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文化瑰宝:中国国家图书馆西夏文献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文苑瑰宝: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文献(论文文献综述)

龙国富,范晓露[1](2021)在《融通中外,努力开创中国佛教语言文化研究新局面》文中提出中国佛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新时代的中国佛教语言文化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具体可从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三个方面着手,融通中外,努力开创中国佛教语言文化研究新局面。

李周渊[2](2021)在《《碛砂藏》研究百年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宋刻、元补、明递修的《碛砂藏》在上世纪30年代影印出版,为学界广泛使用。百余年来,研究这部藏经的论着层出不穷,共检得353条,编、着者208人。本文整理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不仅梳理了研究简史,也从9个方面介绍学界的成果,分别是现代收藏、与其他藏经的关联、目录、刻工、刊刻地点与相关人物、扉画与刊记、随函音义、校勘、影印本。

苏叶[3](2021)在《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增殖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文化传播中的增殖既有对原文化的拓殖,也有对原文化的升华。本文聚焦苏轼赤壁二赋,讨论二赋传播过程中文本、书法、绘画的互释关系,以二赋书画作品的接受与增殖为主,重点讨论二赋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文化意义价值,进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规律。东坡九次游览黄州赤壁,留下了经典的赤壁二赋文。其一生亲书赤壁二赋近二十次,并多持赠友人。作品保存形式多样,墨迹、刻帖、碑刻均有流传。史上多载有东坡为同一友人数次书写二赋存世,《晚香堂苏帖》与《景苏园帖》收录的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并跋》即为例证。因崇宁年间苏轼书迹大都被毁,二赋墨迹只有一件行书《赤壁赋》得以保存,小楷《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均已失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书《赤壁赋》墨迹应是进入内府之前为梁清标重裱本,且墨迹卷前补书者为文彭并非文徵明。《馀清斋法帖》收录的苏轼书《赤壁赋》摹勒底本为未损本苏轼行书《赤壁赋》,后被黄履常所藏。从帝王到文人多有临摹或重书赤壁二赋,南宋二帝曾亲书《后赤壁赋》,他们对二赋的推崇促使影响甚剧的二赋经典化。与南宋同期的金朝以及之后的元代,文人崇尚苏轼,多有学苏轼诗文书画之人。明代初期,因帝王推崇程朱理学,从统治者到文人都淡忘了苏轼,然中后期却多有书赤壁二赋者。清帝王也多有重书苏轼二赋以及临摹他人书二赋作品。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导向外,或出于对苏轼的欣赏,或者对他人所书《赤壁赋》的喜好。清代由于帝王崇董、崇赵风尚的引导,苏轼书风并未引领时代潮流,但苏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文人也多书二赋。《赤壁赋图》为赤壁赋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将《赤壁赋图》分为全景分段式《赤壁赋图》和单景主题式《赤壁赋图》。因赤壁二赋自身的文学性不同,《前后赤壁赋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世《赤壁赋图》是在对二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前赋文中描写的场景比较单一,大都是对苏子与客泛舟江上的描绘,因而《前赤壁赋图》大都围绕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展开。《后赤壁赋》文蕴含的故事性强于前赋,突出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因而《后赤壁赋图》多有长卷传世。文人们热衷以赤壁二赋为母题创作《赤壁赋图》,不管是逐渐趋于程式化构图的明代,还是将创作《赤壁赋图》作为文人趣味的清代以及宋元时期文人的不同目的,二赋以图文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笔下,这促进了二赋的经典化。在《赤壁赋图》中存在着较多的题跋,画家以赤壁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赋图》,接受者又将观赏《赤壁赋图》的感悟创作成文学作品,并以书法的方式题写于画面上,形成了书画文的交互。在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中,题跋文字基于图像产生,并通过书法得以呈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作品的经典化打下了基础。从文学上看,文人们借题跋这一特殊的文体创作了题《赤壁赋图》诗文,试图围绕《赤壁赋图》与苏轼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从艺术上看,图画与文字相融、互相映衬,是对画面的延伸,最终共同重创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是对二赋文多重意蕴的呈现,并在图像意义上诠释着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过程。对东坡形象的描绘是对东坡精神的追寻,呈现的是文人心中的东坡样貌。在《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已经升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寥寥几笔却可见东坡风神。东坡的真实形像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绘画中的东坡形象却逐渐符号化,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兴盛使得篆刻创作主体身份发生转变,文人们用篆刻的方式来遣兴。明代文人多有取赤壁二赋中语入印,这为印章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得篆刻的独立性得以凸显。而清代不仅印文内容选取二赋语,还多有通体印石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文房中的摆件等也多镌刻以东坡与友人泛舟的主题,且材质选择趋向多样。不仅限于石头,在玉、石、木、竹等材质上刻二赋,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多有存在。这充分显示文人篆刻家浓厚的东坡情结与赤壁偏好。对苏轼的追慕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韩国文人同样钦慕苏轼。日本文人对二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题《赤壁赋图》诗文、举行赤壁会与寿苏会上以及画《赤壁赋图》上。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或是因二赋中的禅意。且他们对苏轼的理解又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举行“寿苏会”时往往会陈列一些以二赋为题材的中、日文人的书画作品。日本在继承中国绘画的基础上与本国文化相融,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画面。他们绘制《赤壁赋图》不仅仅表达对苏轼的崇尚,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而且更注重描写历史战争场景。韩国对二赋的接受则表现在基于赤壁二赋创作诗文。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影响着朝鲜王朝的文学发展,催生了“赤壁文学”。文人们在诗文中或化用二赋中词句,或引用原句,或仿作二赋。李朝文人对二赋既有承袭也有发展,在本国文化生态下赋予了二赋新的内涵,并在接受二赋思想的基础上,衍化出更多的文学作品。韩国文人效仿苏轼进行赤壁游,也是他们接受二赋的方式。“拟把汉江当赤壁”,七月既望、十月既望的赤壁游使得朝鲜文人更关注东坡的《赤壁赋》,大众也形成了赤壁游的习俗。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影响着海内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文人们用书、画、文等方式为二赋本身增加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从文学到书法、绘画、题跋的二度创作,时间的沉淀与层累堆积成就了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二赋文的文化增殖。

