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1](2020)在《秦安县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地块选择、品种选择、种苗准备、科学移栽、田间管理、适时采收等5个方面介绍了秦安县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
旷碧峰[2](2019)在《依托科技支撑实现蔬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记改革开放40年衡阳市蔬菜产业发展之路》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间,衡阳市的蔬菜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成为全市农业的支柱产业。衡阳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该文介绍了湖南省衡阳市蔬菜产业在40年间的发展成果和衡阳市蔬菜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彭美蓉[3](2019)在《祁东当前黄花菜病虫害发生特点与无公害绿色防控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祁东当前黄花菜病虫害发生概况,主要病虫特点与防治现状,对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选育高新抗病良种、突出病虫临测、进行现代标准化科学栽培和狠抓综合防治的绿色防控对策。
罗琰晶[4](2019)在《黄花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该文主要从繁殖、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了黄花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供广大菜农参考。
李进,韩志平,李艳清,张海霞[5](2019)在《大同黄花菜生物学特征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大同是中国黄花菜之乡,大同黄花菜是山西省名优农产品,也是大同市首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大同黄花菜的产量、经济效益、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等落后于湖南祁东、甘肃庆阳等产区。为此,该文介绍了大同黄花菜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征、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管理技术,为挖掘大同黄花菜的品种优势、促进大同黄花菜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李育军,植石灿,黄妙林,秦树香[6](2018)在《华南黄花菜的生产研究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花菜(学名:Hemerocallis citrine Baroni,英文名:Daylily)为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金针菜、忘忧草等,起源于亚洲与欧洲。我国也是原产地之一,最早记载于2 500多a前的《诗经·卫风·伯兮》篇,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是黄花菜的学称;言:虚词,愿意;树:动词,种植;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黄花菜花和根均可入药,可
穆长安[7](2016)在《豫东平原黄花菜无公害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从优良品种、栽培地的选择和精细整地、科学繁苗、定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六个方面对黄花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对推进黄花菜生产实现标准化、优质化和高效化具有重要意义。
刘小英,江华波,铁曼曼,邱亨池,涂建,杨峰[8](2015)在《黄花菜组织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在综合分析黄花菜种苗繁育方式及栽培管理的基础上,对组织培养中各个技术环节及黄花菜栽培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花菜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李春城[9](2014)在《无公害黄花菜的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黄花菜是一种食疗俱佳的保健食品,具有清凉利尿、平肝止血、延缓衰老等功效,经济效益也非常高。本文中主要介绍了无公害的黄花菜的栽培技术,促进黄花菜的品质和产量的提高。
王良全[10](2014)在《富硒无公害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黄花菜主要以其花蕾作为食用原料,黄花菜花蕾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花粉、糖、蛋白质、维生素C、钙、脂肪、胡萝卜素、卵磷脂、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须的养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选择地块 |
| 2 品种选择 |
| 3 种苗准备 |
| 4 科学移栽 |
| 4.1 移栽准备 |
| 4.2 定植时间 |
| 4.3 合理密植 |
| 5 田间管理 |
| 5.1 中耕除草 |
| 5.2 科学施肥 |
| 5.2.1 苗期 |
| 5.2.2 抽薹期 |
| 5.2.3 花蕾期 |
