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南海寺四大文化主题探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南海神庙四大文化主题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可凡[1](2021)在《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碑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岭南地区鬼神信仰发达。清代更是岭南民间信仰全面发展的时期,不仅民间神灵的数量较多,而且信仰内涵经过不断的叠加和衍变,具有了显着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清代广州府作为岭南地区的首府,不仅是清代岭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亦是广府文化的中心,其民间信仰的发展具有显着的地域特征。广州地区的民间信仰碑刻以明清时期的碑刻为主,尤其清代碑刻,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繁多。以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碑刻为例,本文共辑得约268篇碑文,其中既有着录于地方志书或个人文集的碑文,又有通过田野调查拓印而来。碑文共涉及三十种以上的民间神灵,其中既有全国性的神灵,如北帝、关帝、观音、天后;又有本地神灵,如南海神、金花夫人等。碑文中涉及神灵传说,信众捐资等内容,内涵十分丰富。本文除前言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述了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的发展,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如北帝、关帝等,在保留其核心信仰内涵的同时,被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具有广府色彩的神灵崇拜。第二章从碑刻的保存和形制特点两个方面,总结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碑刻的特点。第三章论述了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碑刻,从信仰内涵、社会治理、祠庙捐资与管理等方面揭示了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与社会、经济间的密切联系。第四章从集体空间认同、祠庙管理、祠庙商圈、神灵的世俗化和正统化等方面,讨论了碑刻所见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的不同侧面。经过对民间信仰碑刻的研究,大致形成两个方面的认识。其一,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的发展,不仅表明清代广州府民众信仰世界的极大丰富,而且反映了清代广州府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其二,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碑刻不仅可见民间信仰的发展,亦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可资清代岭南地方史研究的极具价值的史料之一。

赵鑫[2](2020)在《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广佛肇地区三座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研究》文中认为水神祠庙和水神信仰是广府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实现象,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和历史事实,其包含着丰富的岭南地域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界曾从多个学科领域进行过诸方面的研究,成果叠见。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应用传统景观形态学、社会学以及生态学的理论,采用文献调查、田野调查、访问调查、对比分析以及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对广州佛山肇庆(简称广佛肇)地区的南海神庙、佛山祖庙和龙母祖庙三座水神祠庙的文化景观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回溯了我国水神信仰文化景观的生成,并对广佛肇地区的水神信仰和水神祠庙进行了解读和解构;其次,从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系统观入手,以“三分法”对三座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构成进行分解和剖析;再次,将三座水神祠庙之间以及与河南济源济渎庙和福建莆田妈祖祖庙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性个性特征与异同之处;最后,找出三座水神祠庙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原则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从而为水神祠庙宗教文化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参考。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广佛肇地区优越的地形、气候、水文以及丰富的植物资源为水神祠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上当地民间浓烈的鬼神信仰人文传统,便孕育出该地区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南海神庙、佛山祖庙和龙母祖庙。(2)受先天历史条件和民间信仰影响,三座水神祠庙的空间布局均采用常见的中轴对称布局、寓意植物等设计,渲染出肃穆氛围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现阶段的规划重心正逐步转向以文化性、服务性的景观功能建设为主,构建服务大众、文化传承为主要目的、形神和谐统一的现代园林景观。(3)对比分析得出:(1)氛围营造:严肃热烈的南海神庙,灵动活泼的佛山祖庙,庄严肃穆的龙母祖庙;(2)植物覆盖程度:佛山祖庙>南海神庙>龙母祖庙;(3)文化活动规模和影响力:南海神庙(海上丝路文化,国际性)>佛山祖庙(地域文化,民族性)>龙母祖庙(龙母文化,地区性);(4)管理运营:各有优劣,相对而言,佛山祖庙建设管理较为完善。如附属建筑多、宣传力度大以及文化活动丰富,是值得学习的优秀案例。(4)对三座水神祠庙景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详细而有针对性的建议。省内外其它水神祠庙的保护与开发,可以借鉴这三座水神祠庙发展的经验与不足,在未来发展建设中,从空间划分、要素设计、意境创造、基础设施和可持续性等不同方面来促进文化景观的提升。

赵鑫,王明星,郭丽冰[3](2020)在《南海神庙文化景观的构成与景观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文化景观的相关理论入手,以广州市的南海神庙文化景观作为研究案例,按照文化景观的"三分法"原则,对其"自然要素系统""人为构造系统"和"文化精神系统"进行详细论述,最后总结出南海神庙文化景观的四个特色: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色;浑然一体的景观环境特色;精美通透的宗教建筑特色;人神同乐的民俗文化特色。

