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玲,杨万根,解锦堂,许政[1](2019)在《陕西省70例新发麻风病人畸残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陕西省2012-2017年新发70例麻风病人畸残情况分析,掌握畸残和疾病诊治之间的发生规律。方法:采集中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陕西省新发病人数据,运用WPS office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陕西省70例新发麻风病人1级畸残占42.86%、2级畸残占40.00%;周围神经累计损害351条,其中胫神经损害26.00%、尺神经损害25.00%、腓总神经损害19.00%、正中神经损害12.00%、耳大神经损害12.00%、面神经损害4.00%、桡神经损害2.00%、三叉神经损害0.00%;累及手足眼的2级畸残分别有17处、13处、11处。结论:(1)麻风病所致周围神经损害严重的依次是胫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2)提早诊治(在疾病发生18月内)是减少麻风畸残发生的最关键措施。
贺亚杰[2](2019)在《云南省文山州1986~2015年麻风死亡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云南省文山州麻风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云南省文山州麻风的临床特点及患者死亡相关因素,为本省麻风的防治、控制麻风流行状况、降低麻风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云南省文山州麻风患者的查找及搜集,进行皮损组织病理、组织液涂片等相关检查,最终确诊。整理了云南省文山州1986~2015年新复发麻风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用Exce12019建立数据库初步分析,应用SPSS22.0统计分析麻风患者死亡相关因素。[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云南省文山州1986~2015年间共有3376例麻风患者,其中死亡916例,占总人数的27.1%;死亡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4:1;初发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90.8%;死亡患者中93.2%为农民、83.6%已婚;死亡患者中民族分布与当地人群民族分布一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死亡患者中汉族占28.1%,彝族占12.4%,苗族占23.7%,壮族占34.8%,其他民族占1.0%;死亡患者中以较低文化程度的人群为主,其中59.1%为文盲及半文盲,40.7%为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仅2.2%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死亡患者的发现方式以自报(252人)和皮肤科门诊(180人)为主,占总死亡人数的47.2%;死亡患者中以砚山县人群最多,占36.4%,其次为文山县(18.8%)、广南县(18.7%)、丘北县(7.2%)、西畴县(6.2%)、马关县(6.1%)、富宁县(4.4%)、麻栗坡县(2.2%);死亡患者的发病年龄(38.5±18.1岁)大于存活者的发病年龄(32.0±13.8岁),死亡患者主要以青壮年(11~50岁)发病的人群为主(共占70.3%),其中11~30岁之间发病人群占35.9%,31~50之间发病人群占34.4%;1986~1997年发病的麻风死亡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66.8%,1998~2001年间发病的麻风死亡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1 9.2%,2002~2015年间发病的死亡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14.0%,随着年代的推进,死亡人数减少;平均死亡年龄为47.0±20.32.临床特征:死亡患者中少菌型465人(50.8%),451人为多菌型(49.2%);畸残患者的死亡率31.2%高于无畸残患者死亡率25.8%,且死亡患者中29.1%有不同程度的畸残;死亡患者中72.1%人的延误诊断病期≤24个月,27.9%的患者延误诊断期>24个月;死亡患者中49.2%查菌阳性,50.8%为查菌阴性。3.死亡相关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不同初发及复发情况、不同职业、不同婚姻状态、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不同延误诊断病期、不同临床分型、不同发现方式、不同发病年龄、不同发病年代、不同细菌量、是否畸残的死亡率不同。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提示:发病年龄(31~50岁、51~70岁、71岁以上)、地区分布(广南县、麻栗坡县、文山县、西畴县、砚山县)、发现方式(线索调查、疫点检查)为麻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发病年龄(11~30岁)、详细住址(马关县、丘北县)、发病年代、发现方式(自报、互报、线索调查、接触者检查、疫点检查、皮肤科门诊)为麻风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麻风患者的死亡与发病年龄、发病年代、地区分布可能有关。发病年龄大的患者死亡率较高,和人群一般生存规律一致。年代较久远时期发病的患者死亡率高。居住在较为偏远的西北部山区的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因此在文山州西北部山区加强线索调查、疫点检查,提高检出率,提高流行地区人群对麻风的正确认识,能够减少麻风患者死亡情况的发生。
