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秉生[1](2018)在《水密法在公路桥涵台背回填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区高速公路以及国、省道公路对于路面平整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山区和湿陷性地方桥头跳车影响着路面平整度与舒适性。特别是涵洞和桥梁台背回填的工程质量,关系到行驶者行车的舒适性乃至行车安全。文章就回填一般透水性材料的压实方法进行了试验比较,结合国道110线麻黄沟至正谊关桥段公路的工程实例,对水密法的填料要求、施工方法、施工要求等作了介绍。
史茜[2](2018)在《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共和-玉树高速公路,简称共玉高速,是《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路网的重要路段,也是国内首条多年冻土区高等级公路。然而,自项目近年建成试运营以来,受太阳辐射及长期荷载干扰的影响,路基出现反复冻结—融化现象,以致局部高温不稳定-极不稳定多年冻土地段的路基出现了不均匀沉降、变形,给道路的使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对多年冻土路段病害进行详细调查等,并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提炼和总结评价,提出适合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变形处治对策。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比较全面的掌握了路基冻害的影响情况和一般规律:其次查找并分析了研究区——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多年冻土地温特点、多年冻土上限、多年冻土融化夹层(融化核)以及多年冻土区冻土特征及分布等冻土基本情况;第三,从路基冻害的野外调查、土的冰冻特性等入手,通过对调查资料及其成果等的整理、分析、综合,总结出了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病害类型,路基病害与冻土特征的关系,以及路基高度对冻土区主要路基病害的影响;第四,分析了路基病害的形成机理,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路基病害规律等,同时在掌握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现有旧路主要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剖析了共玉高速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段路基病害原因;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冻土区热棒工法及其工艺,分别对原有路面结构、不同类型路基沉陷、不同类型涵洞台背沉陷等,提出了共玉高速路基病害较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与处置对策。具体如下:(1)查阅及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别从冻土工程研究、冻土冻涨融沉研究、冻土力学研究、片块石路基降温效果研究以及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与处置对策研究等多方面掌握了国内外有关冻土工程及其病害与处置对策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冻土工程及其病害与防治问题已得到了国外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的广泛关注,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成果。(2)利用共玉高速沿线相关地区历史数据及调查资料,从地理位置、地质及气候特征等三方面概述了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地区自然地理概况,并结合相关情况分析了共玉高速研究区段的冻土特征。结果表明:①共玉高速穿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原冻土区、高山冻土区,空气稀薄,气候严寒,沿线融区较多,融区与多年冻土区过渡地带的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差,抗热干扰能力低;②共玉高速沿线基本呈吸热型、过渡型地温曲线,放热型地温曲线分布很少,表明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路基稳定性较差;③共玉高速公路修筑后导致多年冻土上限进一步降低,且随着多年冻土地温的升高,上限下降幅度增大。