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卿龙丽[1](2019)在《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泄泻现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泄泻病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以及泄泻病的中医证治规律,以期揭示泄泻病的中医证治体系与中医学治疗泄泻病的优势和特点,完善泄泻临床证型,为现代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1998-2018年收录有关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泄泻的现代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提取泄泻患者的中医相关的证候、证型、辨证要素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文献274篇,小儿泄泻64篇与成人泄泻210篇。成人泄泻文献使用辨证标准有44种,小儿泄泻文献共使用诊断辨证标准18种。标准种类多,应用不统一。对本次纳入的成人与小儿泄泻文献的地区分别是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和中国23个省级行政区域。高等医学院校是研究泄泻病的主力军,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2.本次纳入成人泄泻文献中共有124个证名,经规范后为13个证名,最常见的5个证型是肝气乘脾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虚证与湿热蕴脾证。小儿泄泻文献中共出现47个证名,规范后证名归纳为10个证名,湿热蕴脾证、食滞胃肠证、脾虚证、寒湿困脾证、脾胃虚弱证是小儿泄泻最常见的5个证型。3.成人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其次胃、小肠/大肠、心和肺;最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涉及食积,血瘀、阴虚和血虚。小儿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其次肾和肝;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同时涉及外风、阳虚、暑、气滞。小儿泄泻病以脾为主要病位,湿为主要病性证素,小儿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泄泻证素共2种组合形式,三证素组合形式是泄泻最常见的组合。结论:成人泄泻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小儿泄泻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由于成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不同,所以在病位与病性证素亦存在差别。通过对泄泻证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泄泻是多个病因共同作用导致,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泄泻的中医辨证方法较为繁多,涉及的证候类型名称不统一、不规范,证候分布离散性大。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提取的证候要素涵盖了辨证所需的病变部位、病性性质的大部分信息,而且直观、简便,利于规范化研究。因此,从证素入手,对泄泻的规范化研究有积极地作用。

刘博[2](2019)在《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银葛止泻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型)的临床观察,并与蒙脱石散对比,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病例均来自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儿科病房(2017年10月2018年12月),选择符合小儿秋季腹泻(湿热型)纳入标准的72例患儿(年龄在6个月3岁之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进行试验研究,其中治疗组(银葛止泻散组)36例,对照组(蒙脱石散组)36例,疗程5天。依据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计分标准(包括中医证候各项症状体征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止泻时间分布、临床总有效率、RV转阴率、安全性等方面,观察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应用SPSS2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儿分别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病情、症状及体征方面,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2两组患儿在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及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痊愈21例(占51%)、显效9例(占31%)、有效3例(占11%)、无效2例(占6%),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痊愈13例(占29%)、显效6例(占34%)、有效8例(占17%)、无效8例(占20%),总有效率77.14%。治疗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总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儿在缩短止泻时间方面,经治疗1d后、2d后、3d后、4d后、5d后的累计例数,治疗组分别为8例、14例、19例、23例、26例,对照组分别为2例、6例、13例、19例、21例。两组患儿在缩短止泻时间方面,经治疗1d后、2d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3d后、4d后、5d后两组患儿止泻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症状、体征比较,在改变大便次数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大便性状、腹胀、不思乳食、恶心呕吐、精神状况、发热、小便短黄、肛门红赤、舌苔、指纹方面,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在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儿治疗前、后RV检测变化方面,治疗组的转阴率80.00%,对照组的转阴率57.1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两组因患儿不配合治疗各脱落1例,无临床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良好,其总体疗效优于蒙脱石散组。2银葛止泻散能明显改善患儿症状,2d内缩短止泻时间方面疗效突出,在改善大便性状、腹胀、不思乳食、恶心呕吐、精神状况、发热、小便短黄、肛门红赤、舌苔、指纹、提高RV转阴率方面均有显着疗效,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图0幅;表12个;参109篇。

徐万超,薛征,刘亚尊,宋辰斐[3](2018)在《中成药口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中成药口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Pubmed、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有关中成药口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由两名工作人员独立完成,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最终纳入17个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治疗组为1 043例,对照组947例,共1 990例,结局指标中治疗组在有效率、轮状病毒转阴率、止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故不予合并,只做描述性分析。结论中成药口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具有一定的有效率,需更高质量证据文献进一步验证。

