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智,张晶莹,杨国安,庞春艳,张伟,王永福,孙晓林[1](2021)在《miR-1-5p修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文中提出背景:近年来有很多关于基因修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研究,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已发现多种miRN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异常表达,其中miR-1在多发性肌炎中呈低表达,miR-1-3p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基因相关的miRNA之一。目的:研究miR-1-5p修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取疾病活动期30-60岁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8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miR-1-5p表达水平;无菌条件下采集足月顺产或剖宫产新生儿脐带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利用脂质体法,按浓度梯度为5,7,10,15 nmol/L的Red Fluorescent Control miRNA分别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24,48,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梯度和时间梯度下miR-1-5p转染效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miR-1-5p转染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分为miR-1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miRNA阴性对照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未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独培养组。共培养48 h,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7A、Foxp3、IFN-γ、IL-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h17、Treg、Th1、Th2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iR-1-5p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下调(P <0.05);(2)当miR-1-5p浓度为10 nmol/L、转染时间为48 h时,转染效率最高;(3)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相比,miR-1-5p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Foxp3的表达增加,Treg细胞比例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相比,其他3个共培养组Th17/Treg比值在基因表达水平上是下降的,差异有显着性意(P <0.01),但流式检测各组Th17/Treg细胞比值,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相比,miR-1-5p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Th1/Th2比值在基因表达水平上是下降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但流式检测各组Th1/Th2细胞比值,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4)结果显示,miR-1-5p修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Treg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过表达miR-1-5p可以促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eg细胞的分化和增殖。miR-1-5p通过上调Treg细胞表达调节Th17/Treg的免疫失衡,同时也调节Th1/Th2的免疫失衡。
谢丹凤,皮光环[2](2020)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多系统损害和血清中出现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儿童常见风湿性疾病之一。大约15%~20%的SLE病例发病于16岁之前,多于12~14岁发病,全球儿童SLE每年的发病率为(0.36~0.90)/100000,且亚洲发病率高于全球[1]。儿童SLE比成人SLE更严重,病死率更高。在近年的研究中,儿童SLE的病死率为16%,预后取决于受累器官的类型及程度[2]。
唐大斌[3](2020)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死因主要为无法控制的出血及感染,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原发获得性再障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异常活化的自身T细胞攻击骨髓造血干细胞以及其他重要的骨髓细胞成分从而导致骨髓脂肪化和骨髓衰竭,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可以挽救大部分病人,这进一步证实再障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免疫异常,然而病人长期服用环孢素导致的严重副作用以及环孢素停用后的复发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弥补免疫抑制治疗方式的不足。全反式维甲酸(维甲酸)是体内维生素A的正常代谢产物,具有免疫调节和影响T细胞亚群分化的作用,因而可能纠正再障的T细胞比例失衡从而对再障治疗起作用。