(3)对共玉高速多年冻土路段病害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路基病害类型及其与冻土特征、路基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共玉高速路基的病害类型主要有路基沉陷及涵洞台背沉陷:②随着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的逐渐降低,路基沉陷病害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同时路基沉陷病害率的变化率更小;③路基沉陷病害率随着冻土含冰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多冰冻土区沉陷病害率最低;④低温亚稳定多年冻土区纵向裂缝病害反而比高温多年冻土区高,同时少冰冻土区纵向裂缝病害率几乎为零:⑤增加路基高度对减小路基沉陷病害是有好处的,但同时也会增加纵向裂缝病害的发生率等。(4)通过分析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形成机理及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现有旧路主要施工技术,探讨了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形成原因。结果表明:①水分、多年冻土地温、含冰量、路基高度以及不规范施工等是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②太阳直接辐射、降雨、地表水等是影响路基病害的主要因素;③共玉高速公路主要由于多年冻土影响地基沉降,导致路基路面整体沉降;④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沉陷与裂缝产生原因总共分为6类,如原路线方向原地表土坑两端地界断面发生变化,使片块石厚度发生变化,片块石厚度不均,导致压实度不均匀,路基产生差异沉降,导致路基沉陷等,具体见表4.1;⑤涵洞台背沉陷产生原因总共分为3类,如由于涵洞台背路基压实不足,工后沉降,运营期间在重荷载反复作用下,路基被压密实,导致路基沉陷等,具体见表4.2。(5)综合以上的研究,结合共玉高速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它相关条件,以多年冻土区热棒工及其工艺为主,提出了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的处理办法及处置对策。国家规划把共和至结古段建设成为具有青海特色的高速公路。然而,作为通往玉树地区的“生命线”公路通道,其试运营3年来,局部高温不稳定-极不稳定多年冻土地段的路基已出现了不均匀沉降、变形。但是,通过本研究,不仅提出了适合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变形的处理办法及处置对策,为214线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的长久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此外,还为青藏高原其它类似公路甚至国内外一些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的病害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马斌[3](2017)在《高速液压夯实机补强高速公路台背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THC36型号高速液压夯实是对已完成的桥台、涵台、墙背回填在各项指标检测合格的情况下,进行补强的一种措施,按一定的间距密度进行液压夯实处理,提高台背的压实度,进一步消除因工后三背回填自然沉降而造成的公路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桥涵跳车、墙背沉陷问题。
刘佐义[4](2016)在《台背回填施工质量控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台背这个质量通病,从台背的填筑类型、填筑范围、使用材料入手,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影响台背填筑质量的原因。针对问题通过采取规范施工队伍、优化施工机械、规范施工程序、加强检测频率及建立质量卡等手段来提高台背填筑质量。通过实践证明,在后来的台背回填质量控制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谢亮,贺颖,俞清荣,王雪梅[5](2014)在《公路桥涵台背回填质量控制及问题处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发展,桥涵施工技术越来越成熟。公路桥涵台背回填作为路桥施工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质量的好坏极大影响公路通车后的平整度及使用舒适度。如施工工艺及相关措施控制不好,此区域极易产生沉降、不平整、跳车等质量隐患。结合多年来路桥施工的实践经验,对桥涵台背回填质量隐患成因进行分析,对质量预防措施和质量问题处治进行总结,为同行施工提供借鉴。
冯承刚[6](2013)在《桥头跳车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桥头跳车会给行驶车辆带来严重的危害。鉴于此,分析桥头跳车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为相关施工提供参考。
