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急性肠系膜缺血31例诊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31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李留江,杨金江,李国剑,万嘉,吴若用,杨镛[1](2022)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肠系膜缺血的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肠系膜缺血的误诊率和病死率较高,但随着近年来诊疗技术和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很多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该文从肠系膜缺血的流行病学、血管解剖、病因、临床表现及分型、多学科诊疗模式下的诊治进展等多个方面着手,详述了国内外的肠系膜缺血相关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多学科诊疗模式对诊治肠系膜缺血的重要意义,旨在强化肠系膜缺血的救治意识,探索精准度和有效率更高的救治体系,为避免患者肠梗死、提高肠道存活率提供一定参考。

单瑞[2](2021)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早期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文中提出背景:缺血性肠病是肠壁局部缺血和缺氧性损伤的疾病,可由各种引起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血管本身病变的原因引发。由于急剧加重的消化道症状与轻微的腹部体征不相符,且常规实验室检查对其诊断价值有限,故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治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明确其发病危险因素,建立早期预测缺血性肠病的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在十堰市人民医院住院且确诊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1:1的比例选取同期收治的以腹痛和(或)便血为首发症状就诊的非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记录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出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患病的危险因素。根据各个危险因素的OR值,进行加权,建立评分系统,进一步利用R语言p ROC包绘制评分系统预测缺血性肠病的ROC曲线,确定临界值并计算各诊断指标。结果:最终纳入缺血性肠病患者90例,老年组(≥60岁)60例(66.67%),非老年组(<60岁)30例(33.33%)。两组在分型占比、常见表现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缺血性结肠炎为最多见病变类型;腹痛为最常见表现,便血次之。两组在病变范围方面差异显着(P<0.05),老年组病变多侵及多个肠段,非老年组病变多局限在单个肠段,即非老年组患者肠镜下缺血性肠病的病变范围小于老年组。缺血性结肠炎75例(83.33%),急性肠系膜缺血11例(12.22%),慢性肠系膜缺血4例(4.45%),三者在临床表现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腹胀不适更多见,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常发生休克。实验室检查中,66例(73.33%)静脉血糖升高,57例(63.33%)粪隐血试验阳性,36例(40.00%)血白细胞计数升高,32例(35.56%)D-二聚体升高。肠系膜上动脉造影(DS A)、CTA、CT/增强CT、超声及结肠镜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68.42%,63.64%,19.05%,82.22%。79例仅行保守治疗,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介入溶栓治疗,10例行外科手术切除坏死肠段。4例长期卧床者因合并感染及其他脏器衰竭死亡,4例术后死亡,余患者症状缓解后出院。在对缺血性肠病患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566,P=0.020)、高血压病(OR=2.395,P=0.028)、动脉硬化(OR=2.321,P=0.024)、糖尿病(OR=1.992,P=0.049)是其患病危险因素。各个危险因素根据OR值进行加权后的分值分别为3、2、2、2分,评分系统的总分为9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临界值为2.5(P<0.001)。评分系统对缺血性肠病发病预测的灵敏度为82.20%,特异性为62.20%,阳性预测值为68.50%,阴性预测值为77.80%,阳性似然比为2.176,阴性似然比0.286,诊断0R值为7.618,准确率为0.722,错误率为0.278。结论:缺血性肠病好发于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最常见,多累及左半结肠,老年人的肠道病变范围大于青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急性肠系膜缺血病情凶险,更易引发休克,实验室检查特异性低,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有诊断价值。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是缺血性肠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的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对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具有早期预测价值。

