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斐瑾,夏桐枝[1](2021)在《“回到沙漠”——华莉丝·迪里的创伤疗治之旅》文中提出《沙漠黎明》是全球知名的索马里模特华莉丝·迪里沙漠系列的第二部。重点探讨了《沙漠黎明》中创伤尤其是割礼创伤对迪里的延续性影响,并对创伤的根源进行了剖解,落脚于创伤的疗治。最终发现,迪里通过"回到沙漠"重建了自我与亲人、自我与部族的联系,取得了和解,实现了创伤的自我疗治。迪里的创伤疗治不仅成为她拯救自我的方式,也为第三世界女性生存提供了借鉴。
迪恩·孔茨,姜焕文[2](2020)在《无声的角落》文中提出有的人真正脱离了网络,任何技术都探测不到他们的行踪,然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游弋于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这样的人可以说就处在"无声的角落"。第一部教我战栗1清凉的黑夜里,简·霍克醒了。有一阵子,她记不起自己睡在哪里。她只记得自己像惯常一样,睡在大号或是特大号双人床上,手枪放在另一只
黄鸣奋[3](2019)在《科幻电影创意与情感伦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幻电影从自然进化、社会教化与心理变化的角度来为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情感定位,将情感所涉及的伦理关系从人类社会扩展到包括自然生命、人造生命和外星生命在内的大视野,并通过讲述发生于科幻语境中的故事来揭示情感真挚性、规范性和效能性的意义。它们不仅增进了人们对情感起源与演变、属性与特征的认识,而且通过贯彻一定的伦理规范发挥了引导观众加强自身修养的功能。虽然故事的内容出自虚构,但所讲述的关于情感的道理却是具备现实价值的。
姜瑶[4](2019)在《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的视觉符号解析 ——以“北京8分钟”为中心》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北京8分钟”表演不仅是下一届主办城市的精彩亮相,更是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展现新时代中国风貌,塑造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契机和平台。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异国文化多元价值的冲突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跨文化传播塑造中国形象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应积极探讨跨文化传播方式,创造“共通的意义空间”,提高传播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水平,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本文通过运用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以及罗兰·巴特的“含蓄意指”和元语言理论对“平昌-北京8分钟”的视觉符号的选取和运用进行分析,发现其巧妙运用视觉符号,对中国传统文化、科技成果、民俗符号进行现代化的表达,讲述中国的“文化故事”“成就故事”“世界故事”和“友好故事”,展示中国新时代形象。同时通过与“雅典-北京8分钟”视觉符号的色彩、选择和组合运用进行对比发现,随着文化发展、科技进步,“平昌-北京8分钟”摒弃以往古老中国的“奇观化”表达,运用更多现代的、高科技的视觉符号展现,表现出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逐渐提升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在与其他国家“8分钟”表演的对比中发现,中国更加注重集体主义表达、高语境传播以及缺少超级符号的运用,而西方国家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平民视角和多元文化的运用,两者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造成在跨文化传播中对符号意指理解的差异,导致非理想传达。所以,经过对时间纵向的两次“北京8分钟”进行对比以及跨地域横向的“8分钟”表演运用视觉符号比较,得出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启示。首先,要探寻文化价值,寻求文化认同。在传播过程中要探寻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民族文化价值,创造出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能被其他民族所认同民族文化。探寻更多的跨文化传播方式,创建“共通的意义空间”,寻求文化认同。第二,要创造“超级符号”,扩大文化影响。通过艺术性的创造,扩大中国“超级符号”的吸引力、影响力。第三,要打破刻板印象,展现柔软中国形象。要处理好政治与文化的关系,避免“秀肌肉”式表达,运用普世价值,展现柔软中国形象。第四,要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应该建立文化自觉,摒弃中国“奇观式”表达,挖掘中国新时代文化符号,让文化能够“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建立文化自信。
秦婷婷[5](2019)在《清代壮族诗人张鹏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鹏展,广西上林县留仙村人,主要活动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有文名政声。其编纂《峤西诗抄》,着有《谷贻堂全集》、《读鉴释义》等,是清代广西着名壮族文人,在清代诗坛、广西诗坛都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对张鹏展诗歌进行了辑录和校注,并在此基础上对张鹏展及其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张鹏展所作诗歌较多,但亡佚甚夥,今仅存百余首,加之存处较为分散,故对张诗进行辑录和校勘,以尽量减少讹误,较大程度地展示诗歌原貌;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典故以及整体句意等,进行了详细、准确的注释,以便读者深入了解其诗意。研究部分,主要对张鹏展家世、生平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准确考证其生年、字号等;对其与刘定逌、韦天宝、李秉礼等同期着名文人的交游和思想进行了考述;诗学观方面,张鹏展认为诗歌创作当以性情为主,情志并重,与高密派诗学密切相关;所编《峤西诗抄》,辑录广西文人诗歌,其编纂目的、选人选诗标准等,皆与其诗学思想密切相关;在诗歌创作方面,其所用题材较为丰富,在艺术上既有对前人诗句的巧妙化用,史实、典故、白描手法等的运用,又在宗唐人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古朴淡雅、自然直率的诗风。
