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娟,郑晓芳[1](2021)在《普通话异读词读音初探》文中提出普通话异读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值得探究。文章试从异读词的分类、功能两个方面探究异读词的读音策略,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异读词、读准异读词。
樊矫朱,梦君,赵贤德[2](2012)在《普通话异读词在教师中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异读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是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中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要解决异读词读音问题。本文调查了异读词在部分教师中的使用情况,发现当前教师在异读词读音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解决的办法和对策就是更新审音观念,加大统读步伐,采取措施促进教师提高异读词准确率。
陈俊杰[3](2010)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界定了异读词的内涵以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阐述了普通话异读词研究的重要意义。然后从语音标准、异读词的构成和异读词的功能三个角度对普通话异读词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异读词的类型。本文对普通话异读词的来源进行了分析,概括出普通话异读词形成的九个原因:破读、异音别义、古今音共存、通用假借、文白异读、方言与普通话共存、古今字异读、音译外来词以及简化汉字导致的异读。本文详细探讨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的规范问题,对《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进行了剖析,探求《审音表》中仍然存在的统读音过宽、举例不当、窄音不全面、忽视轻声和儿化等问题,并结合《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字书的审音问题,找出三者在异读词审音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并分析了产生分歧的原因,指出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林文[4](2009)在《《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多音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是《礼部韵略》的修订本,也是后人了解已经亡佚的《礼部韵略》原貌的重要资料之一。《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收字与《礼部韵略》一致,均为9590个字,注释从简从略,但比《礼部韵略》增加了“附释文互注”的内容,“互注”是对多音字的一种处理方法,“附释文”就是增加注释。研究《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的多音字,对于理顺中古韵书多音字的源流及汉语多音字的语音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据统计,《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的多音字共有1450个。其中平声字的多音字有775个,上声共有356个多音字,去声共209个多音字,入声有110个多音字。而音读数上,两音字共有1261个,占多音字总数的86.97%,三音字共有150个,占多音字总数的10.34%,四音字共有31个。占多音字总数的2.14%。五音字共有8个,占多音字总数的0.55%。通过对本书多音字中同一韵部的异读情况、不同韵部的异读情况和改变声类的异读情况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多数的多音字的不同音读,往往分布在同韵部、邻近韵部和其它摄的某个韵部的平上去三个韵部,而入声韵部的分布则较少。从音义配合的情况来看,宏观上主要有两种:一义多音和多义多音。但具体的配合情况则显示出较为复杂的情况,通过对多音字音义配合情况的综合分析,进而对其特点进行简要梳理,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多音字整理与规范的一些建议。通过《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和《广韵》、《集韵》多音字的音义比较,基本可以认为前者的切语与《广韵》的反切较接近,而其释义则多与《集韵》的释义较接近等,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古韵书多音字音义的亲疏关系提供十分有用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方向。
郦亭山[5](2000)在《读准异读词的读音》文中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广播电视、广告,还是教学等都经常会碰到读错字的现象。在这些读错的字中很主要的部分是异读词。本文从异读词的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各自的内部规律。在全面认识异读词的意义的情况下,提出了读准异读词的意见。这对读准异读词,纯洁语言,增强语言的交际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从异读词的分类中读准异读词 |
| (一)文白异读 |
| 1. 关注语体色彩 |
| 2. 关注书面语的文献例证 |
| 3. 关注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
| (二)方音异读 |
| (三)姓氏和地名异读 |
| 1. 姓氏 |
| 2. 地名 |
| (四)讹读 |
| 二、从异读词的功能中读准异读词 |
| (一)在区别词义中读准异读词 |
| (二)在区别词性中读准异读词 |
| 三、结语 |
|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 二、思考和对策 |
| (一) 及时修订《审音表》, 加快“统读”步伐 |
| (二) 促使教师积极读准异读词 |
| (三) 适时更新异读词审音观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普通话异读词的界定 |
| 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的研究历史及状况 |
| 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研究的意义 |
| 四、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 第二章 普通话异读词的类型 |
| 一、按语音标准划分 |
| (一) 声母声调相同 韵母不同 |
| (二) 声母相同 韵母声调不同 |
| (三) 声母不同 韵母声调相同 |
| (四) 声母声调不同 韵母相同 |
| (五) 声调不同 声母韵母相同 |
| (六) 声调相同 声母韵母都不同 |
| (七) 声母韵母声调都不同 |
| 二、按异读词的构成分类 |
| (一) 语素的异读导致词的异读 |
| (二) 作词的语素的异读产生异读词 |
| (三) 语素和词的异读构成异读词 |
| 三、按功能划分 |
| (一) 区别词义 |
| (二) 区别词性 |
| (三) 区别语体 |
| (四) 无区别意义 |
| 第三章 普通话异读词的来源 |
| 一、破读现象导致异读 |
| (一) 因区别词义而产生 |
| (二) 因区别词性而产生 |
| 二、异音别义导致异读 |
| 三、古今音共存导致异读 |
| (一) 姓氏 |
| (二) 人名 |
| (三) 地名 |
| (四) 物名 |
| 四、通用假借导致异读 |
| (一) 本无其字的假借 |
| (二) 本有其字却不用,而用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假 |
| (三) 训读 |
| 五、文白异读 |
| 六、方言与普通话并存导致异读词 |
| 七、古今字导致异读 |
| 八、音译外来词语形成的异读词 |
| 九、简化汉字导致字形有异读 |
| 第四章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异读词审音问题 |
| 一、《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审音情况 |
| (一)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制定的过程及其原则 |
| (二) 《审音表》的审音对象 |
| (三) 统读类 |
| (四) 容易误读的多音多义词 |
| (五) 文白异读类 |
| (六) 人名、地名类 |
| (七) 轻声类 |
| (八) 窄音类 |
| 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存在的问题 |
| (一) 统读音问题 |
| (二) 举例问题 |
| (三) 窄音问题 |
| (四) 轻声问题 |
| (五) 儿化音问题 |
| 三、《审音表》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比较 |
| (一) 《审音表》中统读的字而《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保留多音 |
| (二) 《审音表》与《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对某些多音字的注音不一致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谢辞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详细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的简况介绍 |
| 二、《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的汉语史地位及其研究意义 |
| 三、多音字研究与《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研究综述" |
|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的多音字整理 |
| 第一节 多音字的数量分析 |
| 第二节 多音字的声韵地位变化分析 |
| 一、 同一韵部的异读情况 |
| 二、 不同韵部的异读情况 |
| 三、 改变声类的异读情况 |
| 第三节 多音字的音义状况分析 |
| 一、一义多音的情况 |
| 二、多义多音的情况 |
| 第四节 多音字的整理与规范 |
| 一、一义多音的情况 |
| 二、多义多音的情况 |
| 第三章 多音字反切与释义与《广韵》《集韵》的关系 |
| 第一节 反切考证 |
| 第二节 释义考证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究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