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清[1](2021)在《重组酵母菌生物合成共轭亚油酸单体的研究》文中认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组具有共轭双键的十八碳二烯酸的统称,其中最具生理活性的两种同分异构体为c9,t11-CLA和t10,c12-CLA,且两种同分异构体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目前化学合成的CLA多为多种同分异构体的混合物,随着对共轭亚油酸单体的研究逐渐深入,近年来CLA单一异构体的生物合成受到广泛关注。生物合成法中原始菌发酵产量较低且培养条件严格,而利用基因工程将CLA合成相关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可以解决原始菌发酵存在的一些问题。来源于短双歧杆菌CCFM 683的亚油酸异构酶(Bifidobacterium breve isomerase,BBI)是目前报道的细菌中唯一序列已知的能够通过单酶催化合成c9,t11-CLA的亚油酸异构酶,BBI在异源表达过程中存在表达量过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构建不同的BBI重组菌,探究了BBI表达的宿主菌及表达形式,为生物法合成c9,t11-CLA单体提供了研究基础。来源于痤疮丙酸杆菌的亚油酸异构酶(Propionibactereium acnes isomerase,PAI)能够通过单酶催化合成t10,c12-CLA,PAI在异源表达过程中主要存在易形成包涵体、表达量低的问题,本文将构建PAI分泌表达重组菌及可溶性表达重组菌,这为实现PAI的高效表达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实现BBI的高效表达,分别构建BBI酿酒酵母重组菌及毕赤酵母重组菌。分析各重组菌的蛋白表达水平及酶活水平,确定了BBI最适宿主菌及最适His-tag位置,探究了其静息细胞合成c9,t11-CLA的能力及BBI的粗酶酶学特性。首先,以酿酒酵母为宿主菌,构建了酿酒酵母BBI重组菌,对重组菌进行蛋白表达水平分析,未检测到特异性条带,对重组菌进行活性检测,检测到底物转化率仅为5.12%。说明BBI在酿酒酵母中实现异源表达且具有催化活性,但蛋白表达量极低。其次,以毕赤酵母为宿主菌,成功构建了三株不同形式的毕赤酵母BBI重组菌,分析不同重组菌的蛋白表达水平及酶活水平,发现毕赤酵母适合BBI异源表达,其中C端带有His-tag的重组菌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且酶活性最高。以毕赤酵母BBI重组菌静息细胞作为催化剂,添加25g/L的亚油酸(Linoleic acid,LA)、反应3 h后,c9,t11-CLA的产量为15.88 g/L,转化率可达63.50%,这是目前研究报道利用静息细胞产c9,t11-CLA单体的最高产量。对毕赤酵母BBI重组菌的粗酶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BI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最适p H为8.0,而不同温度条件下,酶稳定性有明显差异;且多数金属离子对酶活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为实现PAI的高效表达,以毕赤酵母为宿主菌,分别构建了PAI分泌表达重组菌及可溶性表达重组菌。分析了重组菌蛋白表达水平及酶活水平,得到了一株可溶性表达PAI的重组菌,并进一步优化其蛋白表达水平,探究了重组菌静息细胞催化生成t10,c12-CLA能力。首先,构建了带有α因子信号肽的PAI毕赤酵母分泌表达重组菌株。对重组菌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PAI重组蛋白未表达,对重组菌的蛋白活性进行检测,并未检测到t10,c12-CLA的生成,结果表明PAI未实现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其次,构建了PAI胞内可溶性表达毕赤酵母重组菌,对重组蛋白表达水平及活性进行分析,发现PAI实现了异源表达且具有活性。进一步对重组菌进行蛋白表达水平的优化,得到最佳诱导时间为24 h、最佳诱导剂甲醇体积分数为2%,以重组菌静息细胞作为全细胞催化剂,添加25 g/L的LA、反应40 h后,t10,c12-CLA的产量为8.39 g/L,转化率可达33.56%。
胡佳雯[2](2021)在《共轭亚油酸自组装体稳定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研究》文中指出双水相乳液是一个水相在另一水相中的胶态分散体,具有无毒、生物相容性好、环境友好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设计不稳定分子的新型包封和递送系统、人工模拟细胞、生物矿化、制作功能材料等领域中。在实际应用中双水相乳液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稳定性。由于双水相体系与油水体系相比有着较低的界面张力与较大的界面厚度,使得表面活性剂这类两亲小分子无法在水-水界面吸附,导致寻找合适的双水相乳液稳定剂十分困难。嵌段聚合物和固体颗粒是目前常用的两类稳定双水相乳液的乳化剂,但大多欠缺生物相容性以及环境友好性或制备过程较为困难和复杂。本课题组前期以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不饱和脂肪酸共轭亚油酸(CLA)为单体进行自组装,由于其具有共轭双键结构,进而可以进行自交联,最终获得结构稳定的自组装体。并且研究了各种自组装体对于水包油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情况。然而这种制备过程简单绿色、性能优良的CLA自组装体是否能作为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乳化剂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若能用这种CLA自组装体稳定双水相Pickering乳液,将丰富这一领域的颗粒乳化剂种类。并且,脂肪酸的羧酸头基在pH变化时会发生质子化/离子化,因此也给乳液带来了刺激响应性,可以有效地拓展到包封活性成分、作为完全仿生的微反应器重现生物反应等实际应用中。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CLA为组装单体,在pH 8.6的条件下形成CLA囊泡(CLA-FAV)。通过紫外交联得到稳定的自交联CLA囊泡(SCLA-FAV),并探索了其对于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效果。结果表明SCLA-FAV是一种有效的Na2SO4/PEG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稳定剂,可稳定60%内相比的Na2SO4-in-PEG双水相Pickering乳液。通过调节体系pH实现了乳液的乳化-破乳过程,证明了SCLA-FAV是一种具有pH刺激响应性的双水相Pickering乳化剂。(2)首先使共轭亚油酸钠(SCL)在CaCO3纳米颗粒表面自组装形成吸附胶束,然后通过热聚合反应使SCL吸附胶束发生自交联以稳定其结构。以CaCO3表面上自交联SCL吸附胶束(SCLA@CaCO3)为乳化剂,扩大了CLA自组装体作为乳化剂可稳定的Na2SO4/PEG双水相体系的范围,降低了乳化剂的使用量,得到了具有pH刺激响应性的双水相Pickering乳液。(3)使用碳纳米管(CNT)这种具有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作为模板,SCL在碳纳米管表面自组装形成吸附单层并同样使用热交联稳定其结构,进一步探究CNT表面上自交联SCL吸附单层(SCLM@CNT)对于Na2SO4/PEG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效果。由于SCLM@CNT较大的粒径以及管状的形貌,探究其对于PEG/Dex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效果。结果表明,SCLM@CNT对于这两类双水相体系均有良好的稳定效果,且得到的乳液具有pH刺激响应性。
纪冉[3](2021)在《L-抗坏血酸/槲皮素复合凝聚双包埋微胶囊化研究》文中提出食品体系的共包封是指将多种活性成分进行合理搭配,产生比单一成分更好的功能效果,作为健康饮食与疾病预防的营养强化策略。复合凝聚微胶囊化技术是一种将生物活性成分引入食品或饮料体系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够实现营养素的控制释放,还可以有效改善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然而复合凝聚的疏水空腔更适合包封疏水性化合物。本课题旨在探寻一种同时包封不同溶解度的功能因子的复合凝聚微胶囊化技术,并预测功能脂质作为疏水性载体的潜力,以提升介质油的多功能性。因此,本文以L-抗坏血酸和槲皮素为代表模型,通过两步乳化适应,构建亲水/亲油的多室结构,再结合复合凝聚微胶囊化技术,实现不同溶解度组分的共包封,并在不影响感官特性的情况下实现介质油的减量提质。选择高速分散-超声辅助乳化法,制备稳定的油包水初级乳液。以乳液稳定性、表观黏度、粒径和显微形态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制备工艺为:以5%聚甘油蓖麻醇酸酯(PGPR)为脂溶性乳化剂,在4:6水油相比、3%明胶添加量下,粗混合物于12000 r/min下高速分散4 min后,转入探针超声仪以40%的振幅超声4 min得到W1/O乳液。以W1/O乳液为芯材、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凝聚层为外水相的界面稳定剂,研究了单核椭圆形微胶囊不同工艺参数的贡献性。正交试验结果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相互验证:水油相比和总生物聚合物浓度与微胶囊粒径存在显着的正面贡献,而总生物聚合物浓度同时正向影响L-抗坏血酸的包封效率。L-抗坏血酸-槲皮素双载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氯化钠添加量为0.2 mol/L,水油相比为4:6,总生物聚合物浓度为2%,芯壁比为1:1。制备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69.56μm,包封效率为65.31%(L-抗坏血酸)和89.61%(槲皮素)。通过粘弹性测定、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揭示了分子间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芯材与蛋白质的疏水空腔发生疏水相互作用而被包埋,而L-抗坏血酸和槲皮素以无定形溶解态均匀分布于微胶囊中;调节p H后,明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借助静电相互作用形成无定形的复合物,沉积在芯材表面形成凝聚层;单宁酸显着改善了复合凝聚层的界面性能和凝胶网络结构。微胶囊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评估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水分含量为3.16%,堆密度为0.34 g/m L,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热重分析结果显示,复合凝聚层和介质油共同保护L-抗坏血酸和槲皮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受热降解。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受温度影响较大,45℃时,包封的L-抗坏血酸的保留率仅为16.09%。加速氧化贮藏实验证实了L-抗坏血酸-槲皮素双载微胶囊对介质油的氧化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体外消化表明,包封的L-抗坏血酸和槲皮素在胃液中都有较好的稳定性,而转入肠液环境后,表现出较为显着的突发释放,直至缓慢到达平台期。此外,包封的槲皮素和L-抗坏血酸的生物利用率分别提升了3.3倍和4.6倍。选择大豆油、橄榄油、鱼油和共轭亚油酸作为介质油模型,研究功能脂质作为疏水性载体的潜力。结果发现介质油和疏水性乳化剂的结构相似性不利于共包封,具体表现为:相似程度越高,L-抗坏血酸的包封效率越差,且内水相液滴有明显的逃逸现象;而槲皮素的包封相对稳定,在不同的介质油中获得了相似的高包封效率(88.21%-93.08%)。共轭亚油酸制备的微胶囊中L-抗坏血酸的低保留率(32.54%)可用界面张力值的结果解释:结构相似的共轭亚油酸和疏水乳化剂PGPR在界面处存在竞争关系,削弱了界面稳定性。以上发现说明功能脂质能够部分或完全替代普通植物油,提升介质油的多功能性。
