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姝阳[1](2019)在《张九成《横浦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九成(1097-1159),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横浦居士,是两宋之际较有名气的理学家,教育家。张九成是安定学派胡瑗、濂溪学派周敦颐的三传弟子,受业于继承“二程”思想的杨时,形成了自己“援佛入儒”的理学思想,开创了在南宋时期影响颇深的“横浦学派”。《横浦集》由其门人郎晔整理而成,包括诗赋四卷、文章十六卷,辑录了大量的诗歌、文论、书信、奏议、题跋、序、记等,对於全面研究张九成其人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於张九成的研究焦点在其理学思想方面,相比其《孟子传》、《中庸说》、《论语解》等着作,《横浦集》则鲜少人问津,因此笔者认爲尚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空间。本文的研究共分爲上、下两部分。上编主要对张九成的家世生平、师从交游、《横浦集》的成书背景、版本情况及其文学思想、文章创作进行较爲系统的梳理;下编爲《横浦集》的注释部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宋绍定後翻刻本爲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其他文献爲参考,力求疏证典故,详考名物,以期爲深入研究张九成其人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材料。
张壮[2](2018)在《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完成国家统一性整合。深化国有林区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国有林区改革的实质是国有林权契约的重新设计与实施,决定着谁拥有,谁受益,谁管理等各种产权权能的归属问题。历史上,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虽然历经多次变迁,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变迁的成果难以巩固,始终受到初始制度惯性和原有治理体制条条框框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走出旧体制的影子和羁绊。在一些重要领域只能进行有限的边际改革,无法实现全面重构,难以达到改革预期效果,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整个国有林区仍然被锁定在低效的状态中难以自拔,甚至出现自我利益强化和逆向改革的非绩优路径依赖倾向。众所周知,我国国有林区蕴藏的巨大自然资源是国家和人民一笔宝贵的巨额财富,但在现行治理体制下,林地资源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林业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林区人民处于普遍贫困状态,未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线性共生关系,远未达到国有林区自然资源资产利用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如何顺应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和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已成为我国国有林区治理的重大挑战。由此可见,创新国有林区治理体制,走出路径依赖羁绊,实现国有林区治理范式转换,对国家生态建设和林区人民民生改善极为重要。所以,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制度变迁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理论,以建国以来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历次变迁为着眼点,对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状况进行深入考察,对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力图找出国有林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解释现行国有林区治理体制下出现的低效运转、资源闲置、权利冲突等问题,为引导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方向和破解路径依赖桎梏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分为8章对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具体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说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文章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路径依赖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回顾梳理了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路径依赖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并详细探讨了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本文后续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为研究国有林区治理体制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第3章,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政策演变、特征事实与非均衡性。本章主要是为后面章节的分析提供历史与现实分析基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过程,政企合一的第一阶段,向市场经济迈进的第二阶段,治理体制多元化发展的第三阶段。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家林业政策演变,介绍了国家林业政策的演变过程。第三部分探讨了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特征事实与非均衡性。第4章,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体现及成因分析。本章主要探讨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路径依赖的形成过程,论述路径依赖的表现,并分析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制度方面的原因。第5章,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改革的案例研究。本章对国内国有林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对伊春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吉林森工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体制改革情况的深刻剖析,对治理体制改革实践进行总结介绍。第6章,国外国有林治理体制借鉴与启示。本章主要介绍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国有林治理体制,并对其治理体制进行述评,然后,提出对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借鉴和启示。第7章,破解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政策建议。通过前文的理论分析,结合当前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破解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政策建议,其中,市场化改革、消解沉淀成本和加强顶层设计最为关键。第8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主要是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对进一步研究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展望。
任军[3](2016)在《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文中认为林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地位,人类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使得林业的地位更加重要。林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对应的生产关系必须与之相适应。林业合作社是林业合作经济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载体,在林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对于推进森林资源培育、促进林业增收增效、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泰安市为例,对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评价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针对处于北方农区的泰安市林业资源相对较少、占社会总资源比例小,林业合作社经营类型多、规模和经济效益悬殊大、发展起步晚的特点,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科学筛选并确定了区域和单个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主要评价指标。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调查,在广泛调研全市900余家林业合作社的基础上,从各县市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77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综合经济效益及4个典型案例合作社经济效益分别进行评价,确定其发展状况和水平。选用适于“小样本、贫信息”的灰色预测方程和Logistic微分方程,构建林业合作社发展预测模型,对泰安市林业合作社总体发展趋势、林业合作社总产值进行预测,初步得到,林业合作社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创新性地归纳提出林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并分类进行具体分析,总结林业合作社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原因,系统阐述了推进林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措施,得到以下主要成果:(1)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合理选取评价指标,构建适宜的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结果显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2011年-2014年,泰安市林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一般,但发展状况逐年好转,趋势向好。(2)选用灰色预测和Logistic方程,构建林业合作社发展预测模型,对泰安市林业合作社总体发展趋势、林业合作社总产值分别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泰安市林业合作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3)构建了针对单个林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对林业合作社个体发展状况做出较准确的诊断,全面客观地找出存在的问题。(4)首次提出将林业合作社归纳为服务型、公司型、互助型三种运营模式。明确公司型林业合作社是林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主要方向。(5)综合分析林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找出根源症结,系统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措施。
