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斐[1](2021)在《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以及治疗前后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探讨该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的有效性与调节机体内分泌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四科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且辨证为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深刺会阴穴为主配合揿针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通过观察乳腺增生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以治疗前后雌、孕激素的含量及乳腺彩超作为观测指标,所得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88.23%、79.4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乳腺增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乳房疼痛评分: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乳房疼痛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3.乳房肿块评分: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乳房肿块硬度、乳房肿块大小及乳房肿块分布范围三方面,两组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乳房肿块大小、乳房肿块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乳房肿块硬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伴随症状积分: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月经失调、腰酸乏力、神疲倦怠、舌脉方面,两组积分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月经失调与神疲倦怠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腰酸乏力、舌脉方面方面,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5.雌孕激素水平: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雌激素水平、提高孕激素水平(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调节雌孕激素的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可良性调节机体雌孕激素的水平;2.治疗组在调节雌孕激素水平方面,以及在改善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大小、乳房肿块分布范围、神疲倦怠与月经失调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宋其桓[2](2021)在《子午捣臼针刺法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的目的是观察比较子午倒臼针刺法和常规针刺两组的治疗疗效,探讨子午倒臼针法在治疗乳癖方面的优势,为临床治疗乳癖提供更加便捷的方法。方法:将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妇科的72例乳癖(肝郁气滞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进行疗效对比。治疗组于患病对侧天宗穴施以子午捣臼针法。余穴予以常规针刺。对照组选取相同穴位,均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两组治疗均日1次,5天为1个疗程,期间休息2天,约需连续治疗2-3个疗程。将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记录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性能变化,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SPSS分析,(1)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疼痛、肿块等方面无显着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乳房各项指征(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的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乳房各项指征(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的评分均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体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差异显着(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乳癖的临床症状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本病都具有一定的疗效。(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加突出。
刘彩凤[3](2020)在《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1.1对中医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为例)的近况进行定量分析,为客观评价软坚散结法治疗常见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提高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常见结节性疾病的临床疗效。1.2对治疗肝经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治疗每种疾病的高频用药、核心用药组合,发掘核心方剂,总结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临床运用规律。1.3探索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发生在相同患者的中医辨治规律。2研究方法:2.1 Meta 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Wanfang、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依据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评价文献质量,Revman5.3作为分析辅助工具,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森林图模型展示分析结果,绘制漏斗图使纳入文献发表偏倚情况一目了然。2.2数据挖掘搜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方剂药物稀疏矩阵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应用Clementine12.0建立Apriori模型进行数据关联规则分析。应用IBM Statistic23软件进行R型聚类分析,挖掘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用药规律、常用药物组合、核心方剂,并挖掘新的有效方剂。3研究结果:3.1软坚散结中药复方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结果(1)甲状腺结节:研究共纳入34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缩小甲状腺结节大小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乳腺增生症:研究共纳入40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乳腺增生结节大小、结节硬度、相关激素(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子宫肌瘤:研究共纳入29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医疗法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子宫肌瘤体积、相关激素(FSH、LH、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医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2数据挖掘结果(1)甲状腺结节:共筛选处方96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夏枯草、浙贝母、柴胡、莪术、牡蛎。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夏枯草、郁金;莪术、浙贝、夏枯草;夏枯草、陈皮(莪术、浙贝母、牡蛎并列第3)。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郁金、夏枯草、陈皮、甘草、茯苓、连翘;C2方:三棱、莪术、青皮;C3方:海藻、昆布、半夏、当归。