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财[1](2021)在《母猪乳房炎的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母猪乳房炎属于哺乳母猪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致病原因比较多。病猪主要症状为体温增高、食欲变差、乳房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且常伴有乳房硬结等问题。该病主要导致哺乳仔猪无乳饿死或者进食乳汁后引发腹泻,造成脱水死亡,严重影响到猪场的经济效益。就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常见防治措施进行论述,以供养殖户参考。
陈果[2](2020)在《母猪乳房炎发病原因及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母猪养殖管理中,母猪乳房炎是一种易发疾病,否则一旦发病将会导致母猪拒绝哺乳,使几个或者整窝哺乳仔猪机体消瘦甚至死亡。该文通过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综合防治等对一例母猪乳房炎的诊治报告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从日常管理不当、营养调控不合理、病原微生物感染、继发因素等方面,对母猪乳房炎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相应的防治措施展开论述。
邱菊[3](2020)在《母猪乳房炎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减少哺乳母猪疾病对生产的影响,需要正确、客观的分析母猪乳房炎发病原因,提出治疗措施。1 母猪乳房炎的发病原因1.1 在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母猪的乳房炎向来都是让养猪户头疼的问题,作为比较常见的病症,其主要是由感染多种病原微生物而导致乳房发生病变,因此乳汁分泌减少,且乳汁成分发生改变。与此同时,母猪乳房的体积相对较大,加之于母猪的腿部短小,因而时常会导致乳房和地面产生摩擦,这就很有可能在长时间摩擦下导致母猪发生乳房炎。如
陈树举[4](2020)在《母猪乳房炎的防治》文中指出现阶段的猪病防治,必须在防治手段上不断提升,应考虑到疾病本身所造成长期影响,如果继续按照固有的方式来操作,不仅无法得到预期效果,还会造成疾病的严重恶化。母猪乳房炎作为典型的病症,对母乳供给、仔猪的发育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母猪乳房炎的防治难度较高,而且内外因素的影响非常高,而且在病情反复的情况下,会产生新的漏洞和隐患,因此我们必须在实施防治的过程中,进行综合性的改善,针对性的妥善解决各类问题,这样才能够减少疾病的感染、并发现象。
陈继强[5](2020)在《母猪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文中提出母猪乳房炎表现为母猪乳房炎症,红、肿、热、胀等机能障碍和外观表现。主要是由病菌侵入乳腺引起,乳房擦伤、仔猪吮乳咬伤等原因也均可导致母猪乳房炎的发生。饲养管理不规范,母猪营养过剩、产前产后饲喂精料过多、仔猪断奶不当也是发病的原因。需要根据情况,采用科学饲养与管理的方法,加强消毒、保持干净、清洁的卫生环境,饲养管理人员要掌握科学的喂养方法,这样才能让分娩前后母猪的身体各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尽可能避免母猪乳房炎的发生。
罗万禄[6](2019)在《猪场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肠杆菌耐药性变化及携带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畜牧生产中,抗生素常常被用于治疗和预防动物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促进动物生长等,随之而来的是细菌的耐药性和抗生素被大量滥用等问题。因此,畜牧生产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养猪业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情况仍较普遍,这使得猪源大肠杆菌耐药形势日趋严峻。猪源大肠杆菌已成为重要的耐药细菌贮存库,这些耐药菌株有可能通过污染的环境、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食物等在养殖场内传播。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起新生仔猪腹泻、断奶仔猪腹泻及水肿病、母猪乳房炎、母猪尿路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因此,了解猪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情况,并通过改善猪舍内环境,以降低耐药菌株和耐药基因的传播,进而降低大肠杆菌疾病的发生在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粤东地区某大型规模化猪场为试验基地,选择怀孕90天左右的母猪40头,平均分成2组,20头/组,对照组母猪仍然生活在常规生产管理条件下的圈舍;实验组母猪则转移到距离较近的经过严格消毒的猪舍。采集产前一周对照组、实验组母猪粪便和母猪舍污水、出生后3~5天仔猪粪便,并分离其中的大肠杆菌,通过K-B法检测两组大肠杆菌,并对6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中的14种药物的耐药性进行比较,以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肠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猪场消毒和正常的饲养管理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另外,研究进一步用PCR方法检测了猪场使用较多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大肠杆菌中PMQR基因的分布情况;最后对耐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通过ERIC-PCR分型,分析耐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的流行和分布。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麦康凯平板、16S-PCR方法共分离鉴定到261株大肠杆菌。通过对照组、实验组中母猪粪便、污水、仔猪粪便分离的大肠杆菌对相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结果对照组的耐药率趋势高于实验组,说明实验组母猪在转入新的栏舍后耐药性会相应的降低。