验组肿瘤组织癌细胞可见大量变性坏死。(3)q-PCR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与较对照组Bax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Ki67、PCNA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4)Western blot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较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PC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与对照组相比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Ki67、PC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可明显抑制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游顺开[4](2020)在《三氧化二砷静滴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三氧化二砷静滴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7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分成对照组37例和实验组3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TACE治疗,术中选用化疗药物奥沙利铂50mg/m2与超液化碘油灌注栓塞,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0mg三氧化二砷静脉滴注,连用14天。两组患者均在首次治疗后间隔30天重复下一周期治疗,总共4个周期。收集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乙型肝炎、有无肝硬化、有无门静脉癌栓、肿瘤包膜是否完整、肿瘤大体分型、肿瘤长径、CNLC临床分期、ECOG评分、KPS评分等,以验证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可比性。进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甲胎蛋白水平(Alpha-fetoprotein,AFP)、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药物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变化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反应不同治疗方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基线情况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2)近期客观疗效: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客观有效率(ORR=50.0%)、疾病控制率(DCR=89.5%)均高于对照组(ORR=43.3%,DCR=81.1%),但两组患者ORR、DCR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3)AFP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FP水平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FP水平(396.73±245.09 ng/mL)较对照组(396.73±374.09ng/mL)明显降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49)。(4)PT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PT水平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PT水平(12.99±1.41s)较对照组(13.02±1.40s)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5)ALB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LB水平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LB水平(39.08±4.93g/L)较对照组(39.56±4.09g/L)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6)TBIL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水平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TBIL水平(21.22±8.10umol/L)较对照组(21.01±8.25umol/L)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7)AST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ST水平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ST水平(35.83±12.73U/L)较对照组(36.91±12.21U/L)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8)ALT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LT水平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LT水平(46.57±20.12U/L)较对照组(44.38±18.21U/L)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9)KPS评分: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3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86.67±10.59分)较对照组(75.12±12.37分)明显改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23)。(10)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体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差异无显着性(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可逆的毒副反应及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在临床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基础上,联合术后三氧化二砷静滴能够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AFP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较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巢宇[5](2020)在《基于生物材料的局部肿瘤治疗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新策略探索》文中提出肿瘤免疫治疗是利用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的一种治疗方式。