陈俊年[6](2019)在《20年后来相聚》文中研究指明时光如水,奔流而过。转眼间,20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一名军人了,是特种飞行部队的大队长兼战斗机设计师,独自一人轰炸了5000多个恐怖组织和海盗的主要根据地。我获得过一等功,获得过"一级战士勋章",还是首长亲自颁发给我的!"嘀嘀……"我的手环在声声作响,我看了一下,原来是小学同学"小李子"给我发
李金蔚[7](2018)在《财经类纪录片创作研究 ——兼论个人作品《会展无故事》》文中指出现如今,财经类纪录片的发展成为受众关注的一个热点,本论文将主要对我国财经类纪录片的创作进行探究,全面梳理财经类纪录片的影像风格和叙事特点,探寻财经类纪录片的发展走势。本文阐述财经类纪录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这个论题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现状下展开研究。由于我国财经类纪录片起步比较晚,财经类纪录片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但是在借鉴学习国外财经类纪录片和其他类型纪录片的基础上发展非常迅速,已经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独特风格。个人作品选择国家级经贸洽谈盛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作为拍摄对象,以大型经济贸易活动为主体,研究财经类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和发展走势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着力分析财经类纪录片的影像风格。在影像创作过程中财经类纪录片不仅能将晦涩难懂的经济金融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影像传达给观众,梳理事件发展的过程保证纪录片的公正与客观,还要在画面的视觉元素创造中符合摄影造型规范,在写实的同时兼顾纪录片审美特性。因此,笔者从财经类纪录片的画面与声音、纪实与表现这两个方面对财经类纪录片的影像风格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对财经类纪录片的叙事特点进行分析。财经类纪录片一般选择大型经济事件,宏大叙事背景下分析叙事特点并非易事。笔者以自己拍摄的大型洽谈会为脉络,从故事化叙事、真实性表达两个部分进行分析,以经典财经类纪录片为案例,对记录片中真实的人物塑造和真实人物的情感表达做具体剖析,找到财经类纪录片叙事结构所呈现出的独特效果。文章对财经类纪录片走势进行探析。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财经类纪录片的同时,追寻具有自主特色的创作风格。提出财经类纪录片在选题上关注民生经济视角,在叙事结构上从宏大叙事到微末叙事,在画面制作和内容表达上更具时代性。结合个人作品《会展无故事》进行论述,提出自己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所用到的影像风格表达、叙事特点分析和创新探析,对个人作品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傅爱毛[8](2017)在《问身:精神病院随笔录》文中提出第一章半根火柴棒的时间没有太阳,亦没有月亮。我睁开酸胀惺忪的眼睛,发现自己睡在精神病院的病床上,被定义为"女疯子",关在森严壁垒的封闭病房里。不,我不是疯子。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离开!然而,经过煎心煮肺的拚死抗争我才明白:是否是疯子不由我本人说了算,一个被定义为"疯子"的人想要自证非疯,十足是疯狂的壮举,这医院里每一个初入住者都会异口
胡光华[9](2017)在《喻良能《香山集》注》文中研究指明喻良能(1119-?),婺州义乌人(浙江义乌),字叔奇,号香山居士,又号锦园先生,是南宋中兴时期的重要诗人。喻良能出生在义乌一个穷困家庭,其父母品行高洁,喻良能兄弟五人皆登科。他与吕祖谦、王十朋、杨万里、陈亮等均有交游。喻良能生平创作颇多,有《香山集》《忠义传》《诸经讲义》、《家帚编》等。但目前存留下来的只有《香山集》,学术界对喻良能关注较少,对喻良能作品的研究甚少。本文梳理喻良能的生平、家世,交游情况,诗歌内容及特色,并对《香山集》的诗歌进注释,以弥补现在研究的不足。论文的绪论部分说明《香山集》的研究现状和意义。论文部分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喻良能的家世和生平,第一节主要是根据地方志、族谱和相关史料对考述喻良能的家庭成员父亲喻葆光、母亲黄净德,兄喻良倚,弟喻良材、喻良显、喻良弼五人。第二节是以时间顺序对喻良能的生平和仕宦情况进行细致的探讨。第二章是对喻良能的交游情况进行考述,喻良能交游广泛,其多次外任,所到之处结交的同僚和好友皆存有唱和酬答之作。第一节探讨与当朝名宦的交游,喻良能虽一生未做高官,但与宰相和一些名宦交往甚密,这些人在不同程度上对喻良能的诗文创作和生活状态产生了影响。第二节探讨与乡友同僚的交游,喻良能生于义乌,同僚中有同乡的人与他交往频繁,常在一起探讨诗歌,且有诗歌唱和。第三节探讨喻良能与王十朋等同年进士的交往,喻良能为王十朋榜进士,与王十朋诗歌唱和共二十五首,王十朋对喻良能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章节的最后将附一张喻良能交游人物简表,以详尽喻良能的交游关系。第三章研究喻良能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喻良能现存十六卷诗中共有诗772首,其中古体诗122首,今体诗650首,内容丰富,就其形式来看,有古体、律诗、绝句、长篇短制,各类体格兼备。第一节探讨政治诗,喻良能常借古讽今和体恤百姓,体现其爱国情怀。第二节探讨抒情感怀诗,首先是喻良能多次外任,对人生的感慨。其次是表达喻良能厌倦名利和归隐的愿望。第三节探讨山水景物诗,以喻良能活动范围所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第四节是闲适诗,以诗人对山水田园诗生活的向往和与文人雅集、诗社唱和为主。第五节为酬唱诗,主要是喻良能与僚友间的应酬和唱和诗。第六节是送别诗和挽诗,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送好友宦游、送好友归家等,挽诗主要为悼念逝去的友人,对象多半是官居要职的,有丞相、中书舍人等。第四章是对《香山集》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第一节是喻良能的诗法渊源,喻良能不名一师,取法多家,喻良能推崇韩愈、欧阳修,诗歌具有散文化倾向,其诗也颇有苏轼风味。第二节探讨喻良能的诗风,喻良能诗风以清新自然为主,有晋宋风味,自抒胸意,不屑于雕琢。第三节探讨喻良能诗歌的取题和造语,喻良能多关注自然中的细节,大到山川,小到生活中的一隅,其诗歌语言平易近人,蕴藉深厚。最后将附录喻良能的着述、诗文辑佚和辩伪。《香山集》的注释以《四库全书》为底本,参考《两宋名贤小集》本、《续金华丛书》本。对集中的典故、官职名、人名、地名以及疑难字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
