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233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233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翟相威[1](2020)在《四种机器学习分类方法在乙肝相关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和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医疗诊断是医生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多种检查信息进行决策和判断的过程,其本质为分类。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和各类检查的特征均不明显,因此难以筛查和诊断。本研究尝试使用机器学习中Logistic回归、加权k近邻、决策树、BP人工神经网络四种分类方法分别构建基于血清学指标的早期肝癌的诊断模型,比较模型的诊断效能,评估四种诊断模型的肝癌筛查价值和辅助临床医生进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比较四种分类方法的算法特点,探索每种方法在临床数据分析中合适的应用场景。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564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25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6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731例,肝癌患者2919例。2919例肝癌患者中符合米兰标准的有808例,定义为早期肝癌患者。本研究只关注早期肝癌,因此研究总样本为3531例。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7:3的比例将总样本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中使用Logistic回归、加权k近邻、决策树、BP人工神经网络分别构建早期肝癌的诊断模型,并得到相应模型的最佳参数,然后将构建的模型在测试集中进行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等指标用来比较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早期肝癌的诊断效能。为了更稳健地评价四种分类方法的诊断效能、稳定性、泛化能力,每种分类方法均进行10折交叉检验。结果训练集中Logistic回归、加权k近邻、决策树、BP人工神经网络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分别为48.94%、79.68%、47.53%、69.78%;特异度分别为95.23%、98.95%、97.90%、96.96%;准确率分别为 84.63%、94.54%、86.36%、92.42%;AUROC 分别为 0.721、0.893、0.727、0.834。测试集中 Logistic 回归、加权 k 近邻、决策树、BP人工神经网络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分别为46.69%、38.84%、45.45%、62.40%;特异度分别为 94.61%、90.33%、97.06%、93.88%;准确率分别为 83.66%、78.56%、85.27%、86.69%;AUROC 分别为 0.707、0.646、0.713、0.781。10折交叉检验结果为:训练集中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错误率的均值和标准差为10.50±0.43,低于决策树的13.34±0.90、加权k近邻的13.52±0.22和Logistic回归的16.28±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决策树与加权k近邻的AUROC相当(P>0.05)但二者均高于Logistic回归(P<0.05)。测试集中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错误率均值和标准差为13.74±2.17,低于决策树的15.12± 1.13、加权 k 近邻的 17.57±1.80 和 Logistic 回归的 16.56±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决策树的AUROC高于加权k近邻和Logistic回归(P<0.05)。加权k近邻和Logistic回归的AUROC相当(P>0.05)。BP人工神经网络、加权k近邻、决策树的AUROC均高于在测试集(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ROC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无差异(P=0.589)。结论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训练集中表现出最好的肝癌诊断效能,且在测试集中表现最稳定,因此有着很强的临床应用潜能。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算法相对复杂,影响模型拟合的关键参数,即隐含层的节点数量以及泛化能力等指标均需要主观输入,此外BP人工神经网络还有较强的过拟合风险。加权k近邻和决策树模型拟合过程不易受样本量大小以及变量的类型、分布、缺失的影响。加权k近邻无法进行析因分析,决策树有一定的析因能力,决策树中用于对节点进行分类的变量与肝癌有较强的相关性。决策树能输出树形图和分类规则,结果容易被临床医生理解和应用。Logistic回归适用于析因分析,它能够剔除混杂变量并筛选出有限肝癌相关变量,它构建的模型能通过简洁的数学解析式表达便于临床应用,当观测变量太多时,Logistic回归难以解决共线性问题。

陈佳良[2](2020)在《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球慢性肝病最主要的病因,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至今尚无公认有效的药物被批准用于NAFLD治疗,早期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显着改善不良预后。中医舌诊在疾病筛查方面有巨大潜力,然而目前缺乏基于中医舌诊筛查NAFLD的研究。同时,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含量分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MRI-PDFF)已成为目前定量测定肝脏脂肪含量最准确的无创手段,但基于MRI-PDFF测定的肝脏脂肪含量与舌象特征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1、在寻找NAFLD患者与对照组差异性舌象特征基础上建立NAFLD预测模型;2、基于磁共振肝脂肪定量技术探索肝脏脂肪变程度和舌象特征的相关性;3、研究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对NAFLD的影响,以发现影响NAFLD发病的潜在高危因素。方法1、从一家三甲医院体检中心连续纳入708例受试者进行观察性研究,按照统一制定的信息采集表收集人口学特征、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同时利用智能健康镜配合标准24色卡采集每位受试者舌象照片,经自动颜色校正后导入舌象标注平台进行舌象特征提取,主要特征包括舌色、苔色、舌体胖瘦、舌苔厚薄、舌苔腐腻、舌苔润燥、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瘀点舌、瘀斑舌和剥脱苔。结合病史和超声诊断将受试者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NAFLD组与对照组舌象特征有无差异。2、将舌象特征和临床参数(年龄、性别、腹型肥胖和BMI)进行赋值后作为协变量,NAFLD诊断作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根据协变量回归系数(β值)来构建NAFLD预测评分模型,包括仅含舌象特征参数的简易评分模型(simple score model,SSM)和舌象特征与临床参数结合组成的复合评分模型(complex score model,CSM)。使用Hosmer-Lem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依次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并根据Youden指数求出模型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此外,对建立的NAFLD预测评分模型进行亚组分析和内部验证,并和FLI、HSI等已有的8个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诊断模型预测NAFLD的AUC进行Delong检验比较有无差异。3、总体纳入研究对象中131例受试者在舌象采集后行MRI-PDFF测定以评估肝脏脂肪含量,依据MRI-PDFF将受试者分为非NAFLD对照组(MRI-PDFF<5%),轻度脂肪肝组(5%≤MRI-PDFF<11%)和中-重度脂肪肝组(MRI-PDFF≥11%)。通过Mantel-Haenszel卡方线性趋势检验比较各组舌象特征有无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MRI-PDFF与临床指标及已有8个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诊断模型之间的相关性。4、对总体纳入研究对象中完成饮食调查问卷的327例受试者进行生活方式评价。通过饮食调查问卷获知受试者过去1年内17种常见食物种类平均摄入频次和平均每次摄入份量(serving),将其转换为每种食物平均每周摄入频次(times/week)和平均累积摄入量(serv./day)。然后将饮食、睡眠、运动、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作为协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混杂因素筛选出NAFLD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进一步将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累积摄入量按各自四分位数分成Q1、Q2、Q3、Q4四组和G1、G2、G3、G4四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摄入量不同层次人群患 NAFLD 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对相应OR值进行线性趋势检验以探索辛辣食物摄入频次、摄入量与NAFLD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本研究总体中位年龄为37(IQR:31-46)岁,范围20~65岁,男女比例为2.4:1,其中NAFLD组430例(60.7%),对照组278例(39.3%)。