顾艳红[4](2013)在《林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行为与合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林业合作组织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林业经营组织形式,也是当前农林经济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林业合作组织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合作困境。本文试图从主体行为的角度对林业合作组织展开研究,以此探究林业合作组织主体行为的演化规律,寻求改进主体行为的条件和机制,为解决林业合作组织实践中出现的合作障碍,促进林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首先,结合文献资料,对本文研究的林业合作组织进行了界定,认为林业合作组织是基于林业生产或交易方面的合作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利益目标的主体的集合。根据主体构成,本文把我国林业合作组织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公司+林农”型,“林农+林农”型,“政府+林农”型。其次,利用博弈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对我国林业合作组织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获取外部资源、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等是林业合作组织形成的内部动因,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组织制度供给不足、政府的推动是林业合作组织形成的外部因素。另外介绍了我国林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第三,从主体能动性的角度研究了林业合作组织主体的行为。分析了林农、企业、组织的管理者和政府主体能动作用的现状、主体行为的动机,并针对主体能动作用发挥的局限性,提出了促进各主体能动作用发挥的路径。第四,利用演化博弈论,对林业合作组织内外主体,林农、公司、管理者、政府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他们行为的因素,提出了改进主体行为的建议。在主体的两两博弈过程中,主体的行为受到合作收益、主体合作意愿、对方合作策略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条件下,主体博弈会出现多种状态。针对最佳均衡出现的条件和时机,论文提出通过提高合作收益、提高主体合作意愿等可以改善主体的行为。第五,构建了改善主体行为、促进林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是林业合作组织中的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对促进林业合作组织的稳定健康发展和促进林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公司+林农”模式为例,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构建了利益分配模型,并指出利益分配的设计要考虑组织成员的异质性、收益的滞后性、激励的必要性、组织的发展性等特点。针对实践中常有的机会主义行为,构建了惩罚机制,通过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发现,违约金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最后,通过对同质性林农群体组成的林业合作组织的演化博弈分析,发现政府对林业合作组织一定程度的外部激励能够改善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且政府对合作行为的激励越大,系统趋向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合作组织也更加稳定。
韩微[5](2012)在《国有林权改革绩效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2006年开始在伊春进行国有林权试点改革。目前以伊春为试点的国有林权改革已完成了8万hm2林地的内部流转,实现了国有林权制度的一次重大突破,尤其是在解决职工生活困境、增加职工就业和林业投入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已进行了6年的国有林权改革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未来的发展走向不够明朗。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科学地研究和评价国有林权改革绩效,不仅可以为伊春国有林权改革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而且也可以为更广泛意义的国有林权制度的完善提供重要的经验总结。本文以伊春国有林权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产权经济理论、转型经济理论、公共资源治理理论、国有资源资产经营管理理论、效率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伊春国有林场(所)2003年-2010年经营数据及承包职工的经营数据为基础,通过效果与能力两个层次,总效率、分效应、持续性三个维度研究国有林权改革绩效,并提出国有林权改革绩效的改进措施。总效率和分效应是从整体维度和分维度的视角对国有林权改革现实效果的分析,持续性是对职工承包经营能力、制度建设能力、外部环境支持能力的分析及对国有林权改革未来绩效的预测。在国有林权改革总效率评价中,从生产效率的视角,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法(Malmquist),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国有林权改革的总效率进行评价,效率的比较集中在国有林权改革的试点林场(所)和非试点林场(所)之间,然后运用Tobit模型对国有林权改革效率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影响因素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林权改革提高了试点林场(所)的生产效率,但不是试点林场(所)效率改善的唯一途径,其生产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研究国有林权改革总效率后,从收益分配效应、森林资源保护效应、投入激励效应、社会稳定效应四个方面对具体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然后为进一步说明国有林权改革与各效应之间的关系,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分析了国有林权改革对这四种效应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林权改革对多种经营收入的影响显着且持续;国有林权改革对职工人均年收入、就业率、造林面积、造林成活率在改革初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在国有林权改革的后续几年里,这种影响的显着性随时间的发展有减弱的趋势;国有林权改革对森林资源蓄积、总产值影响不显着。在对伊春国有林权改革现实绩效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国有林权改革绩效受林权制度设计与安排、经营主体行为、经营规模与结构、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状况、国有林权制度建设状况、政府态度及相关配套政策等内外因素影响,采用百分制赋值法对国有林权改革的承包职工经营能力、制度建设能力、外部环境支持能力进行了评价。然后构建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对国有林权改革的未来绩效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承包职工经营能力有限,社会不能提供国有林权改革所需的建设良好的制度与环境。国有林权改革绩效有持续发展趋势,但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最后根据国有林权改革绩效分析的结果,基于总效率、分效应、持续性三方面提出了调整投入产出关系,寻求技术、规模等效率提高的途径;进行林权契约的进一步改良,明确改革目标间的转换关系,协调各主体利益,充分发挥承包职工营林、采运、林下经营等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热情;培育经营主体能力、促进联合、提高环境与制度支持能力的绩效改进路径及措施。
雒文虎[6](2012)在《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林业作为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林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特别是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已经成为加速林业跨越式发展、解决林区“三危”问题和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虽然是国有林区占主导地位的省份,但是非公有制林业在不同的时期依然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研究探索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的运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论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林业分类经营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国外私有林业发达国家的私有林业运行的模式为借鉴,对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轨迹进行了系统阐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探寻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影响因素,预测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趋势,构建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良好有序运行的制度环境。