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逆行胰胆管造影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附72例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附72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晟铭[1](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黄晓晓[2](2020)在《ERCP术后胰腺炎相关预防措施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ERCP术后胰腺炎的相关预防措施的效果并进行相关评估讨论。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自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行ERCP治疗操作的共212例患者相关病案资料行统计整理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采用预防措施的不同进行分组:A组患者术前应用生长抑素静点,共51例,B组患者术前应用生长抑素静点联合吲哚美辛栓剂纳肛,共57例,C组患者术前应用生长抑素静点联合术中胰管支架植入,共62例,D组为未应用以上3组相关预防措施,共42例。对4组患者病例信息(入院一般资料、术前相关检查、手术相关经过、术后5小时、24小时患者的血清淀粉酶(AMS)水平、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A、B、C组患者PEP发生率均低于D组,C组发生率低于A组,B组发生率低于A组,B组与C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4组患者两两相比,术后淀粉酶平均水平差异较明显,但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ERCP术前应用生长抑素具有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风险的作用,可以降低患者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与胰管支架、吲哚美辛栓剂联合应用的效果要比单独应用效果更好。2.单独应用生长抑素或生长抑素联合吲哚美辛、生长抑素联合胰管支架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术后淀粉酶水平较低,但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无明显降低。3.应用以上相关措施能够较为明显的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相关治疗费用,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

郭德胜,胡钢,胡开兵,杨春健[3](2019)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防治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ERCP技术属于微创,可引起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ERCP术后胰腺炎(PEP)发生率高,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通过术前预防用药、术中放置胰管支架、鼻胆管引流等预防手段,但PEP若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拟就ERCP的临床应用和对PEP的防治措施做一简要综述。

