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拉嘎,苏龙嘎,杨德志,特格喜白音,斯琴[1](2021)在《沙棘五味散治疗下呼吸道疾病理论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下呼吸道疾病(Diseases of Low respiratory tract)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微生物引起,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以及肺相关疾病等。传统蒙医肺病是发病部位——肺脏受到不同病因的病变从而影响肺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同疾病的秉性变化的症状体征[1]。致病机制主要因巴达干血干扰肺脏功能[1]。有文献报道,蒙西医结合治疗可缩短肺炎患者的发热周期、改善缺氧、促进肺部阴影吸收等[2]。蒙药沙棘五味散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咽炎[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肺心病[2]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5]。本文综述蒙药沙棘五味散治疗下呼吸道疾病的理论,从而进一步探讨蒙西医结合治疗下呼吸道疾病的疗效。
赵孝强,马永菊,许庆梅[2](2020)在《蒙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蒙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于我科就诊的60例老年脑梗死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蒙药巴特日-7味丸、五味沙棘散口服治疗,疗程为14 d。治疗后查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退热、咳痰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WBC、CR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呼吸道感染效果显着。
黄超[3](2019)在《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肾气阴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阴两虚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其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及推广意义。方法:将64例45-80岁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肾气阴两虚证)诊断标准的病人,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实际中试验组剔除1例,对照组剔除和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一般基础治疗、持续性氧疗、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320/9.0μg/吸,吸入早晚各一次;盐酸氨溴索口服液30ml口服tid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服用由绵阳市中医医院中药房统一煎制的金水交泰汤加减方。治疗2月,观察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CAT问卷、六分钟步行距离、血气分析、随访6个月急性加重次数。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BMI、心功能分级等基线比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试验组主要症状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改善方面:经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下降(P<0.01),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单项症状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针对腰膝酸软、头昏耳鸣、手足心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CAT评分均有下降(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后,两组患者六分钟步行距离均有增加(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5)治疗后,两组患者分析血气分析值均有改善(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6)治疗后6月,随访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加重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7)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过程中,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相关安全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结论: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以及减少急性发作加重次数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能一定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安全性能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阿明乌日图,苏德格日勒[4](2018)在《蒙药十五味沉香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中应用蒙药十五味沉香散进行治疗,探究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8年4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0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将常规西药应用在对照组中,将蒙药十五味沉香散应用到观察组中,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中应用蒙药十五味沉香散进行治疗的效果显着,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宋占华,钟玉涛,许庆梅,韩淑祯,仁青东珠,张晓光[5](2016)在《沐舒坦联合五味沙棘散治疗重症森林脑炎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沐舒坦联合五味沙棘散治疗重症森林脑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64例重症森林脑炎上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氨溴索组)及实验组(氨溴索+五味沙棘散组),每组32例。对照组在给予沐舒坦静滴,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五味沙棘散口服,疗程为14 d,治疗前、后查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14 d后,实验组体温,WBC、NE、CR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沐舒坦联合五味沙棘散治疗重症森林脑炎效果显着。
许庆梅,哈斯额尔敦,赵孝强,王晶[6](2015)在《五味沙棘散治疗森林脑炎合并肺炎的理论初探》文中研究表明1概述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于57月发病,主要传播媒介是全沟硬蜱(Ixodces Persuleatus)[1、2]。传统蒙医学认为森林脑炎为粘性脑刺痛,是粘虫侵入人体,从而导致的脑、脊髓的烈性传染病,属"粘塔日恨哈塔古拉"范畴。本病的致病机理为森林脑炎病毒进入人体内,致使"希拉巴达干"热偏盛,致使体内"三根七素"失衡,主要损害部位为人体脑部的"白脉"系统"[3]。使
南星梅,顾健[7](2014)在《藏药五味沙棘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及药效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比较五味沙棘散与剂型优化后的的五味沙棘口服液对小鼠镇咳和祛痰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小鼠氨水咳法、小鼠酚红排泌量;结果:五味沙棘口服液能显着减少氨水致小鼠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能促进小鼠气管酚红的排泌.结论:五味沙棘口服液具有明显止咳、化痰作用.优化后的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处方提供参考.
