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皓[1](2021)在《有机胺类粘土稳定剂的合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以环氧氯丙烷、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和多乙烯多胺等为原料合成了环氧氯丙烷/多乙烯多胺缩聚物系列粘土稳定剂(ETP);用氯乙酸分别与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和多乙烯多胺等反应得到了羧甲基多乙烯多胺系列粘土稳定剂(CTP)。以合成ETP、CTP粘土稳定剂的防膨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反应物的物质的量配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合成产物防膨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合成ETP、CTP粘土稳定剂的优化合成条件。参照“SY/T 5970-2016,油气田压裂酸化及注水用粘土稳定剂性能评价方法”,对合成ETP、CTP粘土稳定剂的防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用量为2%时,ETP系列粘土稳定剂防膨率在86%以上,CTP系列粘土稳定剂的防膨率在91%以上,且耐冲刷性能良好。岩屑回收实验、耐温性评价实验结果显示合成ETP、CTP粘土稳定剂具有较好的抑制分散能力、长效性和耐温性能。将合成的6种粘土稳定剂分别与KCl、NH4Cl、Ca Cl2三种无机盐进行复配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相同使用浓度下其防膨效果优于ETP、CTP粘土稳定剂,但耐冲刷性能降低。对未处理、蒸馏水处理和粘土稳定剂溶液处理的钠膨润土进行了热重分析、粒度分析、电镜扫描分析和XRD分析,结果显示:经ETP、CTP系列粘土稳定剂处理过的膨润土粒径与蒸馏水处理过的膨润土粒径相比较显着增大,粘土层间距较纯水处理的粘土层间距减小;未处理膨润土在125℃左右质量损失为4.72%,经纯水处理的膨润土在100℃左右其质量损失为5.54%,经ETP、CTP系列粘土稳定剂处理过的膨润土在相同温度下质量损失显着降低,经ETP-2处理过的膨润土在200℃左右质量损失为0.60%,经ETP-3处理过的膨润土在225℃左右质量损失为0.78%,经CTP-1处理过的膨润土在200℃左右质量损失为0.86%,经CTP-2处理过的膨润土在150℃时质量损失为0.52%。说明ETP、CTP系列粘土稳定剂能够吸附在粘土表面,进入了粘土层间,包裹黏土颗粒,阻碍了水分子的进入,从而束缚粘土的分散并阻隔水分子与粘土的接触,最终实现防膨作用。
刘健[2](2021)在《巯基-烯/炔点击反应合成梳形和超支化结构的聚硫醚及其抗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点击化学具有简单高效、反应条件温和、化学选择性高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聚合物合成、材料功能化改性等。巯基-烯/巯基-炔点击反应是一类新型点击化学反应,与传统的叠氮-炔点击反应相比,它不用有毒的铜金属催化剂、产物纯化简单、官能基对反应速度无影响。因此,巯基-烯/巯基-炔点击反应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材料的合成与功能化改性。细菌是一种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繁殖能力强的微生物,可以诱发多种疾病。高分子抑菌剂生物安全性高、抗菌效果好,但目前缺少高效的合成方法。我们采用巯基-烯/巯基-炔点击反应合成了梳形和超支化结构的阳离子型聚硫醚抗菌剂、表征了化学结构,探究了抗菌性能,为高分子抗菌剂的高效合成提供一种新方法。首先,先后采用环氧-胺和巯基-烯点击化学合成出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含乙烯基聚硫醚,并对其进行功能化。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方法表征了聚硫醚产物的结构,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Tg值和用抑菌圈法测定了其抗菌性能。通过改变环氧基团与胺基的投料比(如,二种单体的摩尔比1:1.02、1:1.05和1:1.1),合成出分子量分别为1.31×104、1.13×104和9.42×103 g mol-1聚β-烯基β-羟基胺。然后,对上述聚合物进行巯基-烯和巯基-烯/门秀金(Menshutkin)点击化学改性,分别得到了氨基盐酸盐型和季铵盐型两种梳形聚硫醚。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在16.67~17.25°C和-3.1~2.1°C范围内。用抑菌圈法和最低抑菌浓度值(MIC)评价阳离子聚硫醚的抗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氨基盐酸盐型聚硫醚的MIC值均为4.88μg m L-1、季铵盐型聚硫醚的MIC值分别为4.88和2.44μg m L-1。说明,梳形结构的季铵盐型聚硫醚对E.coli的抑菌效果更好。其次,我们采用相同的反应策略合成出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炔基聚硫醚,并对其进行功能化改性。利用1H NMR,13C NMR,FT-IR和GPC等手段测定了产物的化学结构,并探究了其Tg值和抗菌性能。通过调整环氧基团与胺基的比例,制备出分子量分别为4.15×103、5.37×103和6.69×103 g mol-1的聚β-炔基β-羟基胺。然后,对上述聚合物进行巯基-炔点击反应改性,得到了梳形氨基盐酸盐型聚硫醚。由DSC测定其Tg值在31.42~36.22°C范围内。通过测定其抗菌性能可知,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对两种类型的细菌(S.aureus和E.coli),阳离子型聚硫醚的MIC值相同,依次为2.44、2.44和1.22μg m L-1。最后,利用巯基-炔点击反应,通过控制甲醇钠的投料量(1:0.5、1:1、1:2)合成出三种不同支化度的氨基盐酸盐型聚硫醚,并利用1H NMR、定量13C NMR、FT-IR以及GPC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计算出其支化度依次为0.86、0.78和0.73。随着支化度的增加,产物的Tg值依次升高,分别为-4.5、37.3和52.9°C。通过测定超支化聚硫醚的抑菌性能可知,对S.aureus,其MIC值依次为6.24、3.12和1.56μg m L-1;对E.coli,其MIC值依次为1.56、1.56和0.78μg m L-1。上述抑菌结果表明,氨基盐酸盐型超支化聚硫醚对E.coli抗菌效果更好。
许莉[3](2021)在《季铵盐型阳离子改性纤维素醚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皓萍[4](2021)在《阳离子共轭聚合物的结构调控及抗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细菌感染及其引发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耐药菌的日益增多给公共卫生安全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何应对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已成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关键领域的核心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抗菌材料并提出有效应对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的策略以及对细菌诊疗一体化的技术是感染疾病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阳离子共轭聚合物是一类具有π电子共轭的主链结构和带正电荷侧链的化合物,共轭的主链结构使阳离子共轭聚合物具有强的光捕获能力和优异的光学性能。通过改变主链共轭结构单元可以达到对敏化活性氧产生和光热转化能力的调控,有助于光热和光动力治疗感染疾病的开展。而带正电荷侧链不仅能快速有效的与细菌结合,而且还可以通过破坏细菌膜来杀伤细菌。基于此,本学位论文旨在得到高效、广谱和诊疗一体化新型抗菌材料,利用给受体结构调控策略,开发了一系列灵活调控主链和带正电荷侧链的共轭聚合物抗菌材料,并构建了诊断、治疗一体化抗菌水凝胶,进一步开展这些材料在抗菌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如下。