谭海华[10](2011)在《A-ε-m模式下的地名命名机制》文中指出地名属于语言中的专有名词,能够指称不同地域和不同方位,是约定俗成的符号,是人类与自然社会互动体验的产物。国内有很多学者对地名多从语用,文化,社会等因素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相对分散,没有上升到认知机制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且缺乏相对封闭的语料分析支撑。本文将用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弥补“事件域认知模型”(ECM)的不足,并辅以隐转喻加以说明,试图把认知和语用结合起来,以揭示地名的命名机制。本文共分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研究目的、分析方法、语料收集和结构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学者从文化、语言学等角度对都市地名命名的研究,并重点分析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三章“理论框架”,针对以往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AEM,并佐以案例分析第四章“理论分析”详述语料收集过程,运用AEM,分析2,600条的命名机制并加以数据说明。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归纳3点贡献:1.首次建立了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不包括5个自治区和港澳台)的2600个地名及其来源的语料。2.建构了AEM理论,通过认知和语用相结合来解释地名命名机制,将“体验”的内容具体细化为三个方面: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强调了命名过程的社会性。顺应论(AT),增强了ECM的解释力,可以解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下的命名和改名机制。3.归纳出地名命名的10种主要模式和102种子模式,分析其作用和意义,并解释各种模式存在以及存在多少的原因。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引言 |
| 二、创伤及延迟性创伤再现 |
| 三、创伤背后的加害者 |
| 四、“回到沙漠”与疗伤 |
| 五、结语 |
| 第一部教我战栗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第二部兔子洞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第三部白噪声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第四部无声的角落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第五部控制机制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第六部最后的美好一天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与符号学的内涵阐释 |
| 1.1 国家形象概念界定 |
| 1.2 跨文化传播理论阐释 |
| 1.3 符号学理论阐释 |
| 1.3.1 索绪尔:能指与所指 |
| 1.3.2 罗兰·巴特:含蓄意指和元语言 |
| 1.3.3 视觉符号与国家形象建构 |
| 第二章 “平昌-北京8分钟”视觉符号构建新时代中国形象 |
| 2.1 “平昌-北京8分”视觉符号解析 |
| 2.2 “平昌-北京8分钟”视觉符号讲述现代中国故事 |
| 2.2.1 文化故事:熊猫等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 |
| 2.2.2 成就故事:“新四大发明”等彰显中国科技成就 |
| 2.2.3 世界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 2.2.4 友好故事:春节相约在北京 |
| 2.3 以外媒报道为中心:“熊猫信使”等视觉符号展现中国实力 |
| 2.3.1 “熊猫信使”符号表现友好中国 |
| 2.3.2 科技符号彰显中国信心与决心 |
| 第三章 “北京8分钟”视觉符号流变 |
| 3.1 “雅典-北京8分钟”视觉符号阐释 |
| 3.2 “雅典-北京8分钟”视觉符号展示传统文化 |
| 3.2.1 现代视觉符号展现“健康中国”形象 |
| 3.2.2 传统视觉符号展现“古老中国” |
| 3.2.3 孩童笑容等视觉符号展现平易近人的友爱形象 |
| 3.3 两次“北京8分钟”的视觉流变 |
| 3.3.1 视觉符号色彩变迁:从“中国红”到“高级白” |
| 3.3.2 视觉符号选择变迁:从古老到现代 |
| 3.3.3 视觉符号组合变迁:从平铺直叙到审美展现 |
| 3.4 对“北京8分钟”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思考 |
| 3.4.1 自我文化认同与他者文化喜好 |
| 3.4.2 视觉符号意指差异性导致非理想传达 |
| 第四章 全球视域下“8分钟”展示的视觉符号意指分析 |
| 4.1 “8分钟”表演视觉符号的共性表达 |
| 4.1.1 城市景观与奥运精神的结合 |
| 4.1.2 儿童与少年展现对奥运精神的继承 |
| 4.1.3 国家话语与民间象征符号的运用 |
| 4.2 “8分钟”表演视觉符号的差异性比较 |
| 4.2.1 高语境与低语境的不同表达 |
| 4.2.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 |
| 4.2.3 超级符号与强符号的对比 |
| 第五章 “北京8分钟”视觉符号表达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启示 |
| 5.1 “北京8分钟”成功经验分析 |
| 5.1.1 体现与维护核心价值 |
| 5.1.2 展示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
