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特定湖泊波浪对水化学环境因子的形态响应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特异湖浪介对水化学环境因子的形态学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庆,黄伟,韩世礼,刘珊,胡杨,段先哲,刘剑星,陈亮[1](2015)在《第四纪湖相介形类组合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意义:以洞庭盆地介形类现生种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第四纪湖相介形类组合古气候与古环境意义研究现状基础上,初步研究了洞庭湖湘阴近岸介形类现生种分布与生态特征.国外在第四纪湖相介形类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而国内该方面工作仅主要集中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其它地区鲜见.国外在详细介形类现生种生态调查基础上,建立基于其的环境参数转换函数,并在第四纪古气候与古环境定量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现生种生态调查依然薄弱,主要表现在1)仅主要集中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其它地区还很少;2)生境数据绝大多为定性或半定量,很少定量;3)很少按季节采样.洞庭湖湘阴近岸包含3个属种,分别为未定种、Metacypris bellareticulata及Darwinula sp.,它们的生态要求为电导率240μs/cm,溶氧量10.45 mg/L,p H值8.1,水深0.5-1 m,水温10℃.

徐吉洋[2](2015)在《毒死蜱对小型组合系统中浮游动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于毒死蜱的用量及环境化学特征,其对环境生物,尤其是水生生物存在潜在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水生生态风险评估。本文在室内培养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研究了毒死蜱对上述4种浮游动物的毒性效应。在此基础上,论文作者以含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的室内水生生态系统(2L)为工具,研究了混合种群在毒死蜱胁迫下的变化与恢复情况并检测了水质的变化。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的研究表明,轮虫的平均寿命和世代周期分别为78.76+33.08h和51.56±20.55h。随着接种密度的提高,轮虫种群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为此,毒性试验以35ind/100mL作为受试种群的起始密度,试验周期定为144h。试验结果显示,毒死蜱对轮虫的96h-ECso和120h-ECso分别为0.6066mg/L和0.7323mg/L。论文测定了毒死蜱对隆线溞、锯缘真剑水蚤、中华薄壳介的48h毒性,结果表明,毒死蜱对隆线溞、锯缘真剑水蚤、中华薄壳介的48h-LC50分别为0.6000、6.9200、2.8600μg/L。为研究隆线溞、锯缘真剑水蚤及中华薄壳介与萼花臂尾轮虫的相互关系,论文作者分别将不同密度的甲壳纲动物与萼花臂尾轮虫(接种密度为0.35ind/mL)进行混合培养。结果表明,三种甲壳纲动物对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轮虫种群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可以导致轮虫种群消亡。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隆线溞和轮虫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竞争关系,锯缘真剑水蚤和中华薄壳介在抑制萼花臂尾轮虫的同时,自己的生长反而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针对4个物种的混合种群开展PCA,结果表明,三种甲壳纲动物与农药因子呈负相关;轮虫与农药因子呈正相关。在水质参数方面,氨氮和浊度与农药因子呈正相关;pH、电导率和总氮与农药呈微弱负相关;总磷无相关性。PCA结果还表明,水中壳二糖酶活性与甲壳纲动物(隆线溞、锯缘真剑水蚤、中华薄壳介)种群密度呈正相关,与轮虫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在PCA的基础上,对各取样时间所对应的样本得分做Williams检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于混合群落的NOEC和LOEC分别为0.25和1.25μg/L(p<0.01)。