C4方:浙贝母、牡蛎、玄参。(2)乳腺增生症:共筛选处方112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柴胡、香附、当归、白芍、浙贝母。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柴胡、香附;柴胡、当归;柴胡、白芍;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青皮、王不留行、海藻、昆布、牡蛎;C2方:浙贝母、瓜蒌、穿山甲、夏枯草、延胡索、丹参;C3方:白术、茯苓、白芍、当归;C4方:枳壳、甘草、川芎、柴胡、陈皮、香附。(3)子宫肌瘤:共筛选处方70首,药物使用频次在35次以上的共2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莪术、三棱。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三棱、莪术;三棱、莪术、夏枯草;三棱、莪术、桃仁。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香附、丹参;C2方:夏枯草、牛膝、牡蛎、海藻、昆布、荔枝核;C3方:鸡内金、山楂、黄芪、党参、白术;C4方:柴胡、白芍、土鳖虫、鳖甲、水蛭;C5方:桃仁、穿山甲、赤芍、川芎、当归、桂枝、茯苓、丹皮。4研究结论:4.1 Meta分析结论软坚散结法单独或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在改善病灶大小、硬度、总有效率、及相关激素水平等方面较单纯使用西医常规疗法有一定优势,并且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4.2数据挖掘结论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用药以化痰散结药为主,配合理气药、化瘀药,夏枯草、浙贝母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海藻玉壶汤、消瘰丸为主。可见人体上部甲状腺结节病理变化以痰凝为主,可伴血瘀和气滞,消瘿散结、化痰行气为主要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用药以疏肝理气药为主,配合养血活血药、化痰散结药,柴胡、香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为主。可见人体中部乳腺增生症病理变化以肝郁气滞为主,伴有血虚、血瘀、痰凝等特点,疏肝理气、养血柔肝为主要治法。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用药以活血破血消症药为主,莪术、三棱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为主。可见人体下部子宫肌瘤病理变化以血瘀为主,破血消症软坚散结为主要治法。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可根据患者的整体表现判断患者以痰凝、气滞、血瘀中的何种病理变化为主,以此为处方用药的基本依据,病灶所在人体的上、中、下部位为辅助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三种疾病的常用中药具有多靶点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灵活选择中药。
王子彦[4](2020)在《电热针治疗乳痛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热针治疗乳痛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资料均来源于2017.12-2020.01月就诊于本院门诊的病人,依据乳痛症的诊断标准,共纳入60例完成全部治疗过程的病例。治疗方案:①针刺组:取穴:阿是穴或阳性反应点,膻中,期门双,腹结双,足三里双,神门双,间使双,太冲双,丰隆双。②电热针组:针灸选穴同电针刺组,加以电热刺激。电热刺激:阿是穴或阳性反应点予电热针刺激,将2组导线的输出电极夹分别连接阿是穴或病灶局部的针灸针上。选用疏密波,周期0.8s,定时30min,输出脉冲,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宜;按加热键,加热针灸针。治疗周期:每周2-3次,共16次,8周内完成治疗。随访8周,每4周一次,总疗程16周。主要疗效指标评价:于0周、4周、8周、12周、16周,分别记录每月乳腺疼痛天数,与平均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次要疗效指标:于0周、4周、8周记录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评分;于0周、8周记录乳腺彩超检测结果(乳腺囊肿、结节)。结果: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诊断与纳入标准的患者,并统计完成8周全部疗程的患者60例,电热针组与针刺组各30例。①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之一乳腺月疼痛天数较0周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5.17天(95%CI(3.48,6.85)),针刺组为 4.67 天(95%CI(3.62,5.71));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8.00 天(95%CI(6.31,9.69)),针刺组为 7.07 天(95%CI(6.02,8.11));与 0 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0.97天(95%CI(-0.28,2.22));治疗 8 周,差值为 0.53 天(95%CI(-0.81,1.8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之二平均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较0周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33.20mm(95%CI(26.56,39.84)),针刺组为24.80mm(95%CI(17.60,32.00));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37.33mm(95%CI(30.69,43.97)),针刺组为34.97mm(95%CI(27.77,42.17));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14.00mm(95%CI(6.41,21.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差值为7.97mm(95%CI(-0.20,15.7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简式McGill疼痛询问量表(S F-MPQ)评分与0周比较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7.53分(95%CI(5.23,9.83)),针刺组为7.10分(95%CI(5.34,8.86));治疗8周,电热针组为11.43分(95%CI(9.67,13.20)),针刺组为10.90分(95%CI(8.6,13.20));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3.07分(95%CI(1.13,5.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差值为2.10分(95%CI(-0.03,4.2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PRI评分与0周比较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3.70分(95%CI(2.03,5.37)),针刺组为3.67分(95%CI(2.32,5.02));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6.37 分(95%CI(4.69,8.04)),针刺组为 6.73分(95%CI(5.38,8.08));较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1.63分(95%CI(0.29,2.9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差值为1.23分(95%CI(-0.37,2.8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患者B超结果进行评价,主要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乳房B超检查报告的结节大小变化。共收集43例,于治疗前后均在同一医院进行B超检查的患者检查报告,电热针组22例,针刺组21例。对电热针组与针刺组囊性结节与实性结节大小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乳腺结节大小变化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评价,对于治疗8周后,平均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低于40mm的54例患者进行随访。电热针组与针刺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乳腺月疼痛天数较0周变化值。随访第12周,电热针组为8.20天(95%CI(6.51,9.89)),针刺组为7.73天(95%CI(6.69,8.78));随访第16周,电热针组为7.70天(95%CI(6.01,9.39)),针刺组为6.83天(95%CI(5.79,7.88));较0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随访第12周,两组差值为1.00天(95%CI(-0.40,2.40));随访第16周,差值为0.60天(95%CI(-0.65,1.8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价指标之二平均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较0周变化值。