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昇[1](2018)在《清代害虫观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防治农业害虫,自古以来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防虫治虫方面积累丰富的技术经验。治虫防灾也一直是中国历代帝王关注的大事,是官员必须承担的任务。同时,中国古人将虫作为生活、生产中合理存在的部分,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只要其不伤害庄稼,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即可。不过,这一观念在现代的农药技术大行其道后便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近现代,中国大量采用杀虫剂,杀虫剂的撒布固然简便且效果良好,但对人体、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很严重,人类滥用杀虫剂的后果,刺激我们去思考环境伦理问题。清朝是帝制时期的最后一个王朝,害虫观念得到总结并发展到最高水平,清代对害虫的防治措施更为完备,《清实录》中有大量关于害虫的记载,治蝗专书与相关地方志也最为丰富。清人具有独特的害虫观念,他们认为,昆虫(包括害虫),与万物都存在于一气之中,都是自然界气运动的结果。因此,虫与万物都有在自然界存在的同等权利。作为这种观念的反映,在害虫发生的时候,清人虽然也主张捕杀害虫,但他们首先做的是,反省自身,反省自己是否违反了“天”的意志。这里的“天”既有大自然的含义,更有命运主宰者的意蕴。害虫的发生首先是违反“天意”的结果。因此,清人敬畏大自然,敬畏“天”这个主宰者,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的意志。害虫观念来自于人的见闻与生产、生活实践,面对虫害问题,不同的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清代的害虫观念大体上来源于三个主体,一是,清朝皇帝的害虫观念,上至皇太极,下至溥仪,包括慈禧等特殊时期实际统治者的害虫观念;二是,农书作者的害虫观念,清代农书数量丰富,能集中反映农书作者们对于害虫的看法;三是,地方官与民众的害虫观念,他们是如何看待、治理害虫的,这些内容会反映在地方志记载中,本文将通过对方志的查阅与整理进行梳理。三个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能够较清楚地反映出清代整个社会对于害虫的认识。清代皇帝认为昆虫是合理存在的,昆虫草木与人与其他生物并育于太和,相信天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感应,信仰虫神,也相信鱼虾卵可以变为蝗蝻的说法。害虫发生后,皇帝以祈祷、祭祀的方式祈求消除天灾,并自我修省,希望官民与皇帝一体一心,和气致祥则不会有灾害降临。但专事祈祷,放弃治理也是不可取的,害虫并非神虫,有损田禾,危害生产时必须进行捕杀,为防止害虫的发生,需重视预防,实力尽心治理,对于捕虫不力的官员严加惩治。清代治蝗农书众多,其中包含了农书作者们的害虫观念。他们认为,帝王的行为直接关乎虫灾,有好官则蝗虫不入境,或入境即死,地方官侵渔百姓就会有虫害,百姓的孝行也会影响到害虫的发生。并从气的角度解释害虫发生的原因,同时也相信鱼虾的卵可以变为蝗虫。农书作者们主张诚心修省、祈祷、祭祀,上天必然明鉴,民众为之所感,天灾虫害自然消除。还需消除戾气,以迎祥和。他们对害虫的习性与生长规律都有相对科学的认识,提倡害虫可捕、可食,主张消除百姓害虫不可捕的顾忌,并早加预防,治早治小。清代方志中的记载反映的多为基层官吏和普通民众的观念,关于害虫的来源,他们的基本看法是,害虫由天派遣而来,不论灾年、丰年,收成如何都是由天感召,天的运动有其自身规律,并非人的意志可以决定。掌管昆虫的神由上天统一管理,神对虫的行动、地方的丰歉负责,赏罚分明。阴阳失调也会导致害虫的发生,且鱼虾的卵可变化为蝗虫。对害虫究竟因何而来的认识影响到对害虫的治理,地方官与民众将害虫看成是神派遣而来,主要通过祭祀、祈祷天与诸神的方式消除虫灾。由于担心惹怒神灵,即使捕虫,也会向上天祷告其并非主观故意,而是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修德对于害虫的治理很重要,因为虫患发生与否与人的感召有关,遇到虫灾必须自省才能消除。清代地方志中还有诸多对害虫的名称、生长规律、习性等的描述接近于现代科学认识,当地民众据以捕杀害虫,效率较高。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违背自然规律会导致害虫的发生。皇帝、农书作者、地方官吏与民众对于祭祀、祈祷的看法和害虫是否可捕的认识都存在差异。清代皇帝的实用理性思维方式较为突出,以是否实用为标准,重视历史经验。由于清代前后历经267年,前后期皇帝的治理也有所差别,从前期的积极治理渐渐转向后期的消极治理。而地方官与民众前期认为害虫是人力可战胜的,到后期则更倾向于以祭祀、祈祷的方式祈求天、神的帮助。地方志中还反映了害虫观念的地区差异,总体来说,北方地区重视害虫的捕杀,南方地区重视祭祀、祈祷,陕西、山西与湖南、湖北例外,单独讨论,另外,不同地区对于害虫是否可食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与当今彻底杀灭害虫的观念不同,清人认为,昆虫与万物并育于太和,它们有在自然界存在的权利。因此,清代人关于害虫问题的基本观念是,在尊重自然,遵守“天意”的前提下,承认害虫存在的生态合理性,如果害虫不会对农业生产生活构成威胁,人类就不应也不能去消灭这些所谓的害虫。另外,在虫害发生严重的时候,人们除了反省自身的行为之外,也不应听天由命,放任虫害蔓延,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这种独特的害虫观念,或许能对当今的害虫防治工作有一些启迪。
谢恭芹[2](2008)在《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自1904年颁布实施癸卯学制开始设置小学科学课程至今,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对指导当今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本课题是当前学校科学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小学科学课程理论建设、教育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现在与未来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时间跨度涉及到从1904年到今天,中国近现代约100多余年的时间,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等,对一百多年来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发展演变的历史启示,并对未来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课程做出了前景展望。