徐正荣[4](2019)在《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外科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胰管结石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继发性病变,其诊断相对容易;而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背景下并发癌变的早期诊断困难。本系列研究首先对过去30年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病例报道文献进行总结;然后再对西南医院近十余年来胰管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风险预测模型以及简化的诊断评分系统,并对其效能进行评价;总结胰管结石并发癌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教训,再结合诊断评分系统探索其外科应对策略。一、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发病及诊治概况(19802010年)目的:总结过去30年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率、诊治及预后情况。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普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等检索工具,检索1980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报道关于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文献资料,按照入选标准对最终纳入的15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患者共报道94例,男女比为2:1,平均年龄为46.8(2575)岁,胰管结石患者中合并胰腺癌的发生率为19.0%,酗酒仍可能是胰管结石以及合并胰腺癌最常见的病因。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时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特征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等综合分析,可提高术前临床诊断准确率;通过ERCP或经皮胰腺穿刺取活检等有创的检查手段有助于术前确诊,但术前漏诊胰腺癌的发生率仍高达29.9%。胰头仍是胰管结石背景下并发胰腺癌最常见的发生部位(53.2%),但体尾部胰管结石同样可以并发癌变(25.5%);诊断癌变后按照胰腺癌治疗方案行根治性手术,术后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8%、20.3%、6.1%;中位生存时间为23.0(95%CI:16.030.0)个月。结论:胰管结石背景下合并胰腺癌往往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检测手段,早期诊断困难,术前漏诊率高;即便采取了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仍较差。二、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诊断评分系统,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胰管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有无癌变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风险预测模型,根据模型变量的β值建立诊断评分系统;并通过ROC曲线分析、Hosmer-Lemeshow检验和留一交叉验证(LOOCV)对模型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风险预测模型中,胰腺明显萎缩(OR=10.617,CI:2.83038.827,P<0.001)、胆总管变形(OR=12.189,CI:2.90251.191,P=0.001)、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OR=7.502,CI:2.19325.655,P=0.001)和胰管大结石(直径≥13mm)(OR=4.302,CI:1.30514.185,P=0.017)是胰管结石并发癌变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926(0.885,0.968)(P<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2=3.277,P>0.05;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法计算模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分别为71.43%、78.97%、78.24%、26.79%、96.25%、3.40、0.36。以四个独立风险预测因子进行危险评分赋值,总的分值范围为06分,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采用尤登指数法进行危险分层,将胰管结石患者划分为癌变低风险人群(13分)和癌变高风险人群(>3分),高风险人群的癌变实际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风险人群(P<0.001)。对诊断评分系统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符程度进行验证,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1.43%、89.74%、87.96%、42.86%、96.69%、6.96、0.32,说明基于该危险分层的评分系统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较好。结论:胰管结石并发癌变术前诊断困难,胰腺明显萎缩(实质厚度<7mm)、胆总管变形、胰管大结石(直径≥13mm)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或CEA中至少一项)升高是胰管结石并发癌变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以此为基础建立的诊断评分系统能提高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诊断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三、胰管结石并发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胰管结石并发癌前病变(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胰管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有无并发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PanINs)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胰管结石患者中并发PanINs的高危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胰管结石并发PanINs的三个潜在危险因素:肿大的胰头、胆总管变形、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大的胰头(OR=3.250,CI:1.3717.706,P=0.007)是胰管结石并发PanINs风险唯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尽管胰头肿大并未能纳入癌变诊断评分系统中,但它却是胰管结石并发癌前病变唯一的独立预测因子,在癌变早期防治中更加值得被重视。四、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外科应对策略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胰管结石并发癌变外科处理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外科应对策略。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的胰管结石并发癌变患者的病案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对外科处理的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结果:(1)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情况:胰管结石患者并发癌变的发生率为7.3%,癌变患者平均年龄为54.3±12.5岁,以Ⅰ型结石主,除了癌肿直接征象以外,胰腺明显萎缩、胆总管变形、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和胰管大结石这四个特征尤为常见。术前癌变漏诊率为39.4%(12例);采用诊断评分系统能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减少术前漏诊。手术中另有23.8%(5例)的患者漏诊癌变。术后迟发性癌变(11例)均发生在初次手术后2年以内,初次手术为胰管引流术以及初次手术中未取活检者均占到了54.5%。15例行手术切除的癌变患者术后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6.2%、6.7%、0,中位生存时间为12(95%CI:3.220.8)个月。(2)外科应对策略探讨:面对胰管结石患者时,完善全面的术前检查是减少癌变漏诊的前提,手术策略的核心是对有疑有癌肿占位、或胰头肿大、或评分为癌变高风险的患者推荐胰腺切除术作为首选术式,对于低风险患者可根据胰腺形态和结石特点选择行胰腺切除术、胰管引流术或二者联合的术式;术中常规取活检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确定最终术式;无癌变的患者术后至少2年内均建议门诊随访。结论: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防治关键在于提高癌变的术前诊断效率,减少术前和术中癌变的漏诊。通过术前评估是否存在癌肿占位或胰头肿大、是否为癌变高风险人群,采取个体化的手术策略,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五、胰腺切除术和胰管引流术治疗胰管结石的疗效与预后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手术治疗胰管结石的疗效和预后,评价癌变应对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胰管结石(不含并发癌变)患者的病案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胰腺切除术和胰管引流术治疗胰管结石的疗效及预后。结果:纳入136例胰管结石患者,其中胰管引流组44例,胰腺切除组92例。两种术式治疗胰管结石安全有效;与引流组相比,切除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均P<0.05),但术后残石率更低(P<0.05),并不增加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P>0.05);两组术后长期疼痛缓解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切除术在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外科应对策略中作为一种积极干预手段,在治疗胰管结石时与胰管引流术相比同样安全有效,其合理的应用并不会给评分系统误诊为癌变的胰管结石患者带来明显的手术负面影响。

赵子慧,梁灿灿,姚萍[5](2013)在《3种无创影像学检查诊断慢性胰腺炎价值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在慢性胰腺炎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同时行B超、CT、MRCP检查的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种检查方法诊断慢性胰腺炎的敏感性和对胰腺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CT与MRCP诊断慢性胰腺炎的敏感性(62.7%、80.5%)明显高于B超(52.7%),MRCP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CP对胰腺异常的检出率(82.7%、86.8%)明显高于B超(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及MRCP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优于B超。