美国、芬兰、瑞典、韩国等私有林业发达的国家,都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私有林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其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规范私有林业运行,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保护私有林主的积极性,通过积极的扶持政策提高私有林主的经济效益。由于国有林占主体,受到长期以来我国对重点国有林区政策的影响,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历程和运行方式具有独特性。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找出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影响因素,并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在科学构建层次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指标的重要性,预测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趋势,即运行主体由分散经营为主向现代企业形式的集约化发展,运行目标由突出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生态效益等多效益发展,运行环境由政府管制为主向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上发展。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主要内容是运行主体、运行目标、运行规则和运行环境。运行主体的发展趋势是第一产业向个体合作制、第二产业向公司制、第三产业向专业公司制发展。运行目标的定位是在初级阶段要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级阶段要在追求经济效益中突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运行的经济规则必须要保障有效竞争,市场规则必须要保障契约执行,环境规则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运行环境要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完善和构建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制度环境。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制度性障碍既有制度供给不足也有制度供给过剩。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制度需求包括正式制度需求和非正式制度需求。要在产权保障、税费补贴、融资保障、保险支撑、政府职能转换、林业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完善和构建正式制度;要在思想价值观念塑造、林业生态文化构建等方面构建非正式制度。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系统阐述了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轨迹和现状,科学预测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趋势,提出保障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健康快速运行需要构建和完善的制度内容,特别是重点研究了林业生态文化对于推动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作用和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的重点。
刘春玲[7](2010)在《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1898年—1949年间青岛的市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引入市政学、管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此期间青岛的市政建设和市政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述。1898年德国租借青岛后,大规模的建港建城拉开了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序幕,此后青岛经历了日本的两度侵占、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统治。本文纵向梳理了德租时期的“依法治城”、日据时期的“以军治城”和“以华制华”、北洋政府时期在“自主治市”过程中进行的官制改革,以及国民政府时期的市长制及“专家治市”等不同的政府组织构建系统及运行机制;通过对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1910年《青岛市区扩张规划》、1935年《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1939年《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的分析,深入探讨这些城市规划在技术层面和可实施性上有着哪些特点,对青岛的城市现代化、空间布局、城市规模、建筑文化、人文景观等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通过对青岛港、胶济铁路、道路、下水管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研究,和自来水、供电、公共交通、公共卫生与防疫、园林绿地等城市公用事业的研究,以及城市居民的住宅建设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的考察,探讨青岛如何按照现代西方市政理论去实践和构建城市设施,如何按照“现代方式”去规划和整顿城市空间,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和培养了市民的现代生活方式,市政府又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城市管理的,对青岛的城市化和都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最后,本文总结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三个特点,即制度建设具有连贯性、持续性;市政建设经费来源固定化;市政工程实行招商承建制度、有统一的建筑标准和有规范的监管机制。
张大力[8](2010)在《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20多年了,而国有林业改革却相对滞后,国有林业成为中国国有体制改革剩下的最后一块阵地、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本文以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探索出一条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发展之路。本文在广泛研究国内外林权制度现状和私有林发展的基础上,以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现代产权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为指导,对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内外部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结合伊春林区实际,提出了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构建,并就改革的总体构想、坚持的原则、步骤、操作秆序和保障措施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确保收益权,落实处置权的林权制度改革总体思路。本文还对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远封近分、三林流转、大力发展民有林的改革总体模式,提出了民有民营、股份合作经营、国有民营三种民有林具体发展模式;本文还就改革需突破的政策性障碍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等等。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具有典型性和紧迫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将对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阿部慎介[9](2009)在《中日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林业,目前仍处在大规模造林绿化阶段,建立和完善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十分迫切。而日本已经进入了管理的阶段,为此,分析日本的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为中国林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本项研究系统阐述和分析了日本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有关法律体系、森林计划制度等。分析发现,日本的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可分为国家政策级别和现场营造者级别。前者是以森林计划制度为中心的体系,但是存在无法调动外部的参与积极性和计划执行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后者对防护林、民有林、国有林各自制定了标准,并开展营造事业,但是存在无定量的评价、缺乏改善阶段的实效性、行政可评价的权限有限等劣势。在分析中国现行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本项研究认为,由于中日两国林业的管理体制及发展阶段的差异,两国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但在试图构建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森林经营,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张彦民,周铭刚,王长军[10](2008)在《浅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南岔林区企业脱困》文中研究指明解决生态问题必须重申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要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理念,鼓励人人参与保护森林的行动,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健康发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 上编 张九成及《横浦集》研究 |
| 第一章 张九成家世生平研究 |
| 第一节 张九成家世生平考论 |
| 一、家世与乡风 |
| 二、生平经历 |
| (一) 早期求学时期 |
| (二) 初入仕途时期 |
| (三) 贬谪南安时期 |
| (四) 起任温州时期 |
| 第二节 张九成师从关系考述 |
| 一、少年时师从黄珪 |
| 二、青年时师从杨时 |