徐星娜,汪勇,沈吉,王勇[3](2012)在《试论利用青海湖介形虫体长定量恢复湖水古盐度的可靠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青海湖东南部湖盆钻取的长475 cm沉积岩芯(QH-2005)为材料,基于6个层位14C年代(4个总有机碳(BOC)样品年代和2个木质素样品年代)建立了晚冰期以来QH-2005钻孔的"深度—年代"模型,并对BOC样品14C年代的硬水效应(732~2475年)进行了校正。挑选沉积物中成年介形虫(Limnocythere inopinata或Eucypris inflata)壳体,对其测定了δ18O值;同时测定了L.inopinata壳体体长,在此基础上利用经验公式定量恢复了青海湖湖水古盐度;此外还对QH-2005钻孔沉积物进行了红度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QH-2005孔沉积物红度和介形虫壳体δ18O指标所揭示的晚冰期以来气候演化模式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L.inopinata壳体体长定量重建的湖水古盐度只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对应较大的湖水盐度变化)与气候演化模式较为一致,但在千/百年尺度上并不能很好指示气候突变事件,可见青海湖湖水盐度是L.inopinata壳体体长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李双[4](2011)在《柴达木盆地尕海湖沉积岩芯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文中认为季风边缘区内陆封闭湖泊对气候环境变化敏感,其沉积物中各种代用指标有可能记录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详细过程。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东端尕海湖GHB孔沉积岩芯中介形虫组合、壳体碳氧同位素以及细颗粒矿物组分等指标的分析,在AMS14C定年的基础上,重建了尕海湖全新世以来的水文动态过程,恢复了尕海湖区气候环境演化的历史,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 12.8-11.3 cal ka BP气候以温凉偏干为主,尕海湖盐度和水温偏低,湖泊处于浅水环境;11.3~7.8 cal ka BP由末次冰消期晚期的温凉过渡到早全新世以温暖湿润为主,后期气候不稳定,经历了几次冷干气候事件,湖泊水位不断上升,水体盐度较低,水温偏凉,在此阶段的末期湖泊已达到高水位;7.8-5.7 cal ka BP气候波动略显着,气温和降水均有增加,前者增幅更大,气候温暖偏干;5.7~3.1 cal ka BP湖区气候稳定,表现为冷湿特征,湖泊在这一时期达到最高水位,盐度再次减小;3.1 cal ka BP以来气候多变,区域快速干旱化,后期气温可能偏低,经历了数次短暂的冷暖、干湿变化,湖泊快速萎缩,盐度达到目前水平。(2)通过对尕海湖GHB孔各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发现GHB孔记录了一些典型气候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8.2 ka BP冷事件、百年尺度的中世纪暖期、小冰期等。(3)尕海湖GHB孔记录与湖边DG02及DG03钻孔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较性;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大致相当,但与茶卡盐湖沉积物记录的湖泊演化过程不同;与典型季风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也有一定差异。尕海湖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不仅受亚洲季风的影响,而且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环境产生的气候效应也深刻地影响着该地区气候的变化。