边芳[6](2013)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评价胰胆管汇合分型与胰腺炎发病的关系》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胰腺炎是一种因胰蛋白自身的消化作用而引起的胰腺疾病。病情轻重不一,重症胰腺炎可危及生命。胰腺炎病因繁多,近来有研究表明,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胰腺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一些疾病的诊出率也相应的提高,胆胰管合流异常就是其中的一种疾病。明确病因是诊断疾病的前提,也是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的前提。因此,明确胆胰管合流异常是否是临床某种疾病的病因对于临床诊治至关重要。通过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下的胆管和胰管的显示情况,观察胆管和胰管的汇合方式,根据胆管和胰管的正常解剖和异常变异情况把胆管和胰管的汇合方式划分为不同类型,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下胆管和胰管各种汇合类型与胰腺炎的发病概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和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资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2年2月磁共振检查的226例胆胰管汇合处能够清晰显示的MRCP影像资料(237例病例资料中11例因不符合研究标准被排除在外),资料分为胰腺炎组和非胰腺炎组进行对比分析,临床诊断为胰腺炎的106例,诊断为无胰腺炎的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查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加用呼吸门控,TORSOPA8通道体部线圈,所有病例均做平扫、磁共振水成像扫描及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M3D/FRFSE、FIESTA及LAVA序列,扫描完成后获得的图像数据传输至GE ADW4.2系统(图像工作站)应用MIP和MPR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结合原始图像观察分析,由两位高年资丰富工作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采用双盲法,对磁共振图像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胆管胰管汇合部的显示情况,观察正常汇合和异常汇合的情况,对胆胰管汇合部进行分型,分析汇合部分型与胰腺炎发病概率的关系,对于分型意见有分歧的,由两人讨论确定为统一的标准来分析。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各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概率法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结果,分析胆管和胰管汇合部与胰腺炎的临床发病概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分为胰腺炎组(106例)和无胰腺炎组(120例)的226例清晰显示胆管和胰管汇合部的患者资料,根据胆胰管汇合方式分为正常汇合型和异常汇合型,其中正常型又分为A、B两型;异常汇合型分为B-P型、P-B型两型。在226例中,正常汇合类型的198例中胰腺炎组为83例,非胰腺炎组为115例;异常汇合类型的28例中胰腺炎组为23例,非胰腺炎组为5例,异常汇合分型中B-P型18例,P-B型10例。用卡方检验对正常汇合型和异常汇合型的胆胰管汇合分型与胰腺炎的发生概率进行统计学检验,两种类型胰腺炎发生概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异常汇合型胰腺炎发病概率高于正常汇合型,其中以异常汇合类型中B-P型异常汇合型的胰腺炎的发病概率最高。结论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可以对胆管和胰管的汇合部情况清晰显示并分型,评价分型类型与胰腺炎的发病概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影像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彭鹏[7](2012)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小于10岁儿童应用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小于10岁儿童胆胰疾病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至2011年我院10例年龄小于10岁的胆胰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童ERCP的诊治价值,并对成功率、并发症和预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0例患儿,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2~10岁,平均5.2岁。10例患儿共进行了10次ERCP操作,成功率90%(9/10),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其中诊断性ERCP3例,治疗性ERCP6例,其中单纯胆道疾病3例,单纯胰腺疾病2例,合并胆胰疾病4例。其中胆总管结石3例,胆管狭窄2例,胆总管囊肿1例。急性胰腺炎5例,慢性胰腺炎1例。治疗手段包括鼻胆管引流,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球囊扩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3/10),3例患儿出现血淀粉酶升高,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1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术前10例患儿皆存在腹痛,伴有黄疸2例,随访6~60月,ERCP术后腹痛总体缓解率70%(7/10),黄疸缓解率100%(2/2)。结论:1.诊断和治疗性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的诊疗中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儿童ERCP术后胰腺炎并不少见,术前应做好充分的风险和疗效评估,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预后良好。

刘烨[8](2010)在《MRCP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及与ERCP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及与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比较分析。方法:206例临床确诊的低位梗阻性黄疸的病例,梗阻部位均位于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至十二指肠壁段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全部行MRCP和ERCP检查,临床及MRI资料完整。回顾性分析206例低位梗阻性黄疸患者的MRCP及ERCP图像特点,与手术病理及随访结果对照,分别计算MRCP与ERCP以及二者结合后对梗阻性黄疸定性的诊断符合率。结果:206例低位胆道梗阻病例中,低位胆总管结石74例,MRCP诊断出72例(97.3%),ERCP诊断出74例(100%),低位胆管癌26例,MRCP诊断出24例(92.3%),ERCP诊断出26例(100%),壶腹及其胰头癌96例,MRCP诊断出88例(91.6%),ERCP诊断出83例(86.4%),胰头部良性肿块6例,MRCP诊断出6例(100%),ERCP诊断出5例(87.5%),低位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MRCP诊断出3例(75%),ERCP诊断出4例(100%)。MRCP与ERCP对低位梗阻性黄疸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6 %和93.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MRCP与ERCP合并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6.1%,与单项MRCP及ERCP检查的准确率无显着性差异( P > 0. 05)。结论:MRCP为无创性检查,对肿瘤引起的低位梗阻性黄疸的定性诊断价值略高于ERCP,尤其对低位胆总管的腔外肿块的显示及诊断有优势,对胆管末端结石的定性价值低于ERCP,ERCP对原发性低位胆管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上优于MRCP,ERCP在低位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和活检上的作用也是MRCP无法比拟的。目前在低位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中,MRCP结合MR图像分析可以取代ERCP。