基线特征方面,NAFLD组年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ALT、AST、GGT、血压、血脂水平及男性、吸烟史和代谢综合征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舌象特征方面,相比于对照组,NAFLD 组暗红舌(72.6%vs 45.7%)、红舌(15.6%vs 4.05)、黄苔(72.1%vs 30.2%)、厚苔(81.6%vs 49.3%)、腻苔(80.2%vs 21.9%)、胖大舌(36.7%vs 8.3%)、齿痕舌(52.1%vs 31.7%)、裂纹舌(44.7%vs 24.5%)、点刺舌(39.3%vs 29.1%)、瘀点舌(10.9%vs 2.9%)出现率更高(P值均<0.05)。2、对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舌象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舌色、苔色、舌苔腐腻、舌体胖瘦、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瘀点舌为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回归系数(β值)取整数后确定相应舌象特征评分,各个评分之和即为简易评分模型(SSM),范围在0~24之间。由这些舌象特征结合年龄、BMI和腹型肥胖三个临床参数相应评分之和构成复合评分模型(CSM),范围在0~28之间。3、SSM 预测 NAFLD 的 AUC 为 0.907(95%CI:0.884-0.929,P<0.001),cut-off 值为≥12分,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分别为79.1%、87.8%、90.9%、73.1%、6.47、0.24和82.5%。在整体和不同亚群中,SSM≥12组NAFLD构成比均显着高于SSM<12组(P值均<0.001)。CSM预测 NAFLD 的 AUC 为 0.937(95%CI:0.919-0.955,P<0.001),cut-off 值为≥11 分,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分别为90.2%、83.5%、89.4%、84.7%、5.47、0.12 和 87.6%。在整体和不同亚群中,CSM≥11组NAFLD构成比均显着高于CSM<11组(P值均<0.00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SSM和CSM均有较好的校准能力(P均>0.05)。在总体及女性、年龄<45岁、无吸烟三个亚组中,CSM预测NAFLD的AUC均显着大于SSM(P值均<0.05),而其他亚组中比较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此外,SSM预测NAFLD的AUC均显着高于FLI等已有肝脏脂肪变无创模型(AUC范围:0.783~0.837)和BMI(0.784)、腰围(0.790)、ALT(0.752)、AST(0.695)、TG(0.775)、代谢综合征(0.687)及单个差异性舌象特征(AUC范围:0.511~0.791),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131例行MRI-PDFF检测受试者中,对照组35例(26.7%),轻度脂肪肝组48例(36.6%),中-重度脂肪肝组48例(36.6%)。随着肝脏脂肪含量增加,暗红舌出现率逐渐增加(45.7%vs 68.8%vs 70.8%,Ptrend=0.007),白苔出现率逐渐下降(57.1%vs 39.6%vs 31.3%,Ptrend=0.048),舌苔厚度逐渐增加,尤其较厚苔出现逐渐增高(8.6%vs 20.8%vs 31.3%,Ptrend=0.001),腻苔出现率逐渐增高(31.4%vs 66.7%vs 77.1%,Ptrend<0.001),胖大舌出现率逐渐增加(14.3%vs 37.5%vs56.3%,Ptrend=0.005),齿痕舌出现出现率逐渐增高(37.1%vs 58.3%vs 68.8%,Ptrend=0.005),点刺舌出现率也逐渐增加(31.4%vs 70.8%vs 62.5%,Ptrend=0.010),而舌苔润燥、裂纹舌、瘀点舌、癖斑舌及剥脱苔出现率无显着差异(Ptrend均>0.05)。同时,MRI-PDFF与BMI、WC、WHR、WHtR、SBP、DBP、ALT、AST、UA、FBG、TG、TC、LDL-C 及已有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模型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01)。5、327例完成饮食调查问卷的受试者中对照组128例(39.1%),NAFLD组199例(60.9%)。在调节多种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烤食物摄入量(OR=3.66,95%CI:1.40-9.55)、坚果摄入频次(OR=1.18,95%CI:1.04-1.34)、辛辣食物摄入频次(OR=1.10,95%CI:1.01-1.21)和足量运动(OR=0.32,95%CI:0.15-0.71)与NAFLD独立相关(P值均<0.05)。相比于辛辣食物摄入频次Q1组人群,Q2、Q3、Q4 组人群患 NAFLD 的 OR 值依次为 1.60(95%CI:0.88-2.89,P=0.122)、1.95(95%CI:1.01-3.75,P=0.047)、2.61(95%CI:1.40-4.86,P=0.003),且呈显着递增趋势(Ptrend=0.002)。相比于辛辣食物摄入量G1组人群,G2、G3、G4组人群患NAFLD的OR值依次为 2.09(95%CI:1.11-3.93,P=0.022)、2.09(95%CI:1.11-3.93,P=0.022)、2.74(95%CI:1.46-5.18,P=0.002),也呈显着递增趋势(Ptrend=0.003)。在进一步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这种递增趋势依然存在。结论1、通过舌色、舌形、苔色、苔厚、苔腻、齿痕、点刺、裂纹、瘀点要素可以找到NAFLD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异性舌象特征,且与基于MRI-PDFF测定的肝脏脂肪变程度相关。2、基于舌象特征的NAFLD预测模型准确性高,可作为NAFLD筛查的一种新方法。3、运动量少及坚果、辛辣食物和烧烤食物摄入过多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摄入量与NAFLD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

陈薇[3](2020)在《无创血清学模型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由异常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肝实质的炎症,肝脏的长期炎症及反复损伤可导致肝纤维化,最终发展至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死亡。免疫抑制剂被认为是AIH的标准治疗方案,并且可以改善甚至逆转肝纤维化,动态监测肝纤维化的进展也在AIH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然而肝活检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却具有有创、成本高、禁忌症和并发症等限制因素,临床上不易被患者接受。因此,近十年来肝纤维化无创血清学模型成为研究热点,但在AIH中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分析AIH患者的临床及血清学资料,探究与AIH肝纤维化相关的血清学指标并比较基于4项因素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比率(RPR)、球蛋白-血小板指数(GPI)、γ-谷氨酰转移酶-血小板比率(GP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率(AAR)和淋巴细胞-血小板比率(LPR)七种模型对AIH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旨在帮助监测疾病进展,减少部分患者对肝活检的需求。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行肝活检检查确诊的47例AIH患者,以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47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收集其一般资料、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计算FIB-4、APRI、GPI、GPR、AAR、LPR。RPR计算为红细胞分布宽度-CV值-血小板比率(RDW-CV/PLT)和红细胞分布宽度-SD值-血小板比率(RDW-SD/PLT)。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t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变量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比较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IH患者的PLT水平下降,RDW-CV、RDW-SD、球蛋白(GL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只有PLT、RDW-SD、红细胞分布体积(MCV)和GG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PLT、MCV、GGT与AIH肝纤维化分期具有统计学相关性(rs分别为-0.555、0.309和-0.358,P均<0.05)。除APRI、GPR外,FIB-4、RDW-CV/PLT、RDW-SD/PLT、GPI、AAR和LPR与肝纤维化分期均具有统计学相关性(rs分别为0.529、0.571、0.582、0.650、0.424和0.412,P均<0.05)。在所有模型中,GPI对AIH显着肝纤维化(≥S2)和进展期肝纤维化(≥S3)的诊断效能最高,AUROC为0.810和0.871,敏感度为83.9%和100%,特异度为81.2%和61.8%,阳性预测值为89.7%和50.0%,阴性预测值为72.2%和100%。RDW-CV/PLT与RDW-SD/PLT诊断AIH显着肝纤维化(≥S2)和进展期肝纤维化(≥S3)的AUROC分别为0.766、0.780和0.821、0.817,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FIB-4、AAR、LPR对AIH显着肝纤维化(≥S2)和进展期肝纤维化(≥S3)也具有诊断价值,但诊断效能较低,AUROC分别为0.774、0.719、0.700和0.765、0.721、0.749。APRI、GPR对AIH显着肝纤维化(≥S2)、进展期肝纤维化(≥S3)均无诊断意义(P>0.05)。结论1.在所有模型中,GPI对AIH显着肝纤维化和进展期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最高,可能是区分AIH轻度肝纤维化(S1)和显着肝纤维化(≥S2)的一种简便标志物,有助于减少部分患者对肝活检的需求;2.RDW-CV/PLT和RDW-SD/PLT对AIH显着肝纤维化和进展期肝纤维化亦具有良好诊断价值,且优于FIB-4、AAR和LPR;3.APRI、GPR对AIH显着肝纤维化和进展期肝纤维化无诊断意义。

