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芬,华金中,周瑾[1](2007)在《绍兴市小学生膳食及营养健康状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绍兴市小学生的膳食结构及营养状况,为调整学生膳食结构、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红蛋白测定,评价绍兴市3所小学学生的营养素摄入情况和一般营养状况。结果平均每人每日能量、蛋白质、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E、铁、铜、磷、硒、碘摄入量基本达到RNI,但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及钙摄入量不足,碳水化合物偏低,脂肪摄入量偏高。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5.29%,肥胖率为11.61%,贫血率为4.48%。结论绍兴市小学生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动物性食物摄入过高,粮谷类、果蔬类及乳类食品摄入过低,存在肥胖和营养不良同时高发的“双峰”现象。
刘怀秀,丁淑青[2](2005)在《滨州市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王召山[3](2001)在《滨州市中小学生贫血状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召山,张玉华,赵立平,韩英博[4](2000)在《滨州市中小学生贫血状况调查》文中提出
宫庆月,张友洲[5](1999)在《滨州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滨州市中小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学校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卫统36)技术规范”规定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结果:该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贫血、龋齿、沙眼、肠道蛔虫感染和视力低下的患病率分别为 1634% 、2665% 、4642% 、1294% 、417% 、4808% 。结论:目前,对该市中小学生健康危害严重的疾病是视力低下、龋齿和贫血。
王鲁[6](2018)在《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与空间统计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素质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还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美好未来。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必须重视青少年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时期健康行为的养成,并倡导采取措施让青少年更好地避免风险。山东省是人口大省,中小学生人数近1000万,约占全省人口总数12.6%,约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7%。因此,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监测以及健康评价工作开展的成效如何,会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分析产生重要影响。现在国内很多学者针对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而且多集中在身体形态和发育指标等方面,较少在考虑各种身体疾患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从已有文献看,有关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方面的系统研究较少,已有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为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法等,尚未有研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另外,尚未发现对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空间统计分析方面的相关研究。了解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与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高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水平,助推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数据资料,对山东省中小学生形态、功能、身体疾患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了解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空间分布情况以及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和讨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管理策略,提高其健康水平,助推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框架,为开展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分析提供依据;(2)从形态、功能、身体疾患等方面对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3)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4)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按照性别、区域2个层面分析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空间分布情况以及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5)根据分析结果和讨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管理策略,提高其健康水平,助推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资料来源于2017年山东省中小学生体检数据资料,研究对象为山东省公办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学生,年龄段为7~18岁中小学生。(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提出了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山东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身体形态(BMI指数)、生理功能(肺活量指数)、身体疾患(超重肥胖、消瘦、生长迟缓、龋齿、视力不良)3大类7项指标,确定了一、二级指标权重系数,并确定每个指标的赋分值。