| 三、向寺僧求学 |
| 第三节 张九成交游情况考述 |
| 一、前期交游考述 |
| 二、中期交游考述 |
| 三、後期交游考述 |
| 第二章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及版本情况 |
| 第一节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 |
| 第二节 《横浦集》的版本情况 |
| 第三章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及文章研究 |
| 第一节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 |
| 一、诗歌创作理论 |
| 1、“吟咏性情”的中心思想 |
| 2、“意蕴真醇”的创作旨趣 |
| 二、文章创作理论 |
| 第二节 张九成的文章研究 |
| 一、序 |
| 二、记 |
| 三、劄子 |
| 四、书 |
| 五、说 |
| 六、题跋 |
| 七、赞 |
| 八、铭 |
| 九、祭文 |
| 十、墓志铭 |
| 结语 |
| 下编 《横浦集》注释 |
| 凡例 |
| 横浦集卷一 |
| 古赋 |
| 述志赋 |
| 谪居赋 |
| 古诗 |
| 客观余孝经傅感而有作 |
| 见柿树有感 |
| 鲁直上东坡古风坡和之因次其韵二首 |
| 癸亥初到岭下寄汪圣锡 |
| 正月二十日出城 |
| 二十六日复出城 |
| 十二日出城见隔江茅舍可爱 |
| 客至 |
| 食苦笋 |
| 示两儿 |
| 有客 |
| 读梅圣俞诗 |
| 菖蒲 |
| 三月晦到大庚 |
| 勾漕送建茶 |
| 五月十七日冒暑报谒 |
| 九月七夜喜新凉 |
| 十一月忽见雪片居此七年未尝也 |
| 庚午正月七夜自咏 |
| 偶题 |
| 课书 |
| 读书 |
| 罢禄 |
| 偶成 |
| 游尘外亭呈妙喜老师陈元器郑叔茂沈季诚 |
| 横浦集卷二 |
| 寄端砚与樊茂实因作诗以遗之 |
| 怀汪圣锡 |
| 送郑仲远 |
| 次陈一鹗韵 |
| 多雨偶成 |
| 即事 |
| 十二月二十四夜赋梅花 |
| 辛未闰四月即事 |
| 有感 |
| 十九日杂兴 |
| 和施彦执怀姚进道叶先觉韶 |
| 彦执赏予诗 |
| 拟古 |
| 横浦集卷三 |
| 赠樊茂实铁照 |
| 子集弟寄江蟹 |
| 嘉佑寺 |
| 读东坡谪居三适辄次其韵 |
| 秋兴 |
| 七月十二日偶成 |
| 秋晴 |
| 中秋 |
| 闻桂香 |
| 喜晴 |
| 桂 |
| 拟归田园 |
| 读东坡迭嶂图有感因次其韵 |
| 闻彦执熙仲有辣螺诗聊复有作 |
| 有感 |
| 杨干致仕 |
| 所见 |
| 六月晦送孙少刘 |
| 横浦集卷四 |
| 律诗 |
| 竹 |
| 游南路菩提寺次刁文叔韵 |
| 双修峰 |
| 送单普赴肇庆节推 |
| 过报恩 |
| 雨 |
| 三月晦城门晚景 |
| 题竹轩 |
| 夜雨 |
| 次单推韵 |
| 到白石寺次壁间郑如圭韵 |
| 七月十二日出城 |
| 八月十四日偶成 |
| 二月二十四日即事 |
| 三月十一日不出 |
| 晚兴 |
| 即事 |
| 三月二十四日出城 |
| 喜晴 |
| 悼王侍郎 |
| 悼玉溪 |
| 夏日即事 |
| 雨晴到江上 |
| 山蝉 |
| 惠声伯窻前孤桐 |
| 闻沈元用帅南海喜而有作 |
| 寄故人施彦执 |
| 次施彦执韵 |
| 见菊花呈诸名士 |
| 再用前韵 |
| 悴卓送海棠 |
| 次单推韵 |
| 柑花 |
| 咏梅 |
| 松棚 |
| 题大庾新楼呈郑仲远年契 |
| 十二月初七日述怀 |
| 十一日咏梅 |
| 六月十四日观云有作 |
| 悼吕居仁舍人 |
| 某还故里过括苍谢景思少卿示及诸公和诗次韵为谢 |
| 夜起 |
| 出城 |
| 元夕 |
| 午睡 |
| 丙寅正月 |
| 岭下桃花作澹红色绝可爱因作绝句 |
| 忆北轩菊 |
| 忆天竺桂 |
| 酴酿 |
| 三月五日 |
| 出城 |
| 元宵 |
| 夏日即事 |
| 清暑 |
| 雨中海棠 |
| 三月六日出城 |
| 喜晴 |
| 夏日即事 |
| 惜花 |
| 二月八日偶成 |
| 六月十二日偶成 |
| 题郡斋壁 |
| 横浦集卷五 |
| 论 |
| 少仪论 |
| 四端论 |
| 乡党统论 |
| 横浦集卷六 |
| 书傅统论 |
| 尧典论 |
| 舜典论 |
| 大禹谟论 |
| 皋陶谟论 |
| 益稷论 |
| 禹贡论 |
| 甘誓论 |
| 五子之歌论 |
| 胤征论 |
| 汤誓论 |
| 仲虺论 |
| 汤诰论 |
| 横浦集卷七 |
| 书傅统论 |
| 伊训论 |
| 太甲论上 |
| 太甲论中 |
| 太甲论下 |
| 咸有一德论 |
| 盘庚论上 |
| 横浦集卷八 |
| 书傅统论 |
| 盘庚论中 |
| 盘庚论下 |
| 说命论上 |
| 说命论中 |
| 说命论下 |
| 高宗肜日论 |
| 西伯戡黎论 |
| 微子论 |
| 泰誓论上 |
| 泰誓论中 |
| 泰誓论下 |
| 横浦集卷九 |
| 书傅统论 |
| 牧誓论 |
| 武成论 |
| 洪范论 |
| 旅獒论 |
| 金滕论 |
| 大诰论 |
| 微子之命论 |
| 康诰论 |
| 酒诰论 |
| 梓材论 |
| 召诰论 |
| 洛诰论 |
| 横浦集卷十 |
| 书傅统论 |
| 多士论 |
| 无逸论 |
| 君奭论 |
| 蔡仲之命论 |
| 多方论 |
| 立政论 |
| 周官论 |
| 君陈论 |
| 顾命论 |
| 康王之诰论 |
| 横浦集卷十一 |
| 书传统论 |
| 毕命论 |
| 君牙论 |
| 冏命论 |
| 吕刑论 |
| 文侯之命论 |
| 费誓论 |
| 秦誓论 |
| 横浦集卷十二 |
| 状元策一道 |
| 横浦集卷十三 |
| 迩英春秋进讲 |
| 夏曹伯来朝 |
|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
|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 |
| 横浦集卷十四 |
| 春秋讲义(此海昌县庠所讲) |
| 发题 |
| 隠西元年春王正月 |
| 门人陶与谐録 |
| 横浦集卷十五 |
| 孟子拾遗 |
| 横浦集卷十六 |
| 序 |
| 寄医僧序 |
| 谢举之字序 |
| 徐宗义宗礼字序 |
| 孙斌字序 |
| 送陈朝彦序 |
| 孟声远字序 |
| 王耕耘字序 |
| 都圣与《易傅》序 |
| 《尽言集》序 |
| 《元城先生语録》序 |
| 横浦集卷十七 |
| 记 |
| 海昌童儿塔记 |
| 袁州学记 |
| 云荫堂记 |
| 静胜斋记 |
| 竹轩记 |
| 重建赣州学记 |
| 横浦集卷十八 |
| 劄子书简 |
| 爲先奉直陈乞章服上参政劄子 |
| 又上宰相劄子 |
| 上李泰发参政书 |
| 答徐得一书 |
| 答李樗书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一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二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三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四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五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六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七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八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九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一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二 |
| 贺沈左相书 |
| 贺万俟右相书 |
| 答贑州赵守书一 |
| 答贑州赵守书二 |
| 与永嘉何舍人书 |
| 回黄朝奉书 |
| 回贑州邹推书一 |
| 回贑州邹推书二 |
| 回贑州邹推书三 |
| 回孙尚书书一 |
| 回孙尚书书二 |
| 回全椒杜主簿书 |
| 答曾主簿书 |
| 与台州曾侍郎书 |
| 借米书 |
| 与净居谌禅伯书 |
| 与径山杲大慧书 |
| 与张教谕书 |
| 与尚书书一 |
| 与尚书书二 |
| 与尚书书三 |
| 与施彦执书一 |
| 与施彦执书二 |
| 与陈开祖书一 |
| 与陈开祖书二 |
| 与陈开祖书三 |
| 与陈开祖书四 |
| 与陈开祖书五 |
| 与陈开祖书六 |
| 与陈开祖书七 |
| 与陈开祖书八 |
| 与陈开祖书九 |
| 与陈开祖书十 |
| 与陈开祖书一一 |
| 与陈开祖书一二 |
| 与知县书 |
| 与通判书一 |
| 与通判书二 |
| 净居谌禅伯书一 |
| 净居谌禅伯书二 |
| 横浦集卷十九 |
| 杂着 |
| 因与石月先生论仁遂作克己复礼爲仁说 |
| 黄氏训学说 |
| 青龙白虎说 |
| 名节说 |
| 目病说 |
| 智愚说 |
| 爲郡说 |
| 题跋 |
| 题书室柱 |
| 书司马温公咨白 |
| 题晁无咎学说 |
| 题李伯时《孝经图》 |
| 题米元章《悼东坡诗》 |
| 题孙叔谐序王文炳 |
| 书吕夫人墓铭後 |
| 书吕居仁与范秀才诗简 |
| 赞 |
| 侯宪奇石赞 |
| 铭 |
| 拟夏禹九鼎铭 |
| 頮水铭 |
| 漱盂铭 |
| 唾壶铭 |
| 杖铭 |
| 横浦集卷二十 |
| 祭文 |
| 祭吕居仁舍人文 |
| 祭虞深之文 |
| 祭王侍郎文 |
| 祭郑仲远文 |
| 祭解帅文 |
| 祭黄元宠文 |
| 祭史几先文 |
| 祭彦执文 |
| 祭坟园神文 |
| 祭灵潭龙君文 |
| 到任祭文宣王文 |
| 祭本衙土地文 |
| 墓志铭 |
| 廖守墓志铭 |
| 黄吏部墓志铭 |
| 陈氏考妣墓铭 |
| 龚夫人墓志铭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张九成现存与友人写赠诗文作品情况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 1.2.1 国外相关文献评述 |
| 1.2.2 国内相关文献评述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 1.5.1 主要创新 |
| 1.5.2 不足之处 |
| 第2章 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路径依赖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 2.1 制度变迁理论 |
| 2.1.1 制度变迁的涵义 |
| 2.1.2 制度变迁旳分类 |
| 2.1.3 制度变迁的原因 |
| 2.1.4 制度变迁的主体 |
| 2.1.5 制度变迁的路径 |
| 2.1.6 制度变迁的方式 |
| 2.2 路径依赖理论 |
| 2.2.1 路径依赖的提出 |
| 2.2.2 路径依赖的形成 |
| 2.2.3 路径依赖的形式 |
| 2.3 不完全契约理论 |
| 2.3.1 不完全契约的产生原因 |
| 2.3.2 不完全契约的两个分支 |
| 2.4 委托—代理理论 |
| 2.5 生态经济理论 |
| 2.5.1 生态经济学的形成 |
| 2.5.2 生态经济学的特点 |
| 2.5.3 生态经济学的内容 |
| 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7 小结 |
| 第3章 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特征事实与非均衡性 |
| 3.1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 |
| 3.1.1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初始界定(1949-1978) |
| 3.1.2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启动(1978-1990) |
| 3.1.3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渐进(1990-2000) |
| 3.1.4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深入(2000至今) |
| 3.2 国家林业政策演变 |
| 3.2.1 国家林业政策演变的第一阶段(1949-1976) |
| 3.2.2 国家林业政策演变的第二阶段(1977-1997) |
| 3.2.3 国家林业政策演变的第三阶段(1998至今) |
