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特针治疗肘关节损伤37例疗效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特异针刺治疗肘关节损伤37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婷[1](2020)在《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肘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慢性肘部疼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肌肉骨骼超声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分析其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等超声特征,并结合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以期探索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肘部疼痛疾病鉴别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期间在院内骨科、康复科及风湿免疫科就诊的慢性肘部疼痛患者699例为研究对象,共730个肘部关节进行肌骨超声检查。通过对病变的关节、肌肉、肌腱组织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特点进行记录,并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及影像学分析。其中75例患者行实时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慢性肘部疼痛699例患者,按国际年龄分组为青年、中年和老年组,分别占36.0%、50.4%和13.6%。超声诊断中,以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47.2%,肘关节炎发病率为22.9%,肱骨内上髁炎发病率为3.3%,关节周围囊肿发病率为9.8%,肘管综合症发病率为4.7%,滑车上淋巴结肿大发病率为5.8%,副韧带损伤发病率为6.3%。在年龄分组比较中,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组伸肌总腱肌腱病变和肘关节炎的发病率更高(P<0.05)。在性别组中,肘关节炎男女发病率有差异性(P<0.05),在患肘的左右侧对比中,肱骨内上髁炎、肘管综合症及滑车上淋巴结肿大有差异性(P<0.05)。肌肉骨骼超声在诊断疾病的同时,可以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抽液、针刺松解及注射药物等多种治疗。在本组699例患者,共有75例患者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行介入治疗术。其中对45例LE患者进行了介入超声下的注射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疗效显着优于应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5例OB者进行了介入超声下的抽吸并注射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7%,疗效显着优于应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5例GuTS患者进行了介入超声下的神经阻滞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疗效显着优于应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骨骼超声技术在慢性肘部疼痛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超声清晰简便的检查,有助于明确肘部疼痛的疾病诊断,对于慢性肘部疼痛的患者,其二维超声图像、病灶内彩色多普勒血流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疾病诊断、临床选择治疗方式及治疗后的评估、停药时机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同时超声引导下的疼痛介入治疗,可以实时精准的在超声直视下进行,降低以往临床医师仅凭盲穿或定位不精准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因此,肌肉骨骼超声在诊断慢性肘部疼痛疾病中,不仅可以做到疾病的鉴别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能量多普勒技术治疗随访及疗效评估中有非常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张天文[2](2020)在《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以脾经的21个腧穴名称为研究对象。追本溯源,揭示穴名本质内涵,并结合古今医籍、文献的临证医案,分析穴名含义与临床功用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达到对脾经穴名含义与功用的关系有较深层地、系统地理解和精准灵活应用脾经腧穴的目的,为现代针灸临床用穴提供借鉴,同时为腧穴的日新其用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运用传统文献学中训诂学、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全面搜集整理与脾经穴名含义及临床应用相关的古今文献资料。字词解释、考究字源依据《广雅》、《释名》、《说文》等魏晋之前的训诂学着作;医学理论依据以《内经》、《难经》、《甲乙经》等隋唐以前的医经类图书为主,以明清及以前的《类经》等为辅;针灸临证应用选取清以前的针灸着作如《圣济总录》、《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针灸大成》、《类经图翼》、《针灸聚英》、《古今一统大全》、《循经考穴编》、《针方六集》、《神应经》、《针灸逢源》、《针灸集成》、《刺灸心法要诀》、《经脉图考》等;现代文献以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献为主。首先从先秦的思想文化入手,探讨天人相应宇宙观、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对脾经经穴命名的影响。明晰穴名取定的思想文化背景后,运用古代字词典对穴名文字本身进行训释,查阅古今文献中阐述穴名含义的相关内容,综合整理穴名内涵。同时搜集各家学术医案及近现代有关脾经腧穴临证应用的文献报道,归纳脾经穴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结果:1.首见于《内经》的有7穴,首见于《甲乙经》的有13穴,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的有1穴;21个穴名中有10个腧穴命名为明示,11个是隐喻。2.脾经穴名体现精气理论的是气冲,阴阳理论的是阴陵泉、三阴交,五行理论的是隐白、太白、商丘;其余腧穴以取象比类为命名方式。结论:1.脾经腧穴命名蕴含了古代哲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理论,是传统思想文化与祖国医学相结合的产物。2.脾经穴名体现了秦汉以前哲学、建筑学、地理学等文化信息与中医临床特点相结合来命名的方法与规律。3.脾经穴名揭示了腧穴部位、部位形态、人体生理、经气流注、经气性质、经络交会及临床效用的内涵,穴名含义与临床功用之间具有相关性,对临床选穴用穴有指导意义。

丁翎珊[3](2019)在《浮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浮针结合温针灸和单纯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做比较,通过比较两组方案的及时镇痛效果、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肱骨外上髁炎纳入标准的7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类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结合温针灸组(治疗组)和单纯温针灸组(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包含36例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都分别需要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的一个疗程一共包括3次治疗,每次治疗之间必须保证不少于3天的时间间隔,一个疗程的时间一共15天;单纯温针灸组的一个疗程一共包括了10次温针灸治疗,一个疗程的时间一共15天。本研究会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PFG无痛握力测试共三个疗效评定量表对本研究进行疗效评价,评价节点包括两组治疗前、每个疗程治疗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随访。结果:1.基线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中的受试者在其性别、年龄、中医证候分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果显示:(1)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PFG(无痛握力)评分的比较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所进行的组内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浮针结合温针灸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组(P<0.05)。(2)根据VAS评分,两组组间比较浮针结合温针灸组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组(P<0.05)。(3)根据两组的有效率及显愈率对比:浮针结合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7.1%,显愈率为97.1%,单纯温针灸组总有效率94.1%,显愈率为82.4%,两组采用Ridit分析比较显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安全性及依从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浮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在及时镇痛效果、疼痛改善程度、肘关节功能恢复、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组。2.浮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温针灸组。3.浮针结合温针灸与单纯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皆较高,浮针结合温针灸组总有效率、尤其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温针灸组。4.浮针结合温针灸与单纯温针灸组的不良反应都很少且依从性很好。

