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雅,郑升标[1](2021)在《下颌中低位阻生牙拔除术后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明胶海绵填塞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下颌中低位阻生牙拔除术后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明胶海绵填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下颌阻生牙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入组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入组患者为试验组,试验组患者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牙后拔牙窝予填塞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明胶海绵,对照组患者则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牙后拔牙窝予填塞碘仿明胶海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疼痛值(VAS)、拔牙前、后张口度与面部肿胀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拔牙术后疼痛值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3天,两组张口受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7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3天,两组面部肿胀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7天,两组面部肿胀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下颌中低位阻生牙拔除术后拔牙创的两种填塞物质均有利于拔牙创口的恢复,但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明胶海绵更有利于术后患者张口受限的恢复,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张宝喆[2](2021)在《涡轮机法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反应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涡轮机去骨与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比分析二者术后疼痛、肿胀、干槽症、拔牙创出血及张口受限的程度,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需要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140例,所有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术前均签署拔牙知情同意书,根据拔牙术中是否去骨分为两组,每组患者70例,所有患者年龄为18~30岁。实验组患者术中使用涡轮机去除覆盖牙冠周围骨质至牙冠最大周径,对照组患者术中仅使用涡轮机分牙而不去骨。所有患者在术前准备、局部麻醉、切开翻瓣、牙槽窝处理及缝合创口上均由同一医生进行且方法上完全一致;术后给予同剂量抗生素;记录每一位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1d、2d、3d疼痛情况;术后1d、2d、3d面部肿胀情况及肿胀持续时间;术后1周内干槽症的发生率;术后30min、1d、2d出血情况;术后2d、3d、7d张口受限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7.0±2.0min,对照组33.0±7.0min,手术时间上实验组短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1d、2d、3d两组疼痛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去骨与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术后疼痛程度影响不明显,同时结果表明疼痛程度在术后三天呈递减趋势。术后三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肿胀的增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三天实验组最大肿胀增量值(2.0±1.4)与对照组最大肿胀的增量值(1.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1)。造成实验组术后肿胀程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实验组去骨范围大,手术创伤大。实验组肿胀持续天数(4.0±2.0)长于对照组(3.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30min、1d、2d的出血等级构成和术后2d、3d、7d的张口受限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干槽症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干槽症发生率为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不适。2.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手术创伤小,可降低术后肿胀程度,缩短肿胀持续时间。3.去骨与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术后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拔牙创出血、干槽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董露[3](2021)在《浓缩生长因子复合物与单纯骨修复材料填充下颌骨术后缺损成骨效率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下颌骨良性病变刮治术后遗留的下颌骨骨腔缺损(骨腔缺损最大径≤4cm),经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充填物:一种是患者自体静脉血提取的浓缩生长因子联合异种异体骨修复材料复合物、另一种是单纯同类骨修复材料,将两类不同的骨修复混合物充填骨腔中,在术后愈合的不同时间阶段,应用影像学方法检查术区骨再生的情况,分析并总结骨愈合的特点,评价在下颌骨缺损成骨愈合过程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填充物形式的成骨效率。