卢习伟,柯贤伟,巴桑卓玛,央拉[4](2019)在《藏族HBsAg阳性者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与HBV-DNA及ALT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藏族HBsAg阳性者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与乙肝病毒载量(HBV-DNA)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15例藏族HBsAg阳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定性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V-D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Mann-Whitney U test用于两分组样本之间的比较,Kruskal-Wallis H分析多组非参数连续数据,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藏族HBsAg阳性者男性多于女性(1.3:1)且主要分布在11~60岁,平均年龄(37.16±14.38)岁;②HBV-M组合模式共有7种,以小三阳(42.7%)和大三阳(38.5%)为主,且大三阳模式的HBV-DNA与ALT异常率均显着高于小三阳(P<0.001);③藏族HBsAg阳性者的HBV-DNA载量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s=0.244,P<0.001)、与年龄呈负相关(rs=-0.223,P<0.001);④HBsAg阳性者中不同性别间ALT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HBVDNA载量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HBeAg(+)与(-)两组间HBV-DNA、AL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的7种HBV-M模式中主要为小三阳、大三阳,HBeAg阳性者的病毒复制水平和ALT异常率最高;HBV-DNA载量与不同的HBV-M模式、年龄以及ALT异常有关,与性别无关。

王荃荣子[5](2019)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在乙肝纤维化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钆塞酸二钠作为工具,探索找出一种新型无创性肝纤维化评估方法。方法:第一部分为回顾性研究,收集整理了203例接受Gd-EOB-DTPA增强MR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血清学检查结果,通过肝胆期图像测量计算出相对信号强化率rr T1和有效肝体积LV,并计算得到基于肝体积的信号强化率va T1,同时计算得出FIB-4指数和APRI评分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正常对照组患者与不同Child-pugh组之间的差异,经过最优曲线拟合后的系数变换结果与rr T1、va T1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第二部分为前瞻性研究,对35例入组接受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患者的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及血清学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分别对治疗前后肝胆期图像得到的信号强化率rr T1、FIB-4指数和APRI评分均采用正态分布验证后,采用异方差配对t检验对照分析同一患者抗病毒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各项参数差异性,并分别计算T1相对信号强化率rr T1与两种无创性肝纤维化综合评分FIB-4、APRI的在治疗前后变化的相关系数,评估这种影像学评分手段在抗病毒治疗后对肝纤维化程度评价的稳定性。第三部分为动物模型验证研究,本研究采用先前建立的肝纤维化模型建立TAA诱导的肝损伤模型,探讨MMP9缺失情况下肝纤维化发展和消退的动态特征,再与Gd-EOB-DTPA信号强化率变化进行比较,验证Gd-EOB-DTPA摄取率在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数据证明,与Child-Pugh A类患者相比,Child-Pugh B、C类患者rr T1明显增大(p=0.0057 vs.p=0.0312)。经过最优拟合后得到的系数变化为log(FIB-4)和log(APRI),增加了肝体积参数信息的va T1与rr T1相比,与log(FIB-4)之间相关性的低度相关(r=-0.474)变为中度相关(r=-0.594)(p<0.001),与log(APRI)的相关系数从r=-0.507提高到r=-0.534。以上数据证明,考虑到肝脏有效体积的T1信号强化率与两种肝纤维化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均优于仅仅考虑到信号强化率的rr T1,提示基于肝脏有效体积参数的T1相对信号强化率va T1在评估肝纤维化分级方面具有优势。第二部分的数据证明,治疗前与治疗后FIB-4指数、APRI评分具有差异性(双尾临界值取t值后得到的的p值分别为0.009和0.0002),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T1信号强化率之间没有差异性(p值为0.31)。进一步分析得到,rr T1在抗病毒治疗前与抗病毒治疗后的检查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其线性相关系数为r=0.905,说明rr T1在治疗前后变化不大,可以在临床上稳定的反映出肝纤维化的水平而不受临床药物治疗的影响。在第三部分验证实验中,虽然在TAA进行建模过程中,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小鼠纤维蛋白I和纤维蛋白III表达存在差异,但Gd-EOB-DTPA信号强化率能够区分两组间纤维化程度差异,在研究进入接近第8周时,两组间Gd-EOB-DTPA信号强化率相近,与病理学结果及纤维蛋白定量结果相符。结论:Gd-EOB-DTPA增强MR既可获得肝结节病理学转归的变化及发展,为区分低危结节(LGDN/RN)与高危结节(HGDN/早期HCC或进展期HCC)最有效的诊断线索,在慢性乙肝患者的随访中提供重要的治疗节点信息;又可获得肝纤维化发展水平的相关信息,稳定而有效的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可以说Gd-EOB-DTPA增强MR可以一站式提供背景肝组织及病灶组织的细胞学信息,因此,这种检查方法有望成为慢性乙肝患者随访的必要检查手段,今后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邬俊勇,张小莲,江光荣,揭羽青,潘金平,欧阳致成[6](2018)在《普通PCR技术和高灵敏HBV-DNA技术检测乙肝病毒DNA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普通PCR技术和高灵敏PCR在乙肝病毒DNA检测上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8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普通PCR技术和高灵敏PCR技术进行检测乙型肝炎五项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普通PCR检测的阳性率是0,高灵敏PCR检测的阳性率是46.5%,阳性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组合中,高灵敏PCR检测的"大三阳"、"小三阳"和"小二阳"的阳性率都显着高于普通PCR的检测结果。结论高灵敏HBV-DNA技术在检测乙肝病毒基因DNA上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可用于指导临床用药和疗效观察。

张卫云[7](2018)在《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发生及发展机制与乙肝病毒变异、宿主的免疫状态、宿主性别、年龄、遗传基因和肝脏内炎症活动密切相关。然而,隐匿性HBV感染(OBI)在病毒学特征、合并感染、宿主免疫应答以及表观遗传学等方面尚未阐述清楚,特别是感染宿主的分子与细胞免疫功能少有报道。本研究目的为探讨献血人群的隐匿性HBV感染状态,揭示OBI携带者HBV特异性分子细胞免疫反应特征与OBI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人群。建立的研究队列包括:OBI 组 37 例,CHB 组 53 例(含 CHB-HBeAg-组 42 例,CHB-HBeAg+组 11例),HBV感染康复组47例,HBV非感染组56例(含疫苗免疫组33例,正常对照组23例),合计193例。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研究队列血浆样品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核酸检测法(NAT)检测HBVDNA,qPCR定量检测病毒载量,巢式PCR进行病毒基因扩增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采用HBV Core和HBV Pol多肽库特异性刺激物,体外刺激研究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T细胞增殖试验(CFSE)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的频数,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检测 IFN-γ、TNF-α、IL-2、IL-10、IL-17A、IL-21 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及细胞来源,流式微球试验(CBA)检测PBMCs分泌细胞因子的总体水平。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非正态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s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BI献血者人群特征。研究发现HBcAb阳性的献血者人群OBI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单独HBcAb 阳性者更高;OBI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OBI毒株基因型以B型为主。2.T细胞增殖特征。采用CFSE方法,在非特异性刺激物PHA刺激下,以CD8+T淋巴细胞增殖为主,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差异不显着(P=0.403),但OBI组和CHB组的增殖率低于正常对照组(74.0%,78.1%vs.82.1%);在特异性刺激物HBV Core和Pol多肽库刺激下,以CD4+T淋巴细胞增殖为主,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差异显着(P<0.001),其中OBI组和CHB组的增殖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3.0%,3.3%vs.1.7%),差异显着(3.0%vs.1.7%,P=0.016;3.3%vs.1.7%,P<0.001)。3.