翟春涛[4](2018)在《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机体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量—效及时—效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模型兔机体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分析不同灸量所产生效果的差异性,探究不同灸量的疗效差异及机制所在。2.观察在最佳灸量下,隔药饼灸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模型兔机体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作用不同时间位点的影响,分析隔药饼灸效应发生、发展过程中潜伏期、效应期和后效应期的时间位点,阐明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今后临床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1.50只大耳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3壮组(3壮组)、隔药饼灸5壮组(5壮组)、隔药饼灸7壮组(7壮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按照预实验改良后的造模方法进行造模,即每天上午按照60 mg/kg剂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每日1次,连续注射7天。造模结束后第2天,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隔药饼灸治疗,药饼按照用六味地黄汤原方比例制备,穴位选取“脾俞(双)”“肾俞(双)”“关元”“神阙”“足三里(双)”。3壮组、5壮组和7壮组分别每穴连灸3壮、5壮、7壮,隔日1次,共灸10次。空白组和模型组只绑缚固定于兔台,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结束后次日,实验动物称重后麻醉,进行腹腔静脉取血和摘取脾脏。(1)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酶联免疫法测定免疫细胞CD3+、CD4+、CD8+、NK、Bc含量;(2)称取脾脏质量,计算脾脏指数;(3)取脾脏组织制备脾脏匀浆液,离心机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含量;(4)取脾脏组织置于10%福尔马林中固定,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脾脏一般形态学变化。2.90只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14组,隔药饼灸治疗结束后即刻组、5天组、10天组和15天组,简称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灸后10天组和灸后15天组,每组10只。模型1组对应于灸治结束后即刻组(模型即刻组),模型2组对应于灸治结束后5天组(模型5天组),模型3组对应于灸治结束后10天组(模型10天组),模型4组对应于灸治结束后15天组(模型15天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按照预实验改良后的造模方法进行造模,即每天上午按照60 mg/kg剂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每日1次,连续注射7天。造模结束后第2天,除空白组、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隔药饼灸治疗,药饼按照用六味地黄汤原方比例制备,穴位选取“脾俞(双)”“肾俞(双)”“关元”“神阙”“足三里(双)”。每穴连灸5壮,隔日1次,共灸10次。空白组和模型组只绑缚固定于兔台,不做任何处理。空白组、模型即刻组、灸后即刻组实验结束后次日,模型5天组和灸后5天组、模型10天组和灸后10天组、模型15天组和灸后15天组隔药饼灸后正常饲养5、10、15天后次日,实验动物称重后麻醉,进行腹腔静脉取血和摘取脾脏。(1)腹腔静脉取血后,采用血细胞检测仪检测外周血细胞系列的变化(WBC、NEU%、LYM%、MONO%、EOS%、BASO%、RBC、HGB、HCT、PLT);(2)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采用免疫检测仪检测Ig M、Ig G含量,补体C3、C4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免疫细胞CD3+、CD4+、CD8+、NK、Bc含量;(3)称取脾脏质量,计算脾脏指数;(4)取脾脏组织制备脾脏匀浆液,离心机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含量;(5)取脾脏组织置于10%福尔马林中固定,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脾脏一般形态学变化。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降低(P﹤0.01);血清CD3+含量明显降低(P﹤0.01),CD8+含量明显升高(P﹤0.01);组织IFN-γ、IL-4含量明显降低(P﹤0.01);脾脏指数明显升高(P﹤0.01);脾脏形态学计量指标白髓平均面积、脾小体半径明显缩小(P﹤0.01),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灸量隔药饼灸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3壮组、5壮组、7壮组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升高(P﹤0.01);血清CD3+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血清CD8+含量明显降低(P﹤0.01);组织IL-4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P﹤0.05);白髓平均面积和脾小体半径明显扩大(P﹤0.01),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壮组、7壮组组织IFN-γ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同,与3壮组比较,5壮组、7壮组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升高(P﹤0.01);5壮组血清CD8+含量明显降低(P﹤0.01),7壮组血清CD3+含量明显升高(P﹤0.05),CD8+含量明显降低(P﹤0.01);5壮组、7壮组组织IL-4、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5壮组和7壮组白髓平均面积和脾小体半径明显扩大(P﹤0.01,P﹤0.05),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5壮组比较,隔药饼灸7壮组可以明显升高血清CD3+含量(P﹤0.05),其余指标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血清CD8+含量,组织IFN-γ、IL-4含量,白髓平均面积、脾小体半径及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隔药饼灸5壮组与7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壮组、5壮组和7壮组脾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即刻组、模型5天组、模型10天组和模型15天组血细胞WBC、RBC、HGB、HCT、PLT、NEU%,Ig G、Ig M含量、补体C3含量及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降低(P﹤0.01),LYM%和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1);模型即刻组、模型5天组补体C4显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D3+含量明显降低(P﹤0.01),CD8+含量明显升高(P﹤0.01),组织IFN-γ、IL-4含量明显降低(P﹤0.01),白髓平均面积和脾小体半径明显缩小(P﹤0.01),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即刻组、模型5天组、模型10天组及模型15天组血细胞WBC、RBC、HGB、HCT、PLT、NEU%、LYM%、MONO%、EOS%及BASO%,Ig G、Ig M含量,补体C3、C4含量,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及脾脏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隔药饼灸治疗后,与模型组各相应时间点比较,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灸后10天组和灸后15天组血细胞WBC、RBC、HGB、HCT明显升高(P﹤0.01,P﹤0.05),LYM%明显降低(P﹤0.01);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和灸后10天组PLT明显升高(P﹤0.01,P﹤0.05);灸后即刻组和灸后5天组NEU%明显升高(P﹤0.01,P﹤0.05);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和灸后10天组Ig