刘琳婕[4](2020)在《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是指特定的文化群体为改变生存环境与自然互动创造出的成果,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作用影响下持续进化的人与自然的共同的作品,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审美价值。广州近几十年因城市化经济发展规模效应的影响,城市人口日渐增加,带来对城市绿道公共空间的需求量的增长和品质要求。另一方面,广州建成绿道景观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有着较多承载着宝贵历史印记的文化景观,因建成环境的无序扩张而被蚕食变得孤岛化,乡村地区的文化景观则因人口减少而日渐凋零的现象益增。绿道作为可以连接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景观的桥梁,拥有与各类文化景观整合呈现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提升景观审美体验品质以及应对多种城市化问题的潜能和前景。本文基于风景园林史学与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框架,从推进城市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提升景观审美体验三个角度切入,将广州绿道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建设与文化景观空间环境的保护活化相结合,探讨其具体实现路径和对策。论文首先通过对广州文化景观的类型、发展现状和建成绿道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概括出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关系中的主要问题:生态绿道沿线文化景观生态优势待彰显,郊野绿道可加强与主要产业发展的关联,都市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然后提出从生态、经济和审美三个角度搭建研究框架,探索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整合呈现的具体策略,以统筹回应当前的多种现实问题。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通过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环境保护内涵,结合时代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和促进绿道沿线景观要素风貌的多元共融,回应当前广州绿道建设中城乡绿道生态职能区分不明确、绿地和文化景观“破碎化”、景观风貌杂乱等现状问题。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引入经济学中城市化研究成果,提出从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选线、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和适应技术发展所带动的需求变化三个方面,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并提出在广州绿道系统文化景观呈现过程中,结合区域发展目标改善城市环境,响应城市双修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推进公众参与和社区建设,以增进建设共识提升绿道系统环境的正面效益;在完善建设过程中,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引入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和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以优化绿道建设运行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提升景观审美体验方面,先对审美客体即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概括提炼,然后结合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分别从生理层次、心理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切入,对绿道系统的可达性、绿道景观多样性和文化性进行优化路径探析;最后从改善审美活动的条件方面,提出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凸显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和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提升景观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对话交融的可能性。

方兴[5](2019)在《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文中提出广东因为其灵山秀异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岭南地区佛学、道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广东传统寺观园林是最能体现岭南玄学和思想文化特征的宝贵遗产。以人工要素为构景主体和以自然山水为构景主体是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两大造园体系,而在多民系共荣和海洋文化的孕育下,广东寺观在两大体系基础上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园理念和手法,其中寺观对自然地貌的运用和空间布局的大胆创新堪称一种典范。广东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且其中以零散的文章和建筑学科角度的论着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方法,涵盖掇山理水、植物造景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可谓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虽然缺乏统一认识,但大致对广东地区其它各类型园林的总体风格特征作过一些总结,例如私家园林的“随意性”“兼容性”“地方性”、州府园林的“民间性”“简朴性”“谪意性”等,但未见广东寺观园林特征的论及。因此,系统地研究广东寺观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如传统寺观园林的选址、环境地貌利用、建筑和园林空间布局和造景手法等,是填补广东园林学科上述研究空缺的重要任务。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地图解读、横向对比等方法对广东传统寺观的园林化历史发展和空间营造等问题进行研究。追溯汉朝到清朝这一历史时间段广东禅宗佛学思想和南方道学文化的发展历史,探析两种思想文化的广东寺观园林化的影响,建立起广东传统寺观环境利用和空间营造研究的背景平台。阐述广东寺观园林造园理念的形成、演变历程的和发展环境,横向对比了广东自身佛寺和道观之间的异同、还有与广东寺观渊源颇深的北方皇家寺庙园林、江南及日本禅宗园林、西南及闽南宫观三者在思想、布点和格局方面与广东寺观园林的对比。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发展分期并归纳其发展特点,进而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广东寺观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围绕寺观的选址,对六种地貌的总体造园特征做了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空间类型、空间组合形式和空间布局特点。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园林造园案例提出广东寺观造园的手法借鉴,包括寺观名山全局控制的宏观环境控制手法、寺观建筑构图比例处理手法、庭院空间的世俗化理景手法、以及通过咏吟题景来提升园林意境和文化韵味的艺术手法等。相信,本论文对广东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现代园林的设计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王维娜[6](2019)在《宋以来“番鬼望波罗”传说的文本差异及历史语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关于"番鬼望波罗"传说,在宋代至清代的广东方志、碑刻及文人笔记等文献中可见相关记载,但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语境和社会环境下,该传说的文本存在不少差异,且差异主要聚焦于该传说的主要人物—达奚司空的国籍、身份和来华缘由三个方面。本文将"番鬼望波罗"传说文本差异置于历史语境中思考,试图分析宋、明、清各时期的官员和文人建构传说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过程,也希望通过此个案研究对"历史语境"这一学术视角进行民俗学研究实践。

