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增增[1](2021)在《除草剂的杂草防效、残留特性及对葵花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的提出,减少农业水土污染已经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除草剂作为河套灌区杭锦后旗地区最大的农业面源污染,未来合理减量施用除草剂减少农业污染,已经成为当地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以葵花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两种常用除草剂草甘膦(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高效氟吡甲禾灵(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剂),分别设置四种不同农药梯度,草甘膦设置梯度为0、180g/亩、240g/亩、360g/亩,高效氟吡甲禾灵设置梯度为0、37.5g/亩、50g/亩、75g/亩。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效果;除草剂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残留特性;除草剂对葵花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草甘膦(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在施加240g/亩时对葵花地所有杂草有较好的防效效果;高效氟吡甲禾灵(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剂)施加50g/亩时对禾本科杂草起到较好的防效效果。(2)通过系统研究,确立土壤和地下水中草甘膦的离子色谱检测方法和高效氟吡甲禾灵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3)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两种除草剂均在土壤里检测到了残留存在。草甘膦的残留量分布在0-5cm和5-10cm 土壤内,且三种施量在0-5cm 土层的残留量在施药7天内均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种草甘膦的限值0.5mg/kg,存在污染土壤的风险。高效氟吡甲禾灵三种施加量残留量只集中在0-5cm和5-10cm 土层,目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还未将高效氟吡甲禾灵纳入污染物。两种除草剂在地下水中均未检测到其残留物。(4)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均在土壤中降解均较快,两种除草剂均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d)。草甘膦在0-5cm和5-10cm 土壤的半衰期约为3.02天和6.44天,施药35天后两个土层已检测不到草甘膦的存在。高效氟吡甲禾灵在0-5cm和5-10cm 土壤的半衰期约为1.30天和2.19天。(5)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3种施加量均使葵花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得到显着提高,通过分析不同处理葵花生长指标和产量,草甘膦(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推荐使用量为240g/亩,高效氟吡甲禾灵(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剂)推荐使用量为50g/亩。
郭博铖[2](2021)在《黑龙江舂小麦根腐病和麦田杂草防控农药减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生产过程中农药用量大、农药利用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提高农药利用率是当前防治有害生物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春小麦种植区,小麦根腐病和麦田杂草严重影响小麦生长,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为保障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减少农药施用,本研究以小麦根腐病和麦田阔叶杂草为主要防治对象,采用种衣剂拌种和喷洒除草剂时添加助剂喷雾的方法,进行化学农药减量防治小麦根腐病和麦田阔叶杂草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6%戊唑·福美双”种衣剂减量混用助剂防治春小麦根腐病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种衣剂减量30%混用“激健”可有效防治春小麦根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2%和2.1,与常量用药无显着差异。安全性及测产结果表明,种衣剂混用助剂“激健”处理种子对小麦生长无明显影响,且表现一定的增产效果。种衣剂减量30%混用“激健”处理的产量达4252.2 kg/hm2,比常量用药增产23.1%。2.除草剂“麦草畏”减量混配助剂应用常规喷雾法防治麦田阔叶杂草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减量30%混用“奇功”可有效控制麦田杂草,药后15 d的综合株防效达91.61%,药后30 d综合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3.63%和93.20%,与常量常规喷雾的除草效果无显着差异。减量30%混用“奇功”处理的理论产量为3612 kg/hm2,较常量常规喷雾增产1.34%。除草剂减量50%时,各处理防效均显着低于常量常规喷雾。3.除草剂“麦草畏”减量应用静电喷雾法防治麦田杂草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各减量处理药后15 d的防效均显着低于常量常规喷雾,药后30 d,减量30%静电喷雾处理的综合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4.41%和93.68%,与常量常规喷雾无显着差异。减量30%静电喷雾处理的理论产量为3654 kg/hm2,比常量常规喷雾增产3.04%。4.除草剂“麦草畏”减量混配助剂应用静电喷雾防治麦田杂草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减量50%混配助剂“奇功”采用静电喷雾法处理药后15 d和30 d的综合株防效分别为91.90%和93.63%,与常量常规喷雾无显着差异。减量50%混用助剂“奇功”采用静电喷雾处理的理论产量达3327 kg/hm2,与常量常规喷雾的产量无显着性差异。5.除草剂混配助剂不同喷雾处理的有效利用率测定结果显示,常规喷雾不添加助剂的雾滴展布中径为187.59μm,雾滴密度为211.37个/cm2,有效利用率为24.32%。常规喷雾添加“奇功”后,雾滴展布中径为265.39μm,雾滴密度为128.16个/cm2,有效利用率为30.27%,比常规喷雾提高了0.24倍。静电喷雾不添加助剂的雾滴展布中径为164.2μm,雾滴密度为283.1个/cm2,有效利用率为34.05%,比常规喷雾提高了0.40倍。静电喷雾添加“奇功”的雾滴展布中径为218.85μm,雾滴密度为160.84个/cm2,有效利用率为41.08%,比常规喷雾提升了0.69倍,比常规喷雾混配“奇功”提升了0.36倍。本研究结果表明,“6%戊唑·福美双”减量30%混用“激健”可用于小麦根腐病的减药防控,“麦草畏”减量30%混用“奇功”和“麦草畏”减量30%采用静电喷雾法可用于麦田杂草的减药防除。助剂提升了雾滴的展布中径,静电喷雾则提高了雾滴密度,添加助剂的同时采用静电喷雾可显着提高农药利用率,可在减少“麦草畏”50%用药量时仍获得较好的杂草防除效果。
姬春红[3](2021)在《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及土壤中的时空分布》文中研究表明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inn.)是世界性恶性杂草,也是甘蔗田最重要的杂草。目前,化学防除是防控甘蔗田香附子最主要的手段,而氯吡嘧磺隆是防治香附子的有效药剂。了解氯吡嘧磺隆施用后,其在土壤和香附子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和时空分布,明确用水量对氯吡嘧磺隆的分布及防效的影响,可为科学合理使用氯吡嘧磺隆防治甘蔗田香附子提供依据。本论文拟在建立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根、茎叶、全株及土壤中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痕量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氯吡嘧磺隆在土壤和香附子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和分布情况,比较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评价氯吡嘧磺隆土壤处理的不同用水量对香附子防效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乙酸乙酯-超声辅助提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香附子根、茎叶、全株及土壤中氯吡嘧磺隆的痕量分析方法。该方法优化了提取方式、提取溶剂及用量、提取时间、净化材料及用量等参数。5g样品用含1.5%甲酸的乙酸乙酯15 m L超声辅助提取提取15 min,然后4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浓缩近干,乙腈重新溶解后多壁碳纳米管净化,检测。方法的线性良好(R2>0.9912),添加回收率在65.1-98.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s)在2.1-11.0%之间,定量限(LOQ)和检出限(LOD)分别在0.3~1μg/kg、0.1~0.4μg/kg之间,满足农药痕量分析的要求,可以用于香附子根、茎叶、全株及土壤中氯吡嘧磺隆的痕量分析。