王丹[4](2020)在《LA诱导和醇胁迫对植物乳杆菌p-8 CLA转化率的影响及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多种含共轭双键的十八碳二烯酸类物质的总称,具有多种益于生物体的生理功效。研究发现,乳酸菌可以将亚油酸(linoleic acid,LA)转化并生成CLA。在该转化过程中,需要脂肪酸水合酶(Fatty acid hydratase,CLA-HY)、羟基脂肪酸脱氢酶(Hydroxy fatty acid dehydrogenase,CLA-DH)、乙酰乙酸脱羧酶(Acetoacetate decarboxylase,CLA-DC)参与,还与烯酮还原酶(Enone reductase,CLA-ER)和烯醇化酶(Enolase,Eno)有关。本实验完成了 LA诱导和醇胁迫对植物乳杆菌p-8菌株CLA转化率的影响及机制初探的研究,为阐明植物乳杆菌p-8菌株产CLA的分子机制和寻找有效提高CLA生成的调控手段奠定了基础。实验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1.植物乳杆菌p-8菌株具有较低的转化LA为CLA的能力,生成的CLA主要分布在发酵液中,有c9,t11-CLA、t10,c12-CLA和t9,t11-CLA三种异构体形式。但菌体中只有很少的t10,c12-CLA。2.LA浓度在0.01mg/mL~0.05mg/mL范围内,随LA浓度增加,发酵液中CLA三种异构体的转化率也增加,与CLA合成相关的五个酶基因cla-hy、cla-dh、cla-dc、cla-er和cla-eno的mRNA水平也增加。说明CLA的合成与CLA合成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正相关。3.在培养基中添加LA的浓度为0.05mg/mL并分别用不同浓度甲醇和乙醇进行胁迫,在低于0.5%浓度胁迫时,均为随着浓度的增加,CLA的三种异构体转化率增加,但高于0.5%浓度,随着醇浓度的增加,CLA的三种异构体转化率却降低。CLA合成相关的5个酶基因的mRNA水平也均增加,但是在0.5%浓度胁迫是增加最多。说明一定浓度范围内的醇胁迫可以促进CLA的转化,也促进CLA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徐雨佳[5](2019)在《基于光谱法和分子模拟研究动态高压微射流改性前后大米谷蛋白和小分子天然活性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旨在研究天然态以及去折叠态的大米谷蛋白(Rice glutelin,RG)分别与水溶性小分子生物活性组成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脂溶性小分子生物活性成分如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关注蛋白质大分子和生物活性小分子之间两两相互作用的结合机制,热力学参数以及相互作用对蛋白构象影响的分子机理。本文研究了RG和EGCG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以及分子对接模拟技术考察RG与EGCG之间的结合机制和蛋白结构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EGCG可以抑制RG的荧光,初步证明RG和EGCG的结合。热力学计算表明EGCG与RG的相互作用以氢键为主要驱动力,且自发进行。荧光发射光谱表明,随着RG-EGCG复合体系中EGCG浓度的增加,RG的表面疏水性降低。圆二色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进一步表明RG经相互作用后,α-螺旋结构减少,无规卷曲结构增加。分子对接模拟表明RG的氨基酸残基和EGCG之间存在一个空间结合位点。在RG和CLA的体系中,RG的特征荧光强度随CLA浓度增加而淬灭,这初步说明RG和CLA复合体系中存在相互作用。热力学计算得到结果如下:RG-CLA结合过程也是自发发生,氢键和范德华力是其结合过程的主导驱动力。通过荧光光谱计算得出RG与CLA之间仅有一个结合位点。RG的表面疏水性随CLA的增加而降低。圆二色谱和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RG-CLA溶液中存在微环境变化。RG和CLA相互作用后,α-螺旋升高,β-折叠降低。分子模拟程序展现了CLA和RG的氨基酸残基可能结合的目标位点。利用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Dynamic high pressure microfluidization,DHPM)处理RG,并考察经不同压力DHPM处理后RG的构象,微观结构和功能特性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DHPM处理后RG的粒径减小,但不会使RG的亚基分解。经40MPa和80MPa处理后,RG的溶解性有所改善,乳化活性升高,乳化稳定性随压力升高而降低。在结构方面,RG的β-折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结合原子力显微镜的观察可推测,在80MPa的DHPM处理下,RG发生部分去折叠,而当压力继续上升至160MPa,蛋白分子发生再聚集现象。利用80MPa压力的DHPM制备去折叠态的大米谷蛋白(unfolded RG),并考察去折叠态RG与EGCG的潜在相互作用。结果表明,EGCG依旧可以作为去折叠态RG的淬灭剂,表明它们之间可以结合。热力学分析表明,自发结合的去折叠态RG-EGCG以氢键为主导作用,且常温下,结合常数是天然RG的14.25倍。荧光分析表明,80MPa的DHPM处理造成体系的表面疏水性增加,EGCG浓度的增加使去折叠态RG体系的表面疏水性降低。利用荧光光谱研究80MPa的DHPM处理后的RG和CLA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去折叠态RG和CLA复合体系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和结合机制。结果表明,CLA可以淬灭去折叠态RG的荧光强度。热力学分析表明,自发结合的去折叠态RG-CLA以氢键为主导作用,且常温下,天然RG和去折叠态RG与CLA的结合位点数不变,CLA和去折叠态RG的结合常数是与天然状态RG的结合常数的2.98倍。荧光分析表明,随着CLA的增加,去折叠态RG的表面疏水性降低,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复合体系的氨基酸残基微环境发生变化。
赵俊[6](2019)在《茶油制备共轭亚油酸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轭亚油酸(CLA)具有促进生长、提高免疫力、降脂、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然而天然共轭亚油酸来源不足,成为了其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茶油中含有丰富的油酸,是天然植物油酸最主要的来源,可以成为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原料。本文利用茶油油酸合成共轭亚油酸,在此基础上研究了Ag+硅胶层析柱对共轭亚油酸分离的效果,同时制备了共轭亚油酸-精氨酸衍生物,研究了其抗氧化活性和对硬脂酰辅酶A脱饱和酶(SCD)活性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以茶油为原料制备茶油脂肪酸甲酯,其最佳工艺条件为茶油甲醇摩尔比1∶12,催化剂甲醇钠用量0.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50 min,在此条件下,茶油甲酯化得率为93.17%。(2)以茶油脂肪酸甲酯为原料,使用二氧化硒和叔丁基过氧化氢作为催化剂制备茶油CLA甲酯。采用响应面分析,得茶油CLA转化率最佳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49.8℃,反应时间9.6 h,叔丁基过氧化氢用量3.7 eq。在最优条件下,茶油共轭亚油酸甲酯的转化率为64.95%。所制备的共轭亚油酸甲酯纯度为53.45%,其具体组成为:棕榈酸甲酯17.33%,油酸甲酯20.75%,反式油酸甲酯0.86%,硬脂酸甲酯4.4%,9c,11t-共轭亚油酸甲酯14.78%,9c,11c-共轭亚油酸甲酯8.74%,10t,12c-共轭亚油酸甲酯29.93%。(3)用Ag+硅胶层析柱对制得CLA甲酯样品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Ag+硅胶层析柱对去除CLA甲酯样品中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有着明显效果,但对不同结构的CLA分离效果十分有限。使用10%乙酸乙酯-正己烷作为洗脱剂时纯化效果最佳,将茶油CLA纯度从53.45%提高到了90.4%。(4)以茶油CLA甲酯为原料,制备CLA-Arg衍生物。对CLA-Arg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其对DPPH、ABTS、羟基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82 mg/mL、1.37mg/mL、3.47 mg/mL。采用分子对接模拟,考察CLA、CLA-Arg与SCD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者均能抑制SCD的活性,且CLA-Arg的抑制效果较强,有望成为治疗SCD代谢疾病的新型药物。
郭紫婧[7](2019)在《葵花籽油的酶辅助压榨与共轭亚油酸粉末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葵花籽是一种优质的油料资源,是世界第四大油料作物。葵花籽不但含油量高,其油脂以其高达90%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富含维生素E、植物固醇磷脂、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的特点,被称为“保健油”,有延缓衰老、调节新陈代谢和降低胆固醇等功能。共轭亚油酸是亚油酸的不同构型的次生衍生物,具有抗癌、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免疫力和促进生长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天然共轭亚油酸摄取来源极少,所以人工合成共轭亚油酸作用于保健用途是很有必要的。葵花籽油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50%-69%,是制备共轭亚油酸的优质原料。虽然共轭亚油酸生理功能丰富,但氧化稳定性低导致的难以保存和运输的问题,阻碍了其在功能性产品市场上的发展,所以将共轭亚油酸制备成稳定性强的油脂粉末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对葵花籽资源的利用,以及其高经济效益产品的开发。通过对制备葵花籽油、共轭亚油酸和共轭亚油酸粉末的方法及最佳工艺的探索,最后得到资源利用率高、有特色、质量好、低耗能的高效益产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酶辅助压榨的方法制备葵花籽油:首先通过酶解释放原料中的油脂,再通过低温压榨的方法榨取葵花籽油。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得到制备葵花籽油的最佳工艺为:选用纤维素酶,酶添加量为原料质量的0.7%,pH=4.5,液固比为25%,酶解温度为55℃,酶解时间为2.5 h。在最优条件下,葵花籽的出油率为46.72%,葵花籽油提取率为85%,是传统冷榨法的3.48倍。气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亚油酸含量约为68%;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酶解后葵花籽细胞壁被破坏,油细胞结构变得大而松散,使油脂在后续的压榨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释放;按照国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葵花籽油进行理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所制备的葵花籽油的气味、滋味、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和皂化值等理化指标都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此方法不但有效地改善了低温压榨法出油率低的问题,也成功地保留了油脂中的天然香气和味道,更是对传统制油方法的创新。