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征,施文兴,应黎鸿,辛彤,陈华,许冀,应英[1](2021)在《军队疗养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设计一套军队疗养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特勤人员的健康管理水平和疗养保障质量。方法:该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架构,主要分为数据层、应用层和门户层。整个系统采用J2EE、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及Web Service技术设计,包括健康管理及评估子系统、健康干预子系统、健康数据离线采集及导入子系统和辅助功能子系统4个部分。结果:该系统为特勤人员提供了先进的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可为其提供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随访等全方位、全流程的健康服务。结论:该系统规范了特勤人员的健康管理流程,实现了特勤人员的精确化保障、规范化管理,同时对战斗力保持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黄璐,曾婧,徐迪晖,吴香,陈丽华[2](2021)在《特勤疗养官兵体适能水平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了解特勤疗养官兵体适能水平,为制定针对性体能训练计划和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某疗养中心疗养的特勤官兵86例,其中火箭军疗养官兵42例,海勤疗养官兵21例,战略支援部队疗养官兵23例。分别于入院1周后进行体适能测试,测试要素包括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及机体柔韧度与平衡性等;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特勤疗养官兵的体质指数(BMI)正常占比47.7%,超重39.5%,肥胖11.6%;体脂百分比(BF%)正常率为52.3%,超重26.7%,肥胖18.6%。BF%的超重占比显着低于BMI (P<0.05),但其肥胖占比显着高于BMI (P<0.05)。(2)特勤疗养官兵的台阶试验评估合格率达76.7%,但优秀率仅为8.1%,良好率为12.8%。柔韧适能评价中,持棍转肩和坐位体前屈评估的优良率合计均为25.6%,但坐位体前屈不合格率显着高于持棍转肩不合格率(P<0.05)。(3)不同军种疗养官兵的体适能评估结果比较,火箭军疗养官兵的BF%、俯卧撑、平板支撑、下肢蹲起等4项评估结果显着优于战略支援部队疗养官兵(P<0.05);海勤官兵的俯卧撑和下肢蹲起2项评估结果显着优于战略支援部队疗养官兵(P<0.05)。结论:特勤疗养官兵体适能水平整体良好,不同军种的官兵体适能水平存在差异;开展特勤疗养官兵体适能调查,以评估结果和体适能相关理论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训练,可提升疗养效果,促进特勤疗养官兵健康维护,助推战斗力生成。
张舜,应英,陈华,陈岳涛,高鉴,王冬,斯银平,周磊[3](2020)在《军队疗养院转型期加强飞行人员医学鉴定的实践与探索》文中认为该文结合军队疗养院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部分疗养院职能从保健疗养向特勤疗养转型的现状,从优化培训、完善机制、把握重点等方面介绍了疗养院开展飞行人员医学鉴定工作的具体做法,并提出严格标准依据、规范疗案记录、全程质量管控、深化专科培训、改善体训方式、有效健康管理等对策建议,旨在逐步完善疗养院飞行人员医学鉴定工作机制,提高医学鉴定质量。
张美羡,李夏,王欢,雷艳[4](2020)在《军队特勤人员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化军事战备要求的不断升级,军队特勤人员因作业性质特殊及军事任务繁重,身心长期高度紧张,易致亚健康,影响作战能力。本文分析了军队特勤人员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分布情况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对目前主要采取的预防措施和综合干预手段进行阐述,旨在为有效防治军队特勤人员亚健康状况、维护与提升军队战斗力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孙懿[5](2020)在《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3月,国务院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实现对全灾种的全流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同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向新组建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这支队伍由应急管理部管理,施行统一领导、分级指挥。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主力军,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的工作职责与过去消防人员主要以承担救火任务为主的工作职责相比,扩大很多。面对更加多样、更加复杂、更加困难、更加危险的工作任务,如何科学地实施实战化体能训练,是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面对“全灾种”、“大应急”的工作职责所必须着重研究的课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为研究对象。以A省B市消防救援支队下属a、c两所消防救援站和C省D市消防救援支队下属b、d两所消防救援站,共计4所基层消防救援站的80名人员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如下:(1)新时代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工作呈现有序开展态势。