张金玲,杨万根,解锦堂,许政[3](2019)在《陕西省70例新发麻风患者畸残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陕西省2012-2017年新发麻风患者畸残情况。方法:采集中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中陕西省新发患者数据,运用WPS office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陕西省70例新发麻风患者1级畸残占42.86%、2级畸残占40.00%;周围神经累计损害351条,其中胫神经损害26.00%、尺神经损害25.00%、腓总神经损害19.00%、正中神经损害12.00%、耳大神经损害12.00%、面神经损害4.00%、桡神经损害2.00%、三叉神经损害0.00%;累及手足眼的2级畸残分别有17处、13处、11处。结论:麻风病所致周围神经损害严重的依次是胫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
谭红军,刘智勇,郑代坤[4](2018)在《重庆市万州区麻风病治愈者现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重庆市万州区麻风病治愈者生存状况及康复需求,为制定麻风病防治及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案回顾、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访谈收集麻风病治愈者生存现状和康复需求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调查54例麻风病治愈者,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6例(66. 67%),残疾者25例(46. 30%);畸残者以手足感觉障碍、爪形手和脱眉的残疾居多;其中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者21例(24. 07%),部分劳动力丧失者23例(42. 59%)。所有麻风病治愈者均感受到社会歧视,仅有18. 52%主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未办理残疾证者占20%、无医疗保险者占3. 70%、未享受低保者占44. 44%;康复需求以换药敷料包(75. 93%)、防护用具包(68. 52%)居多。结论:重庆市万州区麻风病治愈者老年人居多,残疾比例高,社会歧视现象严重,健康管理需求高,今后需要重点加强麻风病治愈者健康管理工作,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康复,提高其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的能力。
吴李梅,沈云良,潘美儿,钱建荣,宋慈珍,余美文[5](2017)在《采用自我护理小组模式促进麻风病人畸残康复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自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促进麻风病人畸残康复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配方式,将84例麻风畸残病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自我护理教育方法,试验组则在医护人员和小组组长的组织和督促下,定期开展集中式的自我护理和功能训练。采用相同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同时比较干预前后红眼、足皲裂和手、足溃疡等残疾率的变化状况。结果自我护理小组干预后红眼、足皲裂、足溃疡、手溃疡患病率下降比例分别为87.47%、95.46%、18.53%和100.00%,上述畸残率在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类畸残患病率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自我护理小组方式干预后,红眼、手干燥、手皲裂、足干燥、足皲裂和足溃疡等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手外伤、手溃疡和足外伤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护理小组模式对改善麻风病人的眼、手、足畸残情况具有较好的效果,是低流行状态下,促进麻风病人畸残康复的一种有效而经济的手段。
方格子[6](2015)在《一百年的暗与光——中国麻风病降伏记录》文中提出第一章关于一种疾病的传说你知道麻风病吗?当我决定接手麻风村题材的写作时,遭遇到的困难和挣扎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前对于该病有限的了解,只是觉得它是一种传染病,恐怖,又有些遥远。似乎和人类文明史相等同,古老而神秘。"你知道麻风病吗?"带着这个问题,我随机采访过近百人,回答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麻风病会传染,很恐怖。
吴李梅,沈云良,余美文[7](2015)在《我国麻风病人自我护理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麻风病人自我护理是指麻风病畸残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对自身的畸残进行护理和功能锻炼,防止麻风继发性畸残的发生或加重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对我国麻风病人自我护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制定麻风病防治策略、消除麻风病危害提供依据。