1、采用主链共轭功能团调控模式,以“芴-亚苯基”结构为基础单元,设计并制备了三个侧链相同,主链基团给受体能力不同的阳离子共轭聚合物(PFPN、PFPTN以及PFPBTN)抗菌材料,以耐药性的抗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为对象,研究材料主链结构差异对抗菌性能的作用效果。由于主链结构差异导致三种聚合物具有不同的能隙,PFPN、PFPTN和PFPBTN分别发射蓝色、绿色和黄色荧光。侧链上的阳离子季铵盐基团不仅使共轭聚合物在生理介质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而且能与带负电荷的细菌膜高效相互作用。对抗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TOP10的抗菌实验及其感染小鼠伤口的治疗表明,这三种聚合物抗菌材料都可以杀伤细菌。由于PFPBTN聚合物具有较慢的磷光衰减速率,其展示了最强的光敏活性和光动力抗菌性能。本研究工作不仅发展了可应用于活体感染伤口治疗的新型抗菌材料,而且为光动力杀菌剂的设计和结构调控提供理论指导。2、在对主链结构调控的基础上,本章工作利用侧链长度调节策略,结合红光发射生物背景小、光源穿透性好的特点,设计并制备了三个侧链长度不同的阳离子共轭聚合物抗菌材料。该类聚合物的主链均由芴、苯及噻吩苯并噻二唑基团组成,侧链分别为两个碳(PFPTBN-a)、六个碳(PFPTBN-b)和十二个碳(PFPTBN-c)的烷基季铵盐。基于侧链越长更有利于与微生物的高效结合,共轭聚合物PFPTBN-c具有对耐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G-)、金黄色葡萄球菌(G+)和白色念珠菌(真菌)的广谱抗菌效果。对于耐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TOP10,PFPTBN-c在5μM的低浓度光照射下几乎达到100%杀灭效果。进一步,对小鼠活体耐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感染伤口愈合实验表明,PFPTBN-c在不损害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对感染伤口消毒并促进伤口愈合。本研究不仅为广谱抗菌药物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临床致病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3、在开发新型的抗菌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光热治疗的优势和细菌微环境偏酸性的特点,制备了一种对细菌感染原位可视化诊断和光热治疗的智能水凝胶(BTB/PTDBD/CS)。该水凝胶由对p H值敏感的溴百里酚蓝(BTB)和近红外(NIR)吸收的光热共轭聚合物(PTDBD)以及热敏响应的壳聚糖(CS)组成。水凝胶BTB/PTDBD/CS能够对生物膜和感染伤口部位细菌微环境做出响应,通过肉眼可观察到凝胶颜色由绿色到黄色的变化,具有快速原位诊断细菌感染的功能。阳离子侧链修饰的PTDBD通过静电作用吸附致病菌,进而在近红外光照射下产热杀死致病菌,治愈感染伤口。研究表明该水凝胶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耐药菌以及更难杀伤的生物膜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效果。在小鼠活体伤口感染部位,BTB/PTDBD/CS的初始状态是溶液状态,可以和感染部位充分接触,通过水凝胶的颜色变化诊断伤口感染的情况。基于水凝胶温敏特性,近红外光照产生的热量可以促进水凝胶的凝胶化,将致病菌封装在水凝胶内,有效防止二次感染。在对小鼠主要器官无损伤的情况下,BTB/PTDBD/CS水凝胶可促进小鼠伤口感染的有效愈合。本研究工作不仅得到了用于细菌感染的诊疗一体化新材料,而且为开发智能、便捷的细菌感染诊断和治疗平台提供新思路。
陆小豪[5](2021)在《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子表面活性剂因其分子结构中双亲水基、双疏水链和联结基的存在,相比传统的单头单尾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加优异的表面化学性能、聚集性能及相关应用性能,同时可以通过更加多端的结构变化来丰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因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在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中引入酯基和酰胺基团等易分解的极性功能基团,能使其在保持高表面活性的基础上显示出良好的温和性和安全环保性,符合当下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的核心理念,对拓展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此制备了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酯基和酰胺基团的季铵盐类双子表面活性剂,并研究了其相关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结论如下:以溴乙酸、乙二醇、脂肪酸和N,N-二甲基-1,3-二氨基丙烷为主要原料,通过三步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疏水链长度不同的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Cn-(BAE)-Cn(n=12、14、16)。通过浊度法测得Cn-(BAE)-Cn的Krafft点小于0°C。采用表面张力法、电导率法和微极性法测定了Cn-(BAE)-Cn在25°C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都显示出cmc随疏水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规律。根据电导率的测定结果,由热力学公式计算得到胶束化过程的相关热力学参数,确定Cn-(BAE)-Cn水溶液的胶束化过程是以疏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要驱动力,且升高温度会阻碍体系的胶束化。通过稳态荧光猝灭法测定了Cn-(BAE)-Cn在水溶液中的胶束聚集数,发现其呈现出随疏水链增长而减小的变化趋势,结合动态激光光散射法所测Cn-(BAE)-Cn的平均流体力学半径的结果,可以判断低浓度下的Cn-(BAE)-Cn在体相聚集主要形成球状胶束。利用流变仪测定了Cn-(BAE)-Cn水溶液的流变性质,发现C12-(BAE)-C12主要呈现牛顿流体行为,C14-(BAE)-C14和C16-(BAE)-C16分别在150 mmol·L-1和75 mmol·L-1时形成蠕虫胶束,此时体系出现剪切稀释现象,零剪切黏度曲线的变化表明Cn-(BAE)-Cn水溶液体系的黏度随疏水链长度的增加而上升。此外,在C16-(BAE)-C16水溶液加入无机盐NaBr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体系中蠕虫胶束的形成。相关应用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Cn-(BAE)-Cn具有良好的乳化、泡沫和抗静电性能。通过表面张力法研究了Cn-(BAE)-Cn与非离子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发现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通过表面张力法、微极性法和浊度法研究了C12-(BAE)-C12与聚电解质聚丙烯酸钠(NaPAA)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C12-(BAE)-C12和NaPAA分子之间通过静电吸引在体相结合形成聚集体,表面张力和微极性曲线上都出现双平台。另外,无机盐NaBr对C12-(BAE)-C12和NaPAA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相反的效应,且与NaBr本身的浓度相关。
王鹏飞[6](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王永吉,张跃军[7](2021)在《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单体、聚合物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MAPTAC)是一种具有耐酸碱耐温优点的季铵盐阳离子单体,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首先,该文分别介绍了MAPTAC单体及其聚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其次,分别概述了MAPTAC聚合物在日化用品、石油开采、水处理、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在提高MAPTAC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缩小MAPTAC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拓展聚合物应用领域方面进行了展望。
