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合理布局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合理布局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四川省人民政府[1](2021)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川府发[2021]18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现将《四川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30日四川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前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和治水兴水重要论述精神,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er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2](2021)在《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发展成就与作用》文中提出新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成果。水土保持普查从综合评判方法发展到定量化的模型计算;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现了年度全国范围全覆盖,监测成果越来越深化、细化,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监测工作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监测制度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监测网络建设成效持续发挥。进入新发展阶段,水土保持监测要全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支持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提供更高质量监测成果、构建更加完善监测体系为重点,积极落实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要求,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胡林[3](2021)在《淮北市孔隙—裂隙岩溶水混采地下水超采区监测站网布设方案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淮北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呈现出孔隙水与裂隙岩溶水混合开采的特点,受补给条件、循环条件限制,加上岩溶水的持续超采,水位持续下降,出现了大范围的降落漏斗。为此,安徽省划定了淮北岩溶水限采区并对其进行长期监测,淮北市分2018-2019年、2020-2024年、2025年及以后三个阶段对限采区内岩溶水进行逐步压采,并利用限采区外的徐楼水源地进行水量置换。地下水开采格局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区域地下水流场,使地下水降落漏斗的空间形态及范围发生变化,现有监测孔已不能实现对超采区的有效监测,因此考虑不同压采阶段下的超采区监测站网布设优化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分析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建立孔隙水-裂隙岩溶水混合水流模型,预测未来十年区域地下水流场变化趋势;其次,基于“压采方案”,对研究区现状98口岩溶水开采井提出满足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利用Visual MODFLOW-MGO模块中的遗传算法对三个压采阶段的抽水方案进行优化,得出各阶段最佳开采方案;然后,基于优化后的岩溶水开采方案,提出各开采阶段超采区监测孔的新增方案,并用灵敏度分析的方法对新增监测孔进行检验,改变相同抽水量,对水位响应较快的监测孔予以保留,最终对各阶段监测站网的布设实现优化。得出以下结论:(1)模拟结果显示:开采2年末,限采区内开采中心水位出现下降趋势,限采区外水位基本不变;开采5年末,限采区内开采中心水位有所回升,而限采区外的徐楼水源地水位出现下降趋势;开采8年末,限采区内开采中心水位回升较快,限采区外徐楼开采点水位持续下降;开采10年末,限采区内水位基本恢复至初始水位状态,限采区外徐楼水源地水位下降速率减缓。(2)利用MGO模块中的遗传算法对现状98口岩溶开采井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开采方案:第一阶段限采区内保留28口,限采区外保留8口,合计36口开采井;第二阶段限采区内保留20口,限采区外保留10口,合计30口开采井;第三阶段限采区内保留10口,限采区外保留12口,合计22口开采井。(3)用灵敏度分析的方法对新增监测孔进行水头灵敏度检验,结果如下:第一阶段拟新增22口监测孔,检验后保留8口;第二阶段拟新增6口监测孔,检验后保留2口;第三阶段不新增监测孔。在现状监测站网的基础上,三个阶段共新增监测孔10口,加上已有监测孔,优化后监测孔总数量为28口,实现对淮北市现状超采区监测站网的优化。

姚文艺,刘国彬[4](2020)在《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战略目标的转变与发展对策》文中提出[目的]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简称"黄河国家战略")赋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使命,分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面临的重大挑战,旨在为黄河流域生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黄河国家战略"的需求,结合长期的野外考察和学术研究成果,对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目标的转变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探讨。[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70 a余的持续治理,黄河泥沙显着减少,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1)空间治理不均衡,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2)人工植被系统空间结构雷同化,生态系统不稳定;(3)缺乏景观格局优化配置,难以有效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由"绿"变"稳"的问题;(4)生态治理的功能性机制性问题凸显,影响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的水土保持肩负着高质量发展根基的新使命,其本身也面临着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传统理论内涵和理念更新的重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严重制约生态治理效益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促进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对策。[结论]"黄河国家战略"的实施必将大大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研究应着力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生态保护治理的一系列关键科技问题,将水土保持战略目标由低标准大面积治理转向精致和精准治理,提升水土保持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姚文艺[5](2019)在《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机遇与科学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也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水土保持事业将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的新需求,在总结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成效与经验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黄河治理国家战略实施中水土保持的作用与任务,剖析了目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应对的挑战,提出了精准集中治理典型区水土流失补强短板、完善提升监测预测体系强化监管、建立新时期水土保持机制推动发展、建设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示范区和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等对策建议。

辛小康,徐建锋[6](2018)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现状及优化建议》文中指出生态环境监测是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指南针,一张科学合理的监测网络是监测工作的前提。目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面临布局不平衡、监测能力不足、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优化。本文从整合资源、流域联网、科学管理、强化创新4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提升流域生态环境监测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曾红娟,朱永清[7](2017)在《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思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是监测工作的基础。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集中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立足于长期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管理、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这一根本出发点,提出了由1个流域监测中心站、5个省级监测总站和38个监测点组成的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思路,以及以协同站网区域监测、典型监测和人为水土流失监测为方法体系的不同尺度、不同对象的水土保持监测信息服务模式,旨在全面掌握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状况及变化趋势。