宋雪春[4](2020)在《2019年敦煌学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度中国大陆地区出版的与敦煌学相关的学术专着20余部,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300多篇。兹分概説、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考古与文物保护、少数民族历史语言、古籍、科技、书评与学术动态等十二个专题择要介绍如下。

王域铖[5](2020)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藏书机构之一,在其浩瀚的藏品当中,包括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国古代文献中最着名的当属敦煌文献,含汉文文献、藏文文献以及龟兹、西夏文文献等。除敦煌文献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收藏了丰富的汉文古籍(以下简称汉籍)。古恒(1865-1935)是法国外交家、东方学家。20世纪前期,古恒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编定过《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该目录将Chinois 1-9080分为21个一级分类,其中18个分类有若干二级分类,着录各书的典藏号、题名、作者及生卒年、序跋作者及年份、版本、卷数、图书开本大小、精装合订本册数、之前的典藏号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所着录汉籍的研究非常欠缺。本论文是学界首次对古恒目录及相关汉籍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有助于推动学界对该目录及相关汉籍的了解与进一步研究。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意义,回顾我国域外汉籍研究的整体情况,认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相关整理和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并简单论述法国汉学及汉籍的基本状况。上编为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初探,总论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的基本情况,包括介绍、分析该目录的着录内容、分类特点,论述该目录所着录汉籍的价值、来源等。古恒根据这批汉籍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吸收和借鉴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使用西方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在分类设置方面,古恒更多地考虑分类的合理性,而对各类之间的平衡性并不在意。这批汉籍中,佛教类着作最多,其次是天主教相关着作,其中有不少比较罕见、珍贵的资料。这批汉籍的来源比较广泛,主要通过传教士、学者、商人及士兵流传到法国。中编为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着录汉籍善本书志,选取部分出版时间较早或者比较稀见的汉籍,逐一考论,详细着录各书的文献学信息,对相关版本信息尤加注意,加以考辩,并论述版本着录的依据,试图清晰地反映各书的文献学特点。在此部分论文中,广泛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见,订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如在关于韩霖《铎书》的考证中,纠正了陈垣对书中墨钉的论述,并对刻书年做出了自己的推断。论文还大量订正了《中国古籍总目》等目录着作的错误,如根据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见《五经类编》,订正了相关目录着作中此书有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二十九年刻本的着录。此外,论文中的部分研究补充、完善了学界此前的相关结论。下编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说文长笺》刘凝批注进行了研究,考证批注的时间及流传经历,将批注概括为总体评价、六书研究、体例说明、补充材料、补充释义、注释、订正等七个方面,凸显刘凝文字学尤其是六书研究的成就。

