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珍[1](2016)在《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但由于办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陈旧,办学效果不很明显,而教学内容只突出行业部门的特点,学生掌握的会计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知识面窄,视野不宽,导致学生适应能力差,就业面受到极大的限制。本文对中职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改进中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周莉[2](2016)在《谈财会电算化专业会计模拟实训浅析》文中研究说明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全面应用型人才,为将来面对社会做好准备。如何做好综合模拟实训,是摆在全社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具体到会计电算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会计专业化的模拟实践教学。本文就对财会的电算化会计专业模拟实践存在的问题,以及描述了未来专业会计模拟实训的设想。
吴霏雨[3](2015)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引入职业资格标准)的建设与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组拟在改变传统的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发展适合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方面有所创新。本文仅对基于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培养、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提高独立学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以及企业客户满意度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议。
沈旭玉[4](2015)在《加强会计实训课教学的现实意义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对会计岗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中职院校也建立了会计专业,但是往往这些学生在进入工作后会发现,理论知识已经掌握,但是实操起来却有一定困难,针对这一点,中职院校也开始重视了实操的重要性,开展了实训教学。只有不断创新实训教学,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实操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走上职业道路。
汪文艳[5](2015)在《能力本位视域下的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职院校是培养和输送会计人才的重要基地,而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主要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而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校企合作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通过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等方法探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职院校能力本位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本文首先对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中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构成的特征。然后以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为案例进行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对专业招聘网站调查了会计人才的需求发展趋势,调查了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会计人才培养情况,用人单位会计职业能力需求情况和会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经过调查发现,当前,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在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中职会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财务学习能力缺乏、与专业相关领域的素质能力有欠缺和会计实践能力低下。造成中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教学模式仍显陈旧僵化、课程体系设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会计专业实训场所有限、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本文最后提出了能力本位的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多元创新、优化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王春芳[6](2015)在《中高职一体化下的课程有效衔接——以财会电算化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财会电算化专业为例,从中高职领导协调、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四方面探讨中高职一体化下课程的有效衔接,具体阐述财会电算化专业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方面的做法,对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有效衔接提供指导价值。
李婧[7](2015)在《加强会计实训课的教学 提高学生财务处理能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对会计人才的强烈需求,加强专业会计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的会计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计实训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加强会计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财务处理技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郝宇[8](2014)在《会计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简要分析了中职会计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加强会计教学的改革,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骆竹梅,蔡财仙[9](2014)在《“一体三结合”教学方式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以《建筑企业会计》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高职《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出发,对"一体三结合"教学方式的内容、目标、做法和实施效果等作了一定的阐述,指出建立校内财会工作室的具体实践,可以架起沟通社会与学校的桥梁,实现学院职业教学、学生岗位素质培养和财会工作室盈利等方面的多赢。
曾永铭[10](2014)在《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创新》文中认为基于当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投入、教师实践经验、学生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校内会计实训室建设;强化专业岗位技能训练,改变传统实训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会计实训考评体系;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校外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健全实训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实训教学水平;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六个实训教学环境创新方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中职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
| 二、中职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 (一) 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
| (二) 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实践性课时偏少 |
| (三) 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容易产生弊端 |
| (四) 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 难以胜任实践性教学任务 |
| (五)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实训、实习设施及基地严重缺乏 |
| 三、改进中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