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构建经典的T细胞介导的获得性再障小鼠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液相色谱-质谱、转录组测序、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等方法,探索维甲酸治疗再障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我们发现维甲酸可以减少再障小鼠骨髓中浸润的T细胞,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和造血干细胞数,改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抑制骨髓炎症增生性新生血管和降低内皮细胞比例,保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巨核细胞等重要骨髓细胞成分,显着延长再障小鼠的生存时间;维甲酸可以抑制再障小鼠的T细胞体内增殖、激活、迁移以及效应功能,降低骨髓中T细胞的Ki67、LFA-1、CD44、CXCR4和Fasl的蛋白表达,减少骨髓中非-T细胞的Fas表达;维甲酸可以抑制T细胞的代谢过程:增加骨髓T细胞的甜菜碱从而清除细胞内活性氧和线粒体活性氧;维甲酸可以降低骨髓T细胞的棕榈酰胺,减少活化T细胞增殖和发挥效应功能的能量来源。维甲酸可以维持再障小鼠骨髓内调节性T细胞比例至正常水平,但是调节性T细胞移植治疗再障小鼠并不能改善再障小鼠的预后,说明维甲酸治疗再障的主要机制不是通过维持Treg细胞的比例;维甲酸可以降低骨髓中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增加Th2细胞的比例,减少外周血中Th1和Th17细胞相关的促炎因子,增加Th2细胞相关的抗炎因子,从而纠正再障的免疫不平衡,部分恢复Th1/Th2比例;进一步的分析揭示维甲酸通过抑制NFAT1通路,直接抑制IFN-γ和Th1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T-bet,以及上调Th2细胞的的正向调控因子-Jun B,从而促进Th1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偏倚;此外,维甲酸除了下调Th17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RORγt,还可激活RARα通路,上调Irf8,显示出强大的抑制Th17细胞分化的能力。总之,我们证实ATRA治疗T细胞介导的获得性再障小鼠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初步阐明了其具体作用机制,并且由于其具有的经济性及安全性,为其进一步进入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欣欣[4](2020)在《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丁酸的量效和时效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探究丁酸(butyric acid,BA)的量效和时效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增殖、细胞周期、表面标记物表达、成骨分化能力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便提高对丁酸的生物活性认识和理解。[方法](1)复苏hUC-MSCs进行体外培养并扩增。(2)用含 BA 十个不同浓度(0.02、0.04、0.08、0.16、0.32、0.63、1.25、2.5、5、10 mmol/L)的干细胞培养基培养 hUC-MSCs 24h、48h 和 72h,采用 CCK-8增殖实验检测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情况。(3)用含BA三个不同浓度(0.02、0.32、5 mmol/L)的干细胞培养基培养hUC-MSCs 24h、48h和72h,以不含BA的完全培养基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抗原分子,包括MSCs 阳性表达分子CD90、CD105、CD73 及阴性表达分子 CD45、CD34、CD19、CD11b、HLA-DR。(4)用含BA三个不同浓度(0.02、0.32、5 mmol/L)的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基培养hUC-MSCs,以不含BA的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基作为对照,诱导成骨分化并进行成骨分化染色。(5)用含 BA 五个不同浓度(0.02、0.08、0.32、1.25、5 mmol/L)的干细胞培养基培养hUC-MSCs 24h、48h和72h,以不含BA的完全培养基作为对照组,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6及IFN-γ的表达。[结 果](1)hUC-MSCs的增殖与BA的量效和时效均有关系,作用24h内0.02至2.5mmol/L浓度区hUC-MSCs吸光度值较对照组减低,5、10 mmol/L浓度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到48h则表现出0.02至0.63mmol/L浓度区细胞吸光度值较对照组增高,1.25mmol/L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意义,而2.5至10mmol/L浓度区相比于对照组降低;当时间达到72h,0.02、0.16mmol/L浓度组细胞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比较稍有增高,0.04、0.08、0.32、0.63mmol/L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1.25至10mmol/L浓度区相比于对照组降低。(2)BA对hUC-MSCs的细胞周期影响随着BA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变化而不同;24h时,低浓度组各期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中等浓度及高浓度组细胞G0/G1期和G2/M期比例较对照组增高,S期降低;48h时,低浓度及中等浓度组各期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高浓度组的G0/G1期比例较对照组下降,S期及G2/M期比例增加;72h,低浓度及中等浓度组各期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高浓度组G0/G1期比例较对照组降低,S期及G2/M期比例增加。(3)MSCs表面抗原分子表达情况:24h时,所有检测的分子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8h时,只有在低浓度组CD105、CD73分子表达率降低,高浓度组CD90、CD105、CD73表达率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h时,所有检测的分子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诱导hUC-MSCs成骨分化情况:阴性对照组经茜素红染色后,可见红色钙盐沉积,表明诱导成骨分化成功;低浓度及中等浓度组出现与阴性对照组同样的红色骨钙结节,高浓度组细胞则没有出现结节状的骨钙沉淀,只被染成点片状的橘红色,颜色相对较浅。