狄蕊红[6](2020)在《裴休的佛教信仰研究》文中指出唐宣宗时宰相裴休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与澄观、宗密、沩山灵佑、黄檗希运等高僧交往甚深,对他们着述的传播和历史地位的确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参与了佛教典籍的撰写和理论的建设,留下了数万字着述。裴休所处的中晚唐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转折时期,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由理论佛教转向民俗佛教的关键时期,他既是政治权力的拥有者,能干预皇权对佛教的决策,也是中国古代知识文化之精英,能深入领悟佛教义理。裴休的仕履变迁、家世背景、学佛历程、高僧交往、三教思想、信仰理路等,既体现了中晚唐士大夫的命运轨迹及其文化渊源,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与文化、佛教与儒道、生活与信仰的密切关系及其基本走向。在中晚唐的佛教发展史中,裴休是一位关键性人物,对这一时期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然而对裴休学界仍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政治仕途与佛教信仰作为裴休生命的两条主线贯穿了他整个生命历程,本文对裴休的研究也以这两个主干展开。第一章首先考证裴休的生平仕履和着述,力图穷尽史料,在繁杂琐碎的中晚唐史料中还原裴休一生的主要经历与作品,依据现有史料将他一生划分为入仕前的少年苦读期、初入仕途的探索积淀期、三临藩镇的地方长官期、宰辅朝中的政治巅峰期和垂暮晚年的罢相归隐期,这五个时期因为政治地位的变化与佛教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裴休所留下的着述众多,但也因为史料的混乱而真假难辨,经过版本考证和文本分析,已知裴休撰写诗歌、碑文、文论、奏疏等近三万字,绝大部分与佛教相关,这些诗文也得益于佛教传播而存世。第二章研究裴休的家世及其家世与佛教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裴休的佛教信仰是少年时期受家庭成员信仰的直接影响而形成,成年后家庭对其佛教信仰的影响仍然存在,他与裴氏其他成员延续了父亲裴肃搭建的佛教交往关系,官宦家族与地方佛教世代相继的交往促进了地方佛教的发展。第三章围绕裴休与高僧的交往展开,在裴休的不同政治阶段,与高僧的交往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前半生的中低层官员阶段多交往京师高僧,以研学佛理、撰写文论为主,后半生的高层官员阶段多交往地方禅僧,以助建寺院、阐扬佛法为主,他与高僧的交往对传播弘扬高僧佛学理论和促进禅宗地方传法中心在会昌法难后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第四章重点探讨裴休的三教同道思想,在中晚唐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合的背景下,裴休提出了独特的三教同道思想,裴休自幼年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又在与高僧交往中不断研学佛理,他以儒释为主干兼摄道家思想,将儒释道三教圣人品格融合,以佛教心性哲学作为三教之道的核心、济世作为道之功用,实现了生命的宗教解脱与儒家经世致用的融合。第五章力图探讨裴休的佛教信仰形成、架构与佛教实践,裴休的佛教信仰形成过程与他仕途变迁密切相关,信仰的结构和内在超越的逻辑架构也与他的政治身份有密切联系,裴休晚年舍宅为寺事件是他佛教信仰实践中的最后的标志性事件,以此为中心考察中晚唐士大夫群体舍宅为寺行为背后的心理、政治、经济、信仰等综合性原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中国寺院文化产生的影响。政治理想与精神解脱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一直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裴休实现了信仰实践的便利性与哲学理论的深度的兼顾、实现了政府宗教管理与个人信仰并举,完成了自性觉悟与儒家伦理对接,同时也显示了士大夫阶层在佛教中国化、三教思想融合、儒释关系、政教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陈垚[7](2020)在《国图藏敦煌写卷《金光明最胜王经》异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光明最胜王经》作爲唐代的“护国之经”,流传甚广,国图藏敦煌写卷多达887号,其异文材料丰富,有着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大正藏新修大藏经》爲底本,将国图藏《金光明最胜王经》敦煌写卷与之对勘,且将敦煌各写卷进行互校,由此辑出异文条目,并对这些异文进行鉴别辩证,以期对佛经的整理与释读有所助益,进而揭示敦煌佛经异文封汉语史研究的价值,弥补敦煌写卷专经研究的不足。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材料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探讨。第一章《金光明最胜王经》及异文研究概述。主要对《金光明最胜王经》译者及版本、异文的定义与分类、异文的来源以及异文研究的意义进行探讨。第二章《金光明最胜王经》文字学意羲上的异文研究。主要对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因用字不同而造成的异文现象进行梳理与考辨。第三章《金光明最胜王经》词汇学意义上的异文研究。主要对因词语同义或同源而替换原词造成的异文现象加以辨析。第四章《金光明最胜王经》校勘学意义上的异文研究。主要对因读破句或脱衍倒乙而造成的异文现象进行校勘和辩证。结语。总结全文主要内容,指出研究之不足及今後的研究方向。