李艳,刘阳,郑敏,刘畅,张坦,贾晋生,方翼[4](2018)在《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儿童腹泻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儿童腹泻的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 Med及Cochrane图书馆等,收集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儿童腹泻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药或补液等治疗,观察组患儿仅服用苍苓止泻口服液或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苍苓止泻口服液)。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文献荟萃(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中文文献,合计3 256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OR=5.06,95%CI=3.956.50,P<0.001)、轮状病毒转阴率(OR=3.12,95%CI=2.014.84,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止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OR=-0.47,95%CI=-0.67-0.2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儿童腹泻,可以显着提高总有效率和轮状病毒转阴率,缩短腹泻时间。但限于纳入研究的质量普遍较低,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儿童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有待更多大样本、多中心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杨秀娟,祁波[5](2016)在《中医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总结中医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近15年国内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的文献作出Meta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医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临床文献35篇,均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显示,中医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优于西医组{OR值为5.42,95%CI[4.37,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48,P<0.01)};中医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核心配伍为葛根、黄芩、黄连、苍术、白术、茯苓、藿香、车前子、泽泻、焦山楂、木香、甘草。结论:中医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炎疗效确切;其核心配伍尚需临床试验验证其疗效。

罗菲[6](2012)在《苍苓散对湿热型轮状病毒肠炎肠粘膜免疫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总有效率、止泻时间及临床证候改善情况等角度着眼,客观规范地评价中药苍苓散治疗小儿湿热型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并观察苍苓散对肠道粘膜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疗效显着、安全可靠地复方新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研究的目标人群为6个月~2岁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采用中心随机化分配系统分为中药苍苓散组和思密达组,分配比例1:1,治疗组口服中药苍苓散(药物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每日一剂,3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予以思密达口服,<1岁,1/3包,每天3次;6月~1岁,1/3包,每天3次;-2岁,1/2包,每天3次,3天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总有效率等。2.实验研究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治疗前后粪便中SIgA含量,以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FQ-PCR)技术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治疗前后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结果:1.治疗后苍苓散组的总有效率为96.16%,思密达组总有效率为79.17%,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苍苓散组优于思密达组;2.苍苓散组、思密达组止泻时间分别为2.53±1.35天、4.37±1.68天,两者的止泻时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苍苓散组优于思密达组;3.苍苓散组、思密达组腹胀消失时间分别为3.16±1.54天、5.42±1.93天。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苍苓散组优于思密达组;4.苍苓散组、思密达组饮食恢复时间分别为3.47±1.52天、5.86±1.81天。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苍苓散组优于思密达组;5.治疗后两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的SIgA含量数值均较治疗前增加,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O.05);治疗后两组SIgA含量数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苍苓散组与健康对照组(20例)比较有显着性差异。6.对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分别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对乳酸菌与大肠杆菌比值、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分别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SIgA分别与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进行相关分析,治疗前后SIgA含量与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治疗前后SIgA含量与乳酸杆菌之间有显着相关关系(P<0.05)结论1.本次研究结果提示苍苓散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湿热证临床疗效可靠,苍苓散能迅速起到止泻,消除腹胀,改善患儿食欲,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2.治疗三天,苍苓散可能具有促进轮状病毒感染急性期肠粘膜SIgA分泌作用;苍苓散早期治疗机制可能并非直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起作用,可能存在其他作用靶点。也可能与标本采集时间节点的选取有关;3.在轮状病毒肠炎中乳酸杆菌可能对SIgA的分泌具有刺激作用。