消防救援训练管理机构层级分明、职能清晰、制度完善。基层消防救援人员年度体能训练时间均达到并超过了100天的制度要求。各站体能训练内容设计略有不同。体能训练场地设施器材配置充裕。(2)当前实战化体能训练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有,部分人员体能训练认知水平较低、组训人员体能训练专业知识不足,基层缺乏专门的体能训练指导人员、实战化体能训练工作科学化程度有待提高、队员主动训练意识需要增强、实战化体能训练保障工作有待强化。(3)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发展策略,须着眼问题,从消防救援事业需要、消防救援人员个体职业需要出发,在职业认知、专业体能训练指导人员配置、科学训练施策、个体主动训练意识水平提升、完备的训练保障建设等方面一一加以完善解决,才能真正使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工作实现科学施训和“练为战、战必胜”的目标。
刘兴超[6](2020)在《基于CrossFit对消防员体能训练的实证研究 ——以甘肃省消防总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作为维护公共消防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队伍,地位特殊、任务特殊、作用特殊、要求特殊。消防指战员随时战斗在灭火救援和抢险救援一线,良好的基础体能是确保各项救援任务顺利完成的根本,是技战术训练的保障。只有把体能基础打好,才能更好地开展消防业务、技战术训练,才能不断提高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水平及实战能力。因此CrossFit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能训练方法,不仅具有显着的训练效果,为消防队员的基础体能训练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促进了消防救援队伍基础体能训练体系的完善,有效提高消防员的基础体能水平,将更有力的保护社会的公共消防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做好人民的守夜人。论文撰写过程中使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实验法、数理分析法等方法,选取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基层消防救援站120名消防指战员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前为了保证训练条件的均衡,设置实验组采用CrossFit训练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能训练,进行为期12周系统的基础体能训练,通过MicrosoftExcel2007、SPSS21.0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两组实验对象基础体能考核各科目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两组测试成绩中,在5000米负重跑科目上两实验组成绩有小幅度提升但增长不显着(P>0.05);在绳索攀爬、60米肩梯跑、双杠杠端臂屈伸、400米疏散物资操这四个科目增长都较为显着(P<0.05),实验组相比较对照组相对优秀;100米负重跑、负重登10楼、单杠卷身上、搬运重物折返这四个科目中实验组比对照组增长明显(P<0.05)。1、Crossfit训练模式对于消防员基础体能的积极影响显着于传统的体能训练。2、Crossfit作为一个用功能性动作做持续多样的高强度训练模式,对消防员基础体能的影响有着全面明显的提高。3、Crossfit训练模式结合传统消防员训练方法能够全面提高基层消防指战员体能素质。4、Crossfit训练模式可以提高消防员9项基础体能的优秀率,可以在更多的消防基层队伍中去推广使用。建议:1、选取更多的消防基础体能测试项目进行CrossFit训练模式训练并记录测试数据,更好的验证CrossFit训练在消防体能训练中的实际效果。2、加强基层消防救援站带训人员基础体能训练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训练,多组织培训学习,加强自身教授水平。3、本次CrossFit实验训练选取经典的训练内容,在CrossFit训练模式里可以任意根据科目的设定来设计训练动作和方法,在以后可以继续根据具体的科目深入研究和探讨。4、CrossFit训练在国内消防队伍的应用还只是一种尝试性训练,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基层消防救援站在各级领导及专家指导下进行基础体能的训练和探讨。
李盼盼[7](2017)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个性化特勤疗养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疗养机构是是军队卫勤保障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预防保健、功能康复,以及特勤人员的健康鉴定、医学训练等疗养保健任务。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疗养可以分为多种疗养方式,而特勤疗养就是其中的一种。特勤疗养的主要对象从事特殊职业或执行特殊勤务等的特定人员,这一类人员是新时期我军疗养机构的重点服务对象,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特勤疗养。但传统的常规疗养在制定疗养方案时没有考虑不同特勤人员的个性化需求,疗养质量和疗养效果有待提高。本文以某疗养院累计的真实数据作为数据基础,采用深度学习技术,从历史数据中挖掘出不同类型特勤人员的个性化疗养需求和相对应的最佳疗养方案。针对疗养数据异构性、分布性、复杂性等特点,论文基于数据集成技术,经过数据预处理,构建了适于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疗养数据集。