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对武夷“下山脱贫”实践的思考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对武义“下山脱贫”实践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徐杰舜[1](2020)在《中国乡村变迁和乡村振兴60年田野记》文中研究指明100多年前,人类学的一个新学派——中国乡村学派,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出现。我作为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追随者,向费先生学习,55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反思自己非自觉和自觉的乡村田野经历和观察,以窥中国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曲线图。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千年未遇的大变局,经验告诉我们,这一次乡村现代化进步和发展的上升,将会使中国乡村"换了人间"。

何月华,龙晔生[2](2015)在《徐杰舜先生学术史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徐杰舜先生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近50年。做学问、带学生、办刊物、出丛书、开会议,他怀着对民族学、人类学特殊的情结,为中国人类学研究和发展付出了超乎一般的时间和精力。

申路玉[3](2012)在《农民“超市经济”的人类学研究 ——以浙江省武义县新荷村为例》文中提出当代背景下的中国农民经济行为是一个学术界的热点问题。90年代以来,浙江省武义县南部的农村地区刮起了一股“超市风”,人们纷纷外出开超市,并取得很大成功,引人注目。类似的地区经济现象,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但与此相关的学术研究却并不多见。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以浙江省武义的农民“超市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新荷村为个案,从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视角对这一农民外出经商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讨论。在本文中,笔者在新荷村、杭州萧山、江苏昆山和上海四地的多点民族志调查基础上,主要围绕新荷村村民外出“开店”的经营活动,展开相关的描写、分析和讨论。其中尤其关注的是:“超市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经济行为与地区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过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深入访谈、文献梳理、定量统计等等。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新荷村及经营地的田野背景做了简要介绍,之后笔者对新荷村村民外出“开店”的历史、村庄生计方式与超市经营现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与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对“超市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及崛起和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再次,重点地分析和讨论了“开店”这一经济行为与地区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及其过程;以及这种“互动”所带给我们的理论启示,同人类学相关理论进行了对话。最后,笔者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对其极具借鉴价值的相关发展经验和启示进行了总结提炼;同时,针对“超市经济”的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挑战,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通过本研究对“超市经济”的人类学透视,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分析性个案,同时也为“管窥”类似的农民集体外出经商行为提供一种可能。更期望能够促进我们对正在经历巨大社会文化变迁的广大农村地区的认识,深化对日益“走向”市场的当代中国农民经济行为的理解。

胡晓[4](2011)在《浅析武义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生态社会效益》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公益林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作为我国重要的森林类别,其主要的功能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公益林建设是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战略保证,科学评价并合理经营生态公益林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土安全建设的需要。本文选择武义作为研究地点,将文献探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对当地生态公益林生态社会影响评价开展探索性研究。在参考并借鉴国内外生态林业先期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生态公益林的定义、作用和经营利用入手,分析武义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本文还从两个不同角度对其效益进行科学评估。在生态效益方面,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有效地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释氧、森林储能和森林减灾等;而社会效益方面则主要表现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增进社会文明,逐步扭转了对森林生态系统只索取不投入的做法,积极参与森林生态建设和管护中来。希望本研究为武义生态公益林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有利于促进武义森林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充实和完善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影响评价体系。

华正学[5](2009)在《武义“下山脱贫”模式:中国反贫困战略创新的最佳县域样本》文中研究指明武义"下山脱贫"模式是一种"异地搬迁开发型"反贫困模式。该模式虽不在武义最早出现,也非武义独创,但却在武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此蜚声海内外。本文通过对武义下山脱贫实践的具体考察后认为,该模式的出现符合反贫困战略演进的基本规律,实现了对新中国60年反贫困战略的五大创新,不仅取得了积极的反贫困成效,而且对反贫困战略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

孙亚楠[6](2008)在《乡村文化:继承发扬或割断重组?——以武义县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发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回顾武义县乡村文化成功更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事实试图论证这样一个观点,即乡村文化秉承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根植于土地之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简单化地实行去乡村化,割断它与传统文化和土地的联系。而是要从农民本身的利用和精神出发,因势利导,在继承传统乡村文化的同时对之进行更新,使之发扬光大。