特异性IFN-γ分泌T细胞频数测定。采用ELISPOT检测方法,在PHA刺激下,OBI组和CHB组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P=0.004)。在三种重组蛋白(HBcAg,HBsAg-ayw,HBsAg-adw)和多肽库的刺激下,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特异性T细胞应答强度,结果差异显着(P<0.05)。OBI组(160 SFC/106 PBMCs)对HBcAg重组蛋白刺激的应答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95 SFC/106 PBMCs),低于CHB-HBeAg-组(208 SFC/106 PBMCs)。在HBV Core和Pol多肽库刺激下,OBI组(25 SFC/106 PBMCs)和CHB-HBeAg-组(25 SFC/106 PBMCs)的应答强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 SFC/106 PBMCs)。比较两种多肽刺激下的总体阳性反应率,HBV Core多肽库显着高于HBV Pol多肽库(44.6%vs.16.1%),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T细胞ELISPOT阳性反应率以OBI组(64.0%)最高,其次是HBV感染康复组(53.2%),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1.7%)。4.胞内细胞因子T细胞频数及胞外分泌型细胞因子水平测定。ICS检测结果显示,在PMA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2、IL-10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OBI组和CHB组中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分泌IL-17A和IL-21的T细胞频数在OBI组均低于CHB组(P<0.05)。在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17A、IL-21 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HBV感染康复组中高于OBI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分泌IL-2和IL-10的T细胞频数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17A和IL-21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CHB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而分泌IL-10和TGF-β的CD4+T细胞频数在OBI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胞外分泌型细胞因子水平CBA检测结果显示,在HBV Core多肽刺激下,IFN-γ、IL-2、IL-10和IL-17A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HBVPol多肽刺激下,IFN-γ、IL-2和IL-17A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CS与CBA实验检测细胞内、外因子结果基本一致。5.MDSCs水平测定。根据细胞亚群计数显示,OBI携带者外周血中M-MDSCs水平显着低于CHB患者(P<0.001),而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860);G-MDSCs水平在五组人群中无差别(P=0.914)。OBI携带者和CHB患者外周血中 M-MDSCs 和 G-MDSCs 水平与 ALT、AST、TBIL、DBIL、TBA、ALB、ADA、CHE、γ-GT和TP等肝功能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OBI携带者和CHB患者均呈现显着高于HBV感染康复者及非感染者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OBI携带者与HBV感染康复者及CHB患者均呈现显着的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增高,以OBI组阳性反应率最高,HBV感染康复组和CHB-HBeAg-组次之,CHB-HBeAg+组最低;HBV感染康复组特异性分泌IFN-γ、TNF-α、IL-17A和IL-21细胞因子的CD4+和CD8+效应T细胞频数显着增高,而OBI组和CHB组分泌IL-10细胞因子的抑制T细胞频数增高,CHB组效应T细胞频数较低而OBI组分泌IL-2和IL-17A的T细胞频数相对升高;CHB组分泌IL-10细胞因子水平增高,而OBI组分泌IL-17A细胞因子水平相对较高。因此,OBI携带者的HBV特异性T效应细胞反应水平居于HBV感染康复者与CHB患者之间,而CHB患者T抑制细胞反应水平较高,从而导致了三组HBV感染者的不同转归状态。创新之处1.献血者人群通常为未经抗病毒等治疗的健康人群。本论文以HBV感染不同转归状态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了抗病毒治疗等干扰;采用新鲜分离的PBMCs进行实验,避免了淋巴细胞由于冻存和复融发生死亡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对结果的影响。2.与以往研究选用HBV重叠多肽不同,本研究合成的HBV Core和HBV Pol多肽是经研究证实能刺HBV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HLA-Ⅰ型和HLA-Ⅱ型限制性多肽,结果更能反应HBV感染后不同转归人群对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状态。3.本研究根据HBV感染献血者不同转归状态,分析了 T细胞亚群分泌的七种特异性细胞因子的频数及分泌型细胞因子的水平,阐明了 OBI携带者、CHB患者及HBV感染康复者的三种转归状态的分子细胞免疫基础。

汪苍[8](2018)在《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评估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磁共振T1 mapping、T2 mapping和BOLD对大鼠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目的比较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纵向弛豫时间成像(T1mapping)、横向弛豫时间成像(T2 mapping)、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imaging,BOLD)对大鼠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以及分期评估价值。材料和方法60只健康雄性大鼠经背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橄榄油溶剂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MRI T1 mapping、T2 mapping、BOLD成像,测量肝实质的T1值(ms)、T2值(ms)和R2*值(Hz),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根据病理学分期将大鼠分为S0-S4组,对不同组别之间的T1值、T2值及R2*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三者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五组大鼠肝脏T1值、T2值及R2*值与病理纤维化分期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三者与肝纤维化各期的相关性。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造模期间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均无死亡,在进行MRI扫描时因腹带捆绑过紧导致窒息死亡7只,共53只完成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分布:无纤维化S0期(n=6,均为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S1期(n=10)、S2期(n=19)、S3期(n=11)、S4期(n=7)。(2)5组大鼠肝脏的T1值、T2值和R2*值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T1值在无肝纤维化(S0期)与肝纤维化各期(S1-4期)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肝纤维化(S1-2期)与重度肝纤维化(S3-4期)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肝纤维化S1期和S2期、重度肝纤维化S3期和S4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T1值、T2值和R2*值在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比较中,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大小分别为T2值>T1值>R2*值。(4)T1值与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呈正相关。T2值和R2*值与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相关性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1 mapping、T2 mapping在诊断大鼠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较BOLD高,而T1mapping在评估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较BOLD和T2 mapping高。第二部分磁共振T1 mapping对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及与血清标志物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磁共振T1 mapping对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以及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相互关系。