(2)采用微波辅助碱法异构化的方法制备共轭亚油酸:以微波代替传统的油浴加热,再结合碱法异构化原理将葵花籽油中的亚油酸转化为共轭亚油酸。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方法,得到制备共轭亚油酸的最佳工艺为:微波功率465.771W,微波时间33.408min,碱油比0.442:1,溶油比3:1,在此工艺条件下的理论最佳转化率为96.93%。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实施性,按照优化的工艺条件:微波功率450W,微波时间33.4min,碱油比0.44:1,溶油比3:1,进行了三次重复实验,得出亚油酸的转化率为96.15%,共轭亚油酸得率为90.33%。气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共轭亚油酸约占所有脂肪酸总量的61.43%。理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其性状、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和皂化值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此方法用微波代替油浴加热,加热时间缩短了 5倍,不但提高了实验效率,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能耗。(3)采用β-环糊精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共轭亚油酸粉末:利用环糊精的内疏水外亲水特性将油分子包合到环糊精的空腔结构中来制备共轭亚油酸粉末。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得到制备共轭亚油酸粉末的最佳工艺为:共轭亚油酸与β环糊精的摩尔比为3:2,包合温度为60°C,包合时间为2h。在最优条件下,共轭油酸的粉末化率为84.86%。实验利用扫描电镜、红外扫描、X衍射扫描、差示热量扫描和热重扫描对共轭亚油酸粉末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共轭亚油酸粉末成像为六面体的新物象,分子结构与β-环糊精无异,表明其是包合状态而不是简单的物理混合,且热稳定性较共轭亚油酸油脂有所提高。通过生物利用度实验证明:共轭亚油酸粉末的生物利用度是共轭亚油酸油的1.53倍,粉末共轭亚油酸更利于提高有效成分的吸收率。且β-环糊精不但分子中空结构内腔大小适中,而且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因此可以使共轭亚油酸粉末化产品更好地融入市场,增加其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可能性。
范相振[8](2016)在《三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酶学性质分析及转化菜油脚生成共轭亚油酸活力比较和工艺条件的研究》文中提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组具有共轭双键(—C=C—C=C—)的十八碳二烯酸位置与几何异构体混合物的总称。一般认为CLA因其双键的位置及构型共有16种同分异构体,但在这十几种同分异构体中,只有c9,t11-CLA和t10,c12-CLA两种具有生理活性,且与人体及动物营养密切相关。CLA作为一种新型的营养保健品,除了具有很强的抗癌功能外,还具有抑制脂肪沉积、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改善人体代谢、调节血糖、防治糖尿病、增强免疫力、提高骨骼密度、抗氧化、改善睡眠等作用。CLA的天然来源十分有限,生物法合成CLA是利用微生物亚油酸异构酶(Linoleic acid isomerase,LAI)的作用,转化亚油酸(Linoleic acid,LA)或其衍生物生成CLA的技术,其底物多采用亚油酸、蓖麻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等一些昂贵的材料,合成成本较高。我国是油菜种植大国,每年菜油的产量多达1000万吨,菜油脚料是提取菜油过程中菜籽油水化脱磷脂的废弃物。按油脚量为菜油的1.5%左右估算,我国每年约有15万吨的菜油脚料产生。菜油脚料残存油脂中含有的亚油酸完全可以在亚油酸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生成极具生理活性的功能性脂肪酸—共轭亚油酸。该技术的应用,将首先解决化学法高温、高压条件下毒副产物的形成问题,提高CLA的产品质量;其次解决传统生物合成法转化率低、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污染大等诸多问题,实现高效率、高品质、低消耗、无污染生产,满足市场对CLA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为农业废弃物—菜油脚料的研究开发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首先对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本实验室从泡菜中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3-9的产酶条件进行了摸索,通过在其MR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LA诱导物诱导其产生亚油酸异构酶,发现这三株菌体对这种诱导物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当添加的LA浓度为0.1mg/m L时,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诱导产生的亚油酸异构酶活性最强;当添加的LA浓度为0.3mg/mL时,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诱导产生的亚油酸异构酶活性最强,由此确定了每种菌产酶培养时诱导物的最佳添加量。随后利用硫酸铵分级沉淀确定了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的最佳硫酸铵饱和度范围,其中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lai的硫酸铵饱和度下限为30%,上限为80%,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lai的硫酸铵饱和度下限为40%,上限为80%。然后通过透析除盐、聚乙二醇浓缩、凝胶过滤层析得到了电泳纯的亚油酸异构酶,实现了对这三种菌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接着比较了这三种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反应ph、酶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以及动力学参数。其中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温度为30℃,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5℃;三者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反应ph均为6.5;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受温度影响较为显着,此酶不耐热,而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在低温下酶活保持相对稳定,在高温下前者稳定性不如后者;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受ph的影响较为显着,其酸碱稳定性最差,植物乳杆菌cgmcc1.557亚油酸异构酶在ph3.06.0之间基本保持稳定,ph高于6.0时,稳定性变差,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能适应较宽的ph范围,其酸碱稳定性最优;同时还确定了这三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的动力学参数,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的km值为18.99mmol·l-1,vmax为1.58ug·ml-1·min-1;植物乳杆菌1.557亚油酸异构酶的km值为14.83mmol·l-1,vmax为1.75ug·ml-1·min-1;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的km值为14.26mmol·l-1,vmax为1.94ug·ml-1·min-1。通过比较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在各自最适ph和最适反应温度下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的大小,确定了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转化能力最强,转化生成的共轭亚油酸是植物乳杆菌cgmcc1.557的1.17倍,是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的1.72倍。然后比较了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在各自最适ph和最适反应温度下转化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的大小,确定了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转化能力最强,转化生成的共轭亚油酸是植物乳杆菌cgmcc1.557的1.03倍,是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的1.19倍。综合以上结论,选择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为转化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的酶类。通过一系列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植物乳杆菌3-9酶促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的最佳底物添加量、缓冲液种类、振荡速度、转化时间,然后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底物添加量为3.0m L、缓冲液为磷酸钾缓冲液、振荡速度为100r/min、转化时间为18h,此时酶促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的产量为244.85±4.91ug/m L,是优化前的1.31倍。最后通过研究辅酶因子、金属离子、螯合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辅酶因子ATP、ADP、NADH以及金属离子Ca2+、Mg2+对酶的催化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设计了金属离子和辅酶因子的组合实验,探讨了两者的结合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a2+和ATP的结合能很好地促进反应的进行,实现了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酶促转化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激活剂的筛选,添加了这二者激活剂后的CLA生成量是未添加的1.27倍。