杨冰华[8](2019)在《试论元代西夏文佛经版画对明清水陆画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宁夏灵武出土元代西夏文佛经《慈悲道场忏(罪)法》版画《梁皇宝忏图》、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梁皇宝忏图》的考索,发现此批佛经属于元初广福大师管主八在杭州主持印施给西夏故地的《河西字大藏经》。《梁皇宝忏图》以西藏萨迦派佛经版画为依据,但制版时经杭州当地汉族工匠修改而藏风骤减。此外,北水陆法会修斋仪轨《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也在此时流布,其代表性图像《梁皇宝忏图》也明显参考了元代《河西字大藏经》版画。

秦士艳[9](2019)在《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译释研究》文中认为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于1917年在宁夏灵武出土。此卷佛经属于元代刊刻的河西字大藏经,经折装,字迹工整清晰,佛经内容较为完整。本文选取本卷西夏文佛经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因为其保存较为完好,更主要的是它属于密教经典,前人研究较少。通过对该佛经进行释读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密教在西夏的传播和发展情况。该卷佛经译自汉文密教经典,通过对比西夏文佛经和汉文本佛经,对于西夏佛经的翻译特点、西夏语言文字的使用以及文献校勘学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汉文本《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的翻译者、主要内容以及其他相关翻译版本。接着介绍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的出土和流传情况,运用历史史料学的方法研究考证该卷佛经的校勘年代大致为皇庆元年(1312),并介绍其版本特征。其次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释文部分包括西夏文佛经录入、汉文对译、汉文本佛经和注释。录入原文和对译汉文均不作句读。其中汉文本佛经以《中华大正藏》第19册中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为对勘底本。注释部分主要包括对西夏文特殊语法的说明,对原文异体、讹体字进行订正以及对佛教术语进行解释。注释部分中的相关佛教术语主要利用佛学词典。因为夏汉语言习惯不同,在对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的逐行对译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与汉文本语义相近。最后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的语言风格结论。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作为一部密教典籍,教义深奥难懂,通过对此卷佛经的释译,总结出本卷佛经的翻译风格以直译为主,并采用灵活意译。第一节从翻译学的角度看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的语言风格。通过对本卷西夏文佛经中出现的并列复词、同义词以及西夏文佛教术语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西夏文佛经的翻译风格和特点。第二节通过从西夏文词语的构成和使用等语言学的角度看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的语言风格。