G、Ig M均明显升高(P﹤0.01,P﹤0.05),灸后15天组Ig M明显升高(P﹤0.05);灸后即刻组和灸后5天组补体C3明显升高(P﹤0.01),灸后5天组C4明显降低(P﹤0.01);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灸后10天组和灸后15天组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升高(P﹤0.01),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灸后10天组、灸后15天组血清CD3+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CD8+含量明显降低(P﹤0.01);组织IFN-γ、IL-4含量明显升高(P﹤0.01);白髓平均面积和脾小体半径明显扩大(P﹤0.01),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灸后即刻组、灸后5天组比较,灸后10天组WBC、RBC、HGB、HCT明显升高(P﹤0.01,P﹤0.05),LYM%明显降低(P﹤0.01);Ig G、Ig M明显升高;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增加(P﹤0.01);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5);血清CD3+含量明显升高(P﹤0.05),CD8+含量明显降低(P﹤0.05);组织IFN-γ、IL-4含量明显升高(P﹤0.05);白髓平均面积和脾小体半径明显扩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灸后即刻组比较,灸后5天组和灸后15天组血细胞WBC明显升高(P﹤0.01),NEU%明显降低(P﹤0.01);灸后5天组补体C3含量明显升高,灸后10天组和灸后15天组补体C3含量明显降低(P﹤0.01,P﹤0.05);灸后15天组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灸后15天组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明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灸后5天组比较,灸后10天组、15天组补体C3含量明显降低(P﹤0.05),灸后15天组脾小体半径明显缩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灸后10天组比较,灸后15天组WBC、RBC、HGB、HCT、PLT明显降低,LYM%显着升高(P﹤0.05);Ig G、Ig M均显着降低(P﹤0.01,P﹤0.05),脾脏指数明显升高(P﹤0.05);血清CD3+含量明显降低(P﹤0.05),CD8+含量明显升高(P﹤0.01);组织IFN-γ、IL-4含量明显降低(P﹤0.01,P﹤0.05);白髓平均面积及脾小体半径明显缩小(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不同灸量(3壮、5壮、7壮)隔药饼灸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兔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免疫器官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2.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兔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免疫器官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5壮和7壮灸量较3壮灸量在提高免疫抑制兔的免疫功能方面作用更为明显。本项目研究显示的最佳灸量为5壮。3.隔药饼灸5壮灸量对免疫抑制兔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器官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效关系,从多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灸治结束后即刻开始起效,灸治结束后10天达到最佳效应期,随后灸疗效应开始出现衰减。4.从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免疫功能调节的总体疗效来看,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器官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量-效及时-效关系,本项目研究的最佳灸量为5壮,最佳效应期为灸后10天。

吴偲[5](2017)在《砭石温法在模拟人体的传热性能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1)砭石临床操作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关于砭石温法热应用研究较少,本文探索泗滨砭石热量传递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方面,研究砭石温法操作中砭石温度、厚度、石材对传热效果的影响,从而规范砭石温法的临床操作,促进临床应用标准化和疗效最大化。另一方面,将泗滨浮石与几种常见石材传热性能作对比,为从古至今砭具选材是泗滨浮石提供理论依据。(2)分析砭石温法在五输穴中井穴与合穴的传热差异,探索中医经络学说五输穴的特异性。尝试采用现代科学手段解读中医经络学说理论。(3)探索砭石温法操作在现代科学手段中优化应用,提出新的温法应用系统,并用计算机模拟其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倡导更安全、环保、绿色的砭石理疗床、砭石养生房的设计模式,促进砭石疗法的推广普及和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探索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方法:(1)建立人体二维模型和局部三维模型首先建立人体传热模型,包括计算机的二维数学模型和局部的三维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复杂的人体进行合理的简化,是本论文的研究基础。本课题得到了美国圣母大学传热学相关的研究团队帮助和指导,其中包括ANSYS系统的操作,人体的二维和局部三维的建模,数值计算,敏感性分析等,这是研究顺利进展的重要条件。(2)分析不同条件下砭石温法传热性能在所建的模型基础上,采取计算机模型和数值模拟手段,对砭石温法应用中热量在人体内的传导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砭石温法在五输穴上的传热特异性,以足少阴肾经井穴和合穴为例,探讨五输穴的经气运行传输与热量传递的内在联系,从生物传热学角度探讨五输穴的经气输布规律,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诠释古老的中医经络学说理论。设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探讨不同砭石温度、厚度和不同石材与砭石传热性能的相关性。一方面分析砭石传热规律和热量最大化的条件,通过对砭石温法温度的设置,厚度的设定,使砭石温法作用达到最大化,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对比研究泗滨砭石与其它石料的传热性能差异,与花岗岩、石灰岩、砂岩和沙做对比,探究其优于其它石料的特点,进一步为泗滨浮石是砭具佳石提供理论支持。(3)新型砭石温法的系统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医砭石疗法进行优化应用。提出太阳集热作用于砭石的安全温法理论,并对其进行模拟应用分析。基于提出的新型太阳能砭石温法系统的数学模型,开展了新型温法系统的热性能分析研究和敏感性分析。分析砭石-人体接触面对温度变化的效果,在不同太阳辐射强度、管长度、管径、隔热层厚度和管内水流流速对应的温度变化率。探讨该新型温法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拓展了砭石疗法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前景,包括砭石温法理疗床、砭石养生法的设计理念等,促进砭石疗法的健康产业化发展,探索传统中医疗法在现代科学应用的新思路。结果:(1)文献研究本文对砭石疗法的起源、发展、临床应用等做了系统的文献研究,也阐述了中医经络学说"五输穴"理论来源、现代研究概况。砭石疗法,古称"砭术",在《黄帝内经》中与针、灸、药、导引并称五大医术,并为五大医术之首。砭石疗法作为中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它先后经历了起源、发展、沉寂、再发现几个阶段。砭石疗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上古曾被先民们广泛的应用,砭石疗法在东汉开始失传,清代更不见痕迹。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砭经》问世,泗滨浮石的发现,新砭石疗法的兴起,砭石疗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现代关于砭石疗法的研究主要分两方面:一是泗滨砭石的独特生物物理特性,二是砭石疗法的临床操作和临床观察。文献表明,砭石疗法在砭石在临床中的应用如骨关节病,内科疾病如中风后遗症、高血压、冠心病、失眠、妇科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代学者提出了砭术十六法,以及砭石治疗操作的三大类,分别是感应疗法、温度疗法和砭石手法。砭石疗法的砭具多种多样,操作手法多种多样,目前尚缺乏砭具制作和操作的规范标准。本文研究的砭石温法即温度疗法的一种。该疗法临床应用较广泛,也易于形成标准化操作,值得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优化方案研究。