田华鹏[8](2021)在《功能型有机硅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聚氨酯改性硅乳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们对织物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对纺织品的性能也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医务人员的防护服需要优异的抗菌性能,登山服、雨衣等需要良好的防水性。有机硅是最常用的织物整理剂之一,表面能低、成膜性好。对有机硅进行改性,然后将其应用于织物整理,可使纺织产品具有良好的手感和特殊的应用性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皮革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在加工过程中,应用性能优异的涂层剂处理,可以使皮革表面油润黑亮且具有特殊手感及良好的防水性能。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果如下:(1)亲水抗菌型季铵化聚醚聚硅氧烷(N18BPS)的设计合成,以端基型聚甲基氢硅氧烷(α,ω-PHMS)、烯丙基聚氧乙烯环氧基醚(AEH)和十八烷基二甲基叔胺(DMA-18)为原料,先后进行硅氢化加成反应、氨解开环季铵化等反应,制备了具有抗菌功能的有机硅整理剂,并通过红外(FT-IR)、核磁(1HNMR)等证实N18BPS具有预期的分子结构。N18BPS经乳化后得到淡黄色透明乳液,其乳液平均粒径为78.96nm;Zeta电位为+38.7mV。经扫描电镜观测发现处理后织物表面光滑平整;对织物进行抑菌圈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探讨N18BPS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8h,溶剂用量为30%时产品性能最佳。160℃温度下烘干定型,乳液用量为6g/L的条件下,处理过后的棉织物柔软性、亲水性和抗菌性均有一定程度提升,反复多次水洗后仍具有良好的手感。(2)疏水型复合乳液聚氨酯/聚硅氧烷(PU/PS)的制备,以侧链含氢硅油(PHMS)、十八碳烯(OD)为原料,合成具有疏水性能的长链烷基聚硅氧烷R18PS,通过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R18PS用非离子乳化剂制成乳液后与阴离子聚氨酯乳液进行复配,得到复合型聚氨酯/有机硅乳液,研究发现其外观为透明液体,平均粒径为152.96nm,Zeta电位为-48.2mV;SEM显示复合型乳液在织物表面具有良好成膜性;AFM微观形貌粗分析,受长链烷基影响织物表面糙程度增加,因此疏水性能有所提高。通过静态接触角测试水的接触角达到140°。应用研究表明,用2.0%PU/PS乳液,最佳烘焙条件为180℃烘焙3min,织物疏水、耐水洗性等综合性能最佳。(3)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改性N18BPS乳液的研究,通过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PBA)、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三(2-羟乙基)胺(TEOA)进行反应,再经分散乳化得到平均粒径为169.7nm、Zeta电位为+34.2mV的聚氨酯乳液。将其与N18BPS乳液按比例混合得到聚氨酯/有机硅PUNAS涂层剂,测定发现其黏度为900mPa·s;pH值近中性为6.82;平均粒径为118.5nm,电位值+36.6mV;离心稳定性良好。通过对其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当聚氨酯乳液用量为30%,PUNAS涂层剂固含量为15%,烘焙温度为150℃,整理后皮革外观黑亮油润、手感柔润丝滑,PUNAS涂层剂赋予皮革滑润的效应。
钟伟强[9](2020)在《大分子季铵盐的合成、表征及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缩写为R.solani)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因R.solani能够以菌核的形态进行越冬,且菌核具有疏水性的外层和大量活性菌丝的内层,常规的农药难以渗透进入其内层,故其生存能力极强、难以灭杀,这使得R.solani菌核的防治成为了水稻纹枯病防治的一大难题。相对于季铵盐单体,聚合后的大分子季铵盐具有更高的抑菌活性和更低生物毒性,且可通过调整聚合物的结构获得最佳的抑菌活性。本论文针对R.solani菌丝和菌核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类具有两亲性的大分子季铵盐,通过其在菌核表面的有效吸附和渗透,实现对菌核内部活性菌丝的抑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亲水性主链型大分子季铵盐的聚合物结构与抑菌特性及环境毒性之间的关系。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一列不同分子量的聚甲基丙烯酸酯季铵盐(PDMAEMA-BC),探讨了PDMAEMA-BC的分子量对大肠杆菌(E.coli)、白色葡萄球菌(S.albus)、白色念珠菌(C.albicans)、R.solani菌丝和香蕉枯萎病菌(Foc4)等的抑菌活性的影响,并发现当PDMAEMA-BC的聚合度适中(聚合度为16左右)时可获得最佳的抑菌活性。(2)在合成PDMAEMA-BC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并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及ATRP合成了一系列QPDMAEMA嵌段(亲水嵌段)分子量为5×103左右,PDMS嵌段(疏水嵌段)分子量介于2×103至10×103之间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酯季铵盐两嵌段共聚物(PDMS-b-QPDMAEMA,Sn Q5)。通过对PDMS-b-QPDMAEMA在R.solani菌核的表面吸附能力、对菌核内部的渗透能力以及对菌核的萌发抑制能力的研究,发现可通过调整亲疏水嵌段的长度来调节聚合物的亲疏水平衡,当PDMS嵌段和QPDMAEMA嵌段的长度均为5×103左右时,PDMS-b-QPDMAEMA对R.solani菌核具有较好的吸附、渗透及抑制萌发的作用。(3)合成了一系列不同亲水性主链型大分子季铵盐,并研究了其对R.solani菌丝的抑菌活性、抑菌机理及其环境毒性。结果表明,通过调整主链型大分子季铵盐的亲疏水性,可获得具有低毒性和高选择性的大分子季铵盐。
杨美平[10](2020)在《抗菌医用导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导管在医疗行业使用广泛,目前多使用聚氨酯、硅橡胶、聚氯乙烯等疏水高分子材料制备医用导管。这些材料易粘附细菌,而本身不具有抗菌性,引起严重的感染问题,因此,对材料进行抗菌改性具有重要意义。细菌与导管作用有前期粘附和后期定植两个阶段。本论文针对这两阶段采取两种抗菌改性方法,通过表面亲水涂层的构建阻止细菌粘附,或进行材料本体抗菌改性以杀死定植的细菌。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氮丙啶类交联剂的作用下,将聚氨酯水分散液与亲水改性剂黄原胶的羧基交联,涂刷到聚氨酯基材上,通过加热固化在表面形成化学交联的亲水涂层。通过水接触角测试比较不同含量黄原胶、聚氨酯水分散液、交联剂对亲水性能的影响,确定能有效改善材料润滑性的优化条件为:黄原胶水溶液质量分数为1%,聚氨酯水分散液固含量与黄原胶质量比65:35,交联剂占聚氨酯水分散液固含量与黄原胶质量和的10%。2.合成两种阳离子抗菌剂——传统的季铵盐和新型的离子液体抗菌剂,再分别将它们插层至蒙脱土中,制备有机/无机复合抗菌剂,最后再与聚氨酯物理共混制得抗菌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仪、热重表征蒙脱土对离子液的负载量更高,抑菌圈测试证实负载离子液体的蒙脱土其抗菌性更好。进一步将复合抗菌剂与聚氨酯材料进行共混,抗菌实验结果显示负载的抗菌剂无法有效释放,抗菌效果不佳。3.合成新型抗菌剂离子液体与聚离子液体,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抗菌材料。离子液体改性聚氨酯材料通过长期抗菌性测试表明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添加量为0.05 wt.%,抗大肠杆菌有效添加量为0.3 wt.%,抗菌剂前期有少量溶出,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聚离子液体作为抗菌剂直接添加进高分子材料采用贴膜抗菌实验证明无法起抗菌作用。本研究首先针对细菌在表面初始粘附问题,制备了交联型亲水涂层;然后针对细菌定植问题,使用阳离子抗菌剂改性蒙脱土制备有机/无机复合抗菌剂,共混改性聚氨酯材料,但是抗菌剂释放效率不高,抗菌性能不佳;最后为了解决杀菌问题,采用了熔融共混法用离子液体改性导管材料,使抗菌剂与材料发生反应,取得了良好的长期抗菌效果,本文采用简单的共混方法制备具有长期抗菌性的导管材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粘土稳定剂概述 |