杨雨薇[10](2019)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初期,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不断发展,近代图书馆及图书馆学随之兴起,图书馆学期刊也应运而生。《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是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馆办刊物之一,创刊于1928年5月,1937年2月停刊,共发行59期,其中有两期为合刊。《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共经历过三次更名,第一卷第五号起由《北京图书馆月刊》更名为《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第三卷第一号起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第四卷第一号起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为行文便利,本文部分之处将以《馆刊》简称形式统一称谓。国立北平图书馆作为国立图书馆,一方面肩负弘扬国学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承担沟通中外文化的责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与同期其他图书馆学刊物相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为当时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以《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范围从其创刊到停刊(1928-1937)。通过对《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概况、作者、广告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阐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及在图书馆学术信息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作为近代中国着名的图书馆学专业期刊,刊载了当时诸多知名学者的学术论文,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民国时期时期图书馆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二、文苑瑰宝: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文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苑瑰宝: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1)融通中外,努力开创中国佛教语言文化研究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更新文献材料,开辟中国佛教语言文化研究新领域
    (一)从传世中国佛教文献向出土中国佛教文献拓展
    (二)从汉语佛教文献向其他兄弟少数民族语言佛教文献拓展
    (三)从国内佛教文献向国外佛教文献拓展
三、实现理论创新,引领中国佛教语言文化研究方向
四、创新研究方法,激发中国佛教语言文化研究潜能
    (一)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二)深入经藏用心体验
    (三)注重多学科融合贯通
五、结论

(2)《碛砂藏》研究百年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年简史
    (一)影印本出版前
    (二)影印本出版后
二、现代收藏
    (一)中国
        1.陕西开元、卧龙寺藏本
        2.山西崇善寺藏本
        3.北京柏林寺藏本
        4.零散收藏
    (二)日本
        1.大阪杏雨书屋
        2. 零散收藏
    (三)美国
        1.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
        2.零散收藏
三、与其他藏经的关联
    (一)版本传承
    (二)配补情况
二、目录
    (一)来源
    (二)研究情况
        1.目录的真实性
        2.与其它目录做比较
五、刻工
    (一)刻工表
    (二)刻工的背景
六、刊刻地点与相关人物
七、扉画与刊记
    (一)扉画
    (二)刊记
八、随函音义
    (一)语音特点
    (二)文献传承
九、校勘
十、影印本
    1.民国本
    2.中华本
    3.新文丰本
    4.线装书局本
总结