随访第12周,电热针组为 48.35mm(95%CI(41.59,55.11)),针刺组为 44.20mm(95%CI(36.72,51.67));随访第 16 周,电热针组为 46.73mm(95%CI(39.53,53.93)),针刺组为 43.80mm(95%CI(37.16,50.44));较0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随访第12周,两组差值为3.75mm(95%CI(-3.06,10.4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6周,差值为2.67mm(95%CI(-3.94,9.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在随访期12W,16W,乳腺每月疼痛天数与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均有显着减少,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周期性乳痛与非周期性乳痛:对于电热针组与针刺组患者证型进行亚组分析,电热针组30例患者,其中周期性18例,非周期性12例;针刺组30例患者,其中周期性17例,非周期性13例。周期性乳痛,乳腺月疼痛天数较0周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4.33天(95%CI(3.07,5.59)),针刺组为 3.50 天(95%CI(2.02,4.98));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6.83天(95%CI(5.57,8.09)),针刺组为 6.22 天(95%CI(4.75,7.70));较 0 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0.50天(95%CI(-2.06,1.06));治疗 8 周,差值为-0.72 天(95%CI(-2.05,0.6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周期性乳痛,乳腺月疼痛天数较0周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7.67天(95%C I(4.73,10.60)),针刺组为 5.17 天(95%CI(3.36,6.98));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10.67 天(95%CI(7.73,13.60)),针刺组为 7.42 天(95%CI(5.61,9.23));较 0 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3.17天(95%CI(1.30,5.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差值为2.42天(95%CI(-0.27,5.1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性乳痛,治疗4周,电热针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减少36.33mm(95%CI(27.17,45.49)),针刺组为 23.30mm,(95%CI(14.66,32.34));治疗 8 周,电热针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减少38.83mm(95%CI(29.67,47.99)),针刺组为33.17mm(95%CI(24.33,42.01)),两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差值为13.67mm(95%CI(2.39,24.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两组间差值为6.50mm(95%CI(-2.36,15.3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周期性乳痛,治疗4周,电热针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减少28.50mm(95%CI(18.76,38.24)),针刺组为 26.75mm(95%CI(13.99,39.51));治疗 8 周,电热针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减少37.67mm(95%CI(24.91,50.43)),针刺组为35.08 mm(95%CI(25.34,44.83)),两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差值为14.50mm(95%CI(4.72,24.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两组差值为10.17mm(95%CI(-5.21,25.5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性乳痛与非周期性乳痛,电热针与针刺治疗在治疗期4周,8周,简式McGill疼痛询问量表(SF-MPQ)评分较基线均有显着减少。电热针治疗非周期性乳痛,对于SF-MP Q评分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优于针刺治疗非周期乳痛症(P>0.05)。电热针与针刺治疗在治疗期4周,8周,PRI评分较基线均有显着减少。电热针治疗非周期性乳痛,对于PR I评分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优于针刺治疗非周期性乳痛。远期疗效评价,电热针组与针刺组在随访期12周,16周,乳腺每月疼痛天数与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均有显着减少,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了电热针治疗乳痛症,短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因疼痛产生的不良情绪,效果较普通针刺治疗效用更佳;但长期与远期疗效与普通针刺组无明显差异。电热针治疗周期性乳痛症,在短时期,对于患者平均乳腺痛VAS评分改善效果优于针刺治疗,但对疼痛时间与其他疼痛指标改善效果与针刺组无明显差别。电热针疗法对于非周期性乳痛症治疗,短期内,缩短疼痛天数、缓解乳房疼痛各项疗效指标效果均优于针刺治疗非周期性乳痛症。电热针治疗周期性乳痛症较针刺治疗,缓解疼痛症状见效更快;电热针治疗对非周期性乳痛症疼痛天数、疼痛评分和由疼痛产生的不良情绪,短期改善效果较普通针刺治疗更佳。电热针治疗乳痛症安全性较高。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杨倩怡[5](2020)在《调周埋针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根据乳腺周期性变化规律给予周期性埋针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临床疗效,并通过与常规埋针方法作比较,比较两种埋针方法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了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经行乳房胀痛6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调周埋针组和常规埋针组,每组各30例。调周埋针组予以皮内针周期疗法,主穴选取膻中、乳根、屋翳、期门、臂中穴,遵循乳腺随着月经周期变化规律,以月经期划分时间点,月经来潮前7天为经前期,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加用胆俞、膈俞或合谷、太冲;末次月经后7天为经后期,以补肾固本为主,加用肾俞、关元、命门或三阴交、太溪。3天治疗一次,每个月经周期共治疗四次,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常规埋针组取膻中、乳根、屋翳、期门、臂中穴为主穴,月经前10天开始治疗,3天一次,每个月经周期共治疗四次,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经行乳房胀痛疼痛积分、乳腺查体体征积分、月经异常症状积分、其他伴随症状积分、疼痛疗效、临床综合疗效以及随访情况,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并比较两组疼痛疗效和临床综合疗效,分别于3个疗程完成后的下一次月经来潮前和治疗结束3个月经周期后的月经来潮前随访评估疗效,评价调周埋针法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临床疗效。结果:1.在改善经行乳房胀痛疼痛方面,治疗前两组疼痛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同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疼痛积分对比无显着性差别(P>0.05)。随访时较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后有升高,与治疗后对比(P<0.05)具有显着差别;两组间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疼痛改善情况维持较好,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两组乳腺查体体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同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积分及积分差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别(P>0.05)。