唐伟[3](2021)在《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影像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供应小肠和系膜的动脉血液急剧减少或引流静脉受阻,不能满足小肠生理代谢需求而引起小肠系膜缺血损伤,甚至缺血坏死。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AMI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在临床上成为急诊科、血管外科和放射科医师关注的热点。AMI属于急腹症范畴,腹部疼痛症状与体征不相对称,患者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会导致很高的死亡率。尽管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AMI的死亡率在近十年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AMI按病因分为动脉闭塞性、静脉闭塞性和非血管闭塞性,其中动脉闭塞性AMI在临床上较常见。动脉闭塞性AMI最常见的原因是血栓栓塞。小肠系膜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SMA狭窄或闭塞可引起小肠系膜缺血性损伤。SMA起始部的腹主动脉开口较大,和腹主动脉成锐角,血流方向与腹主动脉几乎一致,心源性栓子随血流易经过腹主动脉开口阻塞SMA主干及其分支。另外,SMA形态略弯曲呈现一定弧度,血流对管壁的剪应力加大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在内皮损伤基础上形成血栓。基于上述解剖特点,SMA在病理情况下较易发生血栓栓塞,引起小肠系膜缺血性损伤。SMA在腹腔干(celiac axis,CA)下方约1厘米起源于腹主动脉,SMA和CA的解剖位置相邻和功能相互联系。SMA和CA都是由胚胎发育早期起源于腹主动脉腹侧的原始内脏血管分支发育而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SMA和CA及其分支可发生解剖位置的变异。而动脉闭塞性AMI的患者在需要进行开腹或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时,术前需要了解肠系膜动脉的解剖变异情况,对手术计划的制定和避免医源性血管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动脉闭塞性AMI好发于老年人群。老年AMI患者常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共存疾病,共存疾病可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式的选择。合并共存疾病病情较重的老年AMI患者,缺血肠管发生不可逆性坏死的几率较大,手术治疗的风险高和术后并发症多,患者术后发生死亡的风险很高。AMI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准确治疗可减少缺血肠管发生坏死的几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具有快速成像、同时显示肠管和肠系膜血管、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等特点,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在临床上被推荐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增强MDCT可显示SMA狭窄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无解剖变异、肠管缺血性损伤情况以及治疗后随访复查,在临床上为AM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肠系膜缺血性损伤的MDCT征象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征象。通过肠缺血性损伤的MDCT征象鉴别可逆性肠缺血性损伤或不可逆性肠缺血坏死是临床上关注的热点,也是难点。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仅不可逆性缺血坏死的肠管需要手术切除,可获得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通过临床病例尚不能全面理解动脉闭塞性肠缺血损伤的MDCT征象与缺血持续时间和肠缺血损伤严重程度的组织病理学分级间的关系。因此,可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建立基于肠缺血损伤严重程度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和缺血持续时间的动脉闭塞性AMI的MDCT诊断标准,为临床提供参考。基于上述,本研究目的在于应用MDCT血管成像技术,围绕SMA解剖和SMA闭塞引起AMI的影像特征进行如下论述:(1)在MDCT上系统描述SMA解剖构型,并解释SMA各种解剖构型的胚胎学发育机制;(2)联合患者的共存疾病等临床基线特征,评估定量和定性肠缺血性损伤影像征象在动脉闭塞性A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3)建立SMA闭塞性AMI的动物模型,对照分析动脉闭塞性AMI的MDCT征象与肠缺血损伤严重程度的组织病理学评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动脉闭塞性肠缺血性损伤MDCT征象的病理学基础。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肠系膜上动脉解剖变异的MDCT表现及其胚胎学机制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5580例于2008年2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接受腹部增强MDCT及血管成像的影像学数据。2.MDCT检查:所有影像学数据采集在64排(LightSpeed VCT 64,GE healthcare,Unite states)或256层(Brilliance iCT 256,Philips healthcare,Cleveland)MDCT上进行。扫描范围:从膈肌顶部至右肾下缘或耻骨联合水平。扫描方法包括平扫,以及注入对比剂(Ultravist;Bayer Schering Pharma)后20秒、50秒双期(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3.影像分析:动脉期影像数据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ADW 4.3,GE healthcare)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目标动脉。由3位具有10年以上经验的腹部放射科医师独立分析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和腹腔干(celiac axis,CA)及其分支—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CHA)、胃左动脉(left gastric artery,LGA)和脾动脉(splenic artery,SA)的解剖起源及构型。如果出现争议,观察者之间经协商达成一致。4.解剖学构型命名:因为LGA、CHA和SA存在解剖变异,我们重新定义CHA和CA:无论血管的起源和解剖走行,一个动脉干至少发出一支肝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可认为是CHA;一个动脉干至少发出CHA、LGA和SA中的两支可认为是CA。因此,起源于腹主动脉的一个共同主干包括SMA和CA三个分支中的至少二支可定义为CA和SMA共干解剖变异(celiomesenteric trunk,CMT)。为了便于描述,SMA、LGA、CHA和SA分别以英文字母M、G、H和S表示。