| (一) 全面创新培养途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 1. 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
| 2. 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
| (二)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
| (三) 加强会计实践教学 |
| (四) 加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 |
| (五) 改革课程设置, 将“双证”培训带入教学之中 |
| 一、电算化会计模拟实践的重要性 |
| 1. 会计模拟实践是对传统课堂的教学突破 |
| 2. 增强职业意识,强化技能训练 |
| 3. 解决校外实习的条件困难的问题、节约开支 |
| 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
| 1. 实训资料太真实,缺乏代表性 |
| 2. 在实训实践的教学中一味的强调了技能,忽视监督环节 |
| 3. 在实训教学中以手工模拟为主,以计算机操作为辅 |
| 4. 模拟实训的老师为指导员和会计专业担任 |
| 三、未来会计模拟实训的设想 |
| 1. 拓宽实训的内容 |
| 2. 在会计模拟实训中,覆盖计算机信号对电算化进行模拟 |
| 3. 创造会计教师接触外界社会的机会 |
| 四、结语 |
| 一、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现状分析 |
| (一)独立学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引入会计职业资格标准的必要性 |
| (二)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
| (三)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现状分析 |
| 二、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引入会计职业资格标准的改革措施 |
| (一)具体改革内容 |
| (二)改革目标 |
| (三)改革实施的方案及对策 |
| 一、加强会计实训课的重要性 |
| 二、加强会计实训课的主要方式 |
| 三、会计实训课教学的创新 |
| 四、会计实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 结束语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一、绪论 |
| (一) 问题的提出 |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三) 文献综述 |
| 1. 国内文献综述 |
| 2. 国外文献综述 |
| 3. 既有研究述评 |
|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内容 |
| 2. 研究方法 |
| 二、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 1. 能力 |
| 2. 职业能力 |
| 3. 能力本位 |
| (二) 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
| (三) 中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 |
| 三、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 (一) 调查设计与实施 |
| 1. 调查背景与目的 |
| 2. 调查方法与实施 |
| (二) 专业招聘网站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趋势 |
| (三) 用人单位对会计职业的能力需求——以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为例 |
| 1. 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会计人才培养调查 |
| 2. 企业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
| 3. 会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
| (四) 中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
| 1. 中职会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
| 2. 中职会计毕业生财务学习能力缺乏 |
| 3. 与专业相关领域的素质能力有欠缺 |
| 4. 中职会计毕业生会计实践能力低下 |
| 四、中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
| (二) 教学模式仍显陈旧僵化 |
| (三) 课程体系设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
| 1. 重理论,轻实践 |
| 2. 课程设置实用性低 |
| (四) 会计专业实训场所有限 |
| (五)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
| 五、能力本位的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
| (一)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
| (二) 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计 |
| 1. 对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强化 |
| 2.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
| 3.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课程模块 |
| (三) 教学方法多元创新 |
| (四) 优化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 |
| 1.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
| 2. 强化校企合作 |
| (五) 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中职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
| 致谢 |
| 1. 加强中高职衔接的领导和协调 |
| 2. 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 |
| 3. 中高职专业培养规格的衔接 |
| 4. 中高职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 |
| 1 中职会计实训的必要性 |
| 1.1 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
| 1.2 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实力 |
| 2 中职会计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
| 2.1 培养目标不够精准 |
| 2.2 教学方式呆板 |
| 2.3 师资力量比较单一 |
| 2.4 会计考核手段单一 |
| 3 中职会计实训对策研究 |
| 3.1 培养目标定位精准 |
| 3.2 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 |
| 3.3 建立完整的实训考核手段 |
| 3.4 多元化的会计模拟实验 |
| 3.5 实现校企合作 |
| 1《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改革背景 |
| 2《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 2.1“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实施目标 |
| 2.2“三结合”的具体做法 |
| 2.2.1 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证书相结合 |
| 2.2.2 手工会计实训与电算化会计实训相结合 |
| 2.2.3 建筑财会工作室模拟实训与真账实践相结合 |
| 3《建筑企业会计》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
| 3.1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
| 3.2 增强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 |
| 3.3 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缩短就业适应期。 |
| 4《建筑企业会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
| 4.1 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内容 |
| 4.2 教学改革实施的具体效果 |
| 一、职业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背景 |
| 二、当前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 1. 实训教学课程设置与顶岗要求衔接不够紧密。 |
| 2. 校内实训的投入不足, 校外实训难以进行有效补充。 |
| 3.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切。 |
| 4. 学生对会计岗位职业意识导向不强、专业知识连贯性较弱、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
| 三、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的六个创新 |
| 1. 加强校内会计实训室建设。 |
| 2. 强化专业岗位技能训练, 改变传统实训教学内容。 |
| 3. 构建科学的会计实训考评体系。 |
| 4. 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校外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
| 5. 健全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提高实训教学水平。 |
| 6.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