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的结果,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运用描述研究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布图等方式将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在地图上直观地描述出来,揭示山东省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应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Ordinary least square,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分析其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16076名7-18岁中小学生,平均年龄为10.87±2.64岁;其中男生占49.43%,女生占50.57%。在男生中,城市学生占62.54%,农村学生占37.46%;在女生中,城市学生占59.16%,农村学生占40.84%。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山东省中小学生BMI指数为18.63±3.42。BMI均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从不同性别BMI情况看,男生和女生平均BMI指数分别为18.75±3.43和18.50±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12岁年龄组的男生BMI指数高于女生,12岁以后女生的BMI指数高于男生;从城乡中小学生BMI情况看,城市学生BMI指数为18.81±3.52,农村学生为18.51±3.34,各年龄组BMI指数城市学生均略高于农村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山东省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标准得分为72.58±12.57,男生平均得分(72.94)略高于女生(72.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中小学生平均得分(72.54)略低于农村学生(7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年龄中小学生平均得分变化情况看,随年龄增加平均得分总体上呈逐渐降低趋势,说明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变差。中小学生生理功能:山东省中小学生平均体重肺活量指数为47.51±15.73,其中男生为48.40±13.83,女生为45.98±13.05。各年龄段男生平均体重肺活量指数均显着高于女生(P<0.05),且12岁后男生和女生体重肺活量指数间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加大。山东省中小学生生理功能指标得分平均为70.18±8.41,其中男生平均为69.45±8.23,女生平均为70.90±8.51,女生略好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中小学生平均得分(70.05)略低于农村学生(7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小学生生理功能等级构成看,山东省中小学生生理功能等级为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的构成比分别为3.7%、22.7%、47.9%、23.2%和2.5%,说明中小学生生理功能以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为主,特别好和特别差的均不足5%。从年龄变化情况看,年龄越大,女性中小学生的生理功能逐渐变好,男生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中小学生健康疾患:(1)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山东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1%和9.2%。从性别角度看,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4%和10.5%,女生分别为12.7%和8.0%,男生显着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城乡角度看,城市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6.3%和9.8%,农村学生分别为14.2%和8.8%,前者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年龄变化情况看,小学生的肥胖和超重检出率要明显高于中学生。从中小学生消瘦检出情况看,山东省中小学生轻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检出率分别为3.4%和2.5%。从性别角度看,男生轻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检出率分别为4.2%和2.8%,女生分别为2.7%和2.1%,男生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城乡角度看,城市中小学生轻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检出率分别为3.5%和2.50%,农村中小学生分别为3.4%和2.40%,前者略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小学生生长迟缓检出情况看,山东省中小学生生长迟缓检出人数较少,检出率较低,但是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的检出人数要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在大多数年龄组男生身材矮小和生长迟缓的检出人数要大于女生。(2)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山东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平均为32.3%,男生和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7.9%和3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9.3%和2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年龄变化情况看,中小学生中度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总体上随着年龄增加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女生和城市学生在14岁及以后中度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达50%以上,其中女生在17岁时这个比例达到了 74.68%,接近3/4;男生和农村地区学生在15岁及以后中度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达50%以上,其中男生在17岁时这个比例达到了 67.86%,超过2/3。(3)中小学生龋齿疾患:山东省中小学生混龋检出率平均为18.7%,男生和女生混龋检出率分别为17.8%和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混龋检出率分别为18.8%和1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男女及城乡,混龋患率在8岁开始时达到高峰,之后开始较快下降,至12岁后基本稳定,略有下降,其中女生略有上升。各个年龄段女生混龋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在11岁后,城市学生混龋检出率略高于农村。(4)中小学生健康疾患标准得分: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疾患得分平均为76.14±11.83,其中男生平均为74.04±11.95,女生平均为76.23±11.