| 5.2 “北京8分钟”对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
| 5.2.1 探寻文化价值,寻求文化认同 |
| 5.2.2 创造“超级符号”,扩大文化影响 |
| 5.2.3 打破刻板印象,展现柔软中国 |
| 5.2.4 提升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张鹏展及其主要着述 |
| 二、张鹏展诗歌收录概况 |
| 三、张鹏展研究现状、意义及方法 |
| 第一章 张鹏展的家世、生平与交游 |
| 第一节 张鹏展的家世 |
| 一、张氏家族迁移说 |
| 二、曾祖张鸿翮及叔祖张鸿? |
| 三、祖父张友朱 |
| 四、父亲张滋和母亲廖氏 |
| 五、兄张鹏衢与张鹏超 |
| 六、鹏展三子——鼎、衡、铭 |
| 七、其他 |
| 结语 |
| 第二节 张鹏展的生平 |
| 一、字号、生卒年 |
| 二、生平概述 |
| 第三节 张鹏展的交游考略 |
| 一、恩师刘定逌 |
| 二、南崧之徒 |
| 三、“带江园”黄体正 |
| 四、寓桂李氏兄弟 |
| 五、朱鹤年 |
| 第二章 张鹏展思想述论 |
| 第一节 张鹏展的孝德观念 |
| 一、至孝事双亲 |
| 二、德行启后辈 |
| 第二节 张鹏展的为政理念 |
| 一、清廉无私 |
| 二、心忧黎民 |
| 三、唯才是举 |
| 第三节 张鹏展的教育思想 |
| 一、学在实践,求真笃实 |
| 二、忠孝廉节,德育诸生 |
| 第三章 张鹏展与《峤西诗抄》的编纂 |
| 第一节 编纂目的与选录标准 |
| 一、编纂目的 |
| 二、选录标准 |
| 第二节 高密诗派对《峤西诗抄》选录的影响 |
| 一、高密诗派对《峤西诗抄》选录诗人的影响 |
| 二、高密诗学对《峤西诗抄》选录诗作的影响 |
| 第三节 《峤西诗抄》选录诗歌的主要类别 |
| 一、离别类 |
| 二、咏怀类 |
| 三、酬唱赠答类 |
| 四、游记类 |
| 五、行旅类 |
| 六、咏史类 |
| 第四章 张鹏展的诗学观 |
| 第一节 诗歌创作当以性情为主 |
| 一、实景传达真性情 |
| 二、休言物变,性情为一 |
| 三、以情为主,情志合一 |
| 第二节 崇尚诗人与诗气的契合 |
| 一、气与人相合,人与诗相契 |
| 二、“精气”与“春气”之论 |
| 第三节 张氏诗学与高密诗学的关联 |
| 一、“师古亦能变古” |
| 二、“崇实、浮黜”与祛“躁妄、矫饰、浮靡、熟俗” |
| 三、为“清苦者”发声 |
| 第五章 张鹏展的诗歌创作 |
| 第一节 张鹏展诗歌的题材内容 |
| 一、怀古咏史诗 |
| 二、拟古诗 |
| 三、题画诗 |
| 四、写景咏物、即景抒怀诗 |
| 五、行旅诗 |
| 六、酬和诗 |
| 七、其他诗 |
| 第二节 张鹏展诗歌的艺术特色 |
| 一、自然化用前人诗句 |
| 二、喜用历史典故题材 |
| 三、以白描之笔描摹意象 |
| 四、诗宗唐人,兼罗诸家 |
| 五、诗歌风格 |
| 余论 |
| 张鹏展诗歌校注 |
| 凡例 |
| 古剌泉 |
| 杨椒山先生故宅 |
| 容江夜泊怀辛大 |
| 家某明府之西安 |
| 蒋四云亭刺史归太仓 |
| 拟古七首 |
| 春日 |
| 清风 |
| 江楼怀人 |
| 东方三大图 |
| 辛未除夕与同人饮于四照楼和东坡寄子由韵馈岁 |
| 别岁 |
| 守岁 |
| 丁丑三月蒙恩赐人参恭纪 |
| 丁丑东崖十四弟希吕挑得教职南旋书以志别 |
| 送黄春庭散馆归班旋粤 |
| 朱八野云,年六十,野云与余同岁,且同日生,伊年五十六始举一子,予亦以是年得一儿,野云例选少尉,不愿仕,眈精绘事 |
| 留仙村杂咏——莲花寺钟 |
| 璃霞日出 |
| 廸麓 |
| 小蓬莱 |
| 松亭 |
| 金斗 |
| 送谢芷川先生之任四川渠邑 |
| 夏日同周藕塘、曹芝轩、李小松、钱添林、顾雪宕逰万柳堂纪事分韵得斗字扁字 |
| 唐慕渠世叔归《青湘集》选三十韵 |
| 清明用张曲江元韵 |
| 上巳和乌五元韵 |
| 李郎中芸圃村居图 |
| 自题蕉窗听雨小照 |
| 代题李郎中芸圃村居 |
| 李松甫我园 |
| 题廖候麓桐阴读易图 |
| 丙寅九月廿一日,李芸甫邀至笑阁赏菊,时在坐李云甫、吴橡村家东麓、王春城、万某并余七人以菊花须插满头,归余得须字 |
| 题俞衰一秋声读易图 |
| 题罗绣亭南涧图 |
| 题陈汉池味谏图 |
| 刘星湶灌园图 |
| 题某年伯读书饮酒图 |
| 题材寒江蟹舍图 |
| 题藤阴小憩图 |
| 题汤应求后雕图 |
| 董家堤遇雪 |
| 鱼花行 |
| 温观察殉难 |
| 盘石溪 |
| 癸未八月陈研凹惠寿诗兼致缎轴反缎次元韵 |
| 题杨华农少府戴笠出山图 |
| 十六夜偕汤谦山、郑榕塘步月至曾紫光参府迎秀堂畅饮,适梁宜亭、陈兆瑞亦同至,共援笔分体赋诗得田字 |
| 题吴渭川赞府橹摇背指菊花开小照 |
| 题陈石鏚观察榆关试马图小照 |
| 涵九彭大翁寿 |
| 昆仑关 |
| 山心塘 |
| 听夜泉 |
| 送淮阴丁明府 |
| 秋杪江亭有作 |
| 陈处士书斋 |
| 送顾某下第归越 |
| 同卢校书游新兴寺 |
| 过横山顾山人草堂 |
| 过湖南羊处士别业 |
| 至桂林与郑榕塘访桂 |
| 经漂母墓 |
| 涿州道中 |
| 赵州留别何不园刺史 |
| 安阳道中 |
| 转斗湾阻风 |
| 合江亭 |
| 浔江遇雨 |
| 蝉 |
| 舟过松林滩 |
| 得八兄秋闱喜捷 |
| 刘司户祠 |
| 黄鹤楼 |
| 衡阳留别范大青子 |
| 苍梧夜泊 |
| 秋日登楼 |
| 桃源洞口 |
| 庚午奉命典试山左闱中用蒋司马韵 |
| 落叶 |
| 为吕祟如题水花蛱蝶图 |
| 樊城晓发 |
| 槐庭 |
| 将放榜仍用前韵 |
| 秋日偕宗弟廷仰廷鉴游白鹤观七律二首 |
| 镆鎁关 |
| 猪头山 |
| 题赵萃园《春江泛櫂图》四绝 |
| 听荷小阁 |
| 附录 |
| 一、赋 |
| 二、颂 |
| 三、奏疏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背景 |
| 第二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一、财经类纪录片定义 |
| 二、财经类纪录片研究现状 |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 第一章 财经类纪录片的影像风格 |
| 第一节 画面与声音 |
| 一、镜头语言的魅力 |
| 二、非常规镜头拍摄的张力 |
| 三、解说词的表现力 |
| 四、同期声的说服力 |
| 五、蒙太奇的创造力 |
| 六、音乐的感染力 |
| 第二节 纪实与表现 |
| 一、客观真实的纪实美 |
| 二、艺术手法的表现美 |
| 第二章 财经类纪录片的叙事特点 |
| 第一节 故事化叙事 |
| 一、故事的细节性把握 |
| 二、悬念的设置 |
| 第二节 真实性表达 |
| 一、人物的真实性塑造 |
| 二、人物映射下的人文关怀 |
| 第三章 财经类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 |
| 第一节 财经类纪录片的影响力 |
| 第二节 财经类纪录片的走势分析 |
| 第三节 财经类纪录片的创新探索 |
| 第四章 个人作品《会展无故事》创作研究 |