王洪平[5](2010)在《青藏高原椭圆真星介(Eucypris elliptica (Baird))生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在2007-2009年间,三次参加青藏高原盐湖矿产与生物资源调查,为配合相关古环境、古气候研究课题之需,采集并带回活体介形虫样品30余件。本着青藏高原盐湖区第四系常见、且现代湖泊尚存活的具有代表性的介形类属种进行生物学测试的原则,选取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戎马温泉(Rongma Hotspring, RMH)的椭圆真星介(Eucypris elliptica (Baird))进行生物学测试。另据实验需要,将西藏双湖特区果梗错温泉(Guogenco Hotspring, GGH)和山西硝池(Xiaochi Salt-lake, XCS)的椭圆真星介作为样品实验。温度因子的生态参数测定在6.0-34.0℃内进行,共设置了6个温度梯度;盐度因子的生态参数测定在0.40-25.00(NaCl)g/L内进行,共设置了6个盐度梯度;实验设计和参数计算均采用生命表方法。测定的生态参数包括种群净生殖率(population net reproduction rate, R0),平均世代时间(mean generation time, T),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rm),周限增长率(finite rate of increase,λ)和种群加倍时间(doubling population time, t)。三个地理品系生存极限高温和生存极限盐度采用24小时半致死(24LD50)方法测定。对RMH温度因子的生态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在6-34℃内R0值大于0,在6-10℃内R0值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加,在10-22℃内R0值基本稳定在27.89-28.2 ind.♀的较高水平,在温度高于22℃以后R0值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温度对T的影响最显着,在10-34℃内T值呈直线下降趋势,6℃时T值达到427天,即完成一个世代需要一年多的时间,达到10℃时T值为138天,达到34℃时T值仅为23天。rm值和λ值的变化趋势与R0值基本一致, rm最大值为0.13/d、λ最大值为1.12/d,极值点都出现在17.2℃。在有生物学意义的温度内,低温(6℃)环境下的t值达到188.77天,当温度达到10℃时,t值下降到18.6天,温度进一步上升到22℃时t达到最小值10.4天,此后随着温度升高t值略有升高,但变化较小。对RMH盐度因子的生态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在0.40-5.00 g/L内R0值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5.00-20.00 g/L内R0值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减小;在盐度为20.00 g/L时R0值下降到接近0,R0值最大为25.6 ind./♀。盐度对T的影响很小,在实验盐度内,T值没有明显变化。rm值、λ值的变化趋势与R0值基本一致,rm值极值点出现在9.22 g/L时,其最大值为0.0673/d、λ值极值点出现在10.19 g/L时,其最大值为1.076/d。盐度对t值的影响无明显生物学解释意义。对RMH个体发育热量需求的测定结果表明,RMH的发育起始温度为4.48±1.14℃,完成一个世代的热量需求(有效积温常数)为609.23±31.98度日。据此计算,要在一年内完成一个世代,环境温度达到10℃的时间至少有100天。对E. elliptica三个地理品系的测定结果表明,它们的生存极限高温和生存极限盐度存在较大差异。以24小时半致死温度为标准判断,生存极限高温分别为:RMH为37.60℃、GGH为32.62℃,XCS的生存极限高温因测试结果出现较大误差,需重建实验种群进行测定;开始出现昏迷的温度分别为:RMH为30℃,GGH和XCS为26℃;死亡率快速上升的温区分别为:RMH为38-42℃,GGH为30-34℃、XCS为26-30℃。以24小时半致死盐度为标准判断,生存极限盐度分别为:RMH为25.66g/L、XCS为22.57g/L,GGH在30g/L盐度下死亡率低于25%,其生存极限盐度有待补充测定;开始出现昏迷的盐度分别为:RMH为12.00 g/L、GGH为20.OOg/L、XCS为17.00 g/L;死亡率快速上升的盐度范围分别为:RMH为24.00-28.00 g/L、XCS为17.00-22.00 g/L,GGH在30.00 g/L盐度下死亡率低于25%,死亡率快速上升的盐度范围有待补充测定。通过实验得知,E. elliptica的三个地理品系生存极限高温与生存极限盐度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它们栖息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态环境在客观上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生存极限高温与生存极限盐度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上述各生态学参数的古环境指示意义是:(1)含椭圆真星介化石的地层,在沉积期间,其水体含盐度大部分时间可能在20 g/L以下,短时期内最高盐度也不会超过22.56 g/L;(2)该种含量稀少的地层,其水体温度可能在4.48℃以上,但是10℃以上的时间大概不会超过全年的三分之一;但是该种化石在地层中含量大,推测全年主要时间的温度可能在10-30℃内,短时期内最高温度可能低于37.6℃;(3)实验结果说明,E. elliptica属于广温广盐介形类,其环境指示范围较宽。

曾承,安芷生,刘卫国,余俊清[6](2007)在《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湖水古盐度定量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湖水古盐度的定量反演,可以促进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尤其是封闭湖泊的盐度取决于流域降水,径流和蒸发的平衡关系,并直接表现为湖泊水位的变化。关于湖水的古盐度反演,长期以来已经根据多湖泊沉积环境指标加以揭示,包括湖泊沉积物中介形虫壳体的元素地球化学特性、硅藻-古盐度转换函数、介形虫壳体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生长环境的关系以及实验模拟等。各种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及一定的局限性,对此做了归纳和评述。

