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爱惠[1](2021)在《瑜伽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改善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功能性排便障碍是常见的肠道疾病,患者因此导致工作、生活受到困扰,本研究观察瑜伽联合生物反馈对于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疗效,分析临床症状与便秘症状评分、生活质量量表、汉密尔顿焦虑与抑郁评分、肛门直肠压测定及盆底Glazer评估的关系为该型便秘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方法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省肛肠医院)肛肠科门诊接受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152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最终入组144名。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常规治疗联合生物反馈组(B组)、常规治疗联合瑜伽组(C组)、常规治疗联合瑜伽及生物反馈组(D组)各36例,瑜伽及生物反馈训练均进行3个疗程训练治疗。疗程结束后对四组患者的便秘临床主症评分、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AC-QO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肛门直肠测压指标、盆底Glazer评估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比较,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作出详细分析。研究结果1.便秘症状:与基线相比,治疗12周后,四组受试者便秘症评分降低,组内前后对比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四组间也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B、C、D组的便秘临床症状评分相较于于A组存在极其显着差异(P<0.01),且D组评分较B、C两组具有极其显着差异(P<0.01)。治疗12周后,D组受试者的疗效评价较A、B、C三组有显着差异(P<0.05)。2.生活质量:与基线相比,治疗12周后,四组受试者的PAC-QOL、HAMA以及HAMD评分均有所减低,组内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对比四组组间,B、C、D三组评分较A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其中D组PAC-QOL、HAMA和HAMD评分相比于B、C两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B、C两组间比较,其中PAC-QOL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HAMA与HAMD评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肛门直肠测压指标:与基线相比,治疗12周后,四组的肛管静息压以及排便时肛门残余压均有所降低,直肠压力及括约肌最大收缩力均有所升高,其中肛管静息压以、排便时肛门残余压、直肠压力同组组内前后对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治疗12周后,D组肛管静息压、肛门残余压、直肠压力较其余三组具有极显着差异性(P<0.01),括约肌最大收缩力较A组差异具有显着差异(P<0.05)。4.直肠感觉功能:与基线相比,治疗12周后,四组受试者的第一感觉阈及排便感觉评分均有所提升,最大耐受觉评分有所降低,组内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治疗12周,D组第一感觉阈、排便感觉及最大耐受觉较于B、C两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B、C两组较于A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5.盆底Glazer评估:与基线相比,治疗12周后,四组受试者的前基线波幅及持续收缩波幅均有所降低,快速收缩波幅有所提升,组内差异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治疗12周后,D组前基线波幅、快速收缩波幅较于B、C两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且B、C、D组相比于A组有极显着差异(P<0.01)。B、D组持续收缩波幅较A组有极显着差异(P<0.01),D组相比于B、C两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研究结论1.针对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在便意感、自行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费力程度、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感等临床症状中,以及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AC-QOL)、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等评价量表中,均显示瑜伽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表现最优;单一的生物反馈疗法和单一的瑜伽的治疗效果其次,且二者的差异性不大;单纯的常规治疗疗效一般。2.阶段性治疗后,瑜伽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肛门直肠压力、生物反馈状况,且上述变化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此联合治疗方案值得在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
杨雅萍[2](2021)在《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为肛提肌综合征的类别之一。生物反馈疗法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已被美国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学会和欧洲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学会指南推荐用于本病的治疗,但患者依从性差,疗程长,复发率较高。而现代医学认为手术疗法起效快,复发率较低,但是对肛门功能有一定的损伤。因此,本课题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与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以期为治疗本病寻找一种更符合临床实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从本院肛肠科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住院病人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4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1:1比例分别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各个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本次研究最终完成研究且研究资料完整的共38例,脱落病例2例,均为中途退出试验。