麻益军[7](2008)在《“景宁模式”的战略管理学分析》文中提出景宁畲族自治县是一个集山区、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区于一身的农业县。本文主要从战略管理学的视野:一是归纳出景宁畲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10个基本优势元素;二是提出修正战略目标选择和战略途径选择的思路,总结提升出畲乡新农村建设的"景宁模式"。

冼奕[8](2008)在《范式转换:从“捡芝麻”到“抱西瓜”——读《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兰红[9](2008)在《适应的幸福 ——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移民扶贫异地开发是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武义县通过移民扶贫——下山脱贫方式使4万多高山、深山人民摆脱贫穷,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地处海拔1041米高山上的九龙山村正是下山脱贫工程的受益村之一,过去“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青年娶亲难、生病就医难、用水用电难、邮电通讯难、发展经济难”的问题自搬迁下山后全都得到了解决。笔者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文化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进行考察和研究。本文重点对九龙山村下山后在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方面的适应和变迁情况进行研究。下山后村民对生产、生活方面的适应有一个过渡期,过渡期以后便能完全适应山下的生活。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加,村民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现在的村民幸福感十足,对山下生活的满意度比对山上生活的满意度高出一倍。可见,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可大大增强农民的幸福感。下山脱贫是一种“换血”式扶贫,与过去政府的被动“输血”和“造血”的扶贫方式不同,舍弃掉原来维持自身生存的“血液”,利用政府提供的新鲜“血液”来创建全新的生活。新九龙山村村民的幸福生活是武义345个下山脱贫村的缩影,体现了武义下山脱贫工作的伟大成就。

徐杰舜,兰林友[10](2007)在《人类学中国话语的反思——访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兰林友博士》文中提出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早已关注到中国社会到底是怎样,即中国也有自己的话语资源。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学者应从中国的背景、中国的材料出发,寻求历史资源作为人类学中国话语的最初源头,构建出人类学的中国话语。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不能盲目排外,二是在此基础上要有自信,这样,建立人类学的中国话语才能丰富世界人类学的宝库。

二、对武义“下山脱贫”实践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武义“下山脱贫”实践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乡村变迁和乡村振兴60年田野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初识:中小学时代的乡村记忆
二、非自觉的田野经历:人类学田野观察之一
    (一)平寨10月田野
        1.少数民族乡村社会发展的滞后性
        2.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呈现的多彩性
        3.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性
        4.真实感受到什么是民族,什么是少数民族
    (二)武义20年田野
        1.汉族乡村社会的乡土性
        2.汉族乡村风俗也是多彩的
        3.汉族也是一个民族
三、自觉的田野经历:人类学田野观察之二
    (一)贺县百日田野
        1.首次运用人类学的“变迁”理论,对南乡进行了一次有理论指导的田野考察,感受到了人类学理论的鲜活性
        2.首次体验了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方法的科学性
        3.从三江平寨到贺县南乡的比较中,感受到了少数民族乡村的巨大进步
    (二)武义2月田野
    (三)永福10年田野
        1.村落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细胞
        2.农民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主体
        3.政府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主导
        4.“就地发展”:中国乡村现代化的主道
结语:中国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曲线图

(2)徐杰舜先生学术史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草根”的奋斗与“汉民族园地的种树人”
二、田野主张与学术责任
三、人类学情怀与学术品性
四、“传教士”精神与学术家园
五、结语

