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璐[1](2018)在《晚清壮族诗人韦丰华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韦丰华是晚清时期广西地区影响较大的壮族诗人,在理论创作与文学创作方面皆有建树。良好的家学传统与以诗文为中心的交游圈,为韦丰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诗话《今是山房吟余琐记》记载了不少桂南地区的文人轶事与散佚之作,为广西社会、文学、历史的研究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在诗歌理论方面,韦氏首创“春气说”理念,反对草拟前人,对受同光派“师古”风气影响的桂南的诗坛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诗集《今是山房吟草》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反映了民族苦难与诗人对于时局、人生的审思,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意义。此外,诗歌中以稻文化与歌谣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性特征较为突出,具有地域文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全面解读韦氏作品与广西其他文人诗作中所隐含的地域文化因素,可以管窥晚清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与地域文化对诗人群体的影响力。
唐君红[2](2017)在《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文中研究表明袁枚(1716—1797),18世纪清代非常有影响的文学家与美学家之一。他以特立独行的个性和不受羁绊、重视生活情趣而称誉当时。诗文创作方面,他提倡“性灵说”,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表现诗文家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兴趣和识见,正因为如此,袁枚成为了当时具有很大争议的诗文家与诗文理论家。本文以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作为研究对象,拟对其“贵人”、“重生”、“尚情”等美学精神进行考察与阐述。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袁枚提出“性灵说”的社会、个人因素与思想渊源。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袁枚“性灵说”提出的社会与个性化审美趣向进行研究。清朝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专制统治。高强度的文字狱使文人无法也不敢随便议论时事,只有埋头考据、提倡复古。袁枚几起几落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审美趣向,致使袁枚在这种背景下高调倡导“性灵说”。也正由于此,袁枚的“性灵说”在当时就引起了文坛的巨大反响,得到了不少诗文家的响应,并形成了颇具声势的清代“性灵”派。第二部分是对袁枚“性灵说”的文化和思想渊源进行研究。指出袁枚的“性灵说”是在反对清代乾嘉时期的复古派,反对肌理派、神韵派、格调派的背景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对“性灵说”的提出进行了简单的溯源,指出袁枚成为“性灵”美学思想的集大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章主要阐述“性灵说”之“贵人”美学精神。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性灵说”的人文美学精神与儒道传统关系的研究。指出袁枚提出的“性灵说”中的人文美学精神与儒道传统的人文美学精神是一致的,都对“人”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在精神本质上都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具有诗意化、审美化特征;第二部分是对注重自我价值的“贵人”美学精神进行研究。认为“人”必须抒发自己的真感情,这种真感情包括封建社会极力反对的“男女之情”,也包括对不同阶层的平等之情以及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之情。第三部分是对袁枚的个体化审美诉求与人文美学精神进行研究。指出其人文美学精神呈现了“人”的至情至性,体现了“人”的价值,注重个体化审美诉求,强调“人”的个性,从而呈现出一种新颖性、独创性特征。第三章主要阐述“性灵说”之“重生”美学精神。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真切生命体验的抒发进行研究。袁枚认为诗文创作是诗文家对自我生命世界的一种呈现,极力倡导生命意绪的表现,认为“性灵说”包含了上面两点:既注重对诗“人”个体生命情怀的抒发,也主张对“人”整体生命意绪的表现。这正是“性灵说”之“重生”美学精神的表现。第二部分是对自在生命的自由抒发进行研究。认为自由抒发必须缘分情而发,因情而作,只有因情因性的创作才是自由生命的自由抒发,自由生命的自在抒发体现了享受人生,快乐人生的适我原则,认为生命应该“诗意的栖居”,“性灵”是一种天然生命意识,是“人”的生命精神及其展现,是其生命意绪的纯然本真表现,表现了“自我”的“最高真实”。第四章主要阐释“性灵说”之“尚情”美学精神。