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72.22%,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VAS评分:两组治疗前分别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有效;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在肛管静息压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有效;两组治疗后3个月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平均收缩压及括约肌功能长度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为5.56%,对照组复发率为46.1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远期控制情况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发现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生物反馈疗法相比,具有起效快、复发率低的优点,且可以明显缓解患者高张力状态,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2、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是一种临床疗效显着、安全、稳定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赵通[3](2021)在《桂枝茯苓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相关指标变化,探讨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耳穴贴压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CP/CPPS的方案。方法:本研究病例均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符合调查病例标准的连续病例。通过严格的试验纳入、排除、剔除标准,最终将60例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对照组A使用中国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推荐的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对照组B使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组C在桂枝茯苓丸加味的基础上,联合耳穴贴压疗法,连续治疗6周。分别搜集对照组和治疗组干预前后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计数,检测研究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分析评价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治疗结束后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复发率。结果:1.疗效结果:治疗组C20例,其中治愈2人,显效12人,有效4人,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A20例,治愈1人,显效7人,好转4人,总有效率为60.0%;对照组B19例,治愈1人,显效7人,好转4人,总有效率为63.6%。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X2检验,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ac=0.028<0.05;(?)Pbc=0.047<0.05)。2.临床相关指标评价:在NIH-CPSI评分方面,三组患者治疗前对比NIH-CPSI评分,P大于0.05,具有可比性。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与对照组A、B对比,P分别为Pac=0.042,Pbc=0.049,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三组治疗前后对比,经统计学分析,P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A、B对比结果P<0.01,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从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计数来看,三组治疗前卵磷脂小体计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C有17例卵磷脂小体计数为+++及以上,对照组A有14例,对照组B有13例,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卵磷脂小体计数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A、B治疗后比较P均小于0.05,有统计学差异。3.治疗过程中,对照B组1例脱落,患者回外地探亲;余未见明显不适,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4.2个月后随访结果,对照组A复发率为25.0%;对照组B复发率为16.7%;治疗组复发率为5.5%。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A、B组P均大于0.05,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治疗方案在治疗后复发率上具有可比性。结论:中药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耳穴治疗在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时有独特的优势。耳穴贴压疗法对桂枝茯苓丸在该疾病的疗效上有促进提升作用。值得进一步循证医学数据支持和验证。
王珂珂[4](2021)在《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中的疗效及肌电检测》文中认为背景功能性大便失禁(functional incontinence,FI)是指4岁以上患者既往正常排便,出现至少3个月反复发作的、不能控制的粪便流出,且无任何神经源性和解剖结构异常的病因学的改变,以在不合适时间、地点不受控制地漏粪,污染衣物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FI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年龄、患者认知能力减退、腹泻等危险因素有关。前期研究显示: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改良Soave术后大便污粪简便、无创且有显着疗效。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疗效及肌电变化情况,为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0年由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功能性大便失禁患者3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6~13岁,平均年龄7.93岁。采用Laborie生物反馈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40 min/次,1次/d,10d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并每天进行不少于200次的盆底肌收缩锻炼。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0天,治疗后第30天及1年分别测量患者肛管电流强度(m A)、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μv)、肛管收缩肌电差值(μv)及肛门持续收缩时间(s)。