陈东方[9](2016)在《酶解提高燕麦粉抗氧化活性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燕麦(Avena sativa L.and Avena nuda L.)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多酚是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某些肿瘤细胞增殖等活性。前期研究发现,燕麦全粉经淀粉酶水解处理后,其抗氧化活性显着提高,推测原因为酶解过程提高了燕麦水解产物中的多酚含量。为了阐明其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分别以燕麦粉和从其中分离出的淀粉、分离蛋白、麸皮等组分为原料,考察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对燕麦粉及相应组分水解过程中可提取性总酚含量、酚类物质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发现淀粉水解后检测到一种大量产生的未知的非酚类抗氧化物质UK,后续对此物质UK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涉及到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酶解处理燕麦粉。分别用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水解燕麦粉,发现这3种酶均能显着提高燕麦粉中的可提取性总多酚与单体酚含量:淀粉酶水解增加了燕麦粉中的没食子酸、对香豆酸、阿魏酸、燕麦蒽酰胺2c、2p和2f、对羟基苯甲醛、咖啡酸和香草醛的含量,其中燕麦蒽酰胺2f的增量最大(7.49 vs 17.27μg/g),对羟基苯甲醛增量最小(0.15 vs 0.32μg/g);蛋白酶水解增加了没食子酸、对香豆酸、阿魏酸、燕麦蒽酰胺2p和2f的含量,增加最多的是燕麦蒽酰胺2f(5.95 vs 9.31μg/g),最少的是对香豆酸(0.46 vs 0.60μg/g);纤维素酶水解增加了没食子酸、对香豆酸、阿魏酸、燕麦蒽酰胺2f、对羟基苯甲醛、咖啡酸和香草醛的含量,其中以阿魏酸的增量最大(0.28 vs6.90μg/g),对羟基苯甲醛增量最小(0.31 vs 0.42μg/g)。同时,3种酶水解处理均能显着提高燕麦粉提取物的清除ABTS、DPPH自由基能力,还原三价铁离子能力和保护蛋白免受AAPH诱导的氧化损伤,表现为总抗氧活性的增强。(2)酶解处理各燕麦分离组分。分别用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处理相应的燕麦分离组分(淀粉、分离蛋白、麸皮),发现3种酶处理均能显着增加燕麦分离组分提取物中的总多酚和单体酚含量。其中麸皮水解后增加的单体酚种类最多,有对香豆酸、阿魏酸、燕麦蒽酰胺2f、咖啡酸和香草醛,且增加的总含量最大,并以阿魏酸增幅最大,达756%(12.23 vs 124.03μg/g);分离蛋白水解后增加的单体酚有阿魏酸、燕麦蒽酰胺2p和2f;淀粉水解产物中增加的单体酚有没食子酸、阿魏酸、燕麦蒽酰胺2f和香草醛;各分离组分中增加的单体酚种类比相应酶水解的燕麦粉少;其增量较大的单体酚与燕麦粉的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淀粉水解产物中还检测到一种增幅较大的未知的非酚类抗氧化物质UK。同时,各燕麦分离组分经相应的酶类水解后,其抗氧化活性均有显着增加。(3)UK的分离纯化与抗氧化活性分析。为了进一步确认UK对淀粉水解产物中抗氧化活性的贡献,使用薄层层析对UK进行分离纯化,并优化其层析条件,得到最优展开剂为:甲苯:乙酸乙酯:冰乙酸=5:3:2(v/v/v);经薄层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的UK能够有效地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还原三价铁离子、保护蛋白免受氧化损伤,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其抗氧化活性呈现浓度依赖性。(4)UK的抗肿瘤活性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用UK处理肝癌细胞HepG-2和白血病细胞K562,发现UK能显着抑制这两种肿瘤细胞的活力,且其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UK对这两种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无显着影响,但能显着提高肿瘤细胞的凋亡率,特别是HepG-2的早期凋亡率;进一步研究发现,UK可以上调两种肿瘤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FasL、Caspase-3,6,7,8,9,10)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通过介导Fas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此外,UK处理对HepG-2细胞中STAT信号通路无显着影响,但能显着激活K562细胞中STAT信号通路;UK处理对HepG-2细胞的MMP-9表达量无显着影响,但能显着降低其MMP-2表达量,推测其可以通过下调MMP-2表达量阻滞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迁移。(5)UK的结构鉴定。综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结果,鉴定UK为棕榈酸甘油单酯、亚油酸甘油单酯和9E,11E-共轭亚油酸甘油单酯3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棕榈酸甘油单酯为UK的主要成分,占60%-80%,亚油酸甘油单酯和9E,11E-共轭亚油酸甘油单酯各占其中的10%-15%。(6)UK的产生条件。根据处理方式、提取溶剂、酶解程度、微观表面形态等方面分析UK的产生条件,结果发现:淀粉酶水解处理、提取溶剂中含有HCl均能促进UK的产生,但酶解处理是导致UK产生的主要因素;UK含量与酶解程度(DE值)呈正相关,且均随酶解时间延长而增加;经淀粉酶水解后淀粉颗粒中出现明显孔洞,且随时间延长而呈沟壑状。上述研究结果表明,UK包裹于淀粉颗粒内部,淀粉水解过程使得UK从淀粉颗粒中释放出来。
殷婉露[10](2015)在《黄油中异油酸和CLA的检测与富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许多研究者在寻找一些可能性来增加乳脂的价值时都强调一些天然存在于乳脂中的脂肪酸对健康的益处。其中包括,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已经显示出具有的健康好处,例如减少的癌症的发病率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控制体重和有助于骨头的形成。另一种与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相关的重要脂肪酸是异油酸(vaccenic acid,t11-C18:1),其为共轭亚油酸的代谢前体。虽然在天然乳脂中发现的这些反式脂肪酸与健康益处积极相关,但在人造黄油氢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反式脂肪酸已被证明有负面影响,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建立方法,达到分析和富集异油酸和CLA的目的,为进一步进行功能研究提供基础和思路。为分析测定牛奶和黄油中异油酸的含量,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分析异油酸的方法。优化后的电泳条件为:缓冲液含4%(w/v)β-CD、54mmol·L-1SDS、80mmol·L-1硼酸盐(pH9.0)、8mol·L-1尿素和4%(v/v)甲醇,电泳电压为25kV、毛细管柱温为15℃。该方法测定异油酸在100~2500μg·mL-1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817),检出限(LOD)为10μg·mL-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5.6%。通过该方法测得市售牛奶中异油酸的含量为11.25mg·g-1乳脂,c9,t11-CLA含量为9.86mg·g-1乳脂。黄油中异油酸的含量为7.54mg·g-1脂肪,c9,t11-CLA的含量为9.92mg·g-1乳脂。该方法不仅可以准确测定牛奶和黄油中的异油酸,而且可以同时检测牛奶和黄油中的主要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制备高纯度共轭亚油酸和异油酸是研究和开发的前提。通过水解黄油得到游离脂肪酸,然后通过尿素包合结晶分离出不同的脂肪酸成分。研究了尿素包合过程中回流时间、包合时间、包合温度、尿素与溶剂配比等主要条件与纯化得到的CLA和异油酸纯度和得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尿素与溶剂配比是影响两者纯度和得率的主要因素。当混合脂肪酸:尿素:乙醇为1:3:9(W/W/V),在室温下富集CLA和异油酸,得到CLA的纯度为10.12%,得率为75.03%,异油酸的纯度为3.02%,得率为36.11%。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绪论 |
| 1.1 共轭亚油酸及其生理功能 |
| 1.1.1 共轭亚油酸概述 |
| 1.1.2 c9,t11-CLA、t10,c12-CLA的生理功能 |
| 1.2 c9,t11-CLA的合成机理及研究进展 |
| 1.2.1 单酶催化亚油酸异构酶BBI |
| 1.2.2 多酶催化 |
| 1.2.3 c9,t11-CLA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 1.3 t10,c12-CLA的合成机理及研究进展 |
| 1.3.1 单酶催化亚油酸异构酶PAI |
| 1.3.2 t10,c12-CLA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 1.4 酵母表达系统 |
| 1.4.1 酿酒酵母表达系统 |
| 1.4.2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
|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 1.5.1 立题依据 |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菌株 |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 2.1.4 主要培养基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亚油酸异构酶BBI的蛋白结构预测 |
| 2.2.2 不同亚油酸异构酶表达载体的构建 |
| 2.2.3 酿酒酵母感受态细胞制备及化学转化 |
| 2.2.4 毕赤酵母感受态细胞制备及电转化 |
| 2.2.5 重组菌的筛选鉴定 |
| 2.2.6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 |
| 2.2.7 重组菌中异源蛋白表达水平测定 |
| 2.2.8 酶活检测 |
| 2.2.9 静息细胞催化剂制备及催化 |
| 2.2.10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亚油酸异构酶BBI重组菌的构建及催化合成c9,t11-CLA的研究 |
| 3.1.1 亚油酸异构酶BBI蛋白结构分析 |
| 3.1.2 酿酒酵母BBI重组菌的构建和筛选验证 |
| 3.1.3 酿酒酵母重组菌蛋白表达水平及酶活水平分析 |
| 3.1.4 毕赤酵母重组菌的构建和筛选验证 |
| 3.1.5 毕赤酵母重组菌蛋白表达水平及酶活水平分析 |
| 3.1.6 His-tag对BBI表达水平及酶活的影响 |
| 3.1.7 不同表达系统中BBI表达水平及酶活的情况比较 |
| 3.1.8 毕赤酵母重组菌静息细胞催化合成c9,t11-CLA的研究 |
| 3.1.9 BBI粗酶酶学特性的研究 |
| 3.2 亚油酸异构酶PAI重组菌的构建及催化合成t10,c12-CLA的研究 |
| 3.2.1 PAI毕赤酵母分泌表达重组菌的构建和筛选验证 |
| 3.2.2 毕赤酵母分泌表达重组菌蛋白表达水平及酶活水平分析 |
| 3.2.3 PAI毕赤酵母胞内可溶性表达重组菌的构建和筛选验证 |
| 3.2.4 毕赤酵母胞内可溶性表达重组菌蛋白表达水平及酶活水平分析 |
| 3.2.5 毕赤酵母胞内可溶性表达重组菌蛋白表达水平优化 |