(3)农民“超市经济”的人类学研究 ——以浙江省武义县新荷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背景及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内容、过程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田野点概述
    第一节 田野点的选择
    第二节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柳城畲族镇
        二、新荷村
    第三节 超市经营地概况
第三章 “开店”:以新荷村为例
    第一节 武义“超市现象”的崛起
    第二节 “开店”之路与生计方式
        一、新荷村的“开店”之路
        二、“超市经济”与村庄生计方式
    第三节 村庄“开店”现状
        一、人员构成和超市形态
        二、经营地点和顾客群体
    第四节 超市经营
        一、“开店”和资金
        二、“找店面”
        三、日常经营、竞争与风险
第四章 “超市经济”:特点与原因
    第一节“超市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开店”成风的原因
        一、区域地理环境、经济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
        二、财富神话、联动效应与传统社会关系网
        三、行业风险特性与经营地点的巧选多变
        四、偶然因素、社会选择与路径依赖
    第三节 小结:一种专一性、地域性、自发性外出经商行为
第五章 “超市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第一节 社会文化对“开店”的影响
        一、社会关系网络
        二、村庄道德舆论
        三、经营地城市文化
    第二节 “超市经济”对社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村落经济
        二、社区环境
        三、文化与价值观念
        四、社会关系网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一、互动与再生产:作为一种新文化形式的“超市经济”
        二、“开店”、“嵌合”与互动
        三、超市经济与文化理性
第六章 “超市经济”:经验与问题
    第一节 农民“超市模式”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超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面临的发展挑战
        二、相关对策
结语:走向“市场”的农民经济行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荷村外出开超市人员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后记

(4)浅析武义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生态社会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文献回顾与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研究
        1.4.2.2 实证研究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公益林
    2.2 生态公益林的主要作用
    2.3 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和利用
        2.3.1 经营和利用的目的
        2.3.2 经营和利用的原则
        2.3.3 经营和利用的内容
        2.3.3.1 大力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多功能效益利用
        2.3.3.2 大力提倡在生态公益林区发展珍贵树种
        2.3.3.3 注重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固碳功能
        2.3.4 经营和利用的途径
3 武义县生态公益林建设概况
    3.1 武义县概况
        3.1.1 武义县自然地理概况
        3.1.2 武义县社会经济概况
    3.2 武义县生态公益林现状分析
        3.2.1 武义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历程
        3.2.2 武义县生态公益林现状
4 武义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4.1 生态效益评估
        4.1.1 涵养水源
        4.1.2 固土保肥
        4.1.3 固碳释氧
        4.1.4 森林储能
        4.1.5 森林减灾
    4.2 社会效益评估
        4.2.1 促进新农村建设
        4.2.2 改善农民生活
        4.2.2.1 农民经济收入
        4.2.2.2 生态效益补偿金
        4.2.3 增进社会文明
    4.3 小结
5 武义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经验教训
    5.1 生态公益林管理经验
        5.1.1 建立组织管理机制
        5.1.2 建立经营管理机制
        5.1.3 建立资源管理监测机制
        5.1.4 建立资金管理机制
        5.1.5 建立信息管理机制
        5.1.6 健全公益林档案管理
    5.2 武义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生态公益林分布还过于零散
        5.2.2 下山脱贫地区生态公益林缺乏统一管理
        5.2.3 生态公益林建设质量不高
        5.2.4 规范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5.2.5 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内涵有待进一步丰富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乡村文化:继承发扬或割断重组?——以武义县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及其价值观念
二、乡村文化的变迁:武义的个案
    1.乡村文化观念的内涵
    2.乡村文化观念的积淀:以武义为例①
    3.传统文化观念的更新
三、乡村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1.中国乡村文化的构成
    2.乡村文化VS城市文化
    3.乡村文化:汉人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结论

(7)“景宁模式”的战略管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与景宁模式的提出
    (一)畲族分布及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
    (二)“景宁模式”的提出
二、“景宁模式”的理论文献与研究思路
    (一)“景宁模式”的理论文献
        1.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描述例。
        2. 农村、农民、农业的基本特征调查相关调查。
        3.“一三四八”战略选择和战略步骤的描述。
    (二)“景宁模式”的理论文献的研究思路
三、“景宁模式”的条件调查与分析
    (一)制约因素与劣势
    (二)独特竞争力与优势
        1. 中国畲乡的县域优势。
        2. 华东畲乡的区位优势。
        3. 文化畲乡的品牌优势。
        4. 生态畲乡的环境优势。
        5. 绿色畲乡的农业优势。
        6. 水电畲乡的工业优势。
        7. 风情畲乡的旅游业优势。
        8. 劳务畲乡的“走出去”优势。
        9. 创新畲乡的政策优势。
        1 0. 和谐畲乡的民族团结优势。
四、“景宁模式”的理论分析与框架
    (一)“景宁模式”的战略目标选择
        1. 使命陈述
        2.“景宁模式”
    (二)“景宁模式”的战略途径选择
        1. 对“一三四八”战略的思考。
        2. 重构战略途径选择的思路。
五、结语

