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东特提斯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书评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书评(论文文献综述)

杨立飞[1](2019)在《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坪盆地位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中部,是典型造山盆地。经历了中、新特提斯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亦是我国重要成矿区域。然其构造演化尚存在争议,成矿系统亟待建立。本文通过碎屑岩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特征从沉积物物源、思茅地块归属性以及盆地性质等方面研究,解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解剖了盆地典型矿床,探讨了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过程。碎屑岩具有轻稀土右倾、重稀土平缓、负Eu异常,较低的La/Sc(平均4.35)、Sc/Th(0.79),Cr/Th(5.01)和Co/Th(0.76)值特征,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集中在25162304Ma、18931855 Ma和244185 Ma三个区间,提出盆地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和思茅地块。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显示思茅地块在新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峰值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与扬子板块一致,有别于腾冲-保山地块,认为前者属于华夏古陆,后者属于冈瓦纳大陆。结合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研究,提出兰坪盆地三叠纪–新近纪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分为早-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早侏罗世裂谷盆地、中侏罗–晚白垩世陆内坳陷盆地、古近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和晚渐新世以来的走滑拉分盆地等阶段。金满-连城Cu-Mo矿床具有δ65Cu(-0.350.21‰)、δ13C(-5.3-4.1‰)、δ18O(11.915.5‰)和δ34S(-2.0-4.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盆地沉积岩。δD(-95.2109.7‰)、δ18O(6.28.0‰)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160300℃;820%NaCleqv)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水,部分来自盆地热卤水和大气降水,提出其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金顶Pb-Zn矿床具有δ66Zn(00.35‰)、δ34S(-22.0-13.0‰,-1.02.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新生代砂岩、膏岩层及古油气藏。黄/白铁矿较高Co/Ni值(0.510.0),与MVT型矿床一致,含矿流体为盆地热卤水,属于MVT型矿床。盆地南部笔架山Sb、扎村Au等矿床含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区灰岩及岩浆岩,属于低温热液型矿床。通过重点解剖盆地典型矿床和盆地构造演化,划分出古新世-早始新世中低温热液脉型Cu-Mo-Pb-Zn-Ag、渐新世MVT型Pb-Zn-(Cu)和始新世低温热液Sb-Au-As-Hg三类成矿系统,并提出两种复合成矿作用类型。

李海锋[2](2014)在《李星学与中国现代古生物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星学(1917-2010),是享誉国际的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古植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非常注重古植物学和陆相地层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许多着作被誉为中国乃至东亚相关学科领域的奠基之作,为中国现代古生物学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以李星学和中国现代古生物学发展为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其学习和研究经历,还可充分认识到中国古生物学发展背景和历史轨迹,对中国古生物地质研究、科普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以生物化石为研究对象的古生物学发展迅猛,成绩斐然。李星学从1942年考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开始,致力于地质古生物研究有65年,共发表了140多篇论文和出版了11部专着,其中10多部着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重大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等。他研究的古植物学内容主要包括华夏植物群、大羽羊齿类植物、中国华北石炭和二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东亚晚古生代煤系、中国东北白垩纪植物群等。其经典之作《《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是一部概述华夏植物群分布情况的专着,获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还荣获了中国科学院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李星学成功地将古植物学知识广泛应用于陆相地层学研究上,成为中国古生代陆相地层学领航者;他还在古生物学分支领域有所突破,如在古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群划分方案曾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为南京猿人研究做了多方面工作。李星学为促进中国地质古生物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地撰写科普着作,培养了11名研究生和大批青年学生、进修人员。他多次出访国外,与国外同行进行广泛的接触、交流与合作。李星学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和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理事长,还长期担任《古生物学报》主编,为学报成为国内外着名期刊作出贡献。李星学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更是他个人对理想的追求、后天的勤奋努力与国家现代科学事业发展相结合的结果。

B.C.伯奇菲尔[3](2002)在《《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书评》文中提出

二、《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书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书评(论文提纲范文)