(2)开展了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和土壤中消解及分布试验。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根、茎叶、全株及土壤中时空分布的变化的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按照氯吡嘧磺隆防治甘蔗田香附子推荐剂量的高剂量田间喷雾施药(有效成分67.5 g a.i./ha),氯吡嘧磺隆在土壤,香附子根、全株及茎叶中的含量在药后2 h最大,分别为50.4、241.5、7862.0、9775.1 ug/kg,随着时间的推移药剂在土壤及香附子各部分的持留量逐渐降低,氯吡嘧磺隆在土壤、香附子茎叶、全株及根中的持留量降解一半所需的时间期分别为2.3、3.8、4.2和6.4 d。(3)采用茎叶处理和灌根处理的方法,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中的时空分布。灌根处理:盆栽试验中香附子根和茎叶中的药剂含量分别在药后2 h(26.1ug/kg)和14 d(140.7ug/kg)达到最大,而田间试验则是在药后2 h(456.3ug/kg)和1 d(724.8ug/kg)达到最大;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中,药剂从香附子根传输到茎叶的迁移因子(TF)分别在药后14 d(TF=11.6)、5d(TF=7.8)达到最大;盆栽实验中药剂在香附子根、茎叶中的富集因子(BCF)在分别在药后7 d(BCF=1.0)、14 d(BCF=9.1)达到最大,而田间试验是在药后2h(BCF=1.4)、1 d(BCF=3.2)达到最大。茎叶处理:在试验期间,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土壤中均未有药剂检出;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中,香附子根中药剂含量分别在药后14 d(60.2ug/kg)、3d(693.6 ug/kg)达到最大,药剂从香附子茎叶到根的迁移因子分别在0.003~0.060和0.007~0.108之间。试验结果表明,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中的传输以根部吸收向上传导为主,易于在香附子茎叶富集;氯吡嘧磺隆虽然可以通过香附子茎叶向下传输至根部,但传输效率较低。(4)在单位面积用药量不变的情况下,用水量的多少能够影响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中的时空分布及其田间药效。以药剂登记推荐的最大用水量为1倍用水量,喷雾施药后2 h,1倍用水量处理组中香附子茎叶和全株中药剂含量最大,分别为4378.0 ug/kg和4053.8 ug/kg;4倍用水量处理组中香附子根的药剂含量最大,为18.8 ug/kg,其次为5倍用水量处理组,为18.4 ug/kg。药后14 d、21 d、30 d,3X用水量处理组中香附子根、茎叶、全株中药剂含量均为最大,分别在11.8~4.4 ug/kg、57.6~8.8 ug/kg、53.2~6.3 ug/kg之间。氯吡嘧磺隆防治香附子登记推荐最大用水量(40 L/667m2)的3倍用水量的药剂防效为最好,药后30 d的株防效达84.1%,并于其他用水量处理的防效达到差异显着水平。氯吡嘧磺隆防治香附子的田间用水量为120L/667m2时防治效果最好,但考虑到生产应用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施用氯吡嘧磺隆时尽可能使香附子茎叶及土壤湿润。
陈勇睿[4](2021)在《稻田抗氰氟草酯双稃草的生态经济阈值及防除药剂筛选》文中认为双稃草(Diplachne fusca(L.)Beauv.)为一年生禾本科杂草,近年来发生有加重趋势,且已发现对氰氟草酯产生抗药性。为了有效地防除稻田双稃草,本文研究了双稃草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生态经济阈值;抗性和敏感种群双稃草之间的竞争能力;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 14种单剂混用除草剂茎叶处理对不同时期抗性双稃草的防效;运用Gowing法对恶唑酰草胺和氯氟吡氧乙酸混用防除抗性双稃草进行了联合作用评价,同时测定了其对水稻的安全性。主要结果如下:1.双稃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茎蘖数随双稃草密度的增加而显着减少,且时间越长影响越大。水稻的穗长、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随双稃草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用指数函数模型拟合双稃草敏感种群密度与水稻有效穗数的关系最好,用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双稃草抗性种群与水稻有效穗数的关系最好;两个种群与水稻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均以二次曲线模型拟合为最好。双稃草引起的水稻产量损失均以幂函数描述最好,其中敏感种群的为y=2.0917x0.6070,抗性种群的为y=2.2387x0.5625。在相同的除草成本时,用10%恶唑酰草胺EC防除双稃草敏感和抗性种群,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别为2.24%~2.91%和2.63%~3.42%,敏感的生态经济阈值(1.12~1.72株/m2)低于抗性种群(1.33~2.13株/m2)。2.在双稃草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群双向竞争试验中,当抗性种群(R)作为靶标植物时,相邻双稃草S→(R)的曲线斜率为0.0136,大于相邻双稃草R→(R)的曲线斜率0.0077。因此,双稃草敏感种群S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当(S)作为靶标植物时,相邻双稃草S→(S)的曲线斜率为0.0099,大于相邻双稃草R→(S)的曲线斜率0.0045,同样表现为双稃草敏感种群S的竞争能力比抗性种群的更强。双稃草与相邻水稻双向竞争中,当水稻作为相邻植物时,水稻对抗性种群的竞争曲线斜率为0.0023,水稻对敏感种群的竞争曲线斜率为0.0016。表明水稻对双稃草抗性种群的竞争强于对敏感种群。3.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除草剂对抗性双稃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抗性双稃草2叶期与4叶期的茎叶处理中,敌稗的防效最好,敌稗EC用量为3840 g a.i./hm2(推荐剂量范围内)时对抗性双稃草2~4叶期的防效均达到100%,其次是氯氟吡啶酯和恶唑酰草胺。在除草剂混用中,敌稗EC+恶唑酰草胺EC(2035+72 ga.i./hm2)可以有效的防除2叶期与4叶期抗性双稃草,其次是恶唑酰草胺EC+氯氟吡氧乙酸EC(150+45 g a.i./hm2)、敌稗+氰氟草酯+氯氟吡氧乙酸(1800+135+30 g a.i./hm2)和敌稗+恶唑酰草胺+氯氟吡氧乙酸(1438+60+45 g a.i./hm2)。采用Gowing法评价了恶唑酰草胺与氯氟吡氧乙酸混用防除抗性双稃草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在36个混用剂量组合中,有4个剂量组合的E0-E值大于10%,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余32个剂量组合的E0-E值则在-10%~10%之间,为相加作用。因此,恶唑酰草胺与氯氟吡氧乙酸混用防除抗性双稃草的联合作用总体表现为相加作用。恶唑酰草胺+氯氟吡氧乙酸混用处理后,水稻的株高和鲜重与对照无显着差异。两药剂混用在武运粳27和抗性双稃草间的选择性指数为4.5,在南粳9108与抗性双稃草间的选择性指数为3.94。表明恶唑酰草胺和氯氟吡氧乙酸混用在水稻与抗性双稃草之间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冯煜[5](2021)在《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糜子根系活性氧代谢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除草剂在防除杂草的同时会对农田土壤环境和作物造成一定危害,安全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除草剂药害。在课题组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2种除草剂(谷友、苯·唑·2甲钠)与3种安全剂(赤霉素、芸苔素、奈安)复配,探究其对糜子田间杂草防效、糜子根系活性氧代谢、糜子田土壤酶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除草剂谷友和苯·唑·2甲钠均对糜子产生了一定药害,复配安全剂后显着降低了谷友和苯·唑·2甲钠对糜子的药害,且对除草剂的田间杂草防效无显着影响。(2)2年试验中,除草剂谷友与苯·唑·2甲钠均降低了糜子根系的SOD活性,复配安全剂后提高了根系SOD活性,且谷友复配不同浓度赤霉素、苯·唑·2甲钠复配不同浓度芸苔素时,随着安全剂浓度的增大糜子根系SOD活性提高。喷施谷友和苯·唑·2甲钠提高了糜子根系CAT活性,复配安全剂后降低了根系的CAT活性。谷友和苯·唑·2甲钠对糜子根系的POD活性在2年试验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提高/降低作用,复配安全剂后不同程度的抑制了除草剂对糜子根系POD活性提高/降低作用。2种除草剂单独喷施都显着提高了糜子根系的MDA含量,复配安全剂后MDA含量显着降低。(3)除草剂谷友与苯·唑·2甲钠抑制了土壤蔗糖酶的活性,复配安全剂后抑制作用得到了缓解,谷友与赤霉素复配时,赤霉素浓度越高缓解效果越显着。谷友抑制了土壤脲酶的活性,复配安全剂在2019年试验中缓解了谷友对脲酶的抑制,而2020年试验中则增强了这种抑制作用。苯·唑·2甲钠会激活土壤脲酶的活性,复配安全剂后抑制除草剂对脲酶的激活。谷友和苯·唑·2甲钠喷施后在糜子生育前中期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后期激活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复配安全剂降低了这种激活作用。