泗滨浮石是砭石佳具,其具有微晶结构,主要成分是纳米晶方解石。具有丰富的超声波电磁波、极宽的远红外辐射波谱,以及接触人体时引起体表的感应增温效应等特点。泗滨砭石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这些大多与传热性能有关系,现代关于砭石传热性能的研究甚少,文献表明,采用ANSYS系统数值建模,运用生物传热学方法研究传统中医的如中医隔物灸和温针灸产生的热在人体组织中的传导过程,其研究对象和建立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目目前没有针对砭石传热特性的类似研究,故砭石温法的人体传热规律研究十分重要。(2)传热性能研究建立起人体理论和数值模型来研究砭石温法的传热性能,其中包括计算机二维模型和局部三维模型。研究初期所建立的复杂人体的简化数学模型十分重要,是本研究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通过所建立的局部的三维模型来分析不同穴位传热的特异性,通过人体的二维模型来对比分析各种条件下的砭石传热规律。研究砭石温法的传热性能,总结了一些规律。三维模型下,砭石温法的引起人体组织温度的升高主要在浅层皮肤组织,距皮肤外表面6cm以下的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对比井穴和合穴的传热效果,涌泉穴和阴谷穴处砭石传热效果稍有不同。在有砭石加热的情况下,涌泉穴在皮肤外表面的温度为337K,热量向两边扩散;且在距皮肤外表面6cm处温度不再变化,与无砭石加热条件下的温度相同,此时温度为306K。阴谷穴在皮肤外表面的温度为341K,热量往深度方向传递较多,在距皮肤外表面6cm处温度仍在变化,此时温度为307K,无砭石加热条件下的温度为306K。故合穴(阴谷穴)传热效果优于井穴(涌泉穴)。二维模型下,研究表明,时间步长0.05 s是足够小的,采用该时间步长,计算结果是可靠的。砭石周边的对流热损失对人体组织温度分布影响小,可忽略不计。对于敏感性分析,当砭石外表面温度为45 ℃时候,皮肤、脂肪、肌肉、骨骼外表面温度分别为:42.1℃、41.1℃、39.0 ℃和37.3 ℃;砭石外表面温度越高,人体组织的温度越高,砭石与皮肤外表面之间温度差也越大;砭石越薄,换热能力越好,因此薄砭石用作温法效果更佳;砭石热穿透能力远高于花岗岩、石灰岩、砂岩和沙,导致人体组织的温度更高。(3)新型砭石温法系统的研究基于提出的数学模型,开展了新型温法系统的热性能研究和敏感性分析,并获得以下结论:从假设的早晨5:00开始,砭石被逐渐加热,并在29.9分钟时刻其温度达到初始人体温度。故建议在29.9分钟以后使用该温法系统。在57.2分钟时刻其温度达到人体目标温度45℃。早上温法系统早用将非常重要,因为早上温度通常比较低,治疗效果会更明显。强太阳辐射、小或短的水管都能引起更好的温法系统热性能。过高的水流流速会稍微提高该系统的热性能,但电耗更高;过低的水流流速会导致管内水较差的混合效果,故建议采用适中管内水流流速。砭石-人体接触面对砭石和人体温度以及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的影响非常小,故该温法系统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结论:(1)本文开展砭石温法的传热性能研究,研究表明,砭石温法五输穴中井穴和合穴上的传热效果是有差异的,对比分析足少阴肾经井穴涌泉穴与合穴阴谷穴,其传热效果在传热效果涌泉穴优于阴谷穴,涌泉穴为肾经的井穴,阴谷穴为肾经的合穴,井穴为经气所出,故气血不多,合穴为经气汇合之处,气血丰富。但是本研究由于受到计算机模拟模型的简化限制,不考虑血管、神经、组织液的特征,实难准确反映经络穴位的特点,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借鉴,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总结了砭石温法临床操作中规范化方案,如砭石的温度设定、砭石厚度、砭石石材的选取等。研究表明,当砭石外表面温度为45℃时候,计算结果比较合理,能够做到热量输入的最大化,从而使得临床疗效也最佳。砭石的外表面温度越高,传热性能越好,在砭石温法操作中,建议将初始温度设定为45℃,临床应用中此温度是比较合理的,既不会烫伤皮肤,也能使人体各层组织的温度分布达到最大化。建议临床应用上将砭石外表面初始温度设定为45℃。砭石外表面温度与人体组织的温度正相关;薄砭石传热效果更好;在临床应用中,砭石的选材制作上,砭石的厚度不宜过厚,厚度的增加会降低砭石的传热效果,因此建议采用薄砭石制作砭具。砭石热穿透能力远高于花岗岩、石灰岩、砂岩和沙等其它材质,因此,泗滨砭石确实有优良的传热性能,证明了无论从古代砭术起源到现代新砭石疗法兴起,泗滨浮石都为砭具的最佳石材,也为人们选择泗滨浮石作为砭具佳石都是找到科学依据。(3)本文设计新型的太阳能砭石温法应用系统,提出太阳集热作用于砭石的安全温法理论,利用新型的太阳能系统对砭石温法做模拟,结果表明该温法系统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该系统相对传统的加热方式更安全、环保、节能,降低了电热砭石仪或电热毯之类的事故率。本研究开拓了新型砭石温法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易于砭石养生理念的推广应用,促进砭石疗法的健康产业化发展。综上所述,砭石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现代科学对其进行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吴家文[6](2017)在《易罐结合针刺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球肘(Tennis Elbow)又被称为肱骨外上髁炎、肘外侧疼痛综合征,多由于长期累积性的反复牵拉伸肌腱,导致前臂肌肉群及肌腱的微损伤,形成局部劳损,造成伸肌肌腱退变的一种肘外侧部的肌腱病(Lateral elbow tendinopathy,LET)。本病多见于需要长期反复用力伸腕的工作者或运动员,尤其是经常性地转动前臂者,如搅拌工、网球运动员、小提琴手、挖木工等,以40-50岁成人发病居多,男性网球运动员发生率高于女性,但在一般人群中男女患病比例基本相同。西医认为网球肘的主要致病机理是手腕伸展肌群过度使用,导致外上髁附着处的肌肉或肌腱微小创伤,长期积累而无法修复,肌腱退行性变,形成慢性无菌性炎症,并最终引起肘外侧部疼痛。网球肘是一种自身局限性的无菌炎症反应,90%的患者不经过治疗,依靠自身的修复可以痊愈。然而网球肘自身的修复时间周期比较长,疼痛难以忍受,复发率高,容易形成顽固性网球肘,增加治疗难度。临床治疗以保守疗法为主,包括疼痛缓解药物、局部类固醇注射、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疗法、肘部护具等。中医认为网球肘是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邪闭阻导致肘关节气血凝滞不通,络脉淤阻,迁延日久,不通则痛;或素体亏虚,血不荣筋,筋骨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润养,不荣则痛。中医治疗"肘痹"的历史比较悠久,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及临床实践方案,在治疗网球肘的过程中,总体较西医的外科手术、激素疗法、冲击波疗法等副作用要小,复发率低,也无不良并发症,受到众多患者的青睐。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中医疗法治疗网球肘的临床效应入手。研究目的:由于针刺和易罐疗法在治疗网球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两种疗法结合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本课题研究拟结合针刺和易罐的治疗方法给予网球肘患者治疗,将单纯传统针刺疗法作为比较,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其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治疗网球肘提供了优选治疗方案。研究方法:在香港荃湾区吴氏中医诊疗所招募到的符合试验纳入标准的60例网球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分组的原则均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网球肘患者给予传统针刺结合易罐的疗法治疗。患者取正坐位,将患肢前臂平放于治疗桌上,常规消毒后,针刺阿是穴、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支沟、中渚穴,得气后施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出针后进行易罐治疗,时间为10分钟。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对照组只进行以上所述的传统针刺治疗,治疗方法与疗程与试验组一致。在进行治疗前,先对纳入试验的所有病例包括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试验治疗前病情简单评价,评价项目包括JOA肘部功能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临床症状积分、简化McGill疼痛问卷、患肢痛点红外成像的最高温度五个项目指标,同时分析纳入对象的性别构成及年龄分布,以确保研究对象的基线具有一致性。在网球肘患者进行第一次治疗结束后15min,采用SF-MPQ量表中的VAS评分量表为评价标准及对患处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测,进行即时止痛效果疗效评价,探索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即时止痛效果。整个疗程10天的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网球肘患者治疗后的JOA肘部功能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临床症状积分简化McGill疼痛问卷、患肢痛点红外成像的最高温度再进行一次评分测量,通过对比治疗前的基础指标,统计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完成治疗后的1个月,以电话或面谈的方式对参与治疗的全部网球肘患者进行随访,随访记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ADL量表打分以评价远期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本次临床研究共60例网球肘患者纳入试验研究,治疗期间患者积极配合,整个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剔除或脱落的病例。