在最近十年里,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成为了当今最令人关注的一种癌症治疗方式。在所有免疫治疗方法中,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疗法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免疫疗法,也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进展。尽管肿瘤免疫治疗的前途光明,然而我们距离真正治愈癌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下个阶段的目标是提高免疫治疗的临床响应率并降低毒副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联合治疗策略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本博士论文中,我们基于创新的生物材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多种局部肿瘤治疗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新策略。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基于纳米生物技术开发了一系列用于局部增效肿瘤内放射治疗的一体化平台,并且在放射性同位素的体内递送和增敏上取得了一些原创性成果。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多种基于生物材料的局部肿瘤治疗介导的免疫应答效应,并发展了局部肿瘤治疗介导免疫治疗的创新策略。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第一章:简要综述了现有癌症治疗方式特别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着重阐明本博士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二章:铼188标记的片层状硫化钨纳米材料用于光热增效内放射治疗。通过一种无螯合剂的标记方式,我们在片层状硫化钨纳米材料上实现了放射性同位素铼188高效稳定的标记。随后,我们第一次提出了一种自我增敏的机制,证明了钨原子在吸收了铼188发射的伽马射线后能够产生二次带电粒子从而增强放射性引起的细胞损伤。最后,我们在活体水平实现了光热联合内放射治疗,在较低的放射性剂量下获得了显着的治疗效果。第三章:纳米配位聚合物用于无治疗性同位素的递送和增敏实现高效低毒的内放疗。我们采用一锅法制备了由重金属元素铪元素(Hf)和螯合剂(4-羧基苯基)卟啉(TCPP)组成的纳米配位聚合物。凭借TCPP的螯合能力,我们合成的纳米材料能够被轻易地标记上锝99(99mTc)。有趣的是,基于前一项研究提出的机制,重金属元素铪能够赋予诊断型同位素杀死癌细胞的治疗能力。得益于出色的肿瘤富集能力,99mTc-Hf-TCPP纳米颗粒不论是通过局部给药还是系统给药,都能在适中的剂量下取得优异的治疗效果。第四章:基于可注射水凝胶的局部内放疗联合全身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通过简单的混合,我们得到了含有放射性碘131标记的过氧化氢酶海藻酸钠(ALG)组合物。在注射后,海藻酸钠溶液在内源性钙离子存在下能够快速形成三维交联网状结构,将放射性药物固定在肿瘤内部。通过局部注射,我们的海藻酸钠组合物能够在小鼠肿瘤模型、兔肿瘤模型甚至是人源异种移植模型上实现高效低毒的局部内放疗。通过进一步引入免疫调节剂Cp G寡核苷酸并联用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我们的策略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原位实体瘤,而且能抑制转移瘤并预防肿瘤的复发。我们提出的这种通过局部治疗来实现全身治疗反应的内放射免疫疗法或许有成为新一代的癌症治疗方式的潜力。第五章:基于铁纳米颗粒的局部磁热治疗联合全身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金属铁纳米颗粒并采用多巴胺聚乙二醇共聚物进行修饰。聚合物修饰的铁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并可以通过冻干粉的形式保存使用。相比于传统的氧化铁纳米材料,我们制备的聚合物修饰的铁纳米颗粒具备超高的磁饱和强度和磁热转换效率。无论是经局部注射还是经磁靶向的静脉注射,铁纳米颗粒都能在低功率交变磁场下实现高效的磁热消融。我们进一步阐明局部注射联用免疫佐剂和检查点阻断疗法能产生全身性治疗反应抑制转移的肿瘤。该工作不仅展现了铁纳米颗粒作为高效磁热试剂的潜力,而且第一次报道了局部磁热联合免疫治疗的前景。第六章:局部化疗联合免疫“鸡尾酒”疗法。我们报告了一种“鸡尾酒”的化疗免疫治疗策略,将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的化疗药物和免疫佐剂与海藻酸钠混合制备用于局部化疗免疫治疗。化疗引起局部癌细胞免疫原性死亡后,在免疫佐剂的帮助下能够激活强大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在进一步联用检查点阻断剂后,这种鸡尾酒疗法能够在多种具有挑战性的肿瘤模型上引起有效的全身性免疫反应,从而摧毁局部实体瘤,抑制转移瘤并且预防肿瘤的复发。所有组分都已被批准应用于临床,该策略具备极大的临床转化价值。总之,本论文发展了一系列基于生物材料的局部肿瘤治疗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策略,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多种局部治疗策略介导的远端抗肿瘤免疫效应以及进一步联合免疫治疗的潜力。相关成果的产业转化与临床转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李梦轩[6](2019)在《125I粒子对肝泡型包虫病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25-碘粒子放射治疗对动物(大鼠、裸鼠)泡型包虫病模型的初步效果研究方法:(1)20只无胸腺裸鼠;体质量20g左右;10周龄;取裸鼠右侧颈部皮下部位、注射器针头斜行刺入建立裸鼠皮下病灶模型。建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对照组(n=5)、空白对照组(n=5)。实验组裸鼠于病灶内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6711型,放射活度0.8mCi)并测量植入前病灶大小,对照组行穿刺针(八光针)单纯穿刺病灶,未植入粒子;空白对照组未行仍和干预,术后常规饲养。每日行裸鼠病灶大小测量,45天后处死模型,行病灶称重、提取组织原头节镜下台盼蓝染色观察计数,镜下HE染色取得病理结果。(2)14只大鼠,体质量600g左右,12周龄,接种成功后常规饲养。麻醉开腹后肝内原位种植多房棘球蚴浑悬液,建立大鼠肝脏多方棘球蚴模型,建模成功大鼠分为实验组(植入粒子治疗)、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实验干预45天后处死,取原位肝脏病灶提取组织原头节镜下台盼蓝染色观察原头节活性,依红-苏木精(HE)染色观察镜下病理结果。结果:裸鼠皮下模型1.建模观察6月后,建模成功率为80%(16/20);在粒子植入45天之后,对照组裸鼠存活4只(4/5),实验组裸鼠存活8只(8/10),空白对照组裸鼠存活4只(4/5);2.粒子实验干预45天后,实验组裸鼠与对照组裸鼠病灶直径分别为0.84士0.45cm和3.14士0.39cm(t=6.477,P<0.001)。实验组裸鼠与空白对照组裸鼠病灶直径分别为0.84士0.45 cm和2.66士0.88cm(t=4.355,P<0.002);3.实验组与对照组裸鼠干预处死后提取原头节镜下台盼蓝染色对比后实验组病灶原头节镜下活性、数量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减少;4.实验组病灶HE染色下多房棘球蚴出现明显的死亡、减少。大鼠肝脏原位模型1.接种6个月后,建模成功率为100%(14/14),麻醉开腹后肝脏原位病灶植入放射性粒子后,实验组大鼠存活10只(10/10),对照组大鼠存活4只(4/4);2.处死后病灶组织见识提取原头节,同上镜下观察原头节活性;3.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处死后取材肝脏病灶同上观察镜下病理结构变化;结论:实验研究结果提示125-I粒子通过放射效应可杀灭泡球蚴并抑制泡性包虫病的进一步发展。