蒋庆丰,沈吉,刘兴起,张恩楼[7](2007)在《乌伦古湖介形组合及其壳体同位素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文中研究表明选择位于西风区的乌伦古湖为研究对象,利用AMS14C测年手段,建立了乌伦古湖沉积岩芯全新世以来的时间序列。对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组合特征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综合分析表明,全新世以来乌伦古湖地区气候环境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9985~5250cal.aB.P.为剖面最湿润阶段,气候经历了温干-冷湿-暖湿的转变,湖水水位和湖面相应地经历了由浅变深、由小变大的变化,出现了高湖面特征;5250~1255cal.aB.P.为剖面最干燥阶段,气候由早期暖干向中后期暖湿转变,湖泊水位先下降后回升;1255cal.aB.P.以来先低温后升温,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湖水位降低。乌伦古湖介形虫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化不但与孢粉资料记录相吻合,而且与周边区域环境变化记录一致,很好地响应了区域环境和全球气候突变事件,在百年尺度上主要遵循西风带模式,表现为冷湿暖干组合特征。

李明慧,康世昌[8](2007)在《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对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作为高分辨率古环境变化的“记录仪”,湖泊沉积物在重建晚第四纪全球环境变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湖泊沉积物中储存的各种信息反映了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生物学、沉积学等方面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在古环境变化研究中,湖泊沉积物已经从定性化研究逐渐过渡到定量化研究。

张恩楼,沈吉,王苏民,尹宇,朱育新,夏威岚[9](2004)在《近0.9ka来青海湖湖水盐度的定量恢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中成体特异湖浪介(Limnocythere inopinata)的体长测定,运用青藏高原特异湖浪介的体长与盐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定量重建了青海湖近0.9 ka来的古盐度变化序列.同时利用胖真星介(Eucypris inflata)壳体的Sr/Ca比值,结合湖水以及现生介形虫壳体的Sr/Ca比值,定量恢复了相同时段的古盐度序列.对两种不同方法恢复的古盐度作了比较评价,与历史气候序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介形虫体长恢复盐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而利用介形虫壳体微量元素恢复盐度的方法在青海湖不适宜应用.从恢复的盐度变化序列来看,1160-1290年的湖水低盐度表明中世纪暖期时该地区气候较为湿润,而小冰期的3个冷期所对应的1410-1540,1610-1670和1770-1850年的3个湖水高盐度期表明该地区在小冰期的冷期,气候较为干燥,而最近几十年的高盐度和近几十年的气候暖干化是一致的.所恢复的青海湖古湖水盐度的变化曲线与该地区树轮所恢复的降水曲线较好的一致性,可以说明本文所重建的盐度变化是比较可靠的,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

羊向东,王苏民,沈吉,C.Kamenik,R.Schmidt,朱立平,李升峰[10](2003)在《藏南沉错钻孔硅藻组合与湖水古盐度定量恢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藏南沉错钻孔化石硅藻组合研究,应用青藏高原硅藻-湖水电导率转换函数,对沉错最近300年来湖泊古盐度进行了定量恢复.推导的电导率变化与近代湖泊水位变化记录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沉错湖水盐度可以反映大气有效湿度的变化.古盐度的重建揭示了几次重要水文事件:小冰期最后一次冷期(约1845~1885AD),湖水明显淡化,反映了冷湿气候组合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湖水盐度呈急剧增高趋势,也是近300年来盐度最高、增加幅度最大时期,湖水的成化反映的有效湿度降低与近几十年来温度的不断上升而导致的蒸发量的增加有关.

二、特异湖浪介对水化学环境因子的形态学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异湖浪介对水化学环境因子的形态学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第四纪湖相介形类组合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意义:以洞庭盆地介形类现生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第四纪湖相介形类古气候与古环境意义研究现状
2 国内外介形类现生种生态调查现状及发展趋势
3洞庭盆地介形类现生种分布、生态特征
4 结论