| 第一节 影像风格 |
| 第二节 叙事特点 |
| 第三节 反思启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喻良能家世与生平 |
| 第一节 喻良能的家世 |
| 第二节 喻良能生平事迹 |
| 第二章 喻良能交游考述 |
| 第一节 与杨万里、周必大等人的交游 |
| 第二节 与张镃、陈亮等人的交游 |
| 第三节 与王十朋等同年进士的交往 |
| 第三章 喻良能诗歌的内容 |
| 第一节 政治诗:关爱百姓、讽喻现实 |
| 第二节 咏怀诗:感叹仕途,厌倦名利 |
| 第三节 山水景物诗:括苍山水名天下,工部风烟入笔端 |
| 第四节 闲适诗:平生固寡好,嗜石如奇章 |
| 第五节 酬唱诗:盍簪才百日,唱和无虑百数篇 |
| 第六节 送别诗:他年应作祖张图与挽诗:惭痛泪阑干 |
| 第四章 《香山集》的诗学成就 |
| 第一节 不名一师,取法多家 |
| 第二节 不刻意雕琢,自抒胸意 |
| 第三节 取法自然,含蕴深厚 |
| 附录一 喻良能的着述 |
| 附录二 喻良能的诗文辑佚和辩伪 |
| 附录三 沈叔埏跋 |
| 结语 |
| 喻良能《香山集》注 |
| 凡例 |
| 卷一 |
| 赋 |
| 喜赋 |
| 古瓮赋 |
| 菊赋并序 |
| 辞 |
| 和归去来辞并序 |
| 五言古诗 |
| 咏怀 |
| 豪士 |
| 雨后晓行并序 |
| 新浴 |
| 苦热不寐独起对月 |
| 秋暑炽甚忍饥偶作书季直弟以诗见嘲因次韵 |
| 中秋望月偶诵唐欧阳詹玩月诗追和一首 |
| 望所居西山瀑布 |
| 月山诸峰 |
| 近结茒屋数椽以可赋轩揭取子美可以赋诗之义用沈约体赋诗一首 |
| 古风一首谢张漕子温惠示诗卷 |
| 伏日陪府公侍御登四望亭分韵得四字 |
| 叶自强读书堂 |
| 狱空 |
| 同从兄季弟游香山追和东坡端午游诸寺韵 |
| 题张漕子温贵希斋 |
| 由下梅至资福估卖官産 |
| 龙池寺 |
| 观田家宴集 |
| 次韵周敏卿秋兴三首 |
| 星源县斋书事 |
| 题圆通寺至乐亭次待制王公韵 |
| 次韵侍御五月二十日闵雨 |
| 鵞湖寺 |
| 七峰亭独坐 |
| 侍御王公去饶饶之士民数千万人遮道攀辕又相与断城北桥以留之公不得已乃回城从间道遁去余千主簿翁君画断桥图作诗二十韵寄侍御以和篇见示因次韵一首 |
| 卷二 五言古诗 |
| 石钟山 |
| 题渊明醉石 |
| 媿陶 |
| 送吕宪帅维扬 |
| 偶题 |
| 十月五日从兄四弟三侄侍太孺人赏菊亦好园以赏心乐事为韵分得赏字 |
| 闳中堂 |
| 次韵提举王正言寒食游茶焙 |
| 题红云岛 |
| 道旁松 |
| 夜宿天章寺 |
| 华峰亭 |
| 己亥中秋 |
| 勿言鲁酒薄为史端叔作也端叔同寮于越未终更求奉中都祠归丞相侍傍作是诗以送之 |
| 正月大雪追和退之辛夘年雪韵 |
| 次韵奉酬刑部王嘉叟侍郎书戏彩集后 |
| 次韵宗郎中师仁见示古风 |
| 送高炳如悴天台 |
| 张持荷示诗编次韵一篇为谢 |
| 王丞相生辰 |
| 次韵奉酬赵景明法曹见赠 |
| 斋宿昭庆院祀南岳南海 |
| 留别直院莫子斋少卿 |
| 留别王嘉叟检正 |
| 送参议林郎中 |
| 游鹿田三洞 |
| 次韵巩宪见示桐栢瀑布之作 |
| 月桥诗 |
| 约季野九日登云黄不果季野有诗因次韵 |
| 送晏伯安 |
| 次韵伯寿兄残春即事 |
| 为何监狱题种德堂 |
| 何茂宏茂恭携酒见过复又以诗次韵一首 |
| 谢叶致政送芍药 |
| 秋晓野步案此诗据南宋名贤小集增入 |
| 卷三 七言古诗 |
| 次韵伯寿兄海棠 |
| 潘淑妃 |
| 张丽华 |
| 广信试院追和东坡催试官考校韵 |
| 吉老手刃凶人为母报仇诗以纪之 |
| 木状元惠示近诗一卷作诗为谢 |
| 向伯章通判请赋画扇 |
| 为周提宫题尚友堂 |
| 题晚节香亭 |
| 丫头岩 |
| 侍御宴僚属于番江楼以卧病不克与分韵得四字 |
| 题楞伽寺李公山房藏书阁 |
| 春晚遣兴 |
| 次韵王侍郎寄题亦好园 |
| 种菊 |
| 仆坐钓几季野弟寄诗来因次韵 |
| 新居成茂恭以诗见贺次韵奉酬 |
| 蚊 |
| 题叶省干见示诗卷次韵一篇 |
| 谢君植矮梅百许蟠屈如轮腊至皆着花洒洒可爱 |
| 试院一首 |
| 余同年田试院积俸给买马而归中路几逸戏作长句赠之 |
| 安抚开府史丞相诞辰 |
| 参议李郎中惠示古律诗两巨轴次韵首篇奉酬 |
| 八月十五夜玩月 |
| 予由中都还至暨阳道中闻禽鸣云明朝早起插田作诗识之 |
| 送刘孟冶司令之官四明 |
| 若耶曲 |
| 点检朝陵内人顿逓至西兴道中纪事 |
| 四月二十九日坐直庐读山谷效东坡作薄薄酒二章慨然有感追赋一首 |
| 次韵王待制读东坡诗兼述韩欧之美一首 |
| 古风一首奉送淳叟太博通守豫章 |
| 都丞李侍郎叔永和予小园二十六诗因成古诗一首奉谢 |
| 都丞侍郎再和屋字韵诗次韵奉酬 |
| 李侍郎三和屋字诗次韵为谢 |
| 何司业和屋字诗见诒次韵奉酬 |
| 寄湖口刘少魏主簿求皂湖石 |
| 伯琬明府年兄和予致字韵诗举英石见遗谨次来韵以报盛贶 |
| 周希稷见示诗卷作诗为谢 |
| 次韵杨廷秀浣花图歌 |
| 卷四 七言古诗 |
| 王枢使生辰 |
| 题旌忠庙次王龟龄韵 |
| 次韵王龟龄侍御不欺室 |
| 饮饯王共父分韵得转字 |
| 题愍孝庙次王龟龄韵 |
| 二月二十四日杨廷秀郎中诸友约游西湖余以小疾不至分韵得子字 |
| 王丞相生辰 |
| 次韵王龟龄状元西湖赏梅 |
| 次韵逢使君寺丞见赠 |
| 赠神童林公滋公泽女神童(?)玉 |
| 二月二十一日何司业集客于张园玉牒给事命予赋诗紫薇舍人左史舍人亦以见委因成七言十韵一首 |
| 送杨飞卿国录 |
| 丙午仲春西湖舟中作 |
| 天台歌 |
| 重阳 |
| 次韵茂恭见寄 |
| 题李氏拥万堂 |
| 月窗以所画观音见遗为赋一篇 |
| 砚屏 |
| 以春盂送茂恭蒙以古诗为谢次韵奉酬 |
| 悲夏畦 |
| 卷五 五言律诗 |
| 题三洞 |
| 三月六日宴李家园亭 |
| 郊行 |
| 次韵季野弟蜡梅 |
| 读书 |
| 读玉局集 |
| 留别伯寿兄 |
| 之官桐川道中口占 |
| 戏彩堂有作 |
| 次韵赵景明呈许明府 |
| 对镜芙蓉二岭相望仅三十里高不知几百尺十步九折殆不啻蜀道之难也己卯孟秋沿檄过之仆夫告痛已亦罢极因成小诗 |
| 九日同尤司户舟行游梅山 |
| 题听雨轩 |
| 晚行竹山道中 |
| 始生之日黎明以职事出郊 |
| 朝爽之前瑞竹忽生 |
| 端午至太平寺 |
| 题九华山用太白联句韵 |
| 题建德驿用经畧张舍人壁问韵 |
| 新安遇雪 |
| 次韵谢子良咏雪 |
| 青岩道中 |
| 周少府由姑孰送予同宿于玩鞭亭 |
| 寄陈孟容二首 |
| 广信道中 |
| 次韵侍御晚宿三叉口 |
| 书大洞僧壁 |
| 寒食游香山 |
| 被郡檄祷雨丹井山徐真君祠登山拜毕即获滂霈追用韩文公郴州祈雨韵 |
| 紫霄宫 |
| 摄邑狱空 |
| 石井 |
| 游西源 |
| 奉和赵大本教授何处春深好二首 |
| 景德道中口占 |
| 由安仁回宿大木寺 |
| 奉酬王宗丞用宿大木寺韵见赠 |
| 送侍御帅夔府 |
| 被檄之上饶言还未(?)又复往焉至小渡遇雨遣兴一首 |
| 九月五日周少府卫秀才会饮吴波亭周有诗因次韵 |
| 次韵王侍御夜宿高牙 |
| 至日见梅 |
| 次韵俞尉春日遣兴 |
| 留别赵明府 |
| 初离鄱阳 |
| 衢右道中 |
| 村居夜坐读王右丞山中与裴迪书爱其清婉有魏晋风味因集其语作诗一首亦老坡哨遍之义也 |