3.在改善经行乳房胀痛伴随症状方面,治疗前两组月经异常积分和其他伴随症状(头晕头痛、胁肋胀痛、心烦易怒、情志抑郁、失眠等)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前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两组间积分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能较好地改善经行乳房胀痛患者的伴随症状。4.疼痛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7%,两组间疼痛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提示两组疼痛疗效均确切。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间疗效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间综合疗效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间远期疗效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随访时疼痛痊愈患者复发方面,治疗组疼痛痊愈患者19例,随访时复发5例,复发率为26.3%;对照组痊愈患者15例,随访时复发10例,复发率为66.7%,两组复发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针周期疗法治疗经行乳房胀痛具有显着临床疗效,能够较持久有效缓解患者乳房疼痛症状,并能改善月经异常、心烦易怒、胁肋胀痛等伴随症状,且操作简单、治疗频次少,耗时少、患者依从性较好,具有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据研究统计分析提示,皮内针周期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埋针组。
潘佳慧[6](2020)在《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客观评价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医院招募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受试者,利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并按照1:1:1 比例分为精灸组、假精灸组和空白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86例,精灸组29例、假精灸组28例、空白组29例。1.干预方案(1)精灸组①取穴:肩井(双)、天宗(双)、膏肓(双)、肝俞(双)、胃俞(双)②定位:肩井(GB21):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天宗(SI11):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膏肓(BL43):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肝俞(BL18):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胃俞(BL21):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取穴、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128]③操作:受试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皮肤,在上述穴位处用棉签点涂上万花油,再放置规格为底面直径2mm*高3mm的圆锥型艾炷,上小下大,上尖下平,用线香点燃艾炷尖端,并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烧至艾炷三分之二时迅速移走艾炷,局部皮肤以红晕为度,每穴连灸2壮。(2)假精灸组①取穴:同精灸组。②定位:同精灸组。③操作:受试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皮肤,在上述穴位处用棉签涂上少量万花油,再放置规格为底面直径2mm*高3mm的圆锥型艾炷,上小下大,上尖下平,将艾炷用万花油浸湿,使其无法燃烧,点燃线香,做线香点艾炷姿势,但不点燃艾炷,并在其穴位周围抓挠,约5秒后更换艾炷,每穴共2壮。(3)空白组不做任何相关治疗。2.疗程每3天一次治疗,每周2次,月经期暂停治疗,2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完成12次治疗,确定完成10次治疗即为临床有效观察病例。3.评价时点及指标评价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结束及随访期(治疗结束后1月);主要评价指标为McGill疼痛简化量表及乳腺增生病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表;次要评价指标为血清E2、P激素水平;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均完成主要及次要评价指标,而随访期完成McGill疼痛简化量表中VAS视觉模拟评分。4.数据统计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中,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平均秩和和四分位数表示(R(P25,P50,P75));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若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满足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多时点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点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差异α=0.05。结果:(1)基线情况:本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86例,其中精灸组29例,假精灸组28例,空白组29例。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P=0.126)、月经周期(P=0.836)、病程(P=0.188)、发作频率(P=0.218)、乳痛持续情况(P=0.159)、婚姻情况(P=0.362)及中医辨证分型情况(P=0.422)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McGill疼痛简化量表(MPQ)组内比较:精灸组与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MPQ评分呈下降趋势(P<0.001),而空白组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1.000)。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MPQ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12),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MPQ评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精灸组MPQ评分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假精灸组与空白组MPQ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8)。①疼痛评级指数(PRI)方面组内比较: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01),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01),假精灸组在治疗前后感觉项评分未见明显变化(P=0.07),而空白组治疗前后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精灸组感觉项评分及PRI评分与假精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精灸组的情感项评分与假精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79),精灸组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精灸组感觉项评分及PR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假精灸组情感项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②视觉疼痛评分(VAS)方面组内比较:精灸组与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而随访期精灸组VAS评分仍可维持治疗后水平(P=0.745),假精灸组VAS评分有一定回升,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306),空白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VAS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49),具有可比性;三组在治疗后和随访期VAS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组间的时间因素及干预措施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001),治疗后及随访期精灸组在改善VAS评分优于假精灸组和空白组(P<0.05)。