赵院,马力刚[8](2016)在《浅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布设方案》文中认为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布设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水土流失规律及趋势的分析和预测,涉及水土保持监测的战略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在分析水土保持监测站网组成和监测点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结果,按照代表性、重点突出、分层布设、利用现有监测点的布设原则,提出在全国建设50个重要水土保持监测点、734个一般水土保持监测点和75 846个野外调查单元的规划方案,并从区域代表性、密度合理性和功能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鲁勇[9](2014)在《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研究 ——以长江流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出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以长江流域监测机构为例,通过分析机构发展历程和监测机构构成,总结近些年取得的成效,多方面深层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相应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和国内相近专业监测机构的经验和做法,从机构设置、经费保障、运行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可供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建议。通过对选题的研究,特别是在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中,找寻如何依靠立法和贯彻落实法规,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履行好事业职能,保证监测网络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中央开始大力推进改革,事业单位也将进入改革阶段,水土保持监测机构顺应改革形势,认真研究和分析改革带来的变化,准确定位,强化措施,落实职能,为推进以水生态文明建议为主的水利改革提供建议和对策。在选题研究上,将采取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工作交流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贴近实际、贴近工作、贴近实效。将选题放于形势任务中,通过研究,对事业发展提供较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总结出较准确的建议和对策。选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和论述,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就机构体制进行加强和改进的建议,促进监测机构的发展;探索监测机构新任务,突出技术支撑的作用;加强监测机构自身建设,提高能力建设水平等方面的建议,推进水土保持监测事业的发展。

柯斌梁,黄健,车新垒[10](2014)在《浙江省水土保持水文泥沙监测站网布局研究》文中认为水土流失监测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分析在原有浙江省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水文站网,合理布局和完善河流泥沙监测站网,对浙江省河流泥沙情势进行有效监测分析,以满足浙江省水土流失监测需要。

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合理布局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合理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发展成就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1.1 水土保持普查技术路线和方法取得新突破
    1.2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1.3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1.4 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1.5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成效持续发挥
2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
    2.1 法律法规有规定
    2.2 国家发展战略有要求
    2.3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需求
    2.4 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支撑
3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高质量发展

(3)淮北市孔隙—裂隙岩溶水混采地下水超采区监测站网布设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孔隙水-裂隙岩溶水混合水流模型
        1.2.2 超采区监测站网优化
        1.2.3 MGO遗传算法优化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形地貌
        2.1.4 社会经济
    2.2 区域地质
        2.2.1 区域地层
        2.2.2 构造特征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岩组结构及分布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关系
    2.4 区域地下水动态
        2.4.1 浅层孔隙水
        2.4.2 中深层孔隙水
        2.4.3 裂隙岩溶水
    2.5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5.1 地下水超采现状
        2.5.2 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
        2.5.3 地下水限采区
        2.5.4 地下水超采区监测站网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1 模拟区的范围
        3.1.2 含水层结构的概化
        3.1.3 边界条件的确定
        3.1.4 初始条件的确定
        3.1.5 源汇项的处理
        3.1.6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3.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3.2.1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3.2.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3.3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3.3.1 模型识别
        3.3.2 模型验证
    3.4 模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GO的开采井优化抽水方案研究
    4.1 MGO模块遗传算法概述
        4.1.1 MGO模块
        4.1.2 遗传算法
    4.2 开采井优化抽水方案
        4.2.1 开采井群布置
        4.2.2 目标函数
        4.2.3 定义决策变量、约束条件、状态变量
        4.2.4 模型参数的确定
        4.2.5 优化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优化开采方案的监测站网布设灵敏度分析
    5.1 监测站网优化原则
        5.1.1 规范性原则
        5.1.2 经济性原则
        5.1.3 有效性原则
    5.2 灵敏度分析简介
        5.2.1 方法简介
        5.2.2 函数公式
    5.3 监测孔布设优化灵敏度分析
        5.3.1 第一阶段
        5.3.2 第二阶段
        5.3.3 第三阶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战略目标的转变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面临的关键问题
    1.1 治理程度空间不均衡
    1.2 人工植被系统空间结构雷同化
    1.3 生态系统建设缺乏景观格局优化配置
    1.4 治理措施功能缺位及定量评估缺失
2 水土保持战略目标的转变
    (1) 更新水土保持科学理念。
    (2) 提升水土保持战略目标。
    (3) 理清水土保持科技问题。
    (4) 重构生态治理成效评估。
3 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难题
    (1) 植被稳定性与功能持续发挥机制。
    (2) 黄河流域容许水土流失量的合理阈值。
    (3) 典型区域和特殊情景下的土壤侵蚀规律。
    (4) 区域尺度治理关键技术与优化布局。
    (5) 基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6) 水土保持效益与生态服务功能监测评估关键技术。
4 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对策
    (1) 开展高风险低治理区水土流失专项调查。
    (2) 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顶层设计。
    (3) 建立高效完善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机制。
    (4) 建立“黄河国家战略”先行示范区。
    (5) 提升水土保持监测监管水平。
    (6) 强化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作用。
5 结 论