| 1.2.1 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机理 |
| 1.2.2 粘土稳定剂的膨胀抑制机理 |
| 1.2.3 粘土稳定剂的类型 |
| 1.3 粘土稳定剂的研究趋势 |
| 1.4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粘土稳定剂的评价方法 |
| 2.1 防膨率的测定 |
| 2.2 岩屑回收率的测定 |
| 2.3 耐温性能评价 |
| 2.4 耐冲刷性能评价 |
| 2.5 热重分析 |
| 2.6 激光粒度分析 |
| 2.7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 2.8 扫描电镜分析(SEM) |
| 第三章 环氧氯丙烷/多乙烯多胺缩聚物的合成及防膨性能评价 |
| 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 3.2 ETP系列粘土稳定剂的反应原理 |
| 3.3 环氧氯丙烷/二乙烯三胺粘土稳定剂(ETP-1)的合成 |
| 3.3.1 ETP-1 的合成方法 |
| 3.3.2 影响ETP-1 防膨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
| 3.3.3 正交实验 |
| 3.4 环氧氯丙烷/三乙烯四胺粘土稳定剂(ETP-2)的合成 |
| 3.4.1 ETP-2 的合成方法 |
| 3.4.2 影响ETP-2 防膨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
| 3.4.3 正交实验 |
| 3.5 环氧氯丙烷/多乙烯多胺粘土稳定剂(ETP-3)的合成 |
| 3.5.1 ETP-3 的合成方法 |
| 3.5.2 影响ETP-3 防膨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
| 3.6 产物结构表征 |
| 3.7 ETP系列粘土稳定剂的防膨性能评价 |
| 3.7.1 粘土稳定剂加量与防膨性能的关系 |
| 3.7.2 岩屑回收实验 |
| 3.7.3 耐温性能评价 |
| 3.7.4 耐冲刷性能评价 |
| 3.7.5 ETP系列粘土稳定剂复配性能研究 |
| 3.8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羧甲基多乙烯多胺系列粘土稳定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
| 4.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 4.2 CTP系列粘土稳定剂的反应原理 |
| 4.3 N-羧甲基二乙烯三胺粘土稳定剂(CTP-1)的合成 |
| 4.3.1 CTP-1 的合成方法 |
| 4.3.2 影响CTP-1 防膨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
| 4.3.3 正交实验 |
| 4.4 N-羧甲基三乙烯四胺粘土稳定剂(CTP-2)的合成 |
| 4.4.1 CTP-2 的合成方法 |
| 4.4.2 影响CTP-2 防膨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
| 4.4.3 正交实验 |
| 4.5 N-羧甲基多乙烯多胺粘土稳定剂(CTP-3)的合成 |
| 4.5.1 CTP-3 的合成方法 |
| 4.5.2 影响CTP-3 防膨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
| 4.5.3 正交实验 |
| 4.6 产物结构表征 |
| 4.7 防膨性能评价 |
| 4.7.1 粘土稳定剂加量与防膨性能的关系 |
| 4.7.2 岩屑回收实验 |
| 4.7.3 耐温性能评价 |
| 4.7.4 耐冲刷性能评价 |
| 4.7.5 CTP系列粘土稳定剂复配性能研究 |
| 4.8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粘土稳定剂防膨机理探究 |
| 5.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 5.2 热重分析 |
| 5.3 激光粒度分析 |
| 5.4 XRD分析 |
| 5.5 扫描电镜分析 |
| 5.6 ETP与 CTP系列粘土稳定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点击化学 |
| 1.2 巯基-烯点击反应 |
| 1.2.1 巯基-烯点击反应的自由基机理 |
| 1.2.2 巯基-烯点击反应的亲核机理 |
| 1.2.3 巯基-烯点击反应的应用 |
| 1.3 巯基-炔点击反应 |
| 1.3.1 巯基-炔点击反应的机理 |
| 1.3.2 巯基-炔点击反应的应用 |
| 1.4 抗菌剂 |
| 1.4.1 无机抗菌剂 |
| 1.4.2 天然高分子抗菌剂及其衍生物 |
| 1.4.3 合成高分子型抗菌剂 |
|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 2 巯基-烯点击反应合成梳形聚硫醚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试剂与原料 |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 2.2.3 中间体聚β-烯基β-羟基胺(PVHA)的合成 |
| 2.2.4 乙烯基功能化的阳离子型聚硫醚(V-CPTEs)的合成 |
| 2.2.5 端叔胺聚硫醚(TAPET)的合成 |
| 2.2.6 季铵盐型聚硫醚(QAPET)的合成 |
| 2.2.7 结构测试与性能表征 |
| 2.2.7.1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 |
| 2.2.7.2 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表征 |
| 2.2.7.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
| 2.2.7.4 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 |
| 2.2.7.5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 |
| 2.2.8 抗菌实验 |
| 2.2.8.1 抑菌圈法 |
| 2.2.8.2 最低抑菌浓度(MIC)法 |
| 2.2.8.3 最低杀菌浓度(MBC)法 |
| 2.2.8.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 2.2.9 细胞毒性 |
| 2.2.9.1 细胞的培养与复苏 |
| 2.2.9.2 CCK8法测定细胞毒性 |
| 2.2.9.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PVHA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 2.3.2 V-CPTEs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 2.3.3 V-CPTEs的物理性能 |
| 2.3.3.1 PVHA和V-CPTEs的DSC表征 |
| 2.3.3.2 溶解性能 |
| 2.3.4 V-CPETs的抗菌性能 |
| 2.3.4.1 抑菌圈法 |
| 2.3.4.2 MIC法和MBC法 |
| 2.3.4.3 抗菌机理研究 |
| 2.3.5 TAPET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 2.3.6 QAPET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 2.3.7 QAPE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 2.3.8 QAPET的抗菌性能 |
| 2.3.8.1 抑菌圈法 |
| 2.3.8.2 MIC法 |
| 2.3.8.3 MBC法 |
| 2.3.8.4 抗菌机理研究 |
| 2.3.9 QAPET细胞毒性 |
| 2.4 本章小结 |
| 3 巯基-炔点击反应合成梳形聚硫醚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试剂与原料 |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3.2.3 中间体聚β-炔基β-羟基胺(PYHA)的合成 |
