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榕燕,钟淮钦,黄敏玲,罗远华,林兵[1](2017)在《晚香玉花香成分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讨晚香玉花香成分的时空动态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晚香玉单瓣和重瓣品种4个花期及单瓣品种花器官不同部位释放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晚香玉不同花期的芳香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单瓣品种花蕾期至盛开期分别检出芳香成分9、13、16和31种,随着花的不断发育,萜烯类化合物含量呈现高-低的变化趋势,醇类化合物含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酚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含量均呈现低-高的变化趋势;重瓣品种花蕾期至盛开期分别检出芳香成分3、3、8和8种,随着开花的进程推进,萜烯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含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酯类化合物含量呈现低-高的变化趋势,醇类化合物含量则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不同部位释放的香气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不同,从晚香玉单瓣品种花瓣、雌蕊、雄蕊中各检测出21、12和20种香气成分,且雌蕊主要释放萜烯类化合物,花瓣和雄蕊主要释放萜烯类和酚类化合物。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花香化合物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周斌,任洪涛,张劲松,夏凯国,秦太峰[2](2012)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晚香玉净油的成分》文中提出本文对云南产的单瓣晚香玉和重瓣晚香玉提取净油,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成分及含量。结合评香结果,研究单瓣晚香玉和重瓣晚香玉净油成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晚香玉主成分是:alpha-松油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异丁香酚甲醚、金合欢醇、苯甲酸苄酯、水杨酸苄酯等。单瓣晚香玉净油的主香成分含量较高,如:单瓣晚香玉净油的alpha-松油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金合欢醇、苯甲酸苄酯的含量分别为3.679%、11.564%、13.263%、39.785%;重瓣晚香玉净油的alpha-松油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金合欢醇、苯甲酸苄酯的含量分别为2.706%、6.038%、6.394%、26.005%。重瓣晚香玉浸膏、净油得率较高。
刘峄,刘慧芹,陈德芬[3](2009)在《晚香玉常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文中提出简述了晚香玉在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可为晚香玉的生产提供借鉴。
刘慧芹,王俊学,刘峄,陈德芬,赵国防[4](2009)在《晚香玉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简述了晚香玉的形态、习性和天津常见品种,并对晚香玉的繁殖、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主要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性研究,总结了一套栽培管理技术,为晚香玉的生产提供依据。
刘慧芹,王俊学,陈德芬,赵国防[5](2008)在《晚香玉切花评价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天津名牌花卉晚香玉单瓣、重瓣2个品种进行观赏性状的观察和对比研究。利用生物统计和感官判断方法对其整体感、花形、花茎长、花序长、花朵对数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将两个品种晚香玉切花分别分成三个等级。并对三级分类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适宜天津市消费的晚香玉鲜切花级别。
高立鹏[6](2005)在《臧健:元江种花第一人》文中研究表明
陈德芬,赵国防,徐贵君,刘慧芹,刘峄[7](2004)在《天津晚香玉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对实验室内盆栽晚香玉(PolianthestuberosaL.)叶部害虫进行调查和防治,并对温室内地栽晚香玉花序害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确定害虫的种类有:为害叶部的害虫为二斑叶螨(TeytanychusurticaeKotch)及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为害花序部的害虫为花蓟马(Fran kliniellaintonsaTrybom)、黄胸蓟马(ThripshawaiiensisMorgan)和棉铃虫(HeliothisarmigeraHubner)。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晚香玉的害虫种类较多,二斑叶螨及蓟马为害较大,二斑叶螨发生的虫口密度为76.43~86.53头 盆。蓟马发生的虫花率为78.45%,花斑率为73.68%,严重影响了晚香玉正常的生长及鲜切花生产的质量和数量。防治试验应用了清源保和乐斯苯两种药剂。结果表明:两种药剂的防治效果无明显差异。清源保600倍液防治效果达96.32%~100.00%,乐斯苯1000倍液防治效果达95.51%。清源保600倍液防治二斑叶螨既经济,又有效,是一种有效的环保型药剂。
