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垂直凸头液位与体积的关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立置凸形封头液位与体积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娟[1](2015)在《固定式低温容器应变强化设计与制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应变强化型奥氏体不锈钢制固定式低温储罐为研究对象,对强化技术理论进行研究,并将强化技术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制造中,借鉴本单位按照ASME和EN强化标准完成设计和制造强化型低温储罐的经验,进行应变强化模拟产品的试验和研究,对强化技术和研发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1)本文对应变强化型固定式低温储罐的应用、结构型式、绝热方式进行综述;讨论国内强化技术在低温储罐中的应用,总结国外应变强化技术的发展进程,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对强化容器用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力学性能、许用应力、屈强比和塑性指标等技术指标进行系列试验研究;从强化过程工艺、强化压力载荷、强化作用、最大变形量控制等方面分别对强化技术进行讨论;讨论了室温强化和低温强化两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从选材、设计、制造、焊接等角度讨论应变强化强化核心技术;对多层缠绕绝热的立式储罐适用特殊强化工艺过程进行讨论;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强化技术应用的难点问题。(3)通过对6mm,8mm,10mm三种不同厚度的S30408(06Cr19Ni10)和1.4301(X5CrNi18-10)两种奥氏体不锈钢材料进行一系列的强化前和强化后的性能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具体低温储罐设计实例,讨论应变强化低温储罐在设计中的材料选择、设计应力值确定、强度计算,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外壳封头的内压校核计算。(4)对强化型低温储罐绝热性能进行计算讨论,对四种立式低温储罐的支撑结构进行优缺点对比分析,对立式强化储罐八点支撑结构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采用有限元分析手段对强化储罐温度载荷条件下支撑结构的安全性能分析计算,从设计结构和制造过程两方面讨论分析出解决措施;对卧式储罐的支撑进行分析和危险工况下应力计算并提出优化措施。(5)分析讨论应变强化容器制造过程的特殊要求,讨论对容器人孔设置、加强圈结构、夹层管路布局、排水排气结构等结构设计问题的处理。结合实例,探讨强化变形的测量问题。从母材的选用、材料的抗拉强度上限、焊接材料的选用、焊接方法等方面讨论应变强化容器焊接的影响因素,将熔敷金属与母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图表对比。从安全性能、强化变形影响角度,分别讨论了对接接头、接管与壳体焊接D类焊接接头、加强圈拼接接头的焊接接头应采用的结构型式。

白凤鲛[2](2012)在《平板膜错流微滤性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固工业废水一直是我国废水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控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就迫切的要求我们对工业废水进行净化回收以循环利用。在这种背景下,本课题设计出一种新的固液分离装置—平板式微滤膜错流过滤装置,旨在对含固工业废水进行深度洁净处理,并对五种常用的不同材质的膜板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本论文以清水为原料液对平板膜的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在清水条件下,每块平板膜的渗透通量随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平板膜的基本性能,并作为原料液为悬浮液时的对照实验。然后,通过错流过滤装置对煤泥悬浮液的过滤实验,得到了各块膜板的渗透通量随进口流量、操作压力以及过滤时间的变化规律。各块膜板渗透通量随进口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操作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过滤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最后趋于稳定。但是渗透通量的增长速度和降低速度不同,经过对比得到钛膜板的过滤性能在五块膜板中是最优的。为了使错流过滤装置能真正应用于工业上,论文又对钛膜板进行了深一步研究分析,论证了它在工业应用中的可行性。本实验还对钛金属材质的平板膜与管式膜的错流过滤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运行条件下,平板膜的过滤效果更佳,更加节省动力能源,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推广意义。最后,应用错流微滤工况下的阻力计算公式,结合实验数据拟合,以钛膜板为例,分析了平板膜错流过滤初期膜过滤阻力随时间、跨膜压差变化符合三次多项式,随进口流量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