解剖构型命名:发出分支血管的共同主干+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的其余分支血管,共同主干用其分支血管的缩写字母组合加上英文单词“trunk”表示。例如:SMA和CHA起源于一共同主干,但LGA和SA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命名为MH trunk+LGA+S A。5.胚胎学机制:从腹部血管胚胎学发育和起源的角度,在讨论部分阐述解剖变异发生的胚胎学机制。6.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SMA解剖变异的发生率,以及各种解剖构型的百分比。第二部分: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死亡风险因素的MDCT评价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12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经临床证实并接受腹部增强MDCT及血管成像的33例SMA血栓栓塞引起AMI的住院患者。2.MDCT检查:同第一部分。3.影像分析及共存疾病评价:阅览病历资料并记录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共存疾病和预后,33例AMI患者被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在MDCT横轴位及重组影像上分析AMI患者肠缺血性损伤的影像学征象、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范围及狭窄程度。共存疾病情况按照老年共病指数(geriatrics index of comorbidity,GIC)分为1-4类。4.统计学分析:皮尔森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AMI患者死亡组和存活组间临床基本特征、MDCT征象以及共存疾病的种类和GIC分类的差异。与AMI患者死亡具有显着相关性的风险因素进行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诊断效能。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急性动脉血栓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血栓密度与透壁性肠坏死的相关性分析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经临床证实并接受腹部增强MDCT及血管成像的33例SMA血栓栓塞引起AMI的住院患者。2.MDCT检查方法:同第一部分。3.影像分析及血栓密度CT值测量:根据术中发现、术后病理结果和预后情况,33例AMI患者分为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组和可逆肠缺血损伤组。两位具有10年以上经验的腹部放射科医师分析AMI患者的肠缺血性损伤影像学征象、血栓位于SMA主干的解剖位置和范围、是否有SMA分支血管栓塞和SMA主干狭窄程度。参照动脉期横轴位影像上SMA血栓充盈缺损层面,在对应的平扫横轴位影像上测量血栓的CT值,每个层面血栓CT值相加总和再除以层面数计算出整个血栓的平均CT值。测量血栓CT值由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完成,取其平均值为最后测量结果。4.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AMI患者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组和可逆肠缺血损伤组的临床基本特征、MDCT征象和SMA血栓CT值的差异,与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显着相关的因素纳入多元回归分析和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四部分: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对照分析:动物实验研究1.实验对象:选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3只)和5个不同时间段缺血组(每组各3只)。通过开腹手术结扎兔子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建立急性小肠系膜缺血动物模型。对照组进行简单剖腹手术而不结扎肠系膜上动脉。2.MDCT检查:缺血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0.5小时、1.0小时、2.0小时、4小时和6小时后在64排MDCT(LightSpeed VCT 64,GE healthcare,Unite states)进行腹部平扫及双期(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对照组在假手术后6小时进行腹部MDCT平扫及双期(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3.组织病理学评价:MDCT扫描结束后立即处死兔子取出一段空肠,组织标本按照标准程序进行HE染色制作成石蜡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按照Park/Chiu评分系统对小肠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4.影像分析:分析对照组和缺血组的小肠缺血性损伤MDCT征象,在平扫和动脉期薄层横轴位影像上随机放置相对应两个感兴趣区(ROI)测量对照组和缺血组肠壁的CT 值(HU)。5.统计学分析:分析肠缺血损伤的MDCT征象和缺血肠壁的CT值与组织病理学评分和缺血持续时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肠系膜上动脉解剖变异的MDCT表现及其胚胎学机制1.5580例腹部MDCT血管成像样本中,SMA或CA解剖存在变异549例(9.84%)。其中SMA解剖变异486例(8.71%),其它解剖变异(SMA无解剖变异,CA分支有解剖变异)63例(1.13%)。发现SMA解剖构型有4大类:正常解剖(5031,90.16%)、HM trunk(248,4.44%)、SM trunk(67,1.2%)和CMT(171,3.06%)。2.248例HM trunk包括2型:HM trunk+GS trunk(230,4.12%)、HM trunk+LGA+SA(18,0.32%);67例SM trunk包括2型:SM trunk+HG trunk(60,1.08%)、SM trunk+CHA+LGA(7,0.12%)。3.171例CMT包括5型:Ⅰ 型,HGSM trunk(96,56.1%);Ⅱ型,HSM trunk+LGA(57,33.33%);Ⅲ型,GSM trunk+CHA(4,2.34%);Ⅳ型,HGM trunk+SA(3,1.75%);Ⅴ型,符合CMT定义的其余类型(8,4.68%)。根据LGA起源变异,CMT可进一步分为4类亚型:a型,LGA起源于CA(92,53.8%);b型,LGA起源于腹主动脉(57,33.33%);c型,LGA起源于单一共干(11,6.43%);d型,LGA起源于其余分支动脉(8,4.68%)。