(5)BA对hUC-MSCs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①IL-6表达情况:24h时,中等浓度区IL-6表达水平增加,以浓度为1.25mmol/L时增加最明显,低、高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意义;48h时,低浓度组IL-6表达下降,中间浓度区1.25mmol/L浓度组及高浓度组(5mmol/L)IL-6表达量增加;到72h,0.02、0.08mmol/L浓度组的IL-6表达量下降且差异有意义,浓度为1.25mmol/L时IL-6表达增加,浓度为5mmol/L时IL-6表达呈下降趋势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IFN-γ表达情况:hUC-MSCs几乎不表达IFN-γ,24h及48h时,各浓度组IFN-γ表达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到72h,0.08、0.32、1.25mmol/L浓度组的表达量稍有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结 论](1)BA对hUC-MSCs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体现出量效和时效的共同作用;(2)作用48h时低浓度BA能使hUC-MSCs表面分子CD105、CD73表达率降低;一定浓度范围的BA在合理作用时间内对hUC-MSCs表面标记物表达没有明显的影响;(3)定性层面分析低、中浓度BA对hUC-MSCs成骨分化无明显影响,高浓度组成骨分化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4)BA对hUC-MSCs的IL-6表达表现为量效和时效的共同影响;无论有无丁酸作用,hUC-MSCs几乎不表达IFN-γ。(5)不同BA的量效和时效对hUC-MSCs生理及病理功能调节是不同的。
邹梦英[5](2016)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2003~2015年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中西医治疗情况等,总结相关临床诊疗经验,为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对2003~2015年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从一般资料、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并发症、中医舌脉证侯、中西医诊断、中西医治疗用药、疾病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中重复住院患儿的诱发因素、激素及其他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临床诊疗经验。结果:1.共纳入45例患儿,男:女比例为1:8.01,平均年龄11.49±2.01岁。首发症状以皮疹、发热、关节痛、水肿多见。疲倦乏力、面部红斑或皮疹、颜面或四肢浮肿、咳嗽咯痰、发热、口干、泡沫尿、腹痛腹胀、关节痛或肿胀、脱发、食欲不振为儿童SLE的主要症状,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入院前经诊病例误诊率为57.14%,24例患儿入院后明确诊断。狼疮性肾炎、呼吸系统感染、血细胞减少是儿童SLE最常见的并发症,64.44%患儿并发狼疮性肾炎,38.10%患儿的病理类型表现为Ⅳ型。实验室检查方面,自身抗体检查中以ANA、 dsDNA阳性率最高;免疫学指标以C3降低为主;血常规提示以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减少最明显;炎症指标主要以ESR升高为主:尿液相关检查以蛋白尿和血尿常见。根据SLEDAI评分表,儿童SLE发病多为中-重度活动。2.病性以实证、虚实夹杂证为主。入院主证多见气阴两虚、脾肾亏虚、风水相搏、阴虚内热、热毒炽盛,出院证型虚证略有增加。舌质排名前4位的依次为:红、淡红、暗红、淡暗;舌苔排名前4位的依次为:黄厚腻、黄、白厚腻、白;脉象排名前4位的依次为:细、数、滑、弦。3.97.78%的患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部分患儿病情好转出院,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糖皮质激素为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药物,部分患儿配合使用了免疫抑制剂、抗疟药、静滴免疫球蛋白。同时配以中药汤剂、中成药辅助治疗,以益气养阴、补脾益肾,兼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法,主要药类为清热药、补虚药、化湿药、活血药。4.重复入院诱发因素主要为感染、日晒、药物、寒冷、劳累。重复入院的患儿激素用量与首次住院相比明显减少,其他西药方面与初次入院时所用药物基本相同。结论:1.儿童 SlE 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累及肾脏,以重型常见;SLEDAI评分是对儿童SLE患者病情的量化评估,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2.中医药治疗儿童SLE应以补虚为主、清热为要,主要药类为清热药、补虚药、化湿药、活血药。3.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SLE具有一定特点,多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药、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中药的方案。4.部分患儿重复入院,除了病情活动需要,还因患儿定期入院评估病情以调整治疗方案。
王亚莉,陈国军,方凤,刘厚奇[6](2012)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国内临床报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回顾近10年国内期刊上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报道,绝大部分为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仅有2例报道,尚无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报道。