选取10例肛门直肠功能正常的且无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小阴茎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1、治疗后第10天,32例(100%)患者污粪症状消失,肛管电流强度由治疗前[(15.87±2.59)m A]下降至[(12.00±2.16)m A],与对照组[(7.10±1.93)m A]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由治疗前[(209.47±33.13)μv]下降至[(138.31±46.99)μv],与对照组[(85.86±34.73)μv]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收缩肌电差值由治疗前[(45.27±27.6)μv]上升至[(92.91±45.06)μv],与对照组[(127.29±51.89)μv]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持续收缩时间由治疗前[(1.21±0.57)s]上升至[(2.07±0.79)s],与对照组[(2.62±0.64)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第30天,所有患者无污粪,肛管电流强度[(8.00±0.93)m A]、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90.56±19.11)μv]、肛管收缩肌电差值[(110.22±36.71)μv]及肛门持续收缩时间[(2.47±0.66)s],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随访1年,失访5人,治疗后1年,所有患者均无污粪,肛管电流强度[(7.44±1.42)m A]、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87.11±34.10)μv]、肛管收缩肌电差值[(125.56±36.44)μv]及肛门持续收缩时间[(2.57±0.54)s],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是一种无创、安全、简便及有效的治疗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的方法。2、需要长期持续正确地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以巩固疗效,避免污粪复发。
程菡莹[5](2020)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在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中的治疗效果,为其进一步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妇产科就诊的CPPS患者共计90例,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其中生物反馈治疗组30例,采取Kegel训练,30min/次,2次/周,共4周;电刺激治疗组30例,采用经皮与阴道电极刺激,30min/次,2次/周,共4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组(以下简称联合组)30例,采取Kegel训练与电刺激交替进行模式,30min/次,2次/周,共4周。收集三组患者就诊时年龄、就诊前病程、孕产次情况、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周主观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y Scale,VAS)和盆底肌Glazer评估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孕次、产次、疼痛VAS评分和Glazer评估各阶段肌电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组内结果比较:(1)生物反馈组:VAS评分由(7.40±1.07)降至(3.67±1.9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疗效评价标准,4例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完全缓解率、有效率分别为13.3%、76.7%。Glazer评估前、后静息阶段肌电值分别较前下降(3.55±3.10(1)、(3.74±2.25(1),快速收缩、持续收缩、耐力收缩阶段肌电值分别较前升高(9.75±7.99(1)、(5.90±3.44(1)、(5.37±4.04(1),各阶段肌电值变化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电刺激组:VAS评分由(7.43±1.01)降至(3.53±1.9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疗效评价标准,5例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完全缓解率、有效率分别为17.2%、82.8%。Glazer评估前、后静息阶段肌电值分别较前下降(2.79±2.21(1)、(3.11±1.43(1),快速收缩、持续收缩、耐力收缩阶段肌电值分别较前升高(5.80±8.52(1)、(3.26±4.00(1)、(4.40±4.27(1),各阶段肌电值变化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组:VAS评分由(7.47±1.25)降至(1.90±1.8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疗效评价标准,13例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完全缓解率、有效率分别为44.8%、96.6%。Glazer评估前、后静息阶段肌电值分别较前降低(4.97±2.81(1)、(5.28±1.81(1),快速收缩、持续收缩、耐力收缩阶段肌电值分别较前升高(14.82±8.60(1)、(10.34±4.28(1)、(9.49±4.73(1),各阶段肌电值变化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组间结果比较:(1)三组患者VAS评分比较:联合组VAS疼痛评分的降低幅度优于电刺激组与生物反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与生物反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有效率比较: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完全缓解率比较:联合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与生物反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Glazer评估结果比较:联合组Glazer评估中各阶段肌电值变化幅度均优于电刺激组与生物反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与生物反馈组比较:前静息阶段与持续收缩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阶段生物反馈组肌电值变化幅度优于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生物反馈、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均可降低盆底肌静息阶段肌电位、提高收缩阶段肌电位,缓解盆底肌痉挛,但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疗法。2.生物反馈、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均可缓解CPPS患者盆腔疼痛症状,但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完全缓解率更高、疼痛缓解效果更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CPPS值得选择的方案。
张凌僖[6](2020)在《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性盆底松弛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针对接受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的女性盆底松弛型便秘患者回顾性随访,观察治疗结束时(近期)和随访期间(远期)临床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08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便秘专病门诊就诊并记录于盆底中心“智慧医疗多功能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801例盆底松弛型便秘患者,其中接受针刺联合生物反馈的女性患者共190例,筛选出资料完整的161例,采用电话随访方式进行标准化随访,主要通过慢性便秘严重度评分(CSS)、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问卷(PAC-QOL)、Bristol便质评分、慢性便秘患者报告临床结局评估量表(CC-PRO)对患者治疗结束时(近期)和随访期间(远期)的疾病严重度、生活质量、有效率、满意度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1.