第二部分: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死亡风险因素的MDCT评价1.33例急性小肠系膜缺血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54.5%(18/33)。肠壁积气和/或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积气(pneumatosis and/or portomesenteric venous gas,PPMVG)(p=0.017)、SMA四个解剖区域血栓栓塞(p=0.036)、共存疾病GIC为3和4类是死亡的风险因素。2.PPMVG、SMA四个解剖区域血栓栓塞、共存疾病GIC为3和4类、联合3个风险因素诊断AMI患者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3.3%和100%,27.8%和100%,83.3%和73.3%,88.9%和73.3%。联合三个风险因素(0.88)和共存疾病GIC为3和4类(0.78)诊断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PPMVG(0.67)和SMA四个解剖区域血栓栓塞(0.64)。3.无风险因素的AMI患者死亡率为15.4%,有1个、2个和3个风险因素的AMI患者死亡率分别为66.7%、100%和100%。第三部分:急性动脉血栓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血栓密度与透壁性肠坏死的相关性分析1.33.3%(11/33)患者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腹膜炎(p=0.042)、肠壁变薄(p=0.033)和PPMVG(p=0.010)是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的风险因素。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AMI患者的SMA血栓平均CT值显着大于可逆肠缺血损伤AMI患者的SMA血栓平均CT值(41.2±6.1HU vs 34.2±3.0HU,p=0.003)。2.多因素回归分析SMA血栓的CT值可作为独立风险因素预测AMI患者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p=0.044,HR=1.82,95%CI:1.02-3.25)。3.腹膜炎、肠壁变薄、PPMVG和较高密度SMA血栓诊断AMI患者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5%和81.8%、36.4%和95.5%、45.5%和95.5%、72.7%和86.4%(截断值,36.2HU)。SMA血栓CT值(0.83)诊断AMI患者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腹膜炎(0.68)、肠壁变薄(0.66)和PPMVG(0.71)。第四部分: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对照分析:动物实验研究1.SMA闭塞持续时间在2小时范围内,缺血肠组织的Park/Chiu评分为0-5分,肠缺血损伤在MDCT上表现为肠壁强化减低和肠腔略扩张和积液。SMA闭塞持续时间超过4小时,缺血肠组织的Park/Chiu评分为4-7分,肠缺血损伤在MDCT上呈现肠壁强化减低、肠腔扩张积液、肠壁变薄、平扫肠壁密度增高和肠壁积气等影像学征象。2.随着SMA闭塞持续时间延长,在平扫和动脉期MDCT影像上缺血肠壁的CT值减低。在平扫影像上缺血肠壁的CT值(相关系数r=-0.56)、在动脉期影像上缺血肠壁的CT值(相关系数r=-0.85)、以及缺血肠壁的CT值在动脉期和平扫影像上的差值(相关系数r=-0.80)与缺血肠壁组织的Park/Chiu评分呈负相关。研究结论:1.在MDCT影像上系统阐述了SMA解剖变异构型,错位中断、不完全中断和永存纵向吻合是各种类型解剖变异构型的胚胎学机制。2.PPMVG、SMA四个解剖区域血栓栓塞、共存疾病GIC为3和4类是SMA闭塞型AMI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在临床管理中密切关注这三个风险因素可能改善患者预后。3.与低密度血栓比较,较高密度的血栓阻塞SMA容易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SMA血栓的密度(CT值)可作为预测动脉闭塞型AMI患者发生不可逆透壁性肠坏死的独立风险因素。4.对于动脉闭塞型AMI,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和Park/Chiu评分增加,在MDCT影像上显示肠缺血性损伤的征象增多,缺血肠壁的密度降低。在动脉期影像上缺血肠壁的CT值,以及缺血肠壁CT值在平扫和动脉期上的差值定量评估肠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优于在平扫影像上缺血肠壁的CT值。

孙玄[4](2021)在《NLR、PCT、D-二聚体及乳酸对粘连性小肠梗阻发生肠缺血的预测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NLR、PCT、D-二聚体及乳酸水平,探讨其与肠缺血发生的相关性,为临床手术时机的把握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ASBO患者,根据其肠缺血的情况,将其分为未缺血组、缺血组,缺血组根据其术中肠管情况,分为缺血可逆组、缺血不可逆组。针对每位患者,详细收集每位患者的一般病史资料,以及入院第1次和术前血NLR、PCT、D-二聚体及乳酸,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缺血组的乳酸、PCT较未缺血组显着升高(P<0.05),而NLR、D-二聚体在这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未缺血组与缺血组的各亚组对比发现,PCT在肠管发生可逆性缺血时即显着升高,且这三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在肠管可逆性缺血时升高并不显着(P>0.05),但发生不可逆性缺血时显着升高(P<0.05);NLR、D-二聚体在这三组间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CT与ASBO发生肠缺血相关,并且对可逆性缺血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以为早期手术时机的把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2、乳酸与ASBO发生肠缺血相关,但对可逆性缺血无预测价值,可以作为缺血晚期的生物学标志物。3、NLR、D-二聚体对ASBO发生肠缺血均无预测价值。