董琳琳[7](2012)在《小儿急性腹泻中医临床路径的验证总结》文中提出小儿腹泻病(Infantile 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导致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其中病程小于2周的为急性腹泻。在我国儿童中,腹泻病的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中医将腹泻病称之为泄泻,将小儿泄泻辨证分为:风寒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寒湿泻、脾肾阳虚泻等不同类型,予内服汤药、中成药,或外用推拿、中药贴敷等方法治疗。临床路径的概念来源于美国,是指针对某种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的诊疗程序。其核心在于将该疾病的诊断、检查、治疗、护理等活动标准化,形成具体的流程方案。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为应对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实行了按疾病诊断分类的定额预付款制(DRGs-PPS),迫使医院只有在医疗费用低于DRGs-PPS的标准费用时才能盈利。为此,医院开始使用临床路径来规范医疗流程,控制医疗成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临床路径在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自1996年开始引进临床路径的概念,近些年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临床路径的研究逐渐得到医学界及政府部门的重视,并在全国多家医院进行了相关的临床试验,成效显着。在此基础上,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应运而生。中医临床路径是我国独有的,基于中医学理论、实践指导,应用中医学诊断模式、治疗方法与药物,以临床路径形式构建的特殊诊疗体系。它对促进中医学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医界在小儿泄泻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意见并不统一,尤其是在诊断分类及中医外治法上,各流派、各地区差异较大,而泄泻又是小儿常见疾病,所以对其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为参考,利用《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急性门诊病例观察表(CRF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收集了30例小儿急性腹泻病例。对病例进行诊疗过程的记录、结果的回访与数据的整理统计,对临床路径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中医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特点与规律,验证其临床路径的实用性。其结果如下:(1)在5天的标准疗程日内,30例患儿中痊愈22例,显效4例,有效4例,痊愈率73.3%,显效率86.7%,有效率100%。(2)小儿急性腹泻中医辨证分型按出现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风寒泻,寒湿泻与脾肾阳虚泻临床少见;(3)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常用治疗途径依次为:中成药,中医外治法,中药汤药;(4)治疗湿热泻最常应用的中成药为苍苓止泻口服液,其次为枫蓼肠胃康颗粒,脾虚泻主要应用醒脾养儿颗粒及小儿肠胃康颗粒;(5)门诊平均总费用约为135.0元,其中药物费用占一半以上,其次是治疗费用,检查费用不到十分之一,中医治疗总体费用约占63%,中医特色比较突出;(6)患儿家长总体满意度达到97.3%,满意度较高。结论: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小儿急性腹泻,临床效果好,中医特色突出,家长满意度较高。

常江[8](2012)在《清肠止泻散敷脐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湿热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的目的在于从理论、临床方面观察清肠止泻散对符合中医湿热泻辨证标准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效果,以判定中医外治法在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上的疗效。方法:本课题收集轮状病毒肠炎符合中医湿热泻患儿9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0例采用清肠止泻散敷脐并配合蒙脱石散(思密达)口服治疗,对照组1中30例给予口服珠芽蓼止泻颗粒并配合蒙脱石散治疗,对照组2中30例给予蒙脱石散口服治疗。用药前详细记录患儿的症状、体征积分,然后分别给药治疗3天,记录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观察结束后,对各项量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方面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或接近对照组1而明显优于对照组2,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此可见,清肠止泻散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医属湿热泻的有效的药物,具有显着的缩短疗程、改善症状的作用,疗效接近于口服,优于纯西药治疗,且使用方便,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易于患儿接受,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潘善伟[9](2010)在《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儿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小儿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历史悠久,疗效显着。本次临床研究主要为观察应用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疗效。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第一部分介绍了小儿腹泻病近年来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包括最新的诊断治疗标准、营养疗法及免疫疗法,最后是直肠用药和中药现代制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第二部分从病因病机认识、内治法及外治法等方面论述了小儿腹泻病近几年来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部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小儿腹泻病病例进行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小儿湿热泻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首先应用推拿疗法治疗,推拿手法包括补脾经、清补大肠、运内八卦及揉腹。推拿手法结束后应用中药配方颗粒敷脐配合治疗,敷脐方组成为葛根、黄芩、黄连、木香、茯苓皮、车前草等。对照组32例以口服苍苓止泻口服液为主治疗,并予蒙脱石散及培菲康口服辅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天。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大便次数及性状,以及其它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3天后应用SAS-V8统计软件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治愈2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2例,治愈15例,好转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在减少大便次数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大便性状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腹痛、腹胀及肛门红等症状及体征方面,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在改善呕吐、厌食、发热、脱水及小便黄等症状及体征方面,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另外,两组在改善外周血及大便常规检查结果异常方面均有显着疗效。结论:应用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较以苍苓止泻口服液为主治疗疗效好;在改善小儿湿热泻患儿的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改善症状及体征方面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效果更好。