方法:随机选取下颌骨非肿瘤性占位病变患者约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约20例)采用患者自体静脉血提取物(浓缩生长因子)与异种异体骨修复材料复合物充填术后骨腔;B组(约20例)采用单纯同类骨修复材料与患者下颌骨骨腔渗出血液混合充填。对于缺损骨壁数目较多,不能保证维持良好成骨周径的病例,采取可吸收性屏障膜覆盖骨腔、移植物及周壁,软组织瓣基底骨膜减张处理,保持无张力下颊舌侧组织瓣对位缝合。两组病人术后均随访一年以上,比较两组患者在围术期术后反应(采用VAS视觉量表法评估患者术后疼痛反应)、术后长期成骨愈合情况,采用患者不同愈合时期口腔CBCT影像学数据(取灰度值变化)评估下颌骨缺损成骨愈合情况。结果:A、B两组共40名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术后三天,A组1例术区相邻牙出现急性牙髓炎症状,予以局麻下开髓行根管治疗后恢复良好,将此病例排除试验范围;术后一周,所有患者口内术区愈合良好,达到一类愈合等级。术后一个月,B组一男性患者口腔卫生较差,牙结石明显,术区牙槽嵴顶出现一瘘口,骨修复材料溢出。给予局麻下清除骨腔移植物,碘仿凡士林纱布填塞术区,并将此患者排除试验范围;1.术后一周,A、B两组疼痛反应大体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2.A组患者术后缺损骨腔内移植物的灰度变化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六个月以后A组骨腔填充物最先与周围正常骨融合,影像学未见明显分界,骨小梁呈现生理性分布。结论:患者自体提取的凝缩生长因子联合异种异体骨修复材料相比单纯同类骨修复材料填充下颌骨术后缺损更能提高骨修复效率,效果可靠。
黄巧艳,胡砚平[4](2020)在《阻生牙截冠术用于含牙囊肿治疗》文中指出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功能保存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关注的课题。当下颌阻生牙伴有含牙囊肿时,囊肿刮除术及牙拔除术可能造成下牙槽神经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导致下唇感觉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截冠术引入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目前对其安全性、可操作性、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都有较充分的研究。文章介绍阻生牙截冠术用于含牙囊肿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要点以及相关手术并发症。
罗剑,童庆春[5](2019)在《下颌智齿拔除后创面不同处理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不同创面处理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临床就诊的299例骨埋伏下颌第三磨牙患者,用随机余数法将其分成3组。组1(103例):创面拉拢缝合+口服镇痛药物+口服抗生素;组2(96例):胶原蛋白海绵填塞+创面拉拢缝合+口服镇痛药物+口服抗生素;组3(100例):胶原蛋白海绵填塞+碘仿粉末填塞+创面拉拢缝合+口服镇痛药物+口服抗生素。比较3组术后出血、术后肿痛及术后干槽症的发生率。结果:组3术后出血、术后肿痛及术后干槽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预后优于组1和组2(P<0.01)。结论:组3创面处理方法更加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任道普,曹洋,任蓓萱[6](2019)在《浓缩生长因子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牙创愈合中的作用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CGF)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牙创出血、疼痛、肿胀以及干槽症发生的作用。方法将120例需要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各60例,试验组在拔牙创中填入CGF,对照组拔牙创仅为血凝块充填,分别在拔牙术后30 min、1d、3d、7d观察拔牙创出血、疼痛、肿胀以及干槽症发生情况。结果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试验组拔牙创出血、疼痛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拔牙创肿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拔牙创出现干槽症0例,对照组出现干槽症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GF可以降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拔牙创出血及疼痛。