根据临床试验的随机分组原则,试验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两组网球肘患者的性别构成及其年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和治疗组的病人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上一致性较好。在进行试验治疗前,先对纳入试验研究的患者进行JOA肘功能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可认为两组患者治疗前肘部受限活动程度较一致。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是评价患者肘部疾患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网球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一致。临床症状积分是医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所得到的较客观的病情量化评价积分。医者先对试验组和治疗组被纳入试验的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症状检查并给予客观评价,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近。SF-MPQ评分问卷包含三项内容,分别在疼痛等级、患者疼痛视觉评分、现时疼痛程度三个方面综合评价患者的疼痛感受。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RI、VAS、PPI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的一致性较好。红外成像仪测得的患者肘部痛点处最高温度,是疼痛局部炎症的较为直观的量化评价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局部最高温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局部皮温接近。接受治疗所有的网球肘患者,在接受第一次治疗结束后的15min,立即进行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一次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对照组的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针刺加易罐疗法及单独针刺治疗都能改善患者的VAS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VAS评分差值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针刺加易罐疗法对网球肘患者VAS评分法的改善程度较单独针刺治疗组的改善程度要好。第一次治疗结束后痛点温度,试验组、对照组的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针刺加易罐疗法及单独针刺治疗都能使网球肘患者损伤局部皮温降低。试验组和对照组痛点温度改善程度组间比较,试验组痛点温度差改善更为明显,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针刺加易罐疗法对网球肘患者局部痛点温度改善程度较单纯针刺治疗要高。所有研究对象完成第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两组的JOA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临床症状积分、简化McGill疼痛问卷中各项的评分、痛点处最高温度,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均较治疗前的评分显着改善(P<0.01),说明针刺加易罐疗法及单纯针刺治疗法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进一步统计分析疗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的数据,试验组较对照组JOA量表评分差值改变程度更显着(P<0.01);试验组ADL量表评分差值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试验组临床症状积分差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的改善程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中的PRI、VAS、PP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痛点最高温度差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ADL量表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ADL评分较对照组评分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比对照组,虽然在疗程疗效的临床症状积分、简化McGill疼痛问卷、红外成像的痛点温度等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但试验组的优势在于:对首次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和红外成像的痛点温度的改善,疗程疗效的JOA肘功能量表和ADL量表的改善,还有远期疗效的ADL量表的改善。即试验组的疗法可以更好地产生即时的止痛效果,更好地促进治疗后肘部功能的恢复,以及对于治疗后和远期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研究结论:①单纯针刺治疗及针刺结合易罐疗法都能改善网球肘的JOA肘部功能评分、ADL 口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临床症状积分、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和痛点局部最高温度,治疗网球肘有效;②针刺结合易罐疗法的即时止痛效果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孙世超[7](2016)在《肱骨外上髁炎结筋病灶点分布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初步探寻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结筋病灶点在近端肘关节部位与远端肩部腕部的分布规律,继而探索肘关节、肘肩部、肘腕部各结筋病灶点之间的关联,为现代中医经筋疗法在临床中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共计165例,排除11例,剔除8例,选择146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一名经专家指导培训后的针灸医师,于专家在旁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触诊,触诊手阳明经筋、手少阳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心主(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共计32个筋结点。触诊时以现代中医经筋理论作为指导,结合结筋病灶点阳性反应物特点和结筋病灶敏感度及病灶点压痛分级。先统计所选筋结点在肘关节近端与远端出现的频次;再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中的Apriori算法模块进行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分别设置最小支持度为5%、10%,最小置信度为30%、50%、60%、80%、90%,最大前项为1、2、5,采用提升值大于1来判断关联规则具有意义,以探索其该病情况中肘关节、肘肩部、肘腕部各结筋病灶点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1、146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年龄多出现于4050岁之间,为47.26%;性别女性为80例,男性为66例;本研究患病职业类别中技术类最多,占总例数的41.10%;优势肢患病约75%;临床症状分期最多见为Ⅱ期92例,占总例数的63.01%;该病病程多为90天150天,占总比例数41.10%。2、共触诊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近端肘部结筋病灶点1898次,远端肩部结筋病灶点1898次,远端腕部结筋病灶点876次,其分布频数较高的结筋病灶点:肘部前五位为肱骨外髁99.32%、手三里次82.19%、尺泽次73.97%、泽前次73.97%、四渎次71.23%、泽下次71.23%,肩部前五位为秉风次78.77%、青灵次72.60%、消泺次71.92%、天宗次71.92%、颈横突1-7为69.18%,腕部前五位为列缺次44.52%、阳谷次19.86%、阳池次17.81%、太渊次17.81%、大陵次15.75%、神门次15.75%,总体多分布于手阳明经筋和手少阳经筋及手太阴经筋。3、SPSS Clementine 12.0中Apriori算法模块,得出相关联结果,后对最大前项为2时的结果,筛选出前项结筋病灶点数为2的结果和对最大前项为5时的结果,筛选出前项结筋病灶点数为3-5的结果。得出肘部结筋病灶点之间提升值大于1关联总条数为878条,筛选出共802条;肘部与肩部结筋病灶点之间提升值大于1关联总条数共1204条,筛选出共1121条;肘部与腕部结筋病灶点之间提升值大于1关联总条数共19条,筛选出共19条。结论:1触诊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部与肩腕部结筋病灶点分布频数较高的病灶点总体多分布于手阳明经筋和手少阳经筋及手太阴经筋。2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肘部大多数内外侧、内侧之间、外侧之间各结筋病灶点多存在较强关联,其单个结筋病灶点或多个结筋病灶点出现,另一结筋病灶点往往也会同时出现,例如:肱骨外髁与手三里次就有很高同时出现的情况发生,泽下次、手三里次、肱骨外髁与尺泽次,手三里次与泽前次等多会同时存在。3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部的结筋病灶点与肩部的结筋病灶点之间也存在较强关联,其肘部一个或多个结筋病灶点出现,另肩部的一个结筋病灶点往往同时出现,例如:肱骨外髁与秉风次,手三里次与秉风次,手三里次与天宗次,曲泽次、泽前次、尺泽次与肱中次等多会同时存在。4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部的结筋病灶点与腕部的结筋病灶点之间也存在较强关联,其肘部单个或多个结筋病灶点出现,另腕部的一个结筋病灶点往往也同时出现,例如:手三里次与列缺次,天井次、四渎次、手三里次与列缺次等多会同时存在。5本研究为现代中医经筋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提供理论依据:在治疗肘部外侧局部结筋病灶点时,还应考虑肘部内侧和肩部及腕部结筋病灶点进行治疗,才能更有效的治疗该病。