| 独善堂 |
| 灵山寺 |
| 买舟至九里松游三天竺 |
| 卷六 五言律诗 |
| 次韵外舅黄虞卿为爱山园好八首 |
| 次韵刘淳叟见寄二首 |
| 次韵季直小疾初愈见寄 |
| 二月二日大雪 |
| 遣兴 |
| 伯兄由临海归省出示近诗次韵奉别 |
| 重九会饮爱山堂 |
| 乏酒 |
| 五舅处士惠访小园作诗为谢 |
| 海上作 |
| 再用彝公长老韵赠嗣宗教授 |
| 叠嶂寒溪砚屏 |
| 次韵何茂恭永新见寄之什 |
| 立秋日迓宣谕中丞奉怀宋嗣宗 |
| 试院九日次王茂材丞公韵兼呈翁沂伯广文 |
| 筠溪 |
| 二月五日夜梦何茂恭论诗 |
| 挽盐官县丞何公 |
| 夜梦亦好园 |
| 闻东嘉王公得杂学士喜而成篇 |
| 由真隐至枕峰寺 |
| 题雪峰寺 |
| 八月十六夜月 |
| 送广漕曽郎中赴阙奏事 |
| 侍太孺人由安国过贤沙至凰池 |
| 山阴 |
| 禹帝祠有序 |
| 有感二首 |
| 次韵伯寿兄秋日偶题 |
| 夜发曹娥堰 |
| 书堂 |
| 九日诸暨道中示兴之 |
| 道中口占 |
| 题隐静寺 |
| 访何茂恭于南湖何有诗因次韵 |
| 即事 |
| 紫笑 |
| 雨馀 |
| 谢赵昌父投赠诗卷 |
| 三月六日湖上分韵得山字 |
| 三月二十六日工部宿直 |
| 题秀野堂 |
| 奉酬鲍仲山机宜见赠 |
| 次韵陈鲁望郎中 |
| 温泉 |
| 曹务拘缀不及赴张持荷赏梅之约因得小诗寄似 |
| 题郭邵州同尘庵 |
| 腊八日雪参议林郎中有诗因次韵 |
| 卷七 五言律诗 |
| 次韵李大着春日杂诗十首 |
| 次韵王龟龄春日湖上 |
| 罗春伯以吕居仁集寄似作诗为谢 |
| 六月二十二日夜省宿一首 |
| 印印诗有序 |
| 十一月二日与陆明府陈广文黄使君吴都曹江广文同饮于闳中堂修年契也酒后耳热因得小诗呈似 |
| 同德坊寓居 |
| 检书偶见故王侍郎嘉叟旧与余倡和之什良用慨然因题四韵 |
| 挽高宗皇帝词 |
| 入局言怀 |
| 寄宋子渊运使 |
| 判院蔡丈和予五诗次韵一篇奉酬 |
| 黄讲书太器见和五诗次韵一篇奉酬 |
| 献之大着得予喜赋以诗来谢次韵奉酬 |
| 茂林见访有诗次韵奉酬 |
| 陈彦山寄示新诗次韵奉酬 |
| 题周希稷清闭轩 |
| 喜雪 |
| 赠陈宣干 |
| 侍亲由三山还东阳 |
| 文举仙尉以诗寄似兼惠新安纸乳洞茶次韵奉酬 |
| 题云黄山宝林寺 |
| 锦园 |
| 题何茂宏茂恭林堂 |
| 月桂堂 |
| 廿五兄宣义见招偕诸弟赴新亭宴集即席有作 |
| 锦园双桂植之二十八年未尝着花今忽盛开紫趺黄蕊所未曾见喜而赋诗 |
| 八月十三夜仲季二弟弄月亭对饮 |
| 次韵程观过夜饮灵济祠下 |
| 送朱师古少卿归蜀 |
| 丞相王公挽词 |
| 丞相大资叶公挽词 |
| 挽商元鼎 |
| 挽黄泰之 |
| 挽楼士特 |
| 挽唐立夫舍人 |
| 挽石似之郎中 |
| 挽国史侍读李公仁父 |
| 挽处士陈容 |
| 挽李康靖少傅夫人 |
| 挽汤丞相汉国夫人 |
| 卷八 七言律诗 |
| 春水 |
| 次韵送季直弟入越 |
| 一室 |
| 记梦 |
| 次韵伯寿兄宿华藏有感 |
| 晓霁 |
| 题绣川驿揖秀亭次张明府韵 |
| 次韵赵禹平春日书怀 |
| 八月十四日亦好亭迟月不至分韵得秋字 |
| 次韵卫知机秀才梅花 |
| 谢张使君惠簟 |
| 送张使君 |
| 寄题梅山 |
| 宁川 |
| 再用前韵 |
| 秋浦试院奉和马驹父见寄 |
| 由当涂回宿齐山用杜牧之韵 |
| 九日青阳道中呈张主簿 |
| 谒太平兴国宫 |
| 八月十五日夜试院玩月呈叶判官徐教授蔡主簿 |
| 亦好园梅花 |
| 次韵茂恭元日大雪 |
| 柳季修知丞以诗见贻次韵为谢 |
| 送交代李丞元举 |
| 春尽偶书 |
| 题颜范祠堂 |
| 宴饯逢寺丞口号 |
| 捕盗至栗洪岭下道人庵滞留数日遣兴 |
| 题开先寺 |
| 鹅湖寺 |
| 游西源于白云峰下烟霏雾霭间逢一女子缟裙翠袂玉雪可念同游十有二人遂共酌酒于大石屏季直弟有诗因用其韵 |
| 西禅寺 |
| 予卧病数日意思殊昏昏中秋强起陪老人把酒对月不敢濡唇吻思去岁在当涂试院与诸公饮酒赋诗又一载矣因成长句 |
| 次韵戏彩老人重阳怀故园作 |
| 送阎紫微归蜀 |
| 寄周彦礼知丞楼文举司理 |
| 次韵伯寿兄见寄 |
| 二月十五日陪府公出郊劝农 |
| 陪曹使君牧马寺劝农 |
| 次韵木蕴之状元见寄之作 |
| 登五峰亭望庐山 |
| 咏月 |
| 陪通守李丈出郊 |
| 晓行霜重如雪 |
| 挽施州使君钟公 |
| 卷九 七言律诗 |
| 东归 |
| 东归见梅 |
| 草堂成即事二首 |
| 亦好园即事 |
| 亦好园春晚再用前韵 |
| 经理西山同二客二弟侄辈侍太孺人游观联句 |
| 春兴 |
| 侍太夫人拜扫先茔季直弟有诗因次其韵 |
| 次韵伯寿兄中秋玩月 |
| 东轩即事 |
| 寄程教授士廓 |
| 重阳遣兴 |
| 亦好园江梅变红仲文季直二弟有诗因次韵 |
| 雪中赏横枝梅花 |
| 戊子除夕追和陈简斋除夜一首 |
| 次韵季直弟春日雪 |
| 次韵和夷仲节推陪府公游北山 |
| 题祥符寺灵山阁 |
| 武夷山 |
| 天申节望阙口号 |
| 试院次韵马驹父见寄 |
| 试院七夕 |
| 陈知府体仁和予七夕试院诗并以龙涎数十饼为饷次韵奉酬陈每讲会甚盛 |
| 司户李岩詹和予庐山诗二十一篇作诗为谢 |
| 题冯家洞 |
| 校官厅新栽岩桂 |
| 参议李郎中见和次韵奉酬 |
| 再用前韵呈参议李郎中 |
| 寄张君玉 |
| 次韵周希稷咏芭蕉 |
| 次韵叶省干重九楼上言怀 |
| 送洪右史赴召三首 |
| 由建宁回三山道中重阳 |
| 通判孙宗丞分饷温柑次马抚干咏橘韵作诗为谢 |
| 园中口占 |
| 闻交代将至喜而成篇 |
| 府学职事置酒九仙以饯予行 |
| 铅山 |
| 中秋终日雾雨予还自都下宿分水岭夜漏约七八刻月出乌饭草荐山之东徘徊窗牖间欣然把酒对之因赋长句 |
| 重阳咏菊 |
| 送伯寿兄之官上虞 |
| 贤良马叔度和周内翰送予悴越诗见贻次韵奉酬 |
| 叔度贤良再用游字韵见贻复次韵谢之 |
| 次韵马叔度再用前韵见寄 |
| 过严濑寄陆守务观 |
| 斋宿净明寺小饮易安斋口占 |
| 挽县尉陈元圭 |
| 卷十 七言律诗 |
| 题确山梵安寺 |
| 鉴湖道中口占 |
| 次韵王龟龄谒大禹祠酌菲饮泉 |
| 题东山谢安石故居 |
| 既游东山乘月登舟至曹娥江 |
| 题归宗寺 |
| 次陆务观韵题姚复之秀才适斋 |
| 追和陈子高赠王法曹韵 |
| 喜待制王丈归自夔门 |
| 次韵林参议小雪快晴 |
| 大雪 |
| 送王共父 |
| 沿檄舟行出五云关 |
| 挽周判院 |
| 次韵林明府何主簿唱酬之什 |
| 林明府携所和诗见过次韵奉酬 |
| 帅参宴客于蓬莱阁林参议有诗次韵呈府公 |
| 次韵王待制刘侍郎倡和 |
| 次韵林致甫参议西园宴集 |
| 读林公懿诚竹轩集次韵卷首一篇 |
| 次韵林参议七月七日见示新作 |
| 次韵奉酬林明府咏梅 |
| 偶成 |
| 裴园小集郑汝谐同年有诗次韵奉酬 |
| 次韵宇文舍人见贻之作 |
| 张使君生辰 |
| 读初寮集呈王宗丞 |
| 记六月二十日湖上所见 |
| 六月晦日同楼少府由钱塘门至上竺遂游下中竺憩冷泉亭涂中记所历 |
| 次韵范伯廉机宜病起见寄 |
| 中秋示仲文弟 |
| 次韵王宫教见贻之什 |
| 长至忆天衣旧游寄王状元 |
| 次韵奉酬黄泰之状元见寄 |
| 挽吴春卿舍人 |
| 除夕 |
| 过东亭湖 |
| 席上 |