谷友和苯·唑·2甲钠在2年试验中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影响分别为激活和抑制,而复配安全剂后会显着降低除草剂对碱性磷酸酶的激活/抑制率。(4)除草剂谷友与苯·唑·2甲钠的使用降低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复配安全剂后提高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2种除草剂对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和群落组成均有明显影响,谷友及谷友复配赤霉素均改变了细菌的群落结构;苯·唑·2甲钠复配赤霉素后细菌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变化,在糜子成熟期时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较接近对照。谷友与苯·唑·2甲钠分别复配赤霉素与芸苔素后均对细菌群落组成在前期有显着影响,谷友处理各个时期的细菌群落组成均与不除草对照差异显着,苯·唑·2甲钠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及影响时间均低于谷友。谷友与苯·唑·2甲钠对糜子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复配安全剂后明显改变了除草剂对细菌优势菌群的影响程度。(5)谷友与苯·唑·2甲钠的使用均降低了糜子的产量,复配安全剂后明显提高了糜子的产量。2019年试验中谷友与赤霉素复配、苯·唑·2甲钠与芸苔素复配后分别较单施除草剂增产33.41%、19.88%。2020年试验中谷友复配300 m L/hm2的赤霉素增产效果最好,较单施除草剂谷友增产16.88%。苯·唑·2甲钠复配210 m L/hm2的芸苔素后增产效果最好,较单施除草剂苯·唑·2甲钠增产为15.93%。综上所述,除草剂与安全剂复配可有效缓解除草剂对土壤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糜子田用除草剂谷友与300 m L/hm2的赤霉素复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或除草剂苯·唑·2甲钠与210 m L/hm2芸苔素复配进行茎叶处理效果较好,可用于糜子生产。
陈扬[6](2021)在《东北地区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东北地区大豆的种植面积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大豆在东北地区更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豆田中的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制约着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生产上为有效防除田间杂草,除草剂用量越来越多,由此导致的农药残留问题和药害问题时常发生,令人们担忧不已。为了减少高毒、高残留除草剂的使用,减少除草剂对作物、环境和生物等造成的危害,同时要在减少除草剂使用量的前提下保证大豆的品质与产量。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通过大豆田中不同土壤处理除草剂混用、茎叶喷雾处理除草剂与桶混助剂混用两种措施,探究了东北地区大豆田除草剂减量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温室盆栽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分别评价了混配组方的联合作用类型及其对大豆田杂草的防除效果。通过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后的联合作用评价可知二者以1:20的质量比混用时对马唐、稗草和苘麻均具有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应该采用唑嘧磺草胺和乙草胺的推荐混配比例为1:20,其推荐剂量为1260 g a.i./hm2,施药液量450 L/公顷;与常用除草剂40%扑·乙合剂相比,在用药量减少30%的基础上,鲜重防效提高了6.6%;通过温室盆栽法筛选得到的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组方可有效控制大豆田中杂草的为害,且对大豆安全。2.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法从四种助剂中筛选出对乙羧氟草醚防除阔叶杂草具有增效作用的助剂GY-T1602,并在田间进行验证其防效和对大豆的安全性。通过盆栽试验发现添加0.3%桶混助剂GY-T1602后可显着提高乙羧氟草醚对苘麻的鲜重防效,其EC90值由121.38 mg/L降至55.29 mg/L,增效比为54.45%;田间喷雾时添加0.3%桶混助剂GY-T1602可极大提高乙羧氟草醚对苘麻等一年生阔叶杂草的防效,减少乙羧氟草醚用量40%以上;在茎叶喷雾处理除草剂烯草酮、精喹禾灵中加入桶混助剂GY-T1602后对大豆田禾本科杂草的防效无明显差异,在用量上减少了30%,防效没有降低,反而会提高;添加0.3%桶混助剂GY-T1602后对田间大豆安全,不会产生药害,田间作物的株高和叶龄均无明显变化,产量会提高。综上所述,土壤喷雾处理除草剂唑嘧磺草胺和乙草胺适宜配比为1:20,推荐田间用量为1260 g a.i./hm2,每公顷施药液量450 L,在播后苗前可有效防除大豆田一年生杂草,与农户常用40%扑乙合剂相比,可减少40%的用药量;在茎叶喷雾除草剂乙羧氟草醚、烯草酮、精喹禾灵中加入0.3%桶混助剂GY-T1602,可在减量30%以上的基础上,极大提高对大豆田一年生杂草的防效。
孔祥男[7](2020)在《水稻旱直播田杂草化学防除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劳力成本增高,水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露,选择一种适合我国的水稻种植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水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问题。水稻旱直播是一种采取机械旱种、一次性施肥、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的栽培方法,省却了水稻育秧、插秧操作,可以实现水稻播种、施肥、化学除草和收获全程机械化,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和水资源,是一种水稻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栽培方法。然而,旱直播稻田杂草出苗迅速,杂草种类和密度大,防除困难,危害严重,是导致旱直播稻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究不同除草剂对旱直播水稻田杂草防除及安全性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比较不同除草剂杂草防效及施药后对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为旱直播水稻田杂草防除提供高效、安全的除草剂组合和最佳施药方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除草剂土壤处理杂草防效仲丁灵、二甲戊灵、恶草酮、扑草净、2,4-D丁酸钠盐5种除草剂单剂土壤处理虽能达到一定的除草效果,但施药后28d,杂草防效均低于80%,不能达到理想防治效果,且除草剂单独使用杀草谱较窄。仲丁灵+扑草净、二甲戊灵+扑草净、仲丁灵+恶草酮、二甲戊灵+扑草净+2,4-D丁酸钠盐处理间杂草株防效、鲜重防效无明显差异。施药后28d,对杂草防效仍能达95%以上。(2)除草剂不同时期茎叶处理杂草防效水稻5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盐、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2甲4氯二甲胺盐、五氟磺草胺+苄嘧·唑草酮对杂草的综合防效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其中五氟磺草胺+苄嘧·唑草酮、五氟磺草胺+2甲4氯二甲胺盐处理水稻药害明显,显着抑制水稻生长。水稻4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五氟磺草胺与氯酯磺草胺、灭草松、2,4-D丁酸钠盐分别混用对禾本科杂草防效均高于氰氟草酯与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盐、灭草松分别混用处理。五氟磺草胺+灭草松与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盐相比对稗草灭草速度下降。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在水稻不同叶龄期施用表明:4叶期茎叶处理的杂草防效优于5叶期的施药效果。(3)除草剂对旱直播水稻安全性仲丁灵、恶草酮、二甲戊灵、扑草净、2,4-D丁酸钠单剂土壤处理后均没有表现明显的药害症状,水稻株高、茎基宽度以及叶绿素含量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差异;除草剂混用处理中仲丁灵+恶草酮处理水稻地上部鲜重、干重明显低于其它除草剂混用处理。二甲戊灵+扑草净+2,4-D丁酸钠盐处理水稻根系干重受到明显抑制。仲丁灵+扑草净与二甲戊灵+扑草净处理施药后4周内,水稻生长与人工除草无明显差异。仲丁灵+扑草净和二甲戊灵+扑草净是旱直播水稻安全、防效高的土壤封闭除草剂组合。水稻5叶期茎叶处理,五氟磺草胺+苄嘧·唑草酮、五氟磺草胺+2甲4氯二甲胺盐处理水稻药害明显,显着抑制水稻生长。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杂草防效最好,水稻茎叶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处理水稻根系干重高于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各处理施药4周内水稻叶片POD,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趋势均呈先升后降,施药后28d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差异。37.5 g a.i.