材料和方法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MRI T1 mapping成像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测量肝实质T1值(ms)和检测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Ⅲpeptide,PⅢP)、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C-Ⅳ)和层黏连蛋白(laminin,LN)的含量(μg/L),根据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将大鼠划分为无肝纤维化组(S0期)、轻度肝纤维化组(S1S2期)和重度肝纤维化组(S3S4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组间的T1值和血清标志物含量进行两两比较,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T1值和血清标志物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T1值和血清标志物在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0只大鼠在造模过程中未见死亡,在进行MRI扫描时因腹带捆绑过紧导致窒息死亡7只,53只完成磁共振扫描和采血,其中19例血液样本出现溶血,实际可用数据为34例。大鼠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分布:无纤维化S0期(n=5,均为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S1期(n=6)、S2期(n=12)、S3期(n=6)、S4期(n=5)。(2)肝实质T1值在轻度肝纤维化组与重度肝纤维化组之间以及在无肝纤维化组与重度肝纤维化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无肝纤维化组与轻度肝纤维化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标志物HA、C-Ⅳ含量在轻度肝纤维化与重度肝纤维化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无肝纤维化和轻度肝纤维化之间以及在无肝纤维化与重度肝纤维化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ⅢP和LN在不同组别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判断有无肝纤维化中ROC曲线下面积(AUC)大小依次为T1+HA+PⅢP(0.85)>T1(0.72)>PⅢP(0.68)>HA(0.61)>C-Ⅳ(0.58)>LN(0.46),在区分轻、重度肝纤维化中ROC曲线下面积(AUC)大小依次为T1+HA+PⅢP(0.93)>T1(0.87)>C-Ⅳ(0.75)>PⅢP(0.70)>HA(0.67)>LN(0.57)。(4)T1值和血清标志物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T1值与HA具有一定相关性(r=0.412,p<0.05),与C-Ⅳ、PⅢP和LN无相关性(p>0.05)。结论磁共振T1mapping在判断有无肝纤维化和区分轻、重度肝纤维化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与血清标志物相结合则诊断价值更高。

樊耀昕[9](2018)在《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传染性疾病,对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人数大约有20亿人,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携带者。每年大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引起的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我国一直是HBV感染的中、高流行地区,慢性HBV感染者大约有9300万人。在目前关于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中,尚无彻底能够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以及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阻止疾病病情进展的主要方法。在临床治疗中,不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常常出现不同的治疗效果。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追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愈是临床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准确地把握抗病毒治疗时机是高效抗病毒治疗的关键。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和纤维化程度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选择抗病毒治疗时机的依据。目前,评价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是肝组织活检。但是,肝组织活检被患者接受程度低而且操作繁琐、花费高以及容易受阅片者的主观因素等影响,临床工作中难以广泛开展以及用于病程的监测。除此之外,慢性肝炎患者的肝脏病变分布常不均匀,活检过程中会存在取样误差。所以肝组织活检不能完全代表整个肝脏的病变情况,在临床工作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otransferase,ALT)是最直接的、简便的反映肝组织坏死性炎症的无创血清学指标。对于HBV-DNA阳性,ALT≥2倍正常上限的慢性HBV感染者,指南推荐应该直接进行抗病毒治疗,这种观点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一致认可。然而,对于ALT处于低水平(ALT<2倍正常上限)的慢性HBV感染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以及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评估,这也是临床医生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面临的难点之一。在临床上ALT处于低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一部分处于免疫耐受期,肝组织无或者仅有轻度的损伤,此类患者抗病毒效果不佳,并且容易导致耐药,对于此类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通常无需抗病毒治疗。然而,大量的研究也发现对于一部分ALT低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尤其是年龄大于30岁,机体已经打破了对病毒的免疫耐受状态,肝组织也会出现明显的坏死性炎症和(或)纤维化,此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立刻抗病毒治疗。但是目前除了肝组织活检外,尚未发现其它诊断价值较高的血清学指标来评估ALT低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情况。鉴于肝组织活检的有创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寻找其它无创诊断方法代替肝组织活检。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已经建立了多种无创诊断指标及模型,但是大多数无创诊断模型建立于慢性丙型肝炎基础上,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评估效果差。而且目前已经建立的无创诊断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肝组织纤维化诊断,对于肝组织坏死性炎症的无创诊断模型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坏死性炎症无创诊断模型尚未见报道。肝组织坏死性炎症是伴随着慢性肝组织不断的损伤并修复的一个病理过程。目前普遍认为,肝炎病毒引起肝组织炎症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系统造成的免疫损伤,而非病毒本身所致。研究已经发现多种免疫趋化因子在肝组织损伤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既往研究也发现多种炎症趋化因子可以参与到肝组织炎症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1)属于CC亚家族的趋化因子,是介导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参与肝组织坏死性炎症的主要趋化因子。并且已经有文献报道指出MCP-1可以参与并介导肝组织急性、慢性肝损伤以及肝纤维化过程。尤其是近期有报道指出,MCP-1在肝组织损伤时可以先于ALT水平发生改变,这也提示MCP-1可能做为一个反映肝组织损伤的重要标记物。但是MCP-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目前仍然报道较少。目的:1.通过检测血清MCP-1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表达,并在不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不同肝组织纤维化等级之间进行比较,明确MCP-1在慢性HBV感染中的诊断价值。2.在免疫炎症因子的基础上联合临床常规病毒、生化、血清标记物建立一个可以用于评估慢性HBV感染、尤其是ALT小于2倍正常上限的慢性HBV感染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无创诊断模型,从而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研究方法:本研究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一共纳入未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349例,其中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122例,ALT低水平慢性HBV感染者227例。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最终共有277例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最终入组。通过对277例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病毒、生化、血清标记物进行分析,按照不同的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和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且评价临床常用的病毒、生化、血清标记物诊断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277例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中选取49例,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IL-17和IL-29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与肝组织病理做比较,探讨IL-17和IL-29在不同ALT水平、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中的表达。