董天庚,龚昱达,高卫东,张波,盛卫忠[5](2021)在《急性肠系膜缺血合并肠坏死的预测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合并肠坏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诊治的81例肠系膜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肠坏死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81例患者中49例(60%)发生肠坏死,32例(40%)无肠坏死行保守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膜刺激征(P<0.00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P<0.001)、血清白蛋白(P=0.028)、肌酐(P=0.025)、乳酸(P=0.008)、D-二聚体水平(P=0.037)、CT检查发现肠壁积气改变(P=0.017)、肠壁强化减弱或消失(P<0.001)及肠腔扩张>2.5 cm(P=0.01)均与肠坏死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OR=3.60, 95%CI:1.51~5.47,P=0.007)、血清乳酸(OR=4.80,95%CI:1.36~9.89,P=0.032)及CT检查发现肠壁增强减弱或消失(OR=10.57,95%CI:1.82~61.10,P=0.008)为急性肠系膜缺血发生肠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肠系膜缺血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危险因素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乳酸水平升高以及CT检查提示肠壁强化减弱或消失。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北京急诊医学学会[6](2020)在《2020年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文中认为

邓勇彬,赖亚栋[7](2020)在《76例缺血性肠病并出血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缺血性肠病便血(ischemic bowel disease and hematochezia,IBD-H)患者临床特点,提高下消化道出血IBD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IBD-H患者临床资料,以145例结直肠恶性肿瘤便血(colorectum malignant tumor and hematochezia,CMT-H)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的差异,寻找IBD-H临床特点。结果 IBD-H组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75例(98.68%),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1.32%);同CMT-H组比较,IBD-H组3天入院率高(P<0.001),合并高血压病及腹部手术史比例高(P<0.05),合并腹痛、腹泻、呕吐比例高(P<0.05),入院查体腹部压痛比例高(P<0.001),急诊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乳酸脱氢酶高(P<0.05);75例IC完成肠镜检查,病变范围均在左半结肠。结论 IBD-H患者多数为IC,以女性多见,常有高血压病、腹部手术病史,多在3日内因便血合并腹痛、腹泻或呕吐入院,1/4左右患者入院有腹部压痛,急诊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乳酸脱氢酶较高,病变范围仅累及左半结肠。

田科科[8](2020)在《中青年和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比较和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患有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的中青年和老年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IC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不同年龄段I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1.以我院确诊为IC的1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以60岁为界分为中青年组(68例)和老年组(121例,含60岁),收集完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IC患者的临床特点。2.将选取的189例(中青年组68例,老年组121例)IC患者作为病例组,将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的另外189例(68例<60岁,121例全于60岁)同时期于我科行全结肠镜检查正常且既往、现今无肠道器质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既往病史、手术史及用药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年龄段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探究中青年组IC和老年组IC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青年和老年组患者均以女性居多,临床表现均以腹痛、便血为主,其次为恶心、呕吐和腹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青年组合并腹部手术史的比例高于老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青年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合并腹主动脉、髂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病变的比例显着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患者在腹部CT检查结果方面均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水肿和脂肪间隙模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部位方面两组IC患者均好发于左半结肠,镜下表现主要为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形成,部分患者出现渗血、白苔、肠腔狭窄、血管纹理不清或消失等,其中老年组血管纹理不清或消失的比例显着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患者均以内科治疗为主,效果良好,住院期间仅1例老年组患者死亡,余均好转出院。2.