·hm-2五氟磺草胺+787.5 g a.i.·hm-22,4-D丁酸钠盐于水稻5叶期混施对水稻安全。水稻4叶期茎叶处理,各处理施药后水稻叶片均出现不同程度黄化现象,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随时间推移药害症状及抑制作用逐渐减小。氰氟草酯+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氰氟草酯+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处理水稻株高及干物质积累受到明显抑制作用;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氰氟草酯+2,4-D丁酸钠、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处理水稻有效分蘖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性差异;氰氟草酯各混用处理除草效果相对较差,对水稻茎叶及根系干物质积累产生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处理水稻施药后28d地上部及根系干物质积累与人工除草均无显着性差异;各除草剂混用茎叶处理施药4周内水稻叶片POD,SOD活性及MDA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施药后28d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差异。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在水稻4叶期施用最安全。(4)除草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水稻4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表明:氰氟草酯+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氰氟草酯+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处理水稻药害症状明显,水稻分蘖数及干物质积累受到抑制,导致实测产量明显低于其它处理。氰氟草酯+2,4-D丁酸钠、氰氟草酯+灭草松、氰氟草酯+灭草松+2,4-D丁酸钠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低于五氟磺草胺+灭草松、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五氟磺草胺+灭草松+2,4-D丁酸钠处理,造成水稻茎叶及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每穗结实粒数与千粒重略有降低。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实测产量最高,明显高于氯酯磺草胺各混用处理。
贾天宇[8](2020)在《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水热条件和杂草发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18年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329.82万hm2,其中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1326.13万hm2,占总种植面积的56.92%,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由于秸秆还田面积小,导致大量露天焚烧而污染空气环境。《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推广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因此,系统研究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水热条件和杂草发生的影响,为促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17-2019年于东北农业大学向阳试验基地,以连作玉米为对象,设置了传统耕作秸秆不还田(TT)、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中耕(NTS)、垄台深松灭茬+中耕(SCS)、秸秆翻埋还田+中耕(DS)等田间试验;2018-2019年还设置了秸秆覆盖还田量分别为0 kg·hm-2(SC0)、5272.8 kg·hm-2(SC0.5)、10545.6 kg·hm-2(SC1.0)、15818.4kg·hm-2(SC1.5)、21091.2 kg·hm-2(SC2.0)五个秸秆覆盖水平模拟试验,在不施除草剂(NH)、施用茎叶除草剂(FH)和施用封闭除草剂+茎叶除草剂(SFH)三种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水热条件和杂草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明显增加土壤含水量,提升保墒能力。春旱年份各处理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中耕(NTS)、垄台深松灭茬+中耕(SCS)、传统耕作秸秆不还田(TT)、秸秆翻埋还田+中耕(DS),前三种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高于后两种处理。夏季降雨较少伏旱阶段,各处理土壤含水量与春旱年份规律基本一致。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使播种到拔节期土壤积温减少。播种后30 d玉米出苗期,传统耕作秸秆不还田(TT)处理较垄台深松灭茬+中耕(SCS)、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中耕(NTS)、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分别高19.6℃·d、26.4℃·d、35.5℃·d。播种后60 d玉米拔节期,仍然保持这个趋势,温差变化不大。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积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播种后30 d玉米苗期。在不使用除草剂(NH)的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对杂草的发生影响明显。秸秆覆盖量15818.4 kg·hm-2(SC1.5)和21091.2 kg·hm-2(SC2.0)与秸秆不还田(SC0)相比,杂草萌发量减少7.75%~50.75%,杂草密度减少11.86%~43.68%,鲜重减少6.43%~59.31%,干重减少4.67%~59.31%,对杂草生物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施用茎叶除草剂(FH)的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对杂草的发生影响也较为明显。秸秆覆盖量10545.6 kg·hm-2(SC1.0)、15818.4 kg·hm-2(SC1.5)和21091.2 kg·hm-2(SC2.0)与秸秆不还田(SC0)相比,杂草萌发数量减少11.91%~39.16%,杂草密度减少10.96%~34.50%,杂草鲜重和干重也明显减少。在施用封闭加茎叶除草剂(SFH)的条件下,五种秸秆覆盖量下杂草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在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施用封闭加茎叶除草剂(SFH)对杂草综合防治效果,优于施用茎叶除草剂(FH)。五个秸秆覆盖量水平下,施用茎叶除草剂(FH)对杂草的株抑制率在69.14%以上,施用封闭加茎叶除草剂(SFH)对杂草的株抑制率在80.22%以上。两种除草剂使用水平对杂草的鲜重和干重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除草剂使用水平(FH、SFH)下,在喷洒茎叶除草剂30 d后撤除秸秆,秸秆覆盖量越大的处理,杂草萌发数量越大,表明秸秆覆盖对除草剂起到阻拦作用,影响除草剂对秸秆下杂草的杀伤作用,秸秆覆盖量越大作用越明显。试验的3年内不同秸秆还田处理下玉米产量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2017和2018年秸秆翻埋还田+中耕(DS)、传统耕作秸秆不还田(TT)和垄台深松灭茬+中耕处理(SCS),玉米产量均高于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处理;2019年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处理、秸秆翻埋还田+中耕(DS)和传统耕作秸秆不还田(TT),玉米产量基本趋于一致。