全组共有161例女性盆底松弛型便秘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治疗结束时CSS评分(14.59±3.98VS8.60±4.01)和 PAC-QOL 评分(84.48±19.82VS59.79±17.81)较治疗前降低(P<0.01);22例患者治疗后CC-PRO量表评分(180.55±47.84VS121.45±55.20)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161例患者治疗结束时6例(3.73%)痊愈,23例(14.29%)显效,96例(59.63%)有效。近期有效率为77.65%,针对近期疗效总满意率为80.20%。2.全组共有效随访148例患者(91.93%),随访时间6月~4年(中位随访时间16月)。148例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CSS评分分别为14.44±3.96、8.41±3.97、9.87±4.31(P<0.01);148例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PAC-QOL评分分别为83.31±19.04、59.01±17.45、65.53±19.14(P<0.01)。148 例患者远期随访时,4 例(2.70%)痊愈,9 例(6.08%)显效,80例(54.05%)有效,远期有效率为62.83%,远期疗效总满意率为62.16%。3.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盆底松弛型便秘的疗效与病程、治疗疗程和辅助排便方式相关(P<0.05),与妊娠次数、年龄、疾病严重度、是否坚持家庭训练、有无合并盆底手术史和其他疾病无关(P>0.05)。结论1.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女性盆底松弛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排便费力、排不尽感、时间、频率、便质、腹胀,提高生活质量,近远期临床疗效持久。2.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操作简便、安全无创,具有可行性,患者疗效评价满意度高。3.患者病程、治疗疗程与辅助排便方式影响疗效。
王玉燕[7](2020)在《大黄芒硝敷脐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大黄芒硝敷脐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口服琥珀酸普芦卡必利对比,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并评估两组疗法的临床疗效和治愈率,为临床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门诊或住院部的患者60例,年龄在18-75岁区间,均明确诊断为慢传输型便秘。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琥珀酸普芦卡必利口服,2mg,1次/天;治疗组在大黄芒硝4-5g贴敷于神阙穴基础上加上生物反馈,连续治疗30d,除此之外,两组均在指导下合理饮食及规律排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盆底Glazer评估及肛门直肠测压,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计算P值均>0.05,两组差异不明显,故两组相关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对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便秘症状积分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经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减少;除腹胀积分外,大黄芒硝敷脐联合生物反馈组的粪便性状积分、排便间隔时间积分、排便困难积分及身热心烦积分均明显低于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利于改善便秘症状,且综合治疗组在改善粪质、排便困难及排便时间间隔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两组各项评分均较前有显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治疗组盆底肌电评估及肛门直肠压力较治疗前有较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盆底肌电中前基线和快速收缩阶段以及肛管直肠测压中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收缩压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盆底各项肌电评估及肛门直肠压力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P<0.01)。4.治疗组治愈率为30.00%,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率为20.00%,有效率为73.33%。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大黄芒硝敷脐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疗效确切,且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排便困难方面均有一定效果,疗效优于口服促胃肠动力的普芦卡必利,临床值得推广。
张博华,李志贤,赵亚利,胡玉松,周勇,范金阳[8](2020)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干预急性脑梗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在急性脑梗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9月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实施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肢体功能参数、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清神经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法(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Sham组(P<0.05);治疗后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人采取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治疗,可降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有效提高其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能够调节血清神经因子水平。
杜璞瑞[9](2018)在《生物反馈疗法降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焦虑抑郁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戒毒成效,并加大了对戒毒人员的管理难度。生物反馈疗法通过优化脑波结构,改善大脑功能状态,帮助个体学会自主调节焦虑和抑郁情绪,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调适上有明显的应用优势。本研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39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筛查,运用Spirit-Mind生物反馈仪对焦虑抑郁均高于分界值的对象进行干预,研究发现在降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戒毒效果上有明显作用。【目的】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科学评估;探讨生物反馈疗法对降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焦虑、抑郁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江西省南昌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539名戒毒人员进行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选取SAS≥50分,SDS≥53分的个体64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人。