③现在疼痛评分(PPI)方面组内比较:精灸组与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PP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空白组治疗前后PPI评分无明显变化(P=0.257)。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在PPI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88),具有可比性;三组在治疗后PPI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精灸组PPI评分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假精灸组PP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28)。(3)乳腺增生病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表组内比较: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乳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而假精灸组和空白组均无显着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乳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乳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精灸组乳痛、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精灸组乳痛、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有效率治疗结束时,精灸组、假精灸组和空白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6%、28.57%、13.79%,组间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5)血清E2、P激素水平组内比较:三组在治疗过程雌激素无明显变化(P=0.456),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孕酮水平呈升高趋势(P=0.021),假精灸组和空白组在治疗过程中孕酮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0.05);相应的精灸组E2/P比值较治疗前下降(P<0.001),假精灸组和空白组E2/P比值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后雌激素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前孕酮及E2/P比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孕酮及E2/P 比值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精灸组孕酮及E2/P 比值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精灸组孕酮及E2/P 比值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安全性分析本研究共出现2例不良事件(轻度),症状均可自行缓解,且受试者愿意继续接受治疗。总体不良反应较少,精灸属于安全的治疗措施。结论:精灸可有效缓解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状,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及内分泌激素情况。
王康[7](2020)在《基于FP-Growth算法拟定乳痛宁汤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将自拟乳痛宁汤应用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从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以及安全性方面,对乳痛宁汤的优劣势进行评价;初步运用FP-Growth算法数据挖掘的结果组方,通过乳痛宁汤的临床疗效,对该数据挖掘的可靠性和临床可行性进行验证。方法对在20 1 9年03月至同年08月期间,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二科门诊就诊的 70例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 5例。观察组给予基于数据挖掘和导师临床经验制定的自拟方剂乳痛宁汤治疗,对照组单予乳癖消片,均干预2个疗程,在治疗前、1疗程、治疗结束3个观察节点对患者的乳房疼痛、肿块等主要症候和全身伴随症状进行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症候评分。选取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期间因脱落和剔除共7人,最终获得符合标准病例63例,对照组3 0例,观察组3 3例。1.主要症候及伴随症状方面:经自拟乳痛宁汤和乳癖消片治疗后,两组主要症候积分在治疗1疗程及治疗结束,即后2个观察点,同未治疗相比,均明显减少(P<0.0 1);各伴随症状积分在后2个观察点均较治疗前改善(P<0.0 5)。组间比较,后2个观察点观察组疼痛积分下降更加明显(P<0.05);肿块和主症总积分表现中,两组相当(P>0.05);伴随症状总积分在后2个观察点观察组表现更加优秀(P<0.05),治疗结束后,情绪变化、两胁胀满、瘀血症状改善观察组更具优势(P<0.01);月经异常两组效果相当(P>0.05);腰膝酸软对照组明显优秀(P<0.0 1)。2.总积分方面: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结束3个观察点相比,两组总积分组内具有明显差异(P<0.01),且减低后相当(P>0.0 5)。总积分差值比较中,对照组第2个疗程比第 1个疗程总积分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观察组第1个疗程较第2个疗程总积分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组间比较,第1个疗程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加优秀(P<0.01),第2个疗程两组相当(P>0.05)。3.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 1例,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显效5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90.90%,两组疗效相当(P>0.05)。4.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安全性均为1 0 0%(P>0.05),安全性等级俱为1级,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自拟乳痛宁汤能有效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乳房的疼痛、肿块和全身伴随症状,尤其在缓解患者乳房疼痛和改善情绪变化、两胁胀满、瘀血症状方面较乳癖消片优势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2.基于乳痛宁汤的优秀临床疗效,初步证实了本团队前期FP-Growth算法,对肝郁痰凝型乳癖组方规律数据挖掘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和临床可行性。
羊措吉[8](2020)在《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属藏医临床医技医法理论基础研究。首先通过藏区十个县地级藏医院的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出院病人诊断病例为主,通过对疾病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筛选出四十余种藏区多发病。并以《秘诀补遗》和《工竹元旦加措藏医笔记》、《新编藏医学》三大藏医着作为主要指导依据,通过拜读名着、收集经验治疗药方、专家采访、临床实地考察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把具有藏医特色的内服藏药及老药新用和新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整理,特别对已失传多年但近年来已恢复的藏医脉泻发等。重点研究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中极富成效,又顺应时代要求且经济实用的藏医药临床治疗方法中濒临失传的部分外治疗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简便化的总结。最终对这些藏区常见病的内服藏药,外治疗法的具体用药、用法、用量及疗程进行了系统且相对完整的整理和研究,以期为藏医药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临床理论支撑,使其临床使用更为方便。