之后论文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构建了个性化特勤疗养方案推荐模型,模型训练时以特勤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疗养方案为特征输入,以疗养结果为标记。经过调优和训练,模型的疗养结果预测准确率达到92.5%,表明该模型的准确度比较理想,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最后,基于该模型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个性化特勤疗养方案定制系统,该系统能够为不同特征的特勤人员推荐针对性的个性化疗养方案,经过实际应用,系统效果良好。本文针对个性化特勤疗养方案的制订所开展的相关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为解决特勤疗养领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不仅对于促进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在疗养行业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提升疗养数据的利用率、拓展疗养服务功能、制定疗养保健政策、合理配置卫勤资源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徐莉,史润泽,刘蕾,岳增文,宋巍,王翰,仝武军,张裕刚[8](2015)在《高原特勤疗养对提高高原军事作业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高原特勤疗养对提高高原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方法:刚下海拔4000m以上高原赴临潼疗养的38名高原官兵,给予特勤疗养30d后进行效果评估、健康鉴定。结果:疗养15d效果评估为:良好52.5%、一般38.5%、不良9.0%,其中心理状态良好率89.2%。疗养30d效果评估为:良好92.3%、一般7.7%、无不良,其中疾病矫治、心理状态和保健能力三项良好率均能达94.6%,体力状况良好率91.9%,主观感受、生理指标良好率89.2%。疗养30d效果较15d效果显着,健康鉴定甲级达到86.9%。结论:高原特勤疗养30d明显提高了高原官兵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增强了高原军事作业能力。
徐利平,应黎鸿,宋海燕[9](2015)在《疗养院特勤疗养体能训练路径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体能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要素,作为军队战斗力中坚力量的特勤人员,由于从事高风险、高负荷等特殊的军事活动,对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体能训练必须贯穿整个服役期。为此,特勤人员的体能训练在特勤疗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而体能训练的方法选择是否得当、训练过程是否安全、质量是否达标,直接影响到疗养效果,关系到特勤人员的体质、体能和职业生涯,甚至影响部队战斗力。因此,加强特勤人员疗养期间体能训练研究,提高体
刘志文,张精敬,任慧峰[10](2013)在《“第二场站”特勤疗养模式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海军军事变革步伐的不断迈进,各种装备现代化不断深化,遂行亚丁湾护航等军事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海军航空兵飞行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军事作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飞行人员从紧张的训练和军事行动到恬静的疗养生活,在恢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系统设计 |
| 1.1 需求分析 |
| 1.2 系统架构设计 |
| 1.3 关键技术 |
| 2 系统实现 |
| 2.1 系统功能 |
| 2.2 系统业务流程 |
| 2.3 子系统及实现功能 |
| 2.3.1 健康管理及评估子系统 |
| 2.3.2 健康干预子系统 |
| 2.3.3 健康数据离线采集及导入子系统 |
| 2.3.4 辅助功能子系统 |
| 3 应用效果及优势 |
| 3.1 健康管理流程规范化 |
| 3.2 健康管理数字化 |
| 3.3 健康数据集成化 |
| 4 结语 |
| 1 对象和方法 |
| 1.1 对象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2.1 特勤疗养官兵身体成分等级分布 |
| 2.2 特勤疗养官兵体适能水平总体分布 |
| 2.3 不同军种特勤疗养官兵体适能评估结果比较 |
| 3 讨 论 |
| 3.1 身体成分评估 |
| 3.2 体适能要素的评估 |
| 3.2.1 心肺耐力 |
| 3.2.2 柔韧性 |
| 3.2.3 肌肉力量 |
| 3.2.4 肌肉耐力 |
| 3.2.5 平衡能力 |
| 3.3 不同军种特勤疗养官兵体适能水平存在差异 |
| 3.4 根据体适能水平制定特勤疗养官兵的体能训练方案 |
| 1 现 状 |
| 1.1 鉴定人才紧缺 |
| 1.2 培训渠道有限 |
| 1.3 标准把握不准 |
| 1.4 鉴定模式欠规范 |
| 2 做 法 |
| 2.1 优化培训 |
| 2.1.1 拓宽培训渠道 |
| 2.1.2 普训标准规范 |
| 2.1.3 注重实例研究 |
| 2.2 完善机制 |
| 2.2.1 健全组织架构 |
| 2.2.2 规范鉴定流程 |
| 2.2.3 严格全程督导 |
| 2.3 把握重点 |
| 2.3.1 更新完善“体检项目” |
| 2.3.2 刚性落实“集体研究” |
| 2.3.3 谨慎对待“个别评定” |
| 3 对策建议 |
| 3.1 严格标准依据 |
| 3.2 规范疗案记录 |
| 3.3 全程质量管控 |
| 3.4 深化专科培训 |
| 3.5 改善体训方式 |
| 3.6 有效健康管理 |
| 1 亚健康的概念与危害 |