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仿日阶段、仿美阶段、学苏和独立发展阶段以及受多国多元理论影响的阶段。在简述四个时期的科学课程时,我们着重分析了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内容,并简要分析了每个时期科学教材的一些特点。概括全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近代小学科学课程以1904年颁布实施癸卯学制为标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但癸卯学制颁布前,各位有远见的开明知识分子和资产价级维新派的教育主张和课程实践,以及清末教会学校中的小学科学课程,洋务学堂的科学课程,为癸卯学制规定的体育课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这是我国近代小学科学课程的渊源。清末民初的小学科学课程模仿日本,深受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影响!(2)1922年学制和课程改革,是我国近代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奠定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现代化基础。这次课程改革实现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从“格致、理科”到“自然”的飞跃,从模仿日本转向学习美国,杜威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取代了赫尔巴特课程理论而影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在我国近代一批着名的教育家及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整体上从简单模仿进入到自我创造的发展阶段,并随着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备,小学科学课程逐步走上了科学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3)新中国初期小学科学课程全面学习苏联,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转向,深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以知识为中心编排,重视知识的逻辑,严重忽视了儿童!中苏关系破裂后,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走上了自我探索的道路,但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并未立刻消失,甚至一直影响到今天。十年“文革”给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小学科学课程受政治影响严重扭曲!(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完成了过渡时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进入了受多国多元理论影响的阶段,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再次面向世界。世纪之交,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开始进入起步阶段,小学科学课程实现了从“自然”到“科学”的蜕变,从“教授自然基本知识”转向“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5)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演变,受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啊和制约。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统治阶级,就编制出特点不同的小学科学课程。开放引进对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演变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6)社会、儿童、知识三大要素作为外在动力,深刻地推动了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演变发展,但外在动力只能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在动力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小学科学课程内部的一些最基本的矛盾或关系,构成了小学科学课程演变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了小学科学课程演变发展的内在逻辑。(7)小学科学课程的统一性和灵活性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两者都是社会、儿童、知识三大要素发展需要的反映,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是在保持国家对体育课程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灵活性。(8)一百多年来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呈现了“拿来主义—本土化探索—再度国际化”的三阶段发展模式。(9)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演变,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国文[3](2002)在《冬季防治农作物害虫十法》文中研究指明 冬眠的害虫,虽不再为害作物,但越冬基数对来年的发生程度影响较大。据调查,消灭一只越冬棉铃虫的蛹,相当于来年消灭300~500头幼虫;消灭一头蚜虫,相当来年消灭1500~2000头蚜虫;消灭1只粘虫的幼虫,相当来年消灭3000头左右的幼虫。因此,抓住冬季有利时机除虫。 1.深耕 把蝼蛄等地下害虫翻到地面冻死,还可破坏棉铃虫、粘虫、麦叶蜂等害虫的蛹室和蝗虫的巢穴,改其方位,阻止羽化或孵化。深耕以秋末冬