赵冬[9](2020)在《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对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对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协同疗效。方法此次研究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B超诊断为BI-RADS3级至4级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每组各36例为基础,共分为2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出现2例脱落,对照组出现1例脱落;治疗组在口服药物疗法基础上配合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膻中;再根据证型选取腧穴进行配穴;对照组采用口服“红金消结胶囊”治疗,每次4粒,每天3次。受试者每周接受3次针灸治疗,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统计数据,并于治疗结束后每个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3个月,再于治疗结束后半年、一年后进行随访。观察指标根据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修订的《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评价标准》[1]制定而成:乳房疼痛、肿块大小、肿块范围、肿块硬度,及乳腺彩超结果。同时,对因药物和(或)针刺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对此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基线分析年龄比较(P=0.85)、病程比较(P=0.76)、乳腺疼痛比较(P=0.67)、肿块大小比较(P=0.76)、肿块范围比较(P=0.72)、肿块硬度比较(P=0.85)。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积分、乳腺彩超、疼痛量表比较后,以上数据无显着差异(P值均大于0.05),数据具有可比性。(2)综合疗效分析(1)治疗组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17%(其中3例治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2)对照组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5.71%(其中1例治愈,5例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3)经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综合疗效比较(Z=-2.244)(P=0.02),其中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可以得出治疗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3)临床症状积分分析(1)在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症状总积分进行比较,其中对照组治疗结束后的临床总积分为:17.17±9.04;治疗组治疗结束后临床总积分为:12.14±7.60;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032,P值小于0.05,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各症状积分组内比较,均使用秩和检验:A治疗组乳腺疼痛积分治疗前为:15.18±6.97,治疗后为:4.24±5.63 Z=-5.511,P=0;肿块硬度积分治疗前为:5.47±2.02,治疗后为:2.47±2.27 Z=-4.849,P=0;肿块大小积分治疗前为:3.79±1.86,治疗后为:3.00±1.28 Z=-1.801,P=0.072;肿块范围积分治疗前为:3.26±0.86,治疗后为:2.74±1.12 Z=-2.106,P=0.035;组内各症状积分比较,其中乳腺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前后积分比较P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肿块大小前后积分比较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改善乳房疼痛和肿块硬度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B对照组乳腺疼痛积分治疗前为:15.43±7.32,治疗后为:7.71±7.21 Z=-4.353,P=0;肿块硬度积分治疗前为:5.40±2.16,治疗后为:3.17±2.29 Z=-3.897,P=0;肿块大小积分治疗前为:3.94±2.03,治疗后为:3.26±1.34 Z=-1.605,P=0.108;肿块范围积分治疗前为:3.34±0.97,治疗后为:3.00±0.74 Z=-1.646,P=0.100;组内各症状积分比较,其中乳腺疼痛、肿块硬度前后积分比较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肿块大小,肿块范围前后积分比较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乳腺彩超分级分析(1)对照组和治疗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组间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乳腺彩超分级结果行等级资料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Z=-1.283,P=0.200,对照组、治疗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和治疗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组内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内前后比较,Z=-0.538,P=0.59,P>0.05,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内前后比较,Z=-1.907,P=0.057,P>0.05,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联用“红金消结胶囊”,可以明显改善经乳腺彩超诊断为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肿块硬度、范围和疼痛,疗效优于单纯服用“红金消结胶囊”。其中在改善患者乳房疼痛方面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具有独到的作用。
丁晓锋[10](2020)在《理气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对理气散结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客观性评价,应用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文献中涉及理气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该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与方法:检索2010-2020年期间,在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等各大权威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理气散结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文献,根据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再运用Excel、SPSS 25.0软件建立纳入文献的数据表,对理气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归纳总结其用药规律。结果:1.本研究共检索了367篇文献,最终纳入19篇中文文献,共有2092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有19篇文献研究了总有效率,结果显示:RR=1.24,95%CI(1.20,1.29),P<0.00001,有13篇文献研究了治愈率,结果显示:RR=1.66,95%CI(1.47,1.89),P<0.00001,有8篇文献研究了不良反应,结果显示:RR=0.31,95%CI(0.23,0.43),P<0.00001,有2篇文献研究了复发率,结果显示:RR=0.27,95%CI(0.11,0.64),P=0.003,有4篇文献研究了肿块大小,结果显示:MD=-2.54,95%CI(-4.07,-1.01),P=0.001,有3篇文献研究了血清雌激素E2,结果显示:MD=-100.75,95%CI(-225.69,24.18),P=0.11,有2篇文献研究了促黄体激素LH,结果显示:MD=5.65,95%CI(0.42,10.87),P=0.03,有3篇文献研究了孕酮P,结果显示MD=1.90,95%CI(1.60,2.20),P<0.00001。2.本研究依据第一部分初筛后的367篇的文献,经过再次筛选后,最终获得80篇文献,其中包含102味中药,总用药频次为934次,其中频次≥10次的为高频药物,共有30味,从高到低依次是柴胡、当归、香附、白芍、郁金、浙贝母、牡蛎、夏枯草、甘草、川芎等;药性频数分析前三味分别是寒(43.33%)、温(26.33%)、平(23.33%);药味前三位分别是苦(42.00%)、辛(28.00%)、甘(18.00%);归经主要为肝(30.13%)、脾(17.80%)、胃(12.31%)三经。30味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可分为以下几个药对:海藻和昆布,白术和茯苓,三棱和桃仁,川楝子和橘核,枳壳和山慈菇,瓜蒌和穿山甲,延胡索和赤芍、莪术,柴胡和香附、白芍。结论:1.理气散结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在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调节患者的内分泌系统,控制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理气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中药使用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柴胡、当归、香附、白芍、郁金、浙贝母、牡蛎、夏枯草、甘草、川芎等,药性以寒性药为主,药味以、辛、甘居多,多数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胃三经,并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一些关联性药对。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临床资料 |