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进行理论溯源,对“抒发性情”与“诗缘情”说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抒发性情”是对“诗缘情”情感理论的一种充实和完善。第二部分主要讲“尚情”美学精神的实践运用,主要选取袁枚的散文对袁枚“尚情”的美学理论进行实践佐证。指出袁枚极其注重“文”中“性情”的呈现,袁枚“文”之“性情”说更推崇自然情感或者说审美情感,反对以道德、理性、认识约束“性情”,即“情”求“性”,更具有美学意义。袁枚“文”在当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袁枚的“情”是生命本身真实状态的呈现,体现了“人”作为“人”的生命价值。第三部分对“发抒性情”的美学意义进行研究。认为“发抒性情”,应该反对无情的作品,反对“温柔敦厚”、反对盲目拟古、反格调说、神韵说、肌理说,反对传统儒家诗教,主张创作自由,创作清新,表现纯真天真之性情。其美学意义既涉及诗文美学,又涉及“人”之生存状态的美学思想,“尚情”美学精神是袁枚“性灵说”的核心。第五章主要探究“性灵说”之“尚情”美学精神的发展轨迹。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性情”论之变异与审美情感论的形成进行分析。指出“情”从客观实意演变为内心情感的过程以及“性情”意义的演变过程,“性”与“情”的关系,从而指出“人之为人”在于有“情”。第二部分对袁枚的“性情”说之审美意旨进行分析,指出了袁枚的“性情”与古人的区别。袁枚重视的是自然日常生活之真情,重视的是现实的亲情、友情、爱情,主张“性情”应该个性化,“如其所是”地呈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袁枚特别突出强调“男女之情”是“人”之正常情感,并且把此情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男女之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为“人”最基本之情,认为“言志”就是“言情”,扩展了“诗缘志”的内容,使“诗缘情”和“诗缘志”的美学精神趋于一致。袁枚的“性灵说”,从诗歌美学史来看,具有一种强烈的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求创新的美学精神。袁枚在继承前人“性灵说”及其美学思想的前提下,拓展了“性灵说”的内涵,强调了“人”应该顺其自然的生活。袁枚提倡“性灵说”,极度推崇诗文审美创作对“人”之真情的抒发,深度探索“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贵人”、“重生”、“尚情”,从而致使他成为了一个杰出的诗文家和诗文理论家。
李美乐[3](2014)在《《晚晴簃诗汇》之乾嘉诗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学界对于清乾嘉诗坛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本文则是想以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中的乾嘉部分为基础,来对乾嘉诗坛作一次总体鸟瞰和初步界定。绪论部分介绍了论题的研究范畴、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清人编选的乾嘉诗歌总集,以及清诗总集的集大成者《晚晴簃诗汇》,概述其中的乾嘉诗卷部分。第二章是对《晚晴簃诗汇》所辑录乾嘉时期1776家诗人的具体分析,根据所选诗歌数量的多寡及诗话小传中的相关评语,将这1776家诗人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收诗最多的诗人、收诗次多的诗人和收诗一般的诗人,初步划出乾嘉诗坛的规模,并对上述三个诗人群作基本分析。第三章试图说明和验证《晚晴簃诗汇》乾嘉诗卷收录规模的水准,通过与乾嘉当时人王昶《湖海诗传》、王豫《群雅集》所辑乾嘉诗人诗作的对比,来证明《晚晴簃诗汇》建立起来的乾嘉诗坛范畴有其后来居上的优势;又进一步以今人柯愈春《清代诗文集总目提要》等成果检视,显示《晚晴簃诗汇》收录的特点及其不足。第四章又尝试以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所点148家诗人为坐标,验证《晚晴簃诗汇》相应部分中的乾嘉重要诗人的代表性程度,进一步将《晚晴簃诗汇》所选乾嘉诗人与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王昶《湖海诗传》以及王豫《群雅集》所选诗人交互比较,以初步确立一个各家首肯的乾嘉诗坛的重要诗人名录。第五章通过与《晚晴簃诗汇》其他各时期的比较以及乾嘉诗卷零散却颇具规模的诗人论评,归纳出徐世昌的基本诗学立场和乾嘉诗观。附录一,统计了《晚晴簃诗汇》所选乾嘉诗歌在五首以上诗人的籍贯、身份以及收诗数量,支撑论文第二章的部分论点。附录二,分别罗列了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王昶《湖海诗传》和王豫《群雅集》所着录的乾嘉诗人名单。
于慧[4](2006)在《近六年清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清诗①研究在进入新世纪的六年中呈蓬勃发展态势。本文从文献考订、作家作品、诗学理论和研究述评等四方面对2000—2005年的清诗研究成果广泛搜罗并梳理归纳,以备有关研究者参阅。
陈玉兰[5](2000)在《灵性的聚合和性灵的歌唱──评介王英志着《袁枚暨性灵派诗传》》文中认为王英志所着的《袁枚暨性灵派诗传》全面探讨了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的文化倾向与审美特征,也介绍了性灵派有代表性的诗人,并对其诗作进行了选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韦丰华的生平行迹与创作分期 |