赵亚琪[7](2019)在《广州海幢寺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幢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创立于明末,在清代发展为广州规模最大的佛寺之一。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海幢寺存留下来的清代木构建筑仅有大雄宝殿和塔殿,大雄宝殿建于1666年,是广州除光孝寺大殿以外唯一一座七开间重檐歇山顶古代建筑,塔殿建于1699年,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内部放置舍利塔,是岭南佛寺中比较独特的建筑类型。1993年8月,海幢寺大雄宝殿和塔殿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基于实地测绘图纸及外销画、老照片、碑刻铭文、前人测绘资料,文章从三个角度对海幢寺建筑进行了研究。第一,从宏观角度出发,文章研究了海幢寺的格局演变历史,比较了海幢寺与同时期其他佛寺的不同;第二,从中观角度出发,文章分析了大雄宝殿、塔殿、韦陀殿、天王殿四座单体的建筑特色;第三,从微观角度出发,文章分析了大雄宝殿、塔殿、韦陀殿、天王殿四座单体的多类构件样式。文章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说明了文章写作缘由和写作价值;第二章利用多类文献梳理了海幢寺从无到有、由盛及衰的五个阶段,推测并绘制了寺院格局演变图,通过对比得出海幢寺格局在选址朝向、总平面布局、主轴线建筑组群、主轴线空间意境四个方面的特色;第三章分别对大雄宝殿、塔殿、韦陀殿、天王殿进行了建筑特色的分析,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参考前人测绘图,文章提出与之前学者意见不同的营造尺长看法,认为海幢寺大雄宝殿营造尺为长312mm,大殿地盘按照整尺结合三寸零数的方法进行设计,有可能是岭南工匠营造过程中较大灵活性和地域性的体现,同时,第三章分析了海幢寺建筑梁架的举折、间架配比特点;第四章研究了平棋、斗栱、角梁、柱、梁、驼峰六种类型建筑构件的样式。通过上述研究,文章探讨了清代海幢寺布局的地域性特征和营造尺度、构架、构件的建筑特色。

曲瑞雪[8](2018)在《宋代南海海神地位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海海神是国家祭祀体系中的一员,唐代时才被纳入官方祀典。宋代南海海神被加封3次,位列四大海神之首,朝廷对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目前学界对南海海神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向,一为南海神庙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一为南海神庙文化的现实价值,虽有一定的研究量,但并未有专文对南海海神地位成因作深入的探讨。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南海海神地位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它能在短短两个朝代内地位迅速提升并非偶然。本文以文献整理归纳的方法对材料进行梳理,意图揭示南海海神地位提升的本质性原因。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为对正统地位的探讨;第三部分为“海”的含义解读,第四部分为南海海神定型的整个过程;第五部分为南海海神的社会互动;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论。南海海神地位形成总共受五个因素影响。第一个是国家祭祀的正统观念,第二个是对“海”的认知,第三个是经济因素,第四个是政治因素,第五个是民间百姓因素。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能为南海海神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丰富南海神庙文化,为学者提供参考。

顾雪萍[9](2017)在《广府神庙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广府民间社会称为“神庙”的民间信仰祭祀空间的研究。研究的地域范围是广府文化核心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并且以珠三角区域开发趋于成熟的明清时期作为研究的主要时间范畴。论文将循着两条线路展开:第一、探讨广府村落中的神庙空间形态以及神庙空间的布局模式,进一步提出广府村落中神庙空间布局乃至公共空间布局的演变与村落发展的关系,从公共空间的角度去解释明清时期村落演变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因素,弥补以往对早期广府村落历史研究的不足;第二、梳理“神庙”这一建筑类型的形制特征,理清各个时代的神庙建筑的形制特点,从而提出神庙建筑形制特征的演变规律,进一步阐释神庙建筑形制演变的原因,以此初步探讨广府地区“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的互动。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研究的时间范畴和地域范畴进行了界定,并且阐释了研究对象“神庙”一词的来源与含义;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民间信仰研究、广府村落研究、祠堂建筑研究与神庙建筑研究的历史与概况,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学术基础;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等。第二章简要论述了广府地区民间信仰的概况,首先从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发史出发,说明形成地区民间信仰特点的内在因素;然后梳理了广府地区民间信仰发展的历史、常见的神只和民间信仰活动的概况;最后以“官祀”和“民祀”为出发点,探讨城市中神庙空间的特征。第三章以村落中的神庙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村民立庙的思想、神庙的作用、村落中的神庙系统、神庙与其他公共建筑的关系,最后提出广府村落中神庙空间的布局模式和广府村落公共空间体系。第四章以神庙建筑为研究对象,详细讨论了广府神庙的构成要素、平面形制特征、构架类型、立面特征及装饰元素等,最后提出各个历史时期广府神庙的形制特点。第五章将广府神庙与广府村落置于明清时期珠三角地区波澜壮阔的开发史中,探讨神庙形制演变与村落神庙空间布局模式形成的原因,进一步讨论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的互动和广府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段芳[10](2016)在《近代中国海洋文化崇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渔业、运输、动力能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由海洋孕育出的壮阔、悠久的海洋文明,为人类社会增添了无尽的神秘与想象,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就中国而言,海洋文明萌生于新石器时代,起源于古人对海洋的向往与憧憬。