对照组仅进行戒毒所常规身心康复护理,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每周1次,每次30分钟,共计10周。干预结束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追踪测试。【结果与结论】(1)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焦虑得分平均值为(62.83±12.16)分,抑郁得分平均值为(61.71±11.48)分,焦虑、抑郁问题较为严重。(2)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后测结果比较显示,干预组的脑电θ波、α波和SMR波振幅值显着大于对照组,皮温值显着大于对照组,皮电值显着小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焦虑和抑郁得分平均值显着小于对照组(抑郁p<0.05,其余均p<0.01),说明干预组焦虑和抑郁状况得到显着改善。(3)干预组的前测结果和后测结果比较显示,干预组干预后的脑电θ波、α波和SMR波振幅值均显着大于干预前,皮温值显着大于干预前,皮电值显着小于干预前;焦虑和抑郁得分平均值均显着小于干预前(均p<0.01),亦说明干预组焦虑和抑郁状况改善明显。(4)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追踪比较结果表明,生物反馈疗法对焦虑和抑郁的干预能保持较为稳定和持久的疗效。表现为干预组的θ波、α波和SMR波振幅值显着大于对照组,皮温值显着大于对照组,皮电值显着小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焦虑和抑郁得分的平均值均显着小于对照组(均p<0.01)。(5)生物反馈疗法的干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宜采取有针对性的合理治疗方案。
方琼杰[10](2017)在《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证患儿及SHR单胺机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静宁颗粒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前后各量表评分及检测结果的变化和随访结果,并与静灵口服液组对照,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以及提供静宁颗粒治疗本病的远期疗效依据,为本方进一步开展重大新药的研发提供临床依据。2.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模型动物-幼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学习记忆能力,评价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静宁颗粒对SHR大鼠纹状体中单胺类神经递质DA、NE、5-HT、DOPAC、5-HIAA以及前额叶、纹状体中DAT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为本方临床新药的开发提供实验支持和依据。方法:临床研究方面,将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同时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2013年第五版(DSM-V)中儿童ADHD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ADHD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静宁颗粒组30例和静灵口服液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口服中药静宁颗粒,对照组服用静灵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有效率,治疗前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SNAP-Ⅳ)、中医证候评分、行为学量表评分、Conners父母问卷评分、多动指数、划消试验的改善情况以及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肝(ALT)、肾(BUN、Cr)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结束后2月对有效病例采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进行随访,观察有效病例的远期疗效。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将4周龄的SH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3d后,随机将SHR大鼠分为6组,静宁方高、中、低剂量组、盐酸哌甲酯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模型组,每组10只。将同龄Wistar大鼠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分组灌胃,静宁颗粒剂给药量分别为高剂量23.14g/kg、中剂量11.57g/kg、低剂量5.785g/kg;盐酸哌甲酯组用量为3.86mg/kg;盐酸托莫西汀组用量为5.36mg/kg;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各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6周。第6周开始每天给药后进行一次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认知功能;行为学观察结束后处死,高效液相-电化学(HPLC-ECD)检测大鼠纹状体单胺类神经递质DA、NE、5-HT、DOPAC、5-HIAA的表达情况,用SYBR GreenⅠ 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纹状体中DAT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28例患儿中,显效5例(17.9%),有效19例(67.9%),无效4例(14.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26例患儿中,显效4例(15.4%),有效17例(65.4%),无效5例(19.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0.77%;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在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中医主证、次证治疗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改善效果明显;对照组中医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次证(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及自汗、盗汗、舌脉)治疗前后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后中医次证面色不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后患儿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以及次证(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面色不华、自汗、盗汗、舌脉)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后中医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次证(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及自汗、盗汗、舌脉)较治疗前亦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对中医次证面色不华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量表积分改善情况相比