陈洁[7](2013)在《关于桥涵台背回填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施工》文中研究指明桥头跳车原因分析桥涵基础与路基基底的承载力不一致,在相同的荷载作用下,基础沉降量存在差异(一般桥涵基础沉降量较小,而路基基底沉降量较大),特别是软基地段,这种差异更大。路基填土即使有压实度保证,但在荷载作用下仍会出现一定的压缩,而桥涵混凝土结构不会被压缩,因此造成不均匀沉降。工质量差,桥头填土未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碾压,而且未能充分压实到要求的压实度,造成路基沉陷。
谢晨光[8](2012)在《有关桥涵等构造物的台背处理探析》文中认为结合实践经验,分析桥涵等构造物的台背一般性处理,介绍桥涵台背及其构造物的回填方法,并对桥涵等构造物的台背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可供同行参考。
邹先云[9](2012)在《高流态粉煤灰在回填路基三背中的适用性研究》文中认为路基三背是指桥台台背、涵洞两侧和挡土墙背面等大型施工机械难以高质量完成回填工作的路基部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这些部位与结构物距离太近、作业面狭窄,成为机械难以压实的薄弱环节,导致压实不足,难以保证这些部位的密实稳定和强度,工后产生较大的沉降或残余变形,造成路面质量差、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等达不到设计预期。本文研究的高流态粉煤灰混合料具有轻质性、强度高、流动性好、施工简便(流动成型无需振捣密实)、浆体硬化后直立性好对结构物的侧压力小等特点,在回填路基三背中自身的压缩及沉降量都非常小,因为自身荷载小,减小了对地基的附加应力,可以有效降低过渡段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同时解决了粉煤灰存放带来的环境污染,节约了用地,因此本文对高流态水泥粉煤灰在贵州高速公路关键技术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高流态粉煤灰组成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其稠度特性、强度特性、固结和干缩特性、有限元分析、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实体工程中的沉降观测和现场抗压回弹模量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高流态粉煤灰回填路基三背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其路用性能优越,综合社会经济效益显着。
苏宏[10](2011)在《浅论桥涵台背回填工程质量控制》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桥涵台背回填的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从台背回填的准备工作、回填材料的选择、回填范围、夯实以及施工人员的选择及工程质量的管理角度,详细说明了桥涵台背回填的施工质量控制问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压实要求 |
| 二、压实方法的试验选择 |
| (一) 压实方法试验 |
| 1.轻型夯实机夯实 |
| 2.人工夯实 |
| 3.水密法夯实 |
| (二) 方法选择 |
| 三、水密法施工要求 |
| 四、施工方法 |
| 五、施工注意事项 |
| 六、质量保证措施 |
| 七、安全保证措施 |
| 八、环境保护措施 |
| 九、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
| 1.3.1 冻土工程研究 |
| 1.3.2 冻土冻涨融沉研究 |
| 1.3.3 冻土力学研究 |
| 1.3.4 片块石路基降温效果研究 |
| 1.3.5 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与处置对策研究 |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 1.5 技术路线图 |
| 2 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地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冻土特征 |
| 2.1 自然地理特征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地质特征 |
| 2.1.3 气候特征 |
| 2.2 多年冻土地温特点 |
| 2.2.1 放热型 |
| 2.2.2 吸热型 |
| 2.2.3 过渡型 |
| 2.2.4 残留型 |
| 2.3 多年冻土上限 |
| 2.4 多年冻土融化夹层(融化核) |
| 2.4.1 融化夹层与与年平均地温的关系 |
| 2.4.2 融化夹层与与路基高度的关系 |
| 2.4.3 融化夹层与与含冰量的关系 |
| 2.5 多年冻土区冻土特征及分布 |
| 2.5.1 多年冻土地区环境特点 |
| 2.5.2 多年冻土地区冻土分布情况 |
| 3 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分析 |
| 3.1 共玉高速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段路基病害调查 |
| 3.1.1 原有路面结构 |
| 3.1.2 路基沉陷与裂缝 |
| 3.1.3 涵洞台背沉陷 |
| 3.1.4 交通安全设施 |
| 3.2 路基的病害类型 |
| 3.2.1 路基的不均匀变形 |
| 3.2.2 松散及局部沉陷 |