唐湘凤,栾佐,吴凤岐,赖建铭,吴南海,王凯,龚晓军,黄友章[7](2010)在《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和分选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安全性和CD34+细胞分选纯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例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皮肌炎,1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和1例多发性硬化,予行CD34+细胞纯化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首先采用环磷酰胺(CTX)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然后采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通过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将其用保养液配置冻存于-80℃冰箱。采用非清髓内去除T的预处理方案,即卡氮芥+足叶乙苷+阿糖胞苷+马法兰+抗胸腺球蛋白(ATG)或CTX+ATG或CTX+马法兰+ATG,于第0天回输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结果儿童能够耐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无动员相关死亡,动员后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8.35×108/kg和7.92×106/kg,纯化后的自体外周血CD34+和CD3+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28×106/kg和0.71×105/kg。回输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1 d和+15 d。结论经CTX联合G-CSF方案可动员出足量的外周血干细胞,经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可获得足够的单个核细胞,在动员过程中原发病无明显进展恶化,患儿能耐受动员方案,采集过程顺利安全;经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的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纯度高,移植后造血恢复;采用CD34+细胞纯化的自体外周血移植治疗是常规治疗无效的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选择治疗措施之一。
孙新[8](2010)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免疫性疾病》文中提出
吴凤岐,栾佐,赖建铭,唐湘凤,鲁杰,刘哲伟,王天有[9](2007)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学龄前儿童风湿病》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治疗难治性学龄前儿童风湿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幼年皮肌炎(JDM)、幼年系统性红斑狼疮(JSLE)、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RA)各1例,均为男性患儿,年龄分别为3、6、6岁,病程分别为14、3.6、22个月,常规治疗中病情进展,库欣征明显,患病后患儿身高均无增长。JDM 患儿肌力Ⅱ级,吞咽肌和呼吸肌受损,明显 Gottron’s征和向阳性皮疹;JSLE 患儿表现为蝶形红斑、蛋白尿、贫血,脑 MRI 显示脱髓鞘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12分;JRA 患儿双膝、踝、腕、肘严重多关节炎。以环磷酰胺(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经 CliniMACS 细胞分选仪分选 CD34+细胞。预处理方案:JSLE 和 JRA 为卡氮芥(BCNU)+足叶乙甙(VP16)+阿糖胞苷(Ara-C)+马法兰(MEL)及抗胸腺球蛋白(ATG);JDM 为 CTX+Mel 及 ATG。回输 CD34+细胞数分别为9.45×106/kg、5.46×106/kg 和9.60×106/kg。观察移植治疗前后风湿病状态和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3例患儿移植后分别于+9 d、+13 d、+11 d 粒细胞≥0.5×109/L,+14 d、+18 d 和+13 d 血小板≥20×109/L。CD4处于低水平,CD4/CD8倒置。JDM 移植后1个月皮疹消失,肌力Ⅴ级,移植后2个月血清肌酶、肌电图恢复正常。JSLE 移植后3个月皮疹消退,无蛋白尿,脑 MRI 病变吸收,移植后8个月自身抗体转阴性,SLEDAI 为2~3分。JRA 移植后3周关节炎好转,移植后3个月无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均停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库欣征消退,18个月身高增长10~15 cm,均已上小学或学前班,随访25~27个月无复发。结论 auto-PBHSCT 治疗难治性学龄前儿童风湿病近期疗效显着,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陈静,王耀平,赵慧君,薛惠良,郑漪,谢晓鹃,陈静,李莉,徐翀,顾龙君[10](2004)在《CD34+细胞自身移植治疗儿童难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治疗儿童难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积极、有效的方法。方法对 2例病程分别为 5年和 7年 ,狼疮肾Ⅲ级和Ⅳ级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血小板减少、蛋白尿和浆膜炎的患儿进行CD34+ 细胞分选的自身干细胞移植。首先经惠尔血动员、CS 30 0 0血细胞分离机获取单个核细胞 ,通过CliniMACSCD34+ 细胞分选仪分别得到了 1.7× 10 6/kg及 1.0× 10 6/kgCD34+细胞 ,采集物中分别尚存 2× 10 5/kg和 1× 10 4/kg的CD3+ 细胞。用CTX 5 0mg/kg·d× 4d +ATG(FresenniusS 5mg/kg·d× 3d)预处理。结果两患者分别于 +9d和 +7d获粒细胞重建 ,自 +15d起血小板维持于正常水平。现已分别随访 13月和 6月 ,原发病症状完全消失 ,自身免疫相关抗体全部转阴 ,但细胞免疫功能仍未恢复 ,CD4细胞仍处于低水平。结论CD34+ 细胞分选的自身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难治型红斑狼疮近期疗效满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适应证 |
| 2 治疗机制及分类 |
| 2.1 治疗机制 |
| 2.2 干细胞移植的分类 |
| 2.2.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步骤 |
| 2.2.2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步骤 |