杨文戈[7](2019)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行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患者51例。手术后2月行CT检查,观察肿瘤局部控制情况(RECIST标准)。并分别于术1周、2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卡氏功能状况评分(KPS)、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情况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患者相关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两周内2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破溃,对症处理后愈合,9例于拔针后出现局部少量出血,局部压迫后未再出血,余未见其他相关并发症。125I粒子植入术后1周、2个月、6个月KPS评分由术前(38.0±11.9)分分别升至(52.6±15.0)分,(54.3±13.4)分,(57.6±12.5)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125I粒子植入术后1周、2个月、6个月VAS评分由术前(7.1±1.7)分分别降至(4.7±1.4)分、(3.4±0.9)分和(3.3±1.0),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51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4.00个月,共有65处可评价病灶,肿瘤局部控制率(CR+PR+SD/总数)为93.8%。结论: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可提高患者功能状态,减轻患者癌性疼痛,有效控制肿瘤进展且未造成严重并发症,治疗相关近期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骨盆转移性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方法。

张大为[8](2018)在《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剂量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应用放射性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包括近期疗效(有效率)和远期疗效(生存率)。2以质量验证D90为依据,探寻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相对安全有效的处方剂量。方法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剂量学研究: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128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分成2组,其中64例患者给予100Gy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观察组);另64例患者给予140Gy放射性I125粒子治疗(对照组),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活度0.7m Ci,数目1080颗。术后即刻扫描CT行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剂量验证。术后2个月、6个月复查腹CT,评价疗效。观察两组客观缓解率ORR(CR+PR),局部控制率LCR(PR+CR+SD),理化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两组患者:1)总疗效的评价,140Gy组治疗后缓解率46.88%、总有效率68.75%,100Gy组缓解率53.12%、总有效率71.87%,两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2)两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甲胎蛋白等理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地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p<0.05),140Gy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甲胎蛋白较140Gy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显着(p<0.05);3)生活质量的评价,140Gy组提高率18.75%、总有效率43.75%,100Gy组提高率46.87%、总有效率78.28%,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4)两组治疗后在上腹不适、胃肠道出血、腹水、胆汁瘘、严重肝损害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1本实验证实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近期疗效显着,安全可行,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方法。2本实验证实了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肝癌,100Gy的处方剂量对于术后肝脏的区域毒副作用反应较轻,并发症少,对患者全身系统影响较少,为临床在处方剂量的选择上提供了一个新的建议。

刘亚[9](2017)在《静脉化疗联合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静脉化疗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因疾病分期、身体因素或经济条件等原因,不适合或拒绝外科手术及靶向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两组患者术前基线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根据治疗方式不同,纳入对照组43例,行单纯静脉化疗治疗;联合组42例,行静脉化疗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联合组在静脉化疗(4个疗程)后行125Ⅰ粒子植入,根据TPS治疗计划在CT引导下植入125Ⅰ粒子,并行术后剂量验证。术后定期观察随访,观察、记录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血常规等结果;明确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差异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抑制。