| 3.3 国有林区的特征事实 |
| 3.3.1 公共性 |
| 3.3.2 外部性 |
| 3.3.3 契约性 |
| 3.3.4 代际分配性 |
| 3.3.5 市场不完善 |
| 3.4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非均衡性 |
| 3.4.1 公共地悲剧问题显着 |
| 3.4.2 体制机制问题突出 |
| 3.4.3 资源诅咒问题普遍 |
| 3.5 小结 |
| 第4章 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体现及成因分析 |
| 4.1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 |
| 4.1.1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建立的初始成本效应 |
| 4.1.2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学习效应 |
| 4.1.3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协调效应 |
| 4.1.4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适应性预期效应 |
| 4.2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体现 |
| 4.2.1 对国有林权制度的依赖 |
| 4.2.2 对传统认知模式的依赖 |
| 4.2.3 对现存制度环境的依赖 |
| 4.3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成因分析 |
| 4.3.1 初始条件设定 |
| 4.3.2 体制锁定约束 |
| 4.3.3 利益集团博弈 |
| 4.3.4 沉淀成本滞后 |
| 4.3.5 无效市场限制 |
| 4.4 小结 |
| 第5章 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改革路径依赖的案例研究 |
| 5.1 伊春国家重点国有林区综合改革情况 |
| 5.1.1 基本情况 |
| 5.1.2 治理体制变迁过程 |
| 5.1.3 治理体制的路径依赖 |
| 5.1.4 治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成因分析 |
| 5.1.5 治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 5.2 吉林森工改革发展情况 |
| 5.2.1 基本概况 |
| 5.2.2 改革总体思路 |
| 5.2.3 改革的主要措施 |
| 5.2.4 主要成效 |
| 5.2.5 发展构想 |
| 5.3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体制改革情况 |
| 5.3.1 改革背景 |
| 5.3.2 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
| 5.3.3 改革的主要措施 |
| 5.3.4 改革的主要成效 |
| 5.4 小结 |
| 第6章 国外国有林区治理体制超越路径依赖的启示 |
| 6.1 国外主要国家国有林区的治理体制 |
| 6.1.1 美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 |
| 6.1.2 俄罗斯国有林区治理体制 |
| 6.1.3 日本国有林区治理体制 |
| 6.1.4 德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 |
| 6.2 国外主要国家国有林区治理体制比较评述 |
| 6.2.1 清晰的产权界定是前提基础 |
| 6.2.2 完善法律与制度是根本保障 |
| 6.2.3 稳定的治理体制是重要保证 |
| 6.3 国外国有林区治理体制超越路径依赖的启示 |
| 6.3.1 进一步理顺国有林区体制机制 |
| 6.3.2 真正分离国有林区管理经营权 |
| 6.3.3 稳定完善国有林区的治理体制 |
| 6.3.4 切实提高国有林区人员的素质 |
| 6.4 小结 |
| 第7章 破解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政策建议 |
| 7.1 强化市场在国有林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
| 7.1.1 明晰各种产权关系 |
| 7.1.2 打破僵化意识禁锢 |
| 7.1.3 放弃种种偏袒保护 |
| 7.1.4 全面引入竞争机制 |
| 7.1.5 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
| 7.2 消解国有林区沉淀成本存量 |
| 7.2.1 完善国有林区治理结构 |
| 7.2.2 切断利益关联传递渠道 |
| 7.2.3 发挥政府主导推动作用 |
| 7.3 依靠顶层设计强力推动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现代化 |
| 7.3.1 加大扶持政策新供给 |
| 7.3.2 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
| 7.3.3 构建经营管理新体制 |
| 7.3.4 分类设计林权新契约 |
| 7.3.5 构建委托代理新制度 |
| 7.3.6 加强监管制度新设计 |
| 7.4 推进国有林区混合所有制改革 |
| 7.4.1 加强科学规划 |
| 7.4.2 破除市场壁垒 |
| 7.4.3 分类分层推进 |
| 7.4.4 推进多元投资 |
| 7.4.5 鼓励职工持股 |
| 7.5 引入强大外力推动国有林区治理体制演进 |
| 7.5.1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
| 7.5.2 吸收社会各界意见 |
| 7.5.3 充分贯彻民主精神 |
| 7.6 实现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 |
| 7.6.1 提升林业科技含量 |
| 7.6.2 建立林业保障体系 |
| 7.6.3 加快林业体制改革 |
| 7.6.4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
| 7.6.5 完善林业法律机制 |
| 7.7 小结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研究结论 |
| 8.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4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目标 |
| 1.4.2 技术路线 |
| 2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 2.1 概念 |
|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
| 2.1.2 林业合作社 |
| 2.1.3 林业合作社的类型 |
| 2.1.4 林业合作社与农业合作社的区别 |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 2.2.1 产权理论 |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 2.2.3 企业理论 |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实证研究法 |
| 2.3.2 问卷调查法 |
| 2.3.3 比较分析法 |
| 2.3.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 2.3.5 灰色GM(1,1)预测模型 |
| 2.3.6 六种微分方程 |
| 3 泰安市林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
| 3.1 研究区概况 |
| 3.1.1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
| 3.1.2 水文及气候条件 |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 3.1.4 林业概况 |
| 3.1.5 林业改革情况 |
| 3.2 泰安市林业合作社运营现状分析 |
| 3.2.1 林业合作社发展数量初具规模 |
| 3.2.2 林业合作社经营项目日益多样化 |
| 3.2.3 林业合作社各项投入不断增加 |
| 3.2.4 农户入社积极性明显提高 |
| 3.3 泰安市林业合作社现阶段发展成效分析 |
| 3.3.1 林业产业实现较快发展 |
| 3.3.2 生产要素配置不断优化 |
| 3.3.3 林农收入增长较为明显 |
| 3.3.4 林业合作社建设趋向规范 |
| 4 泰安市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及趋势预测 |
| 4.1 泰安市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
| 4.1.1 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选择 |
| 4.1.2 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评价等级划分 |
| 4.1.3 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单因素评价 |
| 4.1.4 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 4.1.5 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
| 4.2 泰安市林业合作社发展预测 |
| 4.2.1 泰安市林业合作社发展趋势灰色预测 |
| 4.2.2 泰安市林业合作社产值预测模型拟合与筛选 |
| 4.2.3 结果与分析 |
| 4.2.4 模型预测与实际值对比 |
| 4.3 单个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及预测 |
| 4.3.1 综合评价隶属函数 |
| 4.3.2 案例评价 |
| 4.3.3 单个林业合作社的发展预测 |
| 4.3.4 小结 |
| 5 泰安市林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分析 |
| 5.1 服务型林业合作社 |
| 5.1.1 服务型林业合作社运行机制 |
| 5.1.2 案例分析 |
| 5.1.3 小结 |
| 5.2 公司型林业合作社 |
| 5.2.1 公司型林业合作社运行机制 |
| 5.2.2 案例分析 |
| 5.2.3 小结 |
| 5.3 互助型林业合作社 |
| 5.3.1 互助型林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分析 |
| 5.3.2 案例分析 |
| 5.3.3 小结 |
| 6 林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
| 6.1 林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分析 |
| 6.1.1 林业合作社内部问题 |
| 6.1.2 林业合作社外部环境问题 |
| 6.2 林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
| 6.2.1 林业合作社内部环境改善 |
| 6.2.2 林业合作社外部环境改善 |
| 7 讨论、结论与创新 |
| 7.1 讨论 |
| 7.1.1 关于区域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的评价 |
| 7.1.2 关于区域林业合作社发展的预测 |
| 7.1.3 关于单个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的评价 |
| 7.1.4 关于林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分析 |
| 7.1.5 对林业合作社发展研究的展望 |
| 7.2 结论 |
| 7.2.1 林业合作社经济效益评价 |
| 7.2.2 林业合作社发展预测 |