| 2.3 联合移植 |
| 3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 |
| 3.1 常见并发症 |
| 3.2 异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防治 |
| 3.3 SLE相关心脏异常患者移植的安全性 |
| 4 移植后复发 |
| 5 随访 |
| 6 总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全文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一章 ATR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研究 |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主要技术路线 |
| 1.5 主要实验材料 |
| 1.5.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 1.5.2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 1.5.3 抗体列表 |
| 1.6 实验方法 |
| 1.7 实验结果 |
| 1.7.1 ATRA 可以增加骨髓内有核细胞数量和外周血细胞数量 |
| 1.7.2 ATRA可以保存骨髓内重要成分以及延长再障小鼠生存时间 |
| 1.8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ATR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 |
|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 2.3 主要研究内容 |
| 2.4 主要技术路线 |
| 2.5 主要实验材料 |
| 2.5.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 2.5.2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 2.5.3 抗体列表 |
| 2.6 实验方法 |
| 2.7 实验结果 |
| 2.7.1 ATRA可以抑制T细胞体内增殖、激活、迁移和效应功能 |
| 2.7.2 ATRA可以有效抑制T细胞的代谢 |
| 2.7.3 Treg细胞移植不能改善再障小鼠的预后 |
| 2.7.4 ATRA可以维持T细胞亚群在较高的水平保持平衡 |
| 2.7.5 ATRA通过上调Jun B转录因子从而促进Th2 细胞分化 |
| 2.7.6 ATRA通过抑制NFAT1 通路从而促进Th1向Th2 细胞分化 |
| 2.8 本章小结 |
| 全文讨论和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科研成果 |
| 致谢 |
|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与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1 中医学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现状 |
| 1.1.1 历史源流 |
| 1.1.2 病因病机 |
| 1.1.3 辨证用药 |
| 1.1.4 单味中药研究 |
| 1.2 现代医学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现状 |
| 1.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2.2 诊断标准 |
| 1.2.3 评价标准 |
| 1.2.4 治疗方法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5 疗效判定标准 |
| 2.2 采集及评价的内容 |
| 2.3 信息采集表的设计 |
| 2.4 统计分析 |
| 2.4.1 数据管理 |
| 2.4.2 统计分析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 3.1 总体描述 |
| 3.1.1 性别及年龄构成 |
| 3.1.2 入院情况 |
| 3.1.3 住院科室 |
| 3.1.4 治疗类别 |
| 3.1.5 住院时间 |
| 3.1.6 住院费用 |
| 3.1.7 入院诊断 |
| 3.2 病史及临床资料 |
| 3.2.1 病程 |
| 3.2.2 家族史 |
| 3.2.3 发病情况 |
| 3.2.4 入院前诊治情况 |
| 3.2.5 病性及证侯分型 |
| 3.2.6 舌脉象 |
| 3.2.7 临床表现 |
| 3.2.8 并发症 |
| 3.2.9 实验室检查 |
| 3.3 中西医治疗 |
| 3.3.1 糖皮质激素 |
| 3.3.2 其他药物及治疗 |
| 3.3.3 药物不良反应 |
| 3.3.4 中成药 |
| 3.3.5 中药 |
| 3.4 治疗效果 |
| 3.4.1 疾病转归 |
| 3.4.2 SLEDAI评分 |
| 3.4.3 追踪 |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4.1 基本资料回顾 |
| 4.1.1 一般资料 |
| 4.1.2 临床症状分析 |
| 4.1.3 实验室检查 |
| 4.2 治疗情况 |
| 4.2.1 中医辨证用药 |
| 4.2.2 西医用药 |
| 4.2.3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
| 4.3 SLEDAI积分 |
| 4.4 分析患儿反复入院情况 |
| 4.5 电子病例系统评价 |
| 4.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 1.1 X-连锁高IgM血症 (X-linked hyper-IgM syndrome, XHIM) |
| 1.2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 |
| 1.3 选择性IgA缺乏症 (SIgAD) |
| 1.4 腺苷脱氨酶缺陷 |
| 1.5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陷 (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 PNP) [18] |
| 1.6 先天性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合并联合免疫缺陷 |
| 1.7 小结 |
| 2 小儿自身免疫病 (autoimmune disease, AID) [21] |
| 2.1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机制 |
| 2.2 儿童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
| 2.3 1型糖尿病 |
| 2.4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 |
| 2.5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