,治疗组疗后比对照组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降低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多动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多动指数较治疗前亦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疗后多动指数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漏划字数的改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漏划字数的改善较治疗前亦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划消计分的改善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疗后漏划字数的改善情况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以及疗后错划字数改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软神经体征得到改善,阳性率明显降低,阴性率明显提高。两组患儿在服用静宁颗粒和静灵口服液期间,血、尿、肝(ALT)、肾(BUN、Cr)功能检查、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各组大鼠定位航行能力的影响:第2、3天,模型组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延长(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专注达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第2天明显缩短(P<0.05),第3天逃避潜伏期时间与模型组相比,静宁高剂量组、静宁低剂量组、专注达组均缩短(P<0.05)。第4、5天,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时间均显着延长(P<0.01),静宁高剂量组、静宁中剂量组、静宁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缩短(P<0.05),第5天静宁低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择思达组相比时间减短(P<0.05)。与正常组相比,择思达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各组大鼠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第2天,模型组与对照组、专注达组相比,游泳距离延长(P<0.05)。第3天,静宁低剂量组、专注达组、正常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游泳距离减少(P<0.05),其余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第4、5天,模型组与对照组以及各干预组相比,游泳距离均延长(P<0.05)。静宁颗粒各剂量组与择思达组及正常组相比各天游泳距离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Morris水迷宫撤台实验大鼠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除外静宁高剂量组,各干预组目标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择思达组与静宁中剂量组、静宁低剂量组及模型组相比,目标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模型组大鼠60s内穿越平台次数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减少(P<0.05),静宁颗粒中、低组、择思达组与模型组相比穿越次数增加(P<0.05)。静宁颗粒各剂量组与正常组及择思达组相比穿越平台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纹状体及前额叶多巴胺转运体(DAT)mRNA表达水平比较:对于大鼠纹状体中DAT mRNA表达水平,组间存在差异。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DAT mRNA在大鼠纹状体中表达≥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专注达组和静宁颗粒中、低剂量组DAT mRNA表达≤1/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降低。对于大鼠前额叶中DAT mRNA表达水平,组间存在差异。择思达组与正常组比较,DAT mRNA在大鼠纹状体中表达≥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静宁颗粒低剂量组、专注达组DAT mRNA表达≤1/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降低。高效液相-电化学(HPLC-ECD)检测神经递质结果比较: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及静宁低剂量组大鼠脑组织纹状体中NE、DA、5-HT含量明显增高,择思达组DOPAC、5-HT含量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静宁颗粒高剂量组NE、DA含量显着降低;与择思达组相比,静宁中剂量组5-HIAA降低。结论:静宁颗粒能够有效地改善气阴两虚证多动症患儿的临床核心症状(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以及次要症状(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及自汗、盗汗、舌脉),改善患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显着改善ADHD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情况,其临床治疗总疗效与静灵口服液相当,二药均有补肝肾之功,以达宁神益智之效。然静宁颗粒偏补气阴,对多动症气阴两虚证具有明显疗效,临床能够起到益气养阴的作用。并且,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的干预总体是安全的,无明显不良反应。静宁颗粒既可以影响SHR大鼠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又可以影响撤台后大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因此可以使SHR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改善。从本实验结果来看,与临床一线阳性药物择思达相比,静宁颗粒对记忆能力的改善稍次。静宁颗粒能够提高大鼠脑纹状体中DA、NE、5-HT含量,降低纹状体和前额叶中DAT mRNA表达水平,表明静宁颗粒与专注达组一样,能够下调SHR大鼠额叶-纹状体回路中DAT mRNA表达水平,减少突触前神经元对DA的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的DA浓度,改善了中枢DA的神经信号传导功能,从而起到对ADHD的治疗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 1.2.1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进展 |
| 1.2.2 常规治疗 |
| 1.2.3 生物反馈治疗 |
| 1.2.4 瑜伽治疗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创新性 |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受试者选择 |
| 2.2.1 纳入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2.2.3 剔除标准 |
| 2.2.4 脱落标准 |
| 2.2.5 诊断标准 |
| 2.3 治疗方案 |
| 2.3.1 常规治疗 |
| 2.3.2 生物反馈疗法 |
| 2.3.3 瑜伽疗法 |
| 2.4 观察指标 |
| 2.5 疗效评判标准 |
| 2.6 质量控制 |
| 2.6.1 受试者入组质量控制 |
| 2.6.2 随机分配质量控制 |
| 2.6.3 治疗方案质量控制 |
| 2.6.4 治疗结果测评质量控制 |
| 2.6.5 跟踪随访质量控制 |
| 2.7 伦理控制 |