黄敏玲,陈诗林,吴建设,林兵,叶贻源[8](2003)在《影响晚香玉冬季开花的几个因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将自然打破休眠的种球,通过冷藏处理,实现晚香玉在福州地区冬季12~2月供花。探讨了冷藏温度、冷藏时间及种球大小等因素对晚香玉冬季开花及切花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球冷藏适宜的温度为5℃,冷藏期6个月以内、种球直径3.1cm以上,才能使开花率达到85%以上以及切花质量达到商品要求。提出了晚香玉在冬季12~2月非自然花期的切花生产技术流程。
刘滨红[9](2003)在《晚香玉病毒病原鉴定及脱毒苗培养·增殖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省栽培的晚香玉单瓣品种的病毒发病率较低,一般为45.95%左右,重瓣品种中Poarl的发病率最高,达到97.3%。发病植株普遍出现叶面嵌纹或黄色条斑等病症,抽花后其花轴表面亦可发现有明显的条纹病症。病毒在晚香玉植株体内的存在,使得晚香玉植株生长缓慢,植株的每株花序数、座花率降低,花期缩短,花小,花色淡,商品价值大大降低。 侵染晚香玉的病毒寄主范围可能十分狭窄,人工接种了5科7种指示植物,结果表明,均未被晚香玉的病毒侵染,可能该病毒仅感染晚香玉一种植物;病毒粒体在晚香玉的花轴叶鞘、新生叶片、鳞叶含量较高,而鳞茎盘内携带的病毒粒体较为稀少;电镜观察侵染晚香玉的病毒为长丝状,病毒平均长度为750nm,病叶细胞质内见到针状内含体,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风轮状内含体,因而从病毒分类上可以初步断定侵染晚香玉的是马铃薯Y病毒属的一种,并可能属于第二亚群。根据以上特征表明侵染黑龙江省晚香玉的病毒具体分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以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花卉专业提供之晚香玉的鳞茎0.15~0.3mm茎尖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蔗糖3%,琼脂0.8%,调pH值至5.7~5.8,通过激素配比试验,筛选出最佳的培养基组成。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了晚香玉的无毒试管苗,结果表明:最佳诱芽培养基为MS+ IAA0.1mg/L +2-ip0.3mg/L,诱芽率为10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1.0mg/L+NAA0.01mg/L,生根率为100%,利用此项组培技术,进行不同外植体大小、鳞茎热处理对脱毒效果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在80℃高温条件下处理10min,然后切取0.3-0.5mm茎尖进行培养,脱毒率100%。 以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花卉专业提供之晚香玉的鳞茎茎尖为外植体,对晚香玉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再生苗的生根和移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最佳培养基为MS+2,4-D1.5 mg/l+BA0.5 mg/L,其出愈率达到90%;愈伤组织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IAA0.1mg/L+2-ip0.3mg/L,分化率为87%,平均分化苗数6.7;再生植株生根壮苗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IBA1.0mg/L+NAA0.01mg/L,生根率为100%,再生苗移栽后缓苗快,成活率100%。 晚香玉试管鳞茎微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接种4~6cm高的试管苗,在pH值为6.8,蔗糖浓度为90g/L,PP333浓度为10mg/L的培养环境下最有利于晚香玉鳞茎的形成和膨大。试管鳞茎的直径为5~10mm时,移栽成活率高达97%~100%,并且鳞茎带叶和根有助于移栽成活。 通过以上研究,对晚香玉建立了有效的茎尖培养脱毒苗的快繁体系。
吴建设,黄敏玲[10](2002)在《晚香玉引种及切花栽培》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总结晚香玉引种与切花栽培技术。晚香玉在福建福州地区露地栽培,表现为适应性强、生长发育良好,基本无病虫害;切花瓶插寿命约15d;种球繁殖率6~10倍;种球经低温冷藏结合设施栽培,可周年开花。同时介绍了晚香玉不同栽培品种的开花特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SPME萃取 |
| 1.2.2 GC-MS分析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晚香玉单瓣品种不同花期香气构成分析 |
| 2.2 晚香玉重瓣品种不同花期香气构成分析 |
| 2.3 晚香玉单瓣和重瓣品种不同花期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 |
| 2.4 晚香玉单瓣和重瓣品种香气组分主成分分析 |
| 2.5 晚香玉单瓣品种花器官不同部位香气构成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原料 |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色谱条件 |