| 7.2.3 林业合作社个体经济效益的评价 |
| 7.2.4 林业合作社发展类型选择 |
| 7.2.5 林业合作社发展问题与建议 |
| 7.3 创新点 |
| 附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问题提出 |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综述与述评 |
| 1.3.1 国际林业合作组织研究与述评 |
| 1.3.2 我国林业合作组织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2 研究基础 |
| 2.1 研究范畴与概念界定 |
| 2.1.1 林业合作组织 |
| 2.1.2 合作行为与行为主体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博弈理论 |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 2.2.4 个体行为与激励理论 |
| 2.3 我国林业合作组织的形成 |
| 2.3.1 形成的动因 |
| 2.3.2 形成的理论解释 |
| 2.4 我国林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 |
| 2.4.1 我国林业合作组织的法律界定及组织原则 |
| 2.4.2 我国林业合作组织的一般特征 |
| 2.4.3 我国林业合作组织的发起人 |
| 2.4.4 我国林业合作组织的主要类型 |
| 2.4.5 我国林业合作组织服务的主要内容 |
| 2.4.6 我国林业合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5 本章小结 |
| 3 林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能动性分析 |
| 3.1 林业合作组织主体能动性的一般分析 |
| 3.1.1 林业合作组织中主体能动性的现实表现 |
| 3.1.2 林业合作组织主体能动作用的构成 |
| 3.2 林农能动作用分析 |
| 3.2.1 林业合作组织发挥林农主体能动作用的主要依据 |
| 3.2.2 林业合作组织中林农主体作用的现状 |
| 3.2.3 发挥林农在林业合作组织中主体作用的路径 |
| 3.3 龙头企业能动作用分析 |
| 3.3.1 企业的合作动机分析 |
| 3.3.2 企业的合作能力分析 |
| 3.3.3 企业能动作用表现 |
| 3.3.4 发挥企业能动作用的路径 |
| 3.4 林业合作组织管理者能动作用分析 |
| 3.4.1 林业合作组织的管理 |
| 3.4.2 林业合作组织的能人与管理 |
| 3.5 政府能动作用分析 |
| 3.5.1 发挥政府能动作用的依据 |
| 3.5.2 政府能动作用与林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
| 3.5.3 政府能动作用的制约因素 |
| 3.5.4 政府能动作用发挥的路径 |
| 4 林业合作组织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 |
| 4.1 演化博弈论 |
| 4.1.1 演化博弈论概述 |
| 4.1.2 演化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
| 4.1.3 演化博弈论为林业合作组织主体行为的研究提供新方法 |
| 4.2 林业合作组织与成员关系的演化博弈分析 |
| 4.2.1 林业合作组织与成员关系的博弈模型 |
| 4.2.2 管理层和林农行为策略的演化规律 |
| 4.2.3 启示和建议 |
| 4.3 林业合作组织内同质性林农群体间关系的博弈分析 |
| 4.3.1 同质性林农群体间合作关系的博弈模型 |
| 3c条件下林农行为策略的演化规律及参数分析'>4.3.2 r>3c条件下林农行为策略的演化规律及参数分析 |
| 4.3.4 r=3c条件下林农行为策略的演化规律 |
| 4.3.5 结论和建议 |
| 4.4 林业合作组织内异质性林农群体间关系的博弈分析 |
| 4.4.1 大户和小户间合作关系的博弈模型 |
| 4.4.2 大户和小户行为策略的演化规律 |
| 4.4.3 参数分析 |
| 4.4.4 结论及建议 |
| 4.5 林农与公司间合作关系的演化博弈分析 |
| 4.5.1 林农与公司间合作关系的博弈模型 |
| 4.5.2 林农和公司行为策略的演化规律 |
| 4.5.3 参数分析 |
| 4.5.4 启示和建议 |
| 4.6 林业合作组织与政府间关系的博弈分析 |
| 4.6.1 林农合作组织和政府间合作关系的博弈模型 |
| 4.6.2 政府和林业合作组织行为策略的演化规律及合作条件 |
| 4.6.3 启示和建议 |
| 5 林业合作组织的合作机制研究 |
| 5.1 利益分配机制 |
| 5.1.1 我国林业合作组织利益分配的现状 |
| 5.1.2 林业合作组织的特点与利益分配 |
| 5.1.3 利益分配模型——以“公司+林农”模式为例 |
| 5.2 惩罚机制 |
| 5.2.1 公司和林农合作关系的演化博弈模型 |
| 5.2.2 违约金对公司合作行为的影响分析 |
| 5.2.3 结论和建议 |
| 5.3 政府作用与外部激励机制 |
| 5.3.1 激励机制下的复制动态模型 |
| 5.3.2 激励机制下林农行为的演化规律分析 |
| 5.3.3 结论和建议 |
| 5.4 案例:桃源大叶茶生产专业合作社 |
| 5.4.1 合作社简介 |
| 5.4.2 合作社主体行为与合作机制分析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论文创新点 |
| 6.3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 2 研究基础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产权、林权及国有林权 |
| 2.1.2 产权改革、国有林权改革 |
| 2.1.3 国有林权改革绩效及绩效分析取向 |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 2.2.1 产权制度选择理论 |
| 2.2.2 产权制度评价理论 |
| 2.2.3 理论应用:基于一个框架的示意 |
| 2.3 本章小结 |
| 3 国有林权改革的动因与特征分析 |
| 3.1 国有林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
| 3.1.1 国有林权的形成阶段 |
| 3.1.2 国有林权的变化阶段 |
| 3.1.3 国有林权的改革阶段 |
| 3.2 国有林权改革的成因分析 |
| 3.2.1 国有林权改革的约束条件 |
| 3.2.2 国有林权改革的动力因素 |
| 3.3 国有林权改革的具体实践 |
| 3.3.1 国有林权改革的目标思路 |
| 3.3.2 国有林权改革的具体做法 |
| 3.3.3 国有林权改革的总体进展 |
| 3.4 国有林权改革的特征分析 |
| 3.4.1 政府首推下的职工参与式改革 |
| 3.4.2 有限条件下的试点改革 |
| 3.4.3 渐进性的分阶段改革 |
| 3.4.4 林权制度得到重新确认 |
| 3.5 本章小结 |
| 4 国有林权改革绩效分析框架 |
| 4.1 国有林权改革绩效分析的依据 |
| 4.1.1 国有林权改革目标的多重性 |
| 4.1.2 国有林权改革客体的复杂性 |
| 4.1.3 国有林权改革主体及其行为的多层次性 |
| 4.2 国有林权改革绩效分析的标准 |
| 4.2.1 整体与局部相协调 |
| 4.2.2 短期与长期相平衡 |
| 4.3 国有林权改革绩效分析的维度 |
| 4.3.1 维度一 总效率 |
| 4.3.2 维度二 分效应 |
| 4.3.3 维度三 持续性 |
| 4.4 国有林权改革绩效评价的逻辑框架 |
| 4.5 本章小结 |
| 5 国有林权改革的总效率评价 |
| 5.1 总效率的评价方法 |
| 5.1.1 DEA分析法 |
| 5.1.2 Malmquist指数法 |
| 5.1.3 Tobit因素分析法 |
| 5.2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
| 5.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 5.2.2 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 |
| 5.2.3 影响因素变量的选择 |
| 5.3 国有林权改革总效率的实证分析 |
| 5.3.1 DEA结果与分析 |
| 5.3.2 Malmquist结果与分析 |
| 5.3.3 Tobit结果与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6 国有林权改革的分效应评价 |
| 6.1 收益分配效应 |
| 6.1.1 收益分配的实现情况 |
| 6.1.2 收益分配的差异性 |
| 6.1.3 收益变化的来源分析 |
| 6.2 森林资源保护效应 |
| 6.2.1 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
| 6.2.2 森林资源数量变化 |
| 6.2.3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 |
| 6.2.4 森林资源培育情况 |
| 6.3 投入激励效应 |
| 6.3.1 生产经营投入比重 |
| 6.3.2 生产经营投入方向 |
| 6.3.3 生产经营投入规模 |
| 6.4 社会稳定效应 |
| 6.4.1 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
| 6.4.2 社会组织体系发展状况 |
| 6.4.3 社会公平与稳定改善状况 |
| 6.4.4 劳动力就业促进状况 |
| 6.5 分效应的显着性评价 |
| 6.5.1 计量模型设定 |
| 6.5.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
| 6.5.3 计量结果与分析 |
| 6.6 本章小结 |
| 7 国有林权改革的持续性与绩效预测分析 |
| 7.1 国有林权改革的持续性内涵 |
| 7.1.1 国有林权改革的成长性 |
| 7.1.2 国有林权改革的发展性 |
| 7.2 国有林权改革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
| 7.2.1 内在影响因素 |
| 7.2.2 外在影响因素 |
| 7.3 国有林权改革持续能力评价 |
| 7.3.1 国有林权改革持续能力的评价框架 |
| 7.3.2 国有林权改革持续能力的评价体系 |
| 7.3.3 国有林权改革持续能力的实证分析 |
| 7.4 国有林权改革绩效预测 |
| 7.4.1 预测方法 |
| 7.4.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
| 7.4.3 预测结果与分析 |
| 7.5 本章小结 |
| 8 国有林权改革绩效的改进 |
| 8.1 国有林权改革绩效判定 |
| 8.2 国有林权改革绩效的改进目标 |
| 8.3 国有林权改革绩效的改进原则 |
| 8.3.1 尊重现实基础 |
| 8.3.2 尊重产权规律 |
| 8.4 国有林权改革绩效的改进路径及措施 |
| 8.4.1 基于总效率评价的绩效改进路径及措施 |
| 8.4.2 基于分效应评价的绩效改进路径及措施 |
| 8.4.3 基于持续性评价的绩效改进路径及措施 |
| 8.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1 面向职工层面的调查问卷 |
| 附录A-2 面向林场(所)层面的调查问卷 |
| 附录B 样本林场(所)效率值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 |
| 2 主要概念和基础理论 |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 2.1.1 研究范畴的界定 |
| 2.1.2 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 |
| 2.1.3 非公有制林业的内涵 |
| 2.1.4 运行机制的内涵 |
| 2.2 基础理论 |
|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 2.2.3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
| 2.2.4 资源配置理论 |
| 2.3 本章小结 |
| 3 外国私有林业的运行状况及经验借鉴 |
| 3.1 美国私有林业运行 |