(8)范式转换:从“捡芝麻”到“抱西瓜”——读《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范式在中国的缘起与转换
二、 县域研究范式提供的理论贡献
三、 县域研究范式提供的方法贡献

(9)适应的幸福 ——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移民扶贫相关研究回顾
        1.2.1 国外对移民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1.2.2 国内对移民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1.2.3 国内移民扶贫的研究现状
    1.3 理论关照
        1.3.1 人口迁移理论
        1.3.2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1.3.3 文化变迁理论
        1.3.4 文化适应理论
    1.4 研究目的、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经历
        1.5.1 研究方法
        1.5.2 田野工作经历
    1.6 武义县下山脱贫概况
2 选点简介
    2.1 武义县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1.2 人文历史
        2.1.3 人口及社会现状
    2.2 九龙山村简介
    2.3 新九龙山村简介
3 文化变迁:从高山到平地
    3.1 山上山下两重天
        3.1.1 山上:一个走向衰亡的山村
        3.1.2 山下:一个生机蓬勃的新村
    3.2 搬与不搬
        3.2.1 政府:宣传与引导
        3.2.2 村支书:支持与努力
        3.2.3 村民:搬与不搬之争
    3.3 下得来:搬迁过程
        3.3.1 政府扶持:政策和资金的倾斜
        3.3.2 愿意接纳:接纳村的帮助
        3.3.3 搬迁:机遇与挑战并存
4 适应的幸福:从贫困到富裕
    4.1 稳得住: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
        4.1.1 生存环境:从“糠箩”跳到“米箩”
        4.1.2 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
    4.2 富得快:“贫农”变“富农”
        4.2.1 思想观念大改变
        4.2.2 生产方式由单一变多样
        4.2.3 生活方式由单调变丰富
    4.3 适应后的幸福
        4.3.1 从贫困到富裕的幸福
        4.3.2 从“山民”到“市民”的幸福
        4.3.3 名扬中外的幸福
        4.3.4 下山前后幸福指数的比较分析
5 结论
    5.1 下山脱贫的主要经验
    5.2 下山脱贫与反贫困战略
        5.2.1 下山脱贫的反贫困战略意义
        5.2.2 下山脱贫的社会效益
    5.3 下山农民的适应性调适
    5.4 下山脱贫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对武义“下山脱贫”实践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乡村变迁和乡村振兴60年田野记[J]. 徐杰舜.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徐杰舜先生学术史述评[J]. 何月华,龙晔生. 民族论坛, 2015(02)
  • [3]农民“超市经济”的人类学研究 ——以浙江省武义县新荷村为例[D]. 申路玉. 中央民族大学, 2012(01)
  • [4]浅析武义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生态社会效益[D]. 胡晓. 浙江农林大学, 2011(05)
  • [5]武义“下山脱贫”模式:中国反贫困战略创新的最佳县域样本[J]. 华正学.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09(24)
  • [6]乡村文化:继承发扬或割断重组?——以武义县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发展为例[J]. 孙亚楠. 社科纵横, 2008(12)
  • [7]“景宁模式”的战略管理学分析[J]. 麻益军. 民族论坛, 2008(11)
  • [8]范式转换:从“捡芝麻”到“抱西瓜”——读《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J]. 冼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9]适应的幸福 ——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人类学考察[D]. 黄兰红. 广西民族大学, 2008(01)
  • [10]人类学中国话语的反思——访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兰林友博士[J]. 徐杰舜,兰林友. 百色学院学报, 2007(05)


武义论文 公益林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米非司酮对肌层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凋亡的影响
下一篇:升华新闻故事主题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