| 3.2.6 毕赤酵母重组菌静息细胞催化合成t10,c12-CLA的研究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附录Ⅱ:部分气相色谱峰图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及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脂肪酸自组装体 |
| 1.1.1 脂肪酸囊泡 |
| 1.1.2 脂肪酸盐胶束 |
| 1.1.3 脂肪酸盐吸附胶束 |
| 1.1.4 脂肪酸盐吸附单层 |
| 1.2 自组装体的稳定 |
| 1.3 双水相乳液 |
| 1.3.1 双水相体系简介 |
| 1.3.2 双水相乳液形成及稳定机理 |
| 1.3.3 双水相乳液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
| 1.3.4 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 1.3.5 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 |
| 1.4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4.1 立题依据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自交联共轭亚油酸囊泡稳定双水相Pickering乳液 |
| 2.1 引言 |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2.2.1 实验试剂 |
| 2.2.2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共轭亚油酸的pH响应自组装和自交联 |
| 2.3.2 Na_2SO_4/PEG20000 双水相相图绘制 |
| 2.3.3 不同SCLA-FAV浓度下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 2.3.4 不同Na_2SO_4/PEG20000 浓度下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 2.3.5 两相质量比不同时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自交联共轭亚油酸囊泡的结构确认 |
| 2.4.2 SCLA-FAV稳定Na_2SO_4/PEG Pickering乳液 |
| 2.4.3 SCL-FAV稳定的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刺激响应性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CaCO_3上自交联SCL吸附胶束的制备及其稳定双水相Pickering乳液 |
| 3.1 引言 |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3.2.1 实验试剂 |
| 3.2.2 实验仪器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SCLA@CaCO3 NPs的制备 |
| 3.3.2 CaCO_3 NPs水相分散液的Zeta电位 |
| 3.3.3 SCLA@CaCO_3 NPs的结构确认 |
| 3.3.4 Na_2SO_4/PEG 20000 双水相系线绘制 |
| 3.3.5 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和表征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SCLA@CaCO3 NPs结构确认 |
| 3.4.2 SCLA@CaCO_3 NPs稳定Na_2SO_4/PEG Pickering乳液 |
| 3.4.3 SCLA@CaCO_3 NPs稳定Na_2SO_4/PEG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刺激响应性 |
| 3.4.4 SCLA-FAV和 SCLA@CaCO_3 NPs稳定PEG/Dex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尝试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碳纳米管上自交联SCL吸附单层的制备及其稳定双水相Pickering乳液 |
| 4.1 引言 |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4.2.1 实验试剂 |
| 4.2.2 实验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SCLM@CNT的制备 |
| 4.3.2 SCLM@CNT的结构确认 |
| 4.3.3 SCLM@CNT稳定Na_2SO_4/PEG20000 双水相Pickering乳液 |
| 4.3.4 SCLM@CNT稳定PEG8000/Dex500000 双水相Pickering乳液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SCLM@CNT结构确认 |
| 4.4.2 SCLM@CNT稳定Na_2SO_4/PEG Pickering乳液 |
| 4.4.3 SCLM@CNT稳定PEG/Dex双水相Pickering乳液 |
| 4.4.4 SCLM@CNT稳定双水相Pickering乳液的刺激响应性 |
| 4.5 本章小结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主要结论 |
|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1 绪论 |
| 1.1 多组分共包封的研究进展 |
| 1.1.1 多组分共包封的应用潜力 |
| 1.1.2 多组分共包封的技术手段 |
| 1.2 复合凝聚微胶囊化技术 |
| 1.2.1 复合凝聚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
| 1.2.2 复合凝聚层的制备方法 |
| 1.3 实现亲水性和疏水性成分共包封的两步乳化策略 |
| 1.3.1 两步乳化的特点 |
| 1.3.2 两步乳化的稳定化研究 |
| 1.4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与主要试剂 |
| 2.2 仪器与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初级乳液制备 |
| 2.3.2 初级乳液离心加速稳定性测定 |
| 2.3.3 初级乳液表观黏度测定 |
| 2.3.4 初级乳液粒径测定 |
| 2.3.5 L-抗坏血酸-槲皮素双载微胶囊的制备 |
| 2.3.6 L-抗坏血酸-槲皮素双载微胶囊物理性质测定 |
| 2.3.7 L-抗坏血酸-槲皮素双载微胶囊粒径测定 |
| 2.3.8 L-抗坏血酸-槲皮素双载微胶囊包埋效果测定 |
| 2.3.9 微胶囊的形态观测 |
| 2.3.10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 |
| 2.3.11 X射线衍射分析 |
| 2.3.12 微胶囊的粘弹性表征 |
| 2.3.13 热重分析 |
| 2.3.14 储藏稳定性分析 |
| 2.3.15 氧化稳定性分析 |
| 2.3.16 微胶囊体外模拟消化特性分析 |
| 2.3.17 L-抗坏血酸-槲皮素双包埋微胶囊中介质油的品质提升 |
| 2.3.18 数据分析与处理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初级乳液的工艺参数对其形成和稳定的影响 |
| 3.1.1 水油相比对初级乳液形成和稳定的影响 |
| 3.1.2 乳化剂浓度对初级乳液形成和稳定的影响 |
| 3.1.3 明胶添加量对初级乳液形成和稳定的影响 |
| 3.2 L-抗坏血酸-槲皮素双载微胶囊复合凝聚参数的优化 |
| 3.3 L-抗坏血酸-槲皮素双载微胶囊的形成机制探究 |
| 3.3.1 微胶囊的形态观测 |
| 3.3.2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 |
|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
| 3.3.4 单宁酸的交联对微胶囊的界面强化作用 |
| 3.3.5 单宁酸交联的L-抗坏血酸-槲皮素双载微胶囊形成过程和机制探讨 |
| 3.4 微胶囊理化性质分析 |
| 3.5 微胶囊加工稳定性研究 |
| 3.5.1 热重分析 |
| 3.5.2 微胶囊储藏稳定性 |
| 3.5.3 微胶囊脂质氧化稳定性研究 |
| 3.6 微胶囊体外模拟消化特性研究 |
| 3.6.1 微胶囊中L-抗坏血酸和槲皮素的释放特性分析 |
| 3.6.2 微胶囊中L-抗坏血酸和槲皮素的生物利用率评价 |
| 3.7 介质油的品质提升研究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主要结论 |
|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引言 |
| 1.1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 |
| 1.1.1 预防及抑制癌症 |
| 1.1.2 减少体内脂肪积累 |
| 1.1.3 提高身体免疫力 |
| 1.1.4 清除血管垃圾 |
| 1.1.5 提高骨骼密度 |
| 1.2 共轭亚油酸的合成方式 |
| 1.2.1 化学合成 |
| 1.2.2 生物合成 |
| 1.3 微生物转化共轭亚油酸机制 |
| 1.3.1 瘤胃微生物 |
| 1.3.2 丙酸杆菌 |
| 1.3.3 乳酸菌 |
| 1.4 与CLA合成相关的酶 |
| 1.4.1 亚油酸异构酶 |
| 1.4.2 脂肪酸水合酶 |
| 1.4.3 羟基脂肪酸脱氢酶 |
| 1.4.4 乙酰乙酸脱羧酶 |
| 1.4.5 烯酮还原酶 |
| 1.4.6 烯醇化酶 |
| 1.5 LA对细胞影响 |
| 1.6 影响CLA产生的因素 |
| 1.7 亚油酸异构酶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 |
| 1.8 植物乳杆菌P-8菌株 |
| 1.9 研究意义与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菌株 |
| 2.1.2 引物 |
| 2.1.3 培养基 |
| 2.1.4 试剂盆 |
| 2.1.5 生化试剂 |
| 2.1.6 溶液配制 |
| 2.1.7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L.plantarum P-8菌株培养 |
| 2.2.2 不同底物浓度对植物乳杆菌p-8菌株培养 |
| 2.2.3 不同浓度的甲醇胁迫下植物乳杆菌p-8菌株的培养 |
| 2.2.4 不同浓度的乙醇胁迫对植物乳杆菌p-8菌株的培养 |
| 2.2.5 CLA的检测 |
| 2.2.6 产CLA相关酶转录水平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菌种活化及生长曲线测定 |
| 3.2 标准样品和待测样品色谱图 |
| 3.3 不同底物浓度对植物乳杆菌p-8菌株CLA转化率 |
| 3.4 不同底物浓度诱导下植物乳杆菌p-8菌株CLA合成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 |
| 3.4.1 不同底物浓度诱导下植物乳杆菌p-8菌株RNA提取结果 |
| 3.4.2 不同底物浓度诱导下植物乳杆菌p-8菌株CLA合成相关酶基因及内参基因的转录水平 |
| 3.5 不同浓度甲醇胁迫下植物乳杆菌p-8菌株CLA的转化率 |
| 3.6 不同甲醇浓度胁迫下植物乳杆菌p-8菌株CLA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
| 3.6.1 不同甲醇浓度胁迫下植物乳杆菌p-8菌株RNA提取结果 |
| 3.6.2 不同甲醇浓度胁迫下植物乳杆菌p-8菌株CLA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
| 3.7 不同乙醇浓度胁迫下植物乳杆菌p-8菌株CLA的转化率 |
| 3.8 不同乙醇浓度胁迫下植物乳杆菌p-8菌株CLA生成相关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
| 3.8.1 醇胁迫对植物乳杆菌p-8菌株CLA合成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 3.8.2 不同乙醇浓度胁迫下植物乳杆菌p-8菌株CLA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缩略词和符号注释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概述 |