(2)毒死蜱对小型组合系统中浮游动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缩略语列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毒死蜱的理化特性和作用机理
    1.2 毒死蜱的对环境的影响
    1.3 毒死蜱对浮游生物的毒性
        1.3.1 毒死蜱对浮游生物的急性毒性
        1.3.2 毒死蜱对浮游生物的慢性毒性
        1.3.3 毒死蜱对其他水生生物的毒性
        1.3.4 毒死蜱在水体中的代谢和消解
    1.4 浮游生物种间关系的研究
        1.4.1 浮游生物与轮虫间的竞争关系
        1.4.2 浮游生物与轮虫间的捕食关系
    1.5 浮游生物生态效应
        1.5.1 农药胁迫下浮游生物生态效应的研究现状
        1.5.2 浮游动物在水生生物监测及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1.6 农药生态风险评估
        1.6.1 农药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1.6.2 微宇宙在农药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1.7 轮虫
        1.7.1 轮虫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概述
        1.7.2 轮虫作为指示生物的研究进展
        1.7.3 轮虫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1.8 本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8.1 立题依据
        1.8.2 研究内容
2 萼花臂尾轮虫的优化培养与生命表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
        2.1.1 轮虫
        2.1.2 萼花臂尾轮虫的分离与纯化过程
        2.1.3 萼花臂尾轮虫的预培养
        2.1.4 饵料的培养与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1 萼花臂尾轮虫的生命表实验及参数
        2.2.2 温度骤变对轮虫种群变化影响的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萼花臂尾轮虫生命表
        2.3.2 萼花臂尾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结果与分析
        2.3.3 温度变化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生长影响的结果
    2.4 讨论
3 单物种毒性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受试生物
        3.1.2 受试农药与仪器
        3.1.3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3.1.4 稀释液中毒死蜱含量测定方法
        3.1.5 “剂量-反应”关系
    3.2 萼花臂尾轮虫毒性试验方法研究
        3.2.1 实验生物
        3.2.2 实验药物
        3.2.3 轮虫的预培养
        3.2.4 轮虫的接种密度实验
        3.2.5 轮虫接种密度实验结果
        3.2.6 三种农药对轮虫毒性试验的应用
        3.2.7 萼花臂尾轮虫毒性试验方法总结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隆线溞、锯缘真剑水蚤、中华薄壳介毒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3.3.2 三种农药对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3.3.3 三种农药对轮虫种群带卵只数的影响
        3.3.4 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3.4 讨论
4 萼花臂尾轮虫与隆线溞、锯缘真剑水蚤、中华薄壳介种间关系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生物
        4.1.2 轮虫的预培养
        4.1.3 隆线溞的预培养
        4.1.4 锯缘真剑水蚤的预培养
        4.1.5 中华薄壳介的预培养
    4.2 实验方法
        4.2.1 轮虫与隆线溞混合培养
        4.2.2 轮虫与锯缘真剑水蚤混合培养
        4.2.3 轮虫与中华薄壳介混合培养
        4.2.4 四种生物饥饿实验
    4.3 数据分析与计算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轮虫与隆线溞种间相互影响
        4.4.2 轮虫与锯缘真剑水蚤的种间相互影响
        4.4.3 轮虫与中华薄壳介的种间相互影响
        4.4.4 饥饿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5 毒死蜱对于萼花臂尾轮虫与三种节肢动物分别组成的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药剂与试剂
        5.1.2 仪器设备
        5.1.3 实验生物及预培养
    5.2 室内水生生态系统构建预实验
        5.2.1 系统构建方案
        5.2.2 取样及各参数测定
        5.2.3 预实验结果与分析
        5.2.4 预实验结果讨论
    5.3 室内水生态系统的构建
        5.3.1 系统构建方案
        5.3.2 取样及各参数测定
        5.3.3 系统室内培养环境
        5.3.4 用药浓度及分组的设置
        5.3.5 指标测定方法
        5.3.6 数据分析
    5.4 隆线溞与萼花臂尾轮虫系统数据结果与分析
        5.4.1 农药-环境因子的PCA
        5.4.2 隆线溞系统中理化参数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5.4.3 毒死蜱对于系统中两种浮游动物群落的PRC
        5.4.4 毒死蜱对系统中酶活的PRC
        5.4.5 酶活与生物量的PCA
        5.4.6 毒死蜱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5.5 锯缘真剑水蚤与萼花臂尾轮虫系统数据结果与分析
        5.5.1 农药-环境因子的PCA
        5.5.2 锯缘真剑水蚤系统中理化参数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5.5.3 毒死蜱对于系统中两种浮游动物群落的PRC
        5.5.4 毒死蜱对系统中酶活的PRC
        5.5.5 酶活与生物量的PCA
        5.5.6 毒死蜱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5.6 中华薄壳介与萼花臂尾轮虫系统数据结果与分析
        5.6.1 农药-环境因子的PCA
        5.6.2 中华薄壳介系统中理化参数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5.6.3 毒死蜱对于系统中两种浮游动物群落的PRC
        5.6.4 毒死蜱对系统中酶活的PRC
        5.6.5 酶活与生物量的PCA
        5.6.6 毒死蜱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5.7 生物量与酶活的数据分析
    5.8 结论与讨论
6 毒死蜱对于萼花臂尾轮虫与三种节肢动物混合群落的影响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药剂与试剂
        6.1.2 仪器设备
        6.1.3 实验生物及预培养
        6.1.4 室内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案
        6.1.5 用药浓度及分组的设置
        6.1.6 取样及各参数测定
        6.1.7 指标测定及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农药-环境因子-浮游生物的PCA
        6.2.2 理化参数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6.2.3 毒死蜱对于系统中四种浮游动物群落的PRC
        6.2.4 酶活与生物量的PCA
        6.2.5 毒死蜱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6.2.6 毒死蜱对混合群落的NOEC分析
        6.2.7 生物量与酶活的数据分析
    6.3 结论
7 讨论与总结
    7.1 单物种研究
        7.1.1 萼花臂尾轮虫生命周期相关研究
        7.1.2 萼花臂尾轮虫毒性试验方法学研究
        7.1.3 毒死蜱对隆线潘、锯缘真剑水蚤、中华薄壳介的毒性
    7.2 种间关系研究
    7.3 水生生态系统实验
        7.3.1 三种独立体系实验
        7.3.2 四种生物混合体系实验
    7.4 主要创新点
    7.5 不足与展望
附录:实验中浮游生物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3)试论利用青海湖介形虫体长定量恢复湖水古盐度的可靠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3.1 14C年代
    3.2 介形虫壳体氧同位素
    3.3 沉积物红度
    3.4 介形虫 (L. inopinata) 体长
        3.4.1 L. inopinata壳体体长定量重建湖水古盐度
        3.4.2 古盐度定量结果与气候演化模式的关系
4 结论