国文[4](2000)在《冬季防治农作物害虫十法》文中提出 在冬季时,粮、棉、菜、果的害虫潜伏在适宜的环境,进入越冬状态。冬眠的害虫,虽不再危害作物,但越冬基数对来年的发生程度影响较大,据调查,消灭一只越冬棉铃虫的蛹,相当于来年消灭300~500头幼虫。消灭一头蚜虫,相当来年消灭1 500~2000头蚜虫,消火一只粘虫的幼虫,相当于来年消灭3000头左右的幼虫。因此,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除治、省工、省约、效果好,对减轻害虫的危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文[5](2000)在《冬防害虫十法》文中提出 冬季来临时,农作物的害虫潜伏在适宜的环境里,进入越冬状态。冬眠的害虫,虽不再危害作物,但越冬基数对来年的发生程度影响较大。据调查,消灭一只越冬棉铃虫的蛹,相当于来年消灭300~500头幼虫;消
国文[6](2000)在《冬季防治农作物害虫十法》文中研究指明 (一)深耕:把地下害虫翻到地面冻死,还可破坏棉铃虫、粘虫、麦叶蜂等的巢穴,改其方位,阻止羽化或孵化。秋末冬初进行为宜,一般深耕9—13厘米。(二)洁园:清除杂草,破坏蚜虫、灰飞虱的越冬环境。其次,对果树落叶、玉米秸秆、谷茬进行清扫镇压砸碎、堆沤,可杀死90%以上的玉米螟卷叶蛾、造桥虫和菜青虫。(三)冬灌:在昼消夜冻时,对闲地和表田、果园进行冬灌,可杀死根上蚜虫卵和灰飞虱的幼虫,并且因土壤中含氧量和温度的下
玲玉[7](1999)在《冬防农作物害虫十法》文中提出 在冬季时,粮、棉、菜、果的害虫潜伏在适宜的环境,进入越冬状态。冬眠的害虫,虽不再危害作物,但越冬基数对来年的发生程度影响较大,据调查,消灭一只越冬棉铃虫的蛹,相当于来年消灭300~500只幼虫;消灭一只蚜虫,相当来年消灭1500~2000只蚜虫,消灭一只粘虫的幼虫,相当来年杀死3000只左右的幼虫。因此,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除治,省工、省药、效果好,对减轻害虫的危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
玲玉[8](1998)在《冬防农作物害虫十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玲玉[9](1998)在《冬防农作物害虫十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玲玉[10](1998)在《冬防农作物害虫十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季,粮、棉、菜、果的害虫潜伏在适宜的环境,进入越冬状态。冬眠的害虫,虽不再危害作物,但越冬基数对来年的发生程度影响较大,据调查,消灭一只越冬棉铃虫的蛹,相当于来年消灭300~500头幼虫;消灭一头蚜虫,相当来年消灭1500~2000头蚜虫,消灭一只...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来源与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内容 |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 第一章 《清实录》所见之清代皇帝的害虫观念 |
| 第一节 清代皇帝关于害虫发生的观念 |
| 一、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的害虫发生观 |
| 二、虫神负责掌管害虫的行踪 |
| 三、鱼虾子变化为蝗蝻的观念 |
| 第二节 清代皇帝关于害虫治理的观念 |
| 一、诚心修省 |
| 二、祭祀、祈祷以消除害虫 |
| 三、以捕杀方法治理害虫 |
| 四、整治蝗蝻易生地 |
| 第三节 清代皇帝对害虫的科学认识 |
| 一、害虫可捕 |
| 二、重视预防 |
| 三、其他科学认识 |
| 第二章 清代农书中的害虫观念 |
| 第一节 清代农书中的害虫发生观念 |
| 一、人的行为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
| 二、气“失和”导致害虫的发生 |
| 三、清代农书记载中的虫神信仰 |
| 四、陈芳生等农书作者对鱼虾子可变为蝗蝻的认识 |
| 第二节 清代农书中的害虫治理观念 |
| 一、修省对害虫治理的作用 |
| 二、祈祷、祭祀对害虫治理的作用 |
| 三、消除害虫需要消戾气、迎祥和 |
| 四、以捕杀方法治理害虫 |
| 五、整治蝗蝻易生地 |
| 第三节 清代农书中关于害虫的科学认识 |
| 一、农书作者们对害虫发生时间与生活习性的认识 |
| 二、害虫可食用、可肥田 |
| 三、害虫应早加预防 |
| 第三章 清代方志所见之害虫观念 |
| 第一节 清代方志中的害虫发生观念 |
| 一、天的意志决定害虫的发生与否 |
| 二、鬼神负责具体掌管害虫的行踪 |
| 三、气“不和”导致害虫发生 |
| 四、对鱼虾子可变为蝗蝻的认识 |
| 第二节 清代方志中的害虫治理观念 |
| 一、祭祀、祈祷可以缓解虫害 |
| 二、消除虫害需要修省 |
| 三、以捕杀方法治理害虫 |
| 四、整治蝗蝻易生地 |
| 第三节 清代方志中对害虫的科学认识 |
| 一、害虫的辨名 |
| 二、违背自然规律导致害虫发生 |
| 三、害虫的生长规律与习性 |
| 第四章 清代害虫观念的一般性考察与整体认识 |
| 第一节 皇帝、农书作者、地方官与民众害虫观念的比较 |
| 一、对祭祀、祈祷的看法 |
| 二、不同观念主体对害虫是否可捕的态度及认识 |
| 三、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 |
| 第二节 清代前期与后期不同主体的害虫观念对比 |
| 一、前后期皇帝观念的对比 |
| 二、前后期地方官与民众的治虫观念对比 |
| 第三节 清代害虫观念的地区差异 |
| 一、北部地区重捕杀 |
| 二、南部地区重祭祀、祈祷 |
| 三、其他地区 |
| 四、害虫可食观念的地区差异 |
| 结语 清代害虫观念的现实借鉴意义 |
| 一、现代滥用农药的后果 |
| 二、清代害虫观念对现代虫害防治与生态保护的借鉴价值 |
| 三、清代害虫观念对未来治虫工作的启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引论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 1.1.1 研究的缘起 |
| 1.1.1.1 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
| 1.1.1.2 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热潮的关注 |
| 1.1.2 研究的意义 |
| 1.1.2.1 理论意义 |
| 1.1.2.2 实践意义 |
|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 |
| 1.3 研究问题和研究概念的界定 |
| 1.3.1 研究的问题 |
| 1.3.2 研究概念的界定 |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研究框架 |
| 第二部分 本论 |
| 第二章 清末民初的小学科学课程:仿日阶段(1904—1922) |
| 2.1 清末格致科设置的历史背景 |
| 2.1.1 国际背景 |
| 2.1.2 国内背景 |