他们对神秘莫测的海洋不断地揣测与琢磨,想象着海洋里存在着另一个与人类社会极为相似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亦如人类社会一样,存在等级与家族。海神家族中不仅管辖海洋世界,而且对人类社会亦有监管责任,他们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等级分配不同的职责,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海神体系。封建社会早期,对海神的崇拜仅限于抽象的、模糊的信仰。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完善与巩固,具体的海神形象被创造出来,于是出现了偶像崇拜,古代海神祭祀仪式便应运而生。海神祭祀仪式在唐朝之前,仅是望祭。自唐朝建立以来,逐渐确立了岳镇海渎祭祀体系,海神祭祀有了定制。宋朝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民间海神形象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最为典型代表为天后妈祖。中国古代海神祭祀大致经历了由盲目、零散向系统、完善的转变,到元明清时趋于稳定。但进入近代,海洋崇拜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与挑战。首先,是来自西方现代化海洋文明的挑战。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海洋文明的先进性,海权、海防思想不断萌生。自上而下的宣传与鼓动,国民的海洋意识也不断觉醒。尤其是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开办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兴办的事业等都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崇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沉重打击。其次,是来自中国国内的反抗力量。在西方先进海洋文明的冲击上,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变革中国传统的海洋崇拜才会实现中国海洋文明的现代化。于是,不同阶层的人士均对中国传统海洋文件提出了诸多反抗意见,如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政府预备立宪;民国时期,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等。面对来自内外全方位、多角度的冲击与挑战,中国传统海洋崇拜做出了适时的调整与回应。妈祖由于兴起于民间,有牢固的民众基础,来自国内外的冲击并没有对妈祖信仰产生多大影响,信仰妈祖的民众采取“阳奉阴违”的方式,躲过了近代政府的一次次打压,暗地里向国内外不断传播。近代的青海湖祭祀非常隆重,不仅没有受到政策的镇压,而且到了民国时期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国民政府安抚民心,维护民族团结的强有力的纽带与手段。但青海湖祭祀相比较古代,虽然得以保留和提倡,但其形式与实质都发生了质变。东海神由于其战略地位和功能不能满足近代的需求,总体上趋于没落。南海神由于位于广州沿海,是中国与外国交流贸易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近代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中国传统海神文化崇拜除了海神祭祀之外,还存在其他诸多形式。最为典型的有海洋文学、海洋音乐、海洋建筑,这是古代民众对海洋崇拜在外在形式上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近代的变迁与转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海洋文明的近代化。纵观中国近代传统海洋文化崇拜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几个共同特质。第一,海洋文化崇拜的多样性,这主要从民众信仰海神的数量及海神的职能两方面进行的概括。第二,海洋文化崇拜的简约化。中国传统海洋祭祀仪式十分繁杂,程序之多、参加人员之众、耗时之久、耗资之巨都是近代中国海洋祭祀无法企及的。第三,海洋文化崇拜的科技化。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为中国海洋文化崇拜提供了转变契机,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发展与壮大,使民众对海神信仰有了多视角、实时了解。第四,海洋文化崇拜的实用化。古代海洋崇拜多是停留在信仰层面,到了近代海洋崇拜日趋经济化、利益化。以上四点,是中国传统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变的最重要四个方面,也是质的变化。梳理了中国海洋文化崇拜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我们对中国海洋文化崇拜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这对当今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启示。我们要十分重视海防、海权、海军的建设与维护,维护我国海疆的稳定与安全,同时要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再次,我们要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与净化,不能竭泽而渔、污染破坏。针对我国现在海洋文化的现状,我们要合理地展望,要积极恢复传统的海神祭祀典礼及海神庙,主要从保存优秀传统祭海文化、发展海洋经济、开展海洋学术活动等方面入手,紧抓实干。总之,近代中国海洋文化崇拜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即保留了传统海洋文化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又吸收了西方先进海洋文明的有意因素。在这种“变”与“不变”的交织中,不断前行,为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崇拜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南海神庙四大文化主题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海神庙四大文化主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碑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清代广州府的民间信仰
    2.1 南海神
    2.2 天后
    2.3 观音
    2.4 北帝
    2.5 关帝
    2.6 岭南生育神:金花夫人
    2.7 其他民间神灵
第三章 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碑刻的特点
    3.1 碑刻的保存
    3.2 碑刻的形制特点
第四章 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碑刻内容与内涵
    4.1 南海神碑刻
        4.1.1 波罗庙碑刻
        4.1.2 南海神离宫碑刻
    4.2 天后碑刻
    4.3 观音碑刻
    4.4 关帝碑刻
        4.4.1 粤秀山关帝庙碑刻
        4.4.2 沙湾武帝庙碑刻
    4.5 北帝碑刻
        4.5.1 灵应祠碑刻
        4.5.2 西泮塘仁威古庙碑刻
        4.5.3 塘头村北帝古庙碑刻
        4.5.4 笔村玄帝庙碑刻
        4.5.5 元贝村玉虚宫碑刻
        4.5.6 塘口村北帝古庙碑刻
        4.5.7 小径墟村北帝古庙碑刻
    4.6 康公碑刻
    4.7 华帝碑刻
    4.8 城隍碑刻
    4.9 其他碑刻
第五章 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与社会、经济