| 1.1.1 DHPM的设备和工作原理 |
| 1.1.2 DHPM在蛋白改性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 1.2 大米蛋白 |
| 1.2.1 大米蛋白概述 |
| 1.2.2 大米蛋白的分类 |
| 1.2.3 大米谷蛋白(RG)的结构特性 |
| 1.2.4 大米蛋白的功能性质 |
| 1.2.5 蛋白质的变性 |
| 1.3 生物活性成分 |
| 1.3.1 多酚概述 |
| 1.3.2 功能性脂质 |
| 1.4 小分子生物活性成分与蛋白质研究现状 |
| 1.4.1 多酚和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 1.4.2 脂质和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 1.5 课题来源、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 1.5.1 课题来源 |
| 1.5.2 选题意义 |
| 1.5.3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RG的提取和水溶性小分子EGCG相互作用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RG的提取 |
| 2.3.2 RG-EGCG复合体系的制备 |
| 2.3.3 紫外光谱的测定 |
| 2.3.4 表面疏水性(SH)的测定 |
| 2.3.5 荧光光谱的测定 |
| 2.3.6 圆二色谱测定 |
| 2.3.7 分子模拟研究 |
| 2.3.8 数据分析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紫外和荧光光谱测定 |
| 2.4.2 荧光淬灭机制 |
| 2.4.3 热力学参数 |
| 2.4.4 蛋白质表面疏水性 |
| 2.4.5 Trp与 Tyr的贡献度 |
| 2.4.6 圆二色谱分析 |
| 2.4.7 分子对接模拟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RG和油溶性小分子CLA相互作用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RG的提取 |
| 3.3.2 RG-CLA混合体系的制备 |
| 3.3.3 紫外光谱的测定 |
| 3.3.4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 3.3.5 荧光光谱的测定 |
| 3.3.6 圆二色谱测定 |
| 3.3.7 分子模拟研究 |
| 3.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紫外和荧光光谱 |
| 3.4.2 淬灭机制和结合常数 |
| 3.4.3 热力学参数 |
| 3.4.4 表面疏水性 |
| 3.4.5 Trp和 Tyr的荧光淬灭贡献度 |
| 3.4.6 圆二色谱 |
| 3.4.7 计算机对接模拟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DHPM处理对RG功能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RG的制备 |
| 4.3.2 不同压力DHPM改性RG |
| 4.3.3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 4.3.4 粒径的测定 |
| 4.3.5 内源荧光光谱的测定 |
| 4.3.6 圆二色谱测定 |
| 4.3.7 原子力显微镜 |
| 4.3.8 溶解度的测定 |
| 4.3.9 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 4.3.10 统计分析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SDS-PAGE |
| 4.4.2 粒径分布 |
| 4.4.3 原子力显微镜 |
| 4.4.4 内源荧光光谱 |
| 4.4.5 圆二色谱测定 |
| 4.4.6 DHPM对RG溶解性的影响 |
| 4.4.7 DHPM对RG的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去折叠态RG和EGCG之间的相互作用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RG的提取和unfolded RG的制备 |
| 5.3.2 DHPM处理后RG-EGCG复合体系的制备 |
| 5.3.3 表面疏水性(SH)的测定 |
| 5.3.4 荧光光谱的测定 |
| 5.3.5 数据分析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荧光淬灭光谱 |
| 5.4.2 荧光淬灭机制 |
| 5.4.3 热力学参数 |
| 5.4.4 蛋白质表面疏水性 |
| 5.4.5 Trp和Tyr对荧光淬灭的贡献度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去折叠态RG和CL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
| 6.1 引言 |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6.3 实验方法 |
| 6.3.1 RG的提取和unfolded-RG的制备 |
| 6.3.2 DHPM处理后RG-CLA复合体系的制备 |
| 6.3.3 表面疏水性(SH)的测定 |
| 6.3.4 荧光光谱的测定 |
| 6.3.5 数据分析 |
| 6.4 结果与讨论 |
| 6.4.1 荧光淬灭光谱 |
| 6.4.2 荧光淬灭机制 |
| 6.4.3 热力学参数 |
| 6.4.4 表面疏水性 |
| 6.4.5 Trp和Tyr对荧光淬灭的贡献度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油茶简介 |
| 1.2 茶油及茶油脂肪酸 |
| 1.3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及生理活性 |
| 1.3.1 CLA对脂肪细胞的影响 |
| 1.3.2 CLA对骨骼肌的影响 |
| 1.3.3 CLA对生长的影响 |
| 1.3.4 CLA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
| 1.3.5 CLA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 1.3.6 CLA的抗氧化作用 |
| 1.4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 |
| 1.4.1 天然来源 |
| 1.4.2 化学合成 |
| 1.4.3 微生物发酵 |
| 1.5 共轭亚油酸的纯化 |
| 1.5.1 分子蒸馏 |
| 1.5.2 低温结晶 |
| 1.5.3 尿素包合法 |
| 1.5.4 脂肪酶特异性酯化法 |
| 1.5.5 Ag~+硅胶吸附分离法 |
| 1.6 分子对接模拟 |
|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 1.7.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7.2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 1.7.3 本课题的创新性 |
| 第二章 茶油理化性质及甲酯化工艺的研究 |
|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 2.1.1 实验仪器 |
| 2.2 茶油的理化性质分析 |
| 2.2.1 酸价的测定 |
| 2.2.2 碘值的测定 |
| 2.2.3 皂化值的测定 |
| 2.2.4 过氧化值的测定 |
| 2.2.5 不皂化物的测定 |
| 2.3 茶油理化性质分析结果 |
| 2.4 茶油脂肪酸甲酯制备工艺的研究 |
| 2.4.1 实验步骤 |
| 2.4.2 得率计算 |
| 2.4.3 单因素实验 |
| 2.4.4 正交实验 |
| 2.5 茶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
| 2.5.1 茶油脂肪酸甲酯样品的制备 |
| 2.5.2 GC-MS分析条件 |
| 2.5.3 GC-MS结果分析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茶油脂肪酸甲酯制备CLA工艺的研究 |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仪器 |
| 3.2 茶油脂肪酸合成CLA路线的设计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茶油脂肪酸合成CLA |
| 3.3.2 反应温度对CLA的影响 |
| 3.3.3 反应时间对CLA的影响 |
| 3.3.4 催化剂对CLA的影响 |
| 3.3.5 响应面实验设计 |
| 3.3.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CLA组成 |
| 3.3.7 CLA转化率的计算 |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4.1 反应温度对CLA的影响结果 |
| 3.4.2 反应时间对CLA的影响结果 |
| 3.4.3 催化剂用量对CLA的影响结果 |
| 3.4.4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
| 3.4.5 CLA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共轭亚油酸的纯化 |
| 4.1 银离子硅胶吸附分离原理 |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Ag~+硅胶柱的制备 |
| 4.3.2 洗脱剂的选择 |
| 4.3.3 Ag~+硅胶柱的分离 |
| 4.4 实验结果 |
| 4.4.1 正己烷洗脱结果 |
| 4.4.2 10%乙酸乙酯-正己烷洗脱结果 |
| 4.4.3 10%丙酮-正己烷洗脱结果 |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茶油中共轭亚油酸-精氨酸的抗氧化活性及对SCD活性影响的研究 |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5.1.1 实验材料 |
| 5.1.2 实验仪器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共轭亚油酸甲酯的酸化 |
| 5.2.2 共轭亚油酸-精氨酸复合物的制备 |
| 5.2.3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 |
| 5.2.4 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 |
| 5.2.5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 |
| 5.2.6 分子对接模拟 |
| 5.3 实验结果 |
| 5.3.1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
| 5.3.2 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
| 5.3.3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
| 5.3.4 共轭亚油酸及精氨酸衍生物与SCD的相互作用 |
| 5.4 本章小结 |
|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葵花籽概述 |
| 1.1.1 葵花籽产地 |
| 1.1.2 葵花籽油及其成分和功能 |
| 1.1.3 市场需求 |
| 1.2 植物油提取研究进展 |
| 1.2.1 传统的植物油提取方法 |
| 1.2.2 酶辅助压榨法 |
| 1.3 共轭亚油酸概述 |
| 1.3.1 化学结构与性质 |
| 1.3.2 摄入来源 |
| 1.3.3 生理活性 |
| 1.3.4 共轭亚油酸的安全性 |
| 1.3.5 市场需求 |
| 1.4 共轭亚油酸合成研究进展 |
| 1.4.1 传统合成方法 |
| 1.4.2 微波辅助碱催化异构化法 |
| 1.5 油脂粉末化研究概述 |
| 1.5.1 环糊精 |
| 1.5.2 环糊精制备油脂粉末方法 |