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年龄健康疾患标准得分变化情况看,随着年龄增长,健康疾患得分逐渐降低,其中12岁及以前,女生健康疾患得分高于男生,12岁之后,男生优于女生;所有年龄段里,农村学生健康状况均优于城市学生。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平均为74.99±8.13,其中男生平均为74.81±8.34,女生平均为75.16±7.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学生平均得分为74.26±8.12,农村学生平均为75.46±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16岁健康综合评价得分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16岁以后得分比较平稳;在各个年龄段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呈现农村>城市的趋势;在13岁以前,女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高于男生,13岁以后,逐渐低于男生。中小学生综合健康状况空间分布:从山东省范围看,中小学生综合健康状况呈现农村优于城市,女生优于男生的现状。从空间分布情况看,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高分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而胶东半岛的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相对较低。高分区和低分区呈“灶点”分布,即使是相邻区域的综合评价得分仍然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全省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空间异质性与结构性并存。分性别和地区分析显示,高分区和低分区亦呈“灶点”分布。男生得分的“高-高”聚集区位于德州市,女生得分的“高-高”聚集区位于济宁市。在城市学生中,德州市为“高-高”聚集区,威海市为“低-低”聚集区,潍坊市为“高-低”聚集区;在农村学生中,莱芜市为“低-低”聚集区,潍坊市为“高-低”聚集区。中小学生综合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OLS回归结果和加权地理回归结果显示,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第一二产业比和医疗机构数量是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分布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人均GDP系数均为负值,而且系数从东北到西南地区逐渐减小,提示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综合得分反而越高;居民消费水平系数均为负值,而且系数从西南到东北地区逐渐减小,提示居民消费水平越高的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综合得分反而越低;产业比系数均为正值,系数从西到东逐渐减小,提示第一产业占比越大的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综合得分越高;医疗机构系数均为负值,回归系数从西到东逐渐增大,提示医疗机构数量越多的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综合得分反而越低。结论与对策建议主要结论: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为74.99±8.13,在三类评价指标(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健康疾患)的等级中占中等的比例最多。13岁之前,女生健康得分高于男生,13岁以后,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健康得分高于城市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城乡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总体上属于正常范围,身体发育良好,且男生好于女生,农村学生好于城市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城乡中小学生生理功能总体上属于良好状态,男生生理功能等级构成比基本保持稳定,女生生理功能趋好显着。随着年龄增长,不同性别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明显下降,视力不良检出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中度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增加。肥胖和超重及龋齿是小学生面临的严重健康疾患,中度和重度视力不良是中学生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从空间分布情况看,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综合得分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空间聚集性,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高分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而胶东半岛的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相对较低。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社会经济状况较一般时,宏观经济状况和社会资源投入对中小学生健康的影响较大,但当社会经济状况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作用效果不再显着提升,且有其他因素一起发生作用。对策建议:(1)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健康氛围。(2)强化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保障身心健康发展。(3)针对不同学生个人及群体的主要健康疾患,做到精准发力与分类施策。(4)普及健康教育,树立正确健康生活方式。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纳入国民健康教育体系,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5)开展中小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加强学生近视、龋齿、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工作。(6)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推动开展学生健康心理评估,建立家长学校联动机制。(7)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营造健康环境。(8)加强学校卫生人才梯队建设,完善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为:1.首次利用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2.首次利用空间分析统计学方法对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状况进行了空间分布分析,同时构建加权地理回归模型,探讨影响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社会经济因素,为今后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受资料可得性限制,本次研究仅对2017年的数据进行了断面分析,没有进行纵向动态分析,所以无法揭示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动态变化;2.仅仅分析了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小学生健康的影响,缺乏对微观影响因素的分析。