魏超月[9](2020)在《稗草和酸模叶蓼与大豆的竞争及化学防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在我国已有超过5000年的栽培历史。黑龙江作为我国的大豆生产大省,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杂草作为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不仅与大豆争夺光照、养分、水分以及空间等生长资源,同时还是多种病虫的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是制约我国大豆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耕作模式的调整、种植制度的改变以及施肥、除草剂使用等农事操作的变化,农田杂草群落演替速度加快。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和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是黑龙江省大豆田两大恶性杂草,发生量大,繁殖率高,对大豆生长危害严重,给大豆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大豆田杂草种类繁多且群落结构复杂。为此,我们通过对哈尔滨市周边6个乡镇大豆田杂草的发生危害进行调查,明确了该地区的优势杂草种群;分析了不同密度和共存时间下优势杂草混合危害对大豆产量损失的影响,筛选获得了防除优势杂草的新型除草剂混用配方,以期得出符合大豆田杂草实际发生情况的防除指标和除草剂混用配方,为大豆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进一步分析了优势杂草群落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从光合机构、叶绿素荧光淬灭等方面初步明确优势杂草引起大豆产量下降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豆田杂草发生规律调查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常见杂草有共计24种,隶属13科。其中,阔叶杂草18种占75.00%,禾本科杂草6种占25.0%;一年生杂草19种,占79.17%,多年生杂草5种,占20.83%。相对多度10以上的杂草共计8科12种,其中稗草和酸模叶蓼的相对多度达30以上,为该地区大豆田的杂草优势种群。2.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危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随着杂草密度和共存时间的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空荚率呈上升趋势,杂草密度和共存时间与产量损失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稗草和酸模叶蓼混种时对大豆的产量的影响以直接作用为主,且二者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酸模叶蓼对大豆产量损失率的影响程度更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799,相比稗草高出43.43%。分别对杂草密度、共存时间与大豆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幂函Y=0.685x1.046(R2=0.898;F=87.646;P=0.000)对稗草+酸模叶蓼混合密度与大豆产量损失率间的关系拟合效果最佳;二次曲线函数Y=-0.01x2+1.899x-24.134(R2=0.995;F=193.542;P=0.005)则对混合杂草共存时间与大豆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拟合效果最佳。根据当地大豆生产水平,计算得出人工防除大豆田杂草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为12.23%-18.35%,稗草和酸模叶蓼互作时的经济阈值为15.73-23.18株/m2,防除临界期为13.7-21.6天。3.以稗草、酸模叶蓼为优势种的大豆田杂草混用配方筛选(1)本研究首先采用整株生测法测定了不同叶龄稗草和酸模叶蓼对大豆田常用茎叶处理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杂草叶龄下5种防治禾本科杂草药剂的ED50为:恶草酸>精喹禾灵>烯草酮>喹禾糠酯>精吡氟禾草灵;3种防治阔叶杂草药剂的ED50为:乙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灭草松;ED50随杂草叶龄的增加而增加。(2)采用Gowing法评价了3种除草剂二元混用对稗草、酸模叶蓼的联合作用类型。结果表明:恶草酸与氟磺胺草醚和灭草松混用均有增效作用。在恶草酸与氟磺胺草醚有效成分1:3,恶草酸与灭草松1:10时混用除草效果最好。安全性试验表明,恶草酸与灭草松(1:10)混用剂量900 g a.i./ha对大豆鲜重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余试验剂量均对供试大豆品种安全。4.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危害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法测定了不同杂草密度和种群下,稗草和酸模叶蓼对不同生育期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杂草总密度的增加,大豆的主茎节数、Chla/b、净光合速率、Rubisco活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杂草总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酸模叶蓼单独种植下的大豆主茎节数、Chla/b、净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Rubisco活性等下降幅度最大,稗草+酸模叶蓼混合种植次之,稗草单独种植最低。大豆叶绿素荧光参数在结荚期变化不显着。可见,酸模叶蓼和稗草通过降低大豆的Rubisco酶活性、光合能力及光能转化效率,是导致大豆产量降低的主要生理原因。大豆对酸模叶蓼竞争的光合生理响应较稗草更敏感;在地上部空间资源的争夺方面,酸模叶蓼较稗草更具竞争优势。大豆对酸模叶蓼竞争的光合生理响应较稗草更敏感;在地上部空间资源的争夺方面,酸模叶蓼较稗草更具竞争优势。
刘敏[10](2020)在《不同农艺措施及化学除草剂对饲用燕麦田杂草防除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燕麦作为优良的饲用作物,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北方旱作区深受牧民青睐。内蒙古是饲用燕麦的主要种植区,提高饲用燕麦产量和品质,对该地区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栽培实践中,杂草通常是制约饲用燕麦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与饲用燕麦争夺水分、养分、光能等,侵占地上和地下空间,影响光合作用,干扰生长,影响其产量和质量。目前,国内外用于饲用燕麦田的选择性除草剂甚少,一般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防除该田间杂草。因此,本文在明确内蒙古不同区域的饲用燕麦田杂草的种类、分布、危害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利用播期、行距、种植模式、播幅及播量等农艺措施控草的可能性,并对燕麦生产上常用的8种除草剂在饲用燕麦田进行筛选试验,以期探索饲用燕麦田杂草最佳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结果表明:(1)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及包头饲用燕麦田杂草的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环境杂草种类不同。灰菜、猪毛菜、稗草、灰绿藜的相对多度均在40以上,为鄂尔多斯的饲用燕麦田的优势杂草种群;包头饲用燕麦田的反枝苋、灰菜、田旋花的相对多度均在40以上,为当地饲用燕麦田杂草优势种群。(2)农艺措施可进行饲用燕麦田控草,但控草效果有限。播期试验中,在鄂尔多斯,4月11日播种最好,可获得较高产量,且控草效果较好;行间距试验结果显示:饲用燕麦行间距在12~15 cm时的控草效果较好,可获得较高产量;不同种植模式试验结果显示:调整饲用燕麦和大麦的种植模式可有效降低田间杂草的密度,控草效果明显优于饲用燕麦连作;对播幅及播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鄂尔多斯,播量15 kg/667 m2的条件下,播幅15 cm最好,可使饲用燕麦鲜重及籽粒产量获得较高值;在包头,各处理的杂草密度相近,其中M10-B15(播量10 kg/667 m2播幅15 cm)及M15-B15(播量15kg/667 m2播幅15 cm)的产量较高,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综合考虑产量最大化,建议播幅15 cm,播种量10~15kg/667 m2。(3)饲用燕麦田可使用二甲戊灵、2.甲溴苯腈、氯氟吡氧乙酸进行除草,对饲用燕麦安全无毒害作用,防效高,而且药效持续时间长,增产作用明显。在鄂尔多斯,施药后25 d株数防效最高的为人工除草,其次为二甲戊灵与精-异丙甲草胺混用,其株数防效为91.88%,与精-异丙甲草胺及未除草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施药后45 d2·甲溴苯腈的株数防效最高,为96.92%,与精-异丙甲草胺及未除草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施药后45 d 2·甲溴苯腈的鲜重防效最高,为99.83%,与精-异丙甲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及未除草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包头,施药后25 d株数防效最高的为人工除草,其次为2·甲溴苯腈与威马精恶唑禾草灵混用(30 mL/667 m2+30 mL/667 m2)其株数防效为93.17%,与二甲戊灵、精-异丙甲草胺单用、二甲戊灵与精-异丙甲草胺混用、氯氟吡氧乙酸及未除草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施药后45 d人工除草的株数防效及鲜重防效最高,分别为96%、99.50%,其次为2·甲溴苯腈,其株数防效及鲜重防效分别为94.51%、99.38%,与二甲戊灵、精-异丙甲草胺单用、二甲戊灵与精-异丙甲草胺混用及未除草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对2个试验地的鲜重测定结果表明人工除草的鲜重最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农田杂草的危害 |
| 1.2.2 杂草防除技术 |
| 1.2.3 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区概况 |
| 2.2 试验设计 |
| 2.2.1 试验目的 |
| 2.2.2 除草剂的选择及其理化性质 |
| 2.2.3 试验方案 |
| 2.2.4 试验地布置 |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3.1 除草剂残余量的测定 |
| 2.3.2 杂草防除效果调查 |
| 2.3.3 葵花生长指标的测定 |
| 2.3.4 数据处理 |
| 3 两种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效果 |