| 1.3.2 质谱条件 |
| 1.3.3 净油提取方法 |
| 1.3.4 感官评审 |
| 2 结果与讨论 |
| 3 结论 |
| 1 晚香玉主要病虫害 |
| 2 综合防治技术 |
| 2.1 种球消毒 |
| 2.2 撒施毒土 |
| 2.3 冬翻土壤 |
| 2.4 选育优质种球和抗病品种 |
| 2.5 肥水管理 |
| 2.6 物理防治 |
| 2.7 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
| 2.7.1 晚香玉叶枯病 |
| 2.7.2 晚香玉炭疽病 |
| 2.7.3 晚香玉叶斑病 |
| 2.7.4 晚香玉线虫病 |
| 2.7.5 二斑叶螨 |
| 2.7.6 桃蚜 |
| 2.7.7黄胸蓟马和花蓟马 |
| 2.8除草 |
| 2.9通风 |
| 1 形态 |
| 2 习性 |
| 3 品种 |
| 4 繁殖 |
| 5 栽培管理 |
| 5.1 播前准备 |
| 5.2 种植 |
| 5.3 水肥管理 |
| 5.4 采收 |
| 5.5 种球的收获 |
| 6 病虫害防治 |
| 6.1 防治原则 |
| 6.2 农业防治措施 |
| 6.3 病害化学防治[ 6] |
| 6.3.1 晚香玉叶枯病 |
| 6.3.2 晚香玉炭疽病 |
| 6.3.3 晚香玉线虫病 |
| 6.3.4 晚香玉叶斑病 |
| 6.4 虫害化学防治 |
| 6.4.1 华北蝼蛄 |
| 6.4.2 二斑叶螨 |
| 6.4.3 桃蚜 |
| 6.4.4 棉铃虫 |
| 6.4.5 黄胸蓟马、花蓟马 |
| 六易寒暑打拼元江 |
| 整合资源降低成本 |
| 让开中间抓牢两头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 1.2 试验材料 |
| 1.2.1 供试品种 |
| 1.2.2 药剂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鉴定方法 |
| 1.3.2 药剂处理 |
| 1.3.2.1 两种药剂对二斑叶螨的防治 |
| 1.3.2.2 不同浓度的清源保对二斑叶螨的防治 |
| 1.3.3 观察方法 |
| 1.3.3.1 室内观察 |
| 1.3.3.2 温室观察 |
| 1.4 计算公式 |
| 2 结果分析 |
| 2.1 晚香玉叶部害虫的调查 |
| 2.1.1 二斑叶螨 |
| 2.1.2 桃蚜 |
| 2.1.3 二斑叶螨发生时虫口密度 |
| 2.2 晚香玉花序害虫种类及为害 |
| 2.2.1 花序害虫种类及为害状 |
| 2.2.1.1 花蓟马、黄胸蓟马 |
| 2.2.1.2 棉铃虫 |
| 2.2.1.3 蓟马发生为害的调查结果 |
| 2.3 叶部害虫防治试验 |
| 2.3.1 2种不同药剂防治二斑叶螨的效果 |
| 2.3.2 不同浓度清源保防治二斑叶螨的效果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晚香玉种球大小对冬季开花率及切花质量的影响 |
| 2.2 晚香玉种球冷藏温度对冬季开花率及切花质量的影响 |
| 2.3 晚香玉种球冷藏时间对冬季开花率及切花质量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1.1 引言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花卉植物的快速繁殖 |
| 1.3.2 花卉植物去除病毒 |
| 1.3.3 植株培养过程中的几个难题 |
| 1.3.4 发展前景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试验结果 |
| 3.1 黑龙江省晚香玉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
| 3.2 晚香玉病毒病原鉴定 |
| 3.2.1 寄主范围及指示植物 |
| 3.2.2 病毒粒体 |
| 3.2.3 温度处理对检测晚香玉种球内病毒的影响 |
| 3.2.4 植株不同组织对检测晚香玉病毒的影响 |
| 3.2.5 病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
| 3.2.6 晚香玉提纯制剂的紫外吸收 |
| 3.3 晚香玉茎尖分生组织脱毒与快繁的研究 |
| 3.3.1 晚香玉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苗技术 |
| 3.3.2 晚香玉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
| 3.3.3 晚香玉试管鳞茎微繁技术研究 |
| 3.4 晚香玉遗传稳定性检测 |
| 3.5 晚香玉脱毒快繁体系的建立 |
| 4 讨论 |
| 4.1 侵染晚香玉的病原物 |
| 4.2 茎尖脱毒培养 |
| 4.2.1 茎尖大小对脱毒效果的影响 |
| 4.2.2 脱毒苗田间种植再度染病的几率 |
| 4.3 组培苗褐化的控制 |
| 4.4 离体培养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 |
| 4.5 根的诱导 |
| 4.6 试管鳞茎微繁技术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附中英文(拉丁)对照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1 植物学特性与栽培环境 |
| 1.1 植物学性状 |
| 1.1.1 球茎 |
| 1.1.2 叶 |
| 1.1.3 花 |
| 1.2 栽培环境 |
| 2 开花特征 |
| 3 种球繁殖 |
| 3.1 球茎收获 |
| 3.2 球茎处理 |
| 3.3 球茎贮藏 |
| 3.4 球茎分级栽植 |
| 4 切花栽培 |
| 4.1 球茎催芽 |
| 4.2 栽植 |
| 4.3 水分 |
| 4.4 追肥 |
| 4.5 拉网 |
| 4.6 病虫防治 |
| 5 花期调控 |
| 6 切花采收与实用保鲜技术 |
| 7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