| 1.5.3 共轭亚油酸粉末化研究现状 |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7.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7.2 技术路线 |
| 2 酶辅助压榨法制备葵花籽油工艺优化 |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实验装置 |
| 2.2.2 实验流程 |
| 2.2.3 单因素优化 |
| 2.2.4 理化指标与表征 |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3.1 葵花籽含油率 |
| 2.3.2 葵花籽冷榨法出油率 |
| 2.3.3 酶辅助压榨法工艺条件优化 |
| 2.3.4 理化指标与表征 |
| 2.4 本章小结 |
| 3 微波法制备共轭亚油酸工艺优化 |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 3.1.1 材料与试剂 |
| 3.1.2 实验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实验装置 |
| 3.2.2 实验流程 |
| 3.2.3 单因素优化 |
| 3.2.4 响应面优化 |
| 3.2.5 理化指标与表征 |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3.1 微波法制备共轭亚油酸工艺条件优化 |
| 3.3.2 理化指标与表征 |
| 3.4 本章小结 |
| 4 共轭亚油酸粉末化工艺优化 |
|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 4.1.1 材料与试剂 |
| 4.1.2 实验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实验流程 |
| 4.2.2 单因素优化 |
| 4.2.3 理化表征 |
| 4.2.4 生物利用度 |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3.1 共轭亚油酸粉末化工艺条件优化 |
| 4.3.2 理化表征 |
| 4.3.3 生物利用度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 1.2 共轭亚油酸的概述 |
| 1.3 共轭亚油酸的天然来源 |
| 1.4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 |
| 1.4.1 抗癌作用 |
| 1.4.2 抗动脉粥样硬化 |
| 1.4.3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 1.4.4 抗氧化 |
| 1.4.5 增强免疫力 |
| 1.4.6 其他功能 |
| 1.5 共轭亚油酸的人工合成 |
| 1.5.1 化学合成法 |
| 1.5.2 生物合成法 |
| 1.6 亚油酸异构酶的研究进展 |
| 1.7 共轭亚油酸的检测方法 |
| 1.7.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 1.7.2 红外光谱检测法 |
| 1.7.3 气相色谱法 |
| 1.7.4 银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 |
| 1.7.5 气质联用法 |
| 1.7.6 核磁共振法 |
|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 1.8.1 研究内容 |
| 1.8.2 技术路线 |
| 1.8.3 创新点 |
| 第2章 三株乳酸菌产亚油酸异构酶的诱导培养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菌种 |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1.4 嗜酸乳杆菌MRS培养基 |
| 2.1.5 植物乳杆菌MRS培养基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菌种活化 |
| 2.2.2 种子培养 |
| 2.2.3 诱导物添加量对三株乳酸菌产亚油酸异构酶的影响 |
| 2.2.4 菌体细胞收集 |
| 2.2.5 粗酶液的制备 |
| 2.2.6 亚油酸乳化液的制备 |
| 2.2.7 酶促反应及酶活的测定 |
| 2.2.8 共轭亚油酸的萃取 |
| 2.2.9 共轭亚油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共轭亚油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 2.3.2 诱导物添加量对三株乳酸菌产亚油酸异构酶的影响 |
| 2.4 小结与讨论 |
| 第3章 三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菌种 |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 3.1.4 嗜酸乳杆菌MRS培养基(略) |
| 3.1.5 植物乳杆菌MRS培养基(略) |
| 3.1.6 嗜酸乳杆菌(Lactibacillus acidophilus)CGMCC1.1854产酶培养基 |
| 3.1.7 植物乳杆菌(Lactibacillus plantarum)CGMCC1.557产酶培养基 |
| 3.1.8 植物乳杆菌(Lactibacillus plantarum)3-9 产酶培养基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考马斯亮蓝法绘制蛋白质标准曲线 |
| 3.2.2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样品蛋白质含量 |
| 3.2.3 菌种活化(略) |
| 3.2.4 种子培养(略) |
| 3.2.5 三株乳酸菌产亚油酸异构酶的诱导培养 |
| 3.2.6 菌体细胞收集(略) |
| 3.2.7 粗酶液的制备(略) |
| 3.2.8 三株菌粗酶液的硫酸铵分级沉淀处理 |
| 3.2.9 三株菌酶液的透析处理 |
| 3.2.10 三株菌酶液的浓缩处理 |
| 3.2.11 三株菌酶液的凝胶过滤层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考马斯亮蓝法绘制蛋白质标准曲线 |
| 3.3.2 三株菌粗酶液的硫酸铵分级沉淀处理 |
| 3.3.3 三株菌酶液的凝胶过滤层析 |
| 3.3.4 三株菌亚油酸异构酶的电泳分析 |
| 3.4 小结与讨论 |
| 第4章 三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酶学性质的分析比较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菌种 |
| 4.1.2 主要实验试剂 |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粗酶液的制备(略) |
| 4.2.2 三株菌粗酶液的硫酸铵分级沉淀 |
| 4.2.3 三株菌酶液的透析(略) |
| 4.2.4 三株菌酶液的浓缩(略) |
| 4.2.5 三株菌酶液的凝胶过滤层析 |
| 4.2.6 三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酶学性质的分析比较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温度对三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活性的影响 |
| 4.3.2 三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热稳定性的比较 |
| 4.3.3 pH对三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活性的影响 |
| 4.3.4 三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酸碱稳定性的比较 |
| 4.3.5 三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的动力学参数 |
| 4.4 小结与讨论 |
| 第5章 亚油酸异构酶转化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的工艺研究 |
| 5.1 实验材料 |
| 5.1.1 菌种 |
| 5.1.2 主要实验试剂 |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亚油酸乳化液的制备 |
| 5.2.2 菜油脚料乳化液的制备 |
| 5.2.3 共轭亚油酸的萃取(略) |
| 5.2.4 三株菌酶促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活力的比较 |
| 5.2.5 三株菌酶促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活力的比较 |
| 5.2.6 底物添加量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5.2.7 缓冲液种类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5.2.8 转化时间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5.2.9 振荡速度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5.2.10 正交分析优化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条件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三株菌酶促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活力的比较 |
| 5.3.2 三株菌酶促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活力的比较 |
| 5.3.3 底物添加量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5.3.4 缓冲液种类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5.3.5 转化时间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5.3.6 振荡速度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5.3.7 正交分析优化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条件 |
| 5.4 小结与讨论 |
| 第6章 影响植物乳杆菌 3-9 酶促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因素的研究 |
| 6.1 实验材料 |
| 6.1.1 菌种 |
| 6.1.2 主要实验试剂 |
| 6.1.3 主要仪器设备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菜油脚料乳化液的制备(略) |
| 6.2.2 共轭亚油酸的萃取(略) |
| 6.2.3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体系的建立 |
| 6.2.4 辅酶因子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6.2.5 金属离子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6.2.6 螯合剂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6.2.7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激活剂的筛选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辅酶因子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6.3.2 金属离子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6.3.3 螯合剂对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的影响 |
| 6.3.4 3-9 菌株的酶促菜油脚料生成CLA激活剂的筛选 |