| 2.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讨论 |
| 5.结论 |
| 6.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病例采集表 |
| 附录 B 治疗前乳腺增生病的观察指标 |
| 附录 C 治疗后乳腺增生病的观察指标 |
| 综述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乳癖的中医治疗归纳 |
| 1 中药内服疗法 |
| 2 中药外敷疗法 |
| 3 针刺疗法 |
| 3.1 毫针针刺 |
| 3.2 电针针刺 |
| 3.3 火针治疗 |
| 3.4 浮针治疗 |
| 3.5 刺络放血 |
| 3.6 针刀治疗 |
| 3.7 蜂针治疗 |
| 4 灸法 |
| 4.1 间接灸 |
| 4.2 艾条灸 |
| 4.3 热敏灸 |
| 5 埋线治疗 |
| 6 耳穴治疗 |
| 7 推拿治疗 |
| 8 刮痧治疗 |
| 9 结论 |
| 临床试验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检查情况 |
| 1.3.1 医生触诊 |
| 1.3.2 影像及病理检查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脱落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2.1 治疗组 |
| 2.1.1 取穴 |
| 2.1.2 针具 |
| 2.1.3 操作方法 |
| 2.1.4 疗程 |
| 2.2 对照组 |
| 2.2.1 取穴 |
| 2.2.2 针具 |
| 2.2.3 操作 |
| 2.2.4 疗程 |
| 2.3 观察指标 |
| 2.3.1 客观指标 |
| 2.3.2 安全性指标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2.4.1 西医疗效评价 |
| 2.5 疗效评价 |
| 2.6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 3.1.1 患者年龄 |
| 3.1.2 患者病程 |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 3.2.1 治疗前疼痛评分 |
| 3.2.2 治疗前肿块评分 |
| 3.2.3 治疗前总体评分 |
| 3.2.4 治疗组疗效 |
| 3.2.5 对照组疗效 |
| 3.2.6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 |
| 4 依从性分析 |
| 5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中医对乳癖的认识 |
| 1.1 中医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2.1 肝郁气滞 |
| 1.2.2 肾精不足,冲任失调 |
| 1.2.3 脾胃虚弱,痰凝血瘀 |
| 2 现代医学对乳癖的认识 |
| 2.1 西医病名 |
| 2.2 病因病机及治疗 |
| 3 交叉取穴法 |
| 4 缪刺法的现代应用 |
| 5 子午捣臼针刺法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
| 6 选穴依据 |
| 7 小结 |
| 8 不足 |
| 9 展望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循证医学和数据挖掘相关概念及应用现状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
|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Meta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Meta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
|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附录 |
| 创新点与展望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乳痛症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
| 1 疾病概述 |
| 2 流行病学 |
| 3 发病原因 |
| 4 乳痛症的临床表现 |
| 5 乳痛症的治疗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乳痛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 1 病名沿革 |
| 2 病因病机 |
| 3 乳痛中医内治法 |
| 4 乳痛中医外治法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乳痛症热刺激疗法与电热针临床运用进展 |
| 1 热刺激疗法作用机制 |
| 2 热刺激在乳痛症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
| 3 电热针的临床运用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临床资料 |
| 2.1 受试者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观察中止标准 |
| 2.6 观察剔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研究设计 |
| 3.2 样本量估算 |
| 3.3 随机方法 |
| 3.4 治疗方案 |
| 3.5 观察周期 |
| 3.6 观察指标 |
| 3.7 疗效评价 |
| 3.8 安全性评价 |
| 3.9 统计分析 |
| 4 技术路线图 |
| 5 研究结果 |
| 5.1 电热针组与针刺组 |
| 5.2 周期性乳痛与非周期性乳痛 |
| 5.3 安全性评价 |
| 6 讨论 |
| 6.1 结果的意义 |
| 6.2 电热针疗法的选择 |
| 6.3 研究对象选择 |
| 6.4 针刺穴位选择 |
| 6.5 对照组选择 |
| 6.6 安全性 |
| 7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VAS视觉模拟评分 |
| 附录2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1 中医对经行乳房胀痛的认识及研究 |
| 1.1.1 定义与沿革 |
| 1.1.2 与妇科疾病的关联 |
| 1.1.3 病因病机 |
| 1.1.4 辨证分型 |
| 1.1.5 临床治疗 |
| 1.2 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 1.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 1.2.2 发病机制 |
| 1.2.3 治疗 |
| 1.2.4 存在的问题 |
| 1.3 周期疗法的研究进展 |
| 1.3.1 概念 |
| 1.3.2 理论基础 |
| 1.3.3 调周疗法治疗乳腺疾病的应用 |
| 1.3.4 小结 |
| 1.4 皮内针疗法 |
| 1.4.1 概述 |
| 1.4.2 皮内针疗法治疗乳腺疾病应用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5 剔除标准 |
| 2.1.6 中止标准 |
| 2.1.7 病例脱落和处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随机 |
| 2.2.2 对照 |
| 2.2.3 治疗方法 |
| 2.2.4 观察指标 |
| 2.2.5 疗效评价 |
| 2.2.6 安全性评价 |
| 2.2.7 统计学处理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 3.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1.2 两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
| 3.1.3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分级比较 |
|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积分情况比较 |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疼痛积分比较 |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腺查体体征积分比较 |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月经异常症状积分比较 |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其他伴随症状积分比较 |
| 3.6 两组间疼痛临床疗效评价 |
| 3.7 两组间综合临床疗效评价 |
| 3.8 两组患者疼痛痊愈后复发情况比较 |
| 3.9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4.1 经乳同治的理论内涵 |
| 4.2 乳腺的月经周期性变化规律 |
| 4.3 主穴及调周选穴的依据 |
| 4.3.1 膻中 |
| 4.3.2 屋翳、乳根 |
| 4.3.3 期门 |