| 一、韦丰华的生平行迹 |
| 二、诗人的交游考察与创作分期 |
| 第二章 韦丰华的诗话研究 |
| 第一节 诗话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
| 第二节 诗话内容及其诗学思想 |
| 第三章 韦丰华诗歌的题材内容 |
| 第一节 国家苦难的实录与哀吟 |
| 第二节 应试从教的悲怀与审思 |
| 第三节 友人交游中的唱和与心迹 |
| 第四节 桂南田园风情的描写 |
| 第四章 韦丰华诗歌的艺术特色 |
| 一、韦丰华诗歌的“诗史”精神 |
| 二、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 |
| 三、韦丰华诗歌创作的局限之处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二、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方法、目标 |
|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袁枚提出“性灵说”的社会、个人因素与文化思想渊源 |
| 第一节 袁枚“性灵说”提出的社会与个性化审美趣向 |
| 第二节 袁枚“性灵说”提出的文化与思想渊源 |
| 第二章 “性灵说”之“贵人”美学精神 |
| 第一节 “性灵说”的“贵人”美学精神与儒、道传统 |
| 第二节 注重自我价值的“贵人”美学精神 |
| 第三节 个体化审美诉求与“贵人”美学精神 |
| 第三章 “性灵说”之“重生”美学精神 |
| 第一节 真切生命体验的抒发 |
| 第二节 自在生命的自由抒发 |
| 第四章 “性灵说”之“尚情”美学精神 |
| 第一节 “抒发性情”与“诗缘情”说 |
| 第二节 “文”之“尚情”审美诉求 |
| 第三节 “发抒性情”的自然美学意义 |
| 第五章 “性灵说”之“尚情”美学精神的发展轨迹 |
| 第一节 “性情”论之变易与审美情感论的形成 |
| 第二节 袁枚的“性情”说之审美意旨 |
| 结语 |
| 主要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研究范畴与意义 |
| 一、《晚晴簃诗汇》与乾嘉诗坛研究 |
|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 |
| 一、《晚晴簃诗汇》的整理研究 |
| 二、乾嘉诗坛研究概况 |
| 三、乾嘉诗坛代表诗人研究 |
| 四、乾嘉时期诗歌流派及唐宋诗之争 |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 一、论文研究方法 |
| 二、论文主要内容 |
| 第一章 从清诗总集研究乾嘉诗坛 |
| 第一节 清人编选的乾嘉诗歌概貌 |
| 一、清人选清诗总集概况 |
| 二、清人选乾嘉诗歌概况 |
| 三、几种重要的乾嘉诗歌总集 |
| 第二节 清诗总集的集大成者《晚晴簃诗汇》 |
| 一、清诗文献辑选之冠冕 |
| 二、纲举目张的诗选凡例 |
| 三、重要的诗学研究价值 |
| 第二章 《晚晴簃诗汇》所收乾嘉诗人分析 |
| 第一节 诗人目下诗歌标举数与实际选诗数 |
| 第二节 《晚晴簃诗汇》呈现的乾嘉诗人群 |
| 一、收诗最多的诗人 |
| 二、收诗次多的诗人 |
| 三、收诗一般的诗人 |
| 第三节 乾嘉诗人群的基本分析 |
| 一、诗人与诗歌创作的层级分析 |
| 二、诗人身份的构成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
| 三、各地区诗人与诗歌创作的不平衡性 |
| 第三章 《晚晴簃诗汇》建构的乾嘉诗坛规模检视 |
| 第一节 与王昶《湖海诗传》之比较 |
| 一、王昶《湖海诗传》的编纂与收录 |
| 二、两书收录诗人诗作的异同 |
| 第二节 与王豫《群雅集》之比较 |
| 一、王豫《群雅集》的编纂与收录 |
| 二、两书收录诗人诗作的异同 |
| 三、《晚晴簃诗汇》后来居上的优势 |
| 第三节 今人书目中的乾嘉诗人别集数量 |
| 一、以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为代表 |
| 二、相较之下《晚晴簃诗汇》的收录特色及其不足 |
| 第四章 乾嘉诗坛重要诗人名录 |
| 第一节 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之坐标意义 |
| 一、《点将录》的品评标准 |
| 二、《点将录》反映的乾嘉诗坛群像 |
| 第二节 《晚晴簃诗汇》与《点将录》之比较 |
| 一、《晚晴簃诗汇》收录之前一百四十八位诗人 |
| 二、人员差异情况 |
| 三、重合诗人之分析 |
| 第三节 乾嘉诗坛名家诗人的确立 |
| 一、一份乾嘉当时人共识下的名单 |
| 二、《晚晴簃诗汇》的新认识 |
| 第五章 《晚晴簃诗汇》的乾嘉诗观 |
| 第一节 与其他各期诗观的比较 |
| 第二节 对乾嘉诗人的具体品评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一、文献整理、考证、注释以及作家生平考述 |
| 1. 文献考订、注释 |
| 2. 关于作家生平考述 |
| 二、作家作品研究 |
| 1. 大家研究 |
| 2. 其他诗人研究 |
| 3. 时段、流派、群体、地域诗歌及清诗史的研究 |
| 4. 文学的文化研究 |
| 三、清代诗论研究 |
| 1. 关于清代“四大诗说” |
| 2. 其他诗论 |
| 3. 关于“清代诗歌阐释学” |
| 四、“清诗研究”评述 |
| 1.关于“清诗研究”的总体评述 |
| 2.个体作家研究述评 |
| 3.当代学人及其着述的评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