刘华[10](2010)在《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文中提出腹泻病(diarrhoea disease)是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腹泻的发生与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特点及感染、饮食、免疫等因素有关。尽管“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的推广降低了小儿腹泻病的死亡率,但其仍是常见病及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需要简、便、效、廉的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为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法的疗效,分析临床研究中的问题及对策,本论文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借鉴其方法和思路,做了相关研究。一、文献研究1.研究目的:综述中医及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循证医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必然性和可行性2.研究结果:(1)中医学认为泄泻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的疾病。病因以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多见,其病位在脾胃,景岳对其病理机制作出了精辟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景岳全书·泄泻》)李中梓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泄泻的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提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九法,对泄泻治疗学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中医学治疗腹泻病方法多样,内有中药辨证论治,外有针灸、推拿、穴位贴敷及其他外治法,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灵活多变,副作用小,应用前景非常广泛。(2)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腹泻的发生与小儿时期特点及感染、饮食、免疫等因素有关。其的病理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肠动力紊乱性腹泻。但目前有关其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等方面仍未完全清楚。肠道微生态可能在小儿腹泻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儿童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主要表现:一方面以双歧杆菌为主的益生菌数量明显减少,各菌群之间正常比例严重失调;另一方面肠道正常菌的转移和一些机会菌(主要是过路菌)大量的生长繁殖引起疾病。当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即出现菌群失调,引起许多疾病。儿科的急慢性腹泻均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3)循证医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论证了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药疗效的必要性在于循证医学所倡导的系统评价所具备的方法学特性适合中医学发展规律的要求,且中医药的疗效亟待借鉴新的研究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其可行性在于有数量充足的中医药临床试验可供系统评价,已有进行相关实践的范例。3.研究结论(1)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方法多样,简验便廉,有非常丰富的古代及现代文献支撑。(2)现代经验报道多,临床研究少。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更少,且临床研究设计不合理,在随机化、盲法、对照选择、病例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结局指标的选定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报告的有关临床疗效重复性或经不起反复实践的考验。二、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临床治疗效应的系统评价1.研究目的:对化湿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治疗效应及思密达对小儿非细菌性腹泻病的治疗效应做出系统评价,从而为以思密达为对照,化湿法联合推拿手法对小儿腹泻病治疗效应的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研究方法:收集文献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3.研究结果:(1)关于化湿法为治则的中草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共纳入28篇文献,通过Meta分析发现:在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做优劣性分析时,所纳入的27篇文献中认为化湿中医治法对小儿腹泻病的效应优于思密达的有16篇,另11篇则持否定意见。在以止泻时间为评价指标,所纳入5篇文献中认为化湿中医治法对小儿腹泻病的效应优于思密达的有3篇,另2篇则持否定意见。总之,以化湿法为治疗原则的中草药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具有确切疗效。(2)本研究共纳入中医文献28篇,诸位医家对小儿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在此基础上复感风、寒、湿邪,致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致泄泻,“脾虚湿困”为其发病主要原因。治疗法则以运脾化湿为治疗大法,或兼清热,或兼疏风,或兼消滞,或兼收敛。28篇纳入文献均有列出中药复方主要药物组成,处方用药中健运脾胃、化湿类药物种类最广,使用频率最高,依次为茯苓(18次,占64.29%),白术(10次,占35.71%),苍术(8次,占28.57%)藿香(8次,占28.57%),健脾药尚有党参或太子参(共7次),山药(4次),黄芪(3次),炒扁豆(2次);其它利水渗湿药物有车前子(5次),泽泻(3次),法半夏(3次),猪苓(2次);同时使用苍术和茯苓的文献有8篇,占28.75%。其次使用较广泛的药物是调理气机药物,此类药有6种,其中陈皮应用频率最高,共出现6次,占21.43%;厚朴(3次,占10.71%),木香(2次,占7.14%),砂仁、香附、枳壳各1次。收敛药物有5种,焦山楂4次,石榴皮、诃子各3次,番石榴叶、赤石脂各2次。消食导滞药物使用也较多,有炒谷麦芽(5次)、鸡内金(4次)、神曲(3次)、五谷虫(1次)。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用药规律与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是相吻合的。(3)思密达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确切,但与中药复方相比哪种治疗方法具有优势,文献报道结果多有不同。在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进行优劣性分析时,11篇独立文献报告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医非药物治疗和空白对照相比较,提示思密达确有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效应;而60篇独立文献结果表明,与中西药或空白对照相比较,思密达口服治疗小儿腹泻病无明显优势;在以止泻时间为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时,6篇独立文献报告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医非药物治疗和空白对照相比较,思密达口服可显着性缩短小儿腹泻时间;22篇独立文献结果表明,与中西药或空白对照相比较,思密达口服缩短小儿腹泻时间无明显优势。所纳入的文献均具有发表性偏倚。总之,以临床疗效及止泻时间做为效应评价指标,思密达可作为中药、西药新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评价的阳性对照药物。