第三部分:一共入组未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176例,其中ALT≥2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14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组织活检。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MCP-1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与肝组织病理做比较,探讨MCP-1在不同ALT水平、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中的表达。联合临床病毒、生化、血清标记物构建用于评估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无创诊断模型。第四部分:一共入组未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17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组织活检。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MCP-1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与肝组织病理做比较,探讨MCP-1在不同肝组织纤维化中的表达。联合临床病毒、生化、血清标记物构建用于评估肝组织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模型。第五部分:选取ALT<2ULN的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169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13例和验证组56例。结合临床血清学指标和免疫指标构建诊断模型并验证。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对于无序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于连续性变量,首先使用K-S正态性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中位数(25%-75%百分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估无创诊断模型的诊断能力。本研究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277例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中,肝组织显着性炎症的发生率为47.7%,肝组织显着性纤维化发生率为26.0%;在72例ALT≥2ULN组的慢性HBV感染者中,肝组织显着性炎症的发生率为68.1%,肝组织显着性纤维化发生率为37.5%。在205例ALT<2ULN组的慢性HBV感染者中,肝组织显着性炎症的发生率为40.5%;肝组织显着性纤维化发生率为22.0%。2、常规临床病毒血清生化指标中诊断肝组织显着性炎症和纤维化能力最高的均为AST,其受试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1和0.662。3、ALT≥2ULN的CHB患者血清中IL-17水平为11.90±8.15,ALT<2ULN的HBV感染者血清中IL-17水平为14.06±18.93。两者与正常人血清中IL-17的水平6.56±3.38无显着差异。4、ALT≥2ULN的CHB患者血清中IL-29水平为670.02±39.56,ALT<2ULN的HBV感染者血清中IL-29水平为689.25±71.26。两者间比较无差异性,但均高于正常人血清水平。5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MCP-1的表达水平为99.95(76.17,137.05)pg/ml,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清中MCP-1表达水平42.56(36.32,55.18)pg/ml(P<0.05)。在不同ALT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MCP-1水平表达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ALT≥2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MCP-1的表达水平为119.16(99.88,170.63)pg/ml,明显高于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95.1(72.05,127.91)pg/m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T≥2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MCP-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6、慢性HBV感染者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中的血清中MCP-1水平表达存在差异性。MCP-1G0:40.06(38.79-40.06)pg/ml;MCP-1G1:83.2(63.86-102.25)pg/ml;MCP-1G2:116.04(91.61-174.79)pg/ml;MCP-1G3:144.42(114.96-212.69)pg/ml。并且,各组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7、不同纤维化等级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MCP-1水平表达存在差异性。MCP-1S0:89.62(62.82-105.81)pg/ml;MCP-1S1:95.92(76.18-126.98)pg/ml;MCP-1S2:101.88(80.4-147.73)pg/ml;MCP-1S3:130.26(114.96-212.16)pg/ml;MCP-1S4:139.40(110.56-203.25)pg/ml,并且各组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01)。8、构建了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显着性炎症的无创诊断模型:G炎症=-7.569+0.048*AST(U/L)+0.034*MCP-1(pg/ml)-0.009*PLT(*109/L)该无创模型诊断肝组织评估肝组织炎症的AUC为0.878,其95%可信区间为0.82910.9269。取约登指数最大时0.582,最优截断点为-3.52,敏感度为67.42%,特异度为90.80%;准确率78.98%;阳性预测值88.23%;阴性预测值73.15%。该无创模型诊断在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中诊断肝组织显着性炎症的AUC为0.875,其95%可信区间为0.82130.9293,取约登指数最大时0.568,最优截断点为-4.5,敏感度为83.58%,特异度为73.17%;准确率77.85%;阳性预测值71.80%;阴性预测值84.50%。9、构建了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显着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模型:S纤维化=-6.711+0.007*MCP-1(pg/ml)-0.018*ALT(U/L)+0.042*AST(U/L)+0.016*ALP(U/L)+0.0181*APTT(S)-0.014*PLT(*109/L)该无创模型诊断肝组织纤维化的AUC为0.7951,其95%可信区间为0.72670.8635,取约登指数最大时0.458,最优截断点为-0.12,敏感度为55.56%,特异度为90.27%;准确率77.84%;阳性预测值76.10%;阴性预测值78.46%。10、构建了用于评估ALT<2ULN的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显着性炎症的无创诊断模型并进行了验证:G=0.047*MCP-1(Pg/ml)+0.083*AST(U/1)-0.002*HBeAg(S/CO)-6.099该模型在建模组中,评估中度或重度坏死性炎症的AUC为0.897,95%CI为0.840-0.955。验证组中,模型预测中度或重度坏死性炎症模型的AUC为0.844,95%CI为0.740-0.948。该模型低截断点为-1.70,高截断点为0.15。该模型可以使建模组中的83名(73.5%)患者避免肝活检;验证组中的40名(71.4%)患者避免肝活检,一共123名(72.8%)患者避免肝活检。结论:1.在慢性HBV感染中,肝组织坏死性炎症的发生率高于肝组织显着纤维化发生率。2.在ALT正常或是轻度升高的慢性HBV感染者中,AST对于诊断肝组织显着性炎症和显着纤维化也有一定的意义。3.血清IL-17在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无明显升高。血清IL-29在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明显升高。但两者均不能区分肝组织炎症程度。4.血清MCP-1表达慢性HBV感染者中的表达水平升高,并且在不同ALT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中存在着明显差异性;ALT水平越高,MCP-1水平越高。5.MCP-1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显着性炎症和纤维化的无创血清学指标。6.由PLT、AST联合MCP-1联合构建的肝组织炎症无创诊断模型可以应用于慢性HBV感染者,尤其是ALT<2ULN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诊断。7.由ALT、AST、ALP、APTT、PLT联合MCP-1构建的肝组织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可以应用于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显着性纤维化的诊断。8.构建的评估ALT<2ULN的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的无创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可重复性。

方正亚,张国顺,刘斌,孟冬梅[10](2016)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的无创性诊断》文中指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相关性肝硬化是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20%-30%的CHB可进展到肝硬化.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650000人死于CHB导致的各种并发症,肝硬化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肝硬化是由肝纤维化进展而来的,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是根本.纤维化的分期对于肝病患者的预后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肝组织活检被认为是肝纤维化分期及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肝活检是有创性检查,存在一定的痛苦和可能致命的并发症.因此一些基于血清学和影像学的非侵入性的技术应运而生,并在肝纤维化诊断中得到验证.本文主要介绍上述这些无创性技术在CHB患者肝纤维化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检验效能、优势及局限性.