| 3.2.4 阳离子型聚硫醚(Y-CPTEs)的合成 |
| 3.2.5 结构测试与性能表征 |
| 3.3 结构与讨论 |
| 3.3.1 合成方法 |
| 3.3.2 PYHA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 3.3.3 Y-CPTEs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 3.3.4 Y-CPTEs的物理性能 |
| 3.3.4.1 DSC表征 |
| 3.3.4.2 溶解性能 |
| 3.3.5 Y-CPTEs的抗菌性能 |
| 3.3.5.1 抑菌圈法 |
| 3.3.5.2 MIC法 |
| 3.3.5.3 MBC法 |
| 3.4 本章小结 |
| 4 巯基-炔点击反应合成超支化聚硫醚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
| 4.1 前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试剂与原料 |
|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 4.2.3 端基为环氧基和氨基盐酸盐中间体(EYI)的合成 |
| 4.2.4 阳离子型超支化聚硫醚(CPETs)的合成 |
| 4.2.5 结构测试与性能表征 |
| 4.2.5.1 GPC表征 |
| 4.2.5.2 热重分析(TGA) |
| 4.2.5.3 荧光光谱表征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合成方法 |
| 4.3.2 EYI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 4.3.3 H-CPTEs,M-CPTEs和 L-CPTEs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 4.3.4 H-CPTEs,M-CPTEs和 L-CPTEs的物理性能 |
| 4.3.4.1 玻璃化转变温度 |
| 4.3.4.2 溶解性能 |
| 4.3.4.3 荧光特性 |
| 4.3.5 H-CPTEs,M-CPTEs和L-CPTEs的抗菌性能 |
| 4.3.5.1 抑菌圈法 |
| 4.3.5.2 MIC法 |
| 4.3.5.3 MBC法 |
| 4.3.5.4 抗菌机理研究 |
| 4.3.6 H-CPETs细胞毒性 |
| 4.4 本章小结 |
| 5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 |
| 1.2.1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的结构 |
| 1.2.2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的性质 |
| 1.2.2.1 光学性质 |
| 1.2.2.2 活性氧产生性能 |
| 1.2.2.3 光热性能 |
| 1.2.3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 1.3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在抗菌领域的研究现状 |
| 1.3.1 致病菌的类型 |
| 1.3.2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的抗菌模式 |
| 1.3.2.1 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抗菌 |
| 1.3.2.2 光动力抗菌 |
| 1.3.2.3 光热抗菌 |
| 1.3.2.4 光动力和光热协同抗菌 |
| 1.3.3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
| 1.3.3.1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在抗菌表面的应用 |
| 1.3.3.2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在抗菌水凝胶上的应用 |
| 1.3.3.3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在抗菌织物上的应用 |
| 1.4 本学位论文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主链受体单元调控的D-A型阳离子共轭聚合物制备及抗菌应用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仪器和材料 |
| 2.2.1.1 实验仪器 |
| 2.2.1.2 实验材料 |
| 2.2.2 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 2.2.3 实验操作步骤 |
| 2.2.3.1 共轭聚合物ROS产生能力测试 |
| 2.2.3.2 粒径大小和ζ电位测量 |
| 2.2.3.3 细胞毒性测定 |
| 2.2.3.4 抗菌实验 |
| 2.2.3.5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表征 |
| 2.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 2.2.3.7 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
| 2.3 结果讨论 |
| 2.3.1 聚合物的制备和性质测试 |
| 2.3.2 聚合物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成像 |
| 2.3.3 聚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和抗菌机制研究 |
| 2.3.4 聚合物在活体内的抗菌活性研究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侧链结构调控的D-A型红光阳离子共轭聚合物的制备及广谱抗菌应用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仪器和材料 |
| 3.2.1.1 实验仪器 |
| 3.2.1.2 实验材料 |
| 3.2.2 聚合物的合成 |
| 3.2.3 实验操作步骤 |
| 3.2.3.1 共轭聚合物ROS产生能力测试 |
| 3.2.3.2 抗菌实验 |
| 3.2.3.3 (?)电位测量 |
| 3.2.3.4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表征 |
| 3.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 3.2.3.6 PFPTBN-c的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
| 3.3 结果讨论 |
| 3.3.1 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测试 |
| 3.3.2 聚合物的广谱抗菌活性研究 |
| 3.3.3 聚合物的抗菌机理研究 |
| 3.3.4 聚合物在活体内的抗菌活性研究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近红外吸收D-A型阳离子共轭聚合物水凝胶的构建及诊疗一体化应用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仪器和材料 |
| 4.2.1.1 实验仪器 |
| 4.2.1.2 实验材料 |
| 4.2.3 实验操作步骤 |
| 4.2.3.1 水凝胶的制备 |
| 4.2.3.2 水凝胶光热性能测试 |
| 4.2.3.3 细菌和细菌生物膜的培养 |
| 4.2.3.4 水凝胶的诊断性能测试 |
| 4.2.3.5 水凝胶的抗菌和生物膜实验 |
| 4.2.3.6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表征 |
| 4.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 4.2.3.8 细胞毒性测定 |
| 4.2.3.9 水凝胶体内抗菌实验 |
| 4.3 结果讨论 |
| 4.3.1 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 4.3.2 水凝胶的光热性能测试 |
| 4.3.3 水凝胶可视化检测性能研究 |
| 4.3.4 水凝胶的抗菌和抗生物膜能力研究 |
| 4.3.5 水凝胶在活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
| 4.4 结论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双子表面活性剂 |
| 1.2.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历程 |
| 1.2.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