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青年组IC患者在女性比例、合并腹部手术史方面明显多于中青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IC患者在女性比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服用CCB类降压药、腹部手术史方面明显多于老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腹部手术史是中青年IC发病的危险因素;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腹部手术史是老年IC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中青年组和老年组IC患者女性比例均高于男性,临床表现均以腹痛、便血为主。2.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腹部大血管病变及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提示血管病变和灌注不足在老年IC患者中的比例更高。3.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IC,两组IC患者均好发于左半结肠,镜下表现无明显差异,均主要为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一过型表现,且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均良好。4.女性、腹部手术史是中青年IC发病的危险因素;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腹部手术史是老年IC发病的危险因素。

徐乐[9](2020)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特点及NLR、ALB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血流灌注受限而导致的肠道缺血性疾病。常见的缺血原因包括肠系膜血管栓塞、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或者灌注不足等。随着人口老龄化,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该病的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但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误诊率高,加上疾病进展快,预后较差,不及时干预死亡率可高达50-70%。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是近年来常用于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指标,被认为可以协助诊断AMI,并且多项研究表明NLR升高是缺血性疾病预后不佳的预测因素。白蛋白(albumin,ALB)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有研究提出ALB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和住院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相关关系,也有研究发现ALB是缺血性肠病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但目前关于NLR及ALB与AMI预后的研究极少。本研究通过对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主要是分析总结AMI的临床特点,并探讨NLR与ALB水平对AMI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期为该病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4月~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共192例,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情况,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发生院内死亡作为终点事件,将其分成生存组与死亡组。采用SPSS23.0和MedCalc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图表制作,利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利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关于NLR及ALB与AMI预后的相关性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年龄、性别、既往病史、NLR、ALB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等可能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然后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到与AMI预后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以优势比(odds ratio,OR)和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绘制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比较分析NLR及ALB和其他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均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92例AMI患者中包含男性101例,女性91例,男女比例为1.11:1,60岁及以上者122例(63.5%)。2.89.6%的病人合并1种及以上基础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病62例(32.3%)、房颤50例(26.04%)、冠心病49例(25.5%),其他还有脑梗、高脂血症、糖尿病等。3.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187例(97.4%)、腹胀83例(39.0%)、恶心79例(41.1%)、呕吐65例(33.9%)、便血59例(30.7%),其他还有腹泻、体重下降、排气排便停止等。腹痛部位以上腹及脐周为主。24.0%的患者有腹膜炎体征。误诊病例56例,误诊率29.2%。4.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ALB降低者58.9%。计算得到NLR:7.25[3.57,17.1]。5.辅助检查:血管超声、CT、CTA、血管造影的阳性率分别为47.7%、82.1%、90.8%、100%。CT发现腹水、腹腔游离气体以及肠壁气体等征象者在死亡组高于生存组(P<0.05)。