二、233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33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机器学习分类方法在乙肝相关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和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研究内容
        2.2.1 收集临床资料
        2.2.2 研究流程
    2.3 机器学习算法简介
        2.3.1 Logistic回归算法原理
        2.3.2 加权k近邻算法原理
        2.3.3 决策树算法原理
        2.3.4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肝癌和非肝癌患者各指标差异性分析
    3.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3.1 Logistic回归数据分析流程
        3.3.2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3.3.3 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效能对比
    3.4 加权k近邻分析结果
        3.4.1 加权k近邻数据分析流程
        3.4.2 确定最优k值和核函数
        3.4.3 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效能对比
    3.5 决策树分析结果
        3.5.1 决策树算法数据分析流程
        3.5.2 选择最优决策树
        3.5.3 决策树图像和规则
        3.5.4 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效能对比
    3.6 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结果
        3.6.1 BP神经网络数据分析流程
        3.6.2 选择最优size和decay取值
        3.6.3 可视化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3.6.4 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诊断效能对比
    3.7 10折交叉检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早期诊断与机器学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2)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舌象数字化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舌象采集
        2 颜色校正
        3 舌象分割
        4 舌象特征提取
        5 数字化舌诊在疾病筛查诊断中的应用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无创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 影像学诊断方法
        2 血清学诊断方法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差异性舌象特征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基于舌象特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预测模型建立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基于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含量测定的肝脏脂肪变程度与舌象特征相关性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无创血清学模型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汇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采集
    2.3 血清学模型计算公式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3.2 AIH组与对照组血清学指标及各模型的比较
    3.3 血清学指标及各模型在AIH组肝纤维化分期之间的比较
    3.4 血清学指标及各模型与AIH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3.5 血清学指标及各模型对AIH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
4 讨论
    4.1 PLT对 AIH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4.2 球蛋白与GPI模型对AIH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4.3 RDW与 RPR模型对AIH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4.4 GGT与 GPR模型对AIH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4.5 FIB-4和APRI模型对AIH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4.6 AAR模型对AIH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4.7 LPR模型对AIH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无创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藏族HBsAg阳性者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与HBV-DNA及ALT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本
        1.1.2 仪器
        1.1.3 试剂
    1.2 方法
        1.2.1 HBV-M定性检测
        1.2.2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测定
        1.2.3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定量测定
        1.2.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BV-M模式以及与HBV-DNA、ALT的关系
        2.1.1 HBV-M模式
        2.1.2 HBV-DNA阳性率与ALT异常率比较
        2.1.3 HBV-DNA载量与ALT的关系
    2.2 年龄与HBV-DNA及ALT的关系
        2.2.1 HBsAg阳性者的年龄分布
        2.2.2 年龄与HBV-DNA的关系
        2.2.3 年龄与ALT的关系
    2.3 性别与HBV-DNA、ALT关系
        2.3.1 性别与HBV-DNA载量的关系
        2.3.2 性别与ALT的关系
    2.4 HBeAg与HBV-DNA及ALT的关系
        2.4.1 HBeAg与HBV-DNA的关系
        2.4.2 HBeAg与ALT的关系
3 讨论
    3.1 HBV-M组合模式
    3.2 HBV-DNA与ALT以及年龄、性别的关系
    3.3 HBeAg与HBV-DNA及ALT的关系
4 结论

(5)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在乙肝纤维化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探索建立运用 Gd-EOB-DTPA 增强 MR 信号增强率评估肝纤维化的评分模型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评价运用 Gd-EOB-DTPA 增强 MR 信号增强率作为评分模型在评估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稳定性
    材料及方法
    MR 设备及扫描参数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建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验证 Gd-EOB-DTPA 增强 MR 信号强度与肝纤维化程度的一致性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 Gd-EOB-DTPA 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普通PCR技术和高灵敏HBV-DNA技术检测乙肝病毒DN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技术的阳性率比较
    2.2 两种检测方法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7)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鉴定和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3 主要试剂
        1.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2.5 血清肝功能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
        1.2.6 血浆HBV DNA提取
        1.2.7 乙肝病毒载量的测定
        1.2.8 BCP/PC、Whole genome、PreS/S片段的扩增
        1.2.9 HBV野毒株全基因参照序列的获取
        1.2.10 OBI样品基因分型
        1.2.11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HBsAg-/DNA+人群的基本特征
        1.3.2 HBsAg-/DNA+样品qPCR的检测
        1.3.3 HBsAg-/DNA+样品Nested-PCR的检测
        1.3.4 HBsAg-/DNA+样品的分类