(1)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1.5.1 解析盆地性质
        1.5.2 示踪沉积物物源
        1.5.3 约束成矿物质与流体来源
        1.5.4 研究新生代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作用
2 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
    2.1 原特提斯洋
    2.2 古特提斯洋
    2.3 中特提斯洋
    2.4 新特提斯洋
    2.5 新生代碰撞造山
3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
    3.1 物质来源
        3.1.1 盆地地质
        3.1.2 样品与岩相学
        3.1.3 碎屑岩地球化学
        3.1.4 碎屑锆石年代学
        3.1.5 物质来源讨论
    3.2 地块属性与盆地性质
        3.2.1 地块属性
        3.2.2 盆地性质
4 兰坪盆地典型矿床
    4.1 金满-连城Cu-Mo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矿体与矿石
        4.1.3 含矿流体
        4.1.4 成矿物质
        4.1.5 成矿制机制
    4.2 金顶Pb-Zn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矿体与矿石
        4.2.3 含矿流体
        4.2.4 成矿物质
        4.2.5 成矿机制
    4.3 白秧坪Pb-Zn-Cu-Ag矿集区
        4.3.1 东矿带
        4.3.2 西矿段
5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
    5.1 古新世前陆盆地与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
        5.1.1 成矿时代
        5.1.2 成矿物质
        5.1.3 含矿流体
        5.1.4 成矿机理
    5.2 渐新世走滑拉分盆地与MVT型成矿系统
        5.2.1 成矿年代
        5.2.2 成矿物质
        5.2.3 含矿流体
        5.2.4 成矿机理
    5.3 始新世前陆盆地与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5.3.1 成矿年代
        5.3.2 成矿物质
        5.3.3 含矿流体
        5.3.4 成矿机理
    5.4 盆地复合成矿作用
6 结语
    6.1 主要认识与成果
        6.1.1 思茅地块属性
        6.1.2 盆地沉积物物源
        6.1.3 盆地构造演化
        6.1.4 盆地成矿系统
    6.2 存在问题
        6.2.1 成矿系统时限约束
        6.2.2 成矿系统与岩浆岩关系
        6.2.3 成矿系统间耦合关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2)李星学与中国现代古生物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动态概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生平活动与学术渊源
    第一节 生平活动
        一、中小学时代
        二、大学时代
        三、在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
        四、在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
        五、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第二节 学术渊源
        一、地质科学理想的萌芽
        二、恩师朱森的指引
        三、地质调查所众位大师的引领
第二章 李星学与古生物科学研究
    第一节 古植物学研究
        一、晚古生代植物研究
        二、中生代植物研究
        三、古植物综合研究
    第二节 古生物陆相地层学研究
        一、晚古生代陆相地层研究
        二、其他陆相地层研究
    第三节 其他古生物学分支研究
        一、古植物地理学研究
        二、南京猿人研究
第三章 李星学与古生物教学、科普工作
    第一节 教学工作
        一、培养古生物学研究生
        二、社会培训和高校教学
    第二节 科普工作
第四章 李星学的学术交流与学报工作
    第一节 国内外学术交流
        一、国内学术交流
        二、国际学术交流
    第二节 《古生物学报》主编工作
        一、学报创刊背景与内容设置
        二、工作情况和思想指导
        三、工作成果
第五章 李星学的学术思想与历史贡献
    第一节 学术思想
        一、追根究底的辩证思想
        二、勇于探索的求实思想
        三、注重方法创新与实用性思想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
    第二节 历史贡献
        一、留下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着作
        二、应用古植物学知识于地层研究成果显着
        三、提高中国古生物学的国际学术地位
        四、培养大批古生物学科研人才
        五、促进地质古生物知识和科学教育普及
    第三节 成功因素分析
        一、主观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三、优良的学术风格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书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D]. 杨立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2]李星学与中国现代古生物学发展研究[D]. 李海锋.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3]《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书评[J]. B.C.伯奇菲尔.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2(04)


古生物论文

上一篇:基于Haar小波的DEM多尺度表示研究
下一篇:中美分税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