(5)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机遇与科学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2 水土保持在治黄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3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成就与现状
    3.1 水土保持发展现状
    3.2 水土保持的主要成就
        (1)入黄泥沙得到有效控制。
        (2)生态环境实现明显改善。
        (3)民生改善取得显着效益。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典型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突出,脆弱生态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3.3.2 生态持续保护治理和绿色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3.3.3 水土保持监管体系不完善,是当前急需补强的短板
4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面临的挑战
    4.1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4.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持续发展
    4.3 水土保持-脱贫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5 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1)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多动力复合侵蚀过程及其与生态退化的关系。
    (2)黄土高原沟坡重力侵蚀规律及治理关键技术。
    (3)基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潜力与维持。
    (4)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范式与关键技术。
    (5)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动态全覆盖精准快速监测监管关键技术。
6 对策与建议
7 结 语

(6)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现状及优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现状
    (1) 水文站网
    (2) 河道观测站网
    (3) 水环境保护监测站网
    (4) 水土保持监测站网
    (5) 水生态监测站网
    (6) 野外科学实验研究观测站网
3 流域监测网络存在的问题
    3.1 流域站网分散管理, 亟待优化整合
    3.2 流域站网发展不够平衡, 布局不尽完善
    3.3 流域站网功能有待加强, 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3.4 流域实验室布局不完善, 监测方法与技术规范有差距
4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站网优化建议
    4.1 整合资源, 优化站网
    4.2 流域联网, 信息共享
    4.3 科学管理, 加强应用
    4.4 强化创新, 健全机制

(7)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监测站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现状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监测站网建设原则
3 监测体系构建
    3.1 监测方法体系
    3.2 监测站网体系
4 监测站网建设内容
    4.1 监测站点升级改造
    4.2 监测网络系统建设
    4.3 监测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5 结语

(8)浅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布设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监测站网组成及监测点分类
2 监测站网布设原则
3 监测站网布设方案和功能分析
    3. 1 重要水土保持监测点
    3. 2 一般水土保持监测点
    3. 3 野外调查单元
4 监测站网布设合理性分析
    4. 1 区域代表性分析
    4. 2 密度合理性分析
    4. 3 功能评价分析

(9)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研究 ——以长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理论
第二章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发展与成就
    第二节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水土保持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备
    第二节 流域监测机构层级管理体制不顺畅
    第三节 监测机构参与市场化运作影响职能发挥
第四章 国内外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及类似机构运行管理机制启示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类似机构管理机制的启示
    第二节 国内类似监测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的借鉴
第五章 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对策建议
    第一节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发展定位研究
    第二节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建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浙江省水土保持水文泥沙监测站网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浙江省水土流失监测现状
    1.1 基本情况
    1.2 水土流失状况
    1.3 水土流失监测现状
    1.4 水土流失监测存在的问题
2 水文泥沙监测站网布局
    2.1 水文泥沙监测站网现状
    2.2 泥沙监测站网现状布局合理性分析
        2.2.1 泥沙监测历史分析
        2.2.2 泥沙监测空间分布
        2.2.3 泥沙监测需求分析
    2.3 泥沙监测站网布局目标和原则
    2.4 泥沙监测站网布局
        2.4.1 主要水系大河控制站及区域代表站泥沙监测站布局
        2.4.2 典型小流域泥沙监测站布局
        2.4.3 杭嘉湖平原河网区泥沙监测站布局
        2.4.4 出境河流泥沙监测站布局
3 结语

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合理布局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J].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7)
  • [2]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发展成就与作用[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er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中国水土保持, 2021(07)
  • [3]淮北市孔隙—裂隙岩溶水混采地下水超采区监测站网布设方案优化[D]. 胡林.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战略目标的转变与发展对策[J]. 姚文艺,刘国彬. 水土保持通报, 2020(05)
  • [5]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机遇与科学定位[J]. 姚文艺. 人民黄河, 2019(12)
  • [6]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现状及优化建议[J]. 辛小康,徐建锋.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18(03)
  • [7]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思路探讨[J]. 曾红娟,朱永清. 人民长江, 2017(12)
  • [8]浅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布设方案[J]. 赵院,马力刚. 中国水土保持, 2016(01)
  • [9]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研究 ——以长江流域为例[D]. 鲁勇.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10]浙江省水土保持水文泥沙监测站网布局研究[J]. 柯斌梁,黄健,车新垒. 浙江水利科技, 2014(02)


水土保持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地下水监测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上一篇:尽快提高监管能力
下一篇:不要忽视“折角检查和打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