| 2 军队特勤人员常见的亚健康影响因素 |
| 2.1 特殊的工作性质 |
| 2.2 社会生活匮乏 |
| 2.3饮食作息不规律 |
| 2.4 保健意识有待提高 |
| 3 综合干预 |
| 3.1 西医干预 |
| 3.1.1 健康教育 |
| 3.1.2 心理干预 |
| 3.1.3 体育疗法 |
| 3.1.4 自然因子疗养 |
| 3.2 中医干预 |
| 3.2.1 情志调节,形神共养 |
| 3.2.2 形体调养,动静合一 |
| 3.2.3 饮食有节,摄勿过偏 |
| 3.2.4中医药适宜技术 |
| 4 小结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1.1 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生成需要加强科学化保障 |
| 1.1.2 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职责扩大对体能训练实战化提出更高要求 |
| 1.1.3 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结构与装备变化要求必须科学地提升体能训练实战化工作 |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2 文献综述 |
| 2.1 关于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成立背景及人员工作性质、工作职能方面的研究述评 |
| 2.1.1 我国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成立的背景 |
| 2.1.2 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工作性质、工作职能 |
| 2.2 关于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消防员)业务训练内容方面的研究述评 |
| 2.3 关于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消防员)体能训练(实战化训练)方面的研究述评 |
| 2.3.1 国外方面(以美国为例) |
| 2.3.2 我国的情况 |
| 3 研究设计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实地调查法 |
| 3.2.3 访谈法 |
| 3.3 概念界定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4.1 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开展状况调查与归纳 |
| 4.1.1 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管理机制调查 |
| 4.1.2 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时间特征分析 |
| 4.1.3 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内容调查 |
| 4.1.4 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场地设施器材配置及利用情况调查 |
| 4.2 实战化角度下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
| 4.2.1 体能训练实战化工作虽得到高度重视,但有相当部分人员体能训练认知水平较低 |
| 4.2.2 组训人员体能训练专业知识不足,基层缺乏专门的体能训练指导人员 |
| 4.2.3 实战化体能训练工作科学化程度有待提高 |
| 4.2.4 队员主动训练意识需要增强 |
| 4.2.5 实战化体能训练保障工作有待强化 |
| 4.3 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发展策略研究 |
| 4.3.1 对体能训练实战化进行深化认识与增进认知 |
| 4.3.2 高度重视体能训练实战化指导人员的培养和配置 |
| 4.3.3 大力促进体能训练实战化的科学施策 |
| 4.3.4 提升参训队员主动训练意识的途径方法 |
| 4.3.5 强化体能训练实战化的保障机制 |
| 5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1.1 新时代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工作呈现有序开展态势 |
| 5.1.2 体能训练实战化方向明确但仍有新老问题并存 |
| 5.1.3 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发展策略要体现科学性和可行性 |
| 5.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情况调查表》 |
| 附件2访谈提纲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2 文献综述 |
| 2.1 体能概念的界定 |
| 2.1.1 运动员体能概念的研究 |
| 2.1.2 军事体能概念研究 |
| 2.2 国外消防员体能研究现状 |
| 2.3 国内消防员体能研究现状 |
| 2.4 关于我国消防员体能训练特点的研究 |
| 2.5 CrossFit体能训练模式综述 |
| 2.5.1 CrossFit体能训练模式的概念与发展 |
| 2.5.2 关于Crossfit训练模式的现状研究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调查法 |
| 3.2.3 对比分析法 |
| 3.2.4 实验法 |
| 3.2.5 数理统计法 |
| 4 实验步骤与过程 |
| 4.1 CrossFit训练模式的特点 |
| 4.1.1 CrossFit训练模式 |
| 4.1.2 CrossFit特点在消防员训练中的适用性 |
| 4.2 传统消防员训练模式的特点 |
| 4.2.1 传统消防员训练模式 |
| 4.2.2 传统消防员训练的方法 |
| 4.3 实验设置的理论依据 |
| 4.4 实验步骤简述 |
| 4.4.1 实验分组 |
| 4.4.2 实验时间与地点 |
| 4.4.3 实验仪器与测试仪器 |
| 4.4.4 实验前后测试安排 |