| 1.2.3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 1.2.4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
| 1.2.5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 1.3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
| 1.3.1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
| 1.3.2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
| 1.3.3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 |
| 1.3.4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
| 1.4 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 1.4.1 立题依据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表征 |
| 2.1 引言 |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2.2.1 实验试剂 |
| 2.2.2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内容 |
| 2.3.1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
| 2.3.2 结构表征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联结基1,2-双(溴乙酰氧基)乙烷的结构表征 |
| 2.4.2 中间体N-[3-(二甲基氨基)丙基]脂肪酰胺的结构表征 |
| 2.4.3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C_n-(BAE)-C_n的结构表征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3.2.1 实验试剂 |
| 3.2.2 实验仪器 |
| 3.3 实验原理与方法 |
| 3.3.1 Krafft点的测定 |
| 3.3.2 表面张力的测定 |
| 3.3.3 电导率的测定 |
| 3.3.4 微极性的测定 |
| 3.3.5 胶束聚集数的测定 |
| 3.3.6 胶束平均流体力学半径的测定 |
| 3.3.7 流变性质的测定 |
| 3.3.8 泡沫性能的测定 |
| 3.3.9 润湿性能的测定 |
| 3.3.10 乳化性能的测定 |
| 3.3.11 抗静电性能的测定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C_n-(BAE)-C_n的Krafft点 |
| 3.4.2 C_n-(BAE)-C_n的表面性质 |
| 3.4.3 C_n-(BAE)-C_n的胶束化热力学性质 |
| 3.4.4 C_n-(BAE)-C_n的微极性 |
| 3.4.5 C_n-(BAE)-C_n的胶束聚集数 |
| 3.4.6 C_n-(BAE)-C_n的平均流体力学半径 |
| 3.4.7 C_n-(BAE)-C_n的流变性质 |
| 3.4.8 C_n-(BAE)-C_n的泡沫性能 |
| 3.4.9 C_n-(BAE)-C_n的润湿性能 |
| 3.4.10 C_n-(BAE)-C_n的乳化性能 |
| 3.4.11 C_n-(BAE)-C_n的抗静电性能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相互作用 |
| 4.1 引言 |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4.2.1 实验试剂 |
| 4.2.2 实验仪器 |
| 4.3 实验内容 |
| 4.3.1 表面张力的测定 |
| 4.3.2 微极性的测定 |
| 4.3.3 浊度的测定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C_n-(BAE)-C_n与PVP混合体系 |
| 4.4.2 C_(12)-(BAE)-C_(12)与NaPAA混合体系 |
| 4.4.3 NaBr对于C_(12)-(BAE)-C_(12)与NaPAA混合体系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
|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
|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
|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
|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
|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
|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
|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
|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
|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
|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
|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
|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
|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
|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
|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
|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
|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
|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
|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
|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
|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
|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
|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
|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
|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
|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
|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
|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
|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
|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
|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
|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
|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
|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
|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
|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
|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
|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
