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鸣[1](2020)在《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继续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对策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校青年馆员继续教育存在的办学观念落后、定位不准、模式单一等问题,不利于青年馆员素质的提升和高校的发展。研究认为高校应抓住新媒体时代契机,创新青年馆员继续教育模式,并通过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构建继续教育平台、开拓继续教育渠道、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措施探索青年馆员继续教育提升的有效路径,以提升青年馆员综合素质,更好地践行知识组织者的职能。
李思诗[2](2020)在《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福州主要高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
霍朋朋[3](2020)在《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作倦怠,作为一种消极的工作现象普遍发生在从事工作压力大、人际沟通频繁的个体当中,尤其是在服务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图书馆的工作内容类似于服务行业,其典型的工作特征,如工作时间长、负荷重、单调的机械程序等,是图书馆成为工作倦怠高发场所的关键因素。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担负着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其中馆员作为馆内文献资源、咨询服务与师生学习之间的纽带,其工作状态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对师生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而在学术界,对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工作内容及工作特性方面,罕见从自我认知角度以定量的方法对其工作倦怠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对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将以解决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问题为出发点,结合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等自我认知变量,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解决馆员工作倦怠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本文以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基本方法,确定以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的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四维度、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个人成就感三维度与自我效能感为研究变量,通过界定其内涵、划分其维度、编制测量量表,对高校图书馆员进行调查。通过对回收的465份有效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量表修订、结构方程建模与Bootstrap法检验假设,得出结论:(1)在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角色价值观、角色归属感对工作倦怠三维度有显着负向影响,职业价值观对人格解体、职业行为倾向对低个人成就感有显着负向影响;(2)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四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3)高校图书馆员的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三维度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4)高校图书馆员的自我效能感在上述各相应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根据统计检验结果,结合高校图书馆员的特殊职业特征和环境,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方面:第一,制定资格准入制度;第二,完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制度的政策支撑。提升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方面:第一,落实培训工作,提高馆员职业素养;第二,实行多元激励,提高馆员职业动力;第三,采取双向评估,明确馆员自我认知;第四,进行心理疏导,缓解馆员职业压力;第五,重塑社会认知,提升馆员职业认同。进行自我调适方面:第一,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第二,强化自我管理。
李思诗[4](2020)在《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福州主要高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各行各业从业者的素质要求都有了更高的标准。高校图书馆员作为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双重建设者,新时代的素质与能力提升当然更加迫切。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推进器,同时是馆员自身发展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这一课题具有特别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福州地区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发展还很不成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对福州地区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最后提出建议,将有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选取福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9所主要高校图书馆,通过文献调查、网络调查及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福州地区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进行归纳分析。接着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优秀案例,结合福州本土特色,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能为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卢克芝,杨波,于奇[5](2019)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创新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旨在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继续教育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个别访谈等方法,探讨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提出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利用MOOC网络平台、创新继续教育内容与方式、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等创新策略。