| 4.3.4 臂中穴 |
| 4.3.5 调周选穴依据 |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 4.5.1 乳房疼痛积分 |
| 4.5.2 乳腺查体体征积分 |
| 4.5.3 伴随症状积分 |
| 4.5.4 疼痛疗效评定 |
| 4.5.5 综合疗效评定 |
| 4.5.6 疼痛复发情况 |
| 4.6 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西医学对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
| 1.1.1 定义 |
| 1.1.2 分类 |
| 1.1.3 流行病学 |
| 1.1.4 病因 |
| 1.1.5 诊断 |
| 1.1.6 治疗进展 |
| 1.2 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
| 1.2.1 病名源流 |
| 1.2.2 病因病机 |
| 1.2.3 辨证分型 |
| 1.2.4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
| 1.2.5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 1.3 艾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
| 1.4 艾灸治疗相关痛症的研究进展 |
| 1.5 精灸技术的研究进展 |
| 1.5.1 精灸的起源及功效 |
| 1.5.2 精灸的临床应用 |
| 1.6 安慰灸法的研究进展 |
| 1.6.1 安慰灸的定义 |
| 1.6.2 安慰灸的应用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病例选择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研究设计 |
| 2.2.2 样本量估算 |
| 2.2.3 治疗方案 |
| 2.2.4 评价时点及指标 |
| 2.2.5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 |
| 2.2.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 2.2.7 技术路线图 |
| 2.3 研究结果 |
| 2.3.1 一般资料比较 |
| 2.3.2 结局指标比较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立论依据 |
| 3.2 选穴依据 |
| 3.3 对照组选择依据 |
| 3.4 评价指标的选择 |
| 3.5 疗程安排的依据 |
| 3.6 结果分析 |
| 3.7 不足与展望 |
| 3.7.1 样本量方面 |
| 3.7.2 诊断方面 |
| 3.7.3 评价指标方面 |
| 3.7.4 中医分型论治方面 |
| 3.7.5 心理状态与内分泌方面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1:统计学炎理全格证明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 1.1 追名析源 |
| 1.2 探因循机 |
| 1.3 辨证分型 |
| 1.4 临证论治 |
| 1.5 外治概要 |
| 2 乳腺增生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2.1 乳腺增生症的流行病学 |
| 2.2 西医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
| 3 小结与展望 |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资料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
| 3 研究方法及疗效评价 |
| 3.1 分组方法 |
| 3.2 治疗方案 |
| 3.3 观察节点 |
| 3.4 观察指标及记录 |
| 3.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处理 |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 3.7 安全性等级评价标准 |
| 3.8 统计方法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 2 基线资料分析 |
| 2.1 年龄及初潮年龄 |
| 2.2 病程 |
| 2.3 月经史 |
| 2.4 孕产史 |
| 2.5 哺乳史、婚否及家族史 |
| 2.6 疗效相关可比性分析 |
| 2.7 小结 |
| 3 疗效结果及数据分析 |
| 3.1 主要症候积分 |
| 3.2 全身伴随症状积分 |
| 3.3 总积分比较 |
| 3.4 总积分差值比较 |
| 3.5 疗效比较 |
| 3.6 安全性结果分析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理论依据 |
| 2 数据挖掘结果可靠性和可行性分析 |
| 3 组方依据及方药解析 |
| 4 对照组选药分析 |
| 5 临床疗效评价 |
| 5.1 基线资料比较 |
| 5.2 主要症候比较 |
| 5.3 伴随症状比较 |
| 5.4 总积分比较 |
| 5.5 疗效比较 |
| 5.6 安全性结果比较 |
| 6 创新点 |
| 7 不足与展望 |
| 7.1 不足 |
| 7.2 展望 |
| 第五部分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介 |
| 目录 |
| 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正文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 |
| 引言 |
| 1 患者一般情况 |
| 1.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病例脱落、剔除标准 |
| 6 分组 |
| 7 具体治疗方法 |
| 7.1 基础治疗 |
| 7.2 对照组 |
| 7.3 治疗组 |
| 7.4 针灸针的选择 |
| 7.5 操作方法 |
| 7.6 治疗周期 |
| 7.7 随访时间 |
| 7.8 不良反应及处理 |
| 8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 8.1 疗效性观测指标及方法 |
| 8.1.1 CDFI |
| 8.1.2 疼痛量表 |
| 8.1.3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 8.2 安全性指标 |
| 9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 10 统计学分析 |
| 11 基线分析 |
| 11.1 年龄比较 |
| 11.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 11.3 两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 |
| 11.4 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 |
| 11.5 治疗前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 12 治疗后结果 |
| 12.1 综合疗效评价 |
| 12.2 乳腺彩超分级治疗前后比较 |
| 12.3 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 12.4 各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比较 |
| 12.5 随访 |
| 13 安全性分析 |
| 13.1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
| 13.2 依从性分析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及乳腺癌前病变的认识 |
| 1.1 概述 |
| 1.2 流行病学 |
| 1.3 病因 |
| 1.4 治疗方法及手段 |
| 2 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症、乳腺癌前病变的认识 |
| 2.1 病名 |
| 2.2 病因病机 |
| 2.2.1 病因 |
| 2.2.2 病机 |
| 2.3 辨证分型 |
| 3 中医对乳癖的治疗 |
| 3.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
| 3.1.1 中药治疗 |
| 3.1.1.1 中药内治法 |
| 3.1.1.2 中药外治法 |
| 3.1.2 针灸、推拿治疗 |
| 3.1.3 其他治疗 |
| 3.2 中医对乳腺癌前病变的治疗 |
| 4 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的提出 |
| 5 结果与分析 |
| 5.1 综合疗效 |
| 5.2 改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方面 |
| 5.3 改善临床症状方面 |
| 5.4 改善各临床症状方面 |
| 结论 |
| 不足之处和展望 |
| 1 不足之处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研究生就读期间及发表论文情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课题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气散结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Meta分析 |
| 资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理气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
| 资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