刘岩松[8](2014)在《青龙摆尾针法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旨在于证明对青龙摆尾针法对肱骨外上髁炎的确切疗效。方法:将60例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针刺治疗组和伪激光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青龙摆尾针法治疗,对照组伪激光照射,对比两组治疗结束前后的各项指标(PFGS、DASH、MASS、VAS)的数据测值变化,以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FGS(无痛握力测试)、DASH上肢功能、VAS视觉疼痛量表、MASS针刺得气感与疗效评估相比,中医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证实青龙摆尾针法对肱骨外上髁炎的确切疗效。结论:青龙摆尾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确切。

陈悠腾[9](2013)在《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期望在总结前人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网球肘的疗效及差异。方法:收集临床失眠病例,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轻度、中度、重度分3层,按分层随机法,分为4组,①温针+推拿组、②缪刺法+局部刺络组、③单独温针组、④单独推拿组,每组20例。干预手段:①温针+推拿组:患侧取穴:以中渚、合谷、后溪、阿是穴为主穴,辅以曲池、手三里、列缺诸穴。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予温针,最后予推拿疗法。②缪刺法+局部刺络组:毫针针刺对侧阳陵泉附近敏感点,得气后留针15分钟,其间行针2次。起针后于患侧肱骨外上髁局部寻找一最敏感压痛点,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点刺,挤血数滴。③单独温针组:患侧取穴:以中渚、合谷、后溪、阿是穴为主穴,辅以曲池、手三里、列缺诸穴。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予温针④单独推拿组:以推拿手法治疗患侧。所有治疗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第一疗程结束后,休息一周,再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一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1)纳入病例共80例,中途退出8例,每组2例,最终,每组18例患者完成整个研究过程。(2)经治疗后,①温针+推拿组、②缪刺法+局部刺络组、③单独温针组、④单独推拿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明显降低,治疗效果明显。且①温针+推拿组与②缪刺法+局部刺络组效果相当,好于③单独温针组与④单独推拿组。(3)①温针+推拿组、②缪刺法+局部刺络组、③单独温针组、④单独推拿组有效率分别为94.44%、94.44%、83.33%、61.11%,经统计,①温针+推拿组与②缪刺法+局部刺络组无差别,好于③单独温针组和④单独推拿组(此两组也没有差别)。(4)各组VAS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所以患者经治疗后,VAS均有明显降低,效果显着。①温针+推拿组与②缪刺法+局部刺络组效果最好,两者无统计学差别,③单独温针组次之,④单独推拿组最差。VAS降低趋势(即降低患者VAS的强度)来说,①温针+推拿组好于②缪刺法+局部刺络组,此两组好于③单独温针组和④单独推拿组(此两组效果也没有差别)。(5)各组McGill量表评分,所以患者经治疗后,简化McGill量表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效果显着。且①温针+推拿组与②缪刺法+局部刺络组效果好于③单独温针组和④单独推拿组。同时,对于降低患者简化McGill量表评分的强度方面来说,①温针+推拿组与②缪刺法+局部刺络组无差别,好于③单独温针组和④单独推拿组(此两组效果也没有差别)结论:(1)①温针+推拿组、②缪刺法+局部刺络组、③单独温针组、④单独推拿组四种治疗方案都能降低临床症状积分、VAS评分、McGill量表评分。(2)①温针+推拿组与②缪刺法+局部刺络组治疗效果好于③单独温针组与④单独推拿组。

张良洪[10](2012)在《远端取穴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远端取穴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探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高效,简便,疗程更短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相同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观察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给予相同的中药熏蒸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远端取穴,选取上肢手三阳经的后溪,中渚,合谷三穴,针刺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嘱患者活动肘部关节,治疗6次后,休息1天,疗程为2周;对照组则局部取穴,选取曲池,肘骼,手三里,手五里,阿是穴,阿是穴用透刺法,其余常规针刺,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嘱患者活动肘部关节,治疗6次后,休息1天,疗程为2周。对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及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以及疗程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经Ridit检验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见效时间(天)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疗程上更有优势,疗程更短。结论:远端取穴配合中药熏蒸在改善肱骨外上髁炎的疼痛情况及肘关节功能方面疗效显着,见效时间短,并且治疗过程中有操作简便等优点宜于推广

二、特异针刺治疗肘关节损伤37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异针刺治疗肘关节损伤37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肘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与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超声图像特征
    3.2 超声诊断肘部慢性疼痛疾病的发病率
    3.3 介入超声治疗
4.讨论
    4.1 肘部疼痛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流行病学及超声图像特征
    4.2 肘部各区疼痛的疾病超声诊断图像特异性及复杂性
    4.3 介入超声的治疗
    4.4 不足及展望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在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与脾经腧穴命名相关的传统思想文化
    1.1 天人相应的宇宙观
        1.1.1 精气、阴阳、五行
        1.1.1.1 精气理论
        1.1.1.2 阴阳理论
        1.1.1.3 五行理论
    1.2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
        1.2.1 取地理地貌之象比拟
        1.2.2 取房屋建筑物之象比拟
        1.2.3 取器物之象比拟
        1.2.4 取解剖器官之象比拟
2 脾经腧穴名称含义及临床功用的相关性
    2.1 明示经穴部位、部位形态、功用、经气流注、经气性质、经络交会
        2.1.1 明示部位或部位形态
        2.1.2 明示功用
        2.1.3 明示部位及功用
        2.1.4 明示经气流注
        2.1.5 明示经气性质及经络会
    2.2 隐喻经穴部位、部位形态、功用、经气流注、经络交会
        2.2.1 隐喻部位或部位形态
        2.2.2 隐喻功用
        2.2.3 隐喻部位及功用
        2.2.4 隐喻经气流注
        2.2.5 隐喻部位形态及经气流注
        2.2.6 隐喻经络交会