| 3.1.1 美国私有林业的运行主体 |
| 3.1.2 美国私有林业的运行环境 |
| 3.2 芬兰私有林业运行 |
| 3.2.1 芬兰私有林业的运行主体 |
| 3.2.2 芬兰私有林业的运行环境 |
| 3.3 瑞典私有林业运行 |
| 3.3.1 瑞典私有林业运行主体 |
| 3.3.2 瑞典私有林业运行环境 |
| 3.4 韩国私有林业运行 |
| 3.4.1 韩国私有林业的运行主体 |
| 3.4.2 韩国私有林业的运行环境 |
| 3.5 外国私有林的运行特点和经验借鉴 |
| 3.5.1 私有林在国家的优势地位明显 |
| 3.5.2 私有林的法制保障健全 |
| 3.5.3 私有林的政府扶持到位有力 |
| 3.5.4 组织形式运行有效 |
| 3.6 本章小结 |
| 4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轨迹和运行要素分析 |
| 4.1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轨迹 |
| 4.1.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 |
| 4.1.2 所有制形式升级过渡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 |
| 4.1.3 改革开放至今 |
| 4.2 中国非公有制林业的运行轨迹 |
| 4.2.1 调整改造和禁止发展阶段 |
| 4.2.2 重新成长和改革发展阶段 |
| 4.3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的运行轨迹 |
| 4.3.1 上世纪非公有制林业缓慢发展 |
| 4.3.2 实施天保工程非公有林业获得重大发展机遇 |
| 4.3.3 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为非公有林业的发展破冰探索 |
| 4.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完成为非公有制林业注入新的活力 |
| 4.4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要素分析 |
| 4.4.1 运行主体 |
| 4.4.2 运行目标 |
| 4.4.3 运行环境 |
| 4.5 本章小结 |
| 5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影响因素及运行趋势分析 |
| 5.1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影响因素概述 |
| 5.1.1 林权制度 |
| 5.1.2 融资情况 |
| 5.1.3 税费问题 |
| 5.1.4 活立木交易体系 |
| 5.1.5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制度 |
| 5.1.6 森林保险体系 |
| 5.1.7 政府职能 |
| 5.1.8 林业服务体系 |
| 5.1.9 林业文化建设 |
| 5.2 基于专家咨询确定影响因素的影响因子 |
| 5.2.1 专家咨询法的主要内容 |
| 5.2.2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影响因素的影响因子 |
|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预测非公有制林业的运行趋势 |
| 5.3.1 层次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
| 5.3.2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趋势层次结构模型建构 |
| 5.3.3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趋势分析 |
| 5.3.4 运行趋势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
| 5.3.5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趋势预测 |
| 5.4 本章小结 |
| 6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主体选择和运行目标定位 |
| 6.1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主体的选择 |
| 6.1.1 运行主体选择的原则 |
| 6.1.2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主体的确定 |
| 6.2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目标的定位 |
| 6.2.1 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目标定位的原则 |
| 6.2.2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目标的定位 |
| 6.3 本章小结 |
| 7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的运行规则确认与运行环境构建 |
| 7.1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规则的确认 |
| 7.1.1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呈现动态平衡态势 |
| 7.1.2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经济规则 |
| 7.1.3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的环境规则 |
| 7.2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环境的构建 |
| 7.2.1 运行的环境需求 |
| 7.2.2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的运行环境模型 |
| 7.3 本章小结 |
| 8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正式制度的完善与构建 |
| 8.1 产权保障制度 |
| 8.1.1 完善黑龙江省林权制度的内涵 |
| 8.1.2 完善林权制度的策略 |
| 8.2 融资支撑制度 |
| 8.2.1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融资制度特点 |
| 8.2.2 完善融资制度的策略 |
| 8.3 税费优惠制度 |
| 8.3.1 完善林业税费制度的原则 |
| 8.3.2 完善税费制度的策略 |
| 8.4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
| 8.4.1 生态效益补偿的制度需求 |
| 8.4.2 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策略 |
| 8.5 森林保险保障制度 |
| 8.5.1 森林保险体系的制度需求 |
| 8.5.2 完善森林保险制度的策略 |
| 8.6 政府职能促进制度 |
| 8.6.1 理性的政府职能架构 |
| 8.6.2 林区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
| 8.7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制度 |
| 8.7.1 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 |
| 8.7.2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
| 8.8 本章小结 |
| 9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运行非正式制度的塑造与构建 |
| 9.1 思想价值观念引领制度 |
| 9.1.1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想价值观念需求 |
| 9.1.2 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想价值观念塑造 |
| 9.2 林业生态文化驱动制度 |
| 9.2.1 林业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 |
| 9.2.2 林业生态文化的驱动力表现 |
| 9.2.3 林业生态文化驱动体系构建 |
| 9.3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内容提要 |
| 绪论 |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二 选题意义 |
| (一) 对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研究,对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 (二) 在反思中为当今青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
| 三 课题研究的概念解析、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 (一) 有关市政的概念 |
| (二) 研究目标 |
| (三) 研究内容和框架 |
| 四 本文的突破与创新 |
| (一) 视角新颖 |
| (二) 史论结合与图文并茂 |
| (三) 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 |
| (四) 充分挖掘运用新史料 |
| 第一章 青岛的城市近代化进程 |
| 第一节 青岛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 第二节 清末建置与传统市镇的形成 |
| 第三节 以商贸为中心的港口城市的初步形成 |
| 第四节 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形成 |
| 第二章 城市政府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 第一节 德租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依法治城” |
| 第二节 日据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以军治城”“以华治华” |
| 一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以军治城” |
| 二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以华制华” |
|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府构建与“自主治市” |
|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专家治市” |
| (一) 市政府的构建 |
| (二) 区以下行政组织的构建 |
| (三) 市政机构的主要职能 |
| 第三章 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 |
| 第一节 德占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南北狭长”带状空间结构 |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城市规划与五大功能分区的空间结构 |
| 第三节 日占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南宿北工的空间布局 |
| 第四节 青岛近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分析 |
| 第四章 按照“近代方式”构建的基础设施 |
| 第一节 远洋和内航并重的青岛港 |
| 第二节 与山东腹地相连通的胶济铁路 |
| 第三节 实用与人文并重的街路 |
| 第四节 雨污分离为主体的下水管道 |
| 第五章 以“城市近代化”为主旨的公用事业 |