王晴,徐建华[6](2019)在《国内图书馆职业研究述评与未来趋向》文中认为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系统梳理与归纳分析,将国内目前关于图书馆职业的研究内容分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及其拓展、图书馆员职业能力与胜任力、图书馆员职业素养与素质、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图书馆员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图书馆职业化与去职业化八个方面。在研究内容上,主题分布较为零散,现象描述较为普遍;在研究实践上,缺乏生动的图书馆职业活动实践;在研究方法上,思辨性理论探讨较多,实证类调查研究偏少。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建立了一个整合分析框架,提出未来研究的五大趋向:图书馆人力资源职业化管理体系、图书馆职业生态的综合评估、图书馆员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图书馆职业体系与教育体系的有效对接、图书馆职业标准与规范体系。以期为我国图书馆职业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许培婷[7](2019)在《美国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法是调整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本文以纽约州图书馆法为个案进行研究,旨在认识、了解纽约州图书馆事业概况,探讨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研究目前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以期为我国完善图书馆法律制度提供参考。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主要由与图书馆相关的州宪法、州制定法、州行政规章、地方宪章、地方行政规章、图书馆特别法组成,可分为州级和州级以下地方两个层级的图书馆法律制度。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分布于多部法律之中,基本法是《教育法·图书馆》。纽约州图书馆规章补充、细化了《教育法·图书馆》的内容。纽约州地方各县、市图书馆法律法律和规章分散在地方宪章、行政法典规章等法律文件当中。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州立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的基本管理制度、图书馆系统制度、理事制度、经费支持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图书馆标准制度等。纽约州级图书馆法律制度具有重视规范图书馆法律概念、规范对象涵盖多种类型图书馆、重视图书馆合作理念、完善的理事制度、多样化的经费支持制度、材料认证式的图书馆员资格认证制度等特点。纽约州县图书馆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各县图书馆立法差异较大,图书馆法相关内容较少。
张丽[8](2018)在《2017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馆员队伍建设、读者服务、资源建设、政策保障、管理评估、技术发展七个方面,对2017年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卢秉莲,部先红,于向前,史可玉,王丽君[9](2017)在《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高校图书馆需要一支专业水平高、素质高的图书馆员队伍为读者服务。探讨了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宋玲[10](2017)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及对中国的启示 ——以常春藤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高校图书馆员以较强的职业能力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机制比较完善。文章以美国常春藤院校为例,利用词频分析法提取各个院校馆员招聘条件的关键词,总结出美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专业知识、项目管理能力、灵活性、领导力、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性;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美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建设途径,包括:细化职业认证资格和试用期要求、建立图书情报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继续教育机制、建立职称评定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并分析美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面临转型与发展,馆员的职业能力亟待提升。以美国先进的经验为鉴,依据我国国情和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应通过建立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与完善图书馆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和完善高校图书馆员激励机制等方式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机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我国高校青年馆员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
| (一)我国高校青年馆员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
| 1.教育定位不准,教学缺乏实效。 |
| 2.办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 |
| 3.教育模式分散,资源缺乏整合。 |
| 4.实践环节缺乏,教育与需求脱节。 |
| (二)我国高校青年馆员继续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
| 二、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青年馆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
| (一)完善人才激励制度 |
| (二) 丰富青年馆员继续教育形式 |
| (三)打造继续教育平台 |
| 三、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3.1 理论意义 |
| 1.3.2 实践意义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内容 |
| 1.6 研究创新点 |
| 1.7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
| 2.1 职业认同相关文献研究 |
| 2.1.1 职业认同内涵 |
| 2.1.2 职业认同的结构 |
| 2.1.3 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 |
| 2.2 工作倦怠相关文献研究 |
| 2.2.1 工作倦怠内涵 |
| 2.2.2 工作倦怠的结构 |
| 2.2.3 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 |
| 2.3 自我效能感相关文献研究 |
| 2.3.1 自我效能感内涵 |
| 2.3.2 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
| 2.3.3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 2.4 职业认同、工作倦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 2.4.1 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
| 2.4.2 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 2.4.3 工作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 第三章 假设模型与问卷设计 |
| 3.1 理论基础 |
| 3.2 研究变量的界定 |
| 3.2.1 高校图书馆员人口统计学变量 |
| 3.2.2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变量 |
| 3.2.3 高校图书馆员自我效能感变量 |
| 3.2.4 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变量 |
| 3.2.5 研究假设及分析模型 |
| 3.3 变量测量和问卷设计 |
| 3.3.1 变量测量 |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 3.4 预调研问卷信效度分析 |
| 3.4.1 职业认同初始量表信效度分析 |
| 3.4.2 自我效能感初始量表信效度分析 |
| 3.4.3 工作倦怠初始量表信效度分析 |
| 第四章 正式调研与检验假设 |
| 4.1 调查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 4.2 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 |
| 4.2.1 职业认同量表信度分析 |
| 4.2.2 自我效能感量表信度分析 |
| 4.2.3 工作倦怠量表信度分析 |
| 4.3 正式问卷效度的因子分析 |
| 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 4.3.1.1 职业认同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
| 4.3.1.2 自我效能感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
| 4.3.1.3 工作倦怠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