        2.2.7 脾经经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相关性体会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穴命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浮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受试者的剔除标准
        1.6 病例终止标准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价标准
        2.8 依从性分析
        2.9 安全性分析、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处理
        2.10 随访
        2.11 伦理学原则
        2.12 统计学处理
        2.13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
        3.1 完成情况分析
        3.2 基线比较
        3.3 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分析
        3.5 依从性分析
讨论
    1.祖国传统医学中对于肱骨外上髁炎的探究
    2.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2 肱骨外上髁炎的病因
    3.本研究的选题依据
        3.1 浮针疗法作用原理的探讨
        3.2 温针灸的作用的探讨
        3.3 浮针结合温针灸的设想与理论依据的探讨
    4.本研究方案的确立
        4.1 浮针及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肯定、具有新颖性
        4.2 本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设立
    5.量表的选择
        5.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5.2 患侧无痛握力(Pain-Free Grip strength PFG)
        5.3 Mayo肘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
    6.结果分析
        6.1 一般资料比较
        6.2 VAS评分比较
        6.3 PFG评分比较
        6.4 Mayo评分比较
        6.5 临床疗效比较
        6.6 安全性
        6.7 经济性
        6.8 依从性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量表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机体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量—效及时—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隔药饼灸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分析
    1 复方隔药灸的临床应用分析
        1.1 理论研究
        1.2 临床应用
    2 六味地黄汤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分析
        2.1 六味地黄汤免疫调节活性成分研究
        2.2 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3 中药透皮吸收及促透作用的特色分析
        3.1 中药药性对透皮吸收的影响
        3.2 炮制对中药透皮吸收的影响
        3.3 经穴位给药对中药透皮吸收的影响
        3.4 常用的促透皮吸收中药
    4 针灸效应与时-效和量-效关系的研究
        4.1 针灸时-效关系的特点及相关研究
        4.2 针灸量-效关系的特点及研究
第二部分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机体免疫和细胞免疫量-效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穴位选择
        2.4 隔药饼灸
        2.5 标本采集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的影响
        3.2 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免疫细胞的影响
        3.3 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细胞因子的影响
        3.4 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脾脏指数的影响
        3.5 不同灸量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部分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机体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作用时-效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穴位选择
        2.4 隔药饼灸
        2.5 标本采集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实验前后体质量变化的影响
        3.2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实验前后体质量差值的影响
        3.3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外周血细胞时-效关系的影响
        3.4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免疫球蛋白时-效关系的影响
        3.5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补体时-效关系的影响
        3.6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免疫细胞时-效关系的影响
        3.7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细胞因子时-效关系的影响
        3.8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脾脏指数时-效关系的影响
        3.9 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脾脏组织形态学时-效关系的影响
    4 结论
全文讨论
    1 隔药饼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1.1 对免疫分子的影响
        1.2 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1.3 对机体免疫器官的影响
    2 灸法量-效和时-效关系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2.1 灸法量-效关系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2 灸法时-效关系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3 施灸穴位对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影响
    4 复方药饼对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影响
    5 中医学对免疫抑制的认识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针灸时效-量效关系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情况

(5)砭石温法在模拟人体的传热性能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砭石疗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1.1.1 砭石疗法的起源
        1.1.2 砭石疗法的发展
        1.1.3 砭石疗法的失传
        1.1.4 砭石疗法的再发现
        1.1.5 砭石的古代应用
    1.2 现代科学对泗滨砭石的研究
        1.2.1 现代科学对砭具佳石的探索
        1.2.2 泗滨浮石的成分和结构
        1.2.3 超声波效应研究
        1.2.4 远红外辐射波谱的测定
        1.2.5 感应增温效应研究
        1.2.6 泗滨砭石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1.3 砭石治疗操作方法
        1.3.1 感应疗法
        1.3.2 温度疗法
        1.3.3 砭石手法
    1.4 砭石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1.4.1 骨伤科疾病
        1.4.2 内科疾病
        1.4.3 其它疾病
    1.5 "五输穴"的文献研究
        1.5.1 五输穴古代文献研究
        1.5.2 五输穴现代研究概况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体的传热数值模型建立
    2.1 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概述
        2.1.1 数学模型
        2.1.2 网格划分方法
        2.1.3 数值方法
    2.2 砭石在人体传热的数学模型
        2.2.1 二维模型
        2.2.2 边界条件
    2.3 局部三维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砭石温法传热性能和规律研究