6.40.1%的患者使用内科治疗,45.3%行介入下治疗,19.3%行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病例36例,死亡率18.8%,死亡原因多见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合并感染性休克等。7.死亡组中NLR水平高于生存组,ALB水平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死亡组中房颤、脑梗、冠心病、休克、腹膜炎、年龄、WBC、APTT、D-二聚体与生存组有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NLR是 AMI 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4;95%CI:1.028~1.101;P<0.001),ALB是AMI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OR=0.743;95%CI:0.639~0.863;P<0.001),此外,腹膜炎、休克及WBC也是AM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8.ALB的预测AMI死亡的AUC为0.864,最佳截断值为29g/L,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77.6%;NLR预测AMI死亡的AUC为0.855,最佳截断值为10.33,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70.5%。结论1.急性肠系膜缺血常见于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常伴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等。临床表现以腹痛伴随恶心呕吐、腹胀、便血等为主,症状与体征不相符,误诊率及死亡率较高。2.高度怀疑AMI时可首选CTA或DSA检查,CT发现腹水、肠壁气体及腹腔游离气体时应警惕AMI不良预后的发生。3.NLR是AM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LB是AMI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此外,腹膜炎、休克及WBC也是AM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NLR及ALB对AMI预后的预测效能高,有望成为预测AMI预后的简单易得的可靠指标,临床上需加强重视。

王新宇[10](2020)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继发透壁性肠坏死预后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一种罕见、危及生命的腹部外科急症,特别是对于继发不可逆性透壁性肠坏死(Transmural intestinal necrosis,TIN)的患者,然而,目前手术干预的时机是有争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TIN患者的预后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至2017年0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15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并对AMI患者继发TIN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58例AMI患者,男性108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7.5±13.6)岁(范围:19~86岁),根据病理评估和随访结果,62例为TIN,96例为非TIN。其中动脉源性AMI患者52例,静脉源性106例。TIN患者与非TIN组患者相比,二次肠切除、短肠综合征、吻合口或造口旁漏、肺部感染、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胃肠道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肝肾功能不全、脓毒症、MODS及死亡率均明显升高,同时,ICU及住院时间亦明显增加。单因素分析显示:SOFA评分、阻塞位置、高血压病、腹膜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总胆红素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血肌酐、动脉血乳酸、动脉血PH值、腹腔游离积液、肠壁增强减弱、肠系膜水肿、肠壁积气与AMI继发TIN有关。动脉血乳酸水平(OR=4.763,95%CI:2.293~9.897,P<0.001)、腹腔游离积液(OR=9.498,95%CI:2.560~35.242,P=0.001)和肠壁积气(OR=7.081,95%CI:1.681~29.828,P=0.008)是AMI继发TIN的独立预测指标。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的总面积为0.934(95%置信区间:0.893~0.974)。ROC曲线显示,动脉乳酸水平的截点值是2.65mmol/L。研究结论继发TIN的AMI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较高。AMI继发TIN的三个预测指标是动脉乳酸水平>2.65mmol/L,腹腔游离积液和肠壁积气。密切监测这些预测指标将有助于识别透壁性肠坏死并及时进行手术干预。

二、31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1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多学科诊疗模式下肠系膜缺血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血管解剖
3 病因
4 临床表现及分型
    4.1 临床表现
    4.2 分型
5 MI的诊断
    5.1 实验室指标
    5.2 影像学指标
    5.3 肠道不可逆坏死的预测指标
6 MDT模式下的MI治疗
    6.1 MDT模式治疗MI的必要性
    6.2 治疗方案
7 小结与展望

(2)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早期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1.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缺血性肠病组(病例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非缺血性肠病组(对照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2.收集指标
    3.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1.1 不同年龄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特征