(4)存在问题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的欠缺严重影响了研究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临床对照试验未能较好遵守随机、对照的原则;②样本量的确定不够严谨;③统计方法应用欠规范;④疗效评价、诊断标准及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尚未统一;⑤对随访及不良反应的观察不够重视。三、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1.研究目的:对中医治疗小儿泄泻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从临床证候表现及微生态调节的角度着眼,客观规范地评价运脾化湿为主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疗效。2.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研究的目标人群为6个月~3岁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患儿,采用中心随机化分配系统分为中药组、中药+推拿组、思密达组,分配比例为1:1:1,观察临床症状并检测治疗前后肠道微生态的变化,随访、观察不良反应事件及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2)实验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腹泻患儿治疗前后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3.研究结果:(1)治疗后中药组、中药复方+推拿组的总有效率优于思密达组,三者进行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中药组、中药复方+推拿组、思密达组止泻时间分别为(2.78±1.54)天、(2.36±1.25)天、(2.90±1.73)天。仅从具体数值上分析,中药复方+推拿组的止泻时间最短,其次是中药组,思密达组止泻时间最长,但统计学分析三种治疗措施的止泻时间无显着性差异。(2)本论文检测了26例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杆菌的含量,结果发现:仅从数值上看,治疗后三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数值较治疗前增加,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主要临床症状(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大便症状积分)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杆菌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大便次数、大便稀烂程度及大便症状积分与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4.结论(1)从优劣性分析,治疗后中药组、中药+推拿组总有效率优于思密达对照组,但统计学分析三种治疗措施的止泻时间无显着性差异。(2)治疗后三组腹泻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的数量较治疗前增加,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相关性;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大便症状积分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5.分析与展望在严格的实验设计情况下,未能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笔者分析如下:由于时间限制、临床试验过程中受患儿及其家长的依从性的影响以及患儿家长对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不理解、不配合,导致目前入组病例数距离预计值有很大差距,样本量不足是导致目前研究未能得出有效统计学意义的可能原因。基于此,笔者认为目前研究结果并不能说明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疗效不确切,且无法得出腹泻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无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样,不能推论中药复方、推拿手法、思密达的干预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变化无相关关系。通过扩大样本量,或可得出中药复方、推拿疗法改善大便性状、减少大便次数的可能作用途经是通过调节微生态平衡,恢复肠道微生态环境。本次研究中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证较多,笔者推测这可能与岭南地域气候特点有关,但尚不能得出小儿急性腹泻病湿热证占主导地位的结论,仍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及研究区域的进一步研究。由于样本量不足,影响了结果的说服力。我们对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因病例数不足,得出的数据仅供参考,这也是本次研究的遗憾之处。在总结了前期的经验基础上,我们将继续进行该项研究,以期得到客观和科学的结论,为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

二、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1.1 泄泻病因
        1.2 泄泻的病名的提出
        1.3 泄泻病机
        1.4 辨证分型
        1.5 泄泻治则
        1.6 辨证论治
        1.7 其他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泄泻现代文献研究
    1.本研究的目标
    2.本研究主要内容
        2.1 研究泄泻证候分布规律
        2.2 探讨泄泻证素分布与组合特点
        2.3 总结泄泻证治规律
    3.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来源
        3.2 文献检索方法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研究方法
    4.本研究结果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成人泄泻篇
        4.3 小儿泄泻篇
第三部分 讨论
    1.本课题的基本信息
    2.证名规范与证型分布特点
    3.证素分布特点与分布规律
        3.1 成人篇
        3.2 小儿篇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内容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脱落指标
        1.1.6 剔除指标
        1.1.7 试验中止指标
        1.1.8 治疗方法
        1.1.9 观测指标
        1.1.10 疗效判定标准
        1.1.11 统计学方法
    1.2 研究结果
        1.2.1 一般资料对比及分析
        1.2.2 临床疗效观测及对比
        1.2.3 相关安全性项目观测
    1.3 讨论
        1.3.1 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理论基础
        1.3.2 银葛止泻散组方用药分析
        1.3.3 银葛止泻散剂型特点
        1.3.4 蒙脱石散(思密达)
        1.3.5 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研究结果分析
        1.3.6 疗程及其它
    1.4 问题及展望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中医学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认识
        2.1.1 病名及概念
        2.1.2 病因病机
        2.1.3 辨证论治
    2.2 现代医学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认识
        2.2.1 概念及病因
        2.2.2 流行病学
        2.2.3 发病机制
        2.2.4 西医治疗
    2.3 相关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病历资料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成药口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疗效判定标准