| 3.2.3 冻胀和融沉、翻浆 |
| 3.2.4 纵向裂缝 |
| 3.3 路基病害与冻土特征的关系 |
| 3.3.1 沉陷 |
| 3.3.2 波浪 |
| 3.3.3 纵向裂缝 |
| 3.3.4 翻浆 |
| 3.4 路基高度对冻土区主要路基病害的影响 |
| 3.4.1 路基高度对路基沉陷病害的影响 |
| 3.4.2 路基高度对纵向裂缝病害的影响 |
| 4 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形成机理 |
| 4.1 路基病害形成机理 |
| 4.1.1 冻土路基 |
| 4.1.2 低路基 |
| 4.1.3 高路基 |
| 4.2 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 |
| 4.2.1 太阳直接辐射与气温 |
| 4.2.2 蒸发和降雨 |
| 4.2.3 地表水和冻结层上水 |
| 4.2.4 季节融化层的土质及工程地质条件 |
| 4.2.5 路基填料和路基断面 |
| 4.2.6 路面性状 |
| 4.2.7 路基高度 |
| 4.2.8 施工质量与冻土环境 |
| 4.3 路基病害规律 |
| 4.4 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区现有旧路主要施工技术 |
| 4.5 共玉高速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段路基病害原因分析 |
| 4.5.1 原有路面结构 |
| 4.5.2 路基沉陷产生原因 |
| 4.5.3 涵洞台背沉陷 |
| 4.5.4 交通安全设施 |
| 5 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处置对策 |
| 5.1 多年冻土区热棒工法 |
| 5.1.1 施工工艺 |
| 5.1.2 质量控制及施工安全与环保 |
| 5.1.3 K550+000—K620+000路段热棒施工 |
| 5.2 原有路面结构主要处治措施 |
| 5.2.1 原有路面路基沉降路段处理措施 |
| 5.2.2 原有路面涵洞台背沉降路段处理措施 |
| 5.2.3 原有路面菱形骨架护坡 |
| 5.3 路基沉陷处治措施 |
| 5.3.1 分离式路基路段冻土路基处置(热棒工法) |
| 5.3.2 整体式路基路段冻土路基处置(热棒工法) |
| 5.3.3 共玉高速6种类型路基沉陷具体处理措施 |
| 5.4 涵洞台背沉陷处治措施 |
| 5.4.1 类型1路基沉陷(涵洞台背) |
| 5.4.2 类型2路基沉陷(涵洞台背) |
| 5.4.3 类型3路基沉陷(涵洞台背) |
| 5.5 交通安全设施治理措施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部分路基病害调查图 |
| 1 工艺简介 |
| 2 工艺试验的目的和内容 |
| 2.1 试验目的 |
| 2.2 试验内容 |
| 3 施工管理组织 |
| 4 液压高速夯实机压实 |
| 4.1 施工准备 |
| 4.1.1 场地平整 |
| 4.1.2 测点布置 |
| 4.1.3 技术准备 |
| 4.1.4 试验准备 |
| 4.2 液压高速夯实机夯实试验段施工 |
| 4.2.1 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工艺简介 |
| 4.2.2 详细施工步骤 |
| 4.2.3 液压夯实施工检测 |
| 4.2.4 施工注意事项 |
| 4.2.5 试验结果分析 |
| 5 施工控制要点 |
| 6 结论 |
| 1 概述 |
| 2 质量缺陷成因分析 |
| 3 质量控制及预防措施 |
| 3.1 施工准备 |
| 3.2 施工方法及工艺 |
| 3.2.1 填筑范围 |
| 3.2.2 回填材料选择 |
| 3.2.3 压实机具 |
| 3.2.4 施工工艺标准 |
| 4 质量问题处治 |
| 5 结语 |
| 0 引言 |
| 1 桥头跳车的原因 |
| 1.1 桥头地基不良 |
| 1.2 填料压缩沉降 |
| 1.3 施工安排不当 |
| 1.4 桥台与台背填土的刚度差异 |
| 2 解决桥头跳车的具体措施 |
| 2.1 处理好台后软弱地基 |
| 2.2 处理桥台与路基接头处的路面 |
| 2.3 加强台背回填管理 |
| 2.4 严格控制施工 |
| 2.5 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及防水工程, 做好桥头路堤的排水 |
| 2.6 设置桥台搭板 |
| 2.7 采用过渡性路面 |
| 2.8 筑路材料选择 |
| 3 结语 |
| 桥头跳车原因分析 |
| 解决问题的办法 |
| 台背回填及处理施工技术 |
| 台背回填材料及分类 |
| 暗涵类 |
| 明涵类 (盖板涵、箱涵) |
| 桥梁类 |
| 台背回填施工工艺 |
| 结语 |
| 1 桥涵等构造物台背的一般性处理 |
| 1.1 机械及材料的选择 |
| 1.2 合理组织实施 |
| 2 桥涵等构造物的台背处理方法 |
| 2.1 桥涵台背及其构造物回填方法 |
| 2.2 桥涵等构造物的台背处理方法 |
| 2.2.1 薄壁式轻型桥台台背处理方法 |
| 2.2.2 涵洞台背处理方法 |
| 2.2.3 立柱式桥台台背处理方法 |
| 3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路基三背”沉降的原因 |
| 1.2.2 “路基三背”沉降的危害 |
| 1.2.3 “路基三背”沉降的综合防治措施 |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4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高流态粉煤灰稠度试验研究 |