(3)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选题缘起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设想和预期结果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从文到书:苏轼黄州经历与赤壁二赋的书文一体
    第一节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二赋文本的创作过程与自我调适
        一、文本的创作环境:黄州赤壁位置再讨论
        二、文本的灵感来源:东坡赤壁游考
        三、文本的情感基础:东坡的山水情
        四、文哲之思:从矛盾苦闷到融通万物
    第二节 超绝古今,慨然怀古:二赋意脉分析
        一、同中有异:二赋文本再读
        二、古今之思:二赋文背景重探
        三、羽化登仙:理想与超越
    第三节 二赋文的图像化述说:东坡亲书赤壁二赋考
        一、版本概述与对比
        二、现存墨迹考证
    小结
第二章 以书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书法艺术增殖
    第一节 宋金时期帝王对苏书的喜好与文人书二赋
        一、二赋经典化的里程碑:南宋二帝书《后赤壁赋》
        二、基于二赋的书法创作
    第二节 元代以赵孟頫为中心的二赋再书写
        一、赵孟頫笔下的二赋
        二、俞和与鲜于枢的二赋书法
    第三节 文董的东坡情结与明代二赋的书法
        一、文徵明家族的二赋收藏与再创作
        二、文氏子弟与祝枝山等“吴门书家”的二赋创作
        三、董其昌的二赋情结与晚明书家再创作
    第四节 清王室好苏之风与二赋书写
        一、清代对苏书的刊刻与崇苏风气
        二、康乾的二赋临摹
        三、清代文人基于二赋的五体创作
    小结
第三章 以画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绘画艺术增殖
    第一节 《赤壁赋》的叙事化:《赤壁图》画面分段研究
        一、多段式全景《赤壁赋图》
        二、主题式单景《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赋图》题跋研究
        一、基于《赤壁赋图》的文学创作
        二、基于《赤壁赋图》书法创作
    第三节 东坡写真与《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
        一、颧高少髯黑痣:东坡写真像
        二、《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东坡写意
    第四节 文玩中的《赤壁赋图》:东坡形象的延伸
        一、印章中的《赤壁赋图》
        二、文玩雅器上的《赤壁赋图》
    小结
第四章 文图互释:赤壁二赋在东亚传播中的文图增殖
    第一节 赤壁二赋在日本的接受与二度创作
        一、东坡着述的传入与东坡文化的兴起
        二、“赤壁会”与“寿苏会”
        三、日本的《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二赋在韩国的接受与“赤壁文学”
        一、二赋的传播与“赤壁文学”的产生
        二、对二赋的解构与重构
        三、七月既望的泛舟游与《赤壁赋图》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4)2019年敦煌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概 説
二、 历 史 地 理
三、 社 会 文 化
四、 宗 教
五、 语 言 文 字
六、 文 学
七、 艺 术
八、 考古与文物保护
九、 少数民族历史语言
十、 古 籍
十一、 科 技
十二、 书评与学术动态等