    1.6 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中成药口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分析
        2.4.1 治疗有效率分析
        2.4.2 治疗病毒转阴率比较
        2.4.3 止泻时间的比较
        2.4.4 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4)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儿童腹泻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检索策略
    1.3 数据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总有效率:
        2.2.2 平均止泻时间:
        2.2.3 轮状病毒转阴率:
    2.3 发表偏倚评估
3 讨论

(5)中医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疗效标准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1.7 发表性偏倚的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评价
    2.2 总有效率分析
    2.3 漏斗图分析
3 中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用药规律总结
    3.1 资料来源
    3.2 数据库建立及统计方法
    3.3 结果
4 讨论

(6)苍苓散对湿热型轮状病毒肠炎肠粘膜免疫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
        (一) 病名的认识
        (二) 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中医治疗的认识
        (四) 病后调护的重视
        二、现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中医的内外治疗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研究
        三、发病机制
        四、治疗
        五、小结
    第三节 粘膜免疫的研究进展
        一、粘膜免疫对机体感染的防治机制
        二、粘膜免疫的主效因子——SIgA
        三、中医药对肠粘膜免疫的调节作用
        四、小结
    第四节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一、肠道微生态研究概述
        二、主要肠道细菌
        三、微生态研究方法
        四、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第五节 述评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实验记录
        四、统计分析
    第二节 结果
        一、一般数据比较
        二、疗效分析
        三、实验结果
    第三节 讨论
        一、湿邪致病
        二、苍苓散组方的理论依据
        三、苍苓散对轮状病毒肠炎肠粘膜免疫的调节
        四、苍苓散对轮状病毒肠炎肠道菌群的调节
        五、SIgA与肠道菌群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小儿急性腹泻中医临床路径的验证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小儿腹泻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1 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
        2 小儿腹泻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 小儿腹泻的西医治疗方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小儿泄泻的中医诊疗及临床路径研究
        1 泄泻的古今研究情况
        2 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
        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情况
        2 症状资料
    诊疗标准
        1 诊断标准
        2 病例收集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病例排除标准
        2.3 退出路径标准
    研究方法
        1 病例收集方法
        2 中医症状评价因素
        3 治疗方案
        4 疗程结束及评价
        5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总疗效情况
        2 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3 中医辨证分型
        4 中医不同治疗途径的应用
        5 中成药的应用
        6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
        7 门诊费用评估
        8 患者满意度调查
    讨论
        1 立论依据
        2 结果分析
        3 导师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诊疗思路
        4 总结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诊疗指南
    附录二: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急性门诊病例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清肠止泻散敷脐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湿热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诊断标准
        (一) 中医诊断标准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三) 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二、 病例选择
        (一) 纳入病例标准
        (二) 排除病例标准
        (三) 脱落病例标准
        (四) 剔除病例标准
    三、 一般资料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二) 三组性别分布
        (三) 三组年龄分布
        (四) 三组病程分布
        (五) 三组病情分布
        (六) 三组主要症状及体征频率分布
    四、 研究方法
        (一) 观察方法
        (二) 治疗方法
        (三) 观察指标
        (四) 疗效判定标准
        (五) 安全性评价
        (六)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一、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结果研究
        (一) 三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比较
        (二) 三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三) 三组综合疗效比较
    二、 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观察
讨论
    一、 祖国医学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
        (一) 病名认识
        (二) 病因病机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
        (一) 轮状病毒的病原学研究
        (二) 轮状病毒引起腹泻的机制
        (三) 肠上皮细胞对轮状病毒感染的应答
        (四) 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
    三、 敷脐疗法的治疗机理
        (一) 中医学对于神阙穴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于神阙穴的认识