|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 4.3.2.1 职业认同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 4.3.2.2 自我效能感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 4.3.2.3 工作倦怠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 4.5 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
| 4.5.1 职业认同四维度对工作倦怠三维度的影响 |
| 4.5.2 职业认同四维度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 4.5.3 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三维度的影响 |
| 4.5.4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 4.6 假设检验结果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 5.1 研究结论 |
| 5.1.1 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分析 |
| 5.1.2 职业认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
| 5.1.3 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分析 |
| 5.1.4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
| 5.2 管理启示 |
| 5.2.1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促进馆员工作有法可依 |
| 5.2.2 提升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缓解馆员工作倦怠状况 |
| 5.2.3 及时进行自我调适,理智正视工作实际 |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研究思路 |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2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必要性、目标与原则 |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 2.1.1 终身教育 |
| 2.1.2 职业培训 |
| 2.1.3 继续教育 |
| 2.2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
| 2.2.1 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 2.2.2 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
| 2.2.3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
| 2.3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目标 |
| 2.3.1 满足图书馆的发展需求 |
| 2.3.2 满足馆员的职业发展需求 |
| 2.3.3 满足师生信息服务的需求 |
| 2.4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原则 |
| 2.4.1 战略性与长期性原则 |
| 2.4.2 针对性与多样化原则 |
| 2.4.3 全员培训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原则 |
| 3 馆员的需求与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
| 3.1 馆员的态度与期望 |
| 3.2 继续教育的管理 |
| 3.3 继续教育的内容 |
| 3.4 继续教育的形式 |
| 4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 4.1 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
| 4.1.1 缺乏经费保障机制 |
| 4.1.2 师资力量不足 |
| 4.1.3 馆员缺乏积极性 |
| 4.2 继续教育缺乏制度化常态化建设 |
| 4.2.1 缺乏制度化建设,继续教育开展无章可循 |
| 4.2.2 缺乏常态化建设,继续教育呈现随意性 |
| 4.3 上级主管部门统筹规划的缺失 |
| 4.4 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不够合理 |
| 4.4.1 继续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
| 4.4.2 继续教育形式不够丰富,缺乏创新 |
| 4.5 缺乏科学的信息反馈与效果测评机制 |
| 5 深化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策略 |
| 5.1 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 |
| 5.1.1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
| 5.1.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 5.2 推动继续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建设 |
| 5.2.1 成立专门小组负责继续教育工作 |
| 5.2.2 制定继续教育规章制度 |
| 5.2.3 建立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
| 5.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 5.2.5 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
| 5.3 建立继续教育联盟,构建协调协作机制 |
| 5.3.1 建立继续教育联盟 |
| 5.3.2 构建一体化的继续教育体系 |
| 5.3.3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
| 5.4 改革继续教育内容与形式 |
| 5.4.1 结合馆员需求,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
| 5.4.2 选择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 |
| 5.5 建立教学信息反馈与效果测评机制 |
| 5.5.1 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
| 5.5.2 教学效果测评机制的建立 |
| 6 结论 |
| 附录 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0 引言 |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1 问卷调查 |
| 1.2 数据统计 |
| 1.3 个别访谈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 2.1.1 对继续教育的了解、认识程度 |
| 2.1.2 参加继续教育的次数、原因及面临的困难 |
| 2.1.3 倾向的继续教育内容与方式 |
| 2.1.4 继续教育是否达到预期、提高措施和满意度 |
| 2.2 数据统计分析 |
| 2.3 个别访谈分析 |
| 3 创新策略 |
| 3.1 转变观念,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
| 3.2 更新理念,充分利用MOOC网络平台 |
| 3.3 按需施教,创新继续教育内容与方式 |
| 3.4 提高重视,加大继续教育培训 |
| 3.5 激发动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
| 4 结语 |
| 1文献来源及相关说明 |
| 2 国内图书馆职业研究述评 |
| 2.1 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及其拓展 |
| 2.2 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与胜任力 |
| 2.3 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与素质 |
| 2.4 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 |
| 2.5 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 |
| 2.6 图书馆员职业资格 |
| 2.7 图书馆员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 |
| 2.8 图书馆的职业化与去职业化 |
| 3 现有研究的特点与未来趋向 |
| 3.1 现有研究的特点 |
| 3.2 未来研究趋向 |
| 3.2.1 总体框架 |
| 3.2.2 研究内容 |
| (1) 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职业化管理体系 |
| (2) 图书馆职业生态的综合评估 |
| (3)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支持体系 |
| (4) 图书馆职业体系与教育体系的有效对接 |