| 送陈给事帅四川 |
| 姜春坊以诗编见贻借题雪堂图韵作诗为谢 |
| 李大着惠示诗卷次韵首篇为谢献之 |
| 史丞相生辰 |
| 洪右相生辰 |
| 次韵和宗郎中中秋不饮 |
| 挽司理奉议楼公 |
| 挽周子及 |
| 卷十一 七言律诗 |
| 次马抚干韵赠黄泰之状元 |
| 次韵王侍御题诗史堂 |
| 十月二十三日携家游裴园 |
| 谢中书施舍人宴集 |
| 试诸生直庐书事 |
| 安抚大资李参政生辰 |
| 次韵宋嗣宗梅花 |
| 次韵谢察院田寺丞倡酬之作 |
| 平湖 |
| 思归 |
| 王母口号 |
| 显谟左司周公元吉将漕湖北一时名流赋诗饯行予与左司同出于詹事周公之门为同门同居班列二年为同朝同考类试于贡闱为同寮三者既同契好弥笃于其行也作长句以送之 |
| 黄泰之郎中以潮阳诗见贻次韵一篇奉酬 |
| 赠楼尉 |
| 挽提宫知丞周公 |
| 送曾大卿将漕江东 |
| 悼吴居厚 |
| 由之流溪回亭午苦热小憩牧马寺 |
| 九日偕成均同官北山登高二首 |
| 之官括苍道出涵碧因题四韵以继宾客刘公之后尘云 |
| 再游东阳 |
| 松峭山傍偃松昔尝过之为赋长句今三十有六年矣复至其下慨然有感因次韵 |
| 游下岩过松峭祠傍偃松又赋长句 |
| 州宅 |
| 次韵奉酬王给事见贻之什 |
| 签厅落成为赋长句 |
| 对厅口号 |
| 十一月十日同幕府诸公游郡圃叶抚属得梅花一枝马抚属有诗因次韵 |
| 次韵木蕴之状元义乌道中一首 |
| 送黄机宜叔愚归省四明 |
| 爱山 |
| 彦礼知丞上巳过访流觞于爱山之曲水 |
| 次王待制维舟弄水亭韵 |
| 三月二十四再到永佑陵 |
| 己酉中秋 |
| 盆池 |
| 中秋爱山玩月 |
| 次韵何茂恭重阳前二日见过 |
| 磬湖之侧累拳石为山岩谷幽邃有巫庐台霅之趣因成短篇 |
| 次韵奉酬参议林郎中见贻之作 |
| 自题木假山 |
| 次韵奉酬茂恭送茉莉重台白莲 |
| 亦好园海棠秋开红英满树 |
| 次韵张持荷桂花 |
| 庚戌中秋病起言怀 |
| 九日亦好园小集 |
| 雪 |
| 题渊明祠堂 |
| 辇下言怀 |
| 卷十二 |
| 五言排律 |
| 桐汭 |
| 试院中秋效诸进士作月涌大江流 |
| 由上饶之贵溪舟中书事 |
| 为柴怀叔殿院题世彩堂 |
| 题东林寺 |
| 送参议李器之 |
| 释奠礼成上安抚大观文十四韵 |
| 夜宿浮石山崇福寺上方题壁 |
| 湖上用王茂材同年韵 |
| 过分水岭初出建宁界 |
| 送江充之郎中知温州 |
| 送赵达明太社知江州 |
| 东宫生辰 |
| 留别王状元二十四韵 |
| 六言诗 |
| 亦好园群花盛开戏成 |
| 题李通判断桥图 |
| 书赵德庄词后 |
| 访何茂恭于南湖作三绝句 |
| 茂恭见和再用前韵奉酬 |
| 磬湖居士得片石于斗坡山其长五尺其广一尺有咫耸拔孤秀缜密温润绝不类此间石疑自他山飞来因目之曰飞来石 |
| 五言绝句 |
| 题齐山翠微亭 |
| 赋竹 |
| 海棠坞 |
| 七峰亭独坐 |
| 水乐洞 |
| 曲水 |
| 方池 |
| 弄月亭 |
| 紫君林 |
| 小山 |
| 石洞 |
| 竹岩 |
| 石塘 |
| 饮茶 |
| 怀东嘉先生因诵老坡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作十小诗奉寄 |
| 曝书 |
| 池边树 |
| 汲水 |
| 赏月 |
| 弈棋 |
| 扫室 |
| 浇花 |
| 采菊 |
| 策杖 |
| 题径山一览亭 |
| 题钱清江 |
| 亦好园初春次韵 |
| 读书 |
| 览镜 |
| 次王状元晚菊二绝 |
| 彦礼提宫寄似黄芙蓉诗次韵奉酬二绝 |
| 亦好园四咏 |
| 黄石榴吾里所未有仆始携自中都植之二年方着花明洁可爱异于他榴 |
| 磬湖即事 |
| 题亦好亭集句 |
| 园中即事二绝 |
| 爱山堂 |
| 卷十三 七言绝句 |
| 锦园小春 |
| 春雨 |
| 春日偶成 |
| 戏咏书案上江梅水仙 |
| 寿星泉 |
| 次韵杨廷秀郎中游西湖十绝 |
| 九日无酒 |
| 雪 |
| 晓行 |
| 道上口占 |
| 咏梅 |
| 十四日陪同年十有六人游净慈遂饮于水月居坐中即事 |
| 凝香阁 |
| 上巳郡宴即事 |
| 次韵叶宰植竹四绝 |
| 偶成 |
| 至德 |
| 齐山 |
| 池阳报恩寺新成轮藏应公出示鲍仲山诗因赠 |
| 游青山当涂王使君命供张甚适 |
| 放姑恶 |
| 春日道中绝句 |
| 次韵何茂宏见寄 |
| 登寺后峰绝顶 |
| 洄溪阁 |
| 蓬莱阁 |
| 自入新安境中鸭脚千树罗生道傍秋实离离低拂行客顾之欣然因成绝句 |
| 任公钓台 |
| 好溪堂 |
| 凝霜阁 |
| 题灵源洞 |
| 昌园赏梅 |
| 县斋夜坐 |
| 余祷雨龙湫翼日响应儿子兴之有诗纪实仲文季直弟亦既同赋老子久不作诗因得绝句 |
| 馀干资福寺岩桂盛开因折一枝戏成绝句 |
| 云锦阁 |
| 上清 |
| 七月晦日闻莺 |
| 九月八日次韵沈虞卿一首 |
| 次韵朱昂仲见寄一绝 |
| 九日鞫狱茶山广教院遣兴一绝 |
| 鹅湖双松亭 |
| 石扶山 |
| 松源山 |
| 怀爱山 |
| 仙隐观费长房故宅旧名灵阳宫观后有葛陂盖竹杖化龙处也 |
| 题谷帘泉 |
| 月台 |
| 琵琶亭 |
| 次韵梅花绝句 |
| 次槐卿舅咏梅二绝 |
| 石钟山 |
| 题煮泉亭 |
| 卷十四 七言绝句 |
| 望月台 |
| 题太白祠堂 |
| 初到庐山 |
| 温泉 |
| 题开先寺飞桥次待制王公韵 |
| 游柴桑怀渊明二绝 |
| 题石榴洞 |
| 登清音堂 |
| 彦礼提宫以诗见招赴惠山登高之集次韵奉酬 |
| 题徐子由菊坡图 |
| 清心堂 |
| 去岁十月六日由番江向安仁今岁十月回自广信复以是日同王蓝田诸公登安仁张古峰 |
| 怀王侍郎刘秘监 |
| 腊前二日见青梅桃花 |
| 丞廨之后正瞰城城上有古木十数株盛夏五六月清风徐来萧然有山林之趣尝诵陈后山城荒可当山之句欲作亭对之榜曰当山而三岁之间十捧差檄三摄剧邑猝猝未能也今且去矣乃留诗壁间庶几后之君子会有成吾之志者 |
| 次韵赵十太尉留题驿亭绝句 |
| 爱山 |
| 朝爽轩红蕉着花喜而成篇 |
| 题泛五湖游东山图 |
| 亦好亭独坐 |
| 湖口主簿刘君少魏以皂湖石二峰见遗其一盘拗呀豁彷佛金华洞天因目之曰小三洞赋诗一绝 |
| 病起 |
| 次韵槐卿舅诗寄石榴 |
| 六月十日偕夏卿兄季野孟明仲文季直弟游香山因得小诗书僧堂壁 |
| 孟秋七日邀从兄廿五宣义四弟五侄同饮锦园即席之作 |
| 何逊梅花诗云枝横却月观和林靖云水边篱落忽横枝又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是或一律也亦好园江梅一株枝横丈馀作平坛凿小池于其下坛池初成榜曰横枝喜而赋诗 |
| 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 |
| 北山登高 |
| 渡江至侯官镇记所见 |
| 峡桥 |
| 文举司理以鸂鶒一双见遗作诗为谢 |
| 赠神童陈朴 |
| 就报恩借碾碾茶彝老有诗因次其韵 |
| 七夕戏咏 |
| 岩桂 |
| 谢司路钤遗菊花塔 |
| 谢陈苏州送酒 |
| 元日追次东坡和子由省宿致斋韵 |
| 人日道中口占 |
| 书红香堂壁 |
| 参议林郎中蓄乘轩君向来止有其一今日见之乃有嘉偶因得小诗 |
| 南剑道中 |
| 九曲溪 |
| 游龙井 |
| 次韵马驹父晚菊五绝 |
| 莆阳道中 |
| 乘风雨登舟至曲院 |
| 登蒜岭 |