    3.1 足部和腿部三维模型的砭石传热性能比较
        3.1.1 人体足部和腿部的温度分布特征(无砭石条件下)
        3.1.2 砭石温法应用于人体不同穴位传热规律(涌泉穴和阴谷穴)
    3.2 二维模型下的砭石传热性能比较
        3.2.1 基本条件
        3.2.2 敏感性分析
    3.3 临床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砭石温法系统模拟研究
    4.1 砭石温法及新型系统概述
        4.1.1 砭石温法介绍
        4.1.2 新型砭石温法系统模拟
    4.2 新型砭石温法系统的数学模型
    4.3 新型砭石温法系统模拟应用与数值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研究内容及成果
        5.1.1 计算机人体模型的建立
        5.1.2 砭石温法传热性能及规律
        5.1.3 五输穴的传热性能差异
        5.1.4 新型砭石温法系统的模拟研究
    5.2 讨论与展望
        5.2.1 本课题的创新点
        5.2.2 本课题的不足
        5.2.3 未来工作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易罐结合针刺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网球肘的研究
        一、网球肘的病因
        二、网球肘的病理变化
        三、网球肘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
        四、网球肘的治疗
        五、红外成像对网球肘的疗效评价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网球肘的认识
        一、网球肘的病因病机
        二、网球肘的中医的诊断与分型
        三、网球肘的中医治疗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临床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及处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治疗方案
        三、疗效判定标准
        四、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结果
        一、治疗前病例一般信息比较
        二、治疗前病情评价资料比较
        三、即时止痛效果评价
        四、治疗前后两组疗效各项指标对比
        五、远期随访
    第四节 讨论
        一、网球肘的西医的治疗现状
        二、中医对网球肘的认识
        三、针刺治疗网球肘的取穴
        四、临床试验结果的分析
        五、易罐与针刺起效的分析
        六、红外线的时间机理初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详细摘要

(7)肱骨外上髁炎结筋病灶点分布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针灸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青龙摆尾针法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网球肘的认识
    2 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
    小结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试验病例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中医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研究方法与标准
    1 治疗方法
    2 观测性指标
    3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分析与讨论
    1 数据分析
    2、讨论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网球肘的认识
        1.1.1 祖国医学对网球肘的认识
        1.1.2 病因病机
        1.1.3 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网球肘的认识
        1.2.1 肘关节的解剖学基础
        1.2.2 病因与机制
        1.2.3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排除标准
        2.1.4 病例剔除标准
        2.1.5 病例剔除标准
        2.1.6 全面中止试验的标准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3.1 温针+推拿组
        2.3.2 缪刺法+局部刺络组
        2.3.3 单独温针组
        2.3.4 单独推拿组
    2.4 观察指标
        2.4.1 临床症状积分
        2.4.2 疗效性观察(症状分级量化表)
        2.4.3 肘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2.4.5 疼痛程度分级
    2.6 统计分析方法
    2.7 研究结果
        2.7.1 一般资料
        2.7.2 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结果
        2.7.3 各组疗效结果
        2.7.4 各组VAS结果
        2.7.5 各组简化McGill量表评分结果
    2.8 讨论
        2.8.1 取穴依据
        2.8.2 针刺镇痛机制
        2.8.3 关于缪刺的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远端取穴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祖国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古藉治疗筋痹的总结
        1.4 祖国医学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2.1 肘关节的解剖学基础
        2.2 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病因病理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研究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3.1 疼痛评分
        3.2 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3.3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3.4 统计分析
    4 结果分析
讨论
    1. 取穴依据
    2. 针刺镇痛机制
    3. 中药熏蒸理论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特异针刺治疗肘关节损伤37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肘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D]. 杨艳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2]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D]. 张天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浮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丁翎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隔药饼灸对免疫抑制兔机体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量—效及时—效影响的研究[D]. 翟春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砭石温法在模拟人体的传热性能研究及临床应用[D]. 吴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易罐结合针刺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初探[D]. 吴家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肱骨外上髁炎结筋病灶点分布关联性研究[D]. 孙世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青龙摆尾针法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岩松.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9]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研究[D]. 陈悠腾.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10]远端取穴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D]. 张良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2)


砭石论文 针灸培训论文 网球肘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羌塘地区岩石圈构造与岩石圈剪切断裂
下一篇:膜过滤设备在钛白粉行业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