李兆申[9](2000)在《中国ERCP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 自1973年首例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在我国应用以来,经过广大内镜工作者近30a的不懈努力,ERCP的成功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84.0%提高到90年代的96.1%,已逐步接近或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胰胆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内镜及其附属器械的迅速发展,治疗性ERCP于80年代初在我国也得到开展及应用,并逐步成为某些胰胆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使原来需要外科手术的某些胰胆疾病避免了手术的痛苦,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从而开创了我国胰胆疾病治疗的新格局。

陈忠贵,徐可树,吴杰,陈重珊,刘江汉[10](1986)在《逆行性胰胆管造影——213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经十二指肠纤维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是当前诊断慢性胰胆系疾病一项重要检查方法本院于1979年初至1984年对255例患者进行了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检查术,兹将资料完整的213例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213例中男111例,女102例,

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附72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附7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1.5 仪器与试剂
2.方法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2.1.1 治疗方法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基线资料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2.2.3 肝功能指标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2.2.5 术后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5.1 随访结果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ERCP术后胰腺炎相关预防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防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临床应用
2 ERCP术后胰腺炎
    2.1 PEP的诊断
    2.2 PEP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
    2.3 PEP的发生危险因素
        2.3.1 患者因素
        2.3.2 操作技术险因素
        2.3.3 操作经验相关因素
3 PEP的预防措施
    3.1 药物预防PEP措施
        3.1.1 降低炎症反应
        3.1.2 Oddi’s括约肌压力降低的药物
        3.1.3 胰酶活性抑制剂
        3.1.4 胰酶分泌抑制剂
    3.2 ERCP术胰胆管引流术预防PEP
        3.2.1 胰管支架置入术
        3.2.2 内镜下鼻胰管、胆道引流术
4 结论

(4)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外科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发病及诊治概况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与评价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PDS并发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外科应对策略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结语
第六章 胰腺切除术和胰管引流术治疗PDS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6.1 研究对象和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发病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3种无创影像学检查诊断慢性胰腺炎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B超、CT及MRCP扫描对慢性胰腺炎诊断的敏感性比较
    2.2 B超、CT与MRCP扫描对慢性胰腺炎的胰腺异常表现检出率比较
3 讨 论

(6)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评价胰胆管汇合分型与胰腺炎发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胆胰管解剖变异与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概况及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7)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小于10岁儿童应用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附典型病例摘要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MRCP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及与ERCP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缩略词索引表
综述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检查技术与方法
    2.4 影像分析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9)中国ERCP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性ERCP
    1.1 胆道疾病
        1.1.1 胆管结石
        1.1.2 胆管癌
        1.1.3 梗阻性黄疸
        1.1.4 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SOD)
    1.2 胰腺疾病
    1.3 乳头壶腹部病变
2 治疗性ERCP
    2.1 胆道疾病
    2.2 胰腺疾病
3 并发症防治
4 展望

四、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附72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D]. 张晟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ERCP术后胰腺炎相关预防措施的研究[D]. 黄晓晓.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防治进展[J]. 郭德胜,胡钢,胡开兵,杨春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72)
  • [4]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外科应对策略研究[D]. 徐正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3种无创影像学检查诊断慢性胰腺炎价值比较[J]. 赵子慧,梁灿灿,姚萍.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06)
  • [6]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评价胰胆管汇合分型与胰腺炎发病的关系[D]. 边芳. 郑州大学, 2013(11)
  • [7]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小于10岁儿童应用的临床价值[D]. 彭鹏.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2)
  • [8]MRCP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及与ERCP的比较分析[D]. 刘烨. 吉林大学, 2010(09)
  • [9]中国ERCP研究现状[J]. 李兆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04)
  • [10]逆行性胰胆管造影——213例报告[J]. 陈忠贵,徐可树,吴杰,陈重珊,刘江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86(02)


慢性胰腺炎论文 胰腺肿瘤论文 肝内胆管结石论文 造影检查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食用野菜——马齿苋的开发利用
下一篇:计算中低 Z 元素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