王丹[7](2019)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对拔牙创骨愈合影响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运用CBCT测量应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充填于拔牙窝后对骨愈合的影响,给临床适时选择应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牙周科就诊,被诊断为牙周病或经牙周病系统治疗仍无法保留需要拔除的下颌前磨牙40颗,牙槽骨吸收严重但至少有两个骨壁剩余高度≧3mm,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利用CBCT配套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用软件内置测量工具分别测量拔牙术后即刻、术后12周、术后24周牙槽嵴顶下0.5mm、1.5mm、3.5mm、6.5mm时颊舌侧骨壁厚度。将数据配对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研究40名患者CBCT资料,利用CBCT相应工具测量得出数据并分析后得出结论,应用胶原蛋白海绵后拔牙窝颊侧骨壁在前12周内牙槽嵴顶下0.5mm、1.5mm、3.5mm的骨壁吸收量较常规拔牙的少,而拔牙术后12周至24周内,各位置的牙槽骨吸收量与常规拔牙组没有差异;舌侧骨壁在拔牙后12周内牙槽嵴顶下0.5mm、1.5mm、3.5mm的骨壁吸收量较常规拔牙的少,拔牙术后12周至24周内牙槽嵴顶下3.5mm、6.5mm的骨壁吸收量较常规拔牙组少。总体看拔牙术后24周内,颊侧牙槽嵴顶下0.5mm、1.5mm的骨壁吸收量,舌侧牙槽嵴顶下1.5mm、3.5mm、6.5mm的骨壁吸收量较常规组少,有统计学差异。其余位置牙槽骨吸收量与常规拔牙组无差异。结论: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在减少牙槽骨吸收方面,尤其可一定量的减少颊侧距牙槽嵴顶近的牙槽骨及舌侧牙槽骨的吸收,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稳定、疗效可靠,对一些后期修复选择采用固定或活动义齿修复、因残根等原因行拔牙术前牙槽骨吸收不严重而后期选择种植修复、口腔缺损、引导组织再生等情况下结合具体口腔环境、牙龈牙槽骨条件选择在拔牙窝内充填医用胶原蛋白海绵。
赵子慕,姜瑶,吴雨,郑胜,汪淑华[8](2019)在《拔牙止血方法研究现况综述》文中指出拔牙后出血是术中及术后极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当今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各种慢性系统性疾病的高发以及发病人群的低龄化,拔牙后出血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常导致患者生理及心理各种不良后果,尤其伴随"牙医恐惧症"渐被关注,减少甚至避免拔牙出血的方法很有研究价值。本文搜索了CNKI内,1990年—2017年的相关文献,拟用关键词"拔牙""止血""并发症"等,经筛选后62篇纳入整理归纳。根据近30年来有关中西医各类拔牙止血方法的机制、利弊及临床疗效的研究作综述,旨在为未来临床新的拔牙止血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辛世鹏,刘俊红,陈木棠,王宁宁,张圣敏,潘福勤[9](2019)在《不同填充物填塞致青年下颌智齿拔除术拔牙创关闭不全、干槽症三例误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填充物填塞致青年下颌智齿拔除术拔牙创关闭不全、干槽症误诊为术后肿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填充物填塞致青年下颌智齿拔除术拔牙创关闭不全、干槽症误诊为术后肿痛的3例病例资料。结果 3例青年下颌智齿拔除术患者术后早期均出现明显自发性疼痛,均误诊为术后肿痛,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明显好转并出现放射痛。后均经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干槽症,给予清创术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患者均痊愈。结论下颌智齿拔除术后干槽症的发生,可能与填充材料致拔牙创关闭不全,未能有效阻断微生物感染途径致牙槽骨壁急性感染有关。干槽症早期易误诊为术后肿痛,早期行病原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可避免误诊的发生。
刘圣锦[10](2019)在《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的动物模型,在实验过程中进行阿仑膦酸钠的药物干预,观察干槽症后骨质疏松大鼠牙槽窝的愈合情况,并检测骨保护素(OPG)、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表达。探讨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状态下并发干槽症大鼠牙槽窝愈合的作用效果,为临床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干槽症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4只12周龄的健康雌性SD大鼠,体重200250g,SPF级,无菌鼠颗粒饲料喂养,动物自由摄食饮水。适应性饲养一周后,观察大鼠各种情况平稳正常。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三组,即:对照组、骨质疏松干槽症模型组、骨质疏松干槽症+阿仑膦酸钠治疗组;每组18只。除对照组以外,其他组进行100mg/(kg·d)的维甲酸灌胃处理;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蒸馏水灌胃处理,持续14天。14天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股骨骨密度,确定骨质疏松模型建立。而后拔除各组大鼠的上颌左侧第一磨牙,利用肾上腺素止血并污染拔牙创的方法建立干槽症模型。除治疗组每日给予阿仑膦酸钠(1.05mg/kg)进行药物干预外,其余两组每日给同等剂量的蒸馏水进行灌胃。在骨质疏松干槽症模型建立成功后的第1、2、4周麻醉处死大鼠。取出上颌骨拔牙窝干槽症处的骨组织处理,进行HE染色、骨保护素(OPG)免疫组化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特异性染色。所得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sx±)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维甲酸处理两周后,模型组与阿仑膦酸钠治疗组的大鼠股骨的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拔牙3天后,大鼠创口污染严重,可见明显脓性分泌物伴腐臭味道。3组织学观察:阿仑膦酸钠药物治疗组较对照组与模型组的炎症消退快,且同一时期治疗组的新生骨小梁及新骨多,拔牙创愈合效果佳。4 OPG检测结果:在7d,14d,28d时期,阿仑膦酸钠治疗组比对照组、模型组的阳性表达量高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5 TRAP检测结果:在7d,14d,28d时期,阿仑膦酸钠治疗组比对照组、模型组的阳性表达量降低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连续灌胃维甲酸2周可成功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及通过涂抹肾上腺素并污染拔牙创的方法可建立干槽症模型。2实验证明,骨质疏松并发干槽症大鼠牙槽窝愈合情况差,骨质疏松可导致干槽症愈合延迟。3阿仑膦酸钠可提高骨质疏松干槽症大鼠OPG的表达,降低TRAP的表达,促进骨质疏松干槽症大鼠拔牙创的愈合。图36幅;表5个;参149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材料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拔牙时间与疼痛值比较 |