| 3.1 草甘膦对田间杂草的影响 |
| 3.1.1 杂草株数防效 |
| 3.1.2 葵花收获期杂草鲜重防效 |
| 3.2 高效氟吡甲禾灵对田间杂草的影响 |
| 3.2.1 禾本科杂草株数防效 |
| 3.2.2 葵花收获期禾本科杂草鲜重防效 |
| 3.3 两种除草剂杂草防效的对比 |
| 3.3.1 两种除草剂对杂草株防效对比 |
| 3.3.2 两种除草剂的杂草鲜重防效对比 |
| 3.4 本章小节 |
| 4 两种除草剂的检测方法及残留特性 |
| 4.1 草甘膦的检测方法的研究 |
| 4.1.1 离子色谱法的选定 |
| 4.1.2 标准线性方程的测定 |
| 4.1.3 方法的精密度及加标回收率试验 |
| 4.2 草甘膦的残留特性 |
| 4.2.1 草甘膦的残留量及残留量标准 |
| 4.2.2 草甘膦在土壤中的迁移特性 |
| 4.2.3 草甘膦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消解方程 |
| 4.3 高效氟吡甲禾灵检测方法 |
| 4.3.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选定 |
| 4.3.2 标准线性方程范围及检出限 |
| 4.3.3 方法的精密度及加标回收率试验 |
| 4.4 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残留特性 |
| 4.4.1 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残留量及残留标准 |
| 4.4.2 高效氟吡甲禾灵在土壤中的迁移特性 |
| 4.4.3 高效氟吡甲禾灵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消解方程 |
| 4.5 本章小结 |
| 5 除草剂对葵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 5.1 草甘膦对葵花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
| 5.1.1 草甘膦对葵花生长特性的影响 |
| 5.1.2 草甘膦对葵花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
| 5.2 高效氟吡甲禾灵对葵花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
| 5.2.1 高效氟吡甲禾对葵花生长特性的影响 |
| 5.2.2 高效氟吡甲禾灵对葵花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
| 5.3 本章小结 |
| 6 主要结论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 6.1 主要结论 |
| 6.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小麦根腐病和麦田杂草的危害与防治 |
| 1.1.1 小麦根腐病的危害与防治 |
| 1.1.2 麦田杂草的危害与防治 |
| 1.2 农药使用现状 |
| 1.2.1 农药使用不合理 |
| 1.2.2 作物药害问题 |
| 1.2.3 有害生物抗药性问题 |
| 1.2.4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
| 1.3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
| 1.3.1 农药混配助剂的增效原理 |
| 1.3.2 农药混配助剂的应用概况 |
| 1.3.3 静电喷雾的增效原理 |
| 1.3.4 静电喷雾的应用概况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供试农药 |
| 2.2 供试助剂 |
| 2.3 供试小麦 |
| 2.4 仪器 |
| 2.5 试验地概况 |
| 2.6 种衣剂减量混用助剂防治春小麦根腐病 |
| 2.6.1 种衣剂减量混用助剂防治春小麦根腐病试验设计 |
| 2.6.2 种衣剂减量混用助剂防治春小麦根腐病调查方法 |
| 2.7 除草剂减量防除阔叶杂草技术研究 |
| 2.7.1 除草剂减量防除阔叶杂草试验设计 |
| 2.7.2 除草剂减量防除阔叶杂草防效调查方法 |
| 2.8 除草剂不同喷雾处理后有效利用率研究 |
| 2.8.1 除草剂不同喷雾处理后有效利用率试验设计 |
| 2.8.2 除草剂不同喷雾处理后有效利用率测定方法 |
| 2.9 药剂减量防控效益计算 |
| 2.10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种衣剂减量混用助剂防治春小麦根腐病 |
| 3.1.1 种衣剂减量混用助剂对春小麦苗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
| 3.1.2 种衣剂减量混用助剂对春小麦苗的安全性 |
| 3.1.3 种衣剂减量混用助剂的防治收益 |
| 3.2 除草剂减量防除麦田杂草技术研究 |
| 3.2.1 除草剂减量不同处理对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
| 3.2.2 除草剂减量防治技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 3.2.3 除草剂减量防治技术的成本及收益 |
| 3.3 助剂和不同喷雾方式对除草剂沉积效果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种衣剂减量混配助剂防治春小麦根腐病 |
| 4.2 除草剂减量防除春小麦田阔叶杂草技术研究 |
| 4.3 农药减量防治的成本及收益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外源化合物在植物体中时空分布研究的应用 |
| 1.2 外源化合物在植物体中时空分布的机理 |
| 1.3 氯吡嘧磺隆的特性 |
| 1.4 氯吡嘧磺隆在植物体中时空分布研究现状 |
| 1.5 氯吡嘧磺隆对香附子的防除效果 |
| 1.6 香附子发生与防治的现状 |
| 1.7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试剂和材料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相关基质中的分析方法 |
| 2.2.2 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和土壤中的时空分布 |
| 2.2.3 用水量对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中时空分布和田间药效的影响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相关基质中的分析方法 |
| 3.1.1 优化仪器条件 |
| 3.1.2 优化提取净化过程 |
| 3.1.3 方法确证 |
| 3.2 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和土壤中的时空分布 |
| 3.2.1 田间喷雾试验 |
| 3.2.2 茎叶和灌根处理的盆栽试验 |
| 3.2.3 茎叶和灌根处理的田间试验 |
| 3.3 用水量对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中时空分布和田间药效的影响 |
| 3.3.1 用水量对氯吡嘧磺隆防治香附子效果的影响 |
| 3.3.2 用水量对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及土壤中时空分布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中分析方法的建立 |
| 4.2 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和土壤中的时空分布 |
| 4.3 用水量对氯吡嘧磺隆在香附子中时空分布和田间药效的影响 |
| 5 结论 |
| 5.1 结论 |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5.3 论文的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稻田禾本科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 |
| 2 杂草经济阈值与生态经济阈值研究进展 |
| 3 杂草竞争能力研究进展 |
| 3.1 杂草与作物竞争 |
| 3.2 杂草之间的竞争 |
| 4 稻田抗性杂草的综合治理 |
| 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双稃草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生态经济阈值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调查项目及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双稃草两个种群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 2.2 双稃草两个种群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
| 2.3 稻田双稃草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及防除经济阈值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双稃草两个种群竞争能力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植物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调查内容及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双稃草抗药与敏感种群之间的竞争作用 |
| 2.2 双稃草两个种群与水稻之间的竞争作用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抗性双稃草的茎叶处理药剂配方筛选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植物材料 |
| 1.2 供试药剂 |
| 1.3 试验方法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除草剂茎叶处理对2叶期抗性双稃草的防除效果 |
| 2.2 除草剂茎叶处理对4叶期抗性双稃草的防除效果 |
