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太,李亚蒙,侯婷婷,陈喜燕,李雪[1](2017)在《关于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计算的教学尝试》文中研究指明不确定度是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中重要的新概念,入学不久的大学生因缺乏概率分布方面的必要基础知识,在最初接触不确定度概念及其相关公式时,普遍存在理解和运用的困惑.本文以计算间接测量量折射率的不确定度为例,尝试化解这一教学难题.
肖郑颖[2](2015)在《基于Matlab的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利用Mtalab的图形用户界面功能设计了大学物理实验的数据处理系统。系统可以实现直接测量量和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表达。通过交互式的数据处理,使用者在计算过程中对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巩固了易错的知识点,又避免了在此过程中大量繁杂的计算。系统可以用于工科专业大学物理实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胡澄,林上金,白忠,翟孝月[3](2014)在《不确定度教学探讨》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不确定度教学的难点,指出加强不确定度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给出了便于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不确定度评定的一种简化模式。
高宇[4](2014)在《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应用误差知识提升实验分析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误差理论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本论文概述了国内外对中学物理实验误差相关内容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对当前高中物理误差教学情况作出全面调查,探讨和纠正了有关误差的模糊认识,从误差研究的角度深入分析高考典型的力学和电学实验,并设计教学实验探究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应用误差知识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本论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调查、观察调查)和实验法,从多角度的研究中发现:(1)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应用误差相关概念知识教学,有助于物理学习成绩处于较高水平学生实验分析能力的提升。(2)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应用误差相关知识,对实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重要作用。(3)标准差的多种简化计算方法,以极差法为代表,适合高中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分析测量数据随机误差的大小。(4)实验测量结果的表达应同时考虑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即要以合成不确定度来表达实验测量结果,这样才能解决仅考虑随机误差而不考虑仪器允差时,由于随机误差σx的量值小于测量值的最小一位时,不知如何表达结果的困惑。
林上金,胡澄,白忠,翟孝月[5](2013)在《不确定度教学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不确定度教学的难点,指出加强不确定度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给出了便于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不确定度评定的一种简化模式。
刘鹏[6](2012)在《物理实验中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物理实验测量中,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的质量如何,用不确定度来说明.本文介绍了不确定度的概念,按照实际工作的测量模型,给出了标准不确定度A类、B类评定的方法,提出了标准不确定度的合成方法与展伸不确定度,并举出相应的实例加以分析.
倪燕茹[7](2012)在《基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中利用直接测量量和间接测量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根据误差理论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给出了直接测量量和间接测量量的实验数据处理的具体方法步骤,并结合实际的测量数据,举例说明了如何运用直接测量量和间接测量量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
吴文良,张瑶,付在琦,秦萌[8](2011)在《过原点拟合直线斜率的合成不确定度》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应用不确定度传播律,通过分析过原点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的相关系数,给出过原点拟合直线斜率合成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
范士民,赵晓云[9](2010)在《常用三种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文中研究表明以伏安法测电阻为例,介绍物理试验中常用三种处理实验数据方法的不确定度的评定。其中作图法的不确定度的评定取决于坐标轴的最小分度;逐差法和最小二乘法的不确定度的评定都与各自的算法存在一定的联系。
张小娣,牛超英,张辉[10](2010)在《基于不确定度理论的物理实验设计》文中提出基于不确定度理论,从选择最小相对不确定度出发,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其研究可为设计性实验,选择最优实验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误差与不确定度[5,6] |
| 2 折射率的实验测量 |
| 2.1 实验原理 |
| 2.2 测量数据 |
| 3 折射率的不确定度计算 |
| 3.1 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 |
| 3.2 折射率的不确定度 |
| 3.3 包含因子 |
| 4 结束语 |
| 1 系统介绍 |
| 2 程序设计 |
| 2. 1 “长度的直接测量”实验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 2. 2 “电位差计测量电池电动势”实验数据处理 |
| 3 相关代码及数据处理实例 |
| 3. 1 数据输入模块 |
| 3. 2 数据处理模块 |
| 3. 3 数据输出模块 |
| 3. 4 数据处理实例 |
| 3. 4. 1 “长度的直接测量实验”数据处理 |
| 3. 4. 2 “电位差计测量电池电动势实验”数据处理 |
| 4 结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目录 |
| 绪论 |
| 0.1 研究课题的背景现状和意义 |
| 0.2 研究课题的目标内容方法 |
| 第1章 研究课题的理论基础 |
| 1.1 科学素养 |
| 1.2 概念学习理论 |
| 1.3 实验分析能力 |
| 1.4 误差理论 |
| 第2章 中学实验中误差的相关问题 |
| 2.1 教材中误差的相关问题 |
| 2.2 误差相关知识教学要求和应用情况的访谈调查 |
| 2.3 中学实验中误差相关问题的探讨 |
| 2.4 误差的简化计算——标准差的简化计算方法 |
| 第3章 误差理论指导下的实验误差教学模式与实验研究 |
| 3.1 误差理论指导下的实验误差教学模式 |
| 3.2 误差理论指导下的力学实验示例 |
| 3.3 误差理论指导下的电学实验示例 |
| 第4章 误差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
| 4.1 设置实验班进行误差理论指导的教学实验 |
| 4.2 误差理论指导下学生误差知识理解应用情况及实验分析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
| 4.3 教师在实施误差理论教学实验后的访谈调查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研究结论 |
| 5.2 研究不足 |
| 5.3 反思和展望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附录4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
| 1.1 直接测量量的测量不确定度 |
| 1.2 间接测量量的测量不确定度 |
| 2 运用测量不确定度的数据处理方法 |
| 2.1 直接测量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
| 2.1.1 直接测量量数据处理步骤 |
| 2.1.2 直接测量量数据记录 |
| 2.1.3 直接测量量数据处理过程 |
| 2.2 间接测量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
| 2.2.1 间接测量量数据处理步骤 |
| 2.2.2 间接测量量数据记录 |
| 2.2.3 间接测量量数据处理过程 |
| 3 结束语 |
| 1 过原点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的斜率及相关系数 |
| 2 斜率b的不确定度的评定 |
| 2.1 A类评定 |
| 2.2 B类评定 |
| 2.3 合成不确定度 |
| 3 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