|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
|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
|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
|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
|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
|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
|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
|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
|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
|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
|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
|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
|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
|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
|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
|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
|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
|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
|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
|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
|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
|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
|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
|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
|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
|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
|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
|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
|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
|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
|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
|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
|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
|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1 MAPTAC单体合成研究进展 |
| 1.1 单体合成 |
| 1.2 中间体DMAPMA合成 |
| 2 MAPTAC聚合物合成工艺研究 |
| 2.1 PMAPTAC均聚物合成研究进展 |
| 2.2 MAPTAC共聚物合成研究进展 |
| 2.2.1 P(AM-MAPTAC)聚合物合成研究进展 |
| 2.2.2 与其他天然高分子接枝改性 |
| 3 MAPTAC聚合物的应用 |
| 3.1 日化用品领域 |
| 3.2 石油开采领域 |
| 3.3 工业废污水处理领域 |
| 3.4 其他领域 |
| 4 问题与展望 |
| 4.1 提高MAPTAC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
| 4.2 开发相对分子质量窄分布MAPTAC聚合物产品 |
| 4.3 强化聚合物的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
| 4.4 拓宽MAPTAC聚合物的应用领域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1 文献综述 |
| 1.1 引言 |
| 1.2 季铵化聚硅氧烷概述 |
| 1.2.1 季铵化聚硅氧烷简介 |
| 1.2.2 季铵化聚硅氧烷的合成方法 |
| 1.2.3 季铵化聚硅氧烷的主要应用领域 |
| 1.3 有机硅防水剂的概述 |
| 1.3.1 防水剂的发展历程 |
| 1.3.2 有机硅类防水剂研究进展 |
| 1.4 织物涂层整理剂概述 |
| 1.4.1 涂层剂简介 |
| 1.4.2 涂层整理剂的分类及特点 |
| 1.4.3 常见基布及特点 |
| 1.4.4 涂层整理的特点及涂层方法方式 |
| 1.4.5 涂层整理技术研究进展 |
| 1.5 聚氨酯(PU)涂层剂概述 |
| 1.5.1 聚氨酯的分类 |
| 1.5.2 聚氨酯合成原料及合成方法 |
| 1.5.3 聚氨酯研究国内外动态 |
| 1.5.4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方法 |
| 1.6 织物手感风格简介 |
| 1.7 课题提出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 2 亲水抗菌型季铵化聚醚硅氧烷的制备及应用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 2.2.2 季铵化聚醚聚硅氧烷(N_(18)BPS)的制备 |
| 2.2.3 N_(18)BPS的物化性能测试 |
| 2.2.4 N_(18)BPS的结构表征 |
| 2.2.5 N_(18)BPS的乳液制备 |
| 2.2.6 N_(18)BPS乳液的成膜形貌分析 |
| 2.2.7 N_(18)BPS乳液的物化性能测试 |
| 2.2.8 整理工艺 |
| 2.2.9 N_(18)BPS乳液应用性能测试 |
| 2.2.10 抗菌性能评价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N_(18)BPS的结构表征 |
| 2.3.2 N_(18)BPS的物化性能 |
| 2.3.3 N_(18)BPS乳液的物化性能 |
| 2.3.4 N_(18)BPS处理织物纤维表面成膜性 |
| 2.3.5 N_(18)BPS乳液粒径及Zeta电位 |
| 2.3.6 N_(18)BPS的反应条件影响因素 |
| 2.3.7 抗菌性能研究 |
| 2.3.8 N_(18)BPS应用性能影响因素 |
| 2.4 小结 |
| 3 疏水复合型聚氨酯/聚硅氧烷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 3.2.2 长链烷基改性聚硅氧烷的制备 |
| 3.2.3 R_(18)PS的物化性能测试 |
| 3.2.4 R_(18)PS的结构表征 |
| 3.2.5 复合型聚氨酯/改性聚硅氧烷乳液(PU/PS)物化性能测试 |
| 3.2.6 复合型聚氨酯/改性聚硅氧烷乳液(PU/PS)成膜形貌分析 |
| 3.2.7 PU/PS乳液应用性能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R_(18)PS的物化性能 |
| 3.3.2 R_(18)PS的结构表征 |
| 3.3.3 复合型聚氨酯/改性聚硅氧烷(PU/PS)乳液的物化性能 |
| 3.3.4 PU/PS乳液粒径、Zeta电位及稳定性 |
| 3.3.5 PU/PS乳液于织物表面成膜形貌观察 |
| 3.3.6 PU/PS处理前后疏水性能测试 |
| 3.3.7 PU/PS的应用性能影响 |
| 3.4 小结 |
| 4 油亮滑润PU涂层剂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 4.2.2 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
| 4.2.3 阳离子型聚氨酯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
| 4.2.4 油润滑润皮革涂层剂(PUNAS)的制备 |
| 4.2.5 油亮滑润涂层剂(PUNAS)的性能测试 |
| 4.2.6 油亮滑润PU涂层剂的应用 |