        (三) 透皮药物的应用
        (四) 子午流注理论对敷脐疗法的指导
    四、 方药分析
        (一) 组方特点
        (二) 组方单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三) .组方药物的透皮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小儿腹泻病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小儿腹泻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腹泻病的认识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治疗
        四、结语
    第三节 循证医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循证医学概述
        二、循证医学走入中医的必然性
        三、循证医学进入中医的可行性
第二章 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临床治疗效应的系统评价
    前言
    第一节 化湿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临床疗效影响的系统评价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一) 以化湿法为治法的中草药对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影响的系统评价(以思密达治疗为对照)纳入文献的特点
        (二) 以化湿法为治法中草药对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的影响(以思密达治疗为对照)27篇独立文献发表偏倚性分析
        (三) 以化湿法为治疗原则的中草药对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影响的系统评价
    第二节 化湿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止泻时间影响的系统评价
        一、对象与方法
        (一) 文献检索
        (二) 文献检索纳入与剔除标准
        (三) 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
        (四) 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 以化湿法为治则的中草药对小儿腹泻病止泻时间影响(以思密达为对照)的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的特点
        (二) 以化湿法为治则的中草药对小儿腹泻病止泻时间影响(以思密达为对照)5篇独立文献发表偏倚性分析
        (三) 以化湿法为治则的中草药(以思密达为对照)对小儿腹泻病止泻时间影响的系统评价
        三、结论
    第三节 思密达对小儿非细菌性腹泻病临床疗效影响的系统评价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一) 对非药物对照或空白为对照思密达对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影响系统评价
        (二) 对中西医治疗或空白为对照思密达对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影响系统评价
        三、结论
    第四节 思密达对小儿非细菌性腹泻病止泻时间影响的系统评价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第五节 讨论
        一、此系统评价在以下几个方面优于传统文献综述
        二、关于减少发表性偏倚的思考
        三、系统评价证明了以化湿法为治则的中草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系统评价证明了选用思密达为阳性对照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可行性
        五、影响临床研究质量的问题探讨
        六、小结
第三章 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前言
        一、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
        二、运脾化湿法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基本法则
    第一节 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一、研究方案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病例的选择
        二、结果
        三、讨论
        (一) 结果分析
        (二) 基本方组方的理论依据
        (三) 推拿治疗选穴依据及其功效
        (四) 结论
    第二节 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临床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一) 一般资料比较
        (二) 双歧杆菌、肠杆菌和乳酸菌标准品细菌DNA的荧光反应曲线和荧光定量标准曲线
        (三) 结果
        四.讨论
        (一) 肠道微生态概述
        (二) 小儿腹泻病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三) 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应用于微生态研究的优势
        (四) 结果分析
    第三节 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中医研究的设想
        一、规范临床研究设计方案
        二、将西医标准与中医证候有机结合
        三、机制研究的总体思路
        四、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纳入系统评价的66篇文献
附录2 粪便中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含量的检测结果
附录3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 卿龙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D]. 刘博.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中成药口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徐万超,薛征,刘亚尊,宋辰斐.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05)
  • [4]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儿童腹泻的系统评价[J]. 李艳,刘阳,郑敏,刘畅,张坦,贾晋生,方翼.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01)
  • [5]中医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总结[J]. 杨秀娟,祁波.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06)
  • [6]苍苓散对湿热型轮状病毒肠炎肠粘膜免疫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7]小儿急性腹泻中医临床路径的验证总结[D]. 董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3)
  • [8]清肠止泻散敷脐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湿热型的临床研究[D]. 常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D]. 潘善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10]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D]. 刘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系统评价论文 细菌性肠炎论文 儿童腹泻论文 肠炎的症状论文 大便异常论文

上一篇:配电网电容投切控制算法研究
下一篇:中国经济集约增长的分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