| 6.4 小结与讨论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1.1 三株乳酸菌产亚油酸异构酶的诱导培养 |
| 7.1.2 三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 |
| 7.1.3 三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酶学性质的分析比较 |
| 7.1.4 亚油酸异构酶转化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的工艺研究 |
| 7.1.5 影响植物乳杆菌 3-9 酶促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因素的研究 |
| 7.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燕麦的营养与加工 |
| 1.1.1 燕麦概述 |
| 1.1.2 燕麦的营养组分与功能 |
| 1.1.3 燕麦的加工现状 |
| 1.2 生物加工对谷物品质的影响 |
| 1.2.1 发芽对谷物品质的影响 |
| 1.2.2 发酵对谷物品质的影响 |
| 1.2.3 酶解对谷物品质的影响 |
| 1.3 燕麦多酚的研究概况 |
| 1.3.1 多酚的分类 |
| 1.3.2 多酚的功能活性 |
| 1.4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 1.4.1 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
| 1.4.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6.1 研究内容 |
| 1.6.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不同酶解处理对燕麦粉中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 2.2.1 燕麦淀粉、分离蛋白(OPI)及麸皮的制备 |
| 2.2.2 酶解处理 |
| 2.2.3 多酚物质的提取 |
| 2.2.4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
| 2.2.5 多酚组分的测定(HPLC-DAD) |
| 2.2.6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 2.2.7 统计分析 |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2.3.1 酶解处理对燕麦粉中可提取的总多酚含量的影响 |
| 2.3.2 酶解处理对燕麦粉中可提取的多酚组分的影响 |
| 2.3.3 酶解处理对燕麦粉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 2.3.4 酶解处理对燕麦分离组分中可提取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影响 |
| 2.3.5 酶解处理对燕麦分离组分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 2.3.6 不同酶解处理释放燕麦粉中酚类物质的作用机制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燕麦淀粉水解所得未知抗氧化物质的确定与分离纯化 |
|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 3.1.1 实验样品 |
| 3.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 3.2.1 燕麦淀粉的酶解处理 |
| 3.2.2 燕麦淀粉水解所得未知抗氧化物质(UK)的提取 |
| 3.2.3 薄层层析(TLC)条件优化 |
| 3.2.4 薄层层析法制备UK |
| 3.2.5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UK |
| 3.2.6 抗氧化活性测定 |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3.3.1 淀粉酶水解淀粉对UK产量的影响 |
| 3.3.2 薄层层析的条件优化 |
| 3.3.3 薄层层析分离纯化UK |
| 3.3.4 UK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 3.3.5 UK的抗氧化活性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燕麦淀粉水解所得未知抗氧化物质的抗肿瘤活性 |
|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主要试剂、材料 |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 4.2.1 UK样品的配制 |
| 4.2.2 细胞培养 |
| 4.2.3 细胞活力与增殖测定 |
| 4.2.4 细胞周期和凋亡实验 |
| 4.2.5 肿瘤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检测 |
| 4.2.6 MMPs和pSTATs分析 |
| 4.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3.1 UK处理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 4.3.2 UK处理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 4.3.3 UK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 4.3.4 UK处理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 4.3.5 UK处理对pSTATs和MMPs的影响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燕麦淀粉水解所得未知抗氧化物质的结构鉴定 |
| 5.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 5.1.1 实验材料 |
| 5.1.2 主要试剂 |
|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5.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 5.2.1 燕麦淀粉的酶解处理 |
| 5.2.2 UK物质的提取与制备 |
| 5.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UK |
| 5.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 |
| 5.2.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 5.2.6 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 |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5.3.1 UK的外观形态 |
| 5.3.2 UK的结构解析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燕麦淀粉水解所得抗氧化物质的产生条件 |
| 6.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 6.1.1 实验材料 |
| 6.1.2 主要试剂 |
| 6.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6.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 6.2.1 燕麦淀粉的制备 |
| 6.2.2 燕麦淀粉的酶解处理 |
| 6.2.3 UK物质的提取 |
| 6.2.4 UK物质的制备 |
| 6.2.5 DE(dextrose equivalent)值的测定 |
| 6.2.6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UK |
| 6.2.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和观察 |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6.3.1 淀粉酶水解处理对UK含量的影响 |
| 6.3.2 淀粉酶解程度(DE值)对UK含量的影响 |
| 6.3.3 淀粉酶水解处理对淀粉微观形态的影响 |
| 6.3.4 溶剂中的HCl对UK含量的影响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概述 |
| 1.2 反式脂肪酸的分类和来源 |
| 1.2.1 反式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 |
| 1.2.2 反式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 |
| 1.3 反式单烯脂肪酸的生理活性 |
| 1.3.1 反式脂肪酸的生理作用 |
| 1.3.2 心血管疾病 |
| 1.3.3 癌症 |
| 1.3.4 2型糖尿病 |
| 1.4 异油酸的结构和功能 |
| 1.5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和功能 |
| 1.6 CLA 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
| 1.7 CLA 的生理功能 |
| 1.7.1 抗癌作用 |
| 1.7.2 抗粥状动脉硬化 |
| 1.7.3 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 |
| 1.7.4 抗氧化性 |
| 1.7.5 其他方面的作用 |
| 1.8 共轭亚油酸的制备方法 |
| 1.8.1 制备方法的划分 |
| 1.8.2 碳负离子历程 |
| 1.8.3 碳正离子历程 |
| 1.8.4 加成消除历程 |
| 1.9 共轭亚油酸的合成方法 |
| 1.9.1 油酸烯丙醇脱水法 |
| 1.9.2 生物合成法 |
| 1.9.4 其他方法 |
| 1.10 乳中 CLA 的合成途径 |
| 1.11 CLA 纯化技术的研究 |
| 1.11.1 溶剂低温结晶法纯化 |
| 1.11.3 尿素包合法纯化 |
| 1.11.4 脂肪酶纯化 |
| 1.11.5 分子蒸馏技术纯化 CLA 及其酯类 |
| 1.12 CLA 研究的局限性 |
| 1.13 CLA 的应用前景 |
| 1.14 分析方法与检测 |
| 1.14.1 紫外(UV)检测法 |
| 1.14.2 红外(IR)检测法 |
| 1.14.3 气相色谱法(GC) |
| 1.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 1.14.5 气-质联用(GC-MS) |
| 1.14.6 毛细管电泳法(CE) |
| 1.14.7 银离子色谱法 |
| 1.15 获得富含共轭亚油酸和异油酸的水解乳脂 |
| 第2章 异油酸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材料与试剂 |
| 2.2.2 仪器与设备 |
| 2.2.3 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光谱分析 |
| 2.3.2 电泳条件优化 |
| 2.3.3 线性方程和检出限 |
| 2.3.4 精密度试验 |
| 2.3.5 加标回收率试验 |
| 2.3.6 样品测定 |
| 2.4 结论 |
| 第3章 黄油中异油酸和 CLA 的包合富集 |
| 3.1 引言 |
| 3.2 主要仪器、原料和试剂 |
| 3.3 实验与方法 |
| 3.3.1 CLA 和异油酸的制备 |
| 3.3.1.1 混合脂肪酸的制备 |
| 3.3.1.2 CLA 和异油酸的富集 |
| 3.3.2 异油酸和 CLA 的分析方法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回流时间对 CLA 和异油酸的影响 |
| 3.4.2 包合时间对 CLA 和异油酸的影响 |
| 3.4.3 包合温度对 CLA 和异油酸的影响 |
| 3.4.4 尿素与乙醇配比对 CLA 和异油酸的影响 |
| 3.5 结论 |
| 第4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