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情况通过卡氏评分评价,术后3个月通过复查增强CT或MRI,观察肿瘤病灶的体积变化,放射性粒子位置、空间排布,肿瘤强化情况,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结果联合组靶区碘粒子首次植入成功率为97.6%(41/42),病灶靶区平均接受的照射剂量为(210240)Gy。术后仅1名患者V90<90%,接受一次粒子补种后均达到TPS要求。联合组术后3个月鳞癌局部总有效率为64.70%(11/17),腺癌局部总有效率为76.00%(19/25),合计局部总有效率(CR+PR)为71.42%(30/42);其中对照组术后3个月鳞癌局部总有效率为7/17(41.17%),腺癌局部总有效率为10/26(38.46%),合计局部总有效率(CR+PR)为39.53%(17/43);联合组总有效率(CR+PR)术后3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1、2年总累积生存率分别59.20%、28.60%;对照组患者1、2年总累积生存率分别34.60%、14.00%,联合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4.7个月)高于对照组组患者(7.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503,P=0.019)。分别进行Ⅲb期及Ⅳ期患者亚组生存分析,联合组Ⅲb期患者中位生存期(15.9个月),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8.00%、36.00%。对照组Ⅲb期患者中位生存期(8.3个月),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8.50%、15.38%,Ⅲb期联合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934,P=0.015)。联合组Ⅳ期患者中位生存期(8.6个月),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5.80%、17.60%,对照组Ⅳ期患者中位生存期(6.3个月),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22.10%、11.80%,Ⅳ期联合组患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2年生存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2=1.446,P=0.229)。两组术后CEA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联合治疗组术后1个月(10.11±0.71)μg/L,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术后1个月(12.11±0.72)μg/L更低,两组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11.901,P=0.001)。联合组血常规术前术后变化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术后1个月血象间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无肺脓肿、无大出血、心包填塞、针道转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静脉化疗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手段。

刘良发[10](2016)在《新技术在头颈肿瘤外科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头颈部肿瘤种类繁多,主要发生于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的重要部位。考虑到头颈肿瘤发病部位和头颈部解剖及功能的特殊性,在治疗肿瘤的同时,需要兼顾重要器官的功能保护及外观的恢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推动着头颈肿瘤外科的发展。本文将就近年来新技术在头颈肿瘤外科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介绍。一、喉癌、下咽癌功能保全性手术

二、~(125)碘粒子组织内放疗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5)碘粒子组织内放疗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仪器设备
    2.3 操作过程及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操作
        2.3.3 术后处理
    2.4 跟踪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2.4.1 随访观察
        2.4.2 疗效评价标准和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2.6 研究内容及分组标准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2 临床疗效(肿瘤大小变化)
    3.3 患者生存期分析
    3.4 影响OS生存结局的因素分析
    3.5 术后不良反应
    3.6 两例典型病例
        3.6.1 一般资料
        3.6.2 一般资料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2)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绪论
文献综述一 ~(125)I粒子治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二 自膨式金属支架在治疗恶性食管狭窄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部分 ~(125)I粒子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细胞系
        1.2.2 实验动物
        1.2.3 放射源及~(125)I粒子体外照射模型
        1.2.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1.2.5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方法
        1.3.1 siRNA转染
        1.3.2 细胞存活率检测
        1.3.3 克隆形成试验
        1.3.4 细胞周期检测
        1.3.5 细胞凋亡检测
        1.3.6 细胞内ROS检测
        1.3.7 细胞内Ca~(2+)检测
        1.3.8 免疫荧光检测
        1.3.9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1.3.10 透射电镜检测
        1.3.11 动物实验
        1.3.12 组织HE染色
        1.3.13 组织ROS水平检测
        1.3.14 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15 组织TUNEL凋亡检测
        1.3.16 统计学方法
    1.4 结果
        1.4.1 ~(125)I粒子辐射抑制ESCC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空泡化
        1.4.2 ~(125)I粒子辐射诱导DNA损伤修复和G2/M细胞周期阻滞
        1.4.3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凋亡与非凋亡样细胞死亡