崔世兵[3](2010)在《小流量颗粒分级旋流器的压降与分级性能》文中提出水力旋流器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分离非均相液体混合物的设备,尽管对旋流分离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将水力旋流器用于微细颗粒的分离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其基本原理是将具有一定密度差的液-液、液-固、液-气等两相或多相混合物在离心作用下进行分离,分离效率高、分离设备占用空间小,并且可连续操作。一般来说,悬浮在液相介质中的固体颗粒可以按其粒度的大小,密度,形状等进行分离,分离过程可以区分为分选和分级。所谓分级便是将具有相同密度的固相颗粒按粒度大小进行分离。由于旋流器的分离效率随颗粒粒度的增大而上升,故可用于将进料中的固相颗粒分成粗粒级颗粒和细粒级颗粒两部分,即将旋流器用于颗粒分级设备。在小型铁矿用于颗粒分级的旋流器,分级精度比较低,分级粒度较低,尾矿的浪费比较严重,现在本课题是设计出一种适合小型铁矿颗粒分级的旋流器,使之达到所要求分级粒度。本论文首先探索旋流器的结构参数,进口流量,以及分流比对压降影响。然后找出一般规律。最后是改变参数,得出分级效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旋流器的压降随着进口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压降与进口流量呈明显的指数关系;随着分流比的增加,底流压降呈现出明显的增大趋势,而溢流压降基本没有变化;随着锥角的变化,底流压降和溢流压降都随之增大;当底流口直径增大时,底流压降有变小的的趋势,而溢流的压降基本保持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在有无背压的情况下,底流的压降基本保持不变。在分级效率实验中,当流量增加时,d50减小;当分流比增大时,d50增大,一般来说,分流比不宜超过0.35,当超过0.35时,分离的效果就会急速下降,达不到所需要的分级效果,同时分级出的粒径也比较紊乱。当锥角变化时,当锥角从17°变化到120°时,d50会随之变大。本文对小流量颗粒分级旋流器的分级范围做了初步的界定,对在何种情况下分级效果最好也有个大致的预判。这为以后小流量颗粒分级旋流器分级效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的研究方法。

徐德华[4](2010)在《椭圆头立罐装量与液位的算法和模拟》文中提出通过坐标平移建立椭圆封头立式罐内装液量与液位的关系,使用可视化编程技术实现其装液量与液位的双向计算,并模拟显示其动态变化过程;为化工类企业对椭圆封头立式罐的设计、使用、及其容积、装量、液体位置的标定和非直接测量计量提供了一种更简捷有效的手段和可视化操作的实用技术。

姜英明[5](2001)在《立置凸形封头液位与体积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导了立置凸形封头不同液位时的体积计算公式 ,利用计算机程序或绘制曲线可以方便的使用其结果

金丽群[6](2001)在《《深冷文献消息》国内部分》文中指出

姜英明[7](2001)在《碟形封头几何计算》文中研究说明研讨了碟形封头几何特征方程、体积、表面积、质量、接管长度、下封头切线至裙座筒体上端距离和碟形封头的自动作图等问题 ,提供了关于碟形封头液位与体积的关系和在碟形封头上设置盘管等问题的参考文献 ,较完整地解决了碟形封头在设计、制造和使用中遇到的常见几何计算问题