吴李梅,陈坤,沈云良,严丽英,余美文[8](2014)在《我国麻风病人自我护理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麻风病人自我护理是指麻风病畸残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对自身的畸残进行护理和功能锻炼,防止麻风继发性畸残的发生或加重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对我国麻风病人自我护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制定麻风病防治策略、消除麻风病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刘影[9](2012)在《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1912-2010)》文中研究指明疾病的历史即人类的历史,麻风是—古老的慢性传染病,它与人类的文明史是共存的,麻风病防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本文是以福建为着眼点,从史学层面运用公共卫生等相关理论研究麻风病的防治问题。本文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献、档案数据、实地访谈等真实资料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注重观点和材料的结合,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病理学、哲学等跨学科、多角度出发,进行挖掘、分析和整理,并截取1912年—2010年这一时段,对福建省在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公共卫生和麻风病防治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回溯性对比研究,并着重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麻风病在福建省的防治历程以及防治成果,进而从不同层面梳理出在此历程中党和政府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加强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和对麻风病弱势群体的关注,明确反映出彻底消灭麻风病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解除人民群众疾苦的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这也是党和政府全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严丽英,沈云良,吴李梅[10](2010)在《麻风畸残者自我护理远期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1132例麻风畸残者进行自我护理督导,探讨简便宜行的自我护理方法以指导麻风康复工作。方法: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培训、辅导和现场示教讲解自我护理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知识,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习惯。结果:1132例麻风畸残者通过长期的自我护理训练后,69.43%的人养成了每日自我护理的习惯,养成自我护理习惯者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记录分别比基础记录减少了59.75%、77.63%、69.05%和38.67%,远远高于未养成自我护理习惯者减少的比率。通过对养成自我护理习惯者和未养成自我护理习惯者两组样本率的比较,得u值在4.14至6.93之间,P值均小于0.01,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长期的自我护理实施,我们认为只要向患者做好宣传教育,在康复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自我护理是能够被大多数麻风畸残者所接受,眼手足畸残是可以通过自我护理的实施得到预防和控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 2.1 一般情况 |
| 2.2 陕西省新发麻风病人畸残与发病时间分布情况如图1 |
| 2.3 新发麻风病例周围神经损害分类 |
| 2.3.1 麻风性周围神经损害的诊断标准:按照中国麻风病诊断标准(WS291-2008)神经损害、眼病的检查方法,符合下列条件其中之一者可诊断为神经损害: |
| 2.3.1. 1 神经形态 |
| 2.3.1. 2 神经功能 |
| 2.3.1. 2. 1 触觉: |
| 2.3.1. 2. 2 运动功能 |
| 2.3.1. 2. 2. 1 面: |
| 2.3.1. 2. 2. 2 手: |
| 2.3.1. 2. 2. 3 足: |
| 2.3.1. 2. 3 营养: |
| 2.3.2 新发麻风病例外周神经损害分类情况如图2 |
| 2.4 陕西省新发麻风病例2级畸残外周神经损害分类如图3 |
| 2.5 陕西省新发麻风病人手足眼2级畸残分类如图4。 |
| 2.6 新发麻风病患者中麻风反应、神经炎和确诊时间、2级畸残关系如图5 |
| 3 结论 |
|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对象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 2.1 一般情况 |
| 2.2 陕西省新发麻风病人畸残与发病时间分布情况 |
| 2.3 新发麻风病例周围神经损害分类 |
| 2.3.1 麻风性周围神经损害的诊断标准 |
| 2.3.1.1 神经形态 |
| 2.3.1.2 神经功能 |
| 2.3.1.2.1 触觉 |
| 2.3.1.2.2 运动功能 |
| 2.3.1.2.2.1 面 |
| 2.3.1.2.2.2 手 |
| 2.3.1.2.2.3 足 |
| 2.3.1.2.3 营养 |
| 2.3.2 新发麻风病例外周神经损害分类情况 |
| 2.4 陕西省新发麻风病例2级畸残外周神经损害分类 |
| 2.5 陕西省新发麻风患者手足眼2级畸残分类 |
| 2.6 新发麻风患者中麻风反应、神经炎和确诊时间、2级畸残关系 |
| 3 结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调查对象 |
| 1.2 调查方法 |
| 1.3 调查内容 |
| 1.4 质量控制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 |
| 2.1 基本信息 |
| 2.2 畸残情况 |
| 2.3 生活劳动情况 |
| 2.4 麻风防治核心知识知晓及宣传情况 |
| 2.5 麻风歧视感知及社会参与意愿情况 |
| 2.6 社会保障情况 |
| 2.7 麻风康复需求 |
| 3 讨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2.1 设计调查表格 |
| 1.2.2 干预措施 |
| 1.3 纳入标准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基本情况 |
| 2.2 基础畸残情况 |
| 2.3 畸残改变情况 |
| 2.3.1 对照组畸残改变情况 |
| 2.3.2 自我护理小组畸残改变情况 |
| 2.3.3 两组畸残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第一章关于一种疾病的传说 |
| 你知道麻风病吗? |
| 与一种可耻的疾病狭路相逢 |
| 不能与人分享的秘密 |
| 麻风侵袭下的女子 |
| 1 |
| 2 |
| 3 |
| 4 |
| 第二章偏见之殇 |
| 祈祷与礼佛能消除罪孽吗? |
| 隔离或是逃离 |
| 被轻视的生命 |
| 回不去的故乡 |
| 第三章没有国界,只有慈悲 |
| 天堂里的梅医生 |
| 我来自遥远的国度 |
| 我只是一个医生 |
| 在此安睡 |
| 第四章道不尽百年沧桑事 |
| 草棚岁月 |
| 我曾经有过的三十八年 |
| 不要温顺地走进良夜 |
| 永不言悔? |
| 提灯女神的微笑 |
| 第五章麻风村的故事 |
| 孩子,愿你的世界充满温情和爱 |
| 爱是你我 |
| 苦与难 |
| 在残废和残疾之间 |
| 我想表达感恩 |
| 他们,手执不灭的信念担当 |
| 第六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
| 再也没有传染 |
| 从青衿,到白首 |
|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
| 1国内畸残康复研究 |
| 2国际合作畸残预防与康复项目研究 |
| 3存在的问题 |
| 4展望 |
| 1 国内畸残康复研究 |
| 2 国际合作畸残预防与康复项目研究 |
| 3 存在的问题 |
| 3.1 麻风畸残病人对自我护理知识缺乏深入了解。 |
| 3.2 我国麻风病人自我护理缺乏长效机制。 |
| 3.3 自我护理先进技术尚未很好推广使用。 |
| 4 展望 |
| 4.1 建立麻风病人自我护理长效机制。 |
| 4.2 全面推行适合我国国情的麻风病人自我护理小组项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目录 |
| 绪论 |
| 第一章 公共卫生与麻风病 |
| 第一节 公共卫生 |
| 一、初步公共卫生的形成 |
| 二、公共卫生定义阐释 |
| 第二节 麻风病 |
| 一、麻风的名称 |
| 二、麻风的历史 |
| 三、麻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 四、麻风的传染 |
| 五、麻风的防治概况 |
| (一) 治疗方面 |
| (二) 隔离方面 |
| 第二章 1912-1949年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救济 |
| 第一节 公共卫生概况 |
| 第二节 麻风病救济纵览 |
| 一、麻风病人的悲惨境遇 |
| 二、麻风救济的总体概况 |
| 三、各地情况及其相应救济措施 |
| (一) 福州市 |
| (二) 厦门市 |
| (三) 莆田市 |
| (四) 三明市 |
| (五) 泉州市 |
| (六) 漳州市 |
| (七) 南平市 |
| (八) 宁德市 |
| (九) 龙岩市 |
| 第三节 从诸麻风病例案看旧制度下的公共卫生 |
| 一、系列麻风病案 |
| 二、小结 |
| 第三章 1949-2010年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历程 |
| 第一节 公共卫生概况 |
| 第二节 麻风病防治 |
| 一、适时制订有关麻风病防治的公共卫生政策 |
| (一) 处理建国前遗留的外资津贴医院和学校 |
| (二) 政策措施上的支持 |
| 二、建立省级和各地麻风病防治机构 |
| 三、加强麻风病防治队伍建设 |
| 四、开展调查尽早发现麻风病人 |
| 五、大力宣传推进健康教育 |
| 六、妥善治疗减轻病人痛苦 |
| 七、加强管理促成健康生活氛围 |
| 八、接轨国际加速麻风病防治进程 |
| 第三节 麻风病防治总结 |
| 一、建国初五年防治工作的奠基 |
| (一) 建国初麻风病分布情况 |
| (二) 防治情况 |
| (三) 奠基阶段防治成效总结 |
| (四) 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 |
| 二、1955—2010年的防治成效总结 |
| (一) 患病动态 |
| (二) 患者情况 |
| (三) 现有皮防机构、麻风患者及治愈者状况 |
| 第四章 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中的以人为本 |
| 第一节 “人本”理念在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事业中的体现 |
| 一、“人本”与“民本” |
| 二、建国后麻风病防治事业中的“以人为本” |
| 第二节 文化层面解读公共卫生领域的麻风病防治问题 |
| 一、社会文化影射下的麻风病防治 |
| 二、个体所蕴含人文精神的渲染 |
| 结语 |
| 福建省麻风病防治大事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