| 2.7.1 知情同意原则 |
| 2.7.2 保密原则 |
| 2.7.3 公平原则 |
| 2.8 数据统计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 3.2 便秘症状评分 |
| 3.3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AC-QOL)、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分 |
| 3.4 肛门直肠测压指标 |
| 3.5 直肠感觉功能比较 |
| 3.6 盆底Glazer评估 |
| 4 分析与讨论 |
| 4.1 瑜伽结合生物反馈对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 4.1.1 瑜伽对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临床作用机理 |
| 4.1.2 生物反馈疗法对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临床作用机理 |
| 4.2 瑜伽结合生物反馈对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 5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理论研究 |
| 1 祖国医学对LAS的认识 |
| 1.1 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疗 |
| 2 祖国医学对中医挂线术的认识 |
| 3 现代医学对LAS的认识 |
| 3.1 定义 |
| 3.2 发病机理 |
|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
| 3.4 治疗方法 |
| 3.5 疗效评估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选择标准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脱落及剔除标准 |
| 2.5 中止试验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病例分组 |
| 3.2 治疗前准备 |
| 3.3 治疗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4.1 一般资料 |
|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4.3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 |
| 4.4 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
| 4.5 疗效评估 |
| 4.6 治疗后3 个月复发情况 |
| 5 统计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1 一般资料 |
| 1.1 年龄比较 |
| 1.2 性别比较 |
| 2 视觉模拟评分(VAS) |
| 3 治疗前、治疗后3 个月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
| 3.1 肛管静息压 |
| 3.2 肛管最大收缩压 |
| 3.3 肛管平均收缩压 |
| 3.4 括约肌功能长度 |
| 4 疗效对比 |
| 5 治疗后3 个月复发情况对比 |
| 6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 |
| 7 脱落说明 |
| 讨论 |
| 1 本课题对LAS的认识 |
| 1.1 生物反馈疗法虽然是目前治疗LAS的临床推荐疗法,但仍有不足之处 |
| 1.2 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LAS的优势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 2.2 疗效分析 |
| 2.3 视觉模拟评分(VAS) |
| 2.4 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分析 |
| 2.5 治疗后3 个月复发情况 |
| 3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肛提肌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英文对照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Ⅲb型前列腺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1 中医对前列腺的认识 |
| 2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研究概况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1 慢性前列腺炎的定义及分类 |
| 2 慢性前列腺炎流行病学研究 |
| 3 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 |
| 4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
| 5 综述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 4 不良事件处理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结果 |
| 7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NIH—CPSI评分表 |
| 附录二: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候积分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小儿大便失禁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仪器与设备 |
| 1.5 治疗方法 |
| 1.6 测定指标 |
| 1.7 疗效判定指标 |
| 1.8 统计分析 |
| 1.9 质量控制 |
| 结果 |
| 2.1 患者基线资料 |
| 2.2 患者治疗前后Glazer评估结果比较 |
| 2.3 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
| 2.4 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录 或缩略词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中医对盆底松弛型便秘的认识 |
| 1.1 便秘病证及病名 |
| 1.2 便秘病因病机 |
| 1.3 便秘辨证论治 |
| 1.4 针刺治疗便秘的研究进展 |
| 2 现代医学对盆底松弛型便秘的研究 |
| 2.1 患病率研究 |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3 诊断方法 |
| 2.4 RPFS-C治疗现状 |
| 2.5 盆底生物反馈在盆底松弛型便秘中的应用 |
| 3 疗效评价 |
| 3.1 临床常用便秘疗效评价方法 |
| 3.2 临床常用便秘疗效评价量表 |
| 3.3 患者报告结局(PRO)研究进展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 1.3 治疗方案 |
| 1.4 研究方法 |
| 1.5 数据管理 |
| 1.6 统计学方法 |
| 1.7 观察项目 |
| 2 结果 |
| 2.1 随访资料分析 |
| 2.2 治疗疗效 |
| 2.3 影响RPFS-C疗效相关因素研究 |
| 2.4 治疗方案安全性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本研究病例特点分析 |
| 1.1 年龄分布以中老年为主 |
| 1.2 大多病程较长 |
| 1.3 以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为主要症状,可能合并其他盆底疾病 |
| 1.4 疾病严重度高,生活质量差 |
| 1.5 大多患者依赖刺激性泻剂 |
| 2 治疗疗效分析 |
| 2.1 近期疗效 |
| 2.2 远期疗效 |
| 3 影响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
| 3.1 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
| 3.2 年龄、病程等其他影响因素与疗效的关系 |
| 3.3 妊娠和盆底手术史与疗效的关系 |
| 4 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治疗 |