    5.1 神灵与空间
        5.1.1 神灵崇拜与集体空间认同
        5.1.2 神灵之间的相对位置
        5.1.3 风水学与祠庙选址
    5.2 神灵与地方社会
        5.2.1 化民成俗
        5.2.2 祠庙管理
        5.2.3 祠庙商圈的形成
    5.3 信仰内涵的演变
        5.3.1 世俗化
        5.3.2 正统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碑刻一览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广佛肇地区三座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民间信仰推动了广佛肇地区水神祠庙的发展
        1.1.2 水神祠庙附属园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
        1.1.3 水神祠庙宗教文化旅游景区的景观建设亟待改善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对象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文化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1.4.2 文化景观的研究现状
        1.4.3 祠庙景观的研究现状
        1.4.4 南海神庙、佛山祖庙和龙母祖庙的研究现状
        1.4.5 其它相关研究现状
        1.4.6 现有研究小结及本文切入点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文化生态学
        1.5.2 文化景观与文化旅游
        1.5.3 信仰与水神信仰
        1.5.4 祠庙与祠庙园林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1.8 小结
第二章 文化生态学视角的水神信仰及祠庙文化景观建构
    2.1 水神信仰文化景观的生成及在广佛肇地区的发展和类型
        2.1.1 中国民间水神信仰文化景观的生成
        2.1.2 广佛肇地区水神信仰文化景观的发展
        2.1.3 广佛肇地区水神信仰文化景观的类型
    2.2 广佛肇地区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生态环境
        2.2.1 自然生态环境
        2.2.2 文化生态环境
    2.3 广佛肇地区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时空生态过程
        2.3.1 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发展历程
        2.3.2 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
    2.4 小结
第三章 广佛肇地区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构成体系
    3.1 文化景观的构成解析
        3.1.1 自然要素系统
        3.1.2 人为构造系统
        3.1.3 文化精神系统
    3.2 研究对象选取及调研情况
        3.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2 调研情况
    3.3 三座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自然要素系统
        3.3.1 环境要素
        3.3.2 山水要素
        3.3.3 植物要素
    3.4 三座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人为构造系统
        3.4.1 空间布局要素
        3.4.2 建筑要素
        3.4.3 景观小品要素
    3.5 三座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文化精神系统
        3.5.1 庙会文化
        3.5.2 祭祀文化
        3.5.3 民俗文化
    3.6 小结
第四章 广佛肇地区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对比分析
    4.1 三座水神祠庙文化景观之间的共性特征
        4.1.1 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
        4.1.2 浑然天成的景观环境
        4.1.3 精美通透的宗教建筑
        4.1.4 人神同乐的庙会民俗
    4.2 三座水神祠庙文化景观之间的个性特征
        4.2.1 信仰水神的不同属性
        4.2.2 园林景观的氛围营造
        4.2.3 园林植物的覆盖程度
        4.2.4 文化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
        4.2.5 现有管理的运营体系
    4.3 对比案例介绍:河南济源济渎庙、福建莆田妈祖祖庙
        4.3.1 河南济源济渎庙
        4.3.2 福建莆田妈祖祖庙
    4.4 广佛肇三座水神祠庙与对比案例的异同之处
        4.4.1 相同之处
        4.4.2 相异之处
    4.5 小结
第五章 广佛肇地区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建设思考
    5.1 三座水神祠庙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5.1.1 祠庙建筑与附属园林环境不协调
        5.1.2 景观构成要素和设计语言使用单一
        5.1.3 祠庙文化景观的意境塑造不强
        5.1.4 景观基础设施滞后于景区发展的需要
        5.1.5 祠庙文化景观缺乏与生态环境的对话
    5.2 水神祠庙文化景观建设需遵循的原则
        5.2.1 原真性原则
        5.2.2 完整性原则
        5.2.3 传承文化及合理定位原则
        5.2.4 生态及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5.3 三座水神祠庙景观建设的若干建议
        5.3.1 做好祠庙景区的空间划分,促使建筑与园林环境相融合
        5.3.2 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景观构成要素,丰富设计语言
        5.3.3 广泛运用造园艺术手法,塑造祠庙文化景观的意境
        5.3.4 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高标准建设景观基础设施
        5.3.5 响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保障景观的可持续性
    5.4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关于水神祠庙文化景观建设的访谈提纲
附录 B 关于广佛肇地区现存南海神、北帝和龙母的祠庙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南海神庙文化景观的构成与景观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阐述
    (一)研究背景
    (二)祠庙与文化景观的概念
二、南海神庙文化景观的构成
    (一)自然要素系统
        1. 选址
        2. 山水
        3. 植物
    (二)人为构造系统
        1. 建筑
        2. 景观小品
        3. 空间布局
    (三)文化精神系统
        1. 庙会文化
        2. 祭祀文化
        3. 民俗文化
三、南海神庙文化景观的特色