于静[7](2016)在《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陕西省旬邑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家级贫困县(旬邑县)2013年至2015年农村小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和影响小学生体质健康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深入了解旬邑县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为改善旬邑县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身体形态方面,2013年至2015年旬邑县农村不同性别小学生身高、体重发展态势良好,均呈上升趋势;身体机能方面,男生肺活量水平有所上升、女生肺活量水平有所下降,一分钟跳绳水平发展态势良好;身体素质方面,不同性别小学生50米跑、50米×8往返跑发展态势良好,呈上升趋势,坐位体前屈、一分钟仰卧起坐水平呈下降趋势。影响旬邑县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较低、父母外出打工较多,孩子缺乏细心照顾,学习压力大、休息时间较短,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影响旬邑县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因素中,农村学校对体育重视程度不够;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教师的年龄结构也不合理;体育课被挤占现象严重,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投入时间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针对旬邑县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一、合理膳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三、更新体育课程内容,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四、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五、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六、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
张微[8](2012)在《抚顺市中小学生近视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视力是反映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未来发展,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国是世界上近视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各地中小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主要从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的现状入手,运用文献法、对当前国内外防治中小学近视的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以抚顺市学校卫生工作中开展防治中小学近视情况为个案,了解抚顺市中小学生对预防近视重要意义和用眼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及用眼行为,中小学教师对用眼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对学生课桌椅和教室采光的看法及近视防制工作的态度和行为,并对上述结果做出综合评价。对中小学生展开用眼卫生的综合干预,通过对干预效果的评价,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时为教育行政部门近视眼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例如:提高中小学生用眼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改善中小学生的用眼行为,改善办学条件及学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饮食卫生习惯,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户外活动时间、体育锻炼时间,注意学生营养,平衡膳食,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学生近视状况,分析原因并及时纠正等措施控制中小学生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
董兆举,贾改珍,孙红卫,王玖,徐天和[9](2008)在《我国不同地区乙型肝炎感染调查荟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新形势下我国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和地区分布特征,探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评价疾病预防措施的效果,对相关调查研究进行汇总分析。[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搜集1996~1999年和2003~2006年两时间段内关于青少年学生人群的调查研究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学生群体中HBsAg携带率差异明显,三间分布特征为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过去高于现在。两个阶段的携带率有明显的下降,但是下降趋势在各地有很大的不同。[结论]乙型肝炎的防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人群感染率在农村和很多地区城市仍然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对乙型肝炎仍需要强化防制工作,需要采取强化疫苗接种,加强传染源控制和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控制其蔓延。