| 2.3 恶唑酰草胺+氯氟吡氧乙酸混用防除抗性双稃草的联合作用 |
| 2.4 恶唑酰草胺+氯氟吡氧乙酸混用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 |
| 3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除草剂与安全剂研究概况 |
| 1.1.1 除草剂的研究及应用 |
| 1.1.2 安全剂的研究及应用 |
| 1.2 除草剂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 1.3 除草剂与安全剂对植物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杂草防效及糜子产量性状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地及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田间防效及药害指数调查 |
| 2.1.4 产量性状的测定 |
| 2.1.5 数据分析 |
| 2.2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田间杂草防效及药害指数的影响 |
| 2.3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糜子产量性状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糜子根系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地及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
| 3.1.3 取样 |
| 3.1.4 根系活性氧代谢测定 |
| 3.2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 3.2.1 除草剂复配不同安全剂对根系SOD活性的影响 |
| 3.2.2 不同浓度安全剂复配除草剂对根系SOD活性的影响 |
| 3.3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 3.3.1 除草剂复配不同安全剂对根系POD活性的影响 |
| 3.3.2 不同浓度安全剂复配除草剂对根系POD活性的影响 |
| 3.4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根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 3.4.1 除草剂复配不同安全剂对根系CAT活性的影响 |
| 3.4.2 不同浓度安全剂复配除草剂对根系CAT活性的影响 |
| 3.5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根系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 3.5.1 除草剂复配不同安全剂对根系MDA含量的影响 |
| 3.5.2 不同浓度安全剂复配除草剂对根系MDA含量的影响 |
| 3.6 讨论 |
| 3.7 小结 |
| 第四章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糜子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地及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
| 4.1.3 取样 |
| 4.1.4 土壤酶活性测定 |
| 4.2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 4.2.1 除草剂复配不同安全剂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 4.2.2 不同浓度安全剂复配除草剂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 4.3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 4.3.1 除草剂复配不同安全剂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
| 4.3.2 不同浓度安全剂复配除草剂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
| 4.4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 4.4.1 除草剂复配不同安全剂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 4.4.2 不同浓度安全剂复配除草剂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 4.5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 4.5.1 除草剂复配不同安全剂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 4.5.2 不同浓度安全剂复配除草剂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 4.6 讨论 |
| 4.7 小结 |
| 第五章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糜子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地及试验材料 |
| 5.1.2 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
| 5.1.3 取样 |
| 5.1.4 土壤细菌多样性测定 |
| 5.2 土壤样品的稀释曲线 |
| 5.3 Alpha多样性分析 |
| 5.4 主成分分析 |
| 5.5 群落Heatmap聚类分析 |
| 5.6 细菌在门水平上的群落组成 |
| 5.7 讨论 |
| 5.8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1.1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糜子杂草防效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 6.1.2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糜子根系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 6.1.3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糜子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 6.1.4 除草剂复配安全剂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大豆田杂草现状及化学防除 |
| 1.1.1 大豆田杂草的特点及危害 |
| 1.1.2 大豆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
| 1.1.3 大豆田除草剂引发的问题 |
| 1.2 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进展 |
| 1.2.1 除草剂减量的背景 |
| 1.2.2 除草剂复配的研究进展 |
| 1.2.3 桶混助剂的研究进展 |
| 1.3 试验药剂概述 |
| 1.3.1 乙草胺 |
| 1.3.2 唑嘧磺草胺 |
| 1.3.3 乙羧氟草醚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供试药剂 |
| 2.1.2 供试杂草和作物 |
| 2.1.3 试验材料 |
| 2.1.4 试验仪器 |
| 2.1.5 施药器械 |
| 2.1.6 试验地基本概况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种子催芽 |
| 2.2.2 温室盆栽法 |
| 2.2.3 田间药效试验 |
| 2.2.4 施药方法 |
| 2.2.5 除草剂混用的联合作用评价方法 |
| 2.3 试验设计 |
| 2.3.1 土壤封闭除草剂混用配方的筛选 |
| 2.3.2 对茎叶喷雾除草剂具有增效作用的桶混助剂筛选 |
| 2.4 调查及统计方法 |
| 2.4.1 杂草防效调查方法 |
| 2.4.2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 2.4.3 作物安全性和产量调查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混用配方的筛选 |
| 3.1.1 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混用的联合作用测定 |
| 3.1.2 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对大豆田杂草的防效 |
| 3.1.3 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对大豆安全性和产量调查 |
| 3.1.4 土壤处理减量配方与常规处理的对比分析 |
| 3.1.5 小结 |
| 3.2 对茎叶喷雾除草剂具有增效作用桶混助剂的筛选 |
| 3.2.1 四种助剂对乙羧氟草醚防除苘麻的防效 |
| 3.2.2 四种助剂对乙羧氟草醚防除苘麻的增效比 |
| 3.2.3 桶混助剂GY-T1602对乙羧氟草醚防除阔叶杂草的增效作用 |
| 3.2.4 桶混助剂GY-T1602对茎叶喷雾除草剂防除禾本科杂草的增效作用 |
| 3.2.5 桶混助剂GY-T1602与茎叶喷雾除草剂混用对大豆安全性和产量调查 |
| 3.2.6 小结 |
| 3.3 减量技术用药与常规处理 |
| 4 结论与讨论 |
| 4.1 结论 |
| 4.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水稻旱直播研究进展 |
| 1.1.1 我国水稻旱直播发展概况 |
| 1.1.2 国外水稻旱直播发展概况 |
| 1.2 旱直播水稻田杂草发生特性及防治方法 |
| 1.2.1 旱直播水稻田杂草发生特性 |
| 1.2.2 旱稻田杂草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 |
| 1.2.3 旱稻田杂草防除方法 |
| 1.3 水稻旱直播田化学除草面临问题 |
| 1.4 本试验除草剂基本概述 |
| 1.4.1 旱直播稻田封闭除草剂品种 |