    (一)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浑然一体的景观环境特色
    (三)精美通透的宗教建筑特色
    (四)人神同乐的民俗文化特色
四、结论

(4)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绿道研究概况
        1.2.2 文化景观研究概况
        1.2.3 现有研究述评
        1.2.4 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对策与思路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
        1.3.2 核心概念内涵讨论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图
第二章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分析
    2.1 广州当前建成绿道的主要问题
        2.1.1 生态型绿道:生态优势待维护和彰显
        2.1.2 郊野型绿道:功能类型差异化待提升
        2.1.3 都市型绿道:需提升可达性和安全性
    2.2 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主要类型
        2.1.1 纵横古今的广州遗址景观
        2.1.2 生机盎然的广州场所景观
        2.1.3 依山靠水的广州聚落景观
    2.3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问题
        2.3.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型绿道文化景观周边生态资源待重视
        2.3.2 社会经济关联:郊野型绿道与沿线生态产业关联性待加强
        2.3.3 景观审美体验:都市型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3.1 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保护内涵
        3.1.1 凸显绿道系统的生态特征
        3.1.2 维护文化景观的生态环境
        3.1.3 理清城乡绿道的生态职能
    3.2 结合城市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
        3.2.1 推进景观生态廊道的构建
        3.2.2 彰显文化景观之间的关联
        3.2.3 延展各类景观资源的功能
    3.3 促进沿线景观风貌要素的和谐共融
        3.3.1 绿道游径规划与文化景观格局相应
        3.3.2 绿道景观形式与文化景观风貌相衬
        3.3.3 绿道景观功能与文化景观资源相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4.1 助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4.1.1 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规划
        4.1.2 适应技术发展调整绿道设施供应
        4.1.3 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
    4.2 增进建设共识以提升绿道系统正面效应
        4.2.1 宏观:结合区域发展,促进绿道对生态产业的带动
        4.2.2 中观:结合城市双修,改善文化景观空间环境品质
        4.2.3 微观:结合社区建设,推进公众参与绿道景观优化
    4.3 调整绿道建设运行方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3.1 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
        4.3.2 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
        4.3.3 增加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景观审美体验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5.1 彰显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
        5.1.1 延续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地域技术特征
        5.1.2 展现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社会时代精神
        5.1.3 传承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人文艺术品格
    5.2 依据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
        5.2.1 依据主体审美生理层次提升绿道系统的可达性
        5.2.2 依据主体审美心理层次提升绿道景观的多样性
        5.2.3 依据主体审美社会文化层次提升景观的文化性
    5.3 改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中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
        5.3.1 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
        5.3.2 凸显广州绿道系统中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
        5.3.3 完善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我国寺观园林的古代研究
        1.2.2 我国寺观园林的近现代研究
        1.2.3 广东寺观园林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学科意义:填补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学术研究的不足
        1.4.2 理论意义:对广东传统寺观园林进行较深入研究,系统性地提出园林造景的理论脉络
        1.4.3 现实意义:提出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思路,指导园林研究和创作实践
    1.5 研究对象
        1.5.1 地域范围
        1.5.2 核心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广东传统寺观造园的思想根源与评析
    2.1 根源性思想文化
        2.1.1 禅宗佛学——梵我合一、物我为一
        2.1.2 南方道学——自然无为、动合无形
    2.2 佛、道思想文化对寺观造园艺术的熏染
        2.2.1 禅宗“顿悟”下的佛寺造园艺术追求
        2.2.2 道学“无为”下的道观造园艺术追求
        2.2.3 佛、道思想对广东寺观园林的影响评述
    2.3 其他思想文化
        2.3.1 多民系文化——广府、客家、潮汕的寺观文化景观
        2.3.2 中西合璧文化——开放兼容的寺观营建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演进
    3.1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历史分期
        3.1.1 宗教建筑文化传入及起步时期(汉晋——北朝)
        3.1.2 佛盛道缓时期(隋唐——宋元)
        3.1.3 寺观鼎盛共举时期(明——清)
        3.1.4 寺观园林历史轨迹与分期评述
    3.2 寺观园林演进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3.2.1 寺观园林文化形成的基础自然因素——灵山秀异、物产奇瑰