闫莉[10](2016)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蛋白质摄入情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了解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蛋白质摄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学生膳食结构中蛋白摄入部分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抽取该校10个专业共1600名学生,进行蛋白质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一日三餐摄入情况的调查。通过学生自行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真实记录学生对蛋白质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连续5天的食物摄入情况。从问卷中挑选出524份填写完整的问卷,应用SPSS20.0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估算该校学生的蛋白摄入情况。结果如下:(1)该校学生对蛋白质营养知识的了解比较少,关注度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在对蛋白质营养知识的了解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大二学生优于大一,女生优于男生,来自城镇的学生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2)在每日人均总蛋白摄入量中,大一学生摄入量为56.31g,其中优质蛋白摄入量为17.78g,占总蛋白摄入量的31.58%,大二学生摄入量为60.60g,其中优质蛋白摄入量为16.20g,占总蛋白摄入量的26.73%;男生摄入量为65.43g,其中优质蛋白摄入量为18.49g,占总蛋白摄入量的28.26%,女生摄入量为51.42g,其中优质蛋白摄入量为15.47g,占总蛋白摄入量的30.09%;来自城镇的学生摄入量为56.74g,其中优质蛋白摄入量为20.83g,占总蛋白摄入量的36.71%,来自农村的学生摄入量为60.03g,其中优质蛋白摄入量为13.45g,占总蛋白摄入量的22.41%。参考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男生人均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为65g,女生为55g,该校男生每日人均蛋白质的摄入量达到了国家推荐量,而女生没有达到,所有学生的优质蛋白摄入比例过少,需要调整膳食结构。(3)学生的优质蛋白摄入量越高,每月饮食支出越大,总蛋白摄入量与饮食支出之间没有显着关系。因此,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蛋白质摄入情况为学生的日均每人蛋白质的摄入量,男生达到标准,而女生未达到标准,而且男女生的优质蛋白摄入量普遍偏低。建议学生需要调整膳食结构。学生应该适当地多吃一些肉类、蛋类和奶类,在保证蛋白质总量补充充足的前提下,优质蛋白量也有所增加,保证自身健康生活、学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2.1 膳食调查 |
| 1.2.2 体格检查 |
| 1.2.3 血红蛋白测定 |
| 2 结果 |
| 2.1 每日膳食结构 |
| 2.2 营养素摄入情况 |
| 2.3 能量及三大营养素来源分布 |
| 2.4 营养与贫血状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肠道蠕虫防治效果 |
| 2.2 沙眼防治效果 |
| 2.3 营养不良和贫血防治效果 |
| 2.4 视力低下情况 |
| 2.5 肥胖情况 |
| 2.6 乙肝防治效果 |
| 3 讨论 |
| 1 对象和方法 |
| 2 结果 |
| 2.1 贫血患病率 |
| 2.2 各年龄组贫血患病情况 |
| 2.3 不同性别贫血患病率比较 |
| 2.4 城区与农村学生贫血患病率情况比较 |
| 2.5 普通学校与业余体育学校学生贫血患病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对象和方法 |
| 2 结果 |
| 2.1 贫血患病率 |
| 2.2 各年龄组贫血患病情况见表1。 |
| 2.3 不同性别贫血患病率比较 |
| 2.4 城区与农村学生贫血患病率情况比较 |
| 2.5 普通学校与业余体育学校学生贫血患病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方法与标准 |
| 2 结果 |
| 2.1 营养不良与肥胖 |
| 2.2 贫血 |
| 2.3 肠道蛔虫 |
| 2.4 龋齿 |
| 2.5 沙眼 |
| 2.6 视力低下 |
| 3 讨论 |
| 3.1 合理膳食, 普及营养知识 |
| 3.2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 3.3 注意用眼卫生, 防止视力低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研究路线 |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 2.1.1 美国儿童健康指标体系 |
| 2.1.2 欧盟儿童健康指标体系 |
| 2.1.3 日本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研究课题 |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 2.2.1 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
| 2.2.2 我国儿童健康指标体系研究 |
| 2.2.3 健康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 3.1 资料来源 |
| 3.1.1 调查内容和检测指标 |
| 3.1.2 逻辑校验 |
| 3.1.3 异常值 |
| 3.1.4 质量控制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层次分析法 |
| 3.2.2 BP神经网络 |
| 3.2.3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
| 第四章 中小学生形态指标分析结果 |
| 4.1 中小学生基本情况构成 |
| 4.2 身体形态指标(BMI) |
| 第五章 中小学生功能指标分析结果 |
| 5.1 山东省中小学生体重肺活量指数分析 |
| 5.2 山东省中小学生生理功能标准得分分析 |
| 5.3 山东省中小学生生理功能等级分析 |
| 第六章 中小学生身体疾患指标分析结果 |
| 6.1 营养状况 |
| 6.2 视力不良 |
| 6.3 龋齿 |
| 6.4 健康疾患标准得分 |
| 第七章 健康综合评价结果及空间分布情况 |
| 7.1 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情况 |
| 7.2 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空间分布图 |
| 第八章 综合评价得分空间统计分析 |
| 8.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 8.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 8.3 热点区域分析 |
| 8.4 空间回归分析 |
| 第九章 讨论 |
| 9.1 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评价结果讨论 |
| 9.2 健康综合评价方法学讨论 |
| 9.3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讨论 |
| 9.4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讨论 |
| 9.5 空间统计分析 |
|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
| 10.1 结论 |
| 10.2 政策建议 |
| 10.3 创新性与研究展望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学术活动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选题目的 |
| 2 文献综述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体质健康概念 |