        1.4.4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产生保护性自噬
        1.4.5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发生类凋亡
        1.4.6 ROS在~(125)I粒子辐射诱导的凋亡、自噬和类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1.4.7 ~(125)I粒子辐射抑制ESCC移植瘤
    1.5 讨论
第二部分 ~(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支架设计
        2.2.2 支架制作和理化性能检测
        2.2.3 临床伦理审批
        2.2.4 研究对象选择
        2.2.5 样本量计算
        2.2.6 干预方法
        2.2.7 评价指标及定义
        2.2.8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情况
        2.3.2 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情况
        2.3.3 支架再狭窄和移位
        2.3.4 不良事件
    2.4 讨论
第三部分 ~(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或部分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支架特征
        3.2.2 临床伦理和知情同意
        3.2.3 病例筛选
        3.2.4 手术操作
        3.2.5 评价指标及定义
        3.2.6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一般情况
        3.3.2 生存分析
        3.3.3 复发性吞咽困难
        3.3.4 不良事件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裸鼠模型建立及干预
    2.2 裸鼠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对比
    2.3 HE染色检查结果
    2.4 qPCR结果
    2.5 Western Blot结果
    2.6 免疫组化结果
3 讨论
    3.1 喉癌治疗现状
    3.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现状
    3.3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的机制与优势
    3.4 喉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现状
    3.5 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获得奖励和发表论文
致谢

(4)三氧化二砷静滴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第2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验结果的比较
    2.2 近期客观疗效的比较
    2.3 甲胎蛋白水平的比较
    2.4 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2.5 出现不良反应人数的比较
    2.6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比较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生物材料的局部肿瘤治疗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新策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常规肿瘤治疗
        1.2.1 肿瘤外科手术治疗
        1.2.2 肿瘤放射治疗
        1.2.3 肿瘤化学治疗
    1.3 新型肿瘤治疗
        1.3.1 纳米科学与技术
        1.3.2 肿瘤光学治疗
        1.3.3 声学治疗
        1.3.4 磁学治疗
        1.3.5 重金属元素增效放射治疗
        1.3.6 新型治疗的发展前景
    1.4 肿瘤免疫治疗
        1.4.1 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
        1.4.2 肿瘤免疫微环境
        1.4.3 检查点抑制疗法
    1.5 局部肿瘤治疗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新策略
        1.5.1 免疫联合治疗的原则
        1.5.2 局部治疗策略与免疫联合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铼188标记的片层状硫化钨纳米材料用于光热增效内放射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2.3 仪器表征
        2.2.4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硫化钨纳米片的合成与修饰
        2.3.2 硫化钨纳米片的光热性能
        2.3.3 放射性188Re的标记
        2.3.4 硫化钨纳米片的放疗增敏效果
        2.3.5 内放疗的体外细胞杀伤
        2.3.6 硫化钨纳米片的生物行为
        2.3.7 光热联合内放疗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纳米配位聚合物用于无治疗性同位素的递送和增敏实现高效低毒的内放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2.3 仪器表征
        3.2.4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配位聚合物(NCP)的合成与表征
        3.3.2 锝99(99mTc)的放射标记
        3.3.3 重金属元素的光电效应
        3.3.4 体外内放疗增敏效应
        3.3.5 体外内放疗
        3.3.6 细胞DNA损伤
        3.3.7 材料的生物学行为
        3.3.8 材料的代谢学行为
        3.3.9 活体内放疗
        3.3.10 长期生物安全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可注射水凝胶的局部内放疗联合全身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步骤
        4.2.3 仪器表征
        4.2.4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海藻酸钠的成胶能力
        4.3.2 放射性131I的标记
        4.3.3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试
        4.3.4 体内成胶
        4.3.5 肿瘤乏氧改善
        4.3.6 局部内放疗
        4.3.7 局部内放疗联合免疫的远端效应
        4.3.8 局部内放疗联合免疫的免疫记忆效应
        4.3.9 生物安全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铁纳米颗粒的局部磁热治疗联合全身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步骤