        1.2 不同类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特征
        1.3 实验室检查
        1.4 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
        1.5 治疗及转归
    2.缺血性肠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2.1 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建立评分系统
四、讨论
    1.临床特征
    2.危险因素及评分系统
        2.1 危险因素
        2.2 评分系统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文献综述
    1.正文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及危险因素分析
    2.参考文献
八、附录
九、致谢

(3)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肠系膜上动脉解剖变异的MDCT表现及其胚胎学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死亡风险因素的MDCT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急性动脉血栓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血栓密度与透壁性肠坏死的相关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对照分析:动物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生理解剖、共病特征及MDCT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NLR、PCT、D-二聚体及乳酸对粘连性小肠梗阻发生肠缺血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临床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数据收集
        2.2.2 分组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情况
    3.2 未缺血组与缺血组之间一般资料的对比
    3.3 未缺血组与缺血组之间NLR、PCT、D-二聚体、乳酸的对比
    3.4 未缺血组与缺血各亚组之间一般临床资料的对比
    3.5 未缺血组与缺血各亚组之间的NLR、PCT、D-二聚体、乳酸对比
第4章 讨论
    4.1 炎性指标NLR、PCT和肠缺血的相关性
    4.2 血栓性指标D-二聚体和肠缺血的相关性
    4.3 组织缺氧指标乳酸和肠缺血的相关性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综述 血清生物学指标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7)76例缺血性肠病并出血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症状及病史比较
    2.3 入院时间比较
    2.4 体征比较
    2.5 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比较
    2.6 患者DDI及LDH情况比较
    2.7 电子肠镜检查
3 讨 论

(8)中青年和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比较和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特点及NLR、ALB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急性肠系膜缺血继发透壁性肠坏死预后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MI患者继发透壁性肠坏死的预后及临床特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病人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急性肠系膜缺血继发透壁性肠坏死的血清学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31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学科诊疗模式下肠系膜缺血的诊治进展[J]. 李留江,杨金江,李国剑,万嘉,吴若用,杨镛. 华西医学, 2022(02)
  • [2]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早期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D]. 单瑞.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
  • [3]急性动脉闭塞性肠系膜缺血MDCT影像学研究[D]. 唐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NLR、PCT、D-二聚体及乳酸对粘连性小肠梗阻发生肠缺血的预测价值[D]. 孙玄. 青海大学, 2021(02)
  • [5]急性肠系膜缺血合并肠坏死的预测因素分析[J]. 董天庚,龚昱达,高卫东,张波,盛卫忠.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1(02)
  • [6]2020年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北京急诊医学学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10)
  • [7]76例缺血性肠病并出血临床特点分析[J]. 邓勇彬,赖亚栋. 右江医学, 2020(09)
  • [8]中青年和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比较和危险因素分析[D]. 田科科. 苏州大学, 2020(02)
  • [9]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特点及NLR、ALB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D]. 徐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急性肠系膜缺血继发透壁性肠坏死预后及临床特征分析[D]. 王新宇. 南京大学, 2020(02)


血栓论文 缺血性肠病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

上一篇:计算中低 Z 元素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
下一篇:非最小相位系统的终端滑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