| 2.1.2 贫困县概念 |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2.1 国内对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 2.2.2 国内对贫困县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 2.2.3 国外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测试法 |
| 3.2.3 问卷调查法 |
| 3.2.4 数理统计法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结论 |
| 4.1 旬邑县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分析 |
| 4.1.1 身体形态 |
| 4.1.2 身体机能 |
| 4.1.3 身体素质 |
| 4.2 影响旬邑县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因素的调查分析 |
| 4.2.1 学校因素 |
| 4.2.2 家庭因素 |
| 4.3 改善旬邑县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对策 |
| 4.3.1 合理膳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
| 4.3.2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 |
| 4.3.3 更新体育课程内容,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
| 4.3.4 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4.3.5 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 4.3.6 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 |
| 5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建议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 问题的提出 |
|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三) 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 国内研究概述 |
| 2. 国外研究概述 |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 1. 近视 |
| 2. 近视形成的原因 |
|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研究方法 |
| 1. 文献资料法 |
| 2. 问卷调查法 |
| 二、 抚顺市中小学生近视现状和干预研究 |
| (一) 近视现状 |
| 1. 学生视力情况 |
| 2.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
| 3. 学生每天睡眠情况 |
| 4. 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情况 |
| 5. 师生对预防近视眼的知晓情况 |
| 6. 教师是否占用学生眼保健操情况 |
| 7. 教师采光和课桌椅情况 |
| (二) 干预措施 |
| 1. 干预措施 |
| 2. 监督措施 |
| 3. 干预结果 |
| (三) 结论 |
| 三、 抚顺市防治中小学生近视的一些改善对策 |
| (一) 加强政府督导检查 |
| (二) 教育行政和学校充分认识防近工作的重要性 |
| (三) 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视觉环境 |
| (四) 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
| (五) 通过各种手段,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
| 1.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近视眼防控知识 |
| 2. 开展卫生知识竞赛 |
| 3. 新版眼保健操培训比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 1.1.1 研究类型 |
| 1.1.2 研究对象 |
| 1.1.3 地区经度与纬度的确认 |
| 1.2 排除标准 |
| 1.3 文献检索的方法 |
| 1.4 文献评价方法 |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 |
| 2.1 采用文献的情况 |
| 2.2 HBs Ag携带率 |
| 2.3 人群HBs Ag携带率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分析 |
| 3 讨论与结论 |
| 3.1 与地理纬度关系密切 |
| 3.2 性别差异与城乡差异 |
| 3.3 新形势下应该预防控制乙型肝炎采取的策略与措施 |
| 3.4 本研究中可能存在偏倚和问题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前言 |
| 1.2 蛋白质概述 |
| 1.2.1 蛋白质的构成单位 |
| 1.2.2 蛋白质的结构 |
| 1.2.3 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功能性质 |
| 1.3 食物中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 |
| 1.3.1 肉类蛋白 |
| 1.3.2 蛋类蛋白 |
| 1.3.3 豆类蛋白 |
| 1.3.4 乳类蛋白 |
| 1.3.5 谷物蛋白 |
| 1.3.6 果蔬蛋白 |
| 1.4 我国居民蛋白质摄入情况研究进展 |
| 1.4.1 我国不同年龄阶段居民蛋白质摄入情况调查研究进展 |
| 1.4.2 我国不同地区大学生蛋白质摄入情况调查研究进展 |
| 1.5 我国大学生一日三餐饮食情况研究现状 |
| 1.6 问卷调查方法简介 |
| 1.6.1 问卷调查法的概念 |
| 1.6.2 问卷调查法的特点 |
| 1.6.3 问卷调查法的分类 |
| 1.6.4 问卷调查法的实施步骤 |
|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 第二章 调查对象和方法 |
| 2.1 调查对象 |
| 2.2 调查方法 |
| 2.3 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3.1 调查对象对营养知识及蛋白质功能认识程度调查情况 |
| 3.1.1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营养知识及蛋白质功能认识程度回答情况 |
| 3.1.2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营养知识及蛋白质功能认识程度回答情况 |
| 3.1.3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营养知识及蛋白质功能认识程度回答情况 |
| 3.2 调查对象在校期间饮食支出情况 |
| 3.3 调查对象食用较多的食物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
| 3.4 调查对象在校期间一日三餐蛋白质摄入情况 |
| 3.4.1 大学生在校期间早餐蛋白摄入情况 |
| 3.4.2 大学生在校期间午餐蛋白摄入情况 |
| 3.4.3 大学生在校期间晚餐蛋白摄入情况 |
| 3.4.4 大学生在校期间一日三餐蛋白摄入分配情况 |
| 3.5 调查对象人均每日蛋白质总摄入情况 |
| 3.5.1 调查对象人均每日蛋白的总摄入情况 |
| 3.5.2 调查对象蛋白质摄入量与饮食支出之间的关系 |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 4.1 结论 |
| 4.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