        3.2.2 寺观园林发展推动的核心人文因素——安定包容、进取创新
    3.3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发展演变剖析
        3.3.1 寺观造园——世俗化的产物
        3.3.2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园艺术的演变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传统寺观的风景地貌特征与环境利用
    4.1 寺观选址的依据和风景地貌作用
        4.1.1 依仗风景地貌的寺观选址
        4.1.2 地貌特征下的广东寺观构景特色
    4.2 单形态地貌寺观特征与环境利用
        4.2.1 山间寺观
        4.2.2 崖壁洞窟寺观
        4.2.3 水畔寺观
        4.2.4 小山岗寺观
        4.2.5 平原平地寺观
    4.3 复合型地貌寺观特征与利用
        4.3.1 善用地貌特征,巧构功能景区
        4.3.2 突出景观中心,控制整体构图
        4.3.3 注重道路规划,强调竖向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景的空间格局
    5.1 广东寺观园林空间——园林化的景观空间
        5.1.1 空间类型及特征
        5.1.2 各空间的衔接组合方式
    5.2 前导空间
        5.2.1 景观功能与宗教功能兼具
        5.2.2 广东传统寺观前导空间的处理手法
    5.3 建筑空间
        5.3.1 崇拜空间的建筑形制特点
        5.3.2 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特点
        5.3.3 岭南气候下建筑组群园林化的成因和特点
    5.4 园林空间
        5.4.1 以小见大的园林空间意涵
        5.4.2 园林空间布局特点
        5.4.3 乡土植物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5.5 空间格局对比
        5.5.1 广东佛寺与广东道观对比
        5.5.2 广东寺观园林与北方皇家寺庙园林对比
        5.5.3 广东寺观园林与江南、日本禅宗寺院园林对比
        5.5.4 广东寺观园林与西南、闽南宫庙园林对比
        5.5.5 四种寺观园林格局对比评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
    6.1 “小寺征大观”的宏观环境处理
        6.1.1 分层布置,抢占名山风景关键点
        6.1.2 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布局
    6.2 “人工和天韵合一”的建筑构图比例控制
        6.2.1 稳定和谐的建筑单体构图
        6.2.2 人工斧凿配合地形环境壮大重点建筑形象
    6.3 “雅致精巧”的世俗化庭院空间理景
        6.3.1 以池水补景,扩大庭院空间感
        6.3.2 以寺塔镇景,凸出庭院空间主从与重点
        6.3.3 以绿化点景,达“亦寺亦园”效果
    6.4 “辞中寄情,象外生景”的空间文化性提升
        6.4.1 用诗境说禅境
        6.4.2 额联刻石弘教题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
    7.1 对传统园林遗产的保护
        7.1.1 传统园林保护的意义
        7.1.2 喜忧参半的广东传统园林保护现状
        7.1.3 保护策略思考
    7.2 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
        7.2.1 多元开放文化特征的传承
        7.2.2 世俗性文化特征的传承
    7.3 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
        7.3.1 高品位的园林艺术风格
        7.3.2 多功能的园林发展方向
        7.3.3 强化城市园林生态建设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宋以来“番鬼望波罗”传说的文本差异及历史语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代:寻求正统地位
二、明代:朝贡话语体系中的传说文本
三、清代:“一口通商”历史语境下的传说文本
结语

(7)广州海幢寺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全国佛寺个案相关的研究现状
        1.3.2 岭南佛寺建筑相关的研究现状
        1.3.3 海幢寺相关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实地调研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类比研究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海幢寺格局的演变历史及其特点分析
    2.1 海幢寺的建设背景
        2.1.1 时代背景
        2.1.2 城市背景
        2.1.3 宗教背景
    2.2 寺院格局的演变历史
        2.2.1 始建阶段
        2.2.2 鼎建阶段
        2.2.3 扩建阶段
        2.2.4 衰落阶段
        2.2.5 修缮增建阶段
    2.3 海幢寺鼎盛时期的格局特点分析
        2.3.1 选址朝向特点
        2.3.2 总平面布局特点
        2.3.3 主轴线建筑组群特点
        2.3.4 主轴线外部环境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代海幢寺的建筑特色
    3.1 大雄宝殿
    3.2 塔殿
    3.3 天王殿
    3.4 韦陀殿
    3.5 四座建筑的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幢寺建筑构件研究
    4.1 平棋
    4.2 斗栱
    4.3 柱及柱础
    4.4 梁
    4.5 驼峰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1955 年的测绘图纸
    附录2 :1998 年的测绘图纸
    附录3 :2012 年的测绘图纸
    附录4 :2015 年的测绘图纸
    附录5 :2018 年的测绘图纸
    附录6 :清朝海幢寺禁妇女入寺烧香示
    附录7 :清道光《广东通志·海幢寺》
    附录8 :清同治《番禺县志·海幢寺》
    附录9 :清宣统《番禺县续志·海幢寺》
    附录10 :《羊城诗钞·海幢寺》
    附录11 :《南海百咏续编·海幢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宋代南海海神地位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时段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难点
    1.7 本文结构
二、正统地位的确立
    2.1 祭祀的正统体现
    2.2 正统的制度保障
    2.3 “海”升作正统
    2.4 小结
三、海的含义
    3.1 海的力量代表
    3.2 世界观的代表
    3.3 地域范围的象征
    3.4 小结
四、南海神定型
    4.1 南海神名称变化
    4.2 祭祀仪式定型
    4.3 基本社会功能
    4.4 小结
五、南海神的社会互动
    5.1 经济互动
    5.2 政治互动
    5.3 民间互动
    5.4 宋代南海神属性
    5.5 小结
六、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广府神庙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1.1 本文的研究范畴及研究对象