2个组中母猪-污水-仔猪三者耐药率的平均值中,实验组氨基糖苷类药物中的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喹诺酮类药物中的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这5种药物中对照组耐药率分别为53.82%、54.73%、49.58%、42.12%、46.15%;实验组耐药率分别为36.00%、40.59%、36.11%、30.29%、32.02%。(2)用PCR方法检测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大肠杆菌中耐药基因(PMQR)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的污水大肠杆菌中oqx AB、qnr S、aac(6’)-Ib-cr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4.62%(9/26)、7.69%(2/26)、38.46%(10/26);qnr B的阳性检出率中对照组和实验组仔猪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81%(5/86)和5.66%(3/53);qep A的阳性检出率中实验组污水检出阳性率最高,为5.26%(1/19);对于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耐药基因oqx AB、aac(6’)-Ib-cr都是对照组的污水检出率最高。(3)本研究对92株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进行ERIC-PCR分型分析,结果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型,其中有A-T的20种型是取相似度大于90%,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出现了菌株的水平传播和克隆传播,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的耐药菌株数出现水平和克隆传播小于对照组,说明环境的改变使母猪的体内耐药菌株减少,使污水中耐药菌株也相对减少,从而使仔猪从母猪体内生下来获得和接触母猪、污水中的耐药菌株概率减小,大大的降低了仔猪的耐药性和耐药菌株的传播。
邵丽[7](2018)在《母猪乳房炎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母猪乳房炎是目前猪场较为常见的一种疫病,对发展养猪业危害很大,患病母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泌乳量减少或停止,临床上主要以乳房红肿、发热为特征,治愈及时可迅速康复,若治疗不及时或措施不当转为慢性乳房炎,直接影响猪场仔猪健康。
薛琦[8](2018)在《母猪乳房炎的防治》文中研究指明母猪乳房炎是乳腺组织受到不良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以乳房发红、发热、肿胀、疼痛、泌乳减少或泌乳停止为特征的产后乳房疾病,多发生于产后泌乳期。本文主要介绍了母猪乳房炎的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魏志鹏,蒋锡文[9](2018)在《母猪产后常见疾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母猪自繁自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能繁母猪数量不断增加,但母猪产后疾病也越来越突出。如果母猪产后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引起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乳房炎、无乳综合征等诸多疾病[1],严重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2]。只有做好母猪产后消炎、保健、护理、饲
左儒楠[10](2018)在《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选用庆大霉素、氟尼辛葡甲胺,经一定配比,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处方的筛选与优化,制成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药效学试验以及安全性评价等相关项目的考察,以期为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1.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通过预试验,确定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配方组分及其大致用量。运用L9(33)正交试验对处方进行筛选和制备。在质量控制方面,对复方注射液分别进行澄明度、pH和热原的检测。在稳定性试验方面,对复方注射液分别进行光稳定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处方为:庆大霉素1g,氟尼辛葡甲胺0.01g,N,N-二甲基甲酰胺含量6%,PEG-400含量3%,无水亚硫酸钠含量0.06%,用注射用水加到50m L;在质量控制方面,注射液澄清,无可见异物,pH在7.07.5之间,无热原反应。在稳定性方面,注射液中两种成分含量基本保持稳定,表观特征无显着变化,pH保持稳定。2.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为了对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中的庆大霉素和氟尼辛葡甲胺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庆大霉素在106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100%,RSD小于1%,方法稳定性好,在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中的平均含量为19.75μg/m L,为标示量的98.75%;符合兽药典规定;氟尼辛葡甲胺在31.251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2.71%108.33%,RSD小于3%,方法稳定性好,在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中的平均含量为212.8μg/m L,为标示量的106.4%;符合兽药典规定。3.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药效学试验通过对患乳房炎母猪的乳汁进行采集、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别试验,确定其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并采用二倍稀释法对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与庆大霉素注射液进行体外抑菌试验。