| 4.2.7 油亮滑润涂层革的表面形貌与元素组成测定 |
| 4.2.8 油亮滑润涂层革的热稳定性分析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阳离子聚氨酯(PU)的结构表征 |
| 4.3.2 阳离子聚氨酯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
| 4.3.3 N_(18)BPS和阳离子性聚氨酯(PU)乳液的外观状态 |
| 4.3.4 PUNAS的性能指标 |
| 4.3.5 油亮滑润PU涂层革的表面形貌观察 |
| 4.3.6 油亮滑润PU涂层革(PUMAS)的元素组成分析 |
| 4.3.7 油亮滑润PU涂层革(PUNAS)的热稳定性测试 |
| 4.3.8 油亮滑润PU涂层革的接触角测试 |
| 4.3.9 油亮滑润PU涂层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
| 4.4 小结 |
| 5 结论与创新点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水稻纹枯病及其防治概述 |
| 1.1.1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 |
| 1.1.2 水稻纹枯病的侵染循环 |
| 1.1.3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
| 1.2 阳离子杀菌剂的概述 |
| 1.3 阳离子杀菌剂的抗菌机理 |
| 1.4 影响阳离子聚合物抗菌性能的因素 |
| 1.4.1 分子量的影响 |
| 1.4.2 反离子的影响 |
| 1.4.3 烷基链的影响 |
| 1.4.4 疏水性的影响 |
| 1.5 影响阳离子聚合物生物毒性的因素 |
| 1.6 阳离子聚合物的研究新方向 |
| 1.6.1 阳离子聚合物对抗菌肽的模仿与联用 |
| 1.6.2 阳离子聚合物与传统抗菌药物的联用 |
| 1.6.3 阳离子聚合物与光敏剂的联用 |
| 1.6.4 高选择性的阳离子聚合物 |
| 1.6.5 阳离子聚合物在抗植物病原真菌方面的应用 |
| 1.6.6 阳离子聚合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 1.7.1 研究意义 |
| 1.7.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甲基丙烯酸酯类大分子季铵盐的合成及其对R.solani的抑制特性 |
| 2.1 前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设备 |
| 2.2.2 主要原料与试剂 |
| 2.2.3 甲基丙烯酸酯类季铵盐的合成 |
| 2.2.4 测试表征方法 |
| 2.2.5 抗菌性能表征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DMAEMA-BC和 PDMAEMA-BC的合成与表征 |
| 2.3.2 DMAEMA-BC和 PDMAEMA-BC的临界胶束浓度 |
| 2.3.3 DMAEMA-BC和 PDMAEMA-BC的 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 |
| 2.3.4 DMAEMA-BC和 PDMAEMA-BC对动物病原微生物的抑菌特性 |
| 2.3.5 DMAEMA-BC和 PDMAEMA-BC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特性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PDMS-b-QPDMAEMA的合成及其对R.solani的抑制特性 |
| 3.1 前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设备 |
| 3.2.2 主要原材料与试剂 |
| 3.2.3 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酯季铵盐两嵌段共聚物(PDMS-b-QPDMAEMA)的合成 |
| 3.2.4 荧光标记季铵盐的合成 |
| 3.2.5 测试表征方法 |
| 3.2.6 季铵盐对菌核吸附量的测试 |
| 3.2.7 荧光标记季铵盐对菌核吸附剂及渗透情况的测试 |
| 3.2.8 季铵盐对R.solani菌丝的抑菌特性 |
| 3.2.9 季铵盐抑制R.solani菌核萌发的测试 |
| 3.2.10 季铵盐的生物毒性测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PDMS-b-QPDMAEMA(SnQm)和荧光标记季铵盐的合成与表征 |
| 3.3.2 SnQm的临界胶束浓度、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 |
| 3.3.3 SnQm在立枯丝核菌菌核表面的吸附能力 |
| 3.3.4 荧光标记季铵盐对菌核的吸附及渗透情况 |
| 3.3.5 SnQm对 R.solani菌丝的抑制特性 |
| 3.3.6 SnQm对 R.solani核萌发的抑制特性 |
| 3.3.7 SnQm的生物毒性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亲水性主链型大分子季铵盐的合成及其对R.solani的抑制特性 |
| 4.1 前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设备 |
| 4.2.2 主要原材料与试剂 |
| 4.2.3 亲水性主链型大分子季铵盐的合成 |
| 4.2.4 测试表征方法 |
| 4.2.5 抑菌特性 |
| 4.2.6 细胞膜破坏测试 |
| 4.2.7 二价离子置换测试 |
| 4.2.8 生物毒性测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PEPB、PEB、PPB和 PBH的合成与表征 |
| 4.3.2 亲水性主链型大分子季铵盐的抑菌特性 |
| 4.3.3 亲水性主链型大分子季铵盐的抗菌机理 |
| 4.3.4 亲水性主链型大分子季铵盐的生物毒性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医用导管材料简介 |
| 1.1.1 医用导管材料 |
| 1.1.2 高分子医用导管现存的问题 |
| 1.2 改性方法 |
| 1.2.1 表面改性 |
| 1.2.2 本体改性 |
| 1.3 抗菌剂简介 |
| 1.3.1 天然抗菌剂 |
| 1.3.2 无机抗菌剂 |
| 1.3.3 有机合成抗菌剂 |
| 1.4 聚氨酯抗菌改性策略 |
| 1.4.1 聚氨酯的抗污改性 |
| 1.4.2 聚氨酯抗菌改性 |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 1.5.1 研究目的 |
| 1.5.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医用导管亲水涂层的制备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 2.2.2 亲水涂层液的制备与涂覆 |
| 2.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等离子体处理对涂层浸润性的影响 |
| 2.3.2 基材与涂层的相容性 |
| 2.3.3 黄原胶含量对涂层亲水性的影响 |
| 2.3.4 聚氨酯水分散液和黄原胶质量比对涂层亲水性的影响 |
| 2.3.5 交联剂含量对涂层的影响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阳离子抗菌剂插层蒙脱土的医用导管材料抗菌改性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 3.2.2 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 |
| 3.2.3 材料测试与表征方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阳离子抗菌剂表征 |
| 3.3.2 有机无机复合抗菌材料的表征 |
| 3.3.3 抗菌聚氨酯复合材料的表征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离子液体型及聚离子液体型抗菌剂对医用导管材料的抗菌改性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 4.2.2 离子液型及聚离子液体型抗菌剂改性导管材料的制备 |
| 4.2.3 材料测试与表征方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双键阳离子表征 |
| 4.3.2 离子液IL (MIm-BU)改性高分子材料表征 |
| 4.3.3 聚离子液型抗菌剂的表征分析 |
| 4.3.4 聚离子液体改性聚氨酯 |
| 4.3.5 聚离子液体改性聚氯乙烯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成果及专利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