| 第一节 保证城市用水的自来水建设 |
| 第二节 以民用和工业动力为基础的城市供电 |
| 第三节 多元、便捷的公共交通 |
| 第四节 “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与防疫 |
| 第五节 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绿地 |
| 第六章 住宅建设与城乡居住条件的改善 |
| 第一节 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住宅建设 |
| 第二节 市内平民和乡区民众居住条件的改善 |
| 第七章 多元的文化娱乐设施与文化教育的发展 |
| 第一节 多元的娱乐文化设施 |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发展 |
| 第八章 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特点 |
| 第一节 制度建设具有连贯性、持续性 |
| 第二节 市政建设财政资金来源的固定化 |
| 第三节 市政工程建设的制度化、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外研究综述 |
| 1.3 国内研究综述 |
| 1.3.1 关于林业集体所有制的研究 |
| 1.3.2 关于林业股份制合作的研究 |
| 1.3.3 国内改革实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技术线路 |
| 第二章 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 |
| 2.1 国有资产管理理论 |
| 2.2 现代产权理论 |
| 2.3 生态经济理论 |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5 本章小节 |
| 第三章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现状与问题分析 |
| 3.1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现状 |
| 3.1.1 伊春市概况 |
| 3.1.2 伊春国有林林权管理制度 |
| 3.1.3 伊春国有林经营管理制度 |
| 3.1.4 伊春国有林投入状况 |
| 3.2 伊春林权制度改革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 3.2.1 伊春林权制度改革外部有利因素分析 |
| 3.2.2 伊春林权制度改革外部不利因素分析 |
| 3.2.3 伊春林权制度改革内部有利因素分析 |
| 3.2.4 伊春林权制度改革内部不利因素分析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构建 |
| 4.1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总体构想 |
| 4.2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坚持的原则 |
| 4.3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 |
| 4.4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步骤、操作程序和保障措施 |
| 4.4.1 改革的步骤 |
| 4.4.2 操作程序 |
| 4.4.3 保障措施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模式设计 |
| 5.1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总体模式 |
| 5.2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具体模式 |
| 5.2.1 民有民营 |
| 5.2.2 股份合作经营 |
| 5.2.3 国有民营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 |
| 6.1 国家尽快出台森林资源流转实施办法 |
| 6.2 放宽造林地标准 |
| 6.3 在金融、税收、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
| 6.4 林地承包经营的的收益管理 |
| 6.5 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更的审批 |
| 6.6 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 |
| 6.7 林地承包经营后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1.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目的、意义 |
| 1.3 技术路线 |
| 2.日本营造林质量法律保障体系 |
| 2.1 森林、林业基本法 |
| 2.1.1 森林、林业基本法概要 |
| 2.1.2 主要内容摘录 |
| 2.2 森林法 |
| 2.2.1 森林法概要 |
| 2.2.2 主要内容摘录 |
| 2.3 森林组合法 |
| 2.3.1 法律概要 |
| 2.3.2 主要内容摘录 |
| 2.4 国有林地管理经营相关法律 |
| 2.4.1 法律概要 |
| 2.4.2 主要内容摘录 |
| 2.5 其它法律 |
| 2.6 各种法律间的关系 |
| 3.日本森林计划制度及相关制度 |
| 3.1 森林计划制度 |
| 3.1.1 森林计划制度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
| 3.1.2 现行日本森林计划制度 |
| 3.1.2.1 森林、林业基本计划 |
| 3.1.2.2 全国森林计划 |
| 3.1.2.3 管理经营基本计划 |
| 3.1.2.4 地域管理经营计划 |
| 3.1.2.5 国有林地域森林计划 |
| 3.1.2.6 民有林地域森林计划 |
| 3.1.2.7 市町村森林建设计划 |
| 3.1.2.8 森林营造计划 |
| 3.1.3 森林计划制度特征 |
| 3.2 防护林制度 |
| 3.2.1 防护林制度的发展过程 |
| 3.2.2 现行的防护林制度 |
| 3.2.2.1 制度概要 |
| 3.2.2.2 防护林的种类和面积 |
| 3.2.2.3 防护林的指定 |
| 3.2.2.4 防护林指定的解除 |
| 3.2.2.5 行为限制 |
| 3.2.2.6 减免税收 |
| 3.2.2.7 监督处分 |
| 3.2.2.8 特定防护林制度 |
| 3.2.3 防护林制度的特征 |
| 3.3 林地开发许可制度 |
| 3.3.1 林地开发许可制度的成立 |
| 3.3.2 现行的林地开发许可制度 |
| 3.3.2.1 目的 |
| 3.3.2.2 实施的对象森林和开发行为 |
| 3.3.2.3 许可基准 |
| 3.3.2.4 监督处分和罚则 |
| 3.3.2.5 林地开发许可制度和森林计划制度的关系 |
| 3.4 林业普及指导制度 |
| 3.4.1 林业普及指导员 |
| 3.4.2 林业普及指导制度的特征 |
| 3.5 森林组合制度 |
| 3.5.1 森林组合制度的历史 |
| 3.5.2 现行的森林组合制度 |
| 3.5.2.1 森林组合制度的结构 |
| 3.5.2.2 事业活动 |
| 3.5.2.3 森林组合制度的作用和劣势 |
| 3.6 其它森林相关制度 |
| 3.6.1 分收林制度 |
| 3.6.2 森林损失弥补制度 |
| 3.6.3 森林病虫害等的防治制度 |
| 3.6.4 造林辅助制度 |
| 3.7 森林计划制度和各个制度的关系 |
| 3.7.1 管制方法 |
| 3.7.2 补助、减税方法 |
| 3.7.3 普及指导方法 |
| 3.7.4 合作组合的设立方法 |
| 4.日本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 |
| 4.1 国家政策层面的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 |
| 4.2 现场营造者层面的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 |
| 4.3 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 4.3.1 国家政策层面 |
| 4.3.1.1 PDCA周期 |
| 4.3.1.2 缺点 |
| 4.3.2 现场营造者级别 |
| 4.3.2.1 PDCA |
| 4.3.2.2 缺点 |
| 4.4 可持续性森林管理 |
| 4.4.1 国家级别的动向 |
| 4.4.1.1 蒙特利尔进程(Montreal process) |
| 4.4.1.2 全国森林资源监测调查 |
| 4.4.2 现场级别的动向 |
| 4.4.2.1 森林认证制度 |
| 4.4.2.2 日本独自的森林认证制度和新管理 |
| 4.4.2.3 森林认证制度的优势和劣势 |
| 4.5 日本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的展望 |
| 4.5.1 国家政策层次 |
| 4.5.2 现场营造者层次 |
| 5.中国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 |
| 5.1 影响中国营造林质量的主要问题 |
| 5.1.1 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
| 5.1.2 营造林质量不高,结构不佳 |
| 5.1.3 森林抚育滞后 |
| 5.1.4 经济林增速加快 |
| 5.1.5 造林质量和成效有待提高 |
| 5.2 中国营造林质量的发展思路 |
| 5.2.1 发展思路 |
| 5.2.1.1 近期目标 |
| 5.2.1.2 中期目标 |
| 5.2.1.3 远期目标 |
| 5.2.2 主要布局 |
| 5.2.2.1 六大重点工程建设 |
| 5.2.2.2 "十一五"规划 |
| 5.3 中国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 |
| 5.3.1 规章制度体系 |
| 5.3.2 技术标准体系 |
| 5.3.3 质量评价体系 |
| 5.3.4 质量监管体系 |
| 5.3.5 质量保证体系 |
| 5.4 中国营造林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 |
| 5.4.1 法律法规 |
| 5.4.2 组织 |
| 5.4.2.1 体制僵化 |
| 5.4.2.2 基层林业管理机构不稳定 |
| 5.4.3 规划 |
| 5.4.3.1 缺乏可行的营造林规划 |
| 5.4.3.2 计划与任务安排脱节 |
| 5.4.4 管理 |
| 5.4.4.1 不重视森林经理工作 |
| 5.4.4.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
| 5.4.4.3 分类经营有待落实 |
| 5.4.4.4 抚育滞后 |
| 5.5 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基本要求 |
| 5.5.1 明晰森林资源产权 |
| 5.5.2 实行分类经营,分区指导 |
| 5.5.3 树立新的质量管理观念 |
| 5.5.4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
| 5.5.5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
| 6.中日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对比 |
| 6.1 规章制度体系 |
| 6.2 技术标准体系 |
| 6.3 质量评价体系 |
| 6.4 质量监管体系 |
| 6.5 质量保证体系 |
| 7.建议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成果清单 |
| 致谢 |
| 一、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
| 二、保护森林生态环境需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
| 三、林区企业脱困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