| 2.1.2.1 开明官吏和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西学思想为格致科的设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 2.1.2.2 洋务教育的实施为格致科的设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
| 2.1.2.3 教会小学的实践为格致科的设立提供了催化剂 |
| 2.1.2.4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为格致科的设立奠定了制度基础 |
| 2.2 《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小学科学课程 |
| 2.2.1 清末小学科学课程(格致)的设置 |
| 2.2.2 小学科学课程(格致)的目标 |
| 2.2.2.1 清末的教育宗旨 |
| 2.2.2.2 清末小学的培养目标 |
| 2.2.2.3 清末的小学科学课程目标 |
| 2.2.3 清末小学科学课程(格致)的内容 |
| 2.3 民国初期(1912—1922)的小学科学课程 |
| 2.3.1 民国初期的小学科学课程(1912—1922) |
| 2.3.1.1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 |
| 2.3.1.2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 |
| 2.3.1.2.1 民国初期的教育宗旨 |
| 2.3.1.2.2 小学的培养目标 |
| 2.3.1.2.3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 |
| 2.3.1.3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民国后期的小学科学课程:仿美阶段(1923—1949) |
| 3.1 壬戌学制产生的背景 |
| 3.2 壬戌学制时期的小学科学课程(1923—1949) |
| 3.2.1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 |
| 3.2.2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 |
| 3.2.2.1 民国后期的教育总旨及小学的培养目标 |
| 3.2.2.2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 |
| 3.2.2.3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
| 3.2.2.3.1 1927年前的小学科学课本 |
| 3.2.2.3.2 1927年后的小学科学课本 |
| 3.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学科学课程(1927—1949) |
| 3.3.1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历史背景 |
| 3.3.1.1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
| 3.3.1.2 对学习西方的反思 |
| 3.3.1.3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与教育实践 |
| 3.3.2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小学科学课程 |
| 3.3.2.1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 |
| 3.3.2.2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 |
| 3.3.2.3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的小学科学课程:学苏与独立探索阶段(1950—1977) |
| 4.1 新中国初期的历史背景 |
| 4.2 新中国初期的小学科学课程 |
| 4.2.1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 |
| 4.2.2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 |
| 4.2.2.1 新中国初期的教育目标和小学的培养目标 |
| 4.2.2.2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 |
| 4.2.2.3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小学科学课程:受多种理论影响的阶段(1978—今) |
| 5.1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背景 |
| 5.2 改革开放以来的小学科学课程 |
| 5.2.1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 |
| 5.2.2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 |
| 5.2.2.1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
| 5.2.2.2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 |
| 5.2.3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
| 5.3 小结 |
| 第三部分 结论 |
|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的分析与启示 |
| 6.1 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的分析 |
| 6.1.1 小学科学课程名称的演变 |
| 6.1.2 小学科学课程课时演变 |
| 6.1.3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 |
| 6.1.4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演变 |
| 6.2 对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的反思 |
| 6.3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未来走向 |
| 6.3.1 课程名称将由"科学"改为"科技",或科学"与"技术并存 |
| 6.3.2 课时在小学各年级总课时设置中的比例将大大增大 |
| 6.3.3 课程目标将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
| 6.3.4 未来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将及时更新 |
| 第四部分 余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