| 次韵赵景明初见梅花 |
| 卷十五 七言绝句 |
| 送师相陈大观文 |
| 桐庐舟中 |
| 望湖亭 |
| 贺知章祠 |
| 鉴湖 |
| 弄水亭次李察院韵 |
| 题五泄瀑布四首 |
| 绿毛龟 |
| 禹帝祠道中 |
| 窆石 |
| 菲饮泉和韵 |
| 陪胡少卿登山瞻禹陵 |
| 鹅池 |
| 秦望阁 |
| 定泉 |
| 登望海亭 |
| 题智者双清堂 |
| 磨勘转朝请郎 |
| 乙未咏梅 |
| 湖上二绝 |
| 天申节明庆寺启建 |
| 雨中至上竺 |
| 闻庄鹏举山茶小盆葩华杂然有意举以见遗因作诗求之 |
| 送王季海敷文赴闽漕 |
| 追忆王詹事何知录 |
| 直庐锁宿呈监丞宋丈 |
| 怀亦好园钓矶寄仲文季直二弟 |
| 蚊 |
| 题蓝田松竹图 |
| 送终南函谷二图还司路钤 |
| 次韵林参议致甫以诗见索近作 |
| 仆不饮久矣今日过宋嗣宗且谈且饮不觉沾醉 |
| 次韵王待制游东坡留题十一绝 |
| 九日无酒仍不见菊唯岩桂一瓶伴此岑寂 |
| 次韵夔府王待制寄示巫山图 |
| 上叶参政二绝 |
| 雨后闻蛙 |
| 次韵陈侍郎李察院潇湘八景图 |
| 潇湘夜雨 |
| 洞庭秋月 |
| 平沙落雁 |
| 渔村落照 |
| 江天暮雪 |
| 次韵王待制初见虎牙铜柱诗 |
| 老僧携筇竹杖来试就求之欣然举以见赠 |
| 得伯寿兄知丞书因成绝句奉寄 |
| 读韩诗有感用介甫体 |
| 读乐天诗 |
| 卷十六 七言绝句 |
| 次韵郑季远国录贤良题余庐山诗记 |
| 次韵王待制题予庐山记后二绝 |
| 荷花 |
| 八月十八日观潮 |
| 次韵郭删定观潮四绝 |
| 读侍御去国集次韵卷首赴召 |
| 张持荷以二诗见贻不敢虚辱次韵奉酬 |
| 张持荷以诗见约同沈无隐赏梅因得绝句奉谢 |
| 自题端溪砚 |
| 谢监丞子长雪中四绝 |
| 喜雪次侯宰韵 |
| 高国正约饭素净慈遂至刘寺酌茗于凤凰泉同游者苏太博计抚挥公禅师请公道者苏计与予同庚 |
| 春晚 |
| 喜雨 |
| 次韵李同年诚之见贻之什 |
| 丁未二月十三日延和轮对 |
| 送楼大防倅丹丘 |
| 丐外得括苍东归侍次 |
| 永佑陵 |
| 誓节马驿读龙溪诗 |
| 涂中读周希稷所示诗卷以诗代简 |
| 州宅 |
| 淳熙己酉上巳前一日蚤与遂昌县尉叶禾晚与弟良弼侄得之金华监酒何震饮于月山之曲水览节物之方新欣湖山之如画率尔成篇 |
| 少微阁 |
| 简张子温运使 |
| 椿桂堂 |
| 题吴先生祠 |
| 题挹仙亭 |
| 送王节推夷仲秩满赴阙 |
| 寄洪舍人二绝 |
| 平远台 |
| 吴越王庙 |
| 次韵丁端叔舟中值雪三绝 |
| 二月二十八日周提宫叶致政楼司理过访锦园 |
| 磬湖偶成 |
| 次韵黄三以诗分送笋 |
| 醉题艇斋 |
| 送竹枕与勾希载太博 |
| 次韵何茂恭咏玉簪三绝 |
| 题湖上月林 |
| 亦好园菊花盛开为赋二绝 |
| 亦好园海红黄香梅着子戏成小诗 |
| 磬湖小山激水作小溪 |
| 连理枝 |
| 送李深卿赴省试 |
| 秋日有怀仲文季直二弟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Acknowledgment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Motivations of the Study |
| 1.2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
| 1.3 Layout of the Study |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 2.1 Introduction |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Naming |
| 2.2.1 Naming Theories |
| 2.2.2 Naming of place |
| 2.3 Summary |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CM |
| 3.1 Introduction |
| 3.2 ECM Revisited |
| 3.2.1 Merits |
| 3.2.2 Demerits |
| 3.3 Adaptation Theory Revisited |
| 3.3.1 Merits |
| 3.3.2 Demerits |
| 3.4 Metaphtonymy |
| 3.5 ACM Proposed for the Gap |
| 3.6 Summary |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 4.1. Introduction |
| 4.2. Description of data collection |
| 4.3 Naming Models of Places |
| 4.3.1 Full-coverage Naming Models |
| 4.3.2 Ten Final Condensed Naming Models |
| 4.4.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the process of denomination |
| 4.4.1 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
| 4.4.2 The Metonymic Expressions |
| 4.5 Adap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aming and Renaming |
| 4.5.1 Phonetic Adaptation |
| 4.5.2 Semantic adaptation |
| 4.5.2.1 Highlighting the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world |
| 4.5.2.2 Highlighting the adaptation to Physical World |
| 4.5.2.3 Highlighting the adaptation to the Mental World |
| 4.6. Summary |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 5.1 Contributions and findings |
| 5.2 The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 References |
| Appendix 1: Illustration of ACM |
| Appendix 2: 11 Basic Naming Elements in Chinese Place Names |
| Appendix 3: 102 Full-coverage Naming Models |
| Appendix Four: The Renaming Models |
| Appendix Five: The Corp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