(4)柴达木盆地尕海湖沉积岩芯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柴达木盆地全新世气候环境研究现状
    第二节 湖相介形虫壳体在气候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介形虫概述
        二、湖相介形虫壳体在气候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柴达木盆地区域概况
        一、柴达木盆地气候背景
        二、柴达木盆地下垫面状况
    第二节 尕海湖区概况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年代序列的建立
    第一节 岩芯获取及GHB孔岩性描述
        一、岩芯获取
        二、GHB孔沉积岩性描述
    第二节 GHB孔岩芯AMS14C年代确立
第四章 尕海湖GHB孔代用指标实验方法
    第一节 介形虫壳体的提取与属种组合的鉴定
        一、介形虫壳体的提取流程
        二、尕海湖介形虫属种组合与描述
    第二节 介形虫壳体碳氧同位素测定办法
        一、介形虫的稳定同位素前处理
        二、介形虫壳体碳、氧同位素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细粒沉积物XRD的测定
        一、XRD的基本原理
        二、样品制备
第五章 尕海湖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
    第一节 尕海湖介形类属种组合
    第二节 尕海湖介壳碳氧同位素记录
    第三节 尕海湖主要细粒矿物组合
    第四节 尕海湖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水文状况变化
第六章 讨论
    第一节 区域气候对比
        一、与尕海湖其他钻孔对比
        二、与其他区域记录的气候变化对比
    第二节 全新世以来尕海湖地区气候变化机制分析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青藏高原椭圆真星介(Eucypris elliptica (Baird))生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介形类是研究还原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工具
    第二节 介形类现代生态学信息是古环境还原研究实现定性、半定量向定量发展的关键
    第三节 还原古环境所需的重要定量参数及其获得的可行性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介形类物种的来源与背景、实验对象的筛选和实验种群建立
    第一节 介形类物种的来源与背景
        2.1.1 来源
        2.1.2 背景
    第二节 基本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物种的选择
    第四节 实验种群的建立
第三章 椭圆真星介的种群生态学与个体生态学参数的分析
    第一节 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与术语
    第二节 温度因子的种群生态学参数的测定分析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第三节 盐度因子的种群生态学参数的测定分析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讨论
    第四节 个体发育热量需求的测定分析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讨论
第四章 椭圆真星介三个地理品系的生存极限高温与盐度比较
    第一节 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与术语
    第二节 生存极限高温比较分析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讨论
    第三节 生存极限盐度比较分析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生命表实验有关数据
附录Ⅱ:生存极限高温、生存极限盐度有关数据
论文符号说明
附图:部分实验照片
个人简历: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学习经历