| (5) 图书馆职业标准与规范体系 |
| 3.2.3 基本思路与目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论文选题及其研究意义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 第一章 纽约州图书馆事业及图书馆法律制度概况 |
| 第一节 纽约州图书馆事业概况 |
| 一、纽约州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
| 二、纽约州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 |
| 第二节 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
| 一、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
| 二、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现状 |
| 第二章 《教育法·图书馆》主要内容与特点 |
| 第一节 《教育法·图书馆》主要内容 |
| 一、纽约州立图书馆 |
| 二、公共图书馆的设立、转让和废止 |
| 三、图书馆服务 |
| 四、理事制度 |
| 五、图书馆系统 |
| 六、图书馆经费 |
| 七、学校图书馆 |
| 第二节 《教育法·图书馆》特点 |
| 一、广泛、多样的规范对象 |
| 二、协作性的图书馆发展理念 |
| 三、完善的理事制度 |
| 四、多样化的经费支持制度 |
| 第三章 《纽约州法典、规则和规章》图书馆条款主要内容与特点 |
| 第一节 《纽约州法典、规则和规章》图书馆条款主要内容 |
| 一、图书馆注册标准 |
| 二、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 |
| 三、纽约州立图书馆的利用 |
| 四、学校图书馆规章要求 |
| 五、图书馆系统规章要求 |
| 第二节 《纽约州法典、规则和规章》图书馆条款特点 |
| 一、补充、细化图书馆法律的内容 |
| 二、重视规范图书馆法律具体概念 |
| 三、材料认证式的图书馆员资格认证制度 |
| 四、注重制定图书馆注册标准 |
| 五、规范州援助要求 |
| 第四章 纽约州县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内容与特点 |
| 第一节 纽约州县图书馆相关法律主要内容 |
| 一、纽约市 |
| 二、伊利县 |
| 三、门罗县 |
| 四、汤普金斯县 |
| 五、布鲁姆县 |
| 六、苏福克县 |
| 七、肖托夸县 |
| 八、罗克兰县 |
| 九、蒙哥马利县 |
| 第二节 纽约州县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主要特点 |
| 一、各县图书馆立法差异较大 |
| 二、要求设立专门图书馆 |
| 三、继续完善理事制度 |
| 第五章 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 一、逐步建立、完善各类型图书馆的法律规章制度 |
| 二、通过立法加大经费支持图书馆协调合作 |
| 三、严格规定图书馆服务项目经费定向流通 |
| 四、建立完善的理事制度 |
| 五、建立完善的违规惩罚制度 |
| 结语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2017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概况 |
| 2 基础理论研究 |
| 2.1 理论探索 |
| 2.2 研究方法 |
| 2.3 发展脉络梳理 |
| 2.4 学术思想史 |
| 3 馆员队伍建设研究 |
| 3.1 馆员教育 |
| 3.2 职业能力与素养 |
| 3.3 职业问题 |
| 4 读者服务研究 |
| 4.1 阅读推广 |
| 4.2 信息素养 |
| 4.3 学科服务 |
| 4.4 信用服务 |
| 5 资源建设研究 |
| 5.1 特色资源 |
| 5.2 信息组织 |
| 5.3 资源共享 |
| 5.4 空间再造 |
| 6 政策保障研究 |
| 6.1 法律法规 |
| 6.2 标准规范 |
| 6.3 相关政策 |
| 7 管理评估研究 |
| 7.1 管理体制与模式 |
| 7.2 人力管理 |
| 7.3 业务管理 |
| 7.4 评估与评价 |
| 8 技术发展研究 |
| 8.1 智慧图书馆 |
| 8.2 移动图书馆 |
| 8.3 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
| 9 结语 |
| 1 关于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馆员的研究 |
| 1.1 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原则的研究 |
| 1.2 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内容的研究 |
| 1.3 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途径的研究 |
| 2 关于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评价的研究 |
| 3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绪论 |
| 一、选题背景 |
| 二、选题意义 |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五、研究方法 |
| 六、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构成的调查与分析 |
| 第一节 调查对象选取和调查方法 |
| 一、调查对象 |
| 二、调查及分析方法 |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构成 |
| 一、合作(Collaboration) |
| 二、人际沟通( Communication/People Skills) |
| 三、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Knowledge) |
| 四、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
| 五、灵活性(Flexiblity) |
| 六、领导力(Leadership) |
| 七、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 |
| 八、创新(Creativity/Innovation) |
| 第二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的途径 |
| 第一节 细化职业认证资格和试用期要求 |
| 第二节 建立图书情报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 一、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 二、外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 第三节 建立继续教育机制 |
| 一、法律体系 |
| 二、组织与管理机制 |
| 三、教育内容 |
| 第四节 建立职称评审制度 |
| 一、职称评审的条件 |
| 二、职称等级的划分 |
| 三、职称评审的程序 |
| 第五节 建立激励机制 |
| 一、基于满足馆员生理需求的激励机制 |
| 二、基于满足馆员安全需求的激励机制 |
| 三、基于满足馆员情感和归属需求的激励机制 |
| 四、基于满足馆员尊重需求的激励机制 |
| 五、基于满足馆员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激励机制 |
| 第三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成功经验 |
| 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馆员 |
| 二、多途径培养馆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 |
| 三、多方提高馆员与读者无障碍交流的能力 |
|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 |
| 五、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
| 第四章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启示 |
| 第一节 我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
| 一、没有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
| 二、图书情报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
| 三、继续教育缺乏约束性和实践性 |
| 四、职称评审条件地域差异大、过程缺乏公平性 |
| 五、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
| 第二节 我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策略 |
| 一、建立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
| 二、建立与完善图书情报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 三、加强对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 |
| 四、改革职称评审制度 |
| 五、完善高校图书馆员激励机制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