(5)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初探
    一、《古恒目录》着录内容及分类
    二、《古恒目录》着录汉籍概况及价值
    三、《古恒目录》着录汉籍来源
中编: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着录汉籍善本书志(部分)
    凡例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下编: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说文长笺》刘凝批注研究
    1 刘凝批注《说文长笺》及流传考
    2 刘凝批注内容
    3 刘凝批注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裴休的佛教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及研究
    三、现存问题
    四、研究方案
第一章 裴休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裴休生平仕履
        一、寒窗苦读的少年时期(791-822)
        二、初入仕途的探索积淀(822-841)
        三、三临藩镇,执掌一方(841-849)
        四、宰辅朝中的政治巅峰(849-856)
        五、垂暮晚年罢相归隐(856-864)
    第二节 裴休着述
        一、裴休着述存佚
        二、裴休着述分类及概况
        三、裴休撰述的问题分析
第二章 裴休家世与佛教信仰
    第一节 裴休世系辩证
        一、裴休世系补证
        二、裴休籍贯辨疑
        三、疏勒裴氏辨疑
    第二节 家庭环境对裴休信仰的影响
        一、裴肃的生平事迹
        二、裴肃对裴休信仰的影响
    第三节 济源裴氏与佛教地方化发展
        一、家世奉佛的济源裴氏
        二、裴氏三代与越州的百年佛缘
        三、济源裴氏对越州佛教影响范式
第三章 裴休与高僧的交往
    第一节 中晚唐儒释交往的时代背景
        一、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
        二、儒释交往更趋深入
    第二节 裴休与僧人交往的阶段及方式
        一、京师高僧为主的前半生
        二、地方禅僧为主的后半生
    第三节 裴休与高僧交往的影响
        一、政教关系之融洽
        二、佛教思想之传播
        三、地方传法中心之崛起
第四章 裴休的三教会通思想
    第一节 唐代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
        一、儒家对佛、道的融合
        二、佛教对儒、道的融合
        三、道教对儒、佛的融合
    第二节 裴休的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来源
        二、裴休的儒家思想
    第三节 裴休的佛教思想
        一、裴休佛教思想的形成
        二、裴休对高僧思想的继承
    第四节 裴休的三教同道思想
        一、对三教凡圣的会通
        二、三教之道的会通
        三、裴休三教同道思想的实践特点
第五章 裴休的佛教信仰及晚年实践
    第一节 裴休佛教信仰的发展阶段
        一、信仰形成期
        二、信仰自觉期
        三、信仰成熟期
        四、信仰终结期
    第二节 裴休佛教信仰的体系及逻辑架构
        一、裴休佛教信仰的构成
        二、裴休内在超越的逻辑架构
    第三节 裴休晚年的信仰实践
        一、裴休晚年舍宅为寺事件
        二、中晚唐士大夫舍宅为寺的总体趋势
        三、舍宅为寺心理因素分析
        四、舍宅为寺而成的新佛寺文化形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7)国图藏敦煌写卷《金光明最胜王经》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材料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金光明最胜王经》及异文研究概述
    第一节 《金光明最胜王经》译者及版本
    第二节 《金光明最胜王经》异文的界定及分类
    第三节 《金光明最胜王经》异文来源
    第四节 《金光明最胜王经》异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金光明最胜王经》文字学意义上的异文研究
    第一节 异文中的异体字
    第二节 异文中的假借字
    第三节 异文中的古今字
第三章 《金光明最胜王经》词汇学意义上的异文研究
    第一节 意思相近类异文
    第二节 同出一源类异文
第四章 《金光明最胜王经》校勘学意义上的异文研究
    第一节 讹文
    第二节 脱文
    第三节 衍文
    第四节 倒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译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汉文本和西夏译本
    第一节 菩提流志和《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
    第二节 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
第二章 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释文
    第一节 释文说明
    第二节 释文正文
第三章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从翻译学的角度看《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的语言风格
        一、增减字
        二、同词异译
        三、意译
    第二节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的语言风格
        一、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变换
        二、同义词和近义词的使用
        三、其他
    第三节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的校对勘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西夏文索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概况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馆刊》嬗变
    第三节 装帧设计
    第四节 栏目设置
    第五节 专号
第二章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的作者
    第一节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作者概况
    第二节 王重民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
    第三节 孙楷第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
第三章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的广告
    第一节 广告概况
    第二节 出版广告
    第三节 广告启事
    第四节 机构广告
    第五节 广告价值
第四章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的价值
    第一节 搜集整理旧籍,弘扬传统文化
    第二节 探求外国新书,沟通中外文化
    第三节 推广馆务工作
    第四节 促进学术与信息的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文苑瑰宝: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文献(论文参考文献)

  • [1]融通中外,努力开创中国佛教语言文化研究新局面[J]. 龙国富,范晓露. 中外文化, 2021(02)
  • [2]《碛砂藏》研究百年综述[J]. 李周渊. 佛学研究, 2021(01)
  • [3]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D]. 苏叶. 西南大学, 2021(01)
  • [4]2019年敦煌学研究综述[J]. 宋雪春.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20(00)
  • [5]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D]. 王域铖. 山东大学, 2020(09)
  • [6]裴休的佛教信仰研究[D]. 狄蕊红. 西北大学, 2020(07)
  • [7]国图藏敦煌写卷《金光明最胜王经》异文研究[D]. 陈垚.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试论元代西夏文佛经版画对明清水陆画的影响[J]. 杨冰华. 世界宗教文化, 2019(04)
  • [9]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译释研究[D]. 秦士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研究[D]. 杨雨薇.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赤壁赋论文 西夏文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法国文化论文 中国法国论文

上一篇:系统服务农业、工程支撑体系、工程保障工程七大体系建设被纳入农业投资重点——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旁注
下一篇:家畜出血性紫癜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