| 5 课题存在问题与展望 |
| 5.1 存在问题 |
| 5.2 展望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慢传输型便秘的中医认识 |
| 1.1 便秘的病名溯源 |
| 1.2 便秘的病因病机 |
| 1.3 便秘的辨证分型 |
| 1.4 中医治法 |
| 2.现代医学对慢传输型便秘的认识 |
| 2.1 STC的概述 |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3 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一般治疗 |
| 2.2 分组治疗 |
| 2.3 治疗及检测设备 |
|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4.1 安全性指标 |
| 4.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 5.2 患者便秘症状评分对比 |
| 5.3 患者PAC-QOL评分对比 |
| 5.4 盆底Glazer评估 |
| 5.5 肛门直肠测压对比 |
| 5.6 临床疗效评定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本课题理论依据 |
| 2 治疗机制探讨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便秘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3.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 |
| 1.3.2 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肌张力评价 |
| 1.3.3 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 |
| 1.3.4 神经细胞因子检测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 2.2 两组治疗前后FMA、FAC、MAS评分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前后BBS、ADL评分比较 |
|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BDNF、NT-3与NGF水平比较 |
| 3 讨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 2.1 强制隔离戒毒研究综述 |
| 2.1.1 吸毒行为及其理论 |
| 2.1.2 强制隔离戒毒的涵义 |
| 2.1.3 影响吸毒与戒毒的相关因素研究 |
| 2.1.4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和焦虑抑郁状况相关研究 |
| 2.2 生物反馈研究综述 |
| 2.2.1 生物反馈的概念与机制 |
| 2.2.2 常用的生物反馈生理指标 |
| 2.2.3 生物反馈疗法降低个体焦虑抑郁水平相关研究 |
| 2.3 生物反馈疗法降低戒毒人员焦虑抑郁水平研究综述 |
| 第3章 研究设计 |
| 3.1 研究假设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问卷调查法 |
| 3.2.3 实验研究法 |
| 3.2.4 个案法 |
| 3.3 研究对象 |
| 3.3.1 基线调查对象的选取 |
| 3.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 3.4 研究工具与指标 |
| 3.4.1 研究工具 |
| 3.4.2 研究指标 |
| 3.5 研究的实施 |
| 3.5.1 干预前阶段 |
| 3.5.2 干预阶段 |
| 3.5.3 干预后阶段 |
| 3.6 统计方法 |
| 3.7 课题主要技术路线 |
| 第4章 研究结果 |
| 4.1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焦虑、抑郁的总体水平 |
| 4.2 干预阶段的研究结果 |
| 4.2.1 干预组与对照组生理指标的前测比较 |
| 4.2.2 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指标的前测比较 |
| 4.2.3 干预组生理指标的前测、后测比较 |
| 4.2.4 干预组心理指标的前测、后测比较 |
| 4.2.5 对照组生理指标的前测、后测比较 |
| 4.2.6 对照组心理指标的前测、后测比较 |
| 4.2.7 干预组与对照组生理指标的后测比较 |
| 4.2.8 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指标的后测比较 |
| 4.2.9 干预组与对照组生理指标前后测差值的比较 |
| 4.2.10 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指标前后测差值的比较 |
| 4.3 追踪阶段的研究结果 |
| 4.3.1 干预组生理指标的后测、追踪比较 |
| 4.3.2 干预组心理指标的后测、追踪比较 |
| 4.3.3 对照组生理指标的后测、追踪比较 |
| 4.3.4 对照组心理指标的后测、追踪比较 |
| 4.3.5 干预组与对照组生理指标的追踪比较 |
| 4.3.6 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指标的追踪比较 |
| 4.4 干预组生理指标前后测差值与焦虑、抑郁的Pearson相关 |
| 4.5 个案研究 |
| 4.5.1 个案A |
| 4.5.2 个案B |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 5.1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高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因素 |
| 5.2 干预阶段生理指标与心理指标的分析 |
| 5.3 追踪阶段生理指标与心理指标的分析 |
| 5.4 相关讨论 |
| 5.4.1 伴睡眠障碍的焦虑抑郁个体的生物反馈治疗:θ波、α波与SMR波反馈训练 |
| 5.4.2 干预组与对照组β波前测显着差异的成因分析 |
| 5.4.3 对照组生理与心理指标改善情况的讨论 |
| 5.4.4 干预前的焦虑、抑郁水平与生物反馈生理指标改善间的关系 |
| 5.4.5 抑郁的生物反馈治疗:影响因素的进一步讨论 |
| 5.4.6 生物反馈疗法对躯体疼痛感的抑制作用 |
| 5.4.7 戒毒人员焦虑抑郁干预宜采用分阶段、多手段的个体化方案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的不足 |
| 6.3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人口统计学及吸戒毒相关资料调查问卷 |
| 附录B 心理评估量表 |
| 附录C 访谈提纲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ADHD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
| 1 对病名认识 |
| 2 对病因认识 |
| 3 对病机认识 |
| 4 对辨证分型认识 |
| 5 中医药治疗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ADHD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
| 1 ADHD概述 |
| 2 流行病学研究 |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4 诊断标准 |
| 5 现代医学治疗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与实验研究 |
| 研究一 静宁颗粒对气阴两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研究二 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纹状体单胺类机制的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结语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点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诊断标准 |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3 中医证候评分表 |
| 附录4 划销数据表 |
| 附录5 行为量表评分 |
| 附录6 SNAP-Ⅳ量表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