(6)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湖水古盐度定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介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定量模拟湖水古盐度
    1.1 原 理
    1.2 应 用
    1.3 问 题
        1.3.1 文石对锶的强烈吸附问题
        1.3.2 介形连续分布问题
        1.3.3 介形不同种属问题
        1.3.4 盐度多控制因素问题
2 利用介壳体长特征重建湖水古盐度
3 实验模拟以获取湖水盐度与氧同位素值的定量关系
    3.1 原理及应用
    3.2 问 题
4 硅藻组合与盐水盐度
5 结 论

(8)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对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孢 粉
2 矿 物
    2.1 碳酸盐矿物
    2.2 粘土矿物
    2.3 盐类矿物
3 稳定同位素
    3.1 氧同位素
        3.1.1 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
        3.1.2 生物碳酸盐氧同位素
    3.2 碳同位素
        3.2.1 有机碳 (13Corg)
        3.3.2 无机碳
4 地球化学
5 介形虫与硅藻
    5.1 介形虫
    5.2 硅藻
6 结 语

四、特异湖浪介对水化学环境因子的形态学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第四纪湖相介形类组合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意义:以洞庭盆地介形类现生种为例[J]. 王正庆,黄伟,韩世礼,刘珊,胡杨,段先哲,刘剑星,陈亮.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2]毒死蜱对小型组合系统中浮游动物的影响[D]. 徐吉洋. 浙江大学, 2015(09)
  • [3]试论利用青海湖介形虫体长定量恢复湖水古盐度的可靠性[J]. 徐星娜,汪勇,沈吉,王勇. 沉积学报, 2012(06)
  • [4]柴达木盆地尕海湖沉积岩芯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D]. 李双. 兰州大学, 2011(11)
  • [5]青藏高原椭圆真星介(Eucypris elliptica (Baird))生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D]. 王洪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05)
  • [6]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湖水古盐度定量研究进展[J]. 曾承,安芷生,刘卫国,余俊清. 盐湖研究, 2007(04)
  • [7]乌伦古湖介形组合及其壳体同位素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J]. 蒋庆丰,沈吉,刘兴起,张恩楼. 第四纪研究, 2007(03)
  • [8]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对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J]. 李明慧,康世昌. 盐湖研究, 2007(01)
  • [9]近0.9ka来青海湖湖水盐度的定量恢复[J]. 张恩楼,沈吉,王苏民,尹宇,朱育新,夏威岚. 科学通报, 2004(07)
  • [10]藏南沉错钻孔硅藻组合与湖水古盐度定量恢复[J]. 羊向东,王苏民,沈吉,C.Kamenik,R.Schmidt,朱立平,李升峰.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02)


毒死蜱论文 薄壳结构论文

上一篇:没有出口的迷宫——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技巧
下一篇:封闭式住宅小区小气候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