| 1.4.2 旱直播稻田茎叶处理除草剂品种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6.1 研究内容 |
| 1.6.2 技术路线 |
| 2 材料及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供试水稻品种 |
| 2.1.2 供试除草剂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试验设计 |
| 2.2.2 杂草防效和水稻生长指标测定 |
| 2.2.3 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含量测定 |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水稻旱直播土壤封闭化学除草及安全性 |
| 3.1.1 旱直播水稻田除草剂土壤封闭杂草防效 |
| 3.1.2 除草剂土壤处理对旱直播水稻安全性 |
| 3.2 水稻旱直播茎叶处理除草剂筛选 |
| 3.2.1 5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杂草防效 |
| 3.2.2 旱直播水稻5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对水稻安全性 |
| 3.3 旱直播水稻4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效果及安全性 |
| 3.3.1 杂草防效 |
| 3.3.2 对水稻安全性 |
| 3.4 除草剂茎叶处理对旱直播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水稻旱直播田各除草剂杂草防效 |
| 4.2 除草剂对旱直播水稻的安全性 |
| 4.3 除草剂对旱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2.1 秸秆还田的土壤培肥作用及产量效果 |
| 1.2.2 旱田杂草发生及危害 |
| 1.2.3 杂草的防除技术 |
| 1.2.4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 |
| 1.2.5 秸秆还田对杂草发生与防除的影响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试验 |
| 2.1.1 试验设计 |
| 2.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2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发生影响的模拟试验 |
| 2.2.1 试验设计 |
| 2.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3 技术路线 |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 |
| 3.1.1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 3.1.2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保墒效果的影响 |
| 3.1.3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 3.1.4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生育前期土壤积温的影响 |
| 3.2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萌发的影响 |
| 3.2.1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萌发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
| 3.2.2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群落组成的影响 |
| 3.2.3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与化学除草对杂草萌发的互作影响 |
| 3.3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萌发时期与生物量的影响 |
| 3.3.1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萌发时期的影响 |
| 3.3.2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生物量的影响 |
| 3.4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抑制效果及撤除秸秆发生情况 |
| 3.4.1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抑制效果 |
| 3.4.2 撤除秸秆杂草萌发情况 |
| 3.5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 |
| 4.2 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萌发和生物量的影响 |
| 4.3 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防治效果的影响 |
| 4.4 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大豆生产与大豆田杂草发生概况 |
| 1.1.1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发展现状 |
| 1.1.2 我国大豆田杂草的发生种类、特点及其危害 |
| 1.1.3 稗草、酸模叶蓼的发生与危害 |
| 1.1.4 我国大豆田杂草的主要防治技术及化学防除现状 |
| 1.2 杂草与大豆的竞争作用 |
| 1.2.1 作物与杂草竞争概述 |
| 1.2.2 杂草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
| 1.2.3 杂草密度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 1.3 除草剂的混用 |
| 1.3.1 除草剂混用的原则 |
| 1.3.2 除草剂混用的药效评价方法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供试药剂和仪器 |
| 2.1.2 供试植物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大豆田杂草的种类与调查 |
| 2.2.2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危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 2.2.3 防除以稗草、酸模叶蓼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的混用配方筛选 |
| 2.2.4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哈尔滨市大豆田杂草发生种类与发生规律分析 |
| 3.2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 3.2.1 不同密度下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 3.2.2 不同共存时间下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 3.3 以稗草和酸模叶蓼为优势种的大豆田杂草化学防除研究 |
| 3.3.1 稗草和酸模叶蓼对不同除草剂的敏感性 |
| 3.3.2 恶草酸+氟磺胺草醚混用配方的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
| 3.3.3 恶草酸+灭草松混用配方的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
| 3.4 稗草与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 4.2 防除稗草和酸模叶蓼的除草剂混用配方筛选 |
| 4.3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燕麦概述 |
| 1.1.1 裸燕麦 |
| 1.1.2 皮燕麦 |
| 1.2 农田杂草的危害 |
| 1.3 农田杂草的防除 |
| 1.3.1 农艺措施 |
| 1.3.2 化学除草 |
| 1.4 燕麦田杂草防除的研究进展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鄂尔多斯及包头饲用燕麦田杂草调查 |
| 2.1 调查方法 |
| 2.1.1 调查地点 |
| 2.1.2 调查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鄂尔多斯饲用燕麦田杂草发生情况 |
| 2.2.2 包头饲用燕麦田杂草发生情况 |
| 3 农艺措施对饲用燕麦田杂草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供试品种 |
| 3.1.2 试验设计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播期对饲用燕麦田杂草的影响 |
| 3.2.2 行距对饲用燕麦田杂草的影响 |
| 3.2.3 种植模式对饲用燕麦田杂草的影响 |
| 3.2.4 播幅及播量对饲用燕麦田杂草的影响 |
| 3.3 小结与讨论 |
| 4 除草剂对饲用燕麦田杂草的防效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供试除草剂 |
| 4.1.2 供试作物 |
| 4.1.3 试验地概况 |
| 4.1.4 试验设计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试验地杂草的种类 |
| 4.2.2 除草剂对饲用燕麦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 |
| 4.2.3 除草剂对饲用燕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4.3 小结与讨论 |
| 5 结论 |
| 6 建议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