主要测定两种注射液对分离得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对3种细菌的MIC分别是1.18、2.35、4.70μg/mL;对3种细菌的MBC分别是2.35、9.39、9.39μg/m L;庆大霉素注射液对3种细菌的MIC分别是2.35、4.70、9.39μg/m L;对3种细菌的MBC分别是4.70、18.78、18.78μg/mL。另一方面,结果显示,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抑菌效果和杀菌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4.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庆大霉素组LD50为482.2mg/kg,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组的LD50为490.6mg/kg。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和庆大霉素注射液属于中等毒性药物,且主要表现为肾毒性,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类似。本试验结果显示,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LD50略高庆大霉素注射液的LD50,说明氟尼辛葡甲胺可以使庆大霉素毒性降低。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无溶血反应、无全身过敏反应和肌肉刺激性,说明该注射液是安全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病因 |
| 2 临庆症状 |
| 3 预防措施 |
| 4 治疗措施 |
| 4.1 西药疗法 |
| 4.2 手术疗法 |
| 1)术前准备: |
| 2)手术操作: |
| 3)加强术后恢复护理: |
| 4.3 中医治疗 |
| 1)组方一: |
| 2)组方二: |
| 0 引言 |
| 1 病例 |
| 1.1 发病情况 |
| 1.2 临床症状 |
| 1.3 诊断 |
| 1.4 治疗 |
| 2 发病原因 |
| 2.1 日常管理不当 |
| 2.2 营养调控不合理 |
| 2.3 病原微生物感染 |
| 2.4 继发因素 |
| 3 防治措施 |
| 3.1 预防 |
| 3.2 治疗 |
| 4 结束语 |
| 1 母猪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
| 1.1 在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1.2 外部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感染 |
| 2 母猪乳房炎的临床表现 |
| 2.1 急性乳房炎 |
| 2.2 慢性乳房炎 |
| 3 母猪乳房炎的防治方案 |
| 4 结束语 |
| 1 母猪乳房炎的病因 |
| 2 母猪乳房炎的临床症状 |
| 2.1 急性乳房炎 |
| 2.2 慢性乳房炎 |
| 3 母猪乳房炎的防治对策 |
| 3.1 治疗 |
| 3.1.1?全身疗法? |
| 3.1.2?局部疗法? |
| 3.1.3?中药治疗? |
| 3.2 预防 |
| 1 母猪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
| 2 母猪乳房炎的防治措施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猪场抗生素使用现状和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情况 |
| 1.2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与耐药机制 |
| 1.2.1 大肠杆菌概述 |
| 1.2.2 猪源大肠杆菌病的研究 |
| 1.2.2.1 新生仔猪腹泻 |
| 1.2.2.2 断奶仔猪腹泻及水肿病 |
| 1.2.2.3 母猪乳房炎 |
| 1.2.2.4 母猪尿路感染 |
| 1.3 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分子机制研究现状 |
| 1.4 PMQR的耐药机制及流行情况 |
| 1.4.1 qnr的耐药机制及流行情况 |
| 1.4.2 aac(6’)-Ib-cr的耐药机制及流行情况 |
| 1.4.3 介导喹诺酮Oqx AB和 Qep A的作用机制及流行情况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样品来源 |
| 2.1.2 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准备 |
| 2.1.3 耐药性所选药敏纸片 |
| 2.1.4 培养基和试剂 |
| 2.1.5 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试验方案 |
| 2.2.2 采样方法 |
| 2.2.3 大肠杆菌的分离 |
| 2.2.4 大肠杆菌的鉴定 |
| 2.2.5 大肠杆菌的保存 |
| 2.2.6 大肠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判定标准 |
| 2.2.7 药敏纸片法检测细菌耐药性 |
| 2.2.8 耐药基因的检测及鉴定 |
| 2.2.8.1 耐喹诺酮类药物菌株DNA模板的制备 |
| 2.2.8.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 2.2.8.3 PCR反应运行参数及结果分析 |
| 2.2.9 ERIC-PCR分子分型 |
| 2.2.9.1 耐喹诺酮类药物菌株ERIC-PCR分子分型准备 |
| 2.2.9.2 ERIC-PCR分子分型具体方法 |
| 2.2.9.3 ERIC-PCR实验图像处理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菌株分离和鉴定 |
| 3.2 大肠杆菌对抗生素药敏结果分析 |
| 3.2.1 不同来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比较 |
| 3.2.1.1 母猪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对比 |
| 3.2.1.2 污水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对比 |
| 3.2.1.3 仔猪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对比 |
| 3.2.1.4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耐药率对比 |
| 3.2.2 不同来源和分组的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情况 |
| 3.3 大肠杆菌PMQR耐药基因的PCR扩增及检测结果 |