| 5.3 病虫害防治 |
| 5.3.1 叶枯病 |
| 5.3.2 锈病 |
| 5.3.3 褐斑病 |
| 5.3.4 红蜘蛛 |
| 5.3.5 蚜虫 |
| 6 适时采收 |
| 1 衡阳市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成效 |
| 1.1 蔬菜种植品种多样化、特色化 |
| 1.2 蔬菜种植基地化、组织化 |
| 1.3 蔬菜种植区域化、集约化 |
| 1.4 蔬菜产品标准化、安全化 |
| 1.5 蔬菜市场便民化、规范化 |
| 1.6 蔬菜栽培设施化、规模化 |
| 2 衡阳市蔬菜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
| 2.1 设施栽培技术的创新 |
| 2.2 制定蔬菜栽培技术规程,示范推广质量标准 |
| 2.3 蔬菜育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
| 2.4 特色蔬菜的发掘利用研究与示范推广 |
| 前言 |
| 1 当前祁东黄花菜病虫害种类与发生特点 |
| 1.1 主要病虫种类 |
| 1.2 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
| 1.2.1 病虫种类多 |
| 1.2.2 危害损失大 |
| 1.2.3 发生不一,防治难度大 |
| 2 发生原因浅析 |
| 2.1 气候原因 |
| 2.2 品种原因 |
| 2.3 防治因素 |
| 2.4 栽培因素 |
| 3 绿色控防对策 |
| 3.1 强化优良抗性品种开发与选育 |
| 3.2 强化绿色防控药剂研发 |
| 3.3 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与预警预报 |
| 3.4 抓好农业防治与标准化生产管理 |
| 3.5 重视和运用物理或生物防治 |
| 3.6 科学精准进行化学防治 |
| 1 繁殖 |
| 2 整地定植 |
| 3 田间管理 |
| 3.1 培土 |
| 3.2 施肥 |
| 3.3 浇水 |
| 4 病虫害防治 |
| 4.1 病害 |
| 4.2 虫害 |
| 5 采收 |
| 1 大同黄花菜的植物学特征 |
| 1.1 根 |
| 1.2 茎 |
| 1.3 叶 |
| 1.4 花 |
| 1.5 果实和种子 |
| 2 大同黄花菜的生物学特征 |
| 2.1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 2.1.1 温度。 |
| 2.1.2 光照。 |
| 2.1.3 水分。 |
| 2.1.4 土壤。 |
| 2.1.5 养分。 |
| 2.2 生长发育过程 |
| 2.2.1 一年中生长发育过程。 |
| 2.2.2 一生中生长发育过程。 |
| 3 大同黄花菜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
| 3.1 整地和施肥 |
| 3.1.1 选地。 |
| 3.1.2 深翻整地。 |
| 3.1.3 施足底肥。 |
| 3.2 定植 |
| 3.2.1 品种选择。 |
| 3.2.2 选用壮苗。 |
| 3.2.3 定植时间。 |
| 3.2.4 定植方法。 |
| 3.3 田间管理 |
| 3.3.1 中耕培土。 |
| 3.3.2 科学追肥。 |
| 3.3.3 合理排灌。 |
| 3.3.4 合理间作。 |
| 3.3.5 客土培根。 |
| 3.4 适时采收 |
| 3.4.1 采收时间。 |
| 3.4.2 采收标准。 |
| 3.4.3 采收方法。 |
| 4 大同黄花菜的病虫害防治 |
| 4.1 主要病害防治 |
| 4.1.1 锈病。 |
| 4.1.2 叶枯病。 |
| 4.1.3 炭疽病。 |
| 4.1.4 根腐病。 |
| 4.1.5 黄叶病。 |
| 4.2 主要虫害防治 |
| 4.2.1 红蜘蛛。 |
| 4.2.2 蚜虫。 |
| 4.2.3 蓟马。 |
| 4.2.3 地下害虫。 |
| 1 我国黄花菜的优质生产概况 |
| 2 我国黄花菜的研究进展 |
| 2.1 华南地区黄花菜研究进展 |
| 2.2 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黄花菜研究进展 |
| 2.3 西南、华东、华中地区黄花菜研究进展 |
| 3 华南地区黄花菜生产关键技术 |
| 3.1 主栽品种 |
| 3.2 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
| 3.3 病虫防控技术 |
| 3.4 采收及加工技术 |
| 3.5 质量控制技术 |
| 4 华南黄花菜产业的发展潜力与策略 |
| 1 栽培地的选择 |
| 1.1 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栽培地 |
| 1.2 选择有无公害生产条件的栽培地 |
| 2 选择优良品种 |
| 3 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
| 4 科学繁育种苗 |
| 5 定植技术 |
| 6 田间管理技术 |
| 6.1 中耕除草 |
| 6.2 合理施肥 |
| 6.3 水分管理 |
| 6.4 深耕翻土和培土 |
| 7 黄花菜的采摘 |
| 1 黄花菜快速繁殖技术 |
| 1.1 外植体准备 |
| 1.1.1 外植体选择。 |
| 1.1.2 外植体灭菌。 |
| 1.2 诱导与增殖 |
| 1.3 培养基选择 |
| 1.3.1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 |
| 1.3.2 培养基激素组合及浓度。 |
| 1.4 移栽 |
| 2 高产栽培技术 |
| 2.1 品种选择与种苗培育 |
| 2.2 选地施肥 |
| 2.3 种苗处理 |
| 2.4 适期定植 |
| 2.5 田间管理 |
| 2.5.1 中耕除草。 |
| 2.5.2 肥水管理。 |
| 2.6 病虫害防治 |
| 2.7 及时采摘 |
| 一、选地和深翻整地 |
| 二、合理密植 |
| 三、栽培管理 |
| 四、病虫害防治 |
| 五、收获 |
| 一、选择地块 |
| 二、选用良种 |
| 三、整地培肥 |
| 四、种苗选择与处理 |
| 五、移栽 |
| 六、栽后管理 |
| 七、适时采收,及时加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