| 4.4.5 实验训练时间 |
| 4.4.6 实验训练注意事项 |
| 4.5 实验测试方法与评价标准 |
| 4.5.1 背负空气呼吸器5000米跑测试 |
| 4.5.2 400米疏散物资救人测试 |
| 4.5.3 100米负重跑 |
| 4.5.4 60米肩梯跑 |
| 4.5.5 负重上10楼 |
| 4.5.6 单杠卷身上 |
| 4.5.7 双杠臂屈伸 |
| 4.5.8 搬运重物折返 |
| 4.5.9 绳索攀爬 |
| 4.6 训练前实验对象测试指标的分析与制定 |
| 4.6.1 实验对象体能训练的指标选定 |
| 4.6.2 实验对象分组依据及分组结果 |
| 4.6.3 实验对象的变量控制 |
| 4.7 训练内容安排 |
| 4.7.1 Crossfit训练组训练模式及构架 |
| 4.7.2 对照组训练模式 |
| 4.8 训练内容的设置 |
| 5 结果与分析 |
| 5.1 受训者训练期间伤病情况简述 |
| 5.2 测试结果分析 |
| 5.2.1 负重5000米跑科目结果与分析 |
| 5.2.2 400米疏散物资救人 |
| 5.2.3 负重100米跑科目结果与分析 |
| 5.2.4 绳索攀爬科目结果与分析 |
| 5.2.5 60米肩梯跑科目结果与分析 |
| 5.2.6 负重上10楼科目结果与分析 |
| 5.2.7 单杠卷身上科目结果与分析 |
| 5.2.8 双杠臂屈伸科目结果与分析 |
| 5.2.9 搬运重物折返科目结果与分析 |
| 6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一:实验前测试成绩 |
| 附件二:试验后测试成绩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 1.2.1 个性化特勤疗养的研究现状 |
| 1.2.2 机器学习在医疗领域的研究现状 |
| 1.2.3 疗养数据挖掘现状 |
| 1.3 研究内容 |
| 1.4 论文结构 |
| 1.5 论文研究成果 |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 2.1 数据集成 |
| 2.1.1 数据集成问题 |
| 2.1.2 数据集成方法 |
| 2.1.3 数据源异构性问题 |
| 2.2 机器学习 |
| 2.2.1 机器学习概述 |
| 2.2.2 机器学习任务 |
| 2.2.3 机器学习框架 |
| 2.3 人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
| 2.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 2.3.2 深度学习概述 |
| 2.3.3 深度学习常用模型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数据集成的疗养数据集构建 |
| 3.1 疗养数据概述 |
| 3.1.1 疗养数据特点 |
| 3.1.2 数据来源 |
| 3.2 数据集成 |
| 3.3 数据预处理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个性化疗养方案模型构建 |
| 4.1 深度神经网络 |
| 4.2 模型设计 |
| 4.2.1 模型输入 |
| 4.2.2 模型输出 |
| 4.2.3 激活函数选择 |
| 4.2.4 隐层数和隐层节点数 |
| 4.2.5 损失函数选择 |
| 4.3 模型构建 |
| 4.3.1 模型架构 |
| 4.3.2 编码实现 |
| 4.4 实验分析 |
| 4.4.1 疗养结果预测实验 |
| 4.4.2 个性化疗养方案推荐实验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 5.1 需求分析 |
| 5.1.1 适用范围 |
| 5.1.2 系统功能 |
| 5.1.3 运行环境 |
| 5.2 体系结构设计 |
| 5.3 服务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 5.3.1 数据库系统 |
| 5.3.2 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
| 5.3.3 推荐模型 |
| 5.4 客户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 5.5 系统应用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 6.2 下一步的工作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特勤疗养措施: |
| 1.3 疗养效果评估指标: |
| 1.4 健康鉴定: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不同疗养期疗养效果评价: |
| 2.2 特勤疗养健康鉴定结果: |
| 3 讨论 |
| 1 训练路径的制定与实施 |
| 2 训练路径的作用与效果分析 |
| 2.1 进一步强化了训练安全管理,确保了训练安全 |
| 2.1.1 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
| 2.1.2 减少了体能训练的盲目性 |
| 2.1.3 强化了疗养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
| 2.2 进一步规范了训练全程的落实监控,确保了训练质量 |
| 2.2.1 符合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
| 2.2.2 促进体能训练全面持续发展 |
| 2.2.3 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
| 1 依据 |
| 1.1 制度依据 |
| 1.2 专业依据 |
| 1.3 飞行部队的需求 |
| 1.4 现实条件的支撑 |
| 2 做法 |
| 2.1 针对保障 |
| 2.2 理念重塑 |
| 2.3 沟通后服务 |
| 2.4 管理后沟通 |
| 2.5 服务的延伸 |
| 3 成效 |
| 3.1 飞行人员满意率逐步上升 |
| 3.2 飞行部队认同感较高 |
| 4 思考 |
| 4.1 保障模式要与身心状态相契合 |
| 4.2 服务保障要与日常管理相平衡 |
| 4.3 疗养任务的完成方式要与飞行部队的训练需求相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