| 3.3.1 PMQR耐药基因的PCR结果 |
| 3.3.2 PMQR耐药基因的结果分析 |
| 3.3.2.1 不同来源大肠杆菌中PMQR分布情况 |
| 3.3.2.2 不同动物来源大肠杆菌中PMQR的组合分布 |
| 3.4 耐喹诺酮类药物菌株ERIC-PCR结果 |
| 4 讨论 |
| 4.1 猪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耐药性流行情况 |
| 4.2 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流行状况 |
| 4.3 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的ERIC-PCR分型结果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1 发病原因 |
| 1.1 传染性病原菌 |
| 1.2 管理因素 |
| 2 临床症状 |
| 2.1 急性乳房炎 |
| 2.2 慢性乳房炎 |
| 3 治疗措施 |
| 3.1 西药治疗措施 |
| 3.2 中药治疗措施 |
| 3.3 热敷治疗 |
| 4 预防措施 |
| 4.1 科学饲养与管理 |
| 1 母猪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
| 1.1 饲养管理不科学 |
| 1.1.1母猪饲养条件较差 |
| 1.1.2营养调控不合理 |
| 1.1.2.1母猪营养水平过高。 |
| 1.1.2.2母猪营养水平过低。 |
| 1.2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
| 1.3 内分泌失调 |
| 2 临床症状 |
| 2.1 急性乳房炎 |
| 2.2 慢性乳房炎 |
| 3 临床诊断 |
| 4 预防措施 |
| 4.1 科学饲养 |
| 4.2 营养调控 |
| 4.3 注重猪舍环境卫生 |
| 4.4 药物预防 |
| 4.4.1 西药 |
| 4.4.2 中药 |
| 5 治疗措施 |
| 5.1 初期乳房炎的治疗 |
| 5.2 中兽医治疗方案 |
| 5.2.1 热毒壅盛型 |
| 5.2.2 气血瘀滞型 |
| 5.2.3 子宫内膜炎继发乳房炎 |
| 6 小结 |
| 1 子宫内膜炎 |
| 1.1 病因 |
| 1.2 防治措施 |
| 2 乳房炎 |
| 2.1 病因 |
| 2.2 防治措施 |
| 3 产后无乳综合征 |
| 3.1 病因 |
| 3.2 防治措施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庆大霉素、氟尼辛葡甲胺和母猪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
| 1.1 庆大霉素的研究进展 |
| 1.1.1 理化性质 |
| 1.1.2 作用机理 |
| 1.1.3 抗菌活性 |
| 1.1.4 药动学研究 |
| 1.1.5 不良反应 |
| 1.1.6 临床应用 |
| 1.2 氟尼辛葡甲胺的研究进展 |
| 1.2.1 理化性质 |
| 1.2.2 药理作用 |
| 1.2.3 药动学研究 |
| 1.2.4 安全性研究 |
| 1.2.5 临床应用 |
| 1.3 母猪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
| 1.3.1 母猪乳房炎的危害 |
| 1.3.2 母猪乳房炎的诱发因素 |
| 1.3.3 母猪乳房炎的诊断 |
| 1.3.4 母猪乳房炎的防治 |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试验研究 |
| 第二章 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药品与试剂 |
| 2.1.2 试验动物 |
| 2.1.3 仪器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处方筛选及优化 |
| 2.2.2 处方工艺 |
| 2.2.3 质量控制 |
| 2.2.4 稳定性研究 |
| 2.3 试验结果 |
| 2.3.1 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处方的筛选结果 |
| 2.3.2 处方工艺结果 |
| 2.3.3 质量控制结果 |
| 2.3.4 稳定性试验结果 |
| 2.4 讨论 |
| 2.4.1 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处方筛选及优化 |
| 2.4.2 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
| 2.4.3 稳定性试验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药品与试剂 |
| 3.1.2 仪器设备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庆大霉素的含量测定 |
| 3.2.2 氟尼辛葡甲胺的含量测定 |
| 3.3 试验结果 |
| 3.3.1 庆大霉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
| 3.3.2 氟尼辛葡甲胺的含量测定结果 |
| 3.4 讨论 |
| 3.4.1 庆大霉素的含量测定 |
| 3.4.2 氟尼新葡甲胺的含量测定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药效学试验 |
| 4.1 试验材料 |
| 4.1.1 药品与试剂 |
| 4.1.2 病料与菌株 |
| 4.1.3 仪器设备 |
| 4.1.4 主要培养基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乳样的采集 |
| 4.2.2 乳样中细菌的分离培养 |
| 4.2.3 细菌鉴别试验 |
| 4.2.4 对照抗菌药液的制备 |
| 4.2.5 检测菌液的制备 |
| 4.2.6 试管二倍稀释法 |
| 4.3 试验结果 |
| 4.3.1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
| 4.3.2 细菌鉴别试验结果 |
| 4.3.3 MIC测定结果 |
| 4.3.4 MBC测定结果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 |
| 5.1 试验材料 |
| 5.1.1 药品与试剂 |
| 5.1.2 试验动物 |
| 5.1.3 仪器设备 |
| 5.2 试验方法 |
| 5.2.1 急性毒性试验 |
| 5.2.2 溶血性试验 |
| 5.2.3 全身过敏性试验 |
| 5.2.4 家兔肌肉刺激性试验 |
| 5.3 试验结果 |
| 5.3.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 5.3.2 溶血试验结果 |
| 5.3.3 全身过敏性试验结果 |
| 5.3.4 家兔肌肉刺激性试验结果 |
| 5.4 讨论 |
| 5.4.1 急性毒性试验 |
| 5.4.2 溶血试验 |
| 5.4.3 全身过敏性试验 |
| 5.4.4 家兔肌肉刺激性试验 |
| 5.5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