        5.2.3 仪器表征
        5.2.4 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聚合物修饰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5.3.2 局部注射的磁热治疗
        5.3.3 磁靶向介导的磁热治疗
        5.3.4 局部磁热治疗介导的远端效应
        5.3.5 局部磁热联合免疫的免疫记忆效应
        5.3.6 局部磁热联合免疫治疗原位肿瘤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局部化疗联合免疫“鸡尾酒”疗法
    6.1 引言
        6.1.1 实验试剂
        6.1.2 实验步骤
        6.1.3 仪器表征
        6.1.4 数据分析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药物组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6.2.2 局部化疗免疫鸡尾酒疗法激发肿瘤免疫原性
        6.2.3 局部化疗免疫鸡尾酒疗法介导的远端效应
        6.2.4 局部化疗免疫鸡尾酒疗法的免疫记忆效应
        6.2.5 局部化疗免疫鸡尾酒疗法用于治疗原位乳腺癌
        6.2.6 局部化疗免疫鸡尾酒疗法用于治疗原位脑胶质瘤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6)125I粒子对肝泡型包虫病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器材/试剂
    2.3 实验技术路线图
    2.4 动物模型的建立
        2.4.1 AE混悬液的配置
        2.4.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4.3 裸鼠模型分组及实验干预
        2.4.4 大鼠模型分组及实验干预
    2.5 病灶提取原头节镜下观察
    2.6 病理石蜡切片
    2.7 病理切片染色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动物模型一般情况
        3.1.1 裸鼠皮下瘤体病灶情况
        3.1.2 大鼠及病灶一般情况
        3.1.3 病灶粒子植入治疗
    3.2 病理标本
        3.2.1 裸鼠皮下病理标本
        3.2.2 大鼠病理标本
    3.3 病灶大小
        3.3.1 裸鼠病灶大小变化
        3.3.2 裸鼠瘤体大小统计学意义(t检验)
    3.4 病灶镜下观察原头蚴活性
    3.5 病理组织HE染色
        3.5.1 裸鼠病理HE染色
        3.5.2 大鼠病理HE染色
第4章 讨论
    4.1 I粒子在肝癌中的应用
        4.1.1 I粒子放射治疗在肝癌中的应用
        4.1.2 I粒子放射治疗在肝癌中的优势
    4.2 肝癌与HAE的相似性
    4.3 放射治疗后病灶与组织学变化
    4.4 不足之处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剂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试验器材
        1.1.3 治疗方法
    1.2 结果
        1.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结果对比
        1.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结果对比
        1.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结果比较
        1.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结果的对比分析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CT引导下~(125)I粒子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植入治疗
    2.1 ~(125)I粒子的发展及特性
    2.2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癌的技术方法
    2.3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
    2.4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癌中存在的问题
    2.5 相关并发症及放射防护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静脉化疗联合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近距离放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0)新技术在头颈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喉癌、下咽癌功能保全性手术
二、经口腔机器人手术在头颈外科中的应用
三、快速成型技术在颌面头颈外科中的应用
四、术中神经监护在头颈外科应用
五、纳米炭示踪在头颈外科中的应用
六、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

四、~(125)碘粒子组织内放疗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D]. 赖中伟. 南昌大学, 2020(08)
  • [2]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D]. 王超. 东南大学, 2020(01)
  • [3]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D]. 陈建建. 郑州大学, 2020(02)
  • [4]三氧化二砷静滴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D]. 游顺开.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5]基于生物材料的局部肿瘤治疗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新策略探索[D]. 巢宇. 苏州大学, 2020(06)
  • [6]125I粒子对肝泡型包虫病治疗作用的研究[D]. 李梦轩. 青海大学, 2019(04)
  • [7]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研究[D]. 杨文戈. 东南大学, 2019(05)
  • [8]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剂量学分析[D]. 张大为.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9]静脉化疗联合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D]. 刘亚.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5)
  • [10]新技术在头颈肿瘤外科中的应用[J]. 刘良发. 医学研究杂志, 2016(05)


肿瘤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肿瘤免疫论文 粒子植入论文 癌症治疗论文

上一篇:东南亚漆艺的各个方面
下一篇:新形势下文献检索师资继续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