二、立置凸形封头液位与体积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置凸形封头液位与体积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定式低温容器应变强化设计与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低温能源及装备发展现状简介
    1.2 固定式低温容器
    1.3 国内应变强化技术在低温装备的应用
    1.4 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技术概况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技术研究
    2.1 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应变强化的技术基础
    2.2 应变强化技术理论探讨
    2.3 应变强化技术核心
    2.4 多层缠绕绝热立式低温储罐特殊强化过程工艺
    2.5 应变强化工程应用难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变强化型固定式低温容器设计
    3.1 应变强化低温储罐壳体材料的选择
    3.2 材料设计应力值
    3.3 低温储罐直径、高度的确定
    3.4 直径变形率讨论
    3.5 设计压力选取
    3.6 低温储罐壁厚计算和校核
    3.7 储罐外壳的内压校核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变强化型低温容器传热及支撑结构设计
    4.1 低温储罐传热计算
    4.2 立式低温储罐支撑结构
    4.3 卧式储罐支撑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化制造与结构设计
    5.1 强化容器制造过程
    5.2 人孔结构设置
    5.3 加强圈的设置
    5.4 应变强化容器的焊接
    5.5 焊接接头结构设计
    5.6 二次强化压力计算
    5.7 与制造工艺相关的结构设计
    5.8 低温储罐抽空处理和真空维持
    5.9 容器应变强化后变形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平板膜错流微滤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1.2.1 工业废水处理方法
        1.2.2 废水处理方法选择
    1.3 固液分离技术发展概况
    1.4 微滤技术在固液分离中的应用
        1.4.1 膜分离技术
        1.4.2 微滤原理和分类
        1.4.3 微滤膜分离过程中参数的影响
        1.4.4 微滤膜的污染和控制
        1.4.5 微滤膜的发展和应用
    1.5 错流过滤装置概述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错流过滤实验系统
    2.1 错流过滤原理
    2.2 错流微滤实验系统
        2.2.1 实验流程
        2.2.2 实验设备
    2.3 微滤膜的结构参数
    2.4 实验所用物料特性
    2.5 实验方案和方法
        2.5.1 实验方案
        2.5.2 操作参数的确定
        2.5.3 实验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板膜基本性能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1 进口流量对渗透通量的影响
        3.1.2 跨膜压差对渗透通量的影响
        3.1.3 过滤时间对渗透通量的影响
        3.1.4 进口流量对压差的影响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板膜错流过滤性能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2 过滤效果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不同材质平板膜的过滤性能对比
        4.3.2 平板膜过滤悬浮液与清水的实验对比
        4.3.3 FM-2 在不同过滤条件下的性能对比
        4.3.4 FM-2 和MT-2 错流过滤性能的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板膜错流微滤过程的阻力分析
    5.1 错流微滤模型发展概况
    5.2 微滤膜分离的机理分析
    5.3 膜污染阻力分析
    5.4 膜污染阻力的计算方法
    5.5 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小流量颗粒分级旋流器的压降与分级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力旋流器分离原理和基本结构
    1.3 水力旋流器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案
    2.1 旋流器实验系统
    2.2 实验用旋流器的结构参数及物料参数
    2.3 实验方案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压降实验
    3.1 理论基础
        3.1.1 固液旋流器的生产能力
        3.1.2 固液旋流器的压降
        3.1.3 固液旋流器的分流比
    3.2 实验参数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流量对压降的影响
        3.3.2 分流比对压降的影响
        3.3.3 锥角对压降的影响
        3.3.4 底流口直径对压降的影响
        3.3.5 有无背压对压降的影响
        3.3.6 清水与悬浮液压降对比
    3.4 结论
第4章 级效率实验
    4.1 实验理论基础
        4.1.1 固液旋流器的分离效率
        4.1.2 级效率与折算级效率
        4.1.3 分割尺寸d_(50)
        4.1.4 固液旋流器分级粒度计算公式
        4.1.5 固液旋流器级效率预测方法
        4.1.6 旋流器级效率计算法
        4.1.7 综合效率计算式
        4.1.8 对比第一类,第二类公式
    4.2 实验参数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级效率与流量的关系
        4.3.2 分流比与级效率的关系
        4.3.3 锥角与级效率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立置凸形封头液位与体积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椭圆封头
    1.1 下封头
    1.2 上封头
2 球形封头
3 碟形封头
    3.1 下封头
    3.2 上封头
    3.3 10%碟形封头讨论
4 结语

(7)碟形封头几何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几何特征方程
2 体积
3 表面积
4 质量
5 接管长度
6下封头切线至裙座筒体上端距离
7自动作图
8结语

四、立置凸形封头液位与体积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定式低温容器应变强化设计与制造研究[D]. 王春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2]平板膜错流微滤性能的实验研究[D]. 白凤鲛. 北京工业大学, 2012(01)
  • [3]小流量颗粒分级旋流器的压降与分级性能[D]. 崔世兵. 北京工业大学, 2010(09)
  • [4]椭圆头立罐装量与液位的算法和模拟[J]. 徐德华.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02)
  • [5]立置凸形封头液位与体积关系[J]. 姜英明. 石油化工设备, 2001(S1)
  • [6]《深冷文献消息》国内部分[J]. 金丽群. 深冷技术, 2001(05)
  • [7]碟形封头几何计算[J]. 姜英明. 石油化工设备, 2001(03)


封头论文 储罐论文 旋流器论文 低温储罐论文 流量计算论文

上一篇:氧活化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哮喘发作的最佳药物配伍方案探索
下一篇: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