        1.1.1 地理范畴
        1.1.2 时间范畴
        1.1.3 研究对象
    1.2 文献综述
        1.2.1. 民间信仰
        1.2.2. 乡村聚落
        1.2.3. 神庙建筑
    1.3 研究意义
        1.3.1. 建筑学的意义
        1.3.2. 社会历史的意义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府地区的民间信仰
    2.1 珠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2.1.1 山地-平原-海滨的地理格局
        2.1.2 在开发中成熟的珠江三角洲
        2.1.3 珠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2.2 广府地区民间信仰的概况
        2.2.1 广府地区民间信仰的历史概况
        2.2.2 广府地区民间信仰常见神只的种类、分布与特点
        2.2.3 广府地区民间信仰的活动
    2.3 官祀与民祀
        2.3.1“官祀”主导下祭祀空间
        2.3.2“民祀”主导的祭祀空间
第三章广府村落中的神庙空间
    3.1 村落中立庙祭祀的意义
        3.1.1 两套价值体系中的立庙祭祀的意义
        3.1.2 神庙在村落中的功能
    3.2 广府村落中的神庙系统
        3.3.1 神庙系统的构成元素
        3.3.2 村落中神庙系统的层级划分
    3.3 神庙与村落中其他公共建筑的关系
        3.4.1 祠堂
        3.4.2 乡约亭
        3.4.3 社学
        3.4.4 村公所
        3.4.5 市场
        3.4.6 码头与桥梁
    3.4 广府村落中神庙空间的布局模式
        3.4.1 神庙的选址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4.2 广府村落中的神庙空间布局
        3.4.3 神庙空间的布局模式
    3.5 广府村落的公共空间体系
第四章 广府神庙建筑的形制研究
    4.1 广府神庙建筑的构成要素
        4.1.1 主要构成要素
        4.1.2 次要构成要素
    4.2 广府神庙建筑的平面形制
        4.2.1 描述方式:开间、进、路
        4.2.2 平面类型
        4.2.3 小结
        4.2.4 广府神庙建筑的平面布置与祭祀礼仪
    4.3 广府神庙建筑的构架
        4.3.1 广府神庙建筑构架的特征
        4.3.2 单体建筑的构架类型分析
        4.3.3 广府神庙建筑的构架细节分析
        4.3.4 神庙建筑的构架序列分析
    4.4 广府神庙建筑的立面及装饰元素
        4.4.1. 屋顶
        4.4.2. 山墙
        4.4.3. 头门立面
        4.4.4. 小结
    4.5 各历史时期的广府神庙建筑的特点
        4.5.1. 文本阅读——早期的神庙形制
        4.5.2. 时间轴上神庙形制特征的分布
        4.5.3. 小结——各历史时期的神庙形制
第五章 广府神庙空间的演变
    5.1 神庙建筑形制的演变研究
        5.1.1 神庙建筑形制演变的规律与特点
        5.1.2 明代“官祀”神庙的形制及其对于民间建筑的影响
        5.1.3 清代神庙建筑形制的突变
        5.1.4 小结
    5.2 广府村落中神庙空间的演变
        5.2.1 早期神庙的选址(明代以前)
        5.2.2 明代村落中的神庙空间
        5.2.3 清代村落中的神庙空间
        5.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近代中国海洋文化崇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简介
    二、选题论证
    三、学术史综述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古人眼中的海神家族与海洋祭祀
    第一节 古代人眼中的海洋与海神家族
    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海洋祭祀
第二章 中国近代海洋文化崇拜的历史挑战
    第一节 西方现代化海洋文明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挑战
    第二节 晚清政府及有识之士对传统海洋信仰的冲击
    第三节 民国政府及知识分子对传统海洋信仰的批判
第三章 近代海洋文化崇拜的转型
    第一节 海洋文化崇拜的多样化
    第二节 海洋文化崇拜的简约化
    第三节 海洋文化崇拜的科技化
    第四节 海洋文化崇拜的实用化
第四章 近代妈祖崇拜
    第一节 近代妈祖官方祀典
    第二节 近代妈祖所受封赏
    第三节 近代妈祖民间信仰
    第四节 近代天后宫的损毁与修缮
    第五节 近代妈祖信仰的内传与外扬
第五章 近代东海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东海神国家祭祀
    第二节 近代东海神庙的命运
    第三节 近代东海神庙民间崇拜
第六章 近代南海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南海神庙祀典
    第二节 近代南海神庙修建
    第三节 近代南海神庙波罗诞
    第四节 近代名人与南海神庙
第七章 近代青海湖祭海大典
    第一节 晚清青海湖祭海
    第二节 民国青海湖祭海
    第三节 晚清与民国青海祭海的变迁
    第四节 近代青海海神庙的变迁
    第五节 近代青海祭海之作用
第八章 近代中国海洋崇拜的其他形式
    第一节 海洋文学
    第二节 海洋音乐
    第三节 海洋建筑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四、南海神庙四大文化主题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广州府民间信仰碑刻研究[D]. 陈可凡. 河北大学, 2021(02)
  • [2]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广佛肇地区三座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研究[D]. 赵鑫.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3]南海神庙文化景观的构成与景观特色研究[J]. 赵鑫,王明星,郭丽冰.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4]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D]. 刘琳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5]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D]. 方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宋以来“番鬼望波罗”传说的文本差异及历史语境分析[J]. 王维娜. 艺术与民俗, 2019(01)
  • [7]广州海幢寺建筑研究[D]. 赵亚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宋代南海海神地位成因[D]. 曲瑞雪. 山东大学, 2018(12)
  • [9]广府神庙建筑研究[D]. 顾雪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10]近代中国海洋文化崇拜研究[D]. 段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文化景观论文 园林专业论文 绿道论文 南海神庙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上一篇:中国人民银行将稳步开放人民币业务
下一篇:古田会议决议——人民军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