    1.4 讨论
第二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2.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2.2.6 血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核酸检测
        2.2.7 CFSE染色、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术检测
        2.2.8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队列基本资料
        2.3.2 PHA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3.3 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3.4 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4 讨论
        2.4.1 PHA刺激下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2.4.2 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4.3 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三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异性分子与细胞免疫反应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试剂配制
        3.2.5 ELISPOT检测IFN-γ试验
        3.2.6 ICS检测胞内细胞因子试验
        3.2.7 CB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试验
    3.3 结果
        3.3.1 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
        3.3.2 ICS检测T细胞亚群的细胞分泌频数
        3.3.3 CBA检测PBMCs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3.4 讨论
        3.4.1 HBV特异性T细胞应答反应
        3.4.2 HBV特异性T细胞亚群分泌频数
        3.4.3 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第四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髓源抑制性细胞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主要试剂
        4.2.4 血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核酸检测
        4.2.5 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
    4.3 结果
        4.3.1 研究队列基本资料
        4.3.2 外周血M-MDSCs和G-MDSCs的频数比例
        4.3.3 M-MDSCs和G-MDSCs频数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4.3.4 M-MDSCs和G-MDSCs频数与HBV DNA及HBsAg的相关性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评估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汉简略词索引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磁共振T1 mapping、T2 mapping和BOLD对大鼠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磁共振T1 mapping对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及与血清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基金项目
致谢

(9)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病毒血清标志物及生化指标与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血清学检测
        2.3 肝穿刺术及肝组织病理学诊断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肝组织病理特征
        3.4 血清学指标评估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诊断能力
        3.6 血清学指标评估肝组织纤维化的诊断能力
    附图
    附表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IL-17、IL-29与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情况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IL-17、IL-29在不同ALT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中的表达
        3.3 IL-17、IL-29在不同炎症程度的慢性HBV感染者中的表达
    附表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在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诊断中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情况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肝组织炎症分布情况
        3.3 MCP-1在不同ALT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中的表达
        3.4 MCP-1在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的表达
        3.5 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等级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6 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无创诊断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附图
    附表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在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纤维化中的诊断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情况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3.2 研究对象的肝组织纤维化分布情况
        3.3 MCP-1在慢性HBV感染者不同肝组织纤维化中的表达
        3.4 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纤维化等级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 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附表
    4 讨论
    5 结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情况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肝组织显着性炎症的预测因素分析和模型的构建
        3.3 无创诊断模型的评估
        3.4 无创诊断模型的临床应用
    附图
    附表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233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机器学习分类方法在乙肝相关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和比较[D]. 翟相威. 郑州大学, 2020(02)
  • [2]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D]. 陈佳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无创血清学模型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D]. 陈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藏族HBsAg阳性者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与HBV-DNA及ALT的相关性分析[J]. 卢习伟,柯贤伟,巴桑卓玛,央拉. 高原科学研究, 2019(04)
  • [5]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在乙肝纤维化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王荃荣子.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6]普通PCR技术和高灵敏HBV-DNA技术检测乙肝病毒DNA的研究[J]. 邬俊勇,张小莲,江光荣,揭羽青,潘金平,欧阳致成. 当代医学, 2018(20)
  • [7]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D]. 张卫云. 南方医科大学, 2018
  • [8]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评估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 汪苍.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9]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 樊耀昕. 中国医科大学, 2018(12)
  • [10]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的无创性诊断[J]. 方正亚,张国顺,刘斌,孟冬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29)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舌象论文 健康论文 肺纤维化论文 养生论文

上一篇:SrBi_2Ta_2O_9(SBT)铁电陶瓷的制备及性能
下一篇:中国咨询集团专家组赴云南考察评估国际河流水文站建设情况