| 2.1 原材料性能分析 |
| 2.1.1 粉煤灰 |
| 2.1.2 水泥 |
| 2.1.3 外加剂 |
| 2.1.4 水 |
| 2.2 高流态粉煤灰稠度特性指标的研究 |
| 2.2.1 稠度试验和施工稠度的确定 |
| 2.2.2 稠度与用水量的关系 |
| 2.2.3 外加剂对稠度的影响 |
| 2.3 高流态粉煤灰凝结时间研究 |
| 2.3.1 高流态粉煤灰凝结时间试验 |
| 2.3.2 凝结试验结果及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高流态粉煤灰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
| 3.1 高流态粉煤灰浆体强度形成机理 |
| 3.1.1 粉煤灰的特性 |
| 3.1.2 粉煤灰在高流态粉煤灰中的行为和作用 |
| 3.2 高流态粉煤灰强度试验研究 |
| 3.2.1 原材料 |
| 3.2.2 高流态粉煤灰硬化浆体抗压强度试验 |
| 3.2.3 高流态粉煤灰抗压强度与外加剂、水泥掺量的相关关系 |
| 3.2.4 高流态粉煤灰抗压强度与外掺水量、龄期的相关关系 |
| 3.3 高流态粉煤灰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
| 3.3.1 原材料及实验方案 |
| 3.3.2 高流态粉煤灰室内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
| 3.3.3 高流态粉煤灰室内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高流态粉煤灰的干缩和固结特性试验 |
| 4.1 高流态粉煤灰硬化浆体固结压缩试验 |
| 4.1.1 实验方案 |
| 4.1.2 高流态粉煤灰固结压缩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 4.2 高流态粉煤灰浆体干缩试验 |
| 4.2.1 高流态粉煤灰浆体收缩类型和原因 |
| 4.2.2 原材料及实验方案 |
| 4.2.3 高流态粉煤灰干缩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高流态粉煤灰回填路基三背数值模拟 |
| 5.1 概述 |
| 5.2 国内外路基三背回填研究现状 |
| 5.2.1 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 5.2.2 沉降研究现状 |
| 5.2.3 土体本构模型研究 |
| 5.3 模型的建立 |
| 5.3.1 Plaxis8.5 有限元程序 |
| 5.3.2 土体与结构接触界面模型 |
| 5.3.3 有限元计算模型 |
| 5.3.4 计算结果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实体工程与施工指南 |
| 6.1 金沙互通立交区涵背回填概况 |
| 6.2 原材料与配合比 |
| 6.2.1 原材料 |
| 6.2.2 配合比 |
| 6.3 高流态粉煤灰回填路基三背施工工艺 |
| 6.3.1 施工准备工作 |
| 6.3.2 与路基的搭接 |
| 6.3.3 排水设计 |
| 6.3.4 分仓 |
| 6.3.5 拌和 |
| 6.3.6 浇筑 |
| 6.3.7 养护 |
| 6.3.8 气候影响 |
| 6.4 高流态粉煤灰回填路基三背施工质量控制 |
| 6.5 工后沉降观测 |
| 6.6 高流态粉煤灰浇筑体现场承载板试验 |
| 6.7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高流态粉煤灰回填路基三背的综合技术经济评价 |
| 7.1 公路工程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 |
| 7.2 高流态粉煤灰涵背回填的综合技术经济分析 |
| 7.2.1 高流态粉煤灰涵背回填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
| 7.2.2 高流态粉煤灰与路基三背常见回填材料路用性能对比分析 |
| 7.2.3 高流态粉煤灰与路基三背常用回填材料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
| 7.3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 发表论文 |
| 科研情况 |
| 1 桥涵台背回填工程分类 |
| 1.1 桥梁类 |
| 1.2 明涵类 |
| 1.3 暗涵类 |
| 2 台背回填的沉降问题 |
| 2.1 台背回填材料的质量不佳。 |
| 2.2 施工地段的地质结构的差异。 |
| 2.3 施工本身的质量问题。 |
| 2.4 桥涵刚性结构与路基柔性结构在刚度上存在差异, 易导致沉降。 |
| 3 台背回填工程的质量控制 |
| 3.1 准备工作 |
| 3.2 台背回填材料 |
| 3.3 台背回填厚度 |
| 3.3.1 当采用12~15t压路机时, 每层压实厚度最好控制在≤15cm。 |
| 3.3.2 当采用18~20t压路机时, 每层压实厚度最好控制在≤20cm。 |
| 3.3.3 当采用其他小型压实设备时, 每层压实厚度最好控制在≤15cm。 |
| 3.4 台背回填范围 |
| 3.5 含水量 |
| 3.6 压实 |
| 4 科学合理管理桥涵台背回填施工 |
| 5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