苏日娜[8](2012)在《五味沙棘散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蒙药五味沙棘散的传统应用﹑化学成分、含量测定、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为该蒙药的进一步研究﹑推广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苏日克,康路景[9](2003)在《川芎嗪注射液合蒙药沙棘五味散治疗肺心病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延娥[10](2010)在《益阴明目合剂稳定眼压及视神经保护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用益气养阴明目开窍法治疗中晚期青光眼,并探讨其稳定眼压及视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研究:用益阴明目合剂给高眼压大鼠灌胃,检测其对高眼压大鼠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 ET)、一氧化氮(nitrous oxide, NO)、视网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 MDA)和谷氨酸(glutamic acid, Glu)的影响。2.临床研究:用益阴明目合剂治疗中晚期青光眼,通过治疗前后视力、视野、眼压的比较,总结和评价其疗效。结果:1.益阴明目合剂能有效提高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中SOD活性,降低MDA、Glu含量,降低血浆ET和NO含量。2.益阴明目合剂治疗中晚期青光眼效果显着,总有效率为94.87%。结论:1.益阴明目合剂治疗中晚期青光眼疗效确切;2.益阴明目合剂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增强耐缺氧能力,改善微循环,抑制谷氨酸的释放、降低内皮素含量等作用而起到稳定眼压和视神经保护的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下呼吸道疾病与蒙医肺病分类、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对比 |
| 2 蒙药方剂沙棘五味散药理作用的蒙西医比较 |
| 2.1 蒙药方剂沙棘五味散蒙医治病原则 |
| 2.2 蒙药方剂沙棘五味散药治疗下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机制 |
| 3 讨论 |
| 4 展望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治疗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临床症状时间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后感染相关化验指标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西医对慢性肺心病的认识 |
| 1.1 慢性肺心病流行病学 |
| 1.2 慢性肺心病的病因及机制 |
| 1.3 西医治疗认识 |
| 2.中医对慢性肺心病认识 |
| 2.1 中医病名认识 |
| 2.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 2.3 缓解期中医证型研究 |
| 2.4 缓解期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
| 3.李孔定先生对本病的认识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研究病例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治疗疗程 |
| 2.4 观察指标 |
| 2.5 证候疗效评定方法 |
| 2.6 安全性观测 |
| 2.7 不良反应判定 |
| 2.8 依从性评价 |
| 2.9 统计方法 |
| 2.10 质量控制和保证 |
| 2.11 受试者权益保护说明 |
| 第三部分 结果观察 |
| 1.病例完成情况 |
| 2.两组治疗前各参数比较 |
| 2.1 性别、年龄、病程、BMI比较 |
| 2.2 心功能比较 |
| 2.3 症状总积分比较 |
| 2.4 各症状积分比较 |
| 2.5 CAT评分比较 |
| 2.6 六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
| 2.7 血气分析比较 |
| 3.两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
| 3.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3.2 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 3.3 治疗后主、次症评分比较 |
| 3.4 治疗后各主、次症状积分比较 |
| 3.5 CAT评分比较 |
| 3.6 六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
| 3.7 血气分析比较 |
| 3.8 治疗后急性加重次数 |
| 3.9 安全性评价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选题意义 |
| 2.立方依据 |
| 3.方义分析 |
| 4.方药分析 |
| 5.对照组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
| 6.观测指标选择依据 |
| 6.1 CAT评分 |
| 6.2 六分钟步行试验 |
| 6.3 动脉血气分析 |
| 7.结果分析 |
| 7.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 7.2 CAT疗效分析 |
| 7.3 六分钟步行试验分析 |
| 7.4 血气分析 |
| 7.5 急性加重次数 |
| 8.结论 |
| 9.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评价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2 方法 |
| 2.1 诊断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2.3 治疗方法: |
| 2.4 观察指标: |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 2.6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1 概述 |
| 2 治疗 |
| 3 重症森林脑炎卧床病人合并肺炎的发病机制 |
| 4 蒙医学的认识 |
| 5 典型病例 |
| 6 展望 |
| 1 传统应用 |
| 2 化学成分 |
| 3 含量测定 |
| 3.1 栀子苷含量 |
| 3.2 栀子苷含量 |
| 3.3 栀子苷含量 |
| 3.4 木香烃内酯的含量 |
| 3.5 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 |
| 3.6 栀子苷含量 |
| 4 临床研究 |
| 4.1 止咳、平喘、抗炎作用 |
| 4.2 治疗肺心病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观察指标: |
| 1.3 治疗方法: |
| 1.4 临床疗效判断: |
| 2 治疗结果 |
| 3 讨 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实验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一) 实验动物 |
| (二) 药物及试剂 |
| (三) 实验仪器 |
| 二、实验方法 |
| (一) 动物分组及给药 |
| (二) 急性高眼压模型制作 |
| (三) 急性高眼压造模后大鼠变化情况 |
| (四) 取材方法 |
| (五) 检测指标 |
| 三、统计学处理 |
| 四、检测结果 |
| (一) 各组视网膜Glu含量检测值及组间比较 |
| (二) 各组视网膜SOD活性检测值及组间比较 |
| (三) 各组视网膜MDA含量检测值及组间比较 |
| (四) 各组血浆NO含量检测值及组间比较 |
| (五) 各组血浆ET含量检测值及组间比较 |
| 临床研究 |
| 一、诊断及病例选择标准 |
| (一) 病例诊断标准 |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 (三) 病例排除标准 |
| 二、对象与方法 |
| (一) 病例来源 |
| (二) 一般资料 |
| (三) 方法 |
| (四) 检查仪器及方法 |
| (五) 统计学方法 |
| 三、结果 |
| (一) 疗效判定标准 |
| (二) 治疗后视力评分统计表 |
| (三) 治疗后视野评分统计表 |
| (四) 治疗后总分统计表 |
| (五) 治疗后疗效分析 |
| (六) 治疗前后眼压变化 |
| 讨论 |
|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及立法组方依据 |
| (一) 文献回顾 |
| (二) 病因病机 |
| (三) 玄府学说与青光眼 |
| (四) 治疗 |
| (五)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 二、本方主要组成及配伍分析 |
| (一) 主要组成 |
| (二) 方解 |
| 三、组方配伍特点 |
| (一) 益气养阴以治本 |
| (二) 注重开窍 |
| 四、现代药理研究 |
| (一)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 |
| (二) 增强耐缺氧能力 |
| (三) 改善微循环 |
| (四) 调节/增强免疫 |
| (五) 降低眼压 |
| (六) 镇静、催眠作用 |
| (七) 抑制谷氨酸的释放 |
| (八) β-受体阻断剂作用 |
| 五、现代医学对稳定眼压、视神经保护的认识 |
| (一) 视神经保护 |
| (二) 视神经再生 |
| (三) 神经移植 |
| 六、实验检测结果分析 |
| (一) 视网膜Glu检测结果分析 |
| (二) 视网膜SOD、MDA检测结果分析 |
| (三) 血浆NO检测结果分析 |
| (四) 血浆ET检测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详细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