| 2.2 两组拔牙前、后张口度与面部肿胀度比较 |
| 3 讨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难度评估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2.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具体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材料及设备 |
| 2.5 浓缩生长因子CGF及其复合物的制备: |
| 2.6 具体治疗方案 |
| 2.7 术后观察指标 |
| 2.8 统计学方法 |
| 3.结果 |
| 3.1 术后反应 |
| 3.2 A、B两组术前术后口腔CBCT影像学检查 |
| 4.讨论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自体浓缩生长因子在口腔临床实践中的运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1 截冠术的发展 |
| 2 阻生牙截冠术用于含牙囊肿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
| 2.1 适应证 |
| 2.2 禁忌证 |
| 3 手术操作要点 |
| 4 相关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
| 4.1 术中并发症 |
| 4.2 术后并发症 |
| 4.2.1 牙根冠方迁移 |
| 4.2.2 感染 |
| 4.2.3 延迟愈合 |
| 4.2.4 其他并发症 |
| 5 结语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判标准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CGF制备 |
| 1.2.2 手术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手术情况 |
| 2.2 出血情况 |
| 2.3 两组肿胀情况比较 |
| 2.4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
| 2.5 两组干槽症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在牙槽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拔牙术后出血原因 |
| 2 拔牙出血后遗症 |
| 3 常用止血方法 |
| 3.1 针对局部因素引起的出血 |
| 3.1.1 常规局部压迫止血 |
| 3.1.2 牙槽窝内有炎性肉芽组织或其他如牙片骨片等的止血 |
| 3.1.3 牙龈软组织撕裂伤时的止血 |
| 3.1.4 由牙槽骨骨折引起的出血 |
| 3.1.5 针对广泛渗血的处理 |
| 3.2 针对常见全身因素引起的出血 |
| 4 止血材料及止血药物的进展 |
| 4.1 止血材料 |
| 4.1.1 传统棉制品材料 |
| 4.1.2 吸收性明胶海绵 |
| 4.1.3 纤维蛋白胶 |
| 4.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
| 4.1.5 海藻酸盐 |
| 4.1.6 复合材料 |
| 4.2 止血药物 |
| 4.2.1 碘仿 |
| 4.2.2 氨甲环酸 |
| 4.2.3 中草药类 |
| 5 展望 |
| 1 病例资料 |
| 2 讨论 |
| 2.1 疾病概述 |
| 2.2 发病原因 |
| 2.3 不同填充物填塞致下颌智齿拔除术创口关闭不全、干槽症的原因分析 |
| 2.4 误诊原因分析 |
| 2.5 诊断及鉴别诊断 |
| 2.6 治疗及预后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实验研究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主要实验试剂、仪器与设备 |
| 1.1.3 实验方法 |
| 1.1.4 指标检测方法 |
| 1.1.5 图像采集与数据统计分析 |
| 1.2 结果 |
| 1.2.1 实验中动物模型和数量 |
| 1.2.2 各组大鼠股骨骨密度 |
| 1.2.3 肉眼观察 |
| 1.2.4 HE染色病理形态观察 |
| 1.2.5 骨保护素(OPG)免疫组化观察 |
| 1.2.6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特异性染色观察 |
| 1.3 讨论 |
| 1.3.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 1.3.2 拔牙创的愈合 |
| 1.3.3 阿仑膦酸钠的选择 |
| 1.3.4 本实验中OPG的结果分析 |
| 1.3.5 本实验中TRAP的结果分析 |
| 1.4 结论 |
| 1.5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干槽症的危险因素与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
| 2.1 干槽症的危险因素 |
| 2.1.1 年龄与性别 |
| 2.1.2 吸烟 |
| 2.1.3 全身系统性疾病 |
| 2.1.4 病理因素 |
| 2.1.5 牙齿的解剖因素 |
| 2.1.6 手术因素 |
| 2.2 干槽症的防治方法 |
| 2.2.1 氯己定 |
| 2.2.2 碘仿明胶海绵 |
| 2.2.3 抗生素类药物 |
| 2.2.4 激素类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
| 2.2.5 透明质酸 |
| 2.2.6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
| 2.2.7 生物材料 |
| 2.2.8 氦氖激光照射法 |
| 2.2.9 中药制剂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