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和,李堂军,王新华[1](2007)在《中国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文中指出区域、组织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准则的统一要求下必须是多样化与差异化。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公平性、共同性和持续性并不是针对局部或特殊组织的,而发展也必须服从经济性、福利性及和谐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准则本质上蕴含着差异性的原则,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因地制宜。基于差异理论的思想探讨了中国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简单介绍了差异理论,概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准则,说明矿区发展的基础与结构分类,讨论了中国矿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要向德国鲁尔区学习什么,分析了中国矿区基础类型及适配战略。
冯玉玲[2](2005)在《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研究 ——以大连地区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关于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的研究大都是以创造性思维结构或创造性人格特征为主题进行的研究,并且是对特殊群体的创造性思维结构或创造性人格特征本体的研究。本研究立足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相统一的观点。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大连地区五所高校的两千余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研究”问卷调查,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了大学生认同的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主要包括思维、意志、能力、知识、观念五个维度。与专家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大学生与专家对各维度评价的重要程度不尽相同,说明大学生对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的认知有自身的内容和特点,并且大学生对五个维度的认知存在年级、专业、性别上的显着差异。通过大学生对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特点的研究,可以推测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并据此提出强化或塑造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的对策和建议。
陈玉和[3](2001)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基础:资源结构论》文中研究指明在考察资源研究的基础上 ,给出了资源的一般定义 ,认为资源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成的整体 ,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于资源的有效拓展与结构的转换和提高 ;人类社会的根本资源在人自身及其所建构的一切有用价值。
陈玉和[4](2001)在《创新的概念、创新的发生与创新教育模式》文中研究说明在本文中给出了创新的释义 :“创新”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 ,取得的那些对人类社会进步及人的发展具有长远而巨大的促进与加速作用的一类杰出成果。创新在本体上是一个系统的发展与结构的优化过程。并说明创新的发生是创新主体为了摆脱自然的奴役 (物的奴役 )、精神的奴役和人们相互之间的奴役而采取的试探性对策。着重对创新教育模式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更多的可能是提出了一些问题 ,如果有一两个好问题的话也即不枉此文
陈玉和[5](2000)在《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的充要条件说》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对其进行还原与归约存在失之偏颇的危险性。文中首先对各种典型释义进行了述评,进而讨论了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原则,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构规律,重点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的系统整体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差异理论简介 |
| 2 可持续发展的准则与要求 |
| 3 矿区发展的基础与结构分类 |
| 4 关于向德国鲁尔矿区学习的问题 |
| 5 矿区基础条件类型与适配发展战略 |
| 6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问题的提出 |
| 1.1 相关的基本概念 |
| 1.1.1 创新及其特征 |
| 1.1.2 心理品质及其特征 |
| 1.1.3 创新型人才及其特征 |
| 1.1.4 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及其特征 |
| 1.2 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研究概况 |
| 1.2.1 国外关于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的研究概况 |
| 1.2.2 国内关于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的研究概况 |
| 1.3 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研究意义 |
| 1.3.1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对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的认知特点 |
| 1.3.2 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 |
| 1.3.3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
| 1.4 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研究方案设计 |
| 1.4.1 研究方案 |
| 1.4.2 调查方案 |
| 2 调查与统计 |
| 2.1 调查内容 |
| 2.1.1 思维维度 |
| 2.1.2 知识维度 |
| 2.1.3 能力维度 |
| 2.1.4 意志维度 |
| 2.1.5 观念维度 |
| 2.2 调查结果 |
| 2.2.1 大学生心理品质结构的一般状况 |
| 2.2.2 大学生认知的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的因素命名 |
| 2.2.3 大学生认知的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的结构定型 |
| 2.2.4 大学生心理品质结构的特点 |
| 3 分析与讨论 |
| 3.1 大学生对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的认知特点 |
| 3.2 大学生对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的认知差异 |
| 3.2.1 大学生对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的年级差异 |
| 3.2.2 大学生对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的专业差异 |
| 3.2.3 大学生对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的性别差异 |
| 3.3 塑造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的对策与建议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研究开放式调查问卷 |
| 附录B 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研究预备调查问卷 |
| 附录C 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研究正式调查问卷 |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 一、有关资源研